广中医-方剂学-0总论
方剂学总论

方剂学总论方剂学总论第一章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选择合适的药物,酌定用量,按照组方基本结构的要求,妥善配伍而成。
方剂学是研究阐明治法与方剂理论、临床应用的一门学科,市中医学的重要基础学科之一。
一.先秦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的产生和初步发展阶段代表著作:《五十二病方》现存最早的方书二.两汉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学科的形成和理论基础的奠基时期代表著作:《黄帝内经》奠定了方剂学的基本理论《伤寒杂病论》方书之祖奠定了方剂学基本内容三.魏晋南北朝时期时代特点:注重实用代表著作:《肘后备急方》简便廉效《刘涓子鬼遗方》外科专科方书四.隋唐时期时代特点:历史第一次方剂数量的积累代表著作:《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唐孙思邈《外台秘要》唐王焘具有重要的文献价值五.宋元时期时代特点:方剂学全面发展时期代表著作:(一)官修方书《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颁布的成药典(二)临床著作金元四大家:刘完素(寒凉派)《宣明论方》张从正(攻下派)《儒门事案》李东垣(补土派)《脾胃论》朱丹溪(滋阴派)《局方发挥》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儿科专科方书(三)方剂理论《伤寒明理论》金人成无己第一个用君臣佐使理论分析开方论之先河六.明清时期时代特点:明代历史上第二次方剂数量上的积累和整理清代重视普及教育代表著作:《本草纲目》明李时珍《普济方》明官修方书我国史上最大一部方书(6万余张)《医方考》明吴昆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注《医方集解》清汪昂创综合分类法《温病条例》清吴鞠通创众多有名温病方剂《医林改错》清王清任对活血化瘀法及方剂贡献较大七.现代时期时代特点:集成整理,现代化研究第二章治法,是在辨清证候审明病因病机之后,采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法则。
治法的最高层次;:治则其次:治疗大法(八法)再次:具体治法(方剂治法)方剂与治法的关系:1.方从法出,法随证立2.方剂体现完成治法,方剂验证治法以法统方:1.以法组方2.以法遣方3.以法类方4.以法释方汗法:定义:通过开泄腠理、调畅营卫、宣发肺气等作用,是在表的外感六淫致邪随汗而解的一类方法适应症:外感表证分类:辛温发汗(治疗风寒表证)辛凉发汗(治疗风热表征)使用注意:1.辩证(风寒,风热)2.中病即止,慎勿过量3.不宜久煎(解表药通则)吐法:定义:通过涌吐的方法,是停留在咽喉、胸膈、胃脘的痰涎、宿食或毒物从口中吐出的一类治法。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 (7)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指导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A 患者性别B 患者年龄C 患者体质D 治疗方法E 气候因素答案:D2、下列不属于浓缩丸的特点的是()A 口味甜美B 体积小C 有效成分高D 服用剂量小E 吸收较缓慢答案:A3、下列不属于“和”法范畴的是()A 和解少阳B 透达膜原C 调和肝脾D 攻补兼施E 调和肠胃答案: D4、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答案: D5、将药物加水反复煎煮,去渣浓缩后,加炼蜜或炼糖制成的半液体剂型是()A 浓缩丸B 软膏C 硬膏 D流浸膏 E 膏滋答案:E6、“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答案:E7、君药的涵义下列说法正确的为()A 针对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针对次要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臣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 减缓方中其他药物的毒烈性答案:D8、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工具书是()A 《医方发挥》B 《简明中医方剂辞典》C 《中国药典》D 《中医方剂大辞典》E 《中医类方辞典》答案:D9、与治法关系最为密切的是方剂的()A 组成B 证候C 病位 D药物 E 症状答案:A10、将药物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属于()A 煮散B 水丸C 蜜丸 D糊丸 E 浓缩丸答案:B11、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普济方》E《和剂局方》答案:C12、下列不属于“七方”内容的是()A 大方B 急方C 缓方D 偶方E 和方答案: E13、按病证分类的方书首推()A 《黄帝内经》B 《五十二病方》C 《伤寒杂病论》D 《兰台轨范》E 《张氏医通》答案:B14、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答案: B15、下列病证不可用下法治疗的是()A 痞块B 宿食C 瘀血D 燥屎E 痰饮答案: A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汤剂的优点是 ( )( )( )( )( )A吸收快 B药效发挥迅速 C便于随证加减 D节省药材 E便于携带答案:ABC2、关于使药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 )( )( )A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B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C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D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答案:BCD3、下列属于方剂的分类法的是( )( )( )( )( )A病证分类法 B“七方”说 C综合分类法 D主方分类法E治法分类法答案:ABCDE4、内服膏剂分哪几种( )( )( )( )( )A流浸膏 B软膏 C煎膏 D硬膏 E浸膏答案:ACE5、下列属于“十剂”的内容有(A )(B )( C)(D )(E )A轻 B滑 C因 D涩 E宣答案:ABDE 答案分析:徐之才提出的“十剂”包括: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 (2)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将药物细粉用水或酒、醋、蜜水、药汁等为粘合剂制成的小丸,属于()A 煮散B 水丸C 蜜丸 D糊丸 E 浓缩丸答案:B2、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A 君药B 佐助药C 臣药D 佐制药E 反佐药答案:D3、新中国成立后最具代表性的方剂工具书是()A 《医方发挥》B 《简明中医方剂辞典》C 《中国药典》D 《中医方剂大辞典》E 《中医类方辞典》答案:D4、被后世誉为“方书之祖”的医著是()A《五十二病方》 B《黄帝内经》 C《伤寒杂病论》 D《普济方》E《和剂局方》答案:C5、下列哪项不属于组方原则()A 君B 臣C 复D 佐E 使答案:C6、明确提出“七方”名称的医书是()A 《伤寒明理论》B 《黄帝内经》C 《伤寒杂病论》D 《五十二病方》E 《千金要方》答案: A7、最早融理、法、方、药于一体的医学著作是()A《和剂局方》 B《千金方》 C《黄帝内经》 D《伤寒杂病论》E《五十二病方》答案:D8、将治法概括为“八法”的医家是()A孙思邈 B程钟龄 C张景岳 D朱橚 E徐之才答案:B9、下列关于佐药的涵义不正确的说法是()A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 与君药性味相反,但在治疗中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答案:A10、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 《祖剂》B 《伤寒明理论》C 《医方考》D 《医方集解》E 《普济方》答案:C11、开方剂综合分类法的医学著作是()A 《成方切用》B 《医方考》C 《医宗金鉴》D 《成方便读》E 《医方集解》答案:E12、“七方说”始于哪部医学著作()A 《五十二病方》B 《伤寒杂病论》C 《黄帝内经》D 《伤寒明理论》E 《千金要方》答案: C13、“八阵”的分类法是哪位医家提出的()A 张仲景B 徐思鹤C 赵佶D 成无己E 张景岳答案:E14、下列内容不属于“八阵”的一项为()A 燥、湿B 补、和C 攻、散D 寒、热E 固、因答案:A15、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答案: B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关于使药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 )( )( )A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B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C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D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答案:BCD2、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 A)( B )(C )( D )( )A方从法立 B以法统方 C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D治法是方剂的依据 E以上都不是答案:ABCD3、硬膏适用于治疗哪些疾病( )( )( )( )( )A疮疡肿毒 B跌打损伤 C风湿痹证 D腰痛 E腹痛答案:ABCDE4、下列属于方剂的分类法的是( )( )( )( )( )A病证分类法 B“七方”说 C综合分类法 D主方分类法E治法分类法答案:ABCDE5、丸剂的特点有( )( )( )( )( )A吸收较快 B药效持久 C节省药材 D便于携带 E体积小答案:BCD三、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PPT总论

方 剂 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精品课程课件
21世纪课程教材--中医学专业本科教学课件
上篇
方剂学 — 总论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第一章 第一节
绪
论
方剂与方剂学的概念
一、方剂学的概念:
* 是中医药学的基础课程之一,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
指导,以中药学为基础的一门学科; * 是研究和阐明方剂学的基本理论(治法、制方原理 等)、方剂的配伍规律及其临床运用的一门学科; * 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运用中药防治疾病的经验总结; 是中医理、法、方、药在辨证论治中的综合运用。
·同类相须; ·异类相使; ·相反相成:寒热并用、补泻同施、 升降相随、散收同用、刚柔相济、
通涩并行。
·制毒纠偏; ·引经报使。
第三节
方剂的变化
1.方剂变化的原因: ·病情的轻重 ·邪正的虚实 ·兼证的有无 ·体质的强弱 ·年龄、气候、方土习俗。
2.方剂变化的形式:
a、药味增减的变化; 通过增加或减少方剂的一、两味药 物,方剂的治证与功效都有所改变,从 而使全方功效发生改变以适合临床证候 的需要。 b、药量增减的变化; 指方剂的组成药物不变,仅仅增加或 减少方中主要药物的用量,方剂的治证 与功效亦有所改变,改变其药效或配伍 关系,以适应临床证候需要。
复习思考题
1. 名词术语解释:方剂学、方剂、治法、八法、七方、 十剂、轻可去实、通可去滞、剂型、散剂、丸剂。 2.试述治法和方剂的关系。
3.简述方剂组成的目的。
4.何谓方剂的组成原则?试述其涵义。 5.方剂为何要变化?如何变化? 6.熟悉方剂学发展史上的代表性著作及其意义。
歧伯编著;载方13首。是现存最早的医 学典籍;也是中医学理论的经典著作。 书中有关辨证立法、组方结构、配伍方 法、用药宜忌等理论,为方剂学的形成 与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 (14)

2021方剂学-总论-单元测试(带答案)姓名分数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30分)1、一首方剂中必不可少的药物为()A 反佐药B 使药C 佐助药D 臣药E 君药答案:E2、方剂药味加减变化中,不包括方中哪种药物的加减变化()A 臣药B 反佐药C 君药 D使药 E 佐制药答案:C3、明确提出“十剂”名称的医家是()A 陈藏器B 赵佶C 张仲景D 成无己E 徐思鹤答案: D4、下列不属于“八法”内容的是()A 汗B 下C 攻D 和E 温答案: C5、用以消除或减弱君、臣药的毒性,或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是()A 君药B 佐助药C 臣药D 佐制药E 反佐药答案:D6、被称为“开方论之先河”的医著是()A 《普济方》B 《伤寒杂病论》C 《千金要方》D 《五十二病方》E 《伤寒明理论》答案:E7、将药物粉碎,混合均匀,制成粉末状制剂,属于哪种剂型()A 汤剂B 丸剂C 膏剂D 散剂E 酒剂答案:D8、下列关于佐药的涵义不正确的说法是()A 针对重要的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B 直接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C 配合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D 能制约君、臣药峻烈之性的药物E 与君药性味相反,但在治疗中能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答案:A9、下列关于臣药的说法正确的为()A 直接治疗次要的兼证的药物B 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C 辅助君药起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D 引领方中诸药直达病所E 与君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答案:C10、理中丸与理中汤的变化属于方剂组成变化的哪种形式()A 配伍形式的变化B 药量加减的变化 C剂型更换的变化D数方相合的变化 E药味加减的变化答案:C11、我国历史上第一部方论专著是()A 《祖剂》B 《伤寒明理论》C 《医方考》D 《医方集解》E 《普济方》答案:C12、《外台秘要》载方()A 6800余首B 5300余首C 788首D 314首E 61739首答案:A13、提出“八法”的医学著作是()A 《景岳全书》B 《医学心悟》C 《医方集解》D 《医方考》E 《瘟病条辨》答案: B14、指导遣方用药的主要依据是()A 患者性别B 患者年龄C 患者体质D 治疗方法E 气候因素答案:D15、下列不属于“七方”内容的是()A 大方B 急方C 缓方D 偶方E 和方答案: E二、多选题(每题4分,共20分)1、蜜丸的特点有( )( )( )( )( )A性质柔润 B吸收较快 C作用缓和持久 D便于携带 E有补益和矫味作用答案:ACDE2、关于使药的意义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有( )( )( )( )( )A引领方中诸药以达病所 B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作用的药物C治疗次要兼证的药物 D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E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用的药物答案:BCD3、内服膏剂分哪几种( )( )( )( )( )A流浸膏 B软膏 C煎膏 D硬膏 E浸膏答案:ACE4、方剂与治法的关系是( A)( B )(C )( D )( )A方从法立 B以法统方 C方剂是治法的体现 D治法是方剂的依据 E以上都不是答案:ABCD5、汤剂的优点是 ( )( )( )( )( )A吸收快 B药效发挥迅速 C便于随证加减 D节省药材 E便于携带答案:ABC三、填空题(每题4分,共20分)1、“方剂”一词最早出现于__________ 朝前后。
方剂学总论【31页】

麝香
【来源】为鹿科动物林麝、马麝或原麝成熟雄体香囊中的干燥分 泌物。 【性味归经】辛,温。归心、脾经。 【功效】
1、开窍醒神:用于闭证神昏。为醒神回苏的首要药物 2、活血散结:用于疮疡肿毒,咽喉肿痛,血瘀经闭,癥瘕。 3、止痛:用于心腹暴痛,跌打损伤,风寒湿痹等证。 4、催产下胎:用于难产,死胎,胞衣不下。 【用量用法】0.1-0.15克。入丸、散剂,不入煎剂。 【注意】 孕妇忌用。本品对妊娠子宫呈明显兴奋作用。
麝香:辛,温。开窍醒神,活血散结,止痛,导滞、促进消化,消除饮食积滞的药 物,称为消食药。又叫消导药。
二、性能、功效及适应证
消食药多味甘性平,主归脾胃二经,具有消化饮食积滞、 健运脾胃,开胃和中之功效。主要用治宿食不消、饮食积 滞所引起的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呕吐、不思饮食、 大便失常,以及脾胃虚弱的消化不良证。
四肢无力,食少或便溏,舌质淡,脉细 缓。
方解: 君药—人参,甘温,大补元气,健脾养胃 臣药—白术,苦温,健脾燥湿 佐药—茯苓,甘淡渗湿健脾 使药—炙甘草,甘温调中
加减: 异功散:四君子汤加陈皮,以健脾益气和胃 六君子汤:四君子汤加陈皮、半夏,健脾止呕
香砂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加木香、砂仁,健脾 和胃,理气止痛。
五味子:酸,甘,温。收敛固涩,益气生津,宁心安神。
乌梅
【来源】为蔷薇科落叶乔木植物梅的近成熟果实。 【性味归经】酸、涩,平。归肝、脾、肺、大肠经。 【功效】
1、敛肺止咳:肺虚久咳。 2、涩肠止泻:久泻,久痢。 3、安蛔止痛:蛔厥腹痛,呕吐 。 4、生津止渴:虚热消渴。 【注意】本品酸涩收敛,外有表邪或内有实热积滞 者均不宜服。
开窍药
一、定义:凡具辛香走窜之性,以开窍醒神为主要作用,能使昏 迷者神志苏醒的药物,称为开窍药 。
方剂学--总论课件

在治法的指导下,选用适当的药物组成 方剂,方剂组成后,它的功用、主治必 须而且一定是与治法相一致的。在这个 意义上说,方剂的功用与该病的治法是 同一的。
第三章 中医处方风格
从形式上看,方剂只是一些药名、药量的直 接记录,或者说只是临床药物治疗的一种处 方形式,但方剂的内涵却非常丰富。
使:
Guide
有两个含义
①调和诸药,即具有调和方中诸药作
用的药物。如麻黄汤中的甘草;
②引经药,即引药直达病所的药物。
如八正散中的灯心草。
组成变化
1. 药味加减的变化 2. 药物配伍的变化 3. 药量加减的变化 4. 剂型更换的变化
⒈药味加减的变化
是在主证不变的情况下,随着 病情的变化,加入某些与病情相适 应的药物,或减去与病情不适应的 药物,亦叫“随证加减”。
病机、病性、病位、病情。
就是依据辨证所得的综合判
法
断,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和 具体的治疗方法。
方剂与治法的关系
方
就是依据治法进 行合理的恰当的 组方或选方。
药
就是选用适当的 药物组合成方。
法随证立
方从法出
方以药成
八法:
汗,吐,下,和,温,清,消,补。
汗——指解表发汗,开泄腠理,调和营卫以 祛散在表病邪; 吐——指运用催吐方药,引起呕吐,从而解除停留在胸膈之上病邪;
③反佐药,即病重邪甚,可能拒药时,配用与君 药性味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
亦可理解为在治纯寒证时,于热剂中少加寒品,以免热性 上升,不肯下降,如加胆汁童便于热药中,引入肝肾之类; 治纯热证时,于寒剂中少加热药,以行散之,以免凝闭郁 遏之患,如左金丸之用吴茱萸。又如为避免病势格拒,寒 药热服,热药寒服,亦反佐之意也。
中医方剂学-方剂总论PPT优选课件

3.分类:根据里寒证的程度和寒邪的部位不 同,分为:a.温中祛寒——治里寒证;b.回 阳救逆——治阴盛阳衰、阳气将亡;c.温经 散寒——治寒在经脉之证。
2020/10/18
11
■清法
1.含义:是通过清热、泄火、解毒、凉血等方 法,使在里之热邪得以解除的一种治疗方 法。
2.适应证:里热证。清法的运用范围很广, 尤其常用于治疗温热疾病。
3.分类:a.清气分热——治热在气分;
b.清营凉血——治热入营血;
c.清热解毒——治热盛成毒;
d.清脏腑热——治热在脏腑;
e.清虚热——治阴虚发热证。
2020/10/18
12
■消法
1.含义:是通过消食导滞、行气活血、化痰利 水、以及驱虫的方法,使气、血、痰、食、 水、虫等所结成的有形之邪渐消缓解的一 种治法。
一是辅助君药加强治疗主病或主证的药物。
二是针对重要兼病或兼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
2020/10/18
16
三 方剂的组成
(一)组方原则
佐药:有三种意义,
一是佐助药,即协助君、臣药以加强治疗作用,直 接治疗次要的兼证,如麻黄汤的杏仁,银翘散中 的桔梗和芦根;
二是佐制药,即用以消除或减缓君、臣药的毒性与 烈性,如十枣汤中的大枣,九味羌活汤中的生地、 黄芩;
2.适应证:里实证 3.分类:寒下;温下;润下;峻下逐水。
2020/10/18
9
和法
1.含义:通过和解与调和的方法,来达到疏解 邪气,调整机体,扶助正气的一种治疗方法。
2.适应证:邪在少阳半表半里;肝脾不和;胆 胃不和;寒热失调;表里同病等。
2020/10/18
10
■温法
1.含义:是通过温里祛寒的方法,使在里之寒 邪得以消散的一种治疗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病证分类
【 总 论 】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首见于《五十二病方》 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太平圣惠方》《 》《肘后备急方》《太平圣惠方》《普济 《金匮要略》《肘后备急方》《太平圣惠方》《普济 》《医方考 医方考》 方》《医方考》等. 便于因病检方,对临床应用有益. 便于因病检方,对临床应用有益.
7,笔画分类
【 总 论 】
方剂大辞典》 便于查找. 《方剂大辞典》,便于查找.
四,方剂的组成与变化
1,方剂配伍
【 总 论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 根据病情的需要和药物性能,有选择的将二味或二 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味以上的药物配合在一起使用.
配伍的目的
【 总 论
◇适应复杂多变的病情 ◇提高药效
⑸清法 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 用寒凉药清除里热的一种治法.适用于热证,火证, 热毒以及虚热等. 热毒以及虚热等.
【 总 论 】
⑹温法 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 用温热药祛除里寒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里寒证 和阳虚证. 和阳虚证.
⑺消法 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 通过消导,疏利的方法使气血痰食水虫等有形之邪, 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积滞病, 得以渐消缓散的一种治法.适用于各种积滞病,诸如 气滞,血瘀,痰积,食积,停水,虫积等. 气滞,血瘀,痰积,食积,停水,虫积等.
金元(公元1115 1368年 1115~ 金元(公元1115~1368年) 2,张元素
【 总 论
◇ 提倡创制新方; 提倡创制新方;
3,金元四大家
◇ 学术争鸣,推动理论发展; 学术争鸣,推动理论发展;
明代(公元1368 1644年 1368~ 明代(公元1368~1644年) 普济方》 1,《普济方》
【 总 论
◇ 《古今名医方论》,《医方集解》; 古今名医方论》 医方集解》
温病学派崛起, 2,温病学派崛起,丰富了方剂的内容
民国以来(公元1911 以后) 民国以来(公元1911 以后) 方剂学大辞典》 《方剂学大辞典》
【 总 论
◇ 载方96500余首,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 载方96500余首,堪称当今方剂之大成; 96500余首
【 总 论 】
景岳全书》的新方八阵和古方八阵. 《景岳全书》的新方八阵和古方八阵. 补 , 和 , 攻 ,散 ,寒, 热, 固,因 .
6,综合分类法
【 总 论 】
首见于汪昂的《医方集解》 首见于汪昂的《医方集解》. 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 分为补养,发表,涌吐,攻里,表里,和解,理气, 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 理血,祛风,祛寒,清暑,利湿,润燥,泻火,除痰,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 22类 消导,收涩,杀虫,明目,痈疡,经产,救急等22类.
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 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 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
君臣佐使判定原则
二,方剂与治法
1,治则与治法
【 总 论
治则,亦称治疗原则, 治则,亦称治疗原则,是治疗疾病时必须遵循的 法则,如扶正祛邪,正治反治, 法则,如扶正祛邪,正治反治,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等. 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 治法是在治则的指导下,针对具体的病症拟定的 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 直接而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法,是对治则的具体体现 和实施 两者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两者既有联系,
二,方剂与治法
2,方剂与治法
【 总 论
治法来源于方剂; 治法来源于方剂; 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治法是用方或组方的依据;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方剂是体现并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 以 法 统 方 . ; ; 证 立 出 随 从 法 法 方
3,八法
【 总 论 】
"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中所归纳出 八法"为清代医家程钟龄在《医学心悟》 八法 来的八种治疗大法; 来的八种治疗大法; "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和,下,消,吐,清,温, 论治病之方,则有以汗, 八法尽之"(汤头) 方歌(汤头)
医 者 者 , 辨 也 . ; 也 , 变 方
◇记:课堂笔记 ◇悟:配伍理论
一,方剂的起源与发展
先秦时期(公元前206年以前) 先秦时期(公元前206年以前) 206年以前
【 总 论
五十二病方》 1,《五十二病方》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现存医籍中最早记载方剂的医书.
方 剂 学
广州中医药大学方剂学教研室 于 洋 yuyang@
辨证论治
理,法,方,药
【 前
辨 证
确 定 治 法
论
选 药 药 量
治
以 法
配 伍 组 方
方 统 以 药 方 成 , . 立 证 随
法 方 从 法 出 ,
组 方 原 则
.
方剂
【 前 言 】
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 是中医在辨证审机,确立治法的基础上,按照 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 组方原则,通过选择合适药物,酌定适当剂量, 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 规定适宜剂型及用法等一系列过程,最后完成的 药物治疗处方.又称"医方" 药方" 药物治疗处方.又称"医方","药方",俗称 方子" "方子".
【 总 论
◇ 简易 ◇ 平正 ◇ 部分方剂奇崛繁杂
王焘-- 外台秘要》 --《 2,王焘--《外台秘要》
宋代(公元960 1279年 960~ 宋代(公元960~1279年) 太平圣惠方》 收方16834 16834首 1,《太平圣惠方》:收方16834首
【 总 论 】
圣济总录》 收方20000 20000首 2,《圣济总录》:收方20000首 3,《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 我国第一部由政府编制的成药药典
金元(公元1115 1368年 1115~ 金元(公元1115~1368年)
伤寒明理论》 1,成无己 《伤寒明理论》
【 总 论
◇ 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开后世方论先河; 首次以君臣佐使剖析组方原理,开后世方论先河; ◇ 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性味配伍基础; 首次以四气五味剖析方剂配伍,奠定性味配伍基础; ◇ 注解伤寒论,使由论升为经; 注解伤寒论,使由论升为经; ◇ 明确提出了"十剂","七方"分类法; 明确提出了"十剂" 七方"分类法;
类;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 公元220年 两汉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206 220 1,方剂的释名
【 总 论
◇《汉书 艺文志》"经方" 汉书艺文志 艺文志》 经方 经方"
2,《伤寒杂病论》 伤寒杂病论》
◇ 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辨证论治体系,将理法方药融为一体; ◇ "方书之祖"; 方书之祖"
⑴增强原药效 ⑵综合多药效 ⑶产生新药效
◇减轻或消除毒副作用
主要的配伍理论
【 总 论
◇七情配伍 ◇药对配伍 ◇十八反,十九畏 十八反, ◇性味配伍 ◇君臣佐使配伍
常见的配伍形式
【 总 论
◇同类相须 ◇异类相使 ◇相反相成 ◇制毒纠偏 ◇引经报使
2,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
【 总 论
概述
◇君臣佐使字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君臣佐使字语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 ◇组方原则的君臣佐使最早见于《内经》; 组方原则的君臣佐使最早见于《内经》 ◇成无己首次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方剂; 成无己首次以君臣佐使组方原则剖析方剂; ◇何伯斋:"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 何伯斋: 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
【 总 论 】
⑻补法 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 通过补养的方法,恢复人体正气的一种治法.适用 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 于各种虚证,如气虚,血虚,阴虚,阳虚以及脏腑虚 损等. 损等.
4,八法运用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一法之中,八法备焉,八法之中,百法备焉" 一法之中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618) 魏晋南北朝(公元220~618) 220
【 总 论 】
葛洪-- 肘后备急方》 --《 1,葛洪--《肘后备急方》 陈延之-- 小品方》 --《 2,陈延之--《小品方》 3,陶弘景--《本草经集注》 陶弘景-- 本草经集注》 --《
唐代(公元618 907年 618~ 唐代(公元618~907年) 孙思邈-- 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千金翼方 1,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
【 总 论
◇ 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载方61739首; 我国现存古籍中最大的一部方书,载方61739 61739首
医方考》 2,《医方考》
◇ 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 全面运用方论的方法分析方剂;
景岳全书》 3,《景岳全书》
◇开创了按治法分类方剂的先河; 开创了按治法分类方剂的先河;
清代(公元1644 1911年 清代(公元1644 ~1911年) 方论专著大量涌现, 1,方论专著大量涌现,方剂学理论日趋成熟
⑴汗法 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 通过解表,疏风,宣肺等方法,使邪气从表而解. 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 适用于各种有表证,如外感表证,外感咳嗽,疮疡初 水肿中的风水等. 起,水肿中的风水等.
【 总 论 】
⑵吐法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 吐法是通过涌吐的方法,使停留在咽喉,胸膈,胃 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 脘的痰涎,宿食,毒物等从口中吐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