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教育目的的三个基本点_扈中平

合集下载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

现代教育学(扈中平等)第一讲教育与教育学一、教育的概念(一)“教育”的日常用法凡是能够增进人们的知识、技能,能够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我们都可以用教育这个词来表述它。

这只是“教育”的日常用法。

(二)“教育”的词源二者合起来就是引出——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就潜藏于人身上的东西引导出,把它从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

(三)“教育”的定义“教育”是一种“社会活动”。

教育的一般性定义(广义性定义)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它与广义的教育相比,主要区别在于有非常明显的专门化和制度化的特点。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就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教育的本质教育是一种社会现象,它产生于社会生活的需要,而归根到底产生于生产劳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它的社会职能就是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促进新生一代的成长。

这是教育区别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是人类社会的永恒范畴,与人类社会共始终。

二、教育的构成(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三、教育的形态教育的形态是指教育的表现形式,它是指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中介)所构成的教育系统在不同时空背景下的变化形式。

教育自产生之日起,就在不断地变化与发展,从而使得教育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

划分教育形态的标准大致有三个:一是教育系统自身的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制度化的教育和非制度化的教育。

非制度化的教育是指那些没有能够形成相对独立的教育形式的教育。

制度化的教育是从非制度化的教育中演化而来,是指由专门的教育人员、机构及其运行制度所构成的教育。

二是教育系统所赖以运行的场所或空间标准——可以将教育形态划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内容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基本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1. 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我国现阶段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我国教育的根本任务和战略目标。

2. 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我国教育的目的,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全面教育,培养具有良好道德素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实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目标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3. 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要关注人民的生活状况,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社会公正和稳定。

4. 促进国家发展:教育是国家发展的重要支撑,教育的目的,不仅是培养人才,更要为国家的发展做出贡献。

因此,教育必须服务于国家的发展,促进国家的进步和繁荣。

除了以上四个基本目的之外,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还包括以下几点拓展: 1. 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在社会主义社会中,每个人都应该具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而教育是培养这种素质的重要途径。

2. 强调心理健康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因此,教育应该重视心理健康教育,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3. 加强实践能力培养:教育应该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

4. 推广多元化的教育: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教育应该更加注重多元化,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兴趣和特长,培养多元化的人才。

我国现阶段教育目的的基本内容涵盖了人才培养、国家发展、社会公正和心理健康等多个方面,旨在培养全面发展、有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才,为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和未来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及分析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及分析

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及分析作者:张怀英来源:《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09年第11期一、我国教育目的的历史变迁1.封建时期的教育目的教育目的因社会制度、民族文化传统、教育思想不同而异。

《学记》提出“建国军民,教学为先”,即用教育来化民成俗,为统治者服务;“宵雅肄三,官其始也”,“凡学,官先事,士先志”,即用做官为诱饵,培养遵守伦理纲常的“圣贤君子”。

《大学》提出“三纲领”“八条目”也体现了这种思想。

至唐代创科举选士更是把这种教育目的根深蒂固下来,唐太宗曾笑曰:“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耳。

”唐初进士,明法、明算、明字诸科颇能切合实用,拔取真才。

其后仅重明经、进士二科,明法科随之而废,实用性科目渐渐不受重视。

由于不能凭实用技术入仕,学习者渐少。

其后历代科举皆仿唐制,只重视文学性科目,不重技术性科目。

明经科重视帖经,久之以帖字为通经,不穷义旨;进士科则重诗赋创作,久之以声病为是非,唯择浮艳。

两者演变至后期都各走极端。

我国几千年封建统治的教育目的是从企图统治受教育者的那部分人出发的,这部分人就代表了“社会”,它是为了捍卫统治和压迫而生的,它从一开始就异化了受教育者。

道德和知识原本是一体的,但在封建社会中,道德的束缚演变成压迫的合理化工具。

其次是教育目的过于单一,只注重人文学科,到后来甚至人文学科也未掌握,只重死记硬背,实用技术被忽视,基础理论更是如此。

这导致人的发展被局限在一个很小的范围内,以至于压制了受教育者冲破这个局限的欲望。

2.近代的教育目的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亡国灭种的危机使教育目的发生变化。

曾国藩重视“一技一艺之流”,提出“师夷智以造船制炮”,李鸿章指出“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张之洞主张培养“习知西事、通体达用”的实用人才,以上是洋务派固守“中体西用”的根本前提。

维新派提出教育应培养具有初步资产阶级性质的“新民”,突破了“中体西用”的藩篱。

康有为主张变科举、开学校、开学会、派游学等,以“通世界之知,养有用之才”。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7,8,9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7,8,9

201404·LJM·GUANGZHOU1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11-7,8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七、八章 教学理论 一、填空题试题 参考答案记忆 1、教学是在教育目的的规范下的________的一种活动。

教学是学校全面发展教育的____。

2、在我国,我们把教学过程看作是一种____的认识活动,是____的过程。

3、教师通过口头语言系统连贯地向学生传授知识的方法是____。

4、教学工作是以____为中心环节的。

教学工作的基本程序包括____、____、____、课外辅导、____。

5、备课的内容包括____、____和____。

6、一般来说,构成课的基本组成部分有:____、____、讲授新教材、____、____等。

7、教学史上先后出现的影响较大的教学组织形式有____、____、____、____等。

8、伴随着近代大工业生产而出现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

9、在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的是1862年清政府设立的____。

10、教学策略的基本特征是____、____、____。

11、教学策略的主要类型有____、____和____。

12、教学方法中的讲授法包括____、____和____三种形式。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____,辅助形式有____、____等。

14、教师备课最后要落实到写好三种教学计划上,这三种计划是____、____和____。

1、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基本途径2、特殊,实现学生身心发展的3、讲授法4、上课,备课、上课、作业的检查与批改、课外辅导、学业成绩的检查与评定5、钻研教材、了解学生和制定教学进度计划6、组织教学;检查复习;讲授新教材;巩固新教材;布置课外作业等。

7、个别教学制、班级上课制、分组教学和道尔顿制等。

8、班级授课制9、京师同文馆10、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11、内容型、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12、讲述、讲解和讲演13、班级授课制,个别教学制、分组教学制等14、学期教学进度计划、课题计划和课时计划1、教学是教与学的活动,教学是教育的基本途径2、教学过程是特殊的认识活动,身心发展的过程3、口头语言传授是讲授法4、教学工作的中心是上课,基本程序包括:备课、上课、作业、辅导、检查、评定5、备课,看教材、看学生、做计划6、课的组成,教学、复习、讲新、巩新、作业7、历史上的教学组织形式,个别、班级、分组、道尔顿四种形式8、近代教学组织形式,班级9、我国最早班级授课是尾巴驴儿-京师同文馆(惊死同问官) 10、教学策略的特征,综合操作灵活 11、教学策略的类型,内形方综 12、讲授法的三种形式,讲述、讲解、讲演(理解为慢讲、细讲、快讲) 13、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辅助形式:个别、分组 14、三种教学计划,学期、课题、课时(一期、一课、一时)二、名词解释201404·LJM·GUANGZHOU2 1、教学 2、讲授法 3、教学组织形式 4、班级授课制 来 1、教学: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

现代教育学第1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现代教育学第1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

第二节 教育与教育学的历史演进
• 一、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 (三)教育的发展
• • • • • • • • • • • • • • 1、古代教育的特征 ⑴原始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教育尚未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 二是教育平等 三是教育内容极其简单。 ⑵奴隶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产生了教育的专门机构——学校。 二是教育内容大为丰富。 三是学校教育有了明显的阶级性。 四是学校教育开始有了一定的理论指导。 ⑶封建社会教育的特征 一是学校体制趋于完备。 二是教育功能有所扩展。 三是教育在阶级性的基础上突出了它的等级性和概念的界定 (二)“教育”的词源 2. 汉语词源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对“教” 和“育”分别做了具体解释: “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作善也。” • —最早见于“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父母俱存,兄弟无 故,一乐也;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人,二乐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 之,三乐也。《孟子 尽心上》) • —我国古代思想家论及教育问题时,多用“教”与“学”,以“学” 为多。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 (四)广义与狭义之“教育” • 1、广义的教育 • 《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 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的活动,都是教育。 • 《中国教育百科全书》 广义的教育指的是一切增进人们的 知识、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增强人们体质的活动。没 有列出狭义的教育概念。 • 《教育大辞典.总论》 教育传递社会生活经验并培养人的 社会活动。通常认为:广义的教育,泛指影响人们知识、 技能、身心发展、思想品德的形成和发展的各种活动。
第一节
教育与教育学概念的界定
• 一、教育概念的界定
• (六).本书对“教育”的定义 • 1、广义教育:即有意识的,以促进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 目的的社会活动。 • 立足点: • 一是立足于更准确地揭示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 二是立足于赋予教育以正面价值,即教育必须是主观上的、 总体上指向增进和促时人的身心发展的活动。 • 2、狭义教育:是一种由学校等教育机构实施的专门性、 制度性和系统性的教育,即根据人的民燕尾服和社会发展 的合理要求,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 者施加影响,并通过平等的交往与互动过程,促进受教育 者健全发展的活动。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1,2,3

扈中平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1,2,3

201404·LJM·GUANGZHOU1现代教育学各章练习题速记11-1扈中平主编《现代教育学》第一章 教育与教育学 一、填空题试题 参考答案 记忆1、________,开启了制度化教育的新阶段。

2、教育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前制度化教育,到制度化教育,再到____教育的过程。

3、狭义的教育主要是指____教育。

4、中国奴隶社会教育内容是六艺教育,六艺是指__、__、__、__、__、数等六门课程。

5、中国儒家经典被缩减为《四书》,即《大学》、__、__、__。

6、制度化教育主要所指的是____教育,也就是________的教育制度。

7、古代雅典的教育目的主要是培养____________,而斯巴达教育的目的是______。

8、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夸美纽斯的《____》。

9、传统教育学的代表者是____,现代教育学流派的代言人是___。

10、柏拉图的教育思想集中体现在他的代表作《____》中。

1、近代学校系统 2、非制度化 3、学校教育 4、礼、乐、射、御、书、数 5、《中庸》、《论语》、《孟子》 6、正规教育,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 7、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

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

8、大教学论 9、赫尔巴特,杜威 10、理想国1、到近代有学校,才开始制度化教育2、教育制度-前-有-非3、狭义的学校4、六艺教育是敬礼(礼)、唱歌(乐)、进攻(射)、防御(御)、写字(书)、算数(数)5、儒家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6、制度化教育很正规,有层次,分班级7、雅典-私人,培养政治家,商人;死吧大-国,培养军人8、独立萌芽,是夸美就死打搅雪伦9、传统教育-害你巴特,都为-现代教育10、伯拉肚,在理想国二、名词解释1、教育(广义)2、教育(狭义)3、制度化教育 1、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具有教育作用。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教育学》(王道俊+王汉澜+主编,

高等学校文科教材教育学(新编本)王道俊王汉澜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北京☉新编本说明本书原是根据教育部l978年文科教材编选计划编写的,即华中师大等五院校合编的教育学。

自1980年出版以来,经多次印刷并修订再版,累计发行二百余万册,起过一定的积极作用。

但随着形势的发展,内容已显得陈旧。

国家教委文科教材办责成我们重新修改,并纳入1985一1990年新的编选计划。

在国家教委主管部门和人民教育出版社的督促下,我们重新编写了现在的这个本子。

这次编写,我们在以下几方面作了努力。

一是注意把握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丰富教育学的专门知识,突出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力求克服用其他学科的知识简单代替教育学问题探讨的弊病;二是充实宏观教育的内容,深化微观教育的内容,并注意二者的内在联系,避免只见微观、不见宏观或只见宏观、不见微观的片面性;三是尊重实践,实事求是,探索教育规律,在揭示必然性的基础上阐述必要性,摒弃“空想”、“空话”,克服“唯上”、“唯书”的弊病;四是充分肯定受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注重受教育者独立个性的发展和现代人才素质的培养,克服把受教育者看作消极对象的机械论观点;五是积极地有选择地吸取近几年的教育科学研究成果,使教材有新思路、新论点、新材料、新面貌;六是加强教材的针对性,重视教育思想的研究,对教育理论和实践中的重大问题作必要的讨论,提出自己的看法,对所谓传统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理论不采取非此即彼的态度;七是在阐明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加强教材的实用性和可读性,避免忽视理论或忽视实用的编向。

在教材定稿时,适逢中国共产党第十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我们学习了这次大会题为《沿着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前进》的报告,力争在教材中能体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路线的精神。

在教材的体系或逻辑结构上,除增删和调整了某些章节外,总的框架没有大动,例如未把“智育”列为专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认为原教材的框架是完全合理的,而只是由于我们对这一问题缺乏深入研究,暂时拿不出经得起推敲的新的体系或逻辑结构。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现代教育学第4章(扈中平的现代教育)1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二、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和社会本位论 • (三)教育目的的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对立的根源以 及历史的具体的统一 • 首先是社会现实; • 其次是理论根源。 • 三、教育目的的价值观 • 所谓教育目的观,即人们对教育目的的根本性看法,主要 指对教育所要培养的人的规格质量的基本价值取向。 • 三大社会文化思潮:人文主义、科学主义、科学人文主义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本节课后思考与作业 1、建国以后教育的目的和精神是什么? 2、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包括哪些? 3、素质与素质教育各自的内涵是什么?素质教育的基本 特征是什么?
• •
• •
第三节 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其实践
• • • • • • • 三、我国全面发展的教育的基本构成 (三)“五育”之间的关系 1、“五育”各有其相对独立性 2、“五育”之间具有内在联系 3、“五育”在全面发展中的地位存在不平衡性 (四)当前我国教育目的的实践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片面追求升学率和过渡的应试倾向
第二节 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 (二)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内涵 •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就是指人的素质的多方面、多层次和 多样化的自由和谐的发展。其内涵包括四个方面: • 1、完整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整体发展。 • 2、和谐发展 • 即人的最基本素质的协调发展。 • 3、多方面发展 • 即人的各素质要素在主客观条件允许的范围内的多样化发 展。 • 4、自由发展 • 即人的自主的、具有独特性和富有个性的发展。
第一节 教育目的的概述
• 三、教育目的功能 • 教育目的的功能指教育目的对实际教育活动所具有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 教育目的的功能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 (一)对教育活动的定向功能 • 对教育的社会性质、对人的培养、对课程选择及其建设、 对教师教学方向的定向作用。 • (二)对教育活动的调控功能 • 通过确定价值方式、通过标准的方式、通过目标的方式进 行调整。 • (三)对教育活动的评价功能 • 对教育变异情况的判断与标准、对教育效果的评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