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摘要: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护理中的应用。
选取91例儿科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研究对象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沟通方式,观察组采用护患沟通技巧,比较两组的护理接受程度、满意度。
观察组患儿的护理接受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满意度高于对照组(P<0.05)。
依据儿科护理工作内容、特点、要求,便于患儿接受、认可护理工作,家属对本次护理工作非常满意。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护理引言儿科患儿在住院治疗期间经常会出现部分患儿无法正确表达自身疾病情况及护理需求的问题,这些患儿在接受醫护人员的正常诊疗和护理时,经常会出现焦虑、抑郁、恐惧等负性情绪,从而影响了治疗与护理工作的开展。
基于此,儿科患儿的临床护理干预不能采用成人护理方式进行干预,要针对其具体特征及实际情况采用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干预,而沟通式护理是指通过护士的仪表外观、言行举止、眼神等方式同患儿进行交流沟通的护理方式。
本院儿科对收治的部分患儿实施沟通式护理,以探究该模式的临床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1 对象与方法1.1 对象选取2020年5月—2021年4月91例儿科患儿进行临床研究,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5例,观察组46例。
两组基线材料(性别、年龄、病程)未见显著差异(P>0.05),可进行比较。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方法护理。
医护人员对本组患儿进行常规的疾病检查、疾病健康宣教,与患儿亲属进行沟通,了解患儿疾病的相关情况,制定治疗与护理方案。
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施护患沟通技巧。
沟通式护理内容如下。
(1)面部表情沟通。
护士要时刻保持态度温和,微笑接待患儿,使其感受到护士的亲切与关爱,以提高患儿的安全感及其对护士的信任感。
护士的护理工作态度及行为会体现在其面部表情上,所以护士的表情不可过于严肃,避免加重患儿紧张、恐惧的情绪,而延长治疗时间,影响治疗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摘要:目的:探讨护患沟通技巧对儿科门诊输液护理的作用,以为儿科门诊输液护理工作的开展提供有效的指导方案。
方法: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我院2021年10月-2021年12月接收50例儿科门诊输液患儿为两组,对照组25例(常规护理)和观察组25例(常规护理和护患沟通技巧),比较两组不良事件和护理满意情况。
结果: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8.00%相比对照组36.00%明显较低(P<0.05)。
观察组护理满意率96.00%相比对照组68.00%明显较高(P<0.05)。
结论:护患沟通技巧用于在门诊输液患者护理服务中,有助于降低输液不良事件发生概率,受到患儿及其家属欢迎,值得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儿科门诊;输液;护患沟通技巧;不良事件门诊输液为当前多发的一类疾病,长时间输液给患者血管带来不利影响,让患者承受巨大的心理压力[1]。
另外,患者血管存在差异,对输液存在各种各样的心理,导致穿刺无法正常进行,所以特别容易发生静脉炎,阻碍了后续的治疗,引发护患纠纷[2]。
以往常规护理能够一定程度上减少并发症发生,而在规避护患纠纷方面远远达不到既定的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能提升患者对输液知识的了解程度,且十分安全。
对此,本研究以我院2019年2月-2020年3月接收儿科门诊输液患儿作为探讨对象,分析其经护患沟通技巧干预效果,现报道如下。
1资料和方法1一般资料研究对象为我院收治50例儿科门诊输液患儿,研究时间段为2021年10月-2021年12月。
纳入标准:临床资料完整;沟通和理解力正常者;经患儿或家属同意者。
排除标准:免疫系统疾病者;多器官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以上患儿为两组。
对照组25例,男16例,女9例;年龄1-14岁,平均(7.54±2.21)岁。
观察组25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1-14岁,平均(7.54±2.21)岁。
两组基线资料变化不大(P>0.05),可进行对比。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引言儿科门诊输液室是医院中一个非常关键的部门,因为这里是为年幼的患者提供输液治疗的地方。
在这个环境中,护士的沟通技巧对于患者的护理和治疗效果至关重要。
良好的沟通能够降低患者的焦虑和恐惧,提高他们的合作度,从而提高治疗效果。
本文将讨论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为护士提供一些有效的沟通技巧,以提高患者的治疗体验和治疗效果。
一、儿科门诊输液室的特点儿科门诊输液室是一种特殊的医疗环境,因为它主要面向儿童患者。
儿童的认知能力有限,对于医疗环境和治疗过程充满了恐惧和焦虑。
在这种环境中,护士不仅要完成输液的治疗任务,还要兼顾患者的情感需要,降低他们的焦虑和恐惧,让他们能够顺利完成治疗。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护理沟通技巧的重要性1. 能够降低患者的恐惧和焦虑儿科患者由于年幼缺乏经验,对于医疗环境和治疗过程充满了恐惧和焦虑,这就需要护士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缓解患者的情绪。
护士可以通过亲善的语言和表情来安抚患者,告诉他们这是一种常见的治疗方法,会让他们感到安心和放松。
2. 能够提高患者的合作度儿科患者通常比较顽皮和不配合,这就需要护士通过良好的沟通技巧来提高患者的合作度。
护士可以和患者进行简单的交流,引起他们的兴趣,让他们愿意配合治疗过程,从而提高治疗的效果。
3. 能够增进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良好的沟通技巧能够增进患者对医疗工作的信任,让他们对治疗过程更加放心。
护士可以通过耐心的解释,让患者了解治疗的过程和意义,从而让患者对医疗工作更加信任。
在与儿科患者交流时,护士要用温柔、亲切的语言,表现出自己的关爱和呵护之心。
可以用一些俏皮的话语或者适当的玩笑来逗笑患者,让他们感到轻松和愉快。
护士要注意自己的表情,保持笑脸和愉快的神情,让患者感受到护士的温暖和关怀。
在与儿科患者交流时,护士要用简单易懂的语言,避免使用过于专业或复杂的术语,让他们能够理解。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探究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选取2022.5-2023.5月268例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患儿,根据治疗顺序分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联合护患沟通技巧的应用,比较效果。
结果:观察组家长护理满意度明显更高(P<0.05)。
结论:儿科门诊输液室加强护患沟通技巧可改善家长的满意度,对患儿的康复以及护患关系的和谐有积极影响,可以推广。
关键词:护患沟通技巧;儿科;门诊输液室儿科门诊输液室每天都接收大量的患儿,患儿比较集中,同时还具有较强的流动性,其中的护理人员与患儿和家长直接交涉,在一些年龄较小的患儿中,具有一定的输液穿刺难度,患儿的耐受能力本身就较差,在疾病的影响下患儿的情绪比较焦躁、不安,血管条件不好,均会增加穿刺的难度,不利于输液工作的顺利开展。
尤其是在家长极度担心患儿疾病健康以及有时患儿就诊量大,无法及时应答家长需求的背景下,致使儿科门诊输液室也成为护患纠纷的高发科室。
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进行与患儿和家长间的有效沟通和人性化的服务为维持护患关系的和谐以及促进患儿的身心健康恢复中均具有积极的影响作用,关系到该科室的护理质量评估以及行业竞争力[1]。
研究中指出,护患沟通技巧在改善护患关系和提升护理质量中发挥无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也能促进护患沟通的有效率,可提升患者治疗等医疗行为的配合度,促进疾病好转,也能促进医疗工作的顺利进行[2]。
本文则对此进行探究,将护患沟通技巧应用于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分析效果。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2022.5-2023.5月268例儿科门诊输液室的患儿,根据治疗顺序分组,各134例,对照组中男童65例,女童69例,0.6-13岁,均值5.98±0.14岁,观察组中男童70例,女童64例,0.6-12岁,均值5.95±0.11岁,通过对比两组的个人资料无较大差异(P>0.05)。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门诊输液室是一个需要医护人员进行密切互动和有效沟通的工作环境。
由于儿童患者
各年龄段特点不同,沟通技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
因此,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应用护理
沟通技巧,可以缓解患儿的恐惧情绪和减轻患儿的疼痛感,进而改善治疗效果和提高护理
质量。
本文主要探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一、倾听法
儿童患者在输液过程中往往感到恐惧和不安。
多数情况下,这种情绪可以通过倾听患
儿的话语和情绪得到缓解。
因此,护士在输液前需与患儿进行简单的对话,并倾听患儿对
输液的理解和看法,及时对其提出疑问和担忧进行澄清和解释,使其尽可能地了解输液的
过程和效果。
这样的沟通方式可以降低患儿的心理压力,使其愿意配合治疗。
二、手势法
儿童患者通常年龄较小,语言表达能力有限,容易产生误解。
此时可以使用手势法来
帮助患儿理解。
比如,护士可以用手指比划输液针头的大小,向患儿演示输液操作的过程,让其通过视觉和身体的感受了解输液的过程。
这样的手势法可以增强患儿对治疗的主动参
与感和信心,达到更好的治疗效果。
三、善意谎言法
儿童患者一般对疼痛的感受比较敏感,长时间的输液操作不仅会引起患儿的不适,还
可能产生疼痛。
因此,在处理患儿疼痛问题时,护士应当使用善意谎言法。
比如,护士可
以告诉患儿,这是一个神奇的仪器,会像魔法一样通过输液让患儿更健康。
这样的话可以
让患儿放松情绪,减轻疼痛感,让治疗变得更加顺利。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

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室中的应用效果摘要:目的:对护患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中的应用效果进行分析探讨。
方法:将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7例患儿行常规护理,观察组47例患儿加强护患沟通,对比两组治疗依从性、配合度及护理满意度。
结果:观察组护理质量优良率为91.49%,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7.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98%(P<0.05)。
结论:在儿科门诊输液过程中加强护患沟通有利于提高患儿及家属的治疗依从性及配合度,密切护患关系,值得应用推广。
关键词:护患沟通;儿科门诊;输液室因大多儿科患儿刚开始说话,或者还没开始说话,理解能力较差,且很多患儿是独生子女,家长因孩子生病会出现焦虑、着急等负性情绪,容易引发护患纠纷[1]。
因此,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做好护理干预,加强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患儿家属的信任感,改善患儿预后具有重要意义[2]。
为了进一步对儿科门诊输液室患儿开展护患沟通技巧进行分析探讨,笔者对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进行随机对照研究,现报道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将我院儿科门诊2015年1月~2018年1月收治的94例输液患儿,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47例患儿,其中男26例,女21例;年龄为1~9岁,平均年龄为(4.2±1.3)岁。
观察组47例患儿,其中男27例,女20例;年龄为1~10.5岁,平均年龄为(4.6±1.2)岁。
两组患儿的性别及年龄等基本资料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护理措施对照组行常规护理,具体如下:①按照处方做好药物准备工作,然后进行配比。
②对患儿的病情及身体状况进行详细了解,并开设静脉通道,注意穿刺时要安抚患儿,对患儿及家属的疑问耐心进行解答。
③认真观察药物注射情况,在注射完成之后拔除针管,并对穿刺部位进行相应护理。
门诊输液护士沟通技巧

门诊输液室护士和患者沟通的技巧门诊是医院与社会的联络处,门诊输液室是医院的一个大窗口。
医院在强调护士的各项操作技能时,往往忽视了病人的需求。
在医疗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及医学模式转变的今天,越来越让我们觉得只有掌握与病人沟通的技巧,善待病人,才能赢得医疗市场。
1 注重第一印象1.1 要注意外在形象良好的第一印象对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在接待输液病人时,一身整洁的着装,一脸和蔼可亲的笑容,一声亲切的称呼,往往会减轻病人的恐惧和焦虑心理。
微笑待人,是人际交往中解决生疏紧张的第一要素;和蔼可亲、平易近人,是沟通的先决条件,也是护士良好修养的表现。
同时,对医院的形象也起至关重要的作用。
1.2 要尊重病人,选择恰当的称呼在接待患者时,选择一个恰当的称呼,不仅会使患者感觉到自己被尊重,也会一下子拉近了医护人员和患者的距离。
首先放松了患者的紧张情绪,取得了合作的首要条件。
其次,使患者产生了亲切感、信任感。
2 要注意运用恰当的语言2.1 语言是护士与病人沟通的重要工具作为一名护士,语言是做好护理工作的必不可少的工作,是最基本的业务素质。
恰当地运用语言与病人沟通,进行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是护士做好护理工作的必备条件。
2.2 谈话要有针对性与病人交谈不是闲聊,而应有主题、有目的地交谈,要针对患者的年龄、性格、职业的不同,选择不同的交谈方式和内容,要紧紧围绕病人的病情和治疗,不能漫无边际的瞎谈,要将谈话控制在自己需要的信息范围内。
2.3 要多安慰、鼓励病人,病人在身受病痛的折磨时,总是希望得到别人的同情和安慰,尤其是缺少亲人的陪伴及感情脆弱的病人,护士更要多用安慰性语言;对于患儿,要多使用鼓励和赞扬性的语言。
2.4 说话要有科学性和艺术性,现代医学、护理学的发展,要求护士不但要熟练掌握专科理论和护理技术,还必须深入学习其它各个领域的知识,只有掌握了全面的知识,才能对病人提出的各种问题作出有科学依据的回答,取得病人的信任。
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

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目的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良好的沟通理念以创造显著的护理效果。
方法将在我院输液的240例患儿随机均等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对照组120例行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的护理上加强语言沟通技巧,观察两组护理效果。
结果观察组各项护理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结论输液时进行施行的语言沟通技巧不但有利于护理的正常进行,而且有利于促进患儿康复。
标签:交流;护理;沟通未满14周岁的孩子和婴儿是儿科疾病的高发人群,且还没有较高的理解表达能力。
门诊输液室患儿较多,在护理的过程中不可避免会产生矛盾。
此时护患沟通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沟通是治疗信息传递的载体,也是良好护患关系的保障[1]。
所以良好的沟通有利于促进提高护理质量和满意度。
在加强护患沟通护理方面我院输液室显著成效,介绍如下:1 资料和方法1.1一般资料将在我院输液的240例患儿平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
其中对照组男孩70例,女孩50例,年龄1~12岁,平婚年龄6岁;观察组中男孩75例,女孩45例,年龄0.4~13岁,平均年龄6.9岁。
将患儿的性别、年龄相比较,差异不显著,不具有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常规护理方法有药物、找到静脉通道、照顾好患儿和家属的情绪、满意回复家属提的出的问题等。
观察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加大沟通力度,提高患儿家属的配合度和依从性,具体方法如下:1.2.1接待患者时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积极的沟通,热情的接待,向他们介绍自己、介绍医院,让他们适应医院环境。
刚开始进入医院患儿家属都会很急切,护士缓解患儿父母焦急和紧张情绪。
患儿在听到其他孩子哭闹以及打针时都会表现为情绪不稳定、哭闹,会使静脉通道的建立产生困难,并且患儿家属也会产生焦急情绪。
此时护士可通过抚摸、利用玩具转移注意力等方法保持患儿情绪稳定。
1.2.2找到静脉通道是静脉输液的关键,对于不同年龄的患儿来说通道的部位不同,比如2岁以上和2岁以下患儿就具有差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者以往不良生活习惯,保持积极乐观心态,注意劳逸结合。
1.4 统计学方法: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ʃ标准差(¯x ʃs )表示,采用t 检验,P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经不同措施护理后生活质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效果更为明显,且研究组对护理工作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见表1。
表1 两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护理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及满意度对比(¯x ʃs )组别例数生活质量(分)护理前护理后满意度(%)对照组4445.36ʃ10.5367.69ʃ17.9880.92ʃ4.51研究组4444.87ʃ11.4281.81ʃ19.65ab93.42ʃ2.77a注:与对照组比较,a P ﹤0.05;与同组护理前比较,bP ﹤0.053 讨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临床综合征,发生原因为心脏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导致射血能力、心室充盈损害。
近年来,由于人们生活习惯、环境、结构不断改变,心脏类临床疾病发生人数逐年增加,慢性心力衰竭患者数量也随之上升,应引起相关医护工作者足够重视。
研究表明,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获得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正确的护理配合可显著提高其临床疗效[3]。
本研究可知,对照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临床常规护理配合后,生活质量虽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但改善效果并不理想,且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较低,提示常规护理虽有助于提高疗效,但无法获得满意预后。
有研究显示,慢性心力衰竭属于机体严重应激反应,患者由于对疾病知识不了解、对将要实施的未知治疗与护理措施产生恐惧、对治疗效果过度担心等因素,易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面心理情绪,无法积极配合临床救护,甚至出现排斥治疗与护理等严重后果,降低其临床疗效及预后[4]。
提示在常规护理配合基础上,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如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环境护理等,可在保障其疗效的基础上提高其预后效果。
本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加用针对性的护理干预措施,其生活质量较护理前及对照组均显著改善,且护理满意度较高,与国内外相关研究结果相符[5-6]。
综上所述,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常规护理时,适当加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可使其获得更为满意的生活质量,预后效果较为显著,有利于提高护理满意度维持良好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1] 许金梅.早期心理护理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不良情绪及睡眠的影响[J ].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1,27(6):1-3.[2] 邱定荣,陈笑银,陈娟,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管理模式效果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92-2394.[3] 李丽娥,朱丹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生活质量变化特征与舒适护理干预效果[J ].老年医学与保健,2013,19(4):262-264.[4] 张红.个体化健康教育在护理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中的应用[J ].中华全科医学,2011,9(9):1413.[5] 邱定荣,陈笑银,陈娟,等.慢性心力衰竭中西医结合护理门诊管理模式效果的研究[J ].实用医学杂志,2013,29(14):2392-2394.[6]von Scheidt W ,Zugck C ,Pauschinger M ,et al.Characteristics ,management modalities and outcome in chronic systolic heart failure patients treated in tertiary care centers :results from the EVIdencebased TreAtment in Heart Failure (EVITA-HF )registry [J ].ClinRes Cardiol ,2014,103(12):1006-1014.(收稿日期:2015-04-21)(本文编辑:常青)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效果分析孙清荣DOI :10.3760/cma.j.issn.1674-4756.2015.16.053作者单位:251700 山东省滨州市中心医院【摘要】 目的 探讨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
方法 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滨州市中心医院门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13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在患儿家属知情同意的情况下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8例。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加强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对比两组患儿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
结果 观察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6.2%(75/78)和92.3%(72/78),显著高于对照组[73.1%(57/78)和76.9%(6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充分应用护理沟通技巧在儿科门诊输液中发挥出显著临床效果,提高患儿的输液配合率,从而最大程度发挥输液疗效,同时提高患儿家属的对护理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 护理沟通技巧;儿科门诊输液室;临床效果 儿科门诊输液室接待的服务对象主要为婴幼儿,其对于小儿疾病的治疗与预后发挥着十分积极的意义,然而该群体具有表达能力及语言能力差的特殊性,因此导致了输液难度的增加。
输液属于强烈的应激原,在输液过程中小儿可能出现不良的心理情绪而拒绝输液,进而造成一次穿刺成功率降低,不仅影响治疗疗效,同时可能引发护患纠纷[1]。
沟通是护理过程中的重要手段之一,可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对于提高护理质量作用十分显著。
本研究选择2011年7月至2013年2月在我院门诊输液室接受输液治疗的136例患儿为研究对象,探讨分析儿科门诊输液室护理沟通技巧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选择门诊接受输液患儿136例,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68例,男42例,女26例,年龄1~7(3.5ʃ1.2)岁。
头皮静脉输液11例,上肢静脉输液38例,下肢静脉输液19例;观察组68例,男40例,女28例,年龄1~8(3.4ʃ1.5)岁。
头皮静脉输液12例,上肢静脉输液36例,下肢静脉输液20例。
两组在性别、年龄以及输液方式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则加强在输液过程中与患儿及患儿家属的沟通,具体操作如下:1.2.1 接待过程中的沟通:接待患儿与患儿家属时热情友好,主动介绍医院的护理人员及输液室的具体情况,使其尽快融入与适用陌生的坏境。
患儿入院时通常会表现出哭闹、烦躁,尤其当听到其他患儿由于惧怕而发出的哭闹时,情绪波动更为明显,这不但会影响静脉通道的建立,也会增添患儿家属的焦虑,故护理人员需要及时稳定患儿的情绪,可以对其进行抚摸,通过玩具、糖果等分散患儿的注意力。
1.2.2 技术沟通:静脉通道的建立属于儿科门诊输液中的难点之一,不同年龄段的患儿建立静脉通道的位置存在差异,年龄﹤2岁的患儿通常选择头皮部位,而年龄≥2岁的患儿则适宜选择建立在上肢或下肢部位;护理人员不仅需要选择适宜的输液位置,同时要保证一次穿针的成功率,从而避免不必要的痛苦。
1.2.3 语言沟通:①安慰性语言:处于病中的患儿及患儿家属内心都是十分脆弱的,需要给予安慰,故护理人员在输液过程中需要给予患儿及患儿家属安慰性语言,一方面促进治疗,同时密切护患关系。
②赞美性语言:赞美患儿既是对患儿家属的肯定,同时亦是对患儿一种莫大的支持,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沟通手段,使护患及患儿家属形成共鸣,促进输液治疗的顺利完成。
1.2.4 非语言沟通:①肢体语言:护理过程中,护理人员的一举一动既是其素质的体现,更能够传达护理信息,因此护理人员需要注重自己的形象,衣着大方整洁,从而拉近护患距离,同时始终面带微笑,服务过程中始终透露出关心与呵护的动作。
②抚摸:抚摸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患儿感受到呵护与关爱的力量,同时可以缩小患儿对陌生环境存在的应激反应;哭闹过程中,抚摸能够缓解患儿的哭闹程度,保证输液的顺利进行;烦躁时能够安抚患儿的不安情绪。
1.3 护理效果观察:①输液配合率:主动配合:患儿能够安静的接受输液治疗;经沟通后配合:起初患儿由于情绪紧张以及恐惧拒绝接受输液治疗,后经沟通接受治疗;拒绝配合:在输液过程中患儿吵闹、哭喊而无法展开输液治疗。
②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在患儿输液治疗疗程结束后即对患儿家属展开满意度调查,同时做好对比分析工作。
1.4 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13.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观察组输液配合率及患儿家属满意度分别为96.2%(75/78)和92.3%(72/78),显著高于对照组[73.1%(57/78)和76.9%(60/7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见表1~2。
表1 两组患儿输液配合率比较(例)组别例数主动配合经沟通后配合拒绝配合输液配合率(%)对照组7827282373.1观察组785025396.2a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表2 两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比较(例)组别例数满意一般不满意输液配合率(%)对照组7832281876.9观察组785220692.3a 注:与对照组比较,a P﹤0.053 讨论沟通在护理过程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熟练地掌握沟通技巧不仅可以密切护患关系,同时能够提高护理效果。
所以熟练掌握沟通技巧及应用于临床护理工作之中是护理人员最基本的要求,在临床实践工作中将沟通技巧充分应用,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预后[2]。
一方面,沟通能够提高输液患儿的输液配合率,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输液配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治疗的依从性,主要原因在于当护理供给和患儿需求达成一致时,患儿能够更快地适应新的环境、新的人、新的交流内容,能够促使患儿对沟通产生效果后,让输液更加顺畅,依从性更好[3]。
当患儿对治疗表现为顺从后,父母的焦虑和紧张的情绪也能够获得缓解,可谓一举两得。
另一方面,沟通能够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良好的沟通技巧可以提高患儿家属对护理的满意度,主要原因在于儿科患者人群的特殊,护理往往是针对患儿家属,故护理人员与家属的沟通就十分关键,若父母对护理不满意则不仅对治疗产生障碍,同时可能引起护患纠纷。
但是经过沟通交流之后,家属对患儿的病情、治疗方法及预后有所掌握,他们能够理性的看待问题,协助护理人员展开护理工作[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