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概述及展望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的安全性一直都是汽车制造商和消费者关注的重点之一。
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安全技术也在不断改进和创新。
本文将介绍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以及未来的发展趋势。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分为被动安全和主动安全两大类。
被动安全包括车身结构、悬挂系统以及安全气囊等设备。
车身结构要求吸能能力强,能够有效吸收碰撞能量,并保护车内乘员。
悬挂系统则需要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操控性能,以减少车辆发生翻滚和失控的可能性。
安全气囊在碰撞时能够迅速充气,为乘员提供更多的保护。
被动安全技术目前已经相对成熟,许多新车型都配备了多个安全气囊以及先进的车身结构技术。
主动安全则是指在发生事故前采取措施来预防事故的发生。
目前,主动安全技术已经取得了许多重要的突破。
最常见的主动安全技术就是ABS防抱死系统和ESP电子稳定系统。
ABS系统可以通过防止车轮在制动时锁死来确保车辆保持方向稳定,从而大大缩短制动距离。
而ESP系统则通过对车辆横向稳定性的控制,有效降低了因转向过快引发的失控风险。
还有一些其他的主动安全技术,比如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自动紧急制动系统和车道保持辅助系统等,都能够帮助驾驶员避免潜在的危险。
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智能化和自动化将成为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主要方向。
随着人工智能和传感器技术的快速发展,汽车可以更好地感知周围环境,并对潜在危险做出预测和响应。
未来的汽车可能会配备更多的传感器,如雷达、摄像头和激光雷达,以实现更准确的环境感知和动态路径规划。
主动安全技术将更加强调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保护。
传统的主动安全技术主要关注车辆间的碰撞事故,而对于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保护相对较弱。
随着城市交通拥堵加剧和共享出行的普及,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安全问题越来越引起关注。
未来的主动安全技术可能会更侧重于提高对行人和非机动车辆的感知和识别能力,以减少与它们的碰撞风险。
网络安全将成为汽车安全技术的新领域。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汽车安全问题。
汽车安全技术已经成为汽车行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不断创新和研究,汽车安全技术获取了长足的进步和良好的发展。
目前,汽车安全技术主要分为以下几类:1.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防碰撞技术,包括车身防撞结构、安全气囊、安全带、定位座椅等。
这些技术虽然不能预防事故的发生,但它们能在发生事故后,通过缓解人体损伤和减少车辆损失等方面,提高汽车的被动安全性。
主动安全技术是指能够主动避免或减少事故发生的技术。
例如,ABS防抱死制动、电子稳定控制、自动紧急制动、自适应巡航控制等技术。
这些技术能够通过监测车辆状态、驾驶员信息等,及时采取主动措施,降低事故的发生几率。
3.智能交通系统智能交通系统是指通过信息和通信技术实现路面、车辆、驾驶员三者之间的互联互通,提高交通的安全性、效率和便捷性。
智能交通系统包括了道路交通信号控制、车辆通信系统、车辆导航系统、电子收费系统等一系列技术。
未来,随着汽车科技的迅速发展,汽车安全技术也将会得到持续的提升和发展。
以下是未来汽车安全技术的几个发展趋势:1.智能化水平将不断提升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会进一步智能化,例如,智能驾驶技术的出现,将会减少驾驶员的疲劳和人为错误,从而降低事故的发生。
2.多元化安全技术将会成为重点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多元化,例如,在主动安全技术方面,将会涌现出更多针对不同类型事故的技术,例如,侧碰撞、侧翻等。
3.协同性将成为发展趋势未来汽车安全技术不仅要着眼于车辆本身,还应将智能交通系统整合进来,用于预测、监测交通状况,从而提高汽车的适应性和安全性。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提高汽车在行驶过程中的安全性能,保障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和交通拥堵情况的严重,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介绍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以及发展趋势。
一、被动安全技术的现状被动安全技术是指汽车在发生事故时,为乘客提供安全保护的技术。
目前,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主要手段包括车身刚性设计、安全气囊、安全带等。
车身刚性设计通过合理的车身结构,能够在发生碰撞时保持乘客舱的完整,减少乘客受伤的可能性。
安全气囊通过在碰撞时迅速充气,为乘客提供额外的保护层。
安全带则通过限制乘客的身体活动范围,减少碰撞时身体的位移,降低伤害程度。
随着技术的发展,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改进。
现代汽车中的安全气囊已经从最初的驾驶员和副驾驶员安全气囊发展到了多个安全气囊的配置,包括侧面安全气囊、头部安全气囊等,提供了更全面的保护;安全带也从传统的两点式发展到了三点式和预紧式安全带,提供了更好的保护效果。
汽车还引入了预碰撞安全系统、紧急刹车辅助系统等技术,通过车辆感知和自动控制,提前预警并采取措施,从而减少事故的发生。
二、主动安全技术的现状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手段提高汽车驾驶员的驾驶安全性能,减少事故的发生。
目前,主动安全技术的主要手段包括车辆动力系统、制动系统、转向系统以及辅助驾驶系统。
车辆动力系统通过提供足够的动力和可靠的动力传输系统,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能够稳定运行。
制动系统能够在紧急情况下迅速制动车辆,避免碰撞。
转向系统则能够确保车辆在行驶过程中稳定并响应驾驶员的操作。
随着科技的进步,主动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近年来,自动驾驶技术逐渐成熟,为汽车提供了更高的安全性能。
自动驾驶技术可以通过车辆感知、决策和控制系统,让车辆实现自主运行,减少人为驾驶操作带来的风险。
辅助驾驶系统也是当前主动安全技术的热点之一,包括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等,可以通过车辆感知和自动控制,提供辅助驾驶功能,减少驾驶员疲劳驾驶和操作失误带来的风险。
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

当代汽车安全技术及未来发展趋势当代汽车安全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得了非常明显的进步,不仅提升了驾驶的安全性能,也为乘客和行人提供了更多的保护。
未来的发展趋势将继续推动汽车安全技术的创新,从而进一步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目前,一些主要的汽车安全技术包括主动安全技术和被动安全技术。
主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预防事故的发生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例如自动紧急制动系统、车道保持辅助系统、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和盲点监测系统等。
这些技术可以提醒驾驶员潜在的风险,并在必要时采取措施来避免事故。
被动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在事故发生后减少伤害和死亡风险来保护驾驶员和乘客的安全。
安全气囊、车身变形区域设计和预紧式安全带等都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被动安全技术。
这些技术可以在事故发生时提供额外的保护,减轻伤害的严重程度。
1. 自动驾驶技术的应用:随着自动驾驶技术的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能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自动驾驶系统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对驾驶行为的影响,从而降低事故的风险。
2. 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人工智能技术可以使汽车更加智能化,从而提供更好的驾驶辅助和安全保护功能。
通过人脸识别技术和语音控制系统,汽车可以自动调整座椅、温度和音频等设置,提供更加个性化的驾驶体验。
3. 互联网和车联网技术的发展:随着互联网和车联网技术的普及,汽车可以实时获取道路和交通信息,并进行智能化的路线规划和导航。
这些技术可以提供更好的导航和交通流量预测功能,从而帮助驾驶员避免潜在的交通事故。
4. 电动汽车的推广:电动汽车具有零排放和低噪音等优点,但也面临着一些安全挑战。
未来,应该加强对电动汽车的安全研究,提高电池的安全性能,并开发更先进的电池管理系统,以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汽车工程领域中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之一。
随着汽车交通事故数量的不断增多和人们对行车安全的重视程度的提高,汽车安全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也越来越受到关注。
本文将介绍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1. 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车辆在事故发生时,通过设计和装备来减少事故对车辆乘员的伤害。
目前,汽车上常见的被动安全技术装备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安全座椅等。
这些装备可以在车辆碰撞时承受撞击力,减少乘员的伤害程度。
2. 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通过改善驾驶者的驾驶环境和驾驶条件来减少发生交通事故的可能性。
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C)可以通过感应车辆的姿态和方向,并对车辆的制动力和动力输出进行调节,从而提高车辆的操控性和稳定性,减少因操控不当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3. 半自动驾驶技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汽车正在朝向自动驾驶方向发展。
半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开始在现实中得到应用。
自适应巡航控制系统(ACC)可以通过感应车辆周围的情况,并自动调节车速和距离,从而保持安全的行车状态。
车道保持辅助系统(LKAS)可以通过感应车辆的位置和方向,自动保持在车道内行驶,减少驾驶者因疲劳或注意力分散而导致的事故发生。
1. 深度学习技术的应用:深度学习技术是人工智能领域中的一项重要技术,可以为汽车安全技术提供更加智能化和自动化的解决方案。
通过在车辆上安装多个传感器和相机,深度学习技术可以实现对车辆周围环境的感知和识别,从而及时发现潜在的危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来减少事故的发生。
2. 高精度地图的使用:高精度地图可以提供准确的道路信息和环境数据,为车辆提供更好的导航和行车辅助功能。
通过与卫星导航系统和车辆实时传感器的结合,高精度地图可以为驾驶者提供更精准的导航和路径规划,避免驾驶过程中的危险情况和路况变化。
3. 无人驾驶技术的发展:无人驾驶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通过将人工智能、感知技术、控制算法等技术应用到车辆上,实现车辆的自主驾驶和交通规划。
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范文

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范文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得到了大幅度的提升。
安全技术是现代汽车设计与制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直接关系到驾驶员和乘客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从汽车被动安全技术和主动安全技术两个方面来详细介绍现代汽车的安全技术。
一、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是指在发生事故时为车内人员提供保护的安全技术措施。
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高强度车身结构汽车车身是汽车的主要搭载结构,车身的结构设计直接影响到事故发生时车内人员的安全。
现代汽车采用高强度钢、铝合金等材料制造车身,使车身结构更加坚固,提高了车辆的抗冲击能力,从而保护了车内人员的生命安全。
2. 安全气囊系统安全气囊是现代汽车中最常见的被动安全装置之一。
安全气囊系统由感应装置和气囊组成,当汽车发生碰撞时,感应装置会迅速检测到碰撞的信号并触发气囊的充气装置,使气囊迅速充气并在碰撞时为驾驶员和乘客提供较大的缓冲力,减少他们的伤害。
3. 安全带系统安全带是现代汽车中最基本的被动安全装置。
驾驶员和乘客在乘坐汽车时,应正确使用安全带。
安全带能够防止人员在发生事故时由于碰撞撞飞,保障人员的安全。
现代车辆大多装备了三点式安全带,即腰部和肩部都有固定点,并且有拉紧装置,能够更好地保护人员。
4. 防爆胎技术防爆胎技术是近年来的一项重要技术创新。
现代汽车的防爆胎采用了特殊的材料和结构设计,在遭受外力撞击时不易破裂,能够维持一定的稳定性,避免爆胎导致车辆失控,减少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5. 制动系统刹车系统也是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现代汽车的刹车系统采用了先进的制动技术,如防抱死刹车系统、电子制动力分配系统等。
这些技术可以使刹车更加灵敏,有效减缓车辆速度,提高了驾驶员的控制能力,降低了事故的风险。
二、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是指在驾驶过程中能够预防事故发生的安全技术措施。
主动安全技术可以帮助驾驶员更好地控制车辆,预防事故的发生。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及发展趋势汽车安全技术是指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和装置来保障汽车在行驶过程中乘客和车辆的安全。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汽车安全技术也在不断创新和发展。
下面将介绍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和发展趋势。
一、现状目前,汽车安全技术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被动安全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在汽车发生碰撞事故时,通过各种装置来减少碰撞对人和车辆造成的伤害。
比较常见的被动安全技术包括安全气囊、安全带、车身结构设计等。
这些技术的应用使得车辆在碰撞时能够有效地保护乘客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2.主动安全技术主动安全技术主要是指在汽车行驶过程中,通过各种技术手段来提高驾驶的安全性和便利性。
目前较常见的主动安全技术有防抱死制动系统(ABS)、电子稳定控制系统(ESP)、自适应巡航等。
这些技术能够有效地提高驾驶者对车辆的控制能力,减少驾驶过程中的事故发生。
3.智能安全技术智能安全技术是近年来汽车安全领域的新兴技术,主要是通过人工智能、传感器等技术手段来对车辆和周围环境进行实时监测和判定,及时预警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主动刹车系统、主动转向系统、车道偏离警示系统等。
智能安全技术的应用使得汽车在行驶过程中更加智能化和安全可靠。
1.智能化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智能化。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互联网技术的不断发展,汽车将能够实现与其他车辆、道路设施、交通管理中心等智能化设备的联接和信息共享,提高车辆的主动安全能力。
2.自动化自动驾驶技术是汽车安全技术的一个重要方向。
目前,自动驾驶技术已经在一些高端汽车上得到应用,并且正在不断发展和完善。
自动驾驶技术使得驾驶员能够更加安全、便利地驾驶车辆,减少人为驾驶错误导致的事故。
4.个性化未来,汽车安全技术将更加注重个性化需求。
不同驾驶者对于安全的需求不同,因此安全技术需要根据每个驾驶者的驾驶特点和需求进行个性化定制,提供更加贴合用户需求的安全保障措施。
汽车安全技术在不断创新和发展,逐渐实现了从被动安全到主动安全和智能安全的转变。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法规列表

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法规列表摘要:1.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法规概述2.被动安全法规的具体内容3.被动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4.被动安全法规对汽车行业的影响5.未来被动安全法规的发展趋势正文:一、中国汽车被动安全的法规概述汽车被动安全是指在交通事故发生后,汽车本身减轻人员伤害和货物损失的能力。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汽车被动安全,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法规来保障汽车行驶过程中的安全。
这些法规涵盖了汽车的设计、制造、检验、维修等各个环节,以确保汽车具备足够的被动安全性能。
二、被动安全法规的具体内容我国的汽车被动安全法规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车辆结构安全:法规规定汽车在设计阶段就要充分考虑车辆结构对乘员和行人的保护能力,确保在发生事故时能够有效地分散冲击力,减少乘员和行人的伤害。
2.乘员保护设备:法规要求汽车配备一定的乘员保护设备,如安全带、安全气囊等,以降低乘员在事故中的伤害风险。
3.行人保护:法规规定汽车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行人的安全,例如降低发动机罩、保险杠等部件对行人的冲击力,以减少行人在事故中的伤害。
4.车辆维修与检验:法规要求汽车在维修和检验过程中必须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操作,确保汽车的被动安全性能得到有效保障。
三、被动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我国政府对汽车被动安全法规的实施与监管非常严格。
各级质量监督部门、公安交通管理部门和其他相关部门都会对汽车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进行严格的检查,确保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同时,政府还会对违规企业进行严厉的处罚,以督促企业切实履行安全责任。
四、被动安全法规对汽车行业的影响被动安全法规的实施对汽车行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方面,法规促使汽车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提高汽车的安全性能,从而提升企业竞争力;另一方面,法规也促使企业加强质量管理,确保汽车在生产、销售、维修等环节的安全性能得到有效保障。
五、未来被动安全法规的发展趋势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对安全意识的提高,未来汽车被动安全法规将会更加严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碰撞结束
图 2 安全气囊工作框图 在车辆被撞击时,传感器接收并判断车辆其碰撞信号,然后 反馈决定是否对气囊进行开启。传感器的 ECU 单元在接收到碰撞 信号时,点燃固态燃料,及时的产生气体向气囊充气,使气囊快 速膨胀。其安全气囊工作原理如图 2 所示。安全气囊一般是在时 速 40 公里以上的正面撞击,以及车辆中心左右各约 30°角的正侧 面撞击时,才会感应产生作用。其碰撞强度通常以信号的形式传
图 4 WHIPS 头颈保护系统工作原理图 目前国产的沃尔沃 S80 安装的 WHIPS 头颈保护系统,能够为 乘员提供安全保护,管状框架等方式对 WHIPS 进行改进,管状框
297 科学时代·2015 年第 06 期
Science Times
科学时代
架的路径通过座椅顶部横轴导管进行控制,当车身受到猛然冲撞 时,会促使导管上升从而抵住头部,防止头部的迅速后移,减轻 乘员头部的动量冲击,达到保护头颈安全的目的。
碰撞发ECU
点火器 点火
气体发生 器对气囊 充气
图 3 安全气囊工作过程 1.1.2 安全带 安全带最早是由美国人发明,有关数据表明,其单独使用可 以减少 42% 左右的死亡率,是国内被动安全装置中最早被普及、 最有效的安全约束系统。 目前应用比较普通采用三点式安全带,当危险发生时,其预 碰警报系统会检测到险情信号,此时安全带的卷收器会拉紧安全 带来消除自身的松弛量,约束乘员减少可能产生的伤害。目前国 内汽车行业通过改进安全带,在安全带上安装织带夹紧装置或预 张紧器,使得乘员的前移量减小,并同时调整座椅结构,并安全 气囊配合使用的方式,来提高被动安全装置对乘员的保护性能。 1.1.3 儿童安全座椅(CRS) 安全座椅在减缓乘员的疲劳的同时,也同安全带、安全气囊 共同作用,提高车辆的安全性。儿童安全座椅 (child safety seat) 即 儿童约束系统 (child restraint system),在车辆急加速或受撞击时, 通过缩短儿童身体的移动幅度,降低其伤害程度。 随着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现在国内汽车厂商如速腾、途锐 等车型都引进欧洲制定 ISOFIX(International Standards Organization FIX)系统,通过车辆座椅坐垫和靠背使座椅与车体连接的两个刚 性的固定结点,及面向车前的防座椅倾斜固定点,来极大的增强 儿童座椅的保护性能。 1.1.4 头颈保护系统(WHIPS) WHIPS(Whiplash Protection System)在车辆受到碰撞时,靠 背与乘员一同向后移动,最终将乘员背部与靠背紧密接触,尽可 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乘员头部前冲的动能,减轻脊椎及颈部遭受 的撞击。国内汽车通过安装在坐垫与靠背之间的支架可协助吸收 冲击能量,乘员身体的重力在向后方压向椅背的同时,在稍微向 后倾斜之前会先平行运动,会沿倾向和水平方向产生压力,这样 可通过阻尼来减轻冲击力,从而减小发生追尾撞击时出现的加速 力,降低乘员伤害。如图 4 为头颈保护系统工作原理图。
表 1 汽车被动安全研究内容
自身保护
碰撞安 对方保护
被动安 全性 约束系统
全技术
人体研究
碰撞后
安全
变形区 : 前部、侧部、后部刚性乘员座舱 轿车:保护摩托车、自行车以及行人…… 安全带、安全气囊、乘员头部保护系统、
转向管柱…… 伤害指标,头部,腹部……
防火,迅速撤离,防爆……
1.1.1 智能安全气囊(SRS) SRS 技术作为高效的被动安全装置被众多汽车生产企业所接 受。大量研究数据表明,当碰撞发生时,SRS 能极大程度的减缓 乘员损伤,在与安全带的共同使用时,则可以减少 60% 的死亡率。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主要指当交通事故发生后,能尽量减小人 身损伤,包括对乘员和行人的保护的技术。被动安全技术主要包 括碰撞约束技术,车辆抗撞性研究,以及碰撞仿真研究技术。如 下表 1 所示,为被动安全的主要研究内容。
1.1 乘员约束系统安全研究 约 束 系 统 安 全 主 要 研 究 内 容 有 安 全 气 囊、 儿 童 安 全 座 椅 (CRS)、安全带和头部保护系统(WHIPS)等装置,保护乘员安全, 使车内乘员约束状态达到最优,同时也避免乘员在车内的二次碰 撞。
热点问题探究·Hot Spot
国内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概述及展望
汪 旭 1 王 灿 2 / 1. 重庆交通大学机电与汽车工程学院 2. 重庆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
【摘 要】伴随着国内汽车产业的飞速前进,车辆的主动安全技术被更加广泛的采用。虽然如此,但交通事故仍无法避免。被动安全在一 定的基础上则能弥补主动安全的不足之处,通过二者的共同作用,来提高车辆安全性能。本文着重国内典型的被动安全技术进行了阐述,结合 国内被动安全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对被动安全技术发展进行了展望。
【关键词】汽车;被动安全;概述;展望
0. 引言 科技的进步使得车辆保有量增加,人们在享受便利的同时, 也迫切的感知到交通安全严重性。近年来,交通事故时常发生, 欧美等国家车辆交通事故发生率已经处于了稳定程度,但我国的 交通事故发生率却居高不下,每年由车辆交通事故致死的人数数 目惊人。为了减少交通事故的伤亡率,提高汽车乘员的保护,在 交通事故发生时,汽车被动安全技术能最大限度的降低对人员的 伤害,保护乘员的安全。如图 1,为国内 2006-2012 年来的交通 事故统计图。从图 1 中我们可以看出,国内由汽车交通事故导致 的伤亡情形仍很严重。因此,汽车被动安全的研究仍然是我们应 该重视的。
1.2 车身结构抗撞性研究 其车身抗撞性研究的关键,即为改进车身的构造,找寻改良 车身构造的有效途径,保证乘员在足够安全的活动空间下,使传 到乘员身上的能量减至合理范围。 1.2.1 汽车安全玻璃 安全玻璃目前主要分两种,分为调质玻璃和层压玻璃。当车 辆遇到撞击时,能够对车内人员进行保护。调质玻璃由于其内部 存在应力,因而有较强的抗外部撞击的性能,同时在车辆遇到巨 大冲撞时,使其碎裂成无锐边小块,减轻对人员的损伤。层压玻 璃将一层薄膜胶合在两块普通玻璃之间,然后通过强力胶压制。 当车辆受到撞击导致玻璃撞碎时,中间夹层的薄膜能够避免飞石 等物块穿过玻璃,同时也能避免碎玻璃划伤乘员。 1.2.2 防撞钢梁 防撞梁不是直接参与乘员的保护,而是直接保护车身。当车 辆行驶速度较低时发生了碰撞,能对车内乘员起到一定防护。前 后防撞梁位于前后保险杠后,在车辆受到撞击时,车辆部位某点 将会有力作用,钢梁让其整个车架丧失承载力,能尽可能的减少 此点承受的强度。其部件材料与车身支承件一样,都具有一定的 刚性。侧门防撞梁置于两侧夹层中间,在碰撞发生时,可以有效 的将撞击力从车身左右两侧分散,尽可能让整个车体吸收碰撞能 量,很大程度减轻侧门的变形程度,从而能减少汽车撞击时对车 内乘员的伤害。 1.2.3 安全吸能车身 安全车身通过其车身前后部吸收碰撞能量,保证座舱形状完 好,并减缓车内人员的移动幅度,给予车内足够的生存空间。在 现代汽车上,安全车身一般包括高强度乘员舱和前后碰撞变形区。 前者能够保证碰撞后乘员舱在有效空间内免受挤压,减少乘员伤 害危险。而后者在正面碰撞中的变形幅度与所能吸收的碰撞能量 成正比,同时将二次碰撞能量降至最低。目前在国产车的设计中, 在车辆高强度钢应用、高强度乘员舱和车门防撞梁等方面的设计 取得了很多的进步。同时通过对 B 柱加强梁采用多层高强度钢板、 地板横梁增加侧面车身强度,将车舱的损坏程度降到最低,增强 车身的安全性。 1.3 车辆被动安全仿真研究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很大程度上采用软件仿真技术对被动安全 进行研究,通过结合计算机技术、力学原理等仿真车辆在碰撞时 的情形,缩短车辆研发时间,大幅降低车辆开发成本。 常用的仿真软件有 MADYM、SOM LA、PAMCRASH、PAM、 CVS 等 , 可以对车身结构碰撞进行变形模拟,以及对标准假人碰 撞过程进行动态响应分析,MADYMO 中的有限元模块对 SRS 进行 有限元建模等。近年国内汽车企业、高等院校在碰撞过程也利用 计算机仿真中进行大量研究,并且已经具备了较强大的 CAE 建模 分析能力,能够对约束匹配和车身结构进行研究。 另外,在车外行人的研究仿真方面,被动安全领域有了新的 发展。国内的研究人员利用 PC-Crash 软件建立碰撞虚拟试验场, 进行了人体、自行车等不同情形下的模拟研究,通过头部加速曲 线计算获得 HIC(Head Injury Criterion)值来评价人体头部的受伤 程度。 2. 被动安全技术的展望 随着汽车科技的快速发展,车辆安全将成为汽车行业的永恒 话题。被动安全技术会逐步覆盖到汽车行业的多个方面,而国内 汽车被动安全技术的发展将趋于多样化和成熟化。随着各种汽车 新技术的完善,将来被动安全领域将趋向智能化和规范化、全面 化发现发展。 2.1 被动安全的智能化 可以预测,未来被动安全领域将与智能化技术紧密结合,将 会完善汽车应用上的智能反馈系统。智能系统通过收集碰撞发生 时车内人员的各种数据来建立数据库,并对某一碰撞中获得的乘 员、车的相关信息识别与判断,以使得人体获得最佳的保护。智 能安全系统可以自动判别乘员的身高、体重等情况,智能的分析 汽车是否发生了碰撞,以及判断乘员是否处于安全保护范围之内, 以使车辆可以提供尽可能全面的保护状态。 GPS 技术的不断完善,可以预测未来汽车被动安全智能化发 展方面,自动求救系统将通过与 GPS 系统配合来使用。在车辆发 生严重的碰撞事故时,系统将事故发生的地点和车辆所处的状态
输到控制器,控制器对收到的传感器信号处理,在 ECU 判定有需 要开启气囊时,控制模块 ECU 处理器立即向点火器发出点火信号, 气体接收到信号并迅速点火。安全气囊在利用气袋阻尼吸收乘员 产生惯性动能,避免或减缓乘员与转向盘、仪表板等的二次碰撞, 其工作过程如图 3 所示。
图 1 我国 2006 年至 2012 年交通事故统计 1. 国内典型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概述
进行反馈给救援中心。同时,自动求救系统还可以预测车内是否 有需要救助的乘员,将信息汇总后反馈到救助中心,为争取救援 的时间,尽可能的降低伤亡指数。
2.2 行人保护技术的完备化 随着被动技术的发展,未来被动安全领域将延伸至行人保护 研究。包括汽车前端系统的改进,如保险杠、缓冲装置等,以及 行人安全气囊的研发。其中前端系统改进主要集中在保险杠的改 进和新材料的应用上,同时利用软件仿真技术对行人碰撞试验数 据处理,优化保险杠结构,增大接触面积,分散冲击力。同时采 用吸能材料,减轻碰撞发生时传递到行人上的能量。 在未来汽车被动安全领域,行人安全气囊的研究将是一大亮 点,也是被动安全完善化的方向。通过在汽车的安装安全气囊, 避免行人发生二次碰撞,保护其安全。同时行人安全气囊的研究 将趋向于智能化和电子化,对碰撞的力度和碰撞的面积进行监测 和反馈,最大限度的保护行人安全,将撞击力分散,减轻行人身 体的能量。 2.3 被动安全法规的完善化 在今后的汽车安全领域,安全法规的完善与推广将推动交通 安全领域的长远发展,也是将来安全领域的发展重点。而欧盟等 基本上沿用的是 EEC/ECE 法规,美国执行的是 FMVSS 法规,这 些类法规能比较全面的评价汽车零部件的生产,是被动安全领域 的重要法规。目前而言,国内的汽车安全领域的研究起步较晚, 加上技能经验的不足,相关法规都不完善。近年来在政府的支持 和高校的大力投入下,国内主要的汽车安全法规相继制定并推出。 如针对汽车碰撞试验,国内参考国际的 NCAP 标准,制定了 C-NCAP (China-New Car Assessment Program)标准,该碰撞试验中后碰试 验和主动安全评估。但是这些标准和欧美执行的法规相比,还是 有很多的欠缺和不足,不能很完整的评价和指导汽车安全,因此 在法规制定方面还有很大空间。可以预测,在未来汽车安全领域, 安全法规将会不断的完善,执行法规力度开始加大,通过立法的 形式来推动被动安全的发展。 3. 结论 综上所述,车辆被动安全作为安全技术的重要补充,能够在 碰撞发生时对车内乘员的安全保护。虽然汽车被动安全技术涉及 的领域众多,但发展空间巨大,还拥有很多的研发和改进的方向。 随着国家对汽车行业的投入加大,在国家政策法规的指导之下, 我们相信被动安全技术将推动交通行业的智能化和人性化,发展 具有更加广阔的应用前景,仍将是汽车安全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 参考文献: [1] 姜立标,赵桂范.现代汽车最新安全控制装置 [M].北京: 人民交通出版社 .2003. [2] 王瑄,李宏光,赵航等 . 现代汽车安全 [M]. 北京 : 人民交 通出版社 .1998. [3] 林逸,郭九大,王望予.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综述 [J].汽 车工程 .1998(1). [4] 付锐,陈荫三,高延令.中国汽车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分 析 [J].中国公路学报 .1996,9(4). [5] 李 强 . 汽 车 被 动 安 全 技 术 分 析 [J]. 拖 拉 机 与 农 用 运 输 车 .2007,34(6). [6] 曹静静,潘福全,张丽霞等 . 汽车被动安全性及碰撞仿真 研究综述 [J]. 山东交通科技 .2013(4). [7] 顾力强,林忠钦 . 国内外汽车碰撞计算机模拟研究的现状 及趋势 [J]. 汽车工程 .1999,21(1). [8] 刘庭志,陈吉清 . 汽车行人保护开发与研究进展 [J]. 汽车实 用技术 .2012(1). [9] 刘艳丰.我国安全气囊应用现状及发展特征 [J].农业科技 与装备 .2010,196(10). [10] 何文,钟志华 . 汽车安全性研究概述 [J]. 湖南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2000,27(2). [11] 赵福全 , 吴成明,潘之杰等 . 中国汽车安全技术的现状与 展望 [J].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2011,02(2). [12] 乔维高 . 车辆被动安全性研究现状及发展 [J]. 农业机械学 报 .2005,36(9) . [13] 贾 广 辉, 齐 伟 . 汽 车 被 动 安 全 技 术 的 发 展 [J]. 科 学 之 友 .2009(14). 作者简介 : 汪 旭,男,重庆交通大学 2013 级研究生,车辆工程专业, 研究方向为车辆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