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空间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分布人口分布是一定地域范围内人口的空间分布状况,它受制于自然、经济、社会等多种因素,同时对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反作用。
人口分布可通过一定地区人口的绝对数或相对数来表示。
人口水平分布指某一时点某一地域人口的平面分布状况,具有面状特征;人口垂直分布指某一时点某一地区不同地形高度的人口分布状况,具有带状特征。
世界人口的分布十分广泛。
地球陆地表面除了少数尚不适合人类长期居住的地方(如南极大陆、海拔5000米以上的高山、干旱的荒漠)外,都有一定数量的人口分布。
世界人口主要分布在北半球,南半球的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1.5%。
北纬20°~40°集中了全球总人口的48%,北纬40°~60°集中了全球总人口的29%,0°至北纬20°只占10%,北纬60°以北只占1.5%;0°至南纬20°分布了全球总人口的7.2%,南纬20°~40°占4.1%,南纬40°以南仅占0.2%。
人口分布偏集于沿海,大陆内部人口较少。
从世界范围看,全球有50.2%的人口居住在距离海洋200千米的范围内,有41.2%的人居住在距离海洋200~1000千米的范围内,只有8.6%的人口居住地距离海洋在1 000千米以上。
世界人口垂直分布表现出随着海拔增高而逐渐减少的规律:世界人口的56.2%集中分布在海拔200米以上的地区,而2 000米以上的地区人口只占世界总人口的1.5%,在海拔5 000米以上的地区长期居住的人口则更少。
从1999年各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比重来看:亚洲占60.8%,非洲占12.8%,欧洲占12.3%,北美洲占8.0%,南美洲占5.6%,大洋洲占0.5%。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

地理中的人口分布知识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状况,是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人口分布涉及到人口数量、密度、结构等方面的问题,对于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状况、资源分配以及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以下是地理中与人口分布相关的几个重要知识点:一、人口密度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内的人口数量。
计算人口密度的公式为:人口密度=总人口数÷总面积。
人口密度的高低反映了人口分布的集中程度。
通常情况下,城市地区的人口密度较高,而农村地区的人口密度较低。
人口密度的不均衡分布可能导致城市过于拥挤,而农村地区的资源利用不充分。
二、人口数量人口数量是指单位地区内的人口总数。
人口数量的多少直接关系到一个地区的综合实力和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数量的多少还与国家的政策、历史因素、自然环境等因素密切相关。
人口数量的多少会对社会经济的各个方面产生影响,如就业、教育、医疗资源等的供应与需求。
三、人口结构人口结构是指人口按照性别、年龄、职业等进行分类和统计的人口数据。
人口结构反映了一个地区人口组成的特点,是研究人口发展趋势的重要依据。
人口结构的不同会对社会经济产生不同的影响,如老龄化人口结构对养老服务需求的增加、劳动力人口结构对就业市场的影响等。
四、人口迁移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迁移到另一个地区的现象。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内部人口迁移和国际人口迁移两类。
内部人口迁移主要是指人口在一个国家内部的迁移,通常是由于就业机会、教育资源、生活条件等方面的不平衡导致。
国际人口迁移则是指人口跨越国界,从一个国家迁移到另一个国家。
人口迁移的规模和趋势对于源地和目的地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五、人口集聚与稀疏人口集聚是指人口在某一地区集中分布的现象。
通常情况下,人口集聚在一些城市和城市群中较为明显。
人口集聚会促进城市的发展,形成独特的经济和文化特色。
与此同时,人口稀疏则是指人口在某些地区稀疏分布的现象,如偏远山区等。
人口集聚和稀疏的地理分布不仅与自然环境有关,也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如经济发展、交通条件等。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

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是指全球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点和趋势。
人口的分布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自然环境、经济发展、历史因素、社会文化等。
以下是世界人口分布的一些主要规律:1. 人口密度分布不均衡:全球人口密度分布非常不均衡,大部分人口聚集在一些特定的区域,而其他地区则相对较少人口。
人口密度高的区域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河流流域、平原地区和温暖气候的地带。
2. 人口聚集在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人口聚集在城市地区。
大城市通常是人口密集、资源集中、经济繁荣的区域,吸引着大量人口迁徙至城市寻求更好的生活和工作机会。
3. 人口密集区域:世界上最人口密集的地区主要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和印度两个人口大国,以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
其他人口密集区域还包括欧洲、东南美洲的一些国家。
4. 人口稀疏区域:人口稀疏的地区主要分布在非洲大部分地区、北极地区、澳大利亚和南美洲的一些偏远地区。
这些地区往往自然环境恶劣,资源匮乏,导致人口稀疏。
5. 人口老龄化:随着医疗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全球许多国家的人口老龄化问题日益严重。
人口老龄化意味着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例逐渐增加,这对社会和经济带来了一系列挑战。
6. 人口迁徙:由于各种原因,包括就业机会、自然灾害、政治因素等,人口迁徙是全球人口分布的一个重要现象。
有些地区因为人口外流而出现人口减少,而其他地区因为人口涌入而出现人口增加。
7. 人口增长率差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存在较大差异。
一些国家由于高出生率和低死亡率,人口增长迅速,而一些发达国家由于低生育率和高寿命,人口增长较为缓慢。
总的来说,世界人口的分布规律是复杂多样的,受到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
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人口分布可能会发生变化,但不均衡和城市化的趋势可能会持续存在。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
我国的人口分布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地区多,山地、高原地区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受环境、地理条件、农业发展情况、交通状况等原因的影响而形成。
我国人口分布特点是以腾冲、黑河、线为分界线,我国人口的空间分布是东南多,西北少。
人口地区分布的总特点是:东部多,西部少,平原、盆地多、山地、高原少,农业地区多,林牧业地区少,温湿地区多,干寒地区少,开发早的地区多,开发迟的地区少,沿江、海、交通线的地区多,交通不便的地区少。
黑河——腾冲线人口分布东南部地区人口多,西北部地区人口少;平原、盆地地区人口多,山地、高原地区人口少;农耕地区人口多,林牧地区人口少;温暖湿润地区人口多,干旱寒冷地区人口少;开发历史较久地区人口多,开发较迟地区人口少。
1、中国地势西高东低,东部以平原为主,有漫长的海岸线,西部以山地为主,西部地区大多为高原、荒漠,土地可垦殖率低。
所以人口承载能力东部比较高。
2、我国人工分布生物原因是因为东南地区气候温暖湿润,西北寒冷干燥;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利于开发生产。
3.东部耕地多,气候好,农业发达,生产的粮食多,能够养活的人口多。
东部地区交通方便,工商业发达,城镇多,城镇人口集中也是人口密度大的重要原因。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城市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的主要趋势之一。
人口与城市发展之间的关系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课题,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人口与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
一、人口集中的城市现象全球范围内,大多数人口都集中在城市地区。
据统计,到2050年,全球有近七十个城市将有超过1000万人口,其中一半以上位于亚洲。
这个现象主要由于城市具有丰富的就业机会、完善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以及丰富的文化资源等。
在人口集中的城市中,大城市和超大城市发展迅速。
例如,东京、纽约、上海等全球主要城市已成为重要的全球金融中心和商业中心。
这些城市吸引了大量的投资和人才,进一步推动了城市的发展。
二、城市空间分布的多样性城市发展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多样性。
一方面,一些城市扩张迅速,形成了大都市区和城市群。
例如,东京、大阪、京津冀城市群等,这些城市聚集了大量的人口和资源,形成了经济、文化、科技的核心。
另一方面,一些城市却面临着人口减少、经济衰退的问题。
这些地区内部的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单一等问题导致了人口外流和城市衰退。
在这些城市中,政府需要制定相关政策以改变城市发展的局面。
三、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与城市发展之间存在一定的相互影响关系。
首先,经济发展是吸引人口集中的主要因素之一。
城市提供了更多的工作机会和职业发展的机会,因此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
同时,城市发展也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吸引了更多的人口。
其次,公共设施和服务的质量对人口分布也起着重要的影响。
完善的医疗、教育和交通等基础设施能够提升居民的生活质量,因此也会吸引更多人口迁入。
相反,缺乏这些基础设施的城市可能会导致人口外流。
此外,政策的影响也是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政府可以通过调控人口流动、控制城市规模和引导人口向发展中地区转移来影响人口的空间分布。
四、人口与城市发展的挑战与机遇人口与城市发展的关系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
城市发展需要平衡经济、环境和社会等各方面的利益。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人口地理学是一门研究人口分布、迁移和增长等现象的学科,它关注人口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
在这个全球化的时代,人口地理学的研究对于我们了解人口的规模、结构和分布,以及人口变化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具有重要意义。
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范围非常广泛,包括人口数量、人口密度、人口结构、人口迁移等多个方面。
其中,人口空间分布研究是人口地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主要关注人口在地理空间上的分布特征和规律,以及这些分布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
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是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研究。
通过对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规模和人口集聚程度。
例如,中国的东部沿海地区人口数量众多,人口密度也较高,而西部地区则相对稀少。
这种人口数量和人口密度的空间分布差异,反映了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和资源分布状况。
另一个重要的研究内容是人口结构的研究。
人口结构主要包括年龄结构和性别结构两个方面。
通过对人口结构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年龄分布和性别比例。
例如,发达国家的人口结构呈现老龄化趋势,而发展中国家的人口结构则更加年轻。
这种人口结构的差异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都有重要的影响。
此外,人口地理学的研究还关注人口迁移的现象和规律。
人口迁移是指人口从一个地区向另一个地区的流动。
人口迁移可以分为国际迁移和国内迁移两种形式。
通过对人口迁移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到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口流动情况,以及人口迁移对于源地和目的地的影响。
例如,城市化进程加速导致了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这对于城市的规划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人口地理学与人口空间分布研究的成果对于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政策的制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通过对人口数量、人口结构和人口迁移等方面的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到不同地区的人口情况和特点,从而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通过研究人口结构的变化,我们可以预测到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从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分析

基于大数据的城市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分析一、引言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大数据的普及应用,城市人口流动和空间分布变得越来越复杂。
这就要求我们必须运用大数据技术,对城市的人口流动、空间布局进行科学分析,从而更好地进行城市规划和管理。
二、城市人口流动分析城市人口流动是指城市内部和城市间人口的迁徙现象。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人口普查,手机信令,公共交通,社交媒体等数据进行人口流动分析。
1.根据人口普查数据进行分析通过人口普查数据可以获得每个城市的人口结构,性别比例,年龄梯度等。
结合人口流动方向和目的地的信息,可以判断哪些地方的人口流动更为频繁,从而优化城市规划,提高城市的管理效率。
2.使用手机信令信息进行分析每一次通话都会产生电话信令数据,利用这些数据可以准确地追踪人们的移动路径与轨迹,以及人们在不同地理区域停留的时间长度。
这对于城市交通管理、城镇化过程的精细化和商圈运营等方面具有很大价值。
3.运用公共交通数据进行分析城市公交运营公司,尤其是大型的城市公共交通运营公司,它们拥有实时更新的路况信息、乘客的出行时间和人数等数据。
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了解公交线路的使用情况,优化线路规划与客流安排,提升公共交通服务水平。
4.利用社交媒体数据进行分析人们通过使用互联网以及社交媒体平台,实时发布自己的位置信息、留言、评论等等。
通过对社交媒体上的数据进行分析,可以了解到哪些热点场所受到了人们的关注,以及对该热点场所的形象评价。
同时,还可以通过收集、分析人们的消费习惯,为商家提供便捷的精准与有效的营销服务。
三、城市空间分布分析城市空间分布是指城市内部不同功能区域的规模、数量、分布、密度、结构、配置等空间性质的分析。
在大数据时代,我们可以通过遥感技术,空间数据库,GIS等技术进行城市空间分布的科学分析。
1.遥感技术的应用利用高分辨率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可以进行城市建设用地变化信息提取、城市域的植被覆盖度计算和变化检测、城市道路网格化、城市水域分类与面积估算等科学分析。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知识点归纳
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 人口分布的概念和特点:人口分布是指人口在空间上的分布状况。
人口分布的特点包括:不均衡性、多样性、聚集性和集约性等。
2. 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人口分布受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共同影响。
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以及土地利用等;人文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条件、政治稳定等。
3. 人口迁移的类型和原因:人口迁移分为国内迁移和国际迁移。
国内迁移包括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迁移、城市内部的人口迁移;国际迁移则是指人口跨国界进行迁移。
人口迁移的原因主要包括经济原因、社会原因和政治原因等。
4. 人口迁移的影响:人口迁移对原地和目的地的社会经济发展都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迁移对原地的影响包括减少人口、减少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对目的地的影响则包括增加人口、增加劳动力和改变人口结构等。
5. 人口迁移与城市化:人口迁移与城市化密切相关。
人口迁移是城市化的重要推动力之一,而城市化又会影响人口迁移的规模和方向。
以上是高三地理人口分布迁移的主要知识点归纳,希望能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绪论1.1选题背景与意义人口空间分布是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空间分布状况,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
人口空间分布与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相互作用,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人口空间分布受到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第二,合理的人口空间分布也会促进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反之,则会阻碍该区域社会经济发展。
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共同影响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状况,并影响其动态分布特征。
另一方面,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同特征也反映了不同区域自然地理条件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差异性。
所以,人口空间分布是否均衡合理对某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有着重大影响。
对区域人口空间分布进行分析研究的重要意义就是探索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特征和其动态变化规律,因地制宜地制订适合该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政策,最终促进区域人口合理均衡布局,促进人口与社会和谐可持续发展。
当今时代,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速,城市化进程不断推进,区域人口空间分布也随之不断发生变化。
近年来,我国人口问题和地区社会经济发展间的矛盾不断升级。
因此,研究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及其动态变化规律成为当前人口问题研究中的热点之一。
从1994年的《中国21世纪议程》开始,我国就开始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之后,我国颁布的十二五规划纲要中又提出“控制人口总量,提高人口素质,优化人口结构,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的奋斗目标。
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召开,胡主席在报告中又提出新的人口发展战略要求,即“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增强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人口聚集功能,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跟之前研究相比较,有关人口分布合理性的学术研究并不多。
随着经济全球化加速推进,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作用越来越大,因此,用经济承载力指标考量人口分布是否合理,探讨人口空间分布与社会经济发展是否协调己成为当前的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重庆市作为我国重要的直辖市之一,2014年总人口己达1732.76万人。
重庆市的人口分布格局是各种自然、社会经济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研究重庆地区的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分析其影响因素之间的关系,并从人口容量和自然、经济承载力方面研究重庆地区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针对存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人口政策对重庆市的社会经济发展、城市规划建设、交通运输等各个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1.2国内外研究现状1.2.1国外研究进展国外人口分布的研究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20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这个时期的人口研究还不是独立的研究课题,它只是在研究空间问题时被涉及的某一个相关方面。
主要代表学者有伯吉斯、霍伊特、罗西等人类生态学派和新古典主义学派。
1951年Clark以20多个城市的人口数据为依据,研究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研究表明人口密度呈指数式衰减趋势,也就是人口密度与距离的关系呈现负指数的关系; Sherratt和Tanner随后研究得出新的人口密度理论模型一正态密度模型,Smeed提出了负幂指数模型。
20世纪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受地理学发展思潮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有人口空间分布特征,此外还有人口分布的数量模式,人们的迁居行为和因人口集聚形成的住房链问题。
主要代表学者有克拉克、西蒙斯、劳瑞、摩尔、贝尔、布朗等。
1969年,Newling 等深化了Clark理论模型,用二次曲线替代了一次变量,提出了二次指数模型。
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后:这一时期主要以阶级关系、政治因素等社会结构深层原因为切入点来研究人口分布,研究人口分布的发展变化规律。
代表学者有哈维、史密斯等激进地理学派。
90年代,美国人口分布研究主要以国内国际人口迁移和人口特征的区域差异为主,此外还有人口政策研究以及新技术的应用等。
如RazinA和GhoShBN分别在1995年和1997年探讨了人口发展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1996年B irkinM对零售业地址的选择是否可以以人口数据为依据进行了研究。
之后,随着GIS和RS等新技术的应用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在内容的深度和广度上有了显著的进步。
如1998年Kar1E和Ryavec等利用GIS技术研究了西藏放牧区的生态类型与当地人口密度之间的关系。
2003年QiuF等运用TIGERGIS软件,使用其中的遥感影象数据,分析了城市人口的发展模型。
同年,LiuJJ等运用GIS和RS技术收集了巢湖流域的相关人口数据,并运用这些数据研究了当地的人口分布状况。
1.2.2国内研究进展20世纪20-30年代是我国人口分布研究的起步阶段,竺可祯教授在《东方杂志》发表的《论江浙两省人口之密度》是我国第一篇有关人口地理学的文章;1933年胡焕庸先生绘制了第一张中国人口密度图,同时提出了著名的“胡焕庸线”;两年后胡焕庸先生又在《中国人口之分布》中首次明确提出“暖环-腾冲”线。
20世纪50, 60年代受中国当时特殊国情的影响,人口分布的研究处于停滞阶段。
70年代,人口分布的研究以社会结构的深层分析为研究重点,大多集中于区域政治因素、经济因素和阶级等社会经济因素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20世纪80年代以后,人口研究主要集中在人口分布、人口与其影响因素的相关关系、人口再生产与人口结构空间特征以及人口城市化。
如1982年孙敬之论述了我国人口分布的特点,并探讨了我国城镇人口的分布。
1983年李仪俊参照国外方法计算了我国人口分布的重心坐标及移动轨迹。
1985年胡焕庸发表《中国八大区的人口增长、经济发展和经济圈规划》,将全国人口划分为八个大区,并总结了各大区的人口分布特点、人口和经济发展的关系以及人口与经济区规划的特点。
1987年,陈冰、解书森研究分析了科技、经济和人口分布的交互效应关系。
并探讨了影响城乡人口分布的各种因素。
20世纪90年代,贺清云根据1949-1991年湖南省人口统计资料,研究了湖南省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之间的关系及其存在的问题;程希以经济发展水平和农业资源开发利用为出发点,探讨了现阶段我国不同区域的资源、经济因素与人口分布之间的关系;周春山将广州市的人口变动情况分为三种类型并对广州市的地域结构进行划分,并提出广州市人口空间变动的模式; 1997年孙文生等研究得出经济发展对人口增长起着或促进或抑制的作用;同年王桂新研究了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各种因素,最后指出影响人口密度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是自然环境因素和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1999年陈彦光等使用分形测度方法,证明了区域人口空间分布的多分形假设。
2000年以后,随着GIS等新技术的发展,人口分布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地开始利用新技术手段。
对北京、上海等大型城市的人口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口益增多。
2001年,王雯菲分析了20世纪80年代以后北京市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并研究了人口分布的演变规律,研究得出人口数量的增长与人口分布的变化之间具有很强的联系性; 2003年,冯建、周一星分析了全国第五次人口普查中的北京市人口数据,并与80年代的数据相比较,最后得出北京市20世纪90年代以后各类人口的地域分布状况,并总结出最新变化情况; 2004年周春山等依据全国人口普查中的广州市人口数据,详细地分析了近20年以来广州市的人口分布情况,并总结出其演变特征; 2005年,张善余、俞路分析探讨了近年来北京市人口不断、聚的变化,文章中运用了空间统计方法; 2006年俞路等对2000-2003年上海市的乡镇人口密度变化率进行研究;2007年谢守红研究了广州市人口分布的空间变化特征,并分析其原因。
2001年赵军等运用GIS技术计算出各民族的人口重心坐标和移动轨迹,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关人口数据库和图形库。
2004年王春菊等依据福建省人口统计数据,对其进行空间化相关性分析,并在此过程中运用了GIS技术和SPSS统计软件。
2008年孟向京选用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综合评价了我国人口分布是否均衡合理。
曾祥旭、陈卓(2010年)研究重庆的适度人口规模,并研究人口的合理分布。
余瑞林、刘承良、杨振(2012年)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研究武汉城市圈的人口分布状况。
1.3研究内容本文依据人口地理学、人口经济学等相关理论,基于2010-2014年重庆市人口统计数据,结合数理统计分析方法,以重庆市人口分布情况为切入点,结合人口密度分布,对重庆市总体的人口分布和各县区的人口分布现状特征及动态变化特征进行阐述。
运用SPSS软件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指标进行简单分析,并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对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性进行了探讨。
最后提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存在的问题,并给出合理性的对策建议。
文章分析了2010年—2014年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空间特点,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
分析得出:(1) 2014年重庆市38个县区总人口数差异明显;不同县域之间人口密度分布差异较大;(2) 2010年以来重庆市各地市人口总量和人口密度的增长都十分明显,个别地区出现负增长;全市人口空间分布整体比较合理,人口分布趋同趋势逐渐减小,表现出逐渐分散的趋势。
对影响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进行综合分析。
自然地理条件是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形成的基础。
各县区经济发展的不均衡性是形成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格局的重要原因。
此外,地方政策鼓励农民进城,中小城镇化水平加强也是影响重庆市人口分布的重要因素。
对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现状的合理性分析,运用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分别对重庆19个县区的人口数据进行计算,对空间分布进行合理性评价,并总结出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研究表明,重庆市的大部分地区人口发展较均衡,大多地区发展潜力较大,有些地区发展潜力适度,个别地区发展潜力较小。
人口空间分布格局总体呈现东多西少,南北均衡的特点,人口分布总体均衡合理,局部人口压力较大。
最后为解决重庆市人口空间分布的不合理状况,提出促进重庆市人口合理分布的对策和建议。
1.4研究方法首先,文中从时间和空间两个层面对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动态变化特征进行分析总结,简单分析了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并对各区县人口分布的合理性做了评价。
其次,文中运用比较分析法,先后运用两种方法对重庆地区人口是否合理分布进行判断,并将两种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这两种方法是人口容量判别法和人口潜力指数判别法。
最后,定性和定量分析。
运用人口密度、不均衡指数、集中指数、人口分布重心等指标,总结重庆市人口分布的现状特征和2010-2014年人口分布的动态特征;在分析人口分布理论影响因素的基础上结合相关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判断重庆市的人口空间分布的合理与否。
第二章人口合理分布的理论基础2.1人口空间分布的概念人口空间分布是指一定时间内人口在一定地区范围的空间分布状况,它是人口发展过程在空间上的表现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