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市十二五规划纲要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公布日期】2024.06.11•【字号】湛府办〔2024〕6号•【施行日期】2024.06.11•【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发展规划正文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的通知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已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财政局反映。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24年6月11日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年)为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按照省委十三届二次、三次、四次全会及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要求,全面落实广东省“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进一步健全为民办事长效机制,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湛江市民生十大工程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2023-2027)》。
一、总体要求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按照省委“1310”具体部署,认真落实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和全市两会精神,实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养老、育儿、交通、食品安全、消费者权益保护、平安等“民生十大工程”,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增强公共服务均衡性和可及性,在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创造高品质生活,扎实推动共同富裕。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
牢牢站稳人民立场,紧紧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有效增加普惠性公共服务供给,缩小城乡区域差距,增强发展均衡性、可及性、包容性。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https://img.taocdn.com/s3/m/6133f1edf71fb7360b4c2e3f5727a5e9846a275c.png)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正文:----------------------------------------------------------------------------------------------------------------------------------------------------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印发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的通知(粤府办〔2009〕119号)各地级以上市人民政府,各县(市、区)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业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二〇〇九年十一月十八日广东省“十二五”规划编制工作方案“十二五”时期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承上启下的关键时期,也是我省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的重要时期。
科学编制和实施好“十二五”规划,事关我省未来长远发展。
为确保圆满完成编制任务,根据《国务院关于加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编制工作的若干意见》(国发〔2005〕33号)和国家发展改革委的部署,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编制原则编制“十二五”规划,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树立世界眼光,加强战略思维,科学分析世界经济格局深刻调整带来的新机遇新挑战,进一步厘清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抓住战略重点,把握前进方向,探索有效途径,推动我省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一要坚持科学发展。
编制“十二五”规划要充分体现党的十七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要求,按照统筹兼顾原则,实现经济发展与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按照创新驱动的要求,实现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按照绿色发展的要求,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为我省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
湛江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发布)

【法规标题】湛江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发布)【发布部门】湛江市人民政府【发文字号】湛府办〔2012〕8号【适用区域】湛江市【发布时间】2012-03-28【生效时间】2012-03-28【关键词】安全许可及管理【有效性】有效【更替信息】【注:此文档于2018年12月由一点通平台导出】印发湛江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湛府办〔2012〕8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华侨管理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湛江市安全生产“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安全监管局反映。
二〇一二年三月二十八日湛江市安全生产“十二五”发展规划目录前言一、工作回顾(一)“十一五”期间基本工作(二)安全生产形势与现状(三)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四)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工作思路(一)指导思想(二)总体目标(三)到2015年重点行业和领域目标三、主要任务(一)强化安全生产基层基础工作(二)强化安全生产监督监察能力建设(三)强化重点行业和领域的专项整治与监管(四)强化职业危害监督与防治(五)强化安全生产应用技术推广(六)强化安全许可(七)完善安全生产法制与体制建设(八)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九)完善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管理网络系统建设(十)完善安全生产培训与宣传教育体系建设四、重点工程(一)危险化学品专区建设工程(二)交通运输安全生产工程(三)先进安全生产技术推广应用工程(四)应急救援基地建设工程(五)重大危险源监控和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六)安全生产综合信息管理网络建设工程(七)安全标准化建设工程(八)消防设施建设工程(九)安全生产培训基地建设工程五、保障措施(一)加强领导(二)加强责任落实(三)加大安全生产投入力度(四)加大安全生产领域的交流与合作力度前言“十一五”期间,在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我市安全生产规划的各项任务顺利实施,安全监管、技术支撑、安全培训和应急救援等体系建设取得较大进展,“科技兴安”和“人才强安”战略发挥较大作用,安全生产监察监管能力不断提升,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得到进一步落实,安全生产环境得到进一步改善,安全生产规划目标基本实现,安全生产状况明显好转。
广东十二五规划纲要全文

十二五规划纲要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第二篇创新驱动建设创新型广东第三篇优化升级建设全球重要现代产业基地第四篇内外并举实现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第五篇强农惠农建设美好新农村第六篇统筹城乡提升城镇化发展水平第七篇联动融合构建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第八篇绿色发展保护秀美山川第九篇强化支撑推进基础设施现代化第十篇普惠共享保障和改善民生第十一篇内涵提升提高文化软实力第十二篇改革先行增创体制机制新优势第十三篇互利共赢深化粤港澳合作第十四篇开放合作提升经济国际化水平第十五篇规划实施保障第二节提升教育信息化和开放合作水平(教育信息化)第三节逐步提高公共信息服务水平(电子政务)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篇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是广东深入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08-2020年)》,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设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向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迈进的关键时期,必须承前启后抢抓科学发展战略新机遇,紧紧围绕“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这个核心,全面开创科学发展、社会和谐新局面。
第一章发展基础“十一五”时期是广东发展极不平凡和取得巨大成就的五年。
全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解放思想、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实施《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成功战胜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及洪涝灾害,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严重冲击,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社会建设取得新成就,全面完成“十一五”规划主要目标任务,在推进科学发展新征程上迈出了重大步伐,为“十二五”发展打下了坚实基础。
——经济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
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文

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文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全文摘要] 6月19日消息,国务院原则同意《湛江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年)》。
批复指出,湛江是东南沿海重要的港口城市,北部湾城市之一。
一、总则1、规划期限近期2011-2015年,远期2016-2020年,远景展望至2030年。
2、规划层次与范围规划范围包括市域、城市规划区和城区三个层次,其中市域总面积约1.32万平方公里,城区总面积约715.75平方公里,城市规划区总面积约2507.23平方公里。
规划范围示意图二、城市发展目标与战略1、城市发展总目标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先进城市为标杆,以包括空港、深水良港等在内的全市综合运输体系为支撑,以海洋经济产业、绿色钢铁石化产业为龙头,以现代服务业发展为重点,以循环经济和生态建设为纽带,以海湾海岛景观塑造为特色,建成全国重要的沿海开放城市,现代化的新兴港口工业城市,适宜人居、创业、旅游的生态型海湾城市,更具集聚力、辐射力、引领力的粤西地区城市,代表广东参与环北部湾和XXX合作竞争的区域性城市。
2、城市发展战略1)区域一体战略。
整合空间,推进区域一体化发展。
以湛江城区为辐射核,统筹协调周边的遂溪县、雷州市及经济、交通、生态等方面密切联系的区域,共同打造大湛江城镇圈,促进湛江与周边国家战略区域的协调对接。
量体裁衣,实现市域城镇差异化发展。
将湛江市域空间划分为城镇化指导地区、镇村协调发展区和生态控制区,针对各种地区制定响应的发展战略,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
2)XXX统筹战略推进海洋开发。
整合湛江海洋资源,构建海洋发展新平台,加快海洋产业发展,打造中国海洋资源开发的重要基地。
统筹港城关系。
依托东海岛港区和宝满港区,大力发展钢铁、石化等临港工业,形成“港工互动”格局;积极发展面向港口经济的城市生产性服务职能,形成“港城互动”格局。
3)魅力引领战略以平安、温馨、愉悦的空间塑造,实现魅力引领发展。
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

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法规类别】国家计划【发文字号】湛府[2016]34号【发布部门】湛江市政府【发布日期】2016.04.01【实施日期】2016.04.01【时效性】现行有效【效力级别】XP10湛江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的通知(湛府〔2016〕34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湛江奋勇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南三岛滨海旅游示范区、湛江海东新区管委会、市府直属有关单位:《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湛江市十三届人民代表第六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湛江市人民政府2016年4月1日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全市工作重点,合理有效配置资源,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控、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和环境保护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湛江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我们党确定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是广东实现“三个定位、两个率先”的重要时期,也是湛江与全省同步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环北部湾中心城市的关键时期。
必须深刻认识国内外形势变化,准确把握湛江经济社会发展阶段性特征,在认真总结“十二五”时期发展基础上,统筹谋划好“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
第一章发展基础和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是湛江取得不平凡成绩的五年。
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深入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做大做优经济“蛋糕”为头等大事,突出打好工业项目建设、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和城市扩容提质“三场大会战”,凝神聚力做大做强主导产业,加快东海岛、奋勇高新区和南三岛“三大经济增长极”建设,扎实推进社会各项事业,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迈上新台阶。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3.01.06•【字号】湛府办[2013]1号•【施行日期】2013.01.06•【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公安综合规定正文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湛府办〔2013〕1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奋勇经济区管委会,市府直属各单位:《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组织实施。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3年1月6日湛江市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目录一、“十一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成效(5)(一)应急管理体制建设、机制运行不断完善(5)(二)应急预案体系建设逐步建立健全(7)(三)突发事件得到了科学高效应对处置(7)(四)应急联动机制大应急理念得到了凸显(8)(五)应急宣教培训工作得到了切实加强(9)(六)应急平台建设得到了有效推进(9)(七)基层应急能力得到了较大提高(10)二、“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建设面临形势、存在问题及有利条件(10)(一)各类突发事件呈现多发态势(10)(二)应急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11)(三)建设的有利条件(12)三、“十二五”时期应急体系发展的总体思路(13)(一)指导思想(13)(二)基本原则(13)(三)发展目标(13)四、主要任务(16)(一)应急综合保障体系建设(17)(二)风险管理和监测预警体系建设(21)(三)应急处置体系建设(24)(四)应急善后保障体系建设(26)(五)基层应急能力体系建设(27)(六)宣教培训体系建设(29)(七)重要基础设施和关键资源安全体系建设(32)(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33)(九)应急文化和应急产业体系建设(34)五、重点建设项目(34)(一)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建设工程(35)(二)市、县两级政府应急平台工程(35)(三)专业救援队伍建设工程(35)(四)应急设备和救灾物资储备设施建设工程(36)(五)应急避护场所建设工程(36)(六)应急管理示范建设工程(36)(七)粤西海上应急决策及指挥中心工程(37)(八)海洋污染防控中心工程(37)六、保障措施(38)(一)加强应急管理组织领导(38)(二)完善应急管理资金投入机制(38)(三)制订全社会参与应急管理相关政策措施(38)(四)强化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和建设(39)(五)强化科技开发和应急合作交流(39)(六)加强规划实施的监督与评估(40)为加强突发事件应急体系建设,提高各级政府预防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有效控制、减轻和消除突发事件引起的社会危害,维护好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秩序和社会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广东省突发事件应对条例》、《广东省突发事件总体应急预案》(粤府〔2011〕112号)、《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湛府〔2011〕26号)及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规划。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湛江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12.12.18•【字号】湛府办函[2012]216号•【施行日期】2012.12.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环境监测正文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湛江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的通知(湛府办函〔2012〕216号)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湛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市奋勇经济区管委会,市直有关单位:《湛江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业经市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实施中遇到的问题,请径向市环境保护局反映。
湛江市人民政府办公室2012年12月18日湛江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规划根据环境保护部《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考核办法(修订)》、《关于印发广东省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的通知》(粤环〔2011〕122号)等有关规定,为加强我市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监测体系建设,确保我市“十二五”期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任务顺利完成,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省下达我市的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目标,将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作为落实减排责任、实现减排目标、推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和保障,加强组织领导,加大资金投入,以监督性监测和自动监控数据有效性审核为重点,以污染源自动监控中心和监测站标准化建设为抓手,大幅提升减排监测能力,深入开展减排监测体系建设工作,使减排监测体系发挥应有的效益。
二、基本原则(一)合理规划,稳步推进。
以发展的眼光进行综合性的规划,合理确定阶段性任务和不同阶段的工作重点,夯实基础,以点带面,扎实推进。
(二)分步实施,重点突破。
努力克服资金、技术、人员等方面存在的困难,立足实际,分阶段分步骤,集中力量对减排监测体系建设中的重点任务实施突破。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湛江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2011-06-09 16:02 来源:市发改局字体:大中小湛江市人民政府二〇一一年二月本规划纲要根据《中共湛江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主要明确政府工作重点,引导市场主体行为,是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规划,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未来五年我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第一章总体要求和发展目标过去的五年是经受考验、奋发有为、成就显著的五年。
我市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建设“苦干兴市,奋力争当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龙头”的目标,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港口兴市、生态建市”发展战略,积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抓住钢铁、石化等重大项目落户的历史机遇,勇于创新、开拓进取,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良好态势,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1.经济综合实力增强。
全市生产总值由680.97亿元发展到1402.77亿元,年均增长13.0%,高于预期目标3个百分点。
人均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9%,达到20048元,约合3028美元(按1美元:6.62元人民币折算)。
产业结构由23.6︰43.7︰32.7调整到21.0︰41.1︰37.9。
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2.0%,达到187.16亿元,比2005年增长近2倍。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1665亿元,年均增长23.9%,比“十五”时期增长1.7倍。
2.工业立市成绩凸显。
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3.4%,达到522.72亿元,占全市生产总值的37.3%,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9.0%。
全力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重化工业发展加快,轻重工业比重调整为31.5∶68.5。
宝钢、中石油、中石化、中海油、华能、大唐、中电投、国电、华电、中国诚通、中纺粮油、中外运、中航油等实力雄厚的中央企业和晨鸣、粤电等大型企业相继来湛投资,建成了一批规模大、效益好、竞争力强的工业项目,龙腾物流500万吨球团、东兴炼油配套完善改造等项目竣工投产。
3.“三农”工作成效显著。
县域经济发展加快,县域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占全市生产总值的46%,比2005年提高4.1个百分点。
农业生产形势稳定,农业增加值年均增长7.4%。
粮食、蔬菜、糖蔗、香蕉、菠萝、花卉等作物产量和面积位居全省第一位。
累计投资60亿元建设农业基础设施,是历史上农业投入最多的时期。
农民得到更多实惠,全免农业税和农村子女义务教育费,基本实现农村医疗保险全覆盖和低保对象应保尽保的目标,新农村建设步伐不断加快。
4.重点项目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累计安排重点项目225项,总投资1636亿元,其中:列入省重点项目50项,投资790亿元,建成项目34个,完成投资500亿元,位居全省地级市前列。
比“十五”增长2.7倍,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三成多。
特大型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
湛江钢铁基地、中科合资广东炼化一体化项目先后落户东海岛,晨鸣林浆纸一体化项目、鉴江供水枢纽工程等开工建设,为经济社会加快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5.交通能源基础设施日臻完善。
综合交通快速发展。
公路网络进一步完善,五年新(改)建公路6715.5公里,其中新建高速公路117公里。
铁路运输能力增强,黎湛复线建成通车,茂湛铁路开工建设。
港口建设进一步加快,新增码头泊位19个,其中深水泊位3个,新增货物吞吐能力3620万吨/年。
港口货物吞吐量达到1.36亿吨,成为西南和环北部湾地区唯一亿吨大港。
民航机场新增航线5条。
能源建设有新发展,期末全市发电装机容量145万千瓦。
6.自主创新能力提高。
拥有研发机构85家,实施各类科技计划项目455项,其中国家级项目88项,省级项目307项。
期末专利申请和授权量分别为879件和507件,比2005年增长29.9%和34.8%。
申报组建湛江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获得成功。
高技术产品总产值年均增长22.6%,2010年达到220亿元。
7.生态型海湾城市初具雏形。
环境质量优良,饮用水源和近岸海域水质达标率保持100%,空气质量连续五年保持全国前列。
市区生活污水处理率超85%,市区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4%。
新(扩)建市政道路112公里,建成绿道35公里,建成绿塘河公园、南国热带花园、中澳友谊花园等8个公园。
市区新增绿地面积426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从9.7平方米增加到12.7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5.8%,位居全国重点城市前列。
荣获“全国十大休闲城市”、“中国人居环境范例城市”、“城乡建设范例城市”、“全国十大绿色城市”、“中国海鲜美食之都”等称号。
8.服务业加快发展。
现代物流、旅游、房地产、金融保险、信息等重点行业快速发展,带动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6.3%,2010年达到531.65亿元,占GDP比重37.9%,比2005年提高5.2个百分点。
大力开拓城乡消费市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679.79亿元,年均增长20.3%。
积极发展物流业,已形成华南地区重要的铁矿石、石油、煤炭、粮食、化肥等五大散货储备交易中心。
旅游业发展迅速,旅游企业配套服务设施和服务质量不断提高,滨海游、生态游、乡村游和自驾游得到大力发展。
期末旅游总收入、接待游客人数分别达到65.3亿元和1415万人次,比“十五”期末增长103.1%和150%。
9.全面完成节能减排任务。
预计全市万元GDP能耗0.639吨标煤,实现比“十五”期末降低13%的目标。
全市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控制在“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范围内,净削减量分别达到33500吨和18300吨,其中二氧化硫提前两年实现“十一五”总量控制目标。
10.外经贸规模逐步扩大。
2010年,外贸进出口额35.32亿美元,年均增长14.0%,其中:外贸出口16.87亿美元,年均增长12.0%;外贸进口18.45亿美元,年均增长16.3%。
多元化国际市场初具规模,东盟、俄罗斯、印度、南非等新兴市场份额不断上升。
11.体制改革不断深化。
行政体制改革实现新突破,完成新一轮政府系统机构改革和行政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湛江开发区与东海岛经济试验区合并,加快了东海岛新区建设。
完成第四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精简行政审批事项50%以上。
推行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开展网上申报和审批,办结时间比法定时限平均缩短17.4个工作日。
推行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
12.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
五年用于民生的支出322.51亿元,占地方一般预算支出的65.2%。
期末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30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6909元,年均分别增长9.7%和10.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86.5%,提前一年基本实现普及高中阶段教育目标。
全面实施积极就业政策,就业援助制度覆盖城乡。
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完善。
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一体化。
期末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和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53.7万人和587.5万人。
健全和完善城乡低保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目标。
文化建设全面推进,卫体与计生工作稳步发展。
专栏1 :湛江市“十一五”规划主要预期目标完成情况指标2005年“十一五”预期目标“十一五”完成2010年06-10年均增长%2010年06-10年均增长%全市生产总值(亿元)680.971200101402.7713.0第一产业160.503294.587.4第二产业297.7212.3576.5413.2#工业270.7012.6522.7213.4第三产业222.7510.3531.6516.3人均生产总值(元)1024318008.52004811.9三次产业增加值比重(%)23.6:43.7:32.713:51:3621.0:41.1:37.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13][-13]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亿元)180.45[1300]12.5[1665]23.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269.2512679.7920.3外贸出口总额(亿美元)9.571016.8712.0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亿美元)0.3910[4.44]财政总收入(亿元)63100以上8187.1622.04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0.661以上1.3615.6城镇化率(%)41.85039.5消费品价格指数(%)101.43103 2.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965214208153059.7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425056876690910.2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7.72828.9农村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平方米)262929高中毛入学率(%)46.18586.5城镇登记失业率(%)3.23.8以内2.98人口自然增长率(‰)6.97以内7.23城市人均公共绿地(平方米)9.771212.7亿元GDP生产安全事故死亡率[-35]0.18[-55.8]注:①全市生产总值绝对数按现行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
②“[ ]”号的数为“十一五”时期累计数。
第二节发展环境“十二五”时期,国际国内宏观环境继续发生深刻变化。
我市将进入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阶段,既面临难得的历史机遇,也面临诸多风险与挑战。
(一)发展机遇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缓慢复苏,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国际分工格局调整中蕴藏着新机遇,有利于我市更好地借助外力、提升发展层次。
从国内看,国家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实施扩大内需战略,更加重视推进城镇化和调整收入分配格局,大力发展海洋经济,有利于我市充分挖掘潜力、拓展发展空间。
珠三角规划纲要、广西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建设海南国际旅游岛等国家战略的深入实施,有利于我市利用国内国际资源、承接产业转移、参与区域分工与合作。
科技创新孕育新突破,我国经济正处于调整转型的重要阶段,有利于我市发挥后发优势、实现跨越发展。
从自身发展环境看,省委、省政府大力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双转移”战略,出台了《促进粤西地区振兴发展的指导意见》,我市在全省发展大局中的定位更加明晰、地位更加重要,区位、市场、资源、人力、农业、文化等优势进一步凸显。
全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动绿色发展,将促进我市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坚持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加快推进钢铁、石化、造纸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
2014年承办广东省第十四届运动会,将促进海东新区的建设,显著改善我市基础设施,增强对经济发展的承载力。
从国内外形势和我市发展态势来判断,“十二五”时期,我市进入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民生建设的关键时期,是科学发展、后发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是甩掉欠发达地区帽子、争当全省发展新增长极的关键时期。
(二)面临挑战在看到机遇的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转型期社会矛盾凸显也使我市发展面临着不少问题的困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