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

合集下载

旅游管理学自然环境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自然环境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

旅游管理学自然环境对古建筑风格的影响1.从生态要素到建筑设计:对建筑形态与外观的影响建筑出现伊始,无论穴居或巢居,都是与自然环境相对立的人类的庇护所,却时时刻刻体现着与自然的交流和对话。

生态因素对于建筑的产生和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是建筑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之一。

当地的太阳辐射、热、光、阴影、降雨、水文、风、植物、地形等自然条件参与了建筑生命周期的全过程,从方面面影响着建筑的功能和外观。

建筑不是大地的领主,建筑的造型语汇是自然风景的直接反映,任何建筑最重要的关系是与自然的协调。

建筑的形式、布局、室内外空间组合应与不同时(季节、时令)空(场地)充分联系起来,力求建筑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自然控制温湿度。

气候是重要的自然环境要素。

设计师在了解建筑所在地区的温湿度、风力风向、太阳辐射、降水等气候要素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后,因势利导,通过适当的建筑体量和空间组合,建筑朝向,建筑材料,表面色彩等选择来满足人体舒适感。

对于炎热地区,遮阳、通风、隔热是提高建筑空间舒适程度的重要手段,形成了深檐、骑楼、敞廊、通透、架空等设计语汇。

对于寒冷地区则以保温、纳阳为主,形成双层墙(窗)、日光廊道,围护结构蓄热,封闭等设计语汇。

而对于温带地区,则需建筑空间具有可转换的灵活性,即空间有开与闭,与外的双重性。

中东地区传统的双院式住宅小而萌庇的庭院比大的庭院凉快,从而形成空气压力差,引空气对流。

即从小庭院(凉)到大庭院(热)的穿堂风,而两院间过道中的水槽又可以冷却微风。

土地是建筑的载体,建筑适应于土地成为其存在的条件。

土地通过地质条件、地形地貌影响着城乡、建筑的布局和形态。

地形地貌从形态上直观的影响着:城市布局与建筑形态。

在中国陕西、甘肃、山西等黄士高原地区,窑洞作为一种特有的建筑形式,既符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又体现了独特的地质特点。

黄土高原的条条冲沟,块块坡地上挖掘而成的黄土窑洞,既不占耕地,还可防止水土流失,冬暖夏凉,于人们的居住要求。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中国传统建筑以其独特的风格和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关系而闻名于世。

它体现了中国古人对自然的理解和尊重,将建筑融入自然景观之中,与周围环境相互呼应。

在中国传统建筑中,人们可以感受到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这是现代建筑所无法比拟的。

本文将从中国传统建筑的布局、材料和装饰等方面,论述中国传统建筑是如何与自然环境保持和谐关系的。

一、布局中国传统建筑在布局方面通常采取均衡的方式,注重整体的和谐与对称。

典型的建筑布局通常是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地分布各种建筑元素。

这种布局与中国人对于天地人之间的关系的理解密切相关。

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通常是神庙或宫殿,表示人类和上天之间的联系。

左右两边的厢房代表人类与自然世界的关系,与自然相对平行或垂直的方向也代表了中国人在建筑布局中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

二、材料中国传统建筑的材料选取和使用也体现了对自然的尊重。

传统建筑常使用的材料主要有木,石和砖。

这些材料都是来自于自然界,具有天然美观的特点,并且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协调。

木材有机质的特性使得建筑与自然环境更加融为一体。

石材的坚固耐用性,以及其自然纹理和色彩的变化,为建筑增添了独特的美感。

砖则常用于填充结构和装饰建筑外观,其破壁或刮纹的表面处理,使传统建筑与周围的山水景色浑然一体。

三、屋顶和檐口中国传统建筑的屋顶和檐口设计非常精致,其形状、高度和倾角等都是经过精心计算和设计的。

屋顶的形状通常采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展现出中国人对山水的敬畏和赞美之情。

大型屋顶常常与天空和周围的山水相映成趣,同时还具有提供防雨、避阳和通风等功能。

在屋顶的四角和檐口处常常装饰有如龙、凤、麒麟等吉祥动物的雕刻,以及植物纹饰,使建筑更加生动丰富,与周围的自然环境相呼应。

四、庭院和园林中国传统建筑中的庭院和园林是室内与室外相连的重要部分,也是与自然环境互动的空间。

庭院通常由建筑围合而成,形成一个封闭的环境,可以提供私密性和安静的空间。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

建筑与环境之间相互关系论析建筑,作为人类文明的重要产物,不仅是遮风避雨的场所,更是与周围环境相互交融、相互影响的存在。

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关系,犹如鱼与水,相互依存,不可分割。

从历史的长河来看,不同地区的建筑风格和形式往往受到当地环境的深刻影响。

比如,在我国南方,气候湿润,雨水较多,传统的建筑常常有高高的屋檐和宽敞的天井,以利于排水和通风。

而在北方,气候较为干燥寒冷,建筑多采用厚实的墙壁和较小的窗户,以抵御寒冷和保持室内温度。

在埃及,由于沙漠气候炎热干燥,金字塔和神庙等建筑以巨大的石块建造,造型简洁,以减少阳光的直射。

建筑的选址也是与环境密切相关的。

在选择建筑的位置时,需要考虑地形、地质、水文等自然条件。

例如,在山区,建筑可能会依山而建,充分利用地形的高差,减少土方工程,同时也能获得独特的景观视野。

在河边或海边,建筑要考虑洪水和潮汐的影响,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如果选址不当,可能会导致建筑面临自然灾害的威胁,甚至无法正常使用。

建筑的材料选择同样受到环境的制约和影响。

在古代,建筑材料大多就地取材。

例如,在森林资源丰富的地区,木材成为主要的建筑材料;在石头丰富的地方,石材则被广泛应用。

而现代建筑虽然材料的选择范围更广,但仍然需要考虑材料的环保性、可持续性以及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

比如,在一些生态敏感地区,会优先选择可回收和可再生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

环境对建筑的影响还体现在气候方面。

不同的气候条件决定了建筑的朝向、采光和遮阳设计。

在炎热的地区,建筑通常会有较大的遮阳设施和良好的通风系统,以降低室内温度。

而在寒冷的地区,建筑会注重保暖,窗户的面积相对较小,并且会采用保温性能好的建筑材料。

此外,日照时间的长短也会影响建筑的采光设计,以确保室内能够获得足够的自然光线。

反过来,建筑也会对环境产生重大的影响。

不合理的建筑规划和设计可能会破坏生态平衡,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

比如,大规模的城市建设如果不注重绿化和生态保护,可能会使原本的绿地和湿地消失,影响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

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中国古代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关系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种关系体现了中国人与自然的相互依存与和谐相处的理念。

古代中国建筑不仅注重与自然环境相融合,还在设计和施工中考虑到了自然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利用,体现了对自然界的敬畏和对生态平衡的追求。

一、建筑布局与自然环境的结合中国古代建筑注重布局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融合。

在选择建筑场地时,会优先考虑自然风水、地势和地理条件。

例如,皇宫和寺庙通常选址在山脚下或水的旁边,以取得丰富的水源和山的防护,同时也能够构建出独特的景观效果。

在建筑布局中,通常采用“天人合一”的原则,即将建筑与自然景观相结合,创造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效果。

例如,庭院式建筑的院落布局多以中轴线为主,利用对称和重复的手法,使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元素相呼应。

同时,建筑内部的布局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协调,例如通过设置窗户和天井,使自然光线和空气能够充分进入室内。

二、建筑材料的选用与自然资源的保护中国古代建筑注重使用环保的建筑材料,以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损害。

古代中国人选择材料时,往往会考虑到其来源和可持续利用的程度。

例如,木材广泛用于建筑结构和装饰,但古代中国人会选择不需要砍伐整棵树的方法来获取木材,以确保森林的生态平衡。

此外,中国古代建筑还注重使用符合自然环境气候特点的材料。

在北方寒冷地区,建筑会选用能够保温的材料,如土坯和青砖。

而在南方湿热地区,会选用透气性好的材料,如竹木和石材。

这样不仅能够提升建筑的舒适性,还能够最大限度地减少对能源的消耗。

三、陶瓷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中国古代建筑以陶瓷为重要的建筑材料,其与自然环境的融合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

古代中国人善于利用陶瓷来装饰建筑,创造出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

例如,在屋顶上使用琉璃瓦,不仅能够起到保护作用,还能够在阳光下产生美丽的光影效果,与周围的自然景观相互辉映。

同时,陶瓷的质地和颜色也能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在建筑的外墙和室内装饰中,常常使用陶瓷砖来进行装饰,这不仅能够增加建筑的美观度,还能够通过选择色彩与自然环境相互呼应,给人一种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

浅谈我国古代建筑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浅谈我国古代建筑对环境艺术的影响
来 了很 大 的影 响。残败 不堪 的古代 建筑 影响着 城
市 的整 体 规 划 , 门景 区 的 古代 建 筑 遭 人 为破 坏 严 热
严 重影响 了环境 艺术 的 自然之美。
3 对古代建筑 的维修和修 葺, . 破坏 了原有 的和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重, 维修翻 新的古代建 筑失去 自然之 态等问题 已经 暴 露 出来 。摆在 我们 面前 的艰 巨任务是 如何 协调
形 式上 的再造而意境全 无。此外 , 在对 于古代建筑
的维修 和修葺过程 中, 至 出现 了意 外事故。古代 甚
建 筑现今 的存在状 态令 人担忧 , 些古代 建筑 的翻 一
新修 复背离 了历 史 , 这让 它们所承载 的文化没 能真
正体 现 出来 。
城 市里面 , 一些破 旧的古代建筑在 一定 程度上影 响 着城 市的整体 形象 , 甚至有 点格格 不入 , 虽然古代
建 筑是一座城 市时代年轮 的见证 , 但是 如果这座城
市 已经 逐 步 地 现代 化 , 么 这 些残 败破 旧 的古 代 建 那

二 、 善古 代 建 筑 对 于环 境 艺 术 具 体 方 完 案 及应 用
1服从 城市规划 管理, . 拆除破 旧残败 的古代建 座发展 中的城 市在现代 文明的冲击 下, 必然
1 有些 古代建筑 陈旧残败 , . 不能体 现现代 文明 历史 的车轮总是不 断 向前的 , 每一个 时代 的文 化都有差 异 , 筑作为文化 的一种表现形 式也有着 建
出很强 的美 学性质 , 成为 了一种 “ 自然” 伪 的建 筑群 体 。一些设 计师过度地 发挥 自己的创 造力 , 却忽视 了中 国古代 建 筑原本“ 人合 一” 天 的建 筑生 态学理 念 , 很 多体现 中国传 统美 的古代建筑仅仅 实现 了 使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有着紧密的关系。

中国传统建筑注重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并且建筑设计和建造中融入了当地的地理、气候、水文等自然要素。

首先,在选址上,中国传统建筑往往选择地势高而且通风良好的地方,以利于避免洪涝和湿气的侵入,同时也能够抵御风沙和恶劣的天气条件。

而且,传统建筑的选址还注重与周围自然环境的协调,如山水相依、背靠青山、面朝水流等。

其次,在建筑布局和结构上,传统建筑充分考虑了自然条件,如夏季盛行的南风、冬季寒冷的北风等。

因此,传统建筑往往采用南北向长条形的格局,以利于通风和采光。

同时,建筑结构采用木材、砖石等材料,保证了建筑的稳固性和适应性。

此外,传统建筑还注重与周围环境的融合,如建筑外部常常采用与自然环境相融合的色彩、纹饰和材料。

同时,传统建筑也注重与自然环境的交流和互动,如庭院、花园等绿化设施的设置,以及建筑内部与外部景观的联系等。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

传统建筑的设计和建造考虑了当地的自然环境因素,使其能够更好地适应自然环境,同时也通过与环境的协调和融合,达到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目的。

故宫的建筑对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配合

故宫的建筑对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配合

故宫的建筑对景建筑与自然环境的完美配合故宫是中国历史文化的象征之一,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

作为一代又一代中国皇帝的宫殿和政治中心,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且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本文将探讨故宫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的完美配合与互补关系。

首先,故宫的建筑风格独特并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作为一种典型的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风格,故宫的建筑体现了中国建筑之美。

从整体布局到细节构造,故宫充分考虑了自然环境的因素,与自然融为一体。

例如,故宫的主体建筑群分为两条中轴线上的三大殿、两庑和四配殿,以及东、西六宫,构成了井然有序的建筑布局。

这种规整的布局不仅展现了建筑的宏伟壮丽,同时也与自然环境相呼应,凸显了中国古代建筑注重顺应自然的理念。

其次,故宫的建筑材料与色彩与自然环境相融合。

故宫的建筑多采用红色木质结构,搭配金黄色琉璃瓦和翠绿色琉璃瓦,形成了鲜明的色彩对比。

红色代表着吉祥和喜庆,符合中国传统文化中吉祥红的意象。

金黄色和翠绿色则是中国古代建筑中常见的颜色,与周围环境的自然色彩相融合,凸显了建筑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此外,故宫的建筑材料也都是天然石材和木材,与自然环境无缝连接,营造出一种纯朴自然的氛围。

再次,故宫的建筑中巧妙运用景观元素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

在故宫的建筑中,有许多巧妙的景观元素被融入其中,进一步增强了与自然环境的融合度。

比如,故宫中的山水画和园林设计,既展示了中国传统园林的风格,同时也与周边的山水环境相协调。

在建筑的各处角落,都能看到精美的花草树木种植,为建筑增添了一抹绿意。

这种景观元素与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的“极简主义”风格相得益彰,使故宫的建筑更加完美地融入了自然环境。

总的来说,故宫的建筑与自然环境之间达到了一种完美的配合。

它不仅展现了中国古代建筑的高超技艺和独特风格,同时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中对自然和谐共生的追求。

故宫的建筑与自然环境相得益彰,给人一种宁静、和谐的感觉,也成为了游客们欣赏古建筑和自然风光的理想去处。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1.1.1外部环境
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赐予,适应地貌环境的特征,造就了中国古代建筑及少数民族建筑的多姿多彩,而建筑又进一步影响到人们的心理,从而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了解自然环境对于建筑的影响,有利于我们将建筑与自然结合为有机整体,创造适合人们游憩栖居的人居环境。
一、 宅舍与地理环境
1.1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基本形态
泱泱中华,方圆九州,五千年古国,星移物换。西起世界的屋脊喜马拉雅山脉,东至太平洋的东海岸,在这片广大的地域中,高原、山地、丘陵平原、江河湖泊,所有这些大自然的赐予,滋育了伟大的中华民族。由汉、回、壮、藏、蒙等56个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发展、丰富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中华民族文化。
由于中国幅员广大,从风光绮丽的北国到绿林茂盛的南疆,由于自然地理条件的隔绝,影响了各地区人民的交往,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区的城镇和建筑形成了自己的特点。我们难以想象如果没有布达拉宫,没有长城,没有故宫、天坛,没有承德避暑山庄,没有各地民居和少数民族的建筑等等,又怎么能够让人们完整地理解中国丰富的古代文化。中国各地的民居绮丽多彩,由于各地的气候、地理、人文、生活习俗之不同而呈现出千姿百态。从冰封千里的东北看厚大石墙的四合院,从云、贵、黔山地看山寨的吊脚楼,从闽江、珠江流域看飘逸通秀的闽粤民宅,真是缤纷多彩。又如皖南民居依山面水,一簇簇、一群群,展现着独特的地域文化风情。除黄河、长江外,我国还有好多重要的河流,孕育、产生了不同的地域建筑文化。在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人们利用黄土夯筑城垣、城墙,城楼建筑十分壮丽。窑洞民居,浑然天成,形成一道道美丽的风景线。
地理环境对中国古代建筑的影响
【摘要】中国幅员广大,丰富多样的自然地理条件使得各地区各民族形成了不同的建筑特色,造就了辉煌灿烂的中国建筑文化。了解认识中国古代建筑对于自然环境的适应方法,有利于我们在当今的建筑设计中加以研究和借鉴,获得宝贵的经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议中国古代建筑与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吴文涛(学号 201040610213,土木工程专业)中国古代建筑无论从形态上还是材料上都极力从宇宙自然中寻找创造的来源。

与我们朝夕相处的树木是自然万物中的有机生命,不同的季节以不同的生命形态与人发生密切的关系。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由于把木材作为主要建材,木材良好的物性特质以及易于安装拼接的物理属性,为中国古代建筑构架体系的产生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证。

中国古代建筑这种构架体系,柱、梁之间十分强调上下左右相互联结、互相共存的结构关系,以相对稳定的构架秩序来应对多变的建筑需求。

同样的柱、梁构架可以在往复延伸上构成宽大开敞的空间场所,可以在纵深的推进里形成重重庭院。

显然,柱、梁相互共存的结构关系与农耕社会特有的认知方式一脉相承,天人合一的建筑体认无疑建立在统一的、相互依存的关系上,植根在有无相生的变化里,融汇在循环往复的发展认识上。

因此,中国古代建筑的构筑方式从一开始就从天人合一的理念出发,并始终认为人不能从宇宙自然中抽离出来,建筑不应该游离于自然之外。

所以,中国古代建筑不刻意追逐房屋的高度,任何脱离地球引力的尝试,均归依到重重的院落里与树木为伴,与山水为邻。

在建造房屋时其营造法式规定了“上分”“中分”“下分”,也就是屋顶、屋身、台基,与之相对应的便是天、人、地,天人合一的观念已经渗透到建筑的营造之中。

“当西方建筑因应功能而改变时,传统中国建筑却以因应维持一种文化的价值或理想而保存,中国文化有多悠长,这三个部分的组合便多悠长。

所以,当我们开始去看这几个看来只是基本部分时,其实我们也是在端详着整个中国文化的面目。

”中国古代建筑在木构架的体系里以“三分”的法式,不断满足并组合为各种功能要求的建筑。

由此可见,古代中国的建筑从来以亲和的姿态回应自然,并从中寻找创造的灵感,从剖析具体的建筑营造中更能体会出中国古代建筑的特别之处。

中国古代建筑由于采用木柱、木梁组成房屋的基本框架,木梁和木柱承受来自屋顶和楼面的重量,建筑的墙壁实际上并不承重,这就赋予建筑物以极大的灵活性。

它可以做成四面毫无遮挡,有顶无墙的亭榭。

也可以做成四壁严实、空间封闭的仓房。

由于木构架的原因,对于室内空间的划分同样也十分自由,为了在室内获得大面积空间,无须任何隔断,仅剩柱子的排列。

与此相反,可以在柱子之间进行围隔,从而获得较小空间。

特别是采用半通透的落地罩等隔断样式,既划定了空间范围,又不阻挡视线,做到隔而不断,虚实相间。

木构架结构能灵活地适应各种地形,既能把单体建筑聚合成重重院落,形成庞大的建筑组群,又能依山傍水建构楼阁亭榭,不受高低不同的限制,这就为建筑组群的空间布局带来极大的可能性。

中国古代建筑平面布局的规划既有中轴对称形式,又有依环境而顺势的自由展开方式,从而达到了既有理性的规范又有自然的巧妙。

在借用自然的问题上不露痕迹、巧用天工是中国古代建筑的理想追求。

庭院的建筑功能在中国古代建筑中成为人与自然对话的场所,而中轴对称则是获得整体空间布局的有序方式。

中国古代建筑其布局采用对称形式,一方面满足功能上、技术上的要求,这是“天道”。

“从庭中阳光的移动,可以感觉‘天时’的变化。

从庭中阴雨风雪的来临,可以知道‘节气’的变化。

从空气的新鲜、阳光的温暖,可以感到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活力息息相关。

”③另一方面也满足了宗法礼仪、人际规范的要求,这是“人道”。

基于以上原因,无论是宫殿、衙署、寺观,还是南北地方的民宅院落,都毫无例外地采取对称方式,在中国古代建筑体系里以宫殿、坛庙为代表的正式建筑都严格地按照以纵轴为中心左右对称的空间格局。

由单体建筑排列组合而形成的对称布局,呈现出一种方正、规整、井然有序的空间美感,营造出庄严平静、肃穆平和的环境氛围。

一般而言,中轴对称的空间格局,其表现为主要建筑在中轴线上,次要建筑随横轴左右展开,其他的房屋则以主要建筑为中心沿周边布置,共同形成相对封闭的庭院。

重点建筑被周遭的房屋和围墙所围系,在围合的环境下具有压倒一切的中心地位,也形成了通盘布局里的视觉焦点。

在对称轴线下的建筑组群还可以沿着纵轴串连成若干院落,每组称一“进”,所谓庭院深深便是这层含义。

然而更为宏大的建筑群落还可在主院落的侧边营建次要的庭院和多进院落,形成多条纵轴并列,主轴线称“中路”,两侧为“东路”和“西路”。

有鉴于中国古代建筑在平面上纵深发展而取得建筑组群与庭院空间的多重变化,才使人们在穿行重重院落的进程中,把人的兴奋情绪调适到恰如其分的程度,起到起承转合、一收一放的心理调节作用。

我国的自然环境,气候,地貌及诸自然资源,其类型是比较丰富的。

从环境特征来说大体可以分为华南,华北,东北,西北,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

云贵高原,黄土高原,内蒙古,青藏高原等几大块。

这许多的自然类型,还有以得出一个重要特征,既以中原为中心的内向特征。

这种地理结构正式构成中国社会理想的形态原因,内向轻微自活系统。

由于中国国土辽阔,早在两汉时期,我国就有包括西域都护府及匈奴,鲜卑,羌和哀牢(也就是今天的云南)等在内的疆土,面积超过今之中国疆域,其次中国地处北半球和亚洲中的纬度及大陆东海岸,有良好的居住条件。

同内地形多山,地貌类型多样,有足够的降水量,土壤类型多,中国境内有多种多样的生物,形成良性的生态系统食物链。

这些条件就是中国的人—建筑—生态文化系统的背景条件。

中国先民在南方丛林生活,主要靠架木为巢和支帐幕。

这种文化特征一直延续到现在。

例如汉字,是内向性的,它只容纳于一个方块范围以内。

如“福”就意味着有家有祖,有房子,人丁兴旺,有田产等才算福气,以空间来看也是内向结构的,最先是城,然后街坊,然后院子,是向心的。

根据比利时科学家伊·着里戈津的名著《从混沌到有序》中提出的耗散结构理论,一个系统如果没有物质能量和信息不断与外界交换,则成封闭系统,从动态角度去分析,熵在不断地增大,从而最终会衰亡。

只有不断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才能维护这个系统。

然而如上所说,中国是幅员辽阔,人口众过,物产丰富的“系统”因此在不断地自成系统地进行内向的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往,能够长期地维系住这个系统,直到晚清,一方面其内部的熵毕竟是增加着的,另一方面由于两方列强的侵犯东渐,以及西方观念的渗透终于使这个系统(古代)破裂,中国走出古代,重新走向近现代。

内向耗散自活系统与建筑生态文化的关系,人—建筑—生态文化,在非意识层次上如果能达到一统性,它的结果则是良性的,建筑在这里虽然是通过人的意识去完成的,但它在深层结构上仍然出自非意识。

中国古代的住宅建筑在世界建筑历史上负有盛名,可以说,在古代没有一个国家纳居住建筑能象中国那样有着如此高的地位和众多的类型。

各种住宅都有自己的外部环境和内部环境形态;如浙江杭州下天竺附近的一座居民,是晚清的建筑,它代表中国古代的民居形制(超稳定结构)、这是一座江南水乡村建筑.四周远山近林,田园小径,令人怡然它虽然有围墙相隔,但仍然令人觉得内外浑然一体。

建筑的门设在右侧的一条小路上,很显然,它的南北向是敞开的。

另外灶间内的烟和气味可以自由地向这透空处排出户外,而且附近环境中林草,起到净化作用,则便使环境空气仍新鲜。

这种乡村民居住,在我国各地是很多的。

又如吉林双辽吴大冈子村的一座顶式住宅。

这座建筑结构比较简陋,但它与外界环境却是和谐的,屋的正面朝南,中间正屋。

有门两边为卧室。

由于地处东北。

冬天寒冷,所以墙做得比较厚。

屋顶用秫秸保温。

门窗的均可糊皮纸,透光不透风,所以窗格做得很细小,低不易损坏,房屋两边的绿化是前低后高以利用阳光照射,自然和谐。

随着古代城市商品贸易发展,对城市民居建筑产生重大影口向,城镇商业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文化形态更多体现出市井文化形态。

“市井”这种民居的外部环境多为房舍紧挨房舍,然后面街临河或前山,但树林绿化甚少,从环境生态观上来说市井民居可归结出以下特点1、人的衣食住行的特征是自己自足,自生产自消费。

2、古代城市排泄物却低赖于农村未完成循环,把废物从垃圾中分拣出来另行处理。

(埋入深土)。

3、城市水源有三:一是靠河水,二是靠井水,三是靠雨水,雨水又叫天落水,落在屋面上,用水落接入水缸中供吃用,所以院子又叫天井式熟称“中溜”。

4、环境形态,除了绿化,对生态环境来说,景观也是起作用的一个方面。

民居的内部环境,对中国古代居住建筑的环境生态系统来说,有更多的内涵。

因为中国古代是内向人文特征及美学观念,所以各种日常生活,多在住宅的内部进行,这种内部环境,我们也就分别进行了调查的结果是:1、乡村住宅内部环境美学观中国传统的村居,其最大的特点就是以农业生产等密相联系。

如江苏镇江郊区的一座乡村住宅,正面朝南一个大门,内有堂屋,两边卧室,东侧的南端有厨房。

显然,宅前(南部)是院子。

由于是农村,所以是不封闭型的,院子向外敞开,不象市井住宅是封闭的内院。

乡村的居住空间一般却不是封闭的,这种敞开式的布局,利于农业生产,它又以直接与这家的农业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在家门口就能望见,照护庄稼。

同时,宅前空地可以做许多农活,晒谷,扬谷,晒棉花等等。

周围的树木,宅后有池塘,水中有鱼虾。

后面还有场地养鸡鸭。

第二个特点是空间的自在性,较少受礼制的制约,一般住宅大多是则其空间不甚重视中轴线布局。

如湖北孝感郊区一座小型的农民住宅也是敞开型的,不对称式的。

这种平面布局,重在功能,也重在生态环境。

曲尺到平面,堂屋朝南,卧室朝东,灶间在建筑的西北端。

这样的布局不仅利于农事,利于日常生活,而且也利于生态环境。

这里夏天无晒太阳之酷热,冬天又吹不到寒冷的西北风,天气好时还可以在户外晒太阳从生态来说本来的生活方式和建筑形态却适合于这里的自然环境。

2、市并住宅的内部环境美学观。

市井住宅的内部环境就复杂多了,由于社会文化及美学的原因,市井民宅中有许多是有关精神活动的内容。

出于伦理,礼仪之需,内部空间须按一定的格式布局。

然而,如果从人本身出发,则就是生态环境问题了。

这一方面的例子在市井民居的住宅内环境中,也多少有着表现。

通过案例来分析。

苏州天观坊陆宅,这在中国古代居民中也算得上是个大宅了。

但它却用小天井,全宅大小天并共达四十余个。

这就是中国古代居住空间的生态观之所致。

不但如此,而且它几乎每个天井虽小,但也置一些盆栽,这种做法,在深层的观念上是生态的,又如苏州两街的曹宅,和汤家巷的陆宅都是内向性的空间布局,门开东角上,进门一个很小的天井,正屋两层,双开间。

楼梯,灶间卧室的安排十分巧妙,平面为两曲尺形,不用对称式中轴线形式。

院子尽量布置绿化,有条件的正设假山池水,小桥亭轩,皆为园林布局。

从以上例中,可以看到这种宅内庭院的形式,是典型的中国古代住宅内部空间的环境处理方法。

这种形式自古就有,如汉代住宅就是例子。

庭院中之树不但是生态环境的更是情态的表达,任何建筑都处于一定环境中,环境景观在过去只被视为建筑的衬景:现在,基于环境意识,我们也把它纳入建筑形式美的一个重要方面。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