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解剖学胸部详解演示文稿
合集下载
局部解剖学课件之 胸 部

(一)解剖胸壁
1、解剖肋间肌 2、开 胸: 横行锯断胸骨 柄中份,向外侧 切至腋中线,再 向下依次切断第 2~10肋骨和肋间 肌,向前下方翻 开胸壁。
3、解剖胸廓内动、静脉 4、观察肋间血管和神经
(二)探察胸膜腔
1、观察胸膜的分布 2、探察胸膜隐窝
(三)取肺
1、解剖肺根的结构 2、取 肺 3、观察肺的形态
二、纵 隔
(一)纵隔侧面观
1、左侧面观 2、右侧面观
(二)解剖上纵隔
1、解剖胸腺 2、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3、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4、气和主支气管
(三)解剖中纵隔
1、解剖膈神经和血管 2、剪开心包 3、探察心包腔 4、取心
(四)解剖后纵隔
1、解剖迷走神经 2、解剖食管 3、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4、解剖交感干 5、解剖胸主动脉 6、解剖胸导管
胸 部
• 境界与分区
•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 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 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 连线与颈部分界。 • 下界:以剑突、肋弓、 第11、12肋下缘和第12 胸椎棘突的连线与腹部 分界。 • 两侧:以三角肌前、后 缘与上肢为界。
胸前区 胸壁 胸外侧区 胸背区 中部:纵隔
分区
胸腔 左部
右部
一、胸壁、胸膜和肺
目的要求
• • • • • 1、了解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安排。 2、了解胸膜的配布和肋膈隐窝的位置。 3、熟悉肺根的组成及其结构的位置安排。 4、熟悉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各部的内容。 5、掌握后纵隔内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
1、解剖肋间肌 2、开 胸: 横行锯断胸骨 柄中份,向外侧 切至腋中线,再 向下依次切断第 2~10肋骨和肋间 肌,向前下方翻 开胸壁。
3、解剖胸廓内动、静脉 4、观察肋间血管和神经
(二)探察胸膜腔
1、观察胸膜的分布 2、探察胸膜隐窝
(三)取肺
1、解剖肺根的结构 2、取 肺 3、观察肺的形态
二、纵 隔
(一)纵隔侧面观
1、左侧面观 2、右侧面观
(二)解剖上纵隔
1、解剖胸腺 2、头臂静脉和上腔静脉 3、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4、气和主支气管
(三)解剖中纵隔
1、解剖膈神经和血管 2、剪开心包 3、探察心包腔 4、取心
(四)解剖后纵隔
1、解剖迷走神经 2、解剖食管 3、奇静脉和半奇静脉 4、解剖交感干 5、解剖胸主动脉 6、解剖胸导管
胸 部
• 境界与分区
•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 胸锁关节、锁骨上缘和 肩峰至第七颈椎棘突的 连线与颈部分界。 • 下界:以剑突、肋弓、 第11、12肋下缘和第12 胸椎棘突的连线与腹部 分界。 • 两侧:以三角肌前、后 缘与上肢为界。
胸前区 胸壁 胸外侧区 胸背区 中部:纵隔
分区
胸腔 左部
右部
一、胸壁、胸膜和肺
目的要求
• • • • • 1、了解肋间血管和神经的安排。 2、了解胸膜的配布和肋膈隐窝的位置。 3、熟悉肺根的组成及其结构的位置安排。 4、熟悉纵隔的范围、分部及各部的内容。 5、掌握后纵隔内结构的局部位置关系
局部解剖胸前区ppt课件

(3)乳房的血管
动脉来源:
胸外侧动脉
胸肩峰动脉、 胸廓内动脉2~6穿支、 肋间后动脉3~7穿支
静脉回流:
胸廓内静脉 腋静脉
(4)乳房的淋巴引流
乳房外侧、中央部淋巴管 尖淋巴结 胸肌淋巴结
乳房上部淋巴管
锁骨上淋巴结 胸骨旁淋巴结
乳房内侧部淋巴管
对侧淋巴管
胸肌间淋巴结
深部淋巴管
乳房内下部淋巴管通过腹壁和膈下淋巴管与肝淋巴管相通。乳腺 癌发生转移时,可侵犯腋淋巴结和胸骨旁淋巴结,如果淋巴回流 受阻,肿瘤可转移至对侧乳房或肝。
(三)、深筋膜 胸部分两层 1.浅层——薄弱,覆盖于胸大肌和前锯肌表面。向上附着于锁骨, 向下接腹外斜肌表面的筋膜,向内附着于胸骨,向后与 胸背区的深筋膜相续。 2.深层——位于胸大肌深面,向上附着于锁骨,向下包绕锁骨下 肌和胸小肌,在胸小肌下缘与浅层汇合,并与腋筋膜相续。
位于喙突、锁骨下肌和胸小肌之间的筋膜称锁胸筋膜 clavipectoral fascia 胸肩峰动脉的分支和胸外侧神经穿出该筋膜,分布于胸大小肌;
二、腋窝的内侧壁 由前锯肌、上4位肋骨及肋间肌构成。
表面有胸长神经及胸外侧动脉走行,并分支分布。
操作过程
(一)、皮肤切口 皮肤切口要浅,切到显露黄色脂肪层即可,避免损伤深层结构。 • • 沿前正中线自胸骨颈静脉切迹向下切至剑突。 沿锁骨上缘自颈静脉切迹向外切至肩峰(勿损伤锁骨上神经)
•
•
沿肋弓自剑突切至腋后线。
局部解剖 胸前区Leabharlann 第二单元•大纲要求
•概述 •表面解剖 •详细内容 •操作过程
胸前区
•实习要点
•自我测试
目的要求:
1. 掌握乳房的局部位置及胸前外侧壁的层次解剖。 2. 了解乳房的淋巴回流、血供及神经来源。
局部解剖学胸部

第三章 胸部
第一节 概述
CHENHUA
h
2
一 境界
上界 下界 两侧 ▲胸部表面的界线并
不代表胸腔的真正 范围
CHENHUA
h
3
二 分区 胸前区
胸壁 胸外侧区
胸背区胸 部胸腔左部 右部纵隔
胸腔内脏器
CHENHUA
h
4
三 表面标志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 3.剑突 4.锁骨/锁骨下窝
CHENHUA
h
18
二 浅筋膜
1.浅血管 2.淋巴汇流 3.皮神经
CHENHUA
h
19
第三节 胸前壁深层结构
CHENHUA
h
20
第四节 胸前壁深层结构
CHENHUA
h
21
CHENHUA
h
8
3.剑突
剑胸结合 平对T9椎体 两侧与第7肋软骨
相连
CHENHUA
h
9
4.锁骨下窝
锁骨中下1/3交界处下 方的凹陷
窝内锁骨下方一横指 处~肩胛骨喙突
CHENHUA
h
10
5.肋/肋间隙
胸骨角~第2肋间隙
CHENHUA
h
11
6.肋弓/胸骨小角
肋弓最低点~平对 L2~3椎体/第10肋
5.肋/肋间隙 6.肋弓/胸骨下角 7.乳头 8.胸大肌
CHENHUA
h
5
CHENHUA
h
6
1.颈静脉切迹
胸骨柄上缘中份 平对T2~3椎体
CHENHUA
h
7
2.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 前突的角
两侧平对第2肋 相当于T4~5平面 主动脉弓起止端 气管杈 食管第2狭窄 上下纵隔分界线 胸导管由右向左行部位
第一节 概述
CHENHUA
h
2
一 境界
上界 下界 两侧 ▲胸部表面的界线并
不代表胸腔的真正 范围
CHENHUA
h
3
二 分区 胸前区
胸壁 胸外侧区
胸背区胸 部胸腔左部 右部纵隔
胸腔内脏器
CHENHUA
h
4
三 表面标志
1.颈静脉切迹 2.胸骨角 3.剑突 4.锁骨/锁骨下窝
CHENHUA
h
18
二 浅筋膜
1.浅血管 2.淋巴汇流 3.皮神经
CHENHUA
h
19
第三节 胸前壁深层结构
CHENHUA
h
20
第四节 胸前壁深层结构
CHENHUA
h
21
CHENHUA
h
8
3.剑突
剑胸结合 平对T9椎体 两侧与第7肋软骨
相连
CHENHUA
h
9
4.锁骨下窝
锁骨中下1/3交界处下 方的凹陷
窝内锁骨下方一横指 处~肩胛骨喙突
CHENHUA
h
10
5.肋/肋间隙
胸骨角~第2肋间隙
CHENHUA
h
11
6.肋弓/胸骨小角
肋弓最低点~平对 L2~3椎体/第10肋
5.肋/肋间隙 6.肋弓/胸骨下角 7.乳头 8.胸大肌
CHENHUA
h
5
CHENHUA
h
6
1.颈静脉切迹
胸骨柄上缘中份 平对T2~3椎体
CHENHUA
h
7
2.胸骨角
胸骨柄与体连接处微向 前突的角
两侧平对第2肋 相当于T4~5平面 主动脉弓起止端 气管杈 食管第2狭窄 上下纵隔分界线 胸导管由右向左行部位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11082c6de80d4d8d05a4f01.png)
Greater supraclavicular fossa
Inferior fossa of clavicle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25
Nipple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26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27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4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5
(二)分区:
1、胸壁:前正中线、腋前线、后线和后正中线。 2、胸腔:分为中部(纵隔)和两侧的左右部(肺和胸 膜)。
胸前区
胸背区
胸外侧区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6
Thoracic wall and cavity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18
Co肋stal a弓rch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19
costal arch
The infraster胸nal骨( su下bc角ostal) angle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20
剑肋角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③ The innermost intercostal muscle
肋间外膜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肋间内膜
35
Anterior and posterior intercostal artery
2020/12/15
局部解剖学胸部医学课件ppt-104页精品文档

第三章 胸 部 Thorax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
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7颈椎 棘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 前 端 、 第 12 肋 下 缘 和 第 12 胸 椎 棘突的连线与腹部分界。
(二)分区(Regions)
胸壁 胸部
胸腔
胸前区 胸外侧区 胸背区
经左剑肋角的心包穿刺术
第五节 肺 Lung
一、位置:胸腔内,纵隔两侧。
二、结构
(一)肺叶
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细长。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二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 中、下三叶。
(二)肺门和肺根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的长椭圆形区域。
肺根 Root of Lung
出入肺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支气管等结构被结缔组 织包裹构成肺根。 主要结构为肺动脉、 肺静脉、支气管 。
第二层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肌间隙:胸大、小肌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 2-3个胸肌间淋巴结
第三层为肋间肌 第四层为胸横肌
胸横肌
3. 肋间隙 Intercostal Space
肋间隙内有: 肋间外肌(肋间外膜) 肋间内肌(肋间内膜) 肋间最内肌 肋间后动、静脉 肋间的深筋膜。覆盖胸膜顶-胸膜上膜,覆盖 膈-膈上筋膜。
胸内筋膜
•行胸膜腔穿刺术在何部位进行?
•施行胸膜腔穿刺术需经过哪些层次?
①皮肤 ②浅筋膜 ③深筋膜 ④胸壁肌 ⑤肋间肌 ⑥胸内筋膜 ⑦壁胸膜
临床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常选在肩胛线或腋后线、 第7或8肋间隙中部或肋上缘稍上方进针。
2.头臂静脉 头臂静脉是左锁骨下静脉 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 方合成。 左头臂静脉有时位于颈部 气管的前方,故气管切开 或针刺时应注意这种可能。
第一节 概 述
一、境界与分区
(一)境界: 上界以颈静脉切迹、胸锁关
节、锁骨上缘、肩峰和第7颈椎 棘突的连线与颈部分界;
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肋 前 端 、 第 12 肋 下 缘 和 第 12 胸 椎 棘突的连线与腹部分界。
(二)分区(Regions)
胸壁 胸部
胸腔
胸前区 胸外侧区 胸背区
经左剑肋角的心包穿刺术
第五节 肺 Lung
一、位置:胸腔内,纵隔两侧。
二、结构
(一)肺叶
右肺较宽短,左肺较细长。 左肺被斜裂分为上、下二叶。 右肺被斜裂和水平裂分为上、 中、下三叶。
(二)肺门和肺根 肺门:肺的内侧面中央凹陷的长椭圆形区域。
肺根 Root of Lung
出入肺门的血管、神经、淋巴管、支气管等结构被结缔组 织包裹构成肺根。 主要结构为肺动脉、 肺静脉、支气管 。
第二层为锁骨下肌、胸小肌和前锯肌
胸肌间隙:胸大、小肌的间隙,内含疏松结缔组织和 2-3个胸肌间淋巴结
第三层为肋间肌 第四层为胸横肌
胸横肌
3. 肋间隙 Intercostal Space
肋间隙内有: 肋间外肌(肋间外膜) 肋间内肌(肋间内膜) 肋间最内肌 肋间后动、静脉 肋间的深筋膜。覆盖胸膜顶-胸膜上膜,覆盖 膈-膈上筋膜。
胸内筋膜
•行胸膜腔穿刺术在何部位进行?
•施行胸膜腔穿刺术需经过哪些层次?
①皮肤 ②浅筋膜 ③深筋膜 ④胸壁肌 ⑤肋间肌 ⑥胸内筋膜 ⑦壁胸膜
临床行胸膜腔穿刺术(抽液)常选在肩胛线或腋后线、 第7或8肋间隙中部或肋上缘稍上方进针。
2.头臂静脉 头臂静脉是左锁骨下静脉 和颈内静脉在胸锁关节后 方合成。 左头臂静脉有时位于颈部 气管的前方,故气管切开 或针刺时应注意这种可能。
8局部解剖学课件胸部

2.皮神经
锁骨上神经 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
3
浅层结构
❖乳房
1.位置
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
2.形态结构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3.淋巴回流
外侧部和中央部
胸肌淋巴结
上部
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
胸骨旁淋巴结
深部
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18
纵隔
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所有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分区
上纵隔 前纵隔
下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19
概述
• 境界
上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 和第7颈椎棘突
下界: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 第 12胸椎棘突
• 分区
胸壁:胸前区、胸外侧区、胸背区 胸腔
1
2
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1.浅血管
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肋间 后动脉的穿支
静脉:胸腹壁静脉 胸外侧静脉( 腋静脉)
14
15
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16
肺
❖肺根内结构排列顺序
由前向后: 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由上向下: 右侧:支气管、肺动脉、 肺静脉 左侧:肺动脉、支气管、 肺静脉
17
肺
❖肺内支气管与肺段
肺段支气管:气管的3级分支
气管 主支气管 (1级) 肺叶支气管(2级) 肺段支气管(3级)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 所属的肺组织
11
膈
❖分部
胸骨部、肋部、腰部 胸肋三角、腰肋三角
锁骨上神经 肋间神经的外侧皮支和前皮支
3
浅层结构
❖乳房
1.位置
乳房与胸肌筋膜之间的间隙称乳房后间隙
2.形态结构
乳房悬韧带(Cooper韧带)
3.淋巴回流
外侧部和中央部
胸肌淋巴结
上部
尖淋巴结、锁骨上淋巴结
内侧部
胸骨旁淋巴结
深部
胸肌淋巴结
内侧部的浅淋巴管与对侧乳房淋巴管交通
内下部的淋巴管与肝的淋巴管交通
18
纵隔
定义
两侧纵隔胸膜间所有器官、 结构和结缔组织的总称。
分区
上纵隔 前纵隔
下纵隔 中纵隔 后纵隔
19
概述
• 境界
上界:颈静脉切迹、胸锁关节、锁骨上缘、肩峰 和第7颈椎棘突
下界:剑突、肋弓、第11肋前端、第12肋下缘和 第 12胸椎棘突
• 分区
胸壁:胸前区、胸外侧区、胸背区 胸腔
1
2
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1.浅血管
动脉:胸廓内动脉、胸肩峰动脉、胸外侧动脉及肋间 后动脉的穿支
静脉:胸腹壁静脉 胸外侧静脉( 腋静脉)
14
15
壁胸膜返折线的体表投影
16
肺
❖肺根内结构排列顺序
由前向后: 肺静脉、肺动脉、支气管
由上向下: 右侧:支气管、肺动脉、 肺静脉 左侧:肺动脉、支气管、 肺静脉
17
肺
❖肺内支气管与肺段
肺段支气管:气管的3级分支
气管 主支气管 (1级) 肺叶支气管(2级) 肺段支气管(3级)
支气管肺段:每一肺段支气管及其 所属的肺组织
11
膈
❖分部
胸骨部、肋部、腰部 胸肋三角、腰肋三角
局部解剖学胸部ppt课件

• 食管下三角:心包、胸主动脉 和膈围成的三角区域。内有食 管下份。
左锁骨下动脉和静脉
动脉韧带 左肺动脉 左膈神经和 心包膈血管 纤维心包 左肺静脉
食管 胸导管 左迷走神经
喉返神经 支气管肺门 淋巴结
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左主1支3气管 和支气管A
2. 纵膈的右侧面观
• 中部:有右肺根。其前下方有 心包隆凸。
• 中部:有左肺根,其前下方有 心包隆凸。
• 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 肺根后方:有胸主动脉、交感 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 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经主 动脉弓的左前下方和肺根的前 方下行,再沿心包侧壁下行至 膈。
• 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的左 前方发出喉返神经。
•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 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的三角区 域。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第三章 胸 部
1
一、境界
• 上界: a) 前面:以胸骨颈静脉切迹、
胸锁关节、锁骨上缘 b) 后面: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
连线。 • 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
肋的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 由于膈的穹窿部突向胸腔, 因此胸壁比胸腔长,两者分 界线不完全一致。
二、层次
• 胸壁层次:皮肤、浅筋膜、 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 和肋间肌以及胸内筋膜。
• 肋间后静脉:前端与胸廓内静 脉吻合,后端汇入奇静脉。
肋间内肌浅面的 肋间外膜
肋间后动脉
肋间后动脉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外膜
8
3. 肋间血管和神经
• 分支:伴随肋间血管,在近腋 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本干前 行至胸骨外侧缘约1cm处浅出 ,改名为前皮支。
左锁骨下动脉和静脉
动脉韧带 左肺动脉 左膈神经和 心包膈血管 纤维心包 左肺静脉
食管 胸导管 左迷走神经
喉返神经 支气管肺门 淋巴结
交感干 内脏大神经 左主1支3气管 和支气管A
2. 纵膈的右侧面观
• 中部:有右肺根。其前下方有 心包隆凸。
• 中部:有左肺根,其前下方有 心包隆凸。
• 肺根上方:主动脉弓及其分支 左颈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 肺根后方:有胸主动脉、交感 干、及内脏大神经等。
• 左膈神经和心包膈血管:经主 动脉弓的左前下方和肺根的前 方下行,再沿心包侧壁下行至 膈。
• 左迷走神经:在主动脉弓的左 前方发出喉返神经。
• 食管上三角:左锁骨下动脉、 脊柱和主动脉弓围成的三角区 域。内有胸导管和食管上份。
第三章 胸 部
1
一、境界
• 上界: a) 前面:以胸骨颈静脉切迹、
胸锁关节、锁骨上缘 b) 后面:肩峰至第7颈椎棘突的
连线。 • 下界:以剑突、肋弓、第11
肋的前端、第12肋下缘至第 12胸椎棘突的连线。 • 由于膈的穹窿部突向胸腔, 因此胸壁比胸腔长,两者分 界线不完全一致。
二、层次
• 胸壁层次:皮肤、浅筋膜、 深筋膜、胸廓外肌层、胸廓 和肋间肌以及胸内筋膜。
• 肋间后静脉:前端与胸廓内静 脉吻合,后端汇入奇静脉。
肋间内肌浅面的 肋间外膜
肋间后动脉
肋间后动脉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最内肌
肋间外肌 肋间内肌
肋间外膜
8
3. 肋间血管和神经
• 分支:伴随肋间血管,在近腋 前线处发出外侧皮支,本干前 行至胸骨外侧缘约1cm处浅出 ,改名为前皮支。
局解第五章胸部PPT课件

胸膜的功能
胸膜的主要功能是润滑和保护,它能够减少胸腔脏器之间的摩擦,同时也能防止 空气进入胸膜腔。
胸膜腔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胸膜腔位于胸腔内,是壁胸膜和脏胸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形态
胸膜腔呈负压状态,形状不规则,其上壁与下壁较窄,而左 侧与右侧较宽。
胸膜腔的生理意义
维持呼吸功能
胸膜腔的负压状态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从而保证正常的呼 吸功能。
肋骨
位于胸部的两侧,与胸骨 和脊柱相连,形成胸腔的 骨性结构。
胸膜腔
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潜 在腔隙,内有少量浆液润 滑,使呼吸时胸壁能够自 由滑动。
02
胸壁
胸壁的层次结构
浅层结构
皮肤、浅筋膜、浅静脉和皮神经等。
中层结构
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和肋骨等。
深层结构
胸膜腔和肺等。
胸壁的骨骼结构
胸骨
胸椎
谢谢观看
02
03
04
心位于胸腔中部偏左的 位置,由心房和心室组 成。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而 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
心通过一系列的血管与 全身其他器官相连,确 保血液能够循环流动。
大血管
大血管是输送血液的主要管道,包括 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 脉等。
主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泵出,输送 到全身各个部位;肺动脉则负责将血 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包括胸骨、肋骨、胸椎和肌肉等 结构,提供胸腔的支撑和保护。
胸膜
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形成胸腔的 内部表面,润滑和保护胸腔器官。
肺
位于胸腔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 官,负责气体交换。
胸腔的容量和形态
容量
胸腔的容量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呼吸运动而变化。
胸膜的主要功能是润滑和保护,它能够减少胸腔脏器之间的摩擦,同时也能防止 空气进入胸膜腔。
胸膜腔的位置和形态
位置
胸膜腔位于胸腔内,是壁胸膜和脏胸膜之间的狭窄间隙。
形态
胸膜腔呈负压状态,形状不规则,其上壁与下壁较窄,而左 侧与右侧较宽。
胸膜腔的生理意义
维持呼吸功能
胸膜腔的负压状态有助于维持肺的扩张状态,从而保证正常的呼 吸功能。
肋骨
位于胸部的两侧,与胸骨 和脊柱相连,形成胸腔的 骨性结构。
胸膜腔
是位于肺和胸壁之间的潜 在腔隙,内有少量浆液润 滑,使呼吸时胸壁能够自 由滑动。
02
胸壁
胸壁的层次结构
浅层结构
皮肤、浅筋膜、浅静脉和皮神经等。
中层结构
胸大肌、胸小肌、肋间肌和肋骨等。
深层结构
胸膜腔和肺等。
胸壁的骨骼结构
胸骨
胸椎
谢谢观看
02
03
04
心位于胸腔中部偏左的 位置,由心房和心室组 成。
心房负责接收血液,而 心室则负责将血液泵出。
心通过一系列的血管与 全身其他器官相连,确 保血液能够循环流动。
大血管
大血管是输送血液的主要管道,包括 主动脉、肺动脉、上腔静脉和下腔静 脉等。
主动脉负责将血液从心脏泵出,输送 到全身各个部位;肺动脉则负责将血 液从心脏输送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
包括胸骨、肋骨、胸椎和肌肉等 结构,提供胸腔的支撑和保护。
胸膜
分为壁胸膜和脏胸膜,形成胸腔的 内部表面,润滑和保护胸腔器官。
肺
位于胸腔内,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 官,负责气体交换。
胸腔的容量和形态
容量
胸腔的容量在不同年龄和性别之间存在差异,随着呼吸运动而变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肋间后动脉分支 3)胸肩峰动脉分支 4)胸外侧动脉分支 (2)静脉: 1)胸腹壁静脉→胸外侧静脉→腋静脉 2)胸廓内动脉和肋间后动脉的穿支伴行的静脉
2 皮神经
(1) 锁骨上神经 (2) 肋间神经的外 侧皮支、前皮支
特点:节段性 重叠性
(三)乳房
1 位置 乳房后间隙
2 形态结构:由皮肤、 纤维组织、脂肪组织 和乳腺组成
局部解剖学胸部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局部解剖学胸部
胸壁
层次结构: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胸廓外肌层→胸廓和 肋间肌→胸内筋膜
一、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脂肪 浅血管 皮神经 乳腺 乳房
(一)皮肤:
1.较薄 2.移动性大 3.富有汗腺和皮脂腺
(二)浅筋膜
1 浅血管 (1)动脉:1)胸廓内动脉分支
Why?
乳房形态变化的解剖学基础
①由于癌肿累及Cooper韧带,引起韧带挛缩,以及癌肿与 皮肤粘连、固定,牵拉皮肤,使乳房表面皮肤形成许多小凹 陷。 ②癌肿位于乳头下方,侵及输乳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粘连 固定,内牵乳头造成乳头内陷。如癌肿位置不在乳头下正中 而偏于一侧,则可引起乳头朝向的改变,乳头朝向癌肿一侧。 ③由于癌肿侵及、压迫皮肤毛细淋巴管,造成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淤积,引起小凹周围的皮肤出现肿胀,皮肤发生貌似 “橘皮”样改变。 如果乳房出现上述形态变化,均应高度怀疑乳癌的可能。
二、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1 浅层 覆盖胸大肌和前锯肌 2 深层 包绕锁骨下肌和胸小肌
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 穿经结构: ➢ 胸肩峰动脉 ➢ 胸外侧神经 ➢ 头静脉和淋巴管
(二)胸廓外肌层
1.浅层: (1)胸大肌 (2)腹直肌 (3)腹外斜肌
2.深层:
(1)锁骨下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胸廓thoracic cage
三大裂孔:
乳房悬韧带 Cooper韧带
乳房的淋巴回流
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 外侧部和中央 → 胸肌淋巴结
上部 → 锁骨上和尖淋巴结 内侧 → 胸骨旁淋巴结,内侧部浅淋巴
管与对侧相交通 内下部 → 腹壁或膈下淋巴管
深部 → 胸肌间淋巴结
乳癌时乳房形态变化:
橘皮样外观 乳头歪斜
胸廓构成 肋间肌:包括肋间
外肌、肋间内肌 和肋间最内肌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
胸膜腔穿刺手术入路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 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四)胸廓内血管
➢胸廓内动、静脉
(五)胸内筋膜 胸膜上膜 膈上筋膜
三、膈
位置 右侧最高点第五肋间隙
分部
中心腱 肌性部 内侧纵弓 外侧纵弓 薄弱区:胸肋三角、腰肋三角
2 皮神经
(1) 锁骨上神经 (2) 肋间神经的外 侧皮支、前皮支
特点:节段性 重叠性
(三)乳房
1 位置 乳房后间隙
2 形态结构:由皮肤、 纤维组织、脂肪组织 和乳腺组成
局部解剖学胸部详解演示文稿
优选局部解剖学胸部
胸壁
层次结构: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
→胸廓外肌层→胸廓和 肋间肌→胸内筋膜
一、浅层结构
皮肤 浅筋膜
脂肪 浅血管 皮神经 乳腺 乳房
(一)皮肤:
1.较薄 2.移动性大 3.富有汗腺和皮脂腺
(二)浅筋膜
1 浅血管 (1)动脉:1)胸廓内动脉分支
Why?
乳房形态变化的解剖学基础
①由于癌肿累及Cooper韧带,引起韧带挛缩,以及癌肿与 皮肤粘连、固定,牵拉皮肤,使乳房表面皮肤形成许多小凹 陷。 ②癌肿位于乳头下方,侵及输乳管及其周围组织,引起粘连 固定,内牵乳头造成乳头内陷。如癌肿位置不在乳头下正中 而偏于一侧,则可引起乳头朝向的改变,乳头朝向癌肿一侧。 ③由于癌肿侵及、压迫皮肤毛细淋巴管,造成淋巴管阻塞, 淋巴液淤积,引起小凹周围的皮肤出现肿胀,皮肤发生貌似 “橘皮”样改变。 如果乳房出现上述形态变化,均应高度怀疑乳癌的可能。
二、深层结构
(一)深筋膜
1 浅层 覆盖胸大肌和前锯肌 2 深层 包绕锁骨下肌和胸小肌
锁胸筋膜
锁胸筋膜 穿经结构: ➢ 胸肩峰动脉 ➢ 胸外侧神经 ➢ 头静脉和淋巴管
(二)胸廓外肌层
1.浅层: (1)胸大肌 (2)腹直肌 (3)腹外斜肌
2.深层:
(1)锁骨下肌 (2)胸小肌 (3)前锯肌
(三)胸廓thoracic cage
三大裂孔:
乳房悬韧带 Cooper韧带
乳房的淋巴回流
乳房的淋巴回流主要注入腋淋巴结,引流方向主要有: 外侧部和中央 → 胸肌淋巴结
上部 → 锁骨上和尖淋巴结 内侧 → 胸骨旁淋巴结,内侧部浅淋巴
管与对侧相交通 内下部 → 腹壁或膈下淋巴管
深部 → 胸肌间淋巴结
乳癌时乳房形态变化:
橘皮样外观 乳头歪斜
胸廓构成 肋间肌:包括肋间
外肌、肋间内肌 和肋间最内肌
肋间后动、静脉和肋间神经
胸膜腔穿刺手术入路
皮肤→浅筋膜→深筋膜→胸廓外肌层→ 胸廓→肋间肌→胸内筋膜→壁胸膜
(四)胸廓内血管
➢胸廓内动、静脉
(五)胸内筋膜 胸膜上膜 膈上筋膜
三、膈
位置 右侧最高点第五肋间隙
分部
中心腱 肌性部 内侧纵弓 外侧纵弓 薄弱区:胸肋三角、腰肋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