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伏妖篇》影评
新世纪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建构——以《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为例

新世纪国产电影孙悟空形象的建构——以《西游降魔篇》和
《西游伏妖篇》为例
徐广飞
【期刊名称】《文教资料》
【年(卷),期】2018(000)034
【摘要】文章通过对《西游·降魔篇》和《西游·伏妖篇》的整体把握,着重探讨孙悟空作为意识形态的妖王以及标注孙悟空身份的对抗佛法与践行佛法的妖王之王形象.
【总页数】3页(P138-140)
【作者】徐广飞
【作者单位】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江苏南京 210097
【正文语种】中文
【相关文献】
1.《西游记》的影视改编与当代接受探析——以《西游降魔篇》为例 [J], 胡炳娴
2.《西游伏妖篇》对《西游记》原著的颠覆和构建 [J], 刘庆华
3.往“西游”账户里又存上一笔《西游降魔篇》给“西游”账户的贡献 [J], 韩松落;
4.从“齐天大圣”到“妖王之王”——电影《西游·降魔篇》孙悟空形象探源 [J], 张一新
5.谈近几年《西游记》改编电影对原著的继承与创新\r——以《大话西游》《大圣归来》《西游·降魔篇》等为例 [J], 韩伟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西游伏妖篇

《西游伏妖篇》观后感看完《西游伏妖篇》,不吐不快。
这部电影里,其实也是说一个团队的管理问题。
在适当的时刻,师傅对徒弟道歉或者说领导和下属称兄道弟都是管理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实的感情需要。
在取经的路上,师徒四人其实是各怀鬼胎的。
相互猜忌,互相打杀,相爱相杀,一路走来,不断磨合到达和谐统一的一个过程。
这里周星驰说了一句话,我个人觉得那是对大众的一个交代。
大部分人,包含我认识他是从电脑电视上认识他的,那会儿根本没有版权的这个概念,电视上放我就看,看到一半就在电脑上搜,由此及彼,好多电影都是这样看过来的,再加上自己的生活环境,从来没想过进电影院,那远远超出我们的经济能力,更重要是违背当时的社会大环境。
这样的情况到了《美人鱼》放映的时候,经济上的宽松,好多人认识到自己欠了周星驰一张电影票。
于是在补偿心理下去电影院捧场,然后就有了33亿的高票房,这一点儿连周星驰自己都没有预料到。
我不认为是欠周星驰的,正如周星驰在这部电影里说的:“我欠别人的我都已经还清,别人欠我的也不必再还”(大意,原台词记不住)这句话说的很符合我的人生观。
人生在世我只强调尽量不欠别人的人情,别人欠我的我不管,你爱还不还随你便,还了是惊喜,不还也平常。
总之,一切随你。
周星驰,作为演员,作为导演,给观众提供好的创意好的电影是应该的,电视上能放,电脑上能放,版权的问题不应该找我们理论的,应该是电视台和网站购买版权的,只要我不买盗版影碟在vcd或DVD上看这就不存在欠电影票的问题。
周星驰作为一个演员能够引起大众的关注当然和他的大环境是分不开的,首先他的夸张的肢体动作和石班瑜夸张的配音相得益彰,成功的吸引了大家的眼球。
但我认为,任何的一个故事都和故事的发生地是分不开的,他的电影好多是建立在粤语编剧的基础上的,配音成国语版后,好多包袱就都不出来了,比如说《唐伯虎点秋香》中的9527,至少当时的我就笑不出来,9527和9537都是数字而已,可能华府是数字化管理,仅此而已。
西游伏妖篇

西游伏妖篇《西游伏妖篇》西游伏妖篇,是一部脍炙人口的中国古代神话小说,创作于明代。
小说中讲述了孙悟空、猪八戒、沙僧等师徒四人西天取经,除妖灭魔的故事。
小说以其传奇的情节、精彩的描写和深刻的寓意而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
故事开始于玉帝下了一道紧促的圣旨,让如来佛祖指派一位禅定咒法高强的人来西天取经。
孙悟空,一个被封印在山中五百年的石猴,被如来选中。
他被释放后,迅速成为了僧人的徒弟。
师傅给他起了名字叫孙悟空,取名为“齐天大圣”,并赐予他一根金箍棒。
师傅告诉孙悟空,他需要找到牛魔王,请求他借用九牛二虎之力,以帮助他西天取经。
孙悟空立刻动身前往牛魔王的洞穴,进行了一场激烈的战斗。
最终,牛魔王被他打败,答应了他的请求。
孙悟空获得了九牛二虎之力后,继续向西天出发。
在长途跋涉中,孙悟空遇到了几个妖怪,他们分别是河妖、花妖和风妖。
孙悟空凭借自己的身手和九牛二虎之力,成功地战胜了这些妖怪。
他的胜利引起了妖界的震动,更多的妖怪开始觊觎取经的任务,决定对孙悟空进行围攻。
孙悟空和他的师兄八戒、师弟沙僧联手对抗妖怪们。
虽然妖怪们人多势众,但孙悟空凭借着他神奇的变化术和金箍棒的力量,一一打败了他们。
他们终于来到了大雁塔前,等待着高僧的指示。
接下来,他们遇到了蜘蛛精、白骨精等凶恶妖怪。
孙悟空再次展示了他英勇无畏的精神和过人的武功,最终惩治了这些妖怪,使之回心转意。
经过一番波折,四人终于来到了真正的西天。
在西天,他们遇到了各种各样的妖怪,如狮驼王、黄眉怪等。
他们用智慧和武力一一战胜了这些妖怪。
经过八十一难的考验,他们终于取得了真经,回到了东土。
《西游伏妖篇》给读者带来了很多的乐趣和启示。
它告诉我们,只要有勇气和决心,我们就能够克服困难,战胜一切妖魔鬼怪。
同时,它也告诉我们要守望相助,团结一心,才能取得胜利。
这些寓意不仅在故事中有所体现,也与现实生活有着紧密的联系。
小说通过丰富的想象力和幽默的语言风格,将传统的文化和现代的价值观相结合,为读者带来了一场精彩的冒险旅程。
《西游·伏妖篇》的多维解读

《西游·伏妖篇》的多维解读作者:王兵兵张腾来源:《艺术评论》 2017年第3期周星驰监制、徐克执导的古装魔幻喜剧片《西游·伏妖篇》,作为《西游·降魔篇》的后续故事,再次展现出对经典原著独辟蹊径的诠释方式,可谓是东方魔幻题材电影新的里程碑,突出表现在世界观的构建、“成人童话”风格、影像创新等方面。
一、世界观的构建:现代社会视野下新型师徒伦理观近年来,魔幻题材电影中的鬼妖题材电影,在华语影坛呈兴盛之势,发展势头越来越猛,如《画皮》《西游·降魔篇》《捉妖记》《大圣归来》《九层妖塔》《美人鱼》等影片,不仅赢得了中国主流观众,而且获得了好票房和好口碑。
2017年大年初一上映的《西游·伏妖篇》也不例外,公映首日,连破华语片首日票房最高纪录和中国影史单片单日最高票房纪录,成为华语影片最快速度破2亿、破3亿的电影。
魔幻题材电影之所以能够赢得观众,首要因素在于电影创作者对电影世界观的构建。
在此方面,《西游·伏妖篇》对师徒伦理价值的探讨,就超越了传统伦理价值。
在中国传统伦理价值中,作为一种价值判定,“师徒如父子”“一日为师,终身为父”一直把师父身份视作为父亲身份权力的拟制,“师”与“父”获得了同等的道德地位,使以“父亲”为中心的家族血缘伦理,在教育领域产生了以“师父”为中心的相关身份的拟制,并由此延伸出“师母”“师兄”“师弟”“师姐”“师妹”等关系。
因而,师徒之间具有父与子式的严格等级关系,也有着不可违背的礼数,徒弟对师父也要遵循礼数,唯命是从。
倘若徒弟不守规矩或犯了罪过,师父还可以直接问罪和治罪,也可能被逐出师门。
故事一开始,唐僧暴打“臭猴子”、唱“乖乖歌”当众惩罚孙悟空跳舞出丑等戏份,正是中国传统中“师父”权威的影像表达,“我很聪明,我很厉害,但是我低调我不说”反复呈现,也是唐僧维护“师父”权威的心理反映。
影片在创作时营造出不同于传统的常规的师徒伦理观,大大颠覆了唐僧师徒以往在观众心目中的固化形象。
《西游记》电影观后感作文(优秀范文8篇)

《西游记》电影观后感作文(优秀范文8篇)《西游记》电影观后感作文篇1“齐天大圣孙悟空,身如玄铁,火眼金睛,长生不老还有七十二变,一个筋斗云啊就是十万八千里。
”童年的我看着电视中浑身是胆的孙悟空挥舞着如意金箍棒,喊着“妖怪吃我一棒!”的时候,他就成了我们心目中的第一个超级英雄。
在那个文化相对比现在贫瘠很多的年代,没有互联网,没有手中刷刷刷的IPAD,每年暑假,电视上轮番播放的《西游记》成了我们最大的娱乐之一,孙悟空所带给我们的几乎是整个童年的精神崇拜。
伴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日新月异,我们迎来了瞬息万变的信息时代,手中的手机随时推送着第一手的消息,各种光怪陆离。
影院大荧幕上充斥着美国队长、钢铁侠、雷神,大白……我们的大圣似乎真的变成了江流儿手中的布偶,在橱柜的角落里蒙上了一层灰。
我是一个非常喜欢动漫的大儿童,从不错过任何一部迪士尼和梦工厂的动画,不是说我崇洋媚外,只是国产动漫发展一直不尽如人意。
从早些年国家的不重视,觉得动画只是给小孩子看的,到近些年多个省市出台对动漫产业的扶植政策,以及主办的各种大型动漫展,我们似乎看到的多半只是增加了动画片产量,但其中并没有什么可以让我们眼前一亮,能够记住的动画片。
相较之下,我们的花木兰、熊猫反倒是迪士尼就地取材,把他们推向了世界。
有时候想想很痛心,我们的动漫题材反反复复都是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故事,但可悲的是,连这些都拍不好。
所以,《西游记之大圣归来》刚上映时,我没有提起多大的兴趣去看,光看猫眼上的海报,感觉可能也就是炒冷饭的内容,随便骗骗国家补贴的低龄向动画。
但是身边一个搞影视工作的朋友极力向我推荐,看到网上普遍的好评,内心不由得有点小激动,于是第一次一个人踏进影院,满怀期待的看看我童年的大英雄。
如果说原版的《西游记》塑造了一位无所不能的超级英雄,而《大圣归来》则赋予了这位超级英雄人性的光辉——事实是,对于超级英雄,往往我们迷恋的并不是机械美学和超能力本身。
酷炫的装备,终究是冰冷的铠甲,而拥有拯救世界能力的英雄若也有与我们同样的那些无能为力和不知所措的细微瞬间,才可能真正走入我们的内心。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含解析

上海市格致中学2023-2024学年语文高三第一学期期末统考试题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材料一:在北京大学教授陆绍阳看来,引进大片、建设影院、拍摄类型片和降低拍摄门槛,是中国电影能在改革开放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步入快行轨道的核心推动力。
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中国电影市场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是观众流失严重。
上海大学教授陈犀禾认为,40年来,主旋律电影在建构国家形象、弘扬正能量方面作用巨大。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诞生的《开国大典(大决战)》等一批主旋律电影,通过叙事对战争的正义与非正义进行区分,帮助观众进一步了解到中国共产党如何取得胜利、反动势力怎样走向失败的历史事实。
创作者将党的历史、革命历史进行像化处理,让观众对国家、民族产生了强烈的认同感。
”中国加今已经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但为何电影创作的高峰并没有随着市场的繁荣而出现?陆绍阳坦言,如果中国电影依旧照此路径前行,可以预见其面貌不会有本质的改观,这种完全寄希望于市场调节的发展略径,其实是需要反思的。
陆绍阳说:“未来,我们要从追求数量转变为以质量提升为中心的内涵式发展。
”(摘编自《成为全球第二大电影市场后,未来的路该怎么走?》,《中国艺术报》2018年11月12日)材料二:春节期间,中国电影《流浪地球》在北美等海外市场同步上映。
上映首周,北美、澳大利亚、新西兰的票房合计达263万美元,创近年来华语电影海外开画最住成绩。
《流浪地球》的出现,证明中国可以制作出足以比肩美国好莱坞的科幻大片。
中国电影评论学会会长饶曙光认为:“《流浪地球》意味着中国电影升级换代,是中国电影从大国走向强国的一部标志性作品。
2025届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含解析

2025届江苏省上冈高级中学高三第三次测评语文试卷考生请注意:1.答题前请将考场、试室号、座位号、考生号、姓名写在试卷密封线内,不得在试卷上作任何标记。
2.第一部分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需将答案写在试卷指定的括号内,第二部分非选择题答案写在试卷题目指定的位置上。
3.考生必须保证答题卡的整洁。
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纵观中国传统品牌的命名,大多以激发文化中善意美好的内涵为基础,兼顾汉语平上去入的韵律感知,增加品牌传播的能力。
在选字用词时,老字号品牌多选用“福、庆、德、泰”等中国人认知中与吉祥喜庆相关的字词,如“全聚德”“隆庆祥”“瑞蚨祥”“盛锡福”等,这就很容易激活汉语母语者对品牌产生积极的联想,增加认同性。
另一方面,传统品牌塑造过程也重视语言所代表的意象的产生。
如“同仁堂”中,“同仁”源于《易经》,意为和同于人,宽广无私;“丰泽园”很容易让人联想到丰富而味道润泽的情景。
老字号品牌将自身的产品与美妙的意象联系起来,无形中影响了消费者在选择产品时的潜意识。
同时,传统品牌名称在发音上多为三音节,在音节上,既凸显于平淡的双音节词,又不会像四音节,乃至更多音节词那样增加记忆负担。
而第三个音节的声调多为阴平(一声)和阳平(二声),这就使得这个音节音响效果出色,朗朗上口且易于汉语语言使用者记忆。
传统中华文化的自信通过老字号的汉字、意象、韵律得到多方面表达。
作为美式快餐代表的“麦当劳”(Mcdonald's),进入中国后,作为外来词,“麦当劳”采取的是直接音译的造词方式,即将英语中的发音与汉语中最相近的汉字读音对照起来,但这很难使人直接从语言形式中把它的意义推断出来。
“麦当劳”代表的意义已突破了作为一种食品的基本词汇内涵,而成为美国快餐,乃至美国文化的典型代表。
随着20世纪美国文化的强势蔓延,麦当劳文化席卷全球。
音译词这样的造词方式,本身是两类相异文化的一种无缝对接。
200字电影观后感 作文

200字电影观后感作文观后感,就是看了一部影片或连续剧后,把具体感受和得到的启示写成的文章。
下面品才网小编为您整理了200字的电影观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欢迎大家阅读和参考。
200字电影观后感作文大年初一,我跟爸爸、妈妈去太奥广场看期待已久的贺岁片——《西游伏妖篇》。
这是个喜剧片,评价很高,很早我就开始关注了。
电影刚开始画面真害怕,我心里想这是恐怖片呀,哪里有喜剧成分呀。
电影里唐僧来到了目的地,他的师傅开了个玩笑,就从梦里醒了过来,他拉来2个笼子,一个装的是猪八戒,另一个则是异鱼三师兄。
一路上它们杀了蜘蛛精,收了红孩儿,降了九头金雕。
九头金雕本领可真大,召唤来了三个如来,最后被真的如来收了回去。
在这部影片里,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他很搞笑,而且唐僧一唱歌他就伴舞。
高高兴兴地看完电影,我们回家路上都在畅谈孙悟空,笑声时时响起。
今天,我们非常开心。
200字电影观后感作文上周五,小燕子组织去袍江世纪影城看科幻类的励志动画真人片《捉妖记》这场电影十分好看,因为它描写了小妖王胡巴和宋天荫、二钱天师霍小岚发生的一段感动人心的故事。
事情是这样的:老妖王去世后,新妖王登基,妖国大乱,新妖王为了自己的地位不受老妖后肚中的小妖王胡巴的威胁,于是派妖捉拿老妖后,此时老妖后在死前把胡巴传给了宁天荫,这时二钱天师和霍小岚帮助他把胡巴吐了出来后来霍小岚把胡巴给卖了,最后霍小岚和宋天荫救出了胡巴,把胡巴还给了妖族,宋天荫和霍小岚也踏上了寻找宋天荫他爸爸的路程。
通过这部电影,我知道了妖也分好和坏,人也有恶与善,我希望好妖能帮天师捉拿坏妖,并让坏妖改邪归正。
200字电影观后感作文今天下午我和妈妈去了电影院,我们看的电影是《熊出没之奇幻空间》。
电影第一段演的是有三个坏人想拿到孙悟空的金箍棒,他们就想了一个好办法放师傅念咒语的录音,金箍棒就到手了,他们就交给了他们的老板。
中间那一段演的是熊大、熊二、光头强还有一个机器人coco,他们去寻找金鹿角。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游伏妖篇》影评
在《西游伏妖篇》中,延续了周星驰电影的灵魂,片中的意念、主题、喜剧类型呈现等均体现了周氏风格;而徐克则在影像与造型层面为周星驰的主题和风格呈现推波助澜。
二人魂与框的结合堪称完美,在徐克营造的视听氛围下,周星驰的电影之魂较以往呈现得更加到位,甚至实现了新的超越。
而徐克的电影视听书写在保持自身风格的同时,也达到了新的境界。
周星驰电影尽管经历了数次的美学变迁,但其灵魂一直延续。
他的影片致力于营造暗黑的环境、表现暗黑中人性的复杂性,并佐之对人性阴暗面的批判与悲悯,进而颂扬幽暗中的人性之美、演绎黑暗庞杂世界中的童话故事。
这是周星驰电影之魂的首要方面,也是香港电影中以人本为中心的港式人文理念的集中表现。
其次,周星驰电影保持了解构、颠覆经典和传统的惯性,具有某些后现代主义的表层特质,也因此获得了无厘头喜剧的类型特征。
然而,周星驰对经典和传统的解构、颠覆,又并非真正的后现代主义意义上的解构,他的影片最终仍然回到颂扬真善美的经典主题,落到讽刺人性之恶、讴歌人性之美的传统价值观。
也就是说,周星驰电影中,颠覆传统是回归传统的途径,解构经典是重建经典的手段。
上述两个方面,构成了周星驰电影之魂,亦是周星驰世界观的视觉化体现。
从他的早期影片如《大话西游》(1994)、《大内密探零零发》(1996)、《喜剧之王》(1999)等,到新世纪的《少林足球》(2001)、《功夫》(2004)、《长江七号》(2007)、《西游降魔篇》(2013)、《美人鱼》(2016)均一直贯穿。
周星驰的电影之魂在《西游伏妖篇》中有着更为明显的体现。
这部影片亦是对经典名著《西游记》的解构制作,从周星驰电影名录中,亦可见他对这部经典IP 的执着。
这主要归因于《西游记》文本中四位主人公鲜明的个性以及奇妙的关系,再加上形形色色的妖怪,最符合周星驰对人性复杂性的表述;另一方面,妖孽横行的西游世界能够杂糅出心生压迫窒息的暗黑感来,这与周星驰偏爱的暗黑风格不谋而合。
因此《西游记》成为了周星驰电影最有效的改编文本。
《西游记》仅是周星驰用来实现其美学目的一种手段,而不是他电影书写的终极目标。
在《西游伏妖篇》中,营造暗黑氛围是最主要的美学努力,这也是周星驰电影表现美好人性、演绎黑暗世界中童话故事的关键手段。
为了营造暗黑,进而表现出暗黑之中的人性复杂性、凸显人性之美,创作者延续《西游降魔篇》对经典《西游记》的主要人物进行了解构。
影片中师徒四人给观众的印象不再是原著中的“温良恭俭让”,他们在《西游降魔篇》的基础上推得更为极致。
作为师傅的唐僧,对大徒弟孙悟空经常打骂,还虚张声势,靠吹牛、恐吓与撒谎实行团队管理。
而三个徒弟心理更为暗黑:孙悟空急躁残暴,凶狠嗜杀;猪八戒则更加好色与贪婪,挑拨师傅和孙悟空之间的关系;而沙和尚完全是一个鱼妖,基本上没有责任和担当。
他们各怀鬼胎,师徒之间相互猜疑、算计,充满了怨恨,甚至动起了杀机。
这种颠覆原作的人物设定,再加上马戏班成员、蜘蛛精、红孩儿、比丘国国师等各大小妖魔鬼怪的叙事与造型,营造出了暗黑的氛围。
营造出暗黑的氛围后,影片并未再继续后现代主义式的彻底解构,而是开始了新的建构。
这种建构首先体现为真情的表达,全片延续并放大了《西游降魔篇》中
唐僧和段小姐的爱,这份真爱在唐僧心中延绵不绝;后来小善对他的真情以及充斥全片《一生所爱》的背景音乐更加剧了影片对真爱的表达。
在暗黑的氛围中,这份真爱犹如黑雾中的一抹阳光,感人心魄、直射灵魂,演绎出了黑暗世界中的童话。
影片的新建构其次表现为对传统价值观的回归。
在经历了打蜘蛛、打红孩儿、打国师以及白骨精之恋等波澜起伏的事件之后,师徒之间开始互相体谅到对方的苦处和心结,内部矛盾也终于化解,同心合力成为无坚不摧的驱魔团队。
可见影片最终还是走向了理解和融洽,这其实符合《西游记》原著的主流价值观,也符合国人对《西游记》的正常读解。
另一方面,这样的表现也暗合了北上内地的香港影人们将港式人文理念进行内地化移植的趋势,使得香港电影中最为核心的美学理念在保留其精髓的同时,也逐渐通过人性的纽带与内地主流价值观对接,实现了华语电影的新融合。
徐克的加盟无疑提升了周星驰电影之魂的表现。
作为当下华语电影重量级导演的徐克,其影片具有诸多鲜明的作者风格。
对“乱世”背景的视听表象,怪力乱神、天马行空的画面和人物造型特别是充满视觉奇观的高科技特效营造等是徐克电影的主要风格。
他们二人联手打造的《西游伏妖篇》中,徐克的美学风格助推周星驰电影的世界观表达得更加完美,特别是提升了暗黑氛围的营造。
首先,徐克的人物造型,有助于表现周星驰电影的暗黑世界。
《西游伏妖篇》中每个角色的造型都体现出暗黑特色:孙悟空黑暗、变态,发怒时便显露出猴子的真实面目,面目狰狞,兽性大发;猪八戒常态时油头粉脸,有时也化身为猪头造型,还原动物本性;沙僧的造型更为怪异,很多时候就是一条大鱼;而师傅唐僧则永远是破衣烂衫。
师徒四人组成了最暗黑的驱魔和取经团队。
其他的或人或妖的造型,亦是或怪异、或鬼魅,凸显暗黑风格。
如开场那些身着奇服的马戏团成员,一个个侏儒畸形,犹如英国恐怖作家克里夫·巴克笔下的“地狱马戏团”。
影片将蜘蛛精塑造得半人半蜘蛛,美艳中又有恐怖,而蜘蛛精变回原形后,腹部底下探出人脸及上半身,恐怖而诡异,由成千上万小蜘蛛汇集成的蛛王则更是体现出了“密集恐惧症”的可怖。
红孩儿则是类似发条机械玩具造型,他的手脚也是伸缩弹簧,既符合他“小顽童”的性格特征,也增添了邪恶的“魔味”,兼具西方式的暗黑科技风格。
总之,影片中的芸芸众生、妖魔各道的造型,都较好地体现出了暗黑风格。
其次,徐克喜欢在影片中表现人妖共处的异端化世界,从“新浪潮”伊始的《地狱无门》(1980)到《倩女幽魂》(1987)、《青蛇》(1994)等影片莫不如此。
这些作品中塑造的空间,如同一个妖魔的世界,充满妖气、暗黑邪魅、怪力乱神、天马行空。
在《西游伏妖篇》中,徐克更是塑造了一个充满妖气和暗黑的世界,无论是场景空间或是打斗场面均是如此。
在电影空间的营造层面,《西游伏妖篇》中的世界,无论是蜘蛛精的洞穴、小善家乡的村落,亦或是比丘国的城镇街道和宫殿,都显得阴暗诡异而又斑斓奇幻,处处显示着暗黑的影调。
在众多用高科技打造的特技打斗场面中,徐克更是凸显了暗黑的风格,比如红孩儿的三昧真火,幻化出千军万马的火焰场面,大圣旗嚣张的造型与之对应。
这一场面好似许多香港暗黑漫画所独有的武打科幻情节,充满妖气和鬼魅。
徐克的视听造型,使得《西游伏妖篇》中的电影语言较周星驰以往作品有了新的改观,尤其是影片对暗黑的营造提升了档次,对黑暗世界中的童话演绎也更为凸显,从而也使其整体美学质量有了一定超越。
另一方面,二人风格的吻合与互补,既提振了周星驰电影,又为徐克的影像空间造型营造提供了广阔空间。
为了塑造出这个充满奇幻色彩的暗黑世界,徐克用惊人的想象力和锐意创新的胆气再度奉献了一场无与伦比的视听盛宴,实现了对自身的超越。
诚然,这部作品也存在着诸多遗憾,其中最明显的缺憾便是年轻演员的表演远未到位,为周星驰和徐克打造的暗黑世界带来一丝尴尬,此外,剧情的设置稍显平淡,后面的剧情反转缺乏必要的戏剧逻辑。
但无论如何,这部强强联合打造出的影片,都将在华语电影史上留下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