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考试卷真题

高一下学期历史4月考试卷

一、单选题(共45题,每题2分)

1. 1921年,英国规定了高进口税,此后,法、德、意等国也提高了工业品和农产品的进口税率;1929年,美国纽约华尔街证券交易所出现抛售狂潮,经济大危机爆发;1930年国会通过法令提高890种商品进口税率,各国纷纷效仿。据此可知,20世纪20年代的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A . 最终形成

B . 新重商主义政策出台

C . 最终破裂

D . 自由主义原则遭破坏

2. 下表是1929﹣1933年经济危机期间各主要资本中数据可以得出,这次经济危机()

美国

德国

英国

法国

日本

世界

工业下降

46.2%

40.6%

28.4%

16.5%

8.4%

1/3

外贸缩减

70%

69.1%

50%

48%

50%

2/3

失业人数

1700万

600万

近300万

85万

300万

3000万

A . 破坏性大,影响范围广

B . 只发生在资本主义国家

C . 对法国的破坏性最小

D . 根源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3. 1930年6月,美国国会修订了1125种商品的进口税率,其中有50种商品由过去的免税改为征税。在当时的形势下,美国的这种做法()

A . 刺激了各国产品的出口贸易

B . 加剧了贸易保护主义的盛行

C . 消除了经济危机造成的影响

D . 加快了美国摆脱危机的进程

4. 如图反映了1920﹣1929年美国工资指数和生产指数的变动情况。据此可知,当时美国()

A . 工人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 . 政府适度干预推动了生产发展

C . 工人生活水平未获得提高

D . 经济危机爆发的因素日积月累

5. 小苗当然需要温室的呵护,不过当它长大之后,这就成为阻碍其继续向上的桎梏,只有去经历外界的风雨,才能充分舒展它的枝桠。这是用来形容资本主义某经济思想的话,下列与之相符的是()

A . 胡佛的自由放任政策

B . 罗斯福新政

C . “福利国家”的建立

D . 凯恩斯主义

6. 20世纪30年代初的美国,人们将流浪者的窝棚叫“胡佛小屋”,这些小屋聚集的地区叫“胡佛村”,裹身取暖的报纸叫“胡佛毯”。对这一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 胡佛总统的经历与此有关

B . 人们对胡佛政府反危机措施失败的发泄

C . 人们对胡佛总统任职时福利政策的赞颂

D . 人们以此纪念胡佛总统

7. 1932年,美国全国的失业者举行向自都的“饥饿进军”,公开拥护共产主义与公然赞成法西斯主义的既有知识分子,又有议员。有的文教界、新闻界及宗教人士公开赞扬苏联的制度,认为只有实行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才能解决危机。这反映出“大萧条”()

A . 将美国资本主义制度推向了崩溃的边缘

B . 意味这凯恩斯主义失灵

C . 使美国具备了无产阶级掌权的社会基础

D . 使资本主义制度失去活力

8. 据统计,美国1924﹣﹣1929年,分期付款销售额从20亿美元增加到35亿美元。那时,农民贷款购买土地、化肥和农用设施;城里人贷款购买汽车:收音机、洗衣机;投资者贷款购买股票。1926年约有70%的汽车,是用分期付款的形式购买的。对上述经济现象分析正确的是()

A . 刺激了经济“繁荣”

B . 是经济危机爆发根本原因

C . 阻止贫富差距扩大

D . 提高了社会实际消费能力

9. 1933年,美国通过《造林救济法案》,建立民间资源保护组织,其任务是植树、建设森林步道和营地、消灭森林火灾等。罗斯福新政中与之相关的举措是()

A . 复兴工业

B . 整顿银行

C . 以工代赈

D . 调整农业

10. 如图是20世纪30年代美国罗斯福新政时期颁布的一项社会政策。该政策的目的是

A . 恢复工业生产

B . 开展以工代赈

C . 建立社会保障

D . 保护劳工权利

11. 罗斯福在第三次炉边谈话中说:“夜战中,战士们都在肩头带着明亮的标志,以避免自相射击。根据同一原则,在这项计划中合作的人,也必须随时相互识别。因此,我们已为此提供了一种荣誉标志,……我要求所有同我站在一起的人,都突显这一标志。”谈话中提到的这一“荣誉标志”是下列哪项内容的配套措施()

A . 《社会保障法》

B . 《公平劳动标准法》

C . 《工业复兴法》

D . 《全国劳工关系法》

12. 罗斯福新政期间,通过调整劳资关系的立法,政府给了工人一定的政治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工人的经济利益和劳动极限。在美国历史上,由国会通过此种内容的法案,并经总统签署生效,最高法院亦不得不承认,实属罕见。这一现象反映出()

A . 政府的职能与角色发生变化

B . 部门权力统一不再相互制衡

C . 总统权力介入

立法司法领域D . 工人阶级权益全面得到保护

13. 罗斯福曾说道:“只要国家仍处在危急存亡的关头,我就要求国会授予我应付危机的那种唯一最后手段﹣﹣广泛的行政权。”罗斯福利用这一行政权,首先()

A . 整顿银行业

B . 恢复工农业生产

C . 举办救济和公共工程

D . 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14. “1933年美元贬值约30%.1973年美元贬值10%,各国放弃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材料中美元两度贬值的共同目的是()

A . 刺激国内消费市场

B . 维护与黄金的固定比值

C . 开拓国际贸易市场

D . 巩固美国金融霸主地位

15. 有人这样评价罗斯福的“以工代赈”:联邦政府的大笔资金,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此材料旨在说明“以工代赈”()

A . 用于解决就业问题

B . 可以保护民众自尊

C . 利于解决产销矛盾

D . 受资本家大力支持

16. 自由主义者洛克腾堡指出,罗斯福新政“增强了自称为千百万人说话但有时只代表一个很少的利益集团的权力。它没有找出一条保护没有这种发言人的人民的道路,也没有引申出一种令人满意的惩戒利益集团的方法,仍然是一种半途革命。”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 . 新政是一场资产阶级革命

B . 经济新政没有改变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C . 肯定罗斯福新政挽救了美国

D . 批评罗斯福扩大了联邦政府权力

17.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1929 年经济危机在本质上是场通货紧缩危机,罗斯福国家干预经济其实是用通货膨胀的方法来治理通货紧缩,同时缓解社会矛盾,达到“一箭双雕”的效果。罗斯福的下列措施中无法用来论证上述观点的是()

A . 向减耕减产的农民发放补贴

B . 直接救济和以工代赈

C . 规定每小时40美分的最低工资

D . 禁止雇佣16岁以下童工

18. 1935年,美国最高法院裁决《全国工业复兴法》违宪;当年,罗斯福总统颁布《全国劳工关系法》;1938年,国会又通过了《公平劳动标准法》。这说明()

A . 保护劳工的理念有所发扬

B . 劳资矛盾得到全面的解决

C . 新政的重心转向社会保障

D . 最高法院的做法违反宪法

19. 罗斯福在签署《国家工业复兴法》法令时说,法令的目的在于保证工业的合理利润和工人维持生活的工资,以消灭那些既妨碍正当工商业,又伤害劳工利益的海盗式的方法与措施。这说明该项法令()

A . 有利于扩大企业规模

B . 完善了失业保障制度

C . 有利于企业经营的稳定

D . 旨在保护工人的权利

20. 所示图是二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状况示意图。结合所学分析,促进1994﹣1999年间美国经济发展的原因包括()

①经济全球化的推动

②增加政府开支、裁减雇员、适当减税

③政府投资高新技术产业

④实施“宏观调控微观自主”的经济政策

A . ①②③

B . ①③④

C . ②③④

D . ②④

21.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全球经济的扩张,使得每一个国家都更难不受到距离遥远

的地方所发生的事件的影响。在经历了25年的显著增长之后,1974年西方经济繁荣突然陷入停顿。导致这次经济衰退的直接因素是()

A . 中东石油禁运,国际油价暴涨

B . 国家干预经济,财政赤字剧增

C . 建设福利国家,民生开支过大

D . 技术革命兴起,经济深度调整

22. 美国里根总统在1981年颁布行政命令,以“收益高于成本”原则审核现行管制企业的规章,撤销和放宽了60多项管制条例。此后,联邦政府将原先负责的食品券和抚养未成年子女家庭补助等40多项补助项目交给州和地方政府承担,减轻社会保障责任。这表明美国联邦政府()

A . 减少国家干预,减轻政府负担

B . 放松经济管制,恢复白由放任

C . 放弃社保责任,缩减福利规模

D . 扩大政府职能,转移福利开支

23. 美国南达科他州的一个农民,他种植遗传基因作物,驾驶有全球卫星定位系统的拖拉机;衣阿华州的一家保险公司,它用软件来减少管理层次,并给予工人更大的责任和自主权;佐治亚州的一家纺织公司,它用因特网收到世界各地客户的订单。三则材料均反映出下列哪种经济现象的特点()

A . 福利国家制度

B . 第三产业

C . 经济全球化

D . 知识经济

24. 如图是1950﹣1989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变化曲线图。对图中②时段解读正确的是()

A . 美国经济出现“滞胀”现象

B . “新经济”得以快速发展

C . 美国经济处于“黄金时期”

D . 国家干预经济得到强化

25. 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1979﹣1990年在任)上任后毫不妥协地进行了改革,信奉“自由主义”的她开始对英国的“懒人”模式宣战,铁腕对付工会改革,并大刀阔斧地削减公共开支和社会福利。她坚信个人应该通过自己的力量和能力改善生活状态。上述政策的最大特点是()

A . 对经济进行大力国家干预

B . 建立福利国家制度

C . 减少经济干预,减少福利

D . 完善“人民资本主义”

26. 二战以后,受民主社会主义思潮影响的西欧各国,纷纷行动起来,打造社会保障、社会救济和社会工作的“三驾马车”。这表明西欧各国致力于()

A . 提倡“新经济”

B . 发展社会主义

C . 建立福利国家

D . 实施计划经济

27. 到1982 年,法国的煤气、铁路、邮政、电信、电视广播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100%,电力、煤矿、航空、银行、烟草等行业的国有化率为90%,钢铁、造船等行业的国有化率在80%以上。这反映出二战后的法国()

①国有经济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②国有制是一种重要的所有制形式

③政府加大了干预经济的力度

④经济发展具有较强国家主导色彩

A . ①②

B . ③④

C . ①③④

D . ①②③④

28. 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某一国家逐步确立以市场调节为基础的自由竞争机制,但政府始终掌握社会经济计划和经济政策的决策权,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远远大于市场调节。这一国家是()

A . 中国

B . 美国

C . 德国

D . 日本

29. 表:1929~1931年美国部分行业工人周工资变化表(单位:%)

时间

类别

1929~1930年

1930~1931年

烟煤业

﹣12.3

﹣19.1

金属矿业

﹣6.6

﹣18.3

制造业

﹣7.2

﹣11.3

据表可知,当时美国()

A . 最低工资标准失效

B . 产业结构迅速调整

C . 经济危机不断加深

D . 政府财政支出锐减

30. 20世纪30年代经济危机期间,美国政府采取一系列措施以增加本国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属于这类措施的是()

A . 保持农产品的生产和消费之间的某种平衡

B . 把进口物品平均关税率从40%提高到47%

C . 废止不公平竞争惯例使各产业生产能力得到充分利用

D . 在美元原来价值的50%~60%之间固定他与黄金的比价

31. 20世纪30年代,美国每周有成千上万的人去电影院,轻歌曼舞的幻想型影片备受欢迎,当红童星秀兰邓波儿通常在电影中扮演孤儿去感化富人。这一现象()

A . 表明了新政已使全国重现繁荣的景象

B . 体现了民众身陷危机淡定应对的精

神C . 反映了民众逃避现实来求慰藉的心态D . 说明了现代主义艺术得到社会的认可

32. 1923~1929年,美国的企业普遍使用流水线等先进生产管理方式,提出了劳动生产率,同时在少数企业中工人可以领取养老金,享受带薪休假。这反映出当时在美国()

A . 工人分享的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 科技未对经济发展发挥重大作用

C . 供给与需求保持基本平衡

D . 国家干预促进了经济发展

33. 以“狮子”和“狐狸”见称的罗斯福,面对大危机审时度势、大胆突破,采取“三R”(复兴、救济、改革)行动对经济进行干预。新政的措施之一是实施“蓝鹰运动”,下列项中属于执行该措施的机构是()

A . 联邦银行

B . 全国工业复兴署

C . 农业调整署

D . 紧急救济署

34. 罗斯福新政是资本主义世界的一次重大调整,它表明()

A . 自由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

B . 国家调控经济模式形成

C . 自由主义市场经济盛行

D . “滞涨”型危机得以缓解

35. 1935年8月,美国国会通过法案,其中规定凡年满65岁的退休人员,根据原工资水平每月可获得一定数额的养老金。与该规定属于同一法案的是

A .制订公平经营章程

B . 建立失业保险制度

C . 提供农副产品补贴

D . 规定最低工资水平

36. 20世纪70年代中后期,法国国内生产总值年平均增长率由2.6%下降到1.3%,物价上涨了1倍。1981年,密特朗就任总统后,推行包括国有化在内的一系列措施,其结果()

A . 加剧了经济恶化

B . 实现了物价下降

C . 推动了通货紧缩

D . 放弃了经济自由

37. 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联邦政府机构臃肿,财政支出庞大。总统尼克松在咨文中呼吁,应当“使权力和资源开始从华盛顿流回到州和地方,更重要的是回到全体

人民手中。我们要使各州和地方担负更多的责任,我们将同他们分享收入”。由此可知,美国联邦政府试图()

A . 消除国家干预经济的弊端

B . 将权力下放到州政府

C . 扩大福利政策的覆盖范围

D . 恢复自由放任的传统

38. 表是美国、日本、联邦德国三大产业产值在其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情况。

1950年

1970年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农业

工业

服务业

美国

7.2

36.9

55.1

2.9

31.7

64.7

日本

26.0

31.7

42.3

3.6

43.0

48.4

联邦德国

10.7

49.6

39.6

3.3

51.7

45.0

表中的数据反映了三国()

A . 第三产业带动经济发展

B . 农业生产衰退

C . 产业结构出现严重失衡

D . 工业发展滞后

39. 20世纪50年代初,法国机器已平均使用了20年,而美国大多数工业设备的使用还不到5年;在农业领域中,通常一名美国农民的产出是法国农民的3倍多。这反映出()

A . 法美两国的国民经济结构存在根本差异

B . 欧洲的衰落和美国的崛起已经显露端倪

C . 资本主义国家之间发展差距明显

D . 经济一体化成为各国的必由之路

40. 到现在为止,发端于罗斯福新政的现代资本主义较之传统资本主义正在发生着一些新变化。下面对“新变化”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A . 国家对经济实行系统调控和干预

B . 政府成为各项事务的直接管理者

C . 西方

主要国家建立起“福利国家”D . 新经济出现,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

41. 在《清明上河图》中可以看到汴京街道上有少量“正店”,即获得了政府特许酿酒权的酒店,其余则有众多“脚店”,他们需要从正店买酒。据记载,当时汴京有七十二家正店,脚店则有成百上千。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A . 北宋的餐饮行业受政府的有效管理

B . 专卖制度是北宋政府的增收途径

C . 脚店的规模和经营水平都不及正店

D . 饮酒之风在北宋渐趋流行

42. 19世纪六七十年代,外国人将自己的名字租借给中国人经办新式企业的做法,在通商口岸较为盛行。这一做法()

A . 导致民间设厂高潮局面的出现

B . 有利于中国新的社会阶层发展

C . 加剧了外国资本对中国的输入

D . 扭转了中国对外贸易入超局面

43. 1979~1981年,中国减少粮食播种面积5000万亩,有计划地扩大了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在有条件的地方还开始逐步退耕还林还牧,鼓励农村在经济合理原则下举办社队企业,这些政策()

A . 推动了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

B . 加快了私营企业发展

C . 完善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D . 健全了市场经济体制

44. 明清时期,江南“桑蚕之利,厚于稼穑,公私赖焉”。在太湖流域,地主催收田租常不在秋收之后,却在农户蚕丝收获之际,俗称“蚕罢米”。这说明,当时江南地区()

A . 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B . 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C . 农户收入多赖家庭副业

D . 地主剥削程度有所减轻

45. 明中后期,大运河流经的东昌府是山东最重要的棉花产区,所产棉花多由江淮商人坐地收揽,沿运河运至江南,而后返销棉布。这一现象产生的主要因素是()

A . 交通方式的变革

B . 土地制度的调整

C . 货币制度的改变

D . 地区经济的差异

二、(材料题)

46.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罗斯福无意发动一场革命,也无意为美国创造一种新的体制机构。相反,他是在设法医治一个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通过护理使它恢复健康。只是因为常规疗法再也不能奏效,他才试用了试验性疗法。

﹣﹣(美)内森米勒《罗斯福正传》

材料二:1945年底,(英国)议会通过大英银行国有化法案,1946年开始实施煤炭工业国有化。法国(20世纪60年代)鼓励和积极推进科技进步和全民教育事业,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发展高科技产业和支持科学研究活动,国家投资开办职工职业培训工作。1949年,美国总统杜鲁门正式提出“公平施政”的政策纲领,把过去各种建议合并起来,形成一个更广泛、更系统、更具体的计划。

﹣﹣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

材料三:英国撒切尔夫人执政11年间一反传统的经济政策,率先在西方国家中推行以现代货币主义为中心的新经济政策,人们通常称这付药方为撒切尔主义。它首先对付结构性经济危机,重新倡导资本主义自由经营和私人首创精神。

﹣﹣摘编自黄安年《评撒切尔夫人治理“英国病”》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一,指出“资本主义社会的暂时疾病”是什么,罗斯福的“试验性疗法”使得美国的经济制度发生了怎样的转变。

(2)据材料二,概括二战后初期欧美国家发展经济的方式。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政策的理论来源。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当时英国结构性经济危机的具体表现,为此英国撒切尔政府的主要措施。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