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析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

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哇塞,教学啊,那可真是既神奇又有意思的一件事儿!就好比做饭,你得有菜谱,也就是科学的方法,知道先放啥后放啥,火候怎么掌握,这就是教学中的科学部分呀!比如说,教数学就得按知识体系逐步讲解,这可不能乱来。
但要是只会照本宣科,那可不行,这不就成了机器人啦!这时候艺术的一面就登场咯!
你想啊,同样一道菜,不同的厨师做出来味道就是不一样。
教学也一样啊!就拿我们班的王老师来说吧,讲课文那叫一个绘声绘色啊!她能把枯燥的文字变得像电影一样在我们脑子里播放。
有一回讲历史故事,她呀,不光是讲知识点,还加上了各种动作和表情,感觉她自己都变成故事里的人啦!当时我就在想,这要是换一个老师,没准儿就干巴巴地念课文呢,那多无趣啊!这就是教学的艺术所在呀。
再比如说教画画,你得先教孩子们色彩搭配的原理,这是科学。
可每个孩子画出来的都带着他们自己独特的风格,这就是艺术啦!张老师就特别会引导,他不会规定孩子们必须画成啥样,而是鼓励大家自由发挥,还总能发现每个孩子作品里的闪光点呢!
教学可不就是这样嘛,既要有科学的框架做基础,又要有艺术的魅力来吸引学生。
如果只是科学,那教学就太死板了;要是只有艺术,又会太没头绪。
二者结合,才能真正教出优秀的学生呀!这就是我对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的理解,你们觉得呢?。
语文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析

进, 经 常给 自己充 充 电 , 给 自己补 充补 充营养 。
.
、
思想上 高 度重 视 . 充 分认 识 到 增 强 语 文 教 学 的 科 学 性 与
古人云 : “ 腹有诗书气 自华” 。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在介绍 自 己的成功经验时 , 提出 四个字与大家共勉 : 读书一生。她说一个
先进的教学手段
l
I
情 境缩短 了久 远事物 的时空距 离 , 增 强 了形 象 的真 实 感 ; 它 以 ( 一) 语文教师要认真学习现代信息技术, 合理使用多媒体和 感 ,
性与艺术性是紧密联系, 不可分割 的。科学性是基础和前提 , 艺 交 际训练 实效 。
术 性是 先导 和手 法 。脱离 了语 文教 学 的科 学 性 , 语 文 教 学 艺术 性 ( 二) 语 文教 师要 不断 的 “ 充电” , 补 充 营养 , 扩 大 自己的 知识
便必然流于矫揉造作 , 空疏庸俗 。但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又都寓于 视 野 , 提 高 自己的业 务水 平 和能力 语文教学的艺术性中, 并通过艺术性来体现。 新的形势要求语 文教 师要不断充电, 丰富 自己的知识储备 ,
’卜 课堂教学的情景化。语文教学的科学性和艺术性是语文教学 的 宽视野, 力求 “ 读 书破万卷” 不断提高 自身的知识素养与文学修
两面。
养 。书读 的多 了 , 文 化 底 蕴 自然 就 会 丰 富 。试 想 , 语 文 教 师 只 有
. 1 ’
诿
.
才华横 溢 , 在 授 课 时 才会 宏论 滔 滔 , 得心应手, 在 课 堂 科学性是语文教学的学科基础性质 , 艺术性是语文教学的教 满腹 经纶 、 法 主导 。通 常说 语文 教 学 “ 教学 有 法 , 教无定法, 贵在得法” 。第 上才会如鱼得水 、 游刃有余 , 学生才会如饮甘醇, 如沐春风 , 课堂 一个“ 法” 就是 “ 有 规 律” , 可 以理解 为教 学 的一 般 原则 , 也 就是 语 效果 自然 就不言 而喻 了 。
浅析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

浅析语文教学语言的艺术特征根据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和教学要求,并结合语文阅读教学实践,我认为语文阅读教学的语言就应在各科语言的共性中体现出个性,表现为下面几个特征:一、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统一吕叔湘先生早就明确指出:“语文教学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
教学语言的科学性是指教师语言既符合教学内容的学科特点,具有专业用语的科学性,表述准确、全面、严密,又指符合语言学意义上的科学性,即语言的规范性。
这种科学性强调的是教学上的共性,没有科学性的语言,是很难保证教学质量的。
因为不同学科的教学都有各自不同的知识领域和知识系统,讲授不同的学科,就要使用不同学科规定的不同术语,教师只有准确使用科学的专业术语,才能使学生学到应有的科学知识。
但语文教育的性质,不是单一的,而是多重的。
过去,我们语文教育曾一度极力追求科学化,追求客观性、确定性、抽象性的目标,在自觉或不自觉地向自然科学靠拢的过程中,醉心于数量化和标准化,过度地进行理性分析,将物理世界问题的方法移植到精神世界的问题中来的做法,降低了语文教育的效率。
语文课程的语言暗示性决定了它的艺术性,而它的艺术性则表现在语言运用的巧妙、机智与灵活性和独特的话语风格上。
它要求语文教师要结合教材、学生、环境等诸方面的实际,把教师个人读到的见解或方法融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之中,是一种个性化了的创造型劳动。
语文教学特别是文学教学,是个技巧性很强、个性特别突出的活动,其效果是通过教师与学生的双向活动,细致观察、耐心品味、反复实践才能得到的。
科学性与艺术性是紧密联系,不可分割的。
脱离了语言的科学性,语言的艺术性便必然流于矫揉造作,空疏庸俗。
但语言的科学性又都寓于语言的艺术性中,并须通过艺术性来体现。
两者之间的统一,是优秀教师语言艺术的显著特点。
优秀教师的口语又是经过转化的书面语和经过优化的口头语的“合金”,是教师精心创造的艺术精品。
二、教育性与审美性的统一教师语言的教育性不仅体现在语言内容饱含着积极的思想教育和健康的情感滋润上,而且体现在语言本身的教育作用上。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

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教学论文 2010-05-30 21:11:46 阅读37 评论0 字号:大中小订阅教学的实质,就是引导学生实现文化知识的传承与创新,并把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力的活动。
它存在着一定的科学规律和方法。
正是对这一内在规律的研究,奠定了教学的科学地位。
但教学在追求它自身科学性的同时,更应该追求它的艺术性。
因为教育的最高境界是灵魂的感召。
作为实施教育的主要途径或手段,教学,或者说教学的过程及其结果,应触探到人的内心,使人获得艺术上的感受和体验。
因此,教学是科学,更是艺术,这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追求的核心价值。
首先,“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是教学的基本特征。
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特定情境下进行情感、知识和思想交流碰撞的一种特殊的生活形态,真、善、美都是教学所要。
教学不仅包含艺术的内容,兼用艺术的手段,同时还具有与艺术相同的功能。
无论是艺术学科、人文学科,还是自然学科的教学内容中都有较丰富的艺术价值,都是教师使用语言艺术、造型艺术、表演艺术等手段,帮助学生掌握知识,提高认识,使其受到美的熏陶,产生愉悦的情绪体验,在情感的升华中发展智力与体力,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心理品质与行为习惯。
其次,教学与艺术的创作有着相同特征。
艺术之所以具有诱人的魅力,原因在于它的创作具有三大突出特征:形象性、情感性和创造性,这在教学中也有不同程度的体现。
教学可以说是形象的艺术加工的过程。
它以情感为纽带,创造性地解决教学中的问题,同时,教师结合自身与学生的条件,创造新颖有效的教学方法,形成鲜明独特的教学风格。
教学没有成式可套,它要求教师既要具备高超精湛的教书育人技艺、技能,还要注意运用语言、动作、音像等形象手段,表达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师的思想情感,以激发学生情感的悦纳。
教学是艺术,或者说教学具有艺术性,这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
尽管秉持“教学是科学”的学者长期以来致力于提高教学活动的科学性,但对于教学的艺术性却很难彻底否定。
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与科学性

课堂教学是教育工作者为学生提供知识和技能的重要途径,它既具有艺术性,又具有科学性。
艺术性体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和方法,使得知识更加生动、丰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科学性则表现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依据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特点,设计并实施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案,确保学生获得高效的学习成果。
首先,课堂教学的艺术性体现在教师运用多种教学手段和方法,比如讲解、讨论、实验、展示等,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呈现知识。
通过生动的故事、精彩的例子和趣味性的活动,教师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对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
同时,艺术性还表现在教师的表达方式和声音语调的运用上,使得课堂教学充满情感色彩,更易引起学生共鸣,增强学习效果。
其次,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在教师对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规律的深刻理解,并据此设计教学方案。
教师需要根据学生的年龄、兴趣、认知水平等特点,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和方法,使得学生能够更好地接受和理解知识。
此外,科学性还表现在教师对教学过程的组织和管理上,包括课堂时间的分配、教学资源的利用、学生学习情况的监测等,以确保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和学习效果的最大化。
总的来说,课堂教学既是一门艺术,又是一门科学。
艺术性使得教学更具吸引力和感染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科学性则保证了教学过程的有效性和高效性,使得学生能够获得良好的学习成果。
因此,教育工作者应当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艺术水平和教学科学素养,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服务。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

教学的科学性、教育性及其与艺术性的关系我们在谈到教学的艺术性时,自然要联系到教学的科学性和教育性。
科学性的两个方面课堂教学的科学性,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方面,各科教学内容本身就是科学,其知识结构是一种科学体系,这是科学性的实质方面。
例如,代数中数的概念,从整数到分数,有理数到无理数,实数到虚数,是一个完整的体系;物理中的力学、电学、热学、光学、声学、原子物理学等都有各自的结构体系。
如果教学中教师在知识方面出现了概念性错误,偏离了知识的科学体系,我们说,这是科学性错误。
一位语文教师,在讲鲁讯的《论雷峰塔的倒掉》时,在板书时把“峰”字写成了“锋”。
电影《红衣少女》中的韋老师,讲《吕氏春秋·察今》篇时,把“良剑期乎断不期乎镆铘”一句中的“铘”(ye)读成了“邪”(xie)。
语文课中教师读错字或写错字,都属于科学性错误,因为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一项任务是使学生正确掌握汉语的字词。
理科教师如果讲了错误的概念,也是科学性错误。
如,一位1/ 7化学教师在讲“碳酸钙”时说:“石灰石加粘土就制成了水泥”,他忽略了一个重要条件——煅烧。
课本中原是“粉碎的石灰石和粘土按适当比例混和,再加强热,就制得水泥”。
这位教师的错误是他备课时不够细心,讲述时又不够严密所致。
除了这种直接的科学性错误外,还有一种间接的科学性错误,即教师对学生出现的错误不及时加以纠正。
如,有一位小学自然教师,在讲静电现象时,让学生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静电现象。
学生说,梳头时有轻微的响声,脱毛衣时有轻微的响声,如果在傍黑儿时,还可以看见微小的火花;但有的学生说,用砂轮磨刀时也发出火花和响声,用火通条敲打烧红的火盖时,也迸发出火花。
学生举的后两例显然是错误的,原因是只看到了静电的表面现象(响声和火花),而未掌握实质,学生在回答问题时出现这种错误并不为怪,问题在于这位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不置可否、不加评价,既不肯定正确也不指出错误。
对学生的错误概念不加纠正与教师自己讲了错误的概念,其结果是一样的,同属于科学性错误。
谈课堂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知识严密 的科学系统性 , 还要综合运用教育学 、 心理
学、 生理 学 、 学 、 学 、 会 学 等诸 方 面 的知 识 , 美 法 社 是
一
种 综合 性很 强 的科 学实 践活 动 。课堂 教学 的科 学
有效地传递给学 生 , 转化 成学生个体 的精神财 富。 它可 以将人类几千年的知识探索成果在几小时内传 授给学生 , 使学生 由不知发展到有知, 由知不确切 、
于教 师在 教材 中对科 学 美 的发 现 、 受 、 炼 能力 。 感 提 教 师 在教 材 中应 努 力 发 现 、 掘 、 受 学 科 的 内在 挖 感
了教学美 。真正的教学是一个美的创 造活动, 在这
个 活 动 中 , 师 占主导 地 位 。课 堂 教 学 给 了教 师充 教
分 自由创作的余地 , 可以以独特 的个性来发挥和施 展 自己的才能 。实现课堂教学艺术性 , 就要求教 师
・
88・
人子弟 , 也违 背 了教育 规律 和教 育 目的。事 实上 , 也
性, 提高教 学 效果 , 师 在 传 授 科 学 知 识 的 过程 中 , 教
只有真实可信 的教学 , 才能作用 于学 生认知系统和
认 知 结构 , 发学 生 的学 习热情 和学 习兴 趣 , 而实 激 进 现学 习 目标 。 同时 , 想 的课 堂教学 , 仅要 有学 科 理 不
21 年 1 01 O月
山 东女 子 学院 学报
J u n o h n o g W o n’ ie s y o r  ̄ fS a d n me SUnv ri t
oc . 01 t2 1 No 5 S r No 9 . e. .9
第 5期
总第 9 9期
浅谈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

德育园地新课程NEW CURRICULUM所谓美育,就是用美的信息去激发、引导教育对象的心理情感,从而使人们拥有健康的心灵、高尚的情趣。
而语文教学是实施审美教育得天独厚的一隅,正因为如此,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把“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作为语文教学的目的之一。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呢?一、让学生从“读”入手,认真品味文章的语言美要体味作品的语言美,首先要从朗读开始,因为朗读是感知的主要方式,是获取文章美感的必经之路。
朗读可以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培养语感,从而提高学生自身的语言素质、语言能力、思维经验和审美情趣。
语言的海洋是色彩斑斓、辽阔无边的。
新颖巧妙的比喻、荡人心魂的情韵、精彩和谐的叠句、智慧隽永的警句、整齐优美的排比、机智含蓄的幽默等,在语文课本中可以说是比比皆是。
朗读这些优美的文字不仅有助于理解作品的思想内涵,更能感受到汉语的独特魅力。
二、让学生从“品文”着眼,挖掘作品的形象美文学作品是通过形象反映生活的,又以形象感染和教育读者,影响读者的精神世界。
学生通过语言有了直接的审美感受,获得了审美愉悦后,还要对作品鉴别和评价,以达到一种新的境界。
这种更高层次的审美体验,仅仅靠“读”还远远不够,必须要“品”,即在读熟、读透的基础上对文章作深入分析、归纳和判断,从中挖掘出作品的形象美。
一个美好却感人的形象,可以激发学生向上、向善的崇高信念;而一个丑陋又猥琐的形象,则能让学生痛斥丑恶,憎恨虚假。
形象越鲜明,学生的思想影响就越激烈、越深刻。
如学习《曹操煮酒论英雄》,通过对刘备、曹操的语言、心理加以归纳和整理,就能对他们的形象有较为清晰的认识:曹操骄矜多疑,老谋深算;刘备善于伪装、大智若愚。
在美与丑,智与愚的对照中人物的形象美得以品鉴。
三、让学生“悟”出文章的内涵,领略作品的思想美打开语文教材,那一篇篇凝聚作者浓郁的情感和心血的作品无不闪烁着熠熠生辉的的思想光芒。
领受作品的美,必须靠“悟”,惟有“悟”才能把审美体验从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整而深刻的领略作品的思想之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浅谈李安全(CQ200701149 重庆外国语学校400039)教学既富有科学性,又富有艺术性。
因为教学作为一种活动方式,本身就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
换言之,如果说教学是一门科学,则是包含着艺术性的科学;如果说教学是一门艺术,则是隐含着科学性的艺术。
下面从三个方面略作阐释。
一、“教”“学”新解汉字字符传统解读现代解读教(1)教学内容(“爻”)爻,八卦之短横线的纵横交错蕴涵着变化无穷、丰富复杂的意思。
学习内容是最抽象、最深奥的“哲学”(智慧之学),关涉着世界的根本(2)教学对象(“子”)学习者,“子”(未成年人)。
终身学习必须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学校教育为人的终身发展奠基(3)教学方式(“文”)以手执教鞭,“鞭笞”的意思手执的是“神奇的魔棒”呢?“指点”“点化”的意思(4)教师形象:“又”言传身教,辅之以“手”;强调“传授”与“传递”“借代”的手法与教师的严肃而庄重形象學(1)学习方式(“两只手”)动手,在实践中学习;传授,以知识的传授与获取为主(传道受业解惑)互助,交流,分享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2)学习内容(“爻”)(见“教”)多种学科,多种知识,系统观点,网络状态与网络学习(3)学习处所:房子具体的学习过程则是在“房间(教室)”里进行的古代有“游学”的风气,但这是从“大”的方面来看,这是强调实践中学习,强调“体验”(4)学习者(“子”)甲骨文里没有这个“子”。
终身学习,但以少年学习为基础小结:教学是“成人”之实践活动,让学生有自然人成为社会人。
教学就是要促进人的发展的实践活动,促进学生的潜能的发展,使学生成为成熟的人。
与学生自学有本质的不同,教学就是教师“教”学生“学”的实践活动。
教学是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学习的交流活动;教学是以教学内容的学习与掌握为“核心”,为主线;教师的“教”要引导和帮助学生的“学”;教师的教学要促进学生的“更好更快”、更全面更讲健康的发展。
二、教学的科学性教学活动是一种复杂的社会活动,使科学性与人文性相互融合的一种培养人的活动。
教学活动首先具有科学性的特点。
教学活动是一种客观存在,有其自身的逻辑和规律,又一定的客观依据和客观制约性,并且在教学活动的各种关系中存在必然联系,因而教学活动表现为一定的客观必然性。
不仅如此,教学活动无论怎样千差万别,都会存在着诸多普遍性和共同性,表现为普遍性的特点。
正因为教育活动的客观性、必然性和普通性使教育活动有着自己的特点、逻辑、规则和规律,它并不是杂乱无序、变化无常和无章可循的。
(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客观事实:教学作为技能是可以学习,可以传授,可以模仿的。
重庆市“名师工作室”,“老带新”等教师培训模式可以为证。
1.教学规律:有道可传,有理可探教学规律主要包括两个大的方面:一是教学基本规律;二是学科教学的规律。
教学基本规律主要包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熏陶渐染、循循善诱、教学相长、以学定教(《论语》)和便宜性原则,彻底性原则,简明性与迅速性原则(《大教学论》等。
不同学科具有不同的内容体系,也有不同的教法,自然应当遵循学科教学规律。
比如语文教学,首先必须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必须按照语文教学的规律进行教学。
2.教学方法: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中国古代,《论语》中提出了启发与讨论(“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对话或谈话(高中《语文》第一册“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章)、诱导或引导等教学方法。
《荀子·劝学》提出了反思(“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积累(“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等教学方法。
现代教学更加重视启发式、讨论式、对话式、研讨式、体验式教学。
3.教学模式:有模可建,有轨可求以语文教学为例,自学辅导式教学法(魏书生)、“三主四式”导读教学(钱梦龙)、人文主义语文教学(程翔)、新语文教学(韩军)、导创教学(黎见明)等作为教学模式,都体现了语文教学的本质属性,具有普遍意义和推广价值。
三、教学的艺术性夸美纽斯《大教学论》:“教学论是指教学的艺术。
……‘大教学论’,就是一种把一切事物教给一切人们的全部艺术,这是一种教起来准有把握,因而准有结果的艺术;并且它又是一种教起来使人感到愉快的艺术,就是说,它不会使教员感到烦恼,或是学生感到厌恶,它能使教员和学生都得到最大的快乐;此外,它又是一种教得彻底、不肤浅、不铺张,却能使人获得真实的知识、高尚的行谊和最深刻的虔信的艺术。
”——尽管这只是“一家之言”,但是,这里所包含的却是颠扑不破的“真理”,是对“教学”的艺术性最朴素而概括的论说。
“由于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这就要求师资培训中注重训练未来教师的个性(这并不是说要排斥其他方面的学习)。
”(特拉佛斯《教师个性品质的塑造》[A]瞿葆奎《教师教学文集·教师》[C]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237))——虽然这是从教师培训的角度来讨论培养未来教师的个性的重要意义,但其基本的逻辑起点就是“教学是一种表演艺术”;尽管这种说法未必完全正确,或者说未必全面地揭示了“教学”的特性,但至少是从一个侧面“发现”了教学的本性。
1.教学个性:努力创建自己的教学风格人生经历、知识背景、专业素养、理念追求的差异决定不同的教师具有不同的教学个性。
即使相同的学科甚至相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教学个性;即使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不同的教师也会有不同的特性;课堂教学不可复制,因为其中蕴含了艺术创造的成分,在科学的程序中包含着随机应变的艺术的成分:偶然性,不确定性,随机性,多样性。
2.教学境界:以“自由境界”为极致技术境界:循规蹈矩,“按部就班”,按照“教案”进行教学。
技艺境界:融会贯通,灵活自如地选择运用各种教学方法,能够随即应变。
艺术境界:“自由境界”,“无技巧的境界”,“从心所欲,不逾矩”,富有教学机智和灵性。
“臣之所好者道也,进乎技矣”(《庄子·养生主》)。
对教学方法的孜孜以求,是为了达到教学的艺术境界。
欧阳代娜:“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美’字来,‘美’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巧’字来,‘巧’是语文教学艺术的核心”;“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活’字来,‘活’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契机”;“要在语文教学中讲出‘实’字来,‘实’是语文教学艺术的基础”。
(《中学语文教学艺术初探》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7)3.教学创新:突破自我与超越时代教师的自觉追求:教学是一种创造性地实践活动,其中蕴含着教师与学生的机智与创造。
一个教师需要不断地吸纳各种教学方法、教学模式,融化凝结创建自己的教学个性和教学风格;一个教师也需要不断地突破自己,超越自己。
教学发展与改革:教学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进步而进步;不同时代需要不同的教学。
2007年12月6日[参考文献]陈政《字源谈趣》新世界出版社2002左民安《汉字例话》中国青年出版社1986刘茜当代教学研究的发展趋势《课程·教材·教法》2007.4王荣生教学艺术的落脚点是教学内容《课程·教材·教法》2007.5为什么说教学的科学性与艺术性之间是紧密联系的?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
现代科学的发展导致多学科相互渗透,渗透的结果是使科学发展呈现既高度综合、又高度分化的趋势。
这种趋势促使大量交叉性学科的出现,引起教学论的巨大反应和变化。
在教学中,如何做到既传授知识又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怎样运用启发式和调动学生的非智力因素、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怎样进行课堂提问、组织讨论、设计板书、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怎样进行科学管理,怎样使教学系统优化运行,怎样对教学过程进行优化控制,怎样优化把握和运用教学情感和教学心理,等等,这些问题远远超出了一般教学论的范围,而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课堂教学的质量。
因此,有必要建立一门新的学科——教学艺术论,由它来解决这些理论和应用问题。
同时,教学实践经验和教育理论研究成果的日益丰富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源泉,新的教育、心理研究成果的问世也为教学艺术论的理论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养料。
所有这些,使教学艺术论这门学科的研究和建立成为可能[王北生,1990(2);杨青松,1992(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从理论方面来看,教学艺术的深入研究,可以促使教学艺术论得到系统的理论论证,作为教学论发展中的分支,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学科。
其研究成果可以丰富和充实教学理论,弥补长期以来教学艺术问题理论研究的不足。
从实践方面看,教学艺术论的深入研究,强化了人们对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的中介的认识,在教学理论与教学实践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
同时,教学艺术论非常重视应用性的微观教学技术研究,这可以帮助广大教师切实掌握教学艺术的规律,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
由于教学艺术论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起来,所以教师提高教学艺术水平,对培养知情并重、全面发展的人才也有积极的意义和不可替代的价值[李如密,1995(3)]。
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和学科性质关于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人们的看法不一。
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即存在于教学活动过程中,使教学得以成功进行的内部机制或性能[王庆芳、张荣琴,1990(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双重特性:科学性和艺术性,即科学再现教学内容而求实的科学性和艺术表现思想情意(心灵)而求活的艺术性(杨青松,1993);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及其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戚建庄、王北生,1990)。
还有学者认为,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应该是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及其具体运用。
也就是说,教学艺术论研究的对象范畴是由两个密切联系、不可分割的方面组成的。
因为教学艺术活动规律是在具体运用中表现出来的,离开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现象形态,其所谓活动规律就成为虚无缥缈、不可捉摸的东西;而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揭示和把握,可以大大提高教学艺术具体运用的水平和效果。
两个方面一内一外,构成了教学艺术的整体(李如密,1995)。
我们认为,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并无错误,但显然有简单化之嫌;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科学性和艺术性这双重特性,似乎又有不可把握之感;说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是教学艺术的本质、规律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则是有问题的,揭示教学艺术的本质或规律只能看成是教学艺术论的任务,它们本身不能构成教学艺术论的研究对象;至于教学艺术的提高途径、方法和技巧或教学艺术活动规律的具体运用则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题中应有之义,不论人们对教学艺术论研究对象界定如何,这方面都必然是教学艺术论研究的重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