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居建筑简介

合集下载

什么是岭南建筑

什么是岭南建筑

什么是岭南建筑那么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呢?以下带来关于什么是岭南建筑的历史,具体内容供以参考。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先秦时期的岭南建筑初步形成了具有岭南地方特色的建筑体系。

宋元时期是广东大规模开发的时期,这时的岭南民居建筑开始出现鲜明的地方特色。

广州光孝寺大殿后石栏杆望柱头石狮,为南宋遗构,雄健威严。

明清时期,岭南建筑文化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体系,建筑种类扩展,建筑布局趋向大型组群,建筑装饰达到高超的水平。

广州在很长时间是我国唯一的通商口岸,较早受到外来文化的影响,出现了西式建筑以及用欧洲人物形象、罗马字钟、大理石柱为建筑装饰,采用套色玻璃等进口材料。

直至清末,在岭南兴建了一批西式建筑,有教堂及附属的医院、学校、育婴堂等,如广州石室是远东最大的哥特式石构教堂。

清末,钢材等建筑材料和近代建筑技术也开始应用,1905年建成的岭南大学马丁堂,是中国最早采用砖石、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建筑物之一。

清末到民国时期,高层的商业楼宇、钢桁材料的桥梁出现,显示建筑技术向近代化发展。

1922年,广州建成岭南第一座混凝土结构高层建筑大新公司,高12层50米,1937年建成岭南第一座钢框架高层建筑爱群大酒店,高15层64米多,都是当时称为南方建筑之冠的高层建筑。

1929-1936年,陈济棠主政广东时期,广东建筑得到较快的发展。

综观清末、民国时期在建筑发展上的突破,留下了一批显示这一时期成就的建筑范例,为现代中国建筑的发展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

岭南建筑1.骑楼:骑楼是一种商住建筑,骑楼这个名字描述的是它沿街部分的建筑形态。

它的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红线处,用立柱支撑,形成内部的人行道,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

它是西方古代建筑与中国南方传统文化相结合演变而成的建筑形式,可避风雨防日晒,特别适应岭南亚热带气候,其商业实用性更为突出。

在两广、福建、海南,赣南有很多这样的建筑。

如广州的上下九、厦门的中山路、北海珠海街以及上海金陵路(早期广东人聚居区)。

这种建筑适应南方天气潮湿多雨,商业楼宇密集等情况而建造的。

楼下做商铺,楼上住人。

其跨出街面的骑楼,既扩大了居住面积,又可防雨遮晒,方便顾客自由选购商品。

是东南沿海城镇一种极有特色的建筑物之一广州骑楼形式多样,保存完整,是粤派骑楼的代表。

2.围屋:客家围屋(也称为围龙屋、围屋、转龙屋、客家围龙屋)是中华客家文化中著名的特色民居建筑。

围屋始见于唐宋,兴盛于明清。

狭义的围屋指的是围龙式的围屋,而广义的围屋可以指各式的客家围楼或围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和方形三种,此外也有椭圆形状的。

围屋结合了中原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

只要在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中国大陆南部广东省、福建省,台湾南部屏东、云林,台中东势等等。

围龙屋大门前有一块禾坪和一个半月形池塘,禾坪用于晒谷、乘凉和其它活动,池塘具有蓄水、养鱼、防火、防旱等作用。

大门之内,分上中下三个大厅,左右分两厢或四厢,俗称横屋,一直向后延伸,在左右横屋的尽头,筑起围墙形的房屋,把正屋包围起来,小的十几间,大的二十几间,正中一间为“龙厅”,故名“围龙”屋。

小围龙屋一般只有一至二条围龙,大型围龙屋则有四条五条甚至六条围龙,在兴宁花螺墩罗屋就有一座6围的围龙屋。

在建筑上围屋的共同特点是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合成一个整体,里面以厅堂、天井为中心设立几十个或上百个生活单元,适合几十个人、一百多人或数百人同居一屋,讲究的还设有书房和练武厅,令人叹为观止。

岭南建筑赏析

岭南建筑赏析

建筑设计——岭南建筑探析岭南建筑设计的基本特色是既保留古制,又融汇中西;既有地域共性,又各呈异彩;讲究风水,突出亲水。

以独特的技术、工艺特点独树一帜。

一、岭南建筑历史岭南建筑,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从发展历程上看,可上溯远古至先秦时期,秦汉、魏晋南朝、隋唐南汉、宋元、明清、晚清民国时期的岭南建筑各具特色,亦各有其代表作。

二、岭南建筑风水岭南建筑设计是风水建筑的健康优选。

岭南建筑设计注重骑楼、天井、屏风。

有利于遮阳避雨,吸收阳光,可以净化空气,吸纳好的气体,使住宅达到冬暖夏凉的效果,还具有防震、防灾的意识。

从岭南建筑的特点来看,客家民居、西关大屋为什么要有天井,一个是通气,取得一线阳光,最关键是如果有火,人在天井处可以逃避、逃生,前面要有水,水可以救火。

通过屏风是可以掩盖了室内室外的区别。

岭南建筑有骑楼。

南方高温多雨,骑楼可以遮阳、可以避雨。

岭南建筑设计的另一个优点是有防患意识和防灾意识,房子有左门、右门,有什么事情发生,有多门出入。

房内部有屏风、天井,天井可以采纳阳光、杀菌、净化空气,可以吸纳好气流,避开恶风,冬暖夏凉,坐北向南的房子,北边不开窗,北边的寒风不会吹进来。

趟拢门,关而不闭,不会封死,有效地同外界交流。

还有天窗的过白处理,风水建筑,里面有一个过白,即在屋子里可以看到天,而现在许多建筑里面是看不到天的,前面高后面低,好的风水进不来,所谓“春风不度玉门关”,是不健康的住宅。

三、岭南建筑工艺岭南建筑工艺注重装饰,有的建筑物本身就是一个雕刻装饰艺术的宝库。

广州南越王墓前室的石板顶盖、四壁及二道石门都施以来墨两色的卷云纹图装饰。

这是目前所见最早的岭南建筑饰画。

南越王宫署遗址的陶构件上依稀可见到绿、朱颜色的涂饰从广州汉墓出土的明器陶屋亭子、牌坊、华表淋漓尽致地予以装饰,使建筑物的门面陡增华贵之感。

对于建筑物内部的重要部位,也通过集中雕饰来强调其地位。

如建筑组群中的主体建筑,神龛的装饰,更是集中了装饰的精华,使之光彩夺目。

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简介

岭南十大明清古村落简介
走进古村,首先看见的是村前象征“文房四宝”的风水布局:半亩鱼塘寓意洗墨池,鱼塘边的三层文塔则代表着毛笔;塔前的晒坪取名墨砚墩,象征着砚台;而祠堂前麻石铺设的广场,则被喻为纸——据说当年的郑绍忠大字不识几个,功名全靠武力打拼出来,因此他希望以此来启迪后人,崇儒学文,读书做官。如今,文塔里还供奉着文昌君和魁星,村里的孩子读书或考试,总有家长来这里“开笔”的,以期为孩子的学业求个好意头。
********************
一、“桑梓之地”韶关南雄珠玑巷
********************
“黄花满地缀珠玑,广府人称是故居。”位于南雄城北9公里梅岭古驿道上的珠玑巷,无疑是岭南历史上最为久远的古村落——从唐开元四年(716年)宰相张九龄奉诏开凿梅关驿道(大庾岭新路)以来,珠玑巷已有1200多年的历史了。
珠玑巷原名敬宗巷,是当年梅关驿道穿过沙水村时的一条小巷。唐敬宗宝历元年(825年),巷内一张姓人家七世同堂,家庭和睦,朝庭闻其孝义而御赐珠玑绦环,加上为避敬宗庙讳,遂易名为珠玑巷。因往来商贾云集,客栈、酒楼遍布,加上朝庭又在街巷设置金沙巡检,因此小巷街市显得尤为兴旺。“长亭去路是珠玑,此日观风感黍离;编户村中人集处,摩肩道上马交驰。”以至于后来人们只知珠玑巷而不知沙水村了。
近年,随着珠三角寻根问祖热潮的兴起,珠玑巷新建了南门牌坊,牌坊前竖立着大型的“南迁”群雕,并修建了珠玑巷博物馆和祖居纪念碑。而沿着仿宋一条街,还兴建起不少各具特色的仿古宗祠,或雕龙画凤、或锅耳高耸、或金碧辉煌,成了珠玑巷一道独特的风景。
--------------------
【小贴士】:
古村最具标志性的建筑是富禧公祠堂,它坐落在最前排的中轴线上,单椽硬山顶,马头式山墙,仍多少带有江南徽派建筑的特征。祠堂建于清同治三年,而祠堂内后厅柱上悬挂的一幅木刻楹联,正是当年祠堂落成时所悬挂的,迄今已有140多年的历史。保存至今,甚是难得。祠堂前的“桅杆坪”还立着几对旗杆石柱。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

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研究岭南地区是中国南方地区的一个地方,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中心之一。

这里的传统民居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其中最显著的是其空间布局特征。

这篇文章将探讨岭南传统民居的空间布局特征,包括家庭空间、卧室空间、客厅空间和庭院空间四个方面。

家庭空间岭南传统民居的家庭空间通常是以一个大厅为中心,建筑师通过不同的布局和设计,让其具有不同的功能和用途。

大厅通常分为前厅和后厅两部分,前厅称为“堂”,是客人和闲人活动的场所,后厅称为“房”,是家人的休息和活动场所。

在家庭空间中,厨房、厕所和卫生间通常被安置在厅后或厨房外,以防止风水上的不良影响。

传统岭南家庭空间布置注重照明和通风,采用天井或格子窗等设计,让空气和阳光充分揉和流通。

卧室空间卧室是岭南传统民居的重要空间之一。

卧室通常位于二楼或三楼,与家庭空间相隔,以增加隐私性。

卧室通常建在北面,也就是阳光最少的一侧,以保证舒适的温度和湿度。

卧室的门和窗通常朝向东、南或东南方向,以便光线和通风。

卧室的装饰和家具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通常使用实木家具和简洁装饰。

客厅空间传统岭南民居的客厅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客厅通常是在家庭空间前面的大厅,是招待客人的场所。

客厅的布局通常是对称的,以突出主人的个人魅力和文化底蕴。

客厅的装饰通常是寓意深刻的传统美术品,如绘画和雕刻,以增强房屋的文化和艺术价值。

岭南民居的庭院空间也是非常重要的。

庭院是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通常用于种植花草,构建园林、花园等景观,以增加房屋的环境美感和艺术价值。

庭院通常被连通到家庭空间和卧室空间,以便在家庭成员和朋友之间交流和娱乐。

综上所述,岭南传统民居建筑的空间布局特征与其他地区有很大的差异。

其建筑师注重家庭、卧室、客厅和庭院四个空间的布局设计,以增加房屋的实用价值、美学价值和文化价值。

这些空间的布局不仅体现了岭南人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也为我们研究中国传统建筑的历史和文化提供了重要的材料。

岭南七大民居

岭南七大民居

岭南七大民居————————————————————————————————作者:————————————————————————————————日期:ﻩ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姓名:高兴丽指导老师:杨诗源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专业:环境科学(景观规划设计方向)年级:2013级学号:131007050岭南(潮汕)七大古民居高兴丽131007050潮州许驸马府、潮州已略黄公祠、潮安从熙公祠、澄海陈慈黉故居、潮阳明安里、潮安龙湖古寨、潮阳波美村。

另外较出名的潮汕民居有:澄海莲下镇“蔡氏岳祖祠”、潮州下东平路“莼园”、饶平三饶镇“道韵楼”(不过这个一般算做客家土楼)、普宁洪阳镇“德安里”、揭阳“丁府”(丁日昌)、潮阳沙陇镇“东里方寨”、揭西棉湖镇“郭氏大楼”、潮阳贵屿镇“黄门第”、潮阳谷饶镇“梅祖家祠”、揭阳梅云镇“彭园”、潮阳峡山镇“缵绪堂”等。

“下山虎”又叫“跑狮”,是潮汕民居中最常见、也是最基本的建筑单元。

因屋顶是硬山顶式,后高前低,状如下山的老虎而得名。

它大都中轴线布局,一厅两房,天井两侧有厢房与大房相接,并有小门将其与中厅两侧的大房相连。

“四点金”是在“下山虎”的基础上发展演变而来,它由相向的两个一厅二房构成,天井两边还各有一间被称为八尺房的厨房和一间厝手房,格局有点像北京的四合院,昔日只有殷富显达的富贾或才建得起。

传说明嘉靖年间,有“国舅”之称的潮阳人陈恍进京拜见世宗皇帝,因忽闻雷雨而钻入桌下。

皇上惊问何故,陈答曰家乡民居皆用草、泥所建,下雨时只有躲在桌下才免淋湿衣衫。

皇上大笑,于是御赐潮州可按京城四合院式修建民宅,自此潮汕民居才有了这种与北京四合院相似的“四点金”。

后来,从“四点金”又衍生出“四厅会”、“四喷水”、“四点金加厝包”,以及由两座四点金合并与扩充的“百凤朝阳”,由八座“四点金”簇拥一座大祠堂的“九龙吐珠”,乃至“三落二火巷一后包”的更大规模的“驷马拖车”建筑模式。

有的家庙后边还建有成片的“下山虎”或“四点金”,宅院前则辟有广场,挖有风水池塘,广场两边还开有“龙虎门”,犹如一个自成体系的大庄园,自然这种规模宏大的建筑群一般人家是无缘问津的。

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3组)

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3组)

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3组)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镬耳屋镬耳屋又象征着官帽两耳,具“独占鳌头”之意,唯有功名的乡村方能采用,也是当时家境殷实的象征。

别看镬耳屋灰头土脸,其貌不扬,在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

如镬耳屋所用的青砖,以打磨的水磨青砖为上乘,若非大富之家,是用不起也住不起的。

镬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

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可从正面看两边高耸的墙体呈镬耳形,从侧面看就像一个“凸”字,可以看出当时珠三角古居民建筑风格。

当时顺德还有一种以蠔壳砌墙的居屋,很有特色,据说冬暖夏凉,间或也有以蠔壳代替青砖建造的镬耳屋。

广州市海珠区的黄埔古港和小洲村就有这样的建筑。

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在丹灶西城村六条古老巷子里,藏着连片清朝镬耳屋古建筑群。

这些具有代表性的古建筑,是丹灶新农村规划中重点突出的一部分。

当岁月洗尽铅华,曾经的镬耳屋还在诉说着哪些故事?说到镬耳屋,你可能觉得有点陌生,但看完下面的图片,你一定会恍然大悟:“哦,原来是它!”关于“镬耳屋”的二三事镬耳屋是岭南传统民居的代表,多都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有花鸟图案。

因其山墙状似镬耳,故称'镬耳屋'。

镬,是古时的一种大锅,因此镬耳屋亦称'锅耳屋'。

民间还有“镬耳屋”蕴含富贵吉祥,丰衣足食一说。

镬耳屋以广府风格的民居建筑为主要代表,潮汕、客家的民居建筑亦有类似镬耳山墙。

据说,耳状建筑具有防火,通风性能良好等特点,火灾时,高耸的山墙可阻止火势蔓延和侵入;微风吹动时,山墙可挡风入巷道,进而通过门、窗流入屋内。

除此之外,镬耳屋是家境殷实的象征,所用材料讲究,而且造工精细。

相传只有取得功名的官宦人家才有资格享受这种住房优惠,所谓“千两黄金万担谷,夜夜笙歌镬耳屋”,但后来山高皇帝远,这种堂皇沉雄的建筑也就慢慢平民化起来。

岭南文化︱中国岭南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岭南文化︱中国岭南的特色建筑有哪些?

岭南⽂化︱中国岭南的特⾊建筑有哪些?岭南,是我国南⽅五岭以南地区的概称,以五岭为界与内陆相隔。

五岭由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岭、⼤庾岭五座⼭组成,⼤体分布在⼴西东部⾄⼴东东部和湖南、江西四省边界处。

历史上⼤致包括⼴东(含海南、⾹港、澳门)、⼴西和云南省东部、福建省西南部的部分地区。

岭南是⼀个历史概念,各朝代的⾏政建制不同,岭南建制的划分和称谓也有很⼤变化。

现在提及到岭南⼀词,特指⼴东、⼴西、海南、⾹港、澳门三省⼆区,亦即是当今华南区域范围。

岭南⽂化作为中华民族传统⽂化中最具特⾊和活⼒的地域⽂化之⼀,拥有两千多年历史,浩如烟海,源远流长。

岭南建筑作为岭南⽂化的重要载体,更是岭南⽂化的精髓。

千百年来,岭南建筑经过历代建筑匠师的⾟勤劳动,充分利⽤了岭南的⾃然资源,结合⼈民的⽣活特点,形成了风格独特的建筑艺术,在中国建筑之林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岭南建筑主要主要分为⼴府建筑、潮汕建筑、客家建筑和园林建筑。

⼴府民居主要分布于⼤珠江三⾓洲地区,⼴府早期的民居建筑,较为明显受到江南地区建筑模式的影响。

其代表是镬⽿屋,多⽤青砖、⽯柱、⽯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

因其⼭墙状似镬⽿,故称”镬⽿屋”。

在明清时期,⼀般是出过⾼官的村落或有功名的乡绅才有资格在屋顶竖起镬⽿封⽕⼭墙。

镬⽿屋象征着官帽两⽿,具“独占鳌头”之意,也是家境殷实的象征。

后来,只要是发了财的村民,都会建造⼀所镬⽿屋以显⽰其富有与⽓派。

开间越多意味着等级越⾼,这⾃然与先民的等级观念相关。

潮汕民居建筑以传统的三合院、四合院为基本布局,最基本形式称“下⼭虎”和“四点⾦”。

规模较⼩的城镇平民居屋有布局狭长的“⽵竿厝”。

⼤型民居以四点⾦为基础横向或纵向扩⼤规模,称“三厅串”、“⼋厅相向”、“四马拖车”、“百凤朝阳”,其外部轮廓则保留⼗分规整的正⽅形或长⽅形。

⼤规模的集居式住宅称为“寨”,这是清代潮汕地区乡村居民军事化的产物。

从平⾯上可分为⽅案和楼寨,从外围⽅式上可分为围墙和围楼。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明字屋平面为双开间,象“明”字,故称明字 屋。它由厅、房和厨房、天井等组合而成。
广府民居建筑
镬耳山墙
趟拢门
青 砖 墙
天窗: 用于 采光 和通 风。
蚝壳墙不但有自身遮阳 的作用,也因其内含不流动 空气而导热系数很低,有利 于结构隔热。
牡蛎[mǔ lì ]
顺德碧江金楼民居
金楼位于职方第的后面,原名赋鹤楼, 是大宅院建筑群中的藏书楼和书斋。 整座建筑室内都做有各种题材的木雕, 从上到下布满了天花、藻井、柱梁、 挂落、门窗的每一个木构件,木雕面 层贴满金箔,光亮闪耀。
2、潮汕建筑:以潮州、汕头等地为代表
3、客家围龙屋:以梅州、韶关等地为代表 4、西洋碉楼建筑:以江门侨乡为代表
18
广府民居建筑
• 珠三角广府村落的传统民居最常见的有“三间 两廊”及“明字屋” 。 • 三间两廊屋,即三开间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 天井组成的三合院住宅,这是本地区最主要的 平面形式,特别在农村,大多数都是三间两廊 民居。其平面内,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 前为天井,天井两旁称为廊的分别为厨房和杂 物房。
30
西洋文化——开平碉楼
32
雷州民居建筑
5 岭南园林
岭南四大园林,也可以称为“广东四大园林”或 “粤中四大园林”,指顺德的清晖园、和佛山的梁园, 番禺的余荫山房和东莞的可园四座古典园林。
清 晖 园
东莞可园
石雕:以花岗石为主要原料,用通雕、圆雕、浮雕等不同工 艺手法精雕细缕。大型作品主要有立体雕刻石柱蟠龙、照壁 麒麟、双狮守门等;浮雕主要镶嵌于墙壁上,有人物花卉、 奇花异草等。
29
客家围龙屋
广义上的围屋的外形基本分同心圆形、半圆形 和方形三种。 围屋结合了汉族古朴遗风以及南部山区的地域 文化特色,是中国五大民居特色建筑之一。只要在 客家人聚居之处,都能够见到围龙屋的踪迹,包括 中国大陆南部的广东省、江西省、福建省,台湾等 等。 围屋一般背靠山坡而建,以南北子午线为中轴, 东西两边对称,前低后高,主次分明,坐落有序, 布局规整,以屋前的池塘和正堂后的“围龙”组 合成一个整体。
潮汕古民居建筑
25
潮汕民居
26
潮汕民居一些特点
四点金: 因其四角上各 有一间其形如 “金”字的房 间压角得名。
右图为典型的 四点金
27
下山虎:
(又称“爬狮”), 是潮汕府第的最基 本构成单位。顾名 思义,“下山虎” (“爬狮”)的形 状有如下山之虎, 或爬行之狮,它以 大门为嘴,二个前 房为两只前爪,称 “伸手房”,以后 厅为肚,厅两旁的 二间大房为后爪。
梳式布局代表——广州从化古村落
放射式布局代表——肇庆高要 回龙镇黎搓村
岭南水乡特色
岭南水乡传统聚落大多 分布在广东珠江三角洲靠 近海洋一带,此处河流纵 横交错,水资源十分丰富。
基本形态: 一是纵横交错、密如蛛 网的水系; 二是成群连片、波光闪 烁的基塘。
岭南水乡空间形态构成,除了表现在村落外部的 松杉河道和田园风光,也表现在村边的水口园林,村 内的榕荫广场、河涌水道、街巷空间和民居庭院等方 面。
村头水口:文塔、石桥、 古榕、河流、廊亭是构成 水口园林的物质要素。
东莞东莞茶山南社村
• 村前有风水池塘,以一个 巷子为中轴,中轴线前端 布置大祠堂,成为整个村 落的构图中心。整齐通畅 的巷道发挥着交通、通风 和防火的作用。
4 岭南民居建筑简介
岭南民居建筑的主要类型: 1、广府建筑:以广州、珠三角为代表
广东汉族各民系生活区域
2 岭南人文环境——少数民族
• 广东、海南少数民族保留特色较浓厚的有瑶族、 壮族、黎族、苗族等。
广东粤北瑶族民居
海南黎、苗族船型屋
3 村落格局类型
广东村落的布局形式丰富多样。 • 按巷道路网划分,有梳式布局、网格式 布局、 放射状布局; • 按建筑聚合方式划分,有密集组团式布 局、自由散点式布局; • 按防御性能划分,有单一家族、宗族的 围寨式布局、也有多个宗族聚居的围寨 式布局。
28
装饰特点
嵌瓷:是中国稀有的特种工艺。就是用各种色彩晶莹的陶瓷 片作原料,集结成艺术整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有花卉、人物、飞禽等,历来 多装饰在祠堂、庙宇、华贵建筑物上。 木雕:又称金漆木雕。一般采用樟木为原料,以通雕、圆雕、 浮雕、锯通等手法,经过凿、修等工艺精雕细刻而成,然后 贴金,使作品金碧辉煌。多装饰于祠堂、寺庙及华贵建筑内 部的梁柱或厅堂上,或作厅堂的屏风。后来也用于神柜神龛。
清朝豪宅—西关大屋
西关在明清时期是 广州的商贸中心,名门 望族、官僚巨贾在西关 一带兴建,被称为“西 关大屋”。即今天的荔 湾区宝华路、多宝路、 逢源坊、华贵坊一带兴 建的豪宅,那时广州的 潘、卢、伍、叶四大富 商家族,无一例外都住 在西关。
骑楼
骑楼最早起源于印度、 由英国人首先建造并称之 为“廊房”的“外廊式建 筑”,在气候炎热、空气 潮湿的南亚、东南亚、东 北亚较为集中。 骑楼多为三四层,临 街店铺二楼以上部分凸出 来,二楼罩着的空间成为 人行道,远远看去,像 “骑”在人行道上一样, 故名“骑楼”。
岭南传统村落与建筑
广义的“岭南”是指五岭以南的广东、广西、海南、 香港、澳门地区。狭义的岭南是指珠江三角洲.
1 岭南自然环境——地理位置 广东地形图
1 岭南自然环境
粤北风光
粤西风光
粤中珠三 角风光
粤东风光
岭南沿海风光
2 岭南人文环境——汉族民系
• 民系是民族内部文化区域性传播的独特结果,具 有以下三点内涵和特质: • 1)共同的方言; • 2)共同的地域; • 3)共同的生活方式及共同的心理素质。 • 北方汉族从秦代开始,在不同时期迁徙到广东各 个地区,并与当地土著人融合。自唐宋以来,逐 渐形成了具有不同生活习俗、不同文化意识和不 同性格特征的广府、潮汕和客家等汉族民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