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岭南水乡

轻舟一把橹,水乡疍家人——岭南水乡景观(J&D亚太景观特约设计大师:HUIHUI)古榕、小桥、石板路;祠堂、府第、镬耳墙;水磨青砖、蚝壳屋;荷塘、水巷、咸水歌,岭南水乡自有她独特的韵味……岭南水乡古朴简单的石桥、桥下潺潺流水、青砖黑瓦的民居、长满青苔的小巷与江南水乡呈现出显著的相似性。
I ·芒福德LIJewis Mumford)认为:城市一旦建立之后,它的物质结构,甚至连它的总体形式都会被其他团体所效法。
水乡间相似的地理条件为这种效法提供了前提,其不同的文化背景形成各自的特色。
江南水乡处于吴越文化(广府民系文化)核心区内,历史上文化发达经济繁荣,是文人墨客聚集之地,风格清新雅致,到处洋溢着广府兼收并蓄的商业文化氛围和世俗风情。
1、古榕、小桥、石板路古榕、小桥、石板路构成岭南水乡的河道景观。
岭南水乡的河涌多迂回曲折,流经村落的河道用麻石、红砂岩砌筑驳岸。
驳岸每隔一段设置小埠头,有的为跌落河涌的阶梯状,有的凸出河岸两边或一边开石阶,一般正对一侧的巷门方便村民上下船和浣洗衣物。
水埠不仅体现着水道的存在,同时电意味着街、巷通向水道边的尽端.是河与路(街、巷)的连接点,通过水埠,河与街、巷有了更进一步的联系.不再是位于两个水平面互不相干的物质要素.而是平面上参差咬合,空间上下联结立交的空间统一体。
从而形成完整的村镇交通网络系统。
与江南水乡埠头不同的是,绕流于水乡各宗族古村内河的一个个埠头,区别十分严格,各族房分及家族用不同的埠头,有的埠头还泐石加以标识。
埠头每天还有人烧香拜祖,逢年过节香火更盛。
岭南水乡河网错综,自古桥梁众多,俗说:出门过桥,举步登舟。
古桥是构成水乡的主要要素之一,也是水乡形成的关键要素。
石桥质朴简洁,每座桥都有一个典雅的名字,桥栏上有时会刻书卷、白菜、笛子等图案。
这些石桥年代久远,很多已残损,加上桥上萋萋荒草,让人顿生风雨沧桑之感。
有200多年历史的翰墨桥,还是昔日瀛洲八景之一的“翰桥夜月”。
岭南印象园作文

岭南印象园作文篇一:游岭南印象园寒假的一天,我们穿过广州大学城,来到位于小谷围岛南部的岭南印象园。
幽深的街巷、缀满蚝壳的民居外墙,窄门高屋处,水塘和清溪穿街而过,青砖灰瓦的建筑充满古韵……这是一座原汁原味的岭南小镇,它将曾经的岭南民间的繁荣生活场景真实地展现在我们的面前。
在充满古韵的街巷上,穿过石拱小桥,走在青石板上,犹如踏上时空列车回到了那个时代。
阿姨坐上了黄包车,小伙伴们也坐上了黄包车,我带着好奇的心情前去试了一试,很是吃力地拉着他们,在那些充满民间韵味的小巷间穿行,脑海里涌现的是黄包车夫骨瘦如柴的身影和达官贵人、公子哥儿们肥胖的身躯以及夜夜笙歌的奢华。
中午时分,我们停留在老屋门前的老榕树下,爸爸妈妈陪我做着儿时的游戏,看着古旧的事物和似曾相识的民俗展示。
那边是古朴的小食店、老药房、老酒坊、老邮局……它们都在这个岭南小镇上“复活”了,在老照相馆里留了个影,爸爸说我看起来像一个小地主。
这里还有广州特色小吃,牛腩粉、萝卜牛杂、银丝蛋面、竹升面、南信双皮奶、顺德炒冰、山水豆腐花……我吃了一碗鱼蛋米粉,美味可口,不禁赞叹起大师傅的高超厨艺来。
傍晚,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岭南印象园。
一天的游玩,带给我们的是怀旧的心情和千年的文化。
篇二:游岭南印象园好久没有这样振奋人心的事了!全校组织去岭南印象园!我当然很高兴,可是我事出有因,只有在记忆中游岭南印象园了。
岭南印象园临江,自然景色十分迷人。
进入岭南印象园,就看到整整齐齐的青砖青瓦的房子。
哇,里面竟然还有小街,小街两旁都是五花八门的小店,有卖广州特色的双皮奶,豆腐花,王老吉等等。
原来是个古香古色,古朴典雅的小镇。
看,一个骑着大公鸡的老人在用粤语大声吆喝:“鸡公榄,有辣有唔辣!“随意走进一家店子,发现是做杏仁饼的。
店主提供游客学做饼。
我做了一个像模像样的,满意的离开了。
咦,那边有人在拉黄包车,我兴致勃勃的来坐一下,过把黄包车瘾。
走着走着,我看到旧广州日报社,原来也在这个园里。
再现岭南古韵-浅谈岭南水乡仿古建筑工程青砖外墙铺贴施工

再现岭南古韵-浅谈岭南水乡仿古建筑工程青砖外墙铺贴施工摘要:以广州亚运城岭南水乡民俗主题建筑工程为例,介绍仿古青砖铺贴施工技术。
提出了从青砖立面的排版、对缝,青砖的铺贴、勾缝等方面进行全面质量控制的施工工艺流程及施工技术。
关键词:仿古建筑外墙饰面青砖切片铺贴施工质量控制0 引言广州亚运城岭南水乡民俗主题建筑工程位于广州番禺亚运城内,由风荷茗居、巨室宅园、古祠印象、灯塔长明、荔艇人家、粤晖异影、丰渡古韵、水祠风物、长亭迎宾等仿古建筑群落组成。
岭南水乡工程总建筑面积6366.7平方米,共15个规模不等的景点,各建构筑物均使用仿古青砖切片贴面作为外墙装饰,饰面粘贴达到1500㎡。
岭南水乡工程仿古建筑群落所有建构筑物的外墙体均采用240mm厚度加气混凝土砌块砌筑,外墙铺贴仿古青砖切片。
仿古青砖外墙的铺贴施工结合了石材灌浆、外墙饰面砖粘贴技术及园林古建筑工艺。
本工程为营造“原汁原味”的岭南水乡风情特色,做到仿旧如旧的建筑效果,仿古青砖的粘贴形式及灰缝风格,应与古建筑墙面效果相同,青砖无歪斜,缺棱掉角,破损、裂缝、色差等缺陷,墙面平整,清洁美观。
岭南水乡工程的仿古建筑外墙均采用不带釉质的青砖切片进行铺贴施工,青砖切片表面分布无数气孔和砂眼,无光泽,使景点建筑外墙呈现古建筑青砖墙带青色或青黑色的建筑效果,因为仿古青砖贴片的这一特点为外墙铺贴施工带来一定的技术要求。
1外墙青砖切片铺贴施工施工流程:材料进场检验→排版→弹基准线→青砖铺贴→勾缝→打磨、清洗→饰面处理。
1.1材料进场检验对进场青砖切片实行全数检查,主要检查内容包括:尺寸、平整度、表观质量(裂缝、空洞、细眼)、色差、敲击声音。
查看使用的仿古青砖的进场合格证,确认是同批生产的,青砖片规格统一,对符合设计及施工要求的予以进场使用,否则退货。
选砖:镶贴青砖贴片前,先进行选砖,即根据设计要求,同一外墙面要挑选同一加工批次的青砖贴片,要规格一致、形状平整方正,无凹凸扭曲变形、颜色均匀的砖块,同时注意挑选不掉角、不缺棱、不缺边、不开裂的青砖。
广西省钟山县龙道村基本资料

广西省钟山县龙道村基本资料(网上摘抄)龙道村位于钟山县城南面,距县城约15公里,该村初建于宋,依岭而建,前塘后岭,很有气势,该村古宅连遍,炮楼耸立,拾阶而入,如探古堡。
该村有两大特点,一是连遍古宅,户户相通相连,家家青砖青瓦,巷道捡阶而上如山城,高楼耸立似城堡。
很有一些地方特点。
其二,该村户户为石库门,家家户户均用麻石作门框,并刻以门对(对联)。
分阴刻阳刻两种,对联对仗工整,内容积极向上,有的还饰以浮雕图纹,相传很久以前,该村出了一位举人,考取功名后,放弃仕途,回归故里,兴办私学,干起了教书育人的事业,过着清贫孤寂的日子。
这在学而优则士的封建社会里是很难为村里人所理解的,年复一年又一年,举人老了,可村中后辈却成长起来了,他一生的努力,使村里出了一批秀才,村里人开始认识该举人良苦用心,为纪其德,同时也显示自家是崇尚文化的诗礼之家,从而有了这道独特风景。
该村房屋一般依地势分两层,第一层为前进,二层为后进,前进前为走廊,后两旁为猪牛圈,中间为天井,天井旁是上后进(二层)的土梯,后进主屋为普通三间,中为主厅,两旁为房,后进与前进相隔一条走廊,走廊除为主厅门前外,且通向两头厨房,进入主屋两旁房间。
一般前进走廊与主屋两房间或厨房都与外相通相连,是很有特点的乡村建筑。
龙道村古民居依山而建,由下而上布局,村前以鱼塘为壕沟,沿塘边筑起城墙。
整个古建筑群由四个道口分四条主要巷道进入村中,每个道口分别设一闸门,村后有两条通道外通,通道口也建有闸门,该古民居群巷道弃常复杂,大巷连着小巷,户户相连相通。
各巷道曲折不一,多条巷道有门楼和多重防护门,古建群中炮(碉)楼耸立,然如一座城堡。
整个古民居建筑群由多组小建筑群体组成,每一小组建筑群以直系叔侄兄弟为基础建立;房屋座数及大小不等,但每一座古民居的建筑形式都基本相同,大多即有大门,也有旁门和后门,或通向其他不同的巷道,或与其他房屋相通,大多民居都能通向就近炮(碉)楼,部分炮(碉)楼通道十分隐蔽。
岭南建筑屋顶

岭南建筑屋顶岭南建筑屋顶:承载着传统和文化的层层瓦片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蕴含了丰富的美学和历史意义,而岭南建筑作为中国建筑文化的瑰宝之一,以其独特的风格和屋顶设计令人称道。
岭南建筑屋顶的形式和结构不仅具有实用性,更代表了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
深入了解并欣赏岭南建筑屋顶的特色,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岭南地区包括广东、广西、湖南、福建等省份,其建筑风格因地域和气候等因素而受到独特的影响。
岭南建筑屋顶是岭南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特点是层叠悬挑、欧式向外拼控、厚重的瓦面等。
游走在岭南小镇的巷弄间,可以看到一排排层叠的瓦片,宛如一曲古老的乐谱,谱写着岭南人民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岭南建筑屋顶的设计追求的是简洁而优美的形式,它们承担着遮风挡雨、采光通风和室内温度调节等多种功能。
瓦片是岭南建筑屋顶的核心元素,种类繁多,有古朴的青砖、彩绘的琉璃瓦以及精致的琉璃琨瑶瓷等。
每一块瓦片都雕刻着工匠的心血,反映着岭南人对美的追求和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瓦片的表面绘有各种花纹和图案,如鱼、鸟、花卉以及传统的神兽等,这些图案不仅起到装饰作用,更象征着祥瑞、吉祥和丰收等美好寓意。
岭南建筑屋顶的瓦片不仅美观,还具备一定的实用性。
由于岭南地区气候湿热,屋顶通风和排水是非常重要的。
岭南建筑屋顶的瓦片采用特殊的连接方式,使得雨水可以顺利排出,起到了防水和抗震的作用。
这种特殊的瓦片铺设方式还能够减轻屋顶的负担,提高了建筑的稳定性。
除了实用性和美观性,岭南建筑屋顶还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瓦片的制作和使用在岭南地区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它们见证了岭南人民的生活方式和文化传统。
岭南建筑屋顶的形式和结构融入了岭南地区的传统价值观和宗教信仰。
例如,岭南的庙宇和寺庙常常选择尖顶和层叠的瓦片来象征宗教中的山川和神灵,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岭南建筑屋顶对当地人民来说,不仅是一种传统建筑的代表,更是身份认同的象征。
岭南人民通过保护和传承岭南建筑屋顶的技艺和技术,维护了自己的文化独特性。
英德徐家庄简介

英德徐家庄简介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英德徐家庄,位于广东省英德市,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和独特魅力的古村落。
徐家庄是英德市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文化遗产,被誉为“岭南第一庄”,深受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喜爱。
徐家庄拥有悠久的历史,可追溯至南宋时期。
据史料记载,徐家庄始建于清康熙年间,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
村庄以其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保存完好的传统建筑而闻名,是一座保护完好的古村落,为游客提供了一处回味古代生活的绝佳去处。
徐家庄的建筑风格保留了较为完整的明清建筑特色,村中的传统民居、祠堂和古老的街巷都展现了当时的建筑艺术和文化传承。
独特的石头房、木柱梁、砖雕门楼等传统元素仍然保存完好,使人仿佛穿越回古代历史,感受那个时代的生活氛围。
徐家庄还有许多珍贵的历史文物和文化遗产,如古老的碑林、传统的村口石牌坊、古井等,这些文化遗产见证了村庄的发展历程和文化传统。
村中还保存有丰富的民俗活动和传统习俗,如农民画、传统乐器制作、剪纸等,这些传统技艺被一代代传承人保留下来,使徐家庄成为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村落。
除了丰富的文化底蕴,徐家庄还拥有优美的自然风光。
村庄周围是连绵起伏的群山和清澈见底的小溪,绿树成荫,空气清新,风景宜人。
在徐家庄,游客可以漫步古街巷,欣赏传统建筑,感受古村的宁静和悠闲;也可以登山观景,领略绝美的自然景观,享受大自然赐予的美好。
徐家庄是一个充满魅力和故事的古村落,它以独特的文化底蕴和优美的自然风光吸引着众多游客和文化爱好者前来观光游历。
在这里,游客可以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追溯历史的足迹,领略大自然的恩赐,度过一个愉快而难忘的旅程。
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徐家庄将继续传承和弘扬其独特的文化魅力,成为一处璀璨的文化明珠,吸引更多的人来此体验古村之美。
【英德徐家庄简介】2000。
第二篇示例:徐家庄,位于英德市西北部,是英德市的一个著名古村落,距离英德市中心约10公里。
徐家庄有着悠久的历史,古村落保存完好,村内保留了大量具有明清古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是英德市重要的历史文化遗址之一。
镬耳屋 古文描述

镬耳屋,又称“锅耳屋”,是中国岭南地区传统民居的代表,主要分布在广东珠三角地区,尤其在广佛肇经济圈内。
这种房屋的建筑特色是以青砖、灰雕、石雕、木雕等装饰,建筑风格独特,镬耳形花边高耸挺拔,比西关大屋的“三件头”高出一截。
在古文中,可能会这样描述:
“我家有一古屋,名曰镬耳屋。
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尽显古韵。
屋顶镬耳状装饰,高峻挺拔,如诗如画。
屋内四壁,皆以石灰石装饰,宛如白玉。
门窗皆以红木雕花,精致无比。
清晨,阳光洒落,映照在屋顶的镬耳上,熠熠生辉;夜晚,月光如水,洒在屋顶上,如梦如幻。
”
以上描述尽可能地体现了镬耳屋的建筑特色和美感。
古建中国青瓦铺设方法与青砖砌筑方法

古建中国青瓦铺设方法与青砖砌筑方法古代中国的建筑以木结构为主,但青瓦与青砖也是非常重要的建筑材料。
青瓦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屋顶覆盖材料之一,而青砖则是建筑墙体的主要构件材料之一、下面我将分别介绍古建中国中的青瓦铺设方法与青砖砌筑方法。
青瓦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屋顶覆盖材料,它通常由黏土制成。
下面我将介绍古建中国中的青瓦铺设方法。
首先,青瓦的制作。
在古代,青瓦的制作通常是由专门的瓦匠来完成的。
瓦匠首先准备合适的黏土,将其混合成黏性适中的瓦泥。
然后,将瓦泥压入瓦模中,用力排除空气,使瓦坯变得坚实。
接下来,将瓦坯晾晒,待其逐渐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坚硬。
最后,将干燥的瓦坯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直到瓦坯变成坚硬、耐久的青瓦。
其次,铺设青瓦的方法。
一般来说,首先要在屋顶的檐口部位铺设木质的檐沟,用来收集雨水并引导至下水道。
接下来,将一块块青瓦从低处开始铺设,一般是从屋脊开始,然后依次向下铺设。
在铺设青瓦之前,需要在木质的屋顶材料上涂敷一层石灰浆,以增强黏附力,并使青瓦更牢固地固定在屋顶上。
在铺设过程中,瓦匠还需要适当使用一些特殊形状的青瓦,如昂首、回头等,以使整个屋面呈现出美观的曲线。
青砖是古代中国建筑中常用的墙体材料,它通常由黏土制成。
下面我将介绍古建中国中的青砖砌筑方法。
首先,青砖的制作。
与青瓦的制作类似,青砖的制作也是由瓦匠来完成的。
首先,瓦匠将黏土打成黏性适中的砖泥。
然后,将砖泥放入砖模中,通过压制和搓揉,使其成为均匀的砖坯。
接下来,将砖坯晾晒,待其逐渐失去水分,变得干燥坚硬。
最后,将干燥的砖坯放入窑中进行烧制,直到砖坯变成坚硬、耐久的青砖。
其次,砌筑青砖的方法。
在砌筑青砖之前,需要先准备好合适的黏合材料,通常是石灰浆或黏土砂浆。
砌筑青砖一般从墙角开始,先从地面逐层砌筑至墙顶。
在砌筑过程中,砖匠需要在青砖之间涂敷一层石灰浆或者黏土砂浆,以增强砖块之间的黏附力,使墙体更加坚固。
同时,还要注意保持墙体的垂直度和水平度,以确保整个建筑物的结构稳定。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岭南民居古村落,处处青砖青瓦!
城市现如今以一种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在发展,昨天这里还是一片平地,眨眼间就建起一座新楼,再过一阵子,楼里又住满了各式各样行色匆匆的人。
彼此都不认识,却遵循着同样的快节奏,整齐而有秩序。
而在这个南宁青瓦房古村落,每家每户都有一个大大的院子,正面对着一条流过整个村庄的小河,孩子们从村头跑到村尾,远处田野里泛着金色的麦浪。
大家都认识,都互相照顾。
青瓦房古村落位于南宁西乡塘区石埠下灵村,从江北大道尽头左转沿邕江大堤走一小段就到了。
一到达这里,你就能感觉出和繁忙的都市完全不一样的气氛。
青瓦房古村落最大的看点,就是这些经历了明清时期和民国时代好不容易完整保存下来的徽式老宅建筑群。
这些老房子据当地人说是原先的村民搬迁后保留下来的,经过景区的统一修缮,才变成如今的样子。
大部分已改为民宿,有很多还带独立的院子,方便客人休息、赏景。
漫步在村子里,处处青砖青瓦,再走几步,又见小桥流水。
这些孤独的岭南建筑和农家房舍带着十足的历史原味,向着游人扑面而来。
石桥、翠竹倒映在湖水里,好像又生成了另一个平行的世界。
偶尔有人划着船经过,打破这片刻的平静,思绪随着涟漪散得很远。
看的越久,越觉得历史和现在的界限模糊了起来。
呼吸着新鲜的空气,你好像分不清现在是现代还是民国了。
岭南的建筑历史悠久,在中国传统建筑中独树一帜,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价值。
看看眼前的岭南民居,虽然大体上呈现出低调、内敛,却又饱含着轻盈规整的美感。
俏皮的檐角,充满了设计的巧思。
明朗的淡色浅色使建筑减少了厚重感,带来了轻巧的直观感受。
虽然建筑整体色调以黑灰白为主,偶尔也会设计一些精彩的小细节。
例如这面古墙上的荷花浮雕,色彩鲜艳、造型别致,远远看来,你竟不知这荷花是长在下面的石槽里还是长在了墙上。
清幽的院落,起伏的院墙,石磨装饰的池塘,让你一下子穿越回过去。
村子并不大,一会便走完了。
岭南园林深深的贯彻“移步换景、以小见大”的园林精粹。
去老村里转转,住住老房子,在院子里喝喝茶、发发呆,听听风吹过竹林的声音。
如果运气再好点,遇到一场雨,南方的感觉就更足了。
如果你觉得自己时刻绷着一根弦,那就来青瓦房吧。
踩在斑驳的石板路上,四面八方包围你的是鸟叫虫鸣,你一定会重新找回自己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