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人教版七上历史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知识总结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一.官渡之战和赤壁之战二.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组的内迁一.西晋的建立1.三国灭亡顺序:①263年,魏灭蜀②266年,司马炎(晋武帝)自立为帝,定都洛阳,史称西晋③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二.八王之乱1.背景:①西晋初年,晋武帝大封同姓诸王;②后来陆续派遣诸王据守州郡重镇,他们势力日益强大;③西晋统治腐朽,压迫内迁的少数民族人民;④统治者昏庸无能(西晋灭亡的原因)2.经过:八王之乱在洛阳一带展开,历时十几年,这场内乱对社会造成巨大灾难,西晋从此衰落3.影响:中原人口大量死亡,逃往南方的数以十万计,形成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高潮。
三.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1.内迁民族及路线:生活在西北的氐族和羌族,由西向东迁入陕西关中;分布在蒙古草原上的匈奴族和羯族,由北向南迁到山西一带;鲜卑族一部分迁到陕西及河套地区,一部分迁到辽宁。
2.十六国:4世纪初到5世纪前期,北方主要的十五个证券,连同西南的成汉,总称为“十六国”3. 4世纪后期,氐族苻氏建立的前秦逐渐强盛,并统一了黄河流域。
皇帝苻坚任用喊人王猛改革,前秦境内的胡汉之间的对立和矛盾有所缓和。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东晋的兴亡1.兴亡:316年,内迁的匈奴人灭掉西晋;317年,司马睿重建晋王朝,定都建康,史称东晋。
2.“王与马,共天下”指的是司马睿政治上依靠王导,军事上依靠王敦。
王氏其他子弟也都得到重用。
3.东晋初期,多次进行北伐,但最终未收复中原。
4.420年,东晋灭亡二.南朝的政治1.含义;420-589年,南方政权更迭频繁,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这些王朝都在建康定都,历史上统称为“南朝”2.宋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三.江南地区的开发1.背景:秦汉时期,北方和南方的经济发展很不平衡。
黄河流域经济发达,是全国的经济中心,而江南地区地广人稀,农业生产落后2.原因:①自然条件:江南地区自然条件优越②社会环境:社会比较安定③北人南迁: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④人为因素:南下移民和当地民众共同努力。
第三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集·述志诗》) “君子知形恃神以立,神須形以存。悟生理之易失,知一过之害生。故修性以保 神,安心以全身。爱憎不栖于情,忧喜不留于意。泊然无感,而体气和平,又呼 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 清虚静泰,少私寡欲。知 名位之伤德,故忽而不营;非欲而强禁也。识厚味之害性,故弃而弗顾;非贪而 后抑也。外物以累心不存,神气以醇白独着。旷然无忧患,寂然无思虑。又守之 以一,养之以和。和理日济,同乎大顺。然后蒸以灵芝,润以醴泉,曦以朝阳, 绥以五弦。无为自得,体妙心玄。忘欢而后乐足;遗生而后身存。”(《嵇康 集·养生论》) “夫称君子者,心无措乎是非,而行不违乎道者也。何以言之?夫气静神虚者, 心不存于矜尚;体亮心达者,情不繫于所欲。矜尚不存乎心,故能越名教而任自 然;情不繫于所欲,故能审贵贱而通物情。物情顺通,故大道无违;越名任心, 故是非无措也。是故言君子,则以无措为主,以通物为美。言小人,则以匿情为 非,以违道为阙。”(《嵇康集·释私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王弼的教育思想
1.以无为本 “天地万物皆以无为本。无也者,开物成务,无往不存者 也。阴阳恃以化生,万物恃以成形,贤者恃以成德,不肖 恃以免身。故无之为用,无爵而贵矣。”(《晋书·王衍 传》) 2.任运自然 “万物以自然为性,故可因而不可为也,可通而不可执也。 物有常性,而造为之,故必败也;物有往来,而执之,故 必失矣。”(《王弼集·老子注》) 3.崇尚柔顺 “夫以柔顺文明之质,居于尊位,付与能而不自役,使武 以文,御刚以柔,诚君子之光也。”(《王弼集·周易注》)
2.论君子礼法
《第6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中职历史高教版2

《三国两晋南北朝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教学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目标:1. 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
2. 理解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
3. 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掌握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历史事件和政权更迭,理解民族交融的意义。
2. 教学难点:对历史事件的深入分析和对民族交融复杂性的理解。
三、教学准备:1. 准备教学视频和相关历史资料,包括历史地图、图片和音频文件等。
2. 设计课堂讨论和小组合作的任务,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民族交融的问题。
3. 提前布置作业,让学生自行查阅相关历史资料,做好课前预习。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通过播放《三国演义》主题曲进行导入,引出“三国”话题,再引出“两晋南北朝”,进而引出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音乐和影视作品,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同时为新课的展开做好铺垫。
2. 讲授新课(25分钟)(1)政权更迭(10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地图,引导学生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各个政权的更迭情况,并分析其原因。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设计意图:通过地图和小组讨论,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政权更迭的历史背景和原因。
(2)民族交融(15分钟)通过展示相关历史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了解这一时期各民族之间的交流和融合情况。
可以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让学生自主探究,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
同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这一时期民族融合对后世的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图片和视频,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和影响,培养其历史思维。
3. 课堂小结(5分钟)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强调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对于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性。
同时,鼓励学生思考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设计意图:帮助学生梳理本节课的知识点,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4. 布置作业(1分钟)(1)收集有关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史料,撰写一篇小论文,分析这一时期的历史对于当今社会的启示。
2024年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四单元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备课说明

第四单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交融单元体例族交融族交融、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科技与文化单元备课说明一、单元课标要求基于《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阐述,本单元讲述的是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学生将通过对本单元的学习,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和北魏孝文帝改革、人口迁徙和区域开发,认识这一时期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特点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意义;通过了解这一时期的科技和艺术成就,如祖冲之的数学成就,认识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二、单元教材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古代历史上的一个长期分裂时期,也是民族大交融的重要时期,政权分立和民族交融是这一时期的主要特征。
东汉末年的农民起义和军阀割据,结束了秦汉时期大一统的局面。
三国鼎立是从分裂割据逐步走向局部统一的过程。
司马氏建立的西晋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实现了短暂的统一。
八王之乱不仅使西晋衰落,也导致中原人口大量南迁,出现我国古代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口迁徙。
此后东晋南朝与十六国北朝对峙的局面形成。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北方各族不断内迁,各族之间加强了交往交流交融,区域的开发,尤其是江南地区经济的发展,科技文化的显著进步,都为统一局面的重新出现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史的一个大单元理念是“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建立和巩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这一大单元理念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从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多方面,为隋唐盛世的出现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的知识储备和认知水平有限,因此教师需要根据学生学过的知识和理解能力,采取深入浅出、形象生动的教学方法。
教师可以提供图片、文字等材料,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以拓展学生的视野,提升学生的思维,更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单元教学目标1.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分立的时代特征,认识到国家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2.了解人口迁徙、江南地区的开发、北魏孝文帝改革等基本史实,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时代特征及其对中华民族发展的历史意义。
第05课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高中历史教学设计(部编人教版中外历史纲要上)

难点:理清历史事件之间的脉络,把握历史发展的规律。
(二)教学设想
1.采用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历史问题。通过设置具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培养他们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2.创设生动的历史情境,如运用多媒体展示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地图、人物画像、古迹等,帮助学生更好地融入历史场景,感受历史的真行以下操作:
1.对本节课的主要内容进行梳理,强调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重要性。
2.引导学生思考:“从三国两晋南北朝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中,我们可以得到哪些启示?”培养学生运用历史知识分析现实问题的能力。
3.强调正确的民族观和历史观,激发学生的家国情怀,为下一节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2.结合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视频、动画等,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背景、政权更迭和民族交融。
3.设计课堂提问和课后作业,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思考,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4.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独立思考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政权更迭与民族交融的过程及其影响。
难点:分析政权更迭背后的历史原因,理解民族交融对历史发展的推动作用。
2.重点:曹操、刘备、孙权等重要历史人物的评价,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义。
难点:从多角度、多层面评价历史人物,深入剖析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历史背景及其对民族交融的促进作用。
3.教师点评:在各小组讨论的基础上,教师进行点评,纠正错误观念,引导学生深入思考。
(四)课堂练习
F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PPT课件

293年明确了国子学的入学资格,规定官品第五以 上的子弟方能入学。
国子学的设立,正是为了满足士族阶级享有教育特 权,严格士庶之别的愿望。
13
(二)东晋的中央官学 东晋时期的统治者有心重建太学和国子学,
但是由于政治上的动乱,其学官和生徒人数 较少。 两晋官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学占据主导 地位。东晋时期经学受到玄学的影响,且两 晋的经学几乎被古文经学所占据。
16
(四)十六国的学校 十六国时期的学校教育事业由于各少数民族
统治者的倡导,仍然处于恢复和发展中。虽 然它们大多沿袭魏晋的教育模式,并无多大 独特性,而且由于战争和佛教的兴盛影响了 学校教育,但它们为北魏教育的发展奠定了 基础,推动了各民族的封建化过程,加速了 各少数民族提高文化水平的步伐,在促进各 民族的大融合中起了积极的作用。
太学的教学内容以儒家经典为主,但与两汉太学中 今文经学垄断教学不同,此时是古文经学占据优势。
魏太学虽办太学数十年,但未能革除颓废之态。原 因:
(1)学官遴选不精,生源择取不严; (2)学官升迁及官员考选制度有弊;
8
2.地方学校 曹操,203年颁布《修学令》,要求“郡国各
修文学,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 而教学之”。 州设文学从事,郡设文学掾,县设校官掾, 以主持地方学校。
9
3.律学 曹魏在教育制度上的新发展是律学的创办。 227年,尚书卫觊尚书请求置律博士,教授各
官吏法律诉讼之学。 这是我国律学设置的开端,打破了经学一统
的局面。
10
(二)蜀、吴的学校教育 蜀国立太学,置博士学官。州设州学。 吴立国学。
11
二、两晋时期的官学教育
两晋(西晋,265-316年;东晋31 第一:学校管理松弛;
中国历史 第三课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2017/10/25
西晋的短暂而亡
但是,西晋的统一只是昙花一现。西晋社会的统治阶层 昏庸腐朽,本性骄淫,奢靡浮夸。司马炎本人“怠于政 术,耽于游宴”,多数贵族大臣也贪恋奢华、胡作非为,
我们来看一段材料,“钱之为物,无德而尊,无势而热,
排金门而入紫闼,危可使安,死可使活,贵可使贱,生 可使杀……凡今之人,惟钱而已!”还说钱“为世神宝,亲 之如兄,字曰‘孔方’”。 这则材料说明当时怎么样的社会 风气呢?唯钱是图。
书圣王羲之《兰亭序》 范缜《神灭论》 晋 顾恺之 《女史箴图》 地理学 郦道元 《水经 注》 农学 贾思勰(xie) 《齐民要术》
2017/10/25
10
2017/10/25
11
哲学和宗教
魏晋玄学 竹林七贤 嵇康和阮籍 《世说新语》
2017/10/25
12
佛教传播 南朝梁武帝把佛教立 为“国教” 范缜《神灭论》 道教的发展
2017/10/25
15
西晋的建立 曹丕死后,曹氏大权旁落,司马懿祖孙三 代相继当权。那么,你知道“司马昭之心, 路人皆知”这个俗语的由来吗? 司马懿出身于世族豪门,他死后,先后由 其子司马师、司马师之弟司马昭掌权。
2017/10/25
3
蜀汉政权在刘备驾崩后,
太子刘禅继位,由托孤大臣诸
葛亮辅助朝政,诸葛亮抱定“兴 复汉室不偏安”的志向,先后五 次北伐中原,最终出师未捷, 病逝前线,刘禅昏庸,此后蜀 汉开始衰落。263年,司马昭派 兵灭蜀汉,刘禅被送至洛阳, 封安乐公。蜀汉成为三国中最 先被灭的政权。
《礼佛图》
2017/10/25
13
文学艺术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教案一、内容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其中遭遇了革命、争斗、朝代的更迭,社会的文化的消亡和复兴,各种宗教的来来走走,种种政策的诞生和消亡等等,在这段时期中,中国经历了明显的变化,也促进了新中国实施改革开放的进程。
二、主要知识点1.三国时期:三国时期是217年劫罗逊之后,由建宁国、楚国、齐国三国鼎立的时期。
其中,楚国领洛阳一带,齐国在成都,吴国建在鞍山。
楚国的汉文化和统治理念在朝野影响广泛,是三国中最强的国家;齐国以科技发展而著名,创立了国家大学,开创了战国时代的学术思想;吴国受魏国文化影响较多,进行农林繁荣艺术的发展等,使中国文化繁荣兴盛。
2.两晋时期:两晋时期主要是指西晋和东晋时期,西晋建立在南郡,东晋定都洛阳,两朝时期,王朝诞生了很多伟大的思想家,他们将儒、佛和道的思想完美统一,形成了中国文化的“多元一体”的思想,他们通过思想、言论的斗争,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发展,实现了中国文明的高度发展。
3.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期主要是指南北朝王朝的发展时期,它也可以看作是晋朝灭亡后,到魏周朝取代秦朝所发生的历史过程。
南朝是在南方泰始皇帝领导下,建立“宋”朝而发展起来的,南朝政权先后建立了宋朝、范朝、齐朝、梁朝、陈朝等;北朝是在北方由全真教主陆机带头,成立定武帝国,后来被战国大霸曹魏所取代,之后又取代秦朝,建立魏、蜀、吴三国的时代。
三、本节课重要内容1.概述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2.分析这段时期,各国的强弱,以及国家的发展;3.总结这段时期的文化,政治影响,以及政策的变迁;4.结合现实,分析如何加深认识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
四、学习活动1.让学生通过研究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史料,结合现实,总结其启示。
2.让学生小组讨论,分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政治、经济及社会文化发展变化,讨论其启示。
3.学生模拟辩论,分别代表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历史人物,讨论其观点及政治行为的优缺点,利弊调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地方官学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地方官学的兴办虽频遭兵燹冲击, 但中央敦促地方兴学的政令却是时有颁布,屡见不鲜。三 国时期,曹操便曾下令地方大力兴学。“令郡国各修文学, 县满五百户置校官,选其乡之俊造而教学之,庶几先王之 道不废,而有以益于天下。”西晋武帝也曾下诏曰:“郡 国守相,三载一巡行属县,必以春,此古者所以述职宣风 展义也。见长吏,观风俗,协礼律,考度量,存问耆老, 亲见百年。录囚徒,理冤枉,详察政刑得失,知百姓所患 苦。无有远近,便若朕亲临之。敦喻五教,劝务农功,勉 励学者,思勤正典,无为百家庸末,致远必泥。”北魏献 文帝时期,咸阳公高允上书请立郡国学,得到了献文帝的 同意,北魏郡国一级的地方官学也由此勃兴。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3.论为学பைடு நூலகம்
“夫人之立节也,将舒网以笼世,岂樽樽以入罔;方开模以范俗, 何暇毁质以通检。若良运未协,神机无准,则腾精抗志,邈世高超, 荡精举于玄区之表,摅妙节于九垓之外而翱翔之乘景跃踸,踔陵忽 慌,从容与道化同逌,逍遥与日月并流,交名虚以齐变,及英祇以 等化,上乎无上,下乎无下,居乎无室,出乎无门,齐万物之去留, 随六气之虚盈,总玄网于太极,抚天一于寥廓,飘埃不能扬其波, 飞尘不能垢其洁,徒寄形躯于斯域,何精神之可察。虽业无不闻, 略无不称,而明有所逮,未可怪也。”(《阮籍集·答伏义书》)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嵇康及其教育思想
(一)嵇康的生平事迹
嵇康(公元223-262年),“字叔夜,谯国铚人也。其先姓奚,会稽 上虞人,以避怨,徙焉。铚有嵇山,家于其侧,因而命氏。……康早 孤,有奇才,远迈不群。身长七尺八寸,美词气,有风仪,而土木形 骸,不自藻饰,人以为龙章凤姿,天质自然。恬静寡欲,含垢匿瑕, 宽简有大量。学不师受,博览无不该通,长好《老》《庄》。与魏宗 室婚,拜中散大夫。常修养性服食之事,弹琴咏诗,自足于怀。以为 神仙禀之自然,非积学所得,至于导养得理,则安期、彭祖之伦可及 ,乃著《养生论》。……帝既昵听信会,遂并害之。康将刑东市,太 学生三千人请以为师,弗许。康顾视日影,索琴弹之,曰:‘昔袁孝 尼尝从吾学《广陵散》,吾每靳固之,《广陵散》于今绝矣!’时年 四十。海内之士,莫不痛之。帝寻悟而恨焉。初,康尝游于洛西,暮 宿华阳亭,引琴而弹。夜分,忽有客诣之,称是古人,与康共谈音律 ,辞致清辩,因索琴弹之,而为《广陵散》,声调绝伦,遂以授康, 仍誓不传人,亦不言其姓字。康善谈理,又能属文,其高情远趣,率 然玄远。撰上古以来高士为之传赞,欲友其人于千载也。又作《太师 箴》,亦足以明帝王之道焉。复作《声无哀乐论》,甚有条理。” (《晋书·嵇康列传》)
4.论“易教”
“易者何也?乃昔之玄真,往古之变经也。……上下无常,刚柔相 易,不可为典要,惟变所适,故谓之‘易’。……易之为书也,本 天地,因阴阳,推盛衰,出自幽微以致明着。……易之为书也,覆 焘天地之道,囊括万物之情,道至而反,事极而改。……明夫天之 道者不欲,审乎人之德者不忧。在上而不凌乎下,处卑而不犯乎贵, 故道不可逆,德不可拂也。是以圣人独立无闷,大群不益,释之而 道存,用之而不可既。由此观之,易以通矣。”(《阮籍集·通易 论》)
2.论君子礼法
“夫大人者,乃与造物同体,天地并生。逍遥浮世,与道俱成。变化散聚,不常 其形。天地制域于内,而浮明开达于外。天地之永固,非世俗之所及也。……世 人所谓君子,惟法是修,惟礼是克。手执圭璧,足履绳墨。行欲为目前检,言欲 为无穷则。少称乡党,长闻邻国。上欲图三公,下不失九州牧。且汝独不见群虱 之处裈中,逃乎深缝,匿乎坏絮,自以为吉宅也。行不敢离缝际,动不敢出裈裆, 自以为得绳墨也。饥则啮人,自以为无穷食也。然炎丘火流,焦邑灭都,群虱处 于裈中而不能出也。君子之处域内,何异夫虱之处裈中乎?……今汝尊贤以相高, 竞能以相尚,争势以相君,宠贵以相加,驱天下以趣之,此所以上下相残也。竭 天地万物之至,以奉声色无穷之欲,此非所以养百姓也。……汝君子之礼法,诚 天下残贼乱危死亡之术耳,而乃目以为美行不易之道,不亦过乎!”(《阮籍 集·大人先生传》)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二)阮籍的教育思想
1.论天人之道
“圣人明于天人之理,达于自然之分,通于治化之体,审于大慎之训,故君臣垂 拱,完太素之朴,百姓熙怡、保性命之和。道者,法自然而为化,侯王能守之, 万物将自化。”(《阮籍集·通老论》) “天地生于自然,万物生于天地。自然者无外,故天地名焉;天地者有内,故万 物生焉。当其无外,谁谓异乎?当其有内,谁谓殊乎?……故曰:‘自其异者视 之,则肝胆楚越也;自其同者视之,则万物一体也。’……以生言之,则物无不 寿;推之以死,则物无不夭。自小视之,则万物莫不小;由大观之,则万物莫不 大。殇子为寿,彭祖为夭;秋毫为大,泰山为小。故以死生一贯,是非一条也。 别而言之,则须眉异名;合而说之,则体之一毛也。”(《阮籍集·达观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三)专科学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央官学除太学、国子学等以实施 儒家教育为主要内容的教育机构外,尚有教授书学、律学、 医学、玄学、史学、文学、数学、天文学与农学等其他专 业学科知识与技能的专科学校性质的教育机构。例如,西 晋武帝时期光禄大夫荀勖,便曾“立书博士,置弟子教习, 以钟、胡为法。”又如,三国魏明帝时期,尚书卫觊便曾 上书曰:“刑法者,国家之所贵重,而私议之所轻贱;狱 吏者,百姓之所悬命,而选用者之所卑下。王政之弊,未 必不由此也。请置律博士,转相教授。” 魏明帝采纳其建 议,“事遂施行。”又如,南朝宋文帝元嘉十五年(公元 438年),“征次宗至京师,开馆于鸡笼山,聚徒教授,置 生百余人。会稽硃膺之、颍川庾蔚之并以儒学,监总诸生。 时国子学未立,上留心艺术,使丹阳尹何尚之立玄学,太 子率更令何承天立史学,司徒参军谢元立文学,凡四学并 建。”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问题与讨论:
谈谈国子学得以创设并超越太学地位 的特殊历史因由与政治意蕴。
第三章: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教育
第二节: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教育
一、阮籍及其教育思想 (一)阮籍的生平事迹 阮籍(公元210-263年),“字嗣宗,陈留尉氏人 也。……籍容貌瑰杰,志气宏放,傲然独得,任性不羁, 而喜怒不形于色。或闭户视书,累月不出;或登临山水, 经日忘归。博览群籍,尤好《庄》、《老》。嗜酒能啸, 善弹琴。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时人多谓之痴,惟族兄文 业每叹服之,以为胜己,由是咸共称异。……籍本有济世 志,属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籍由是不 与世事,遂酣饮为常。……景元四年冬卒,时年五十四。” (《晋书·阮籍列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