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师整理)历史八年级上册第7章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获奖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5张PPT)
东北地区
47万+ 锦州 黑山 沈阳 长春
1948年11月— 1948年11月—
1949年1月
1949年1月
华北地区
52万+ 张家口 新保安 天津
长江以北的中 原和华东地区
55万+
碾庄 陈官庄 双堆集
北平(北京)
三大战役
战役名称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共计歼敌人 数
历史意义
歼灭和改 编敌人 150多万 人
人民解放军第一次在人数 上超过了国民党,有利于其 他战场上的作战
辽沈战役结束后
作用: 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 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时间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指挥者
刘伯承、陈毅、 邓小平、粟裕、 谭震林等
山东
参战部队
中原野战 军、华东 野战军
徐州
陈官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赢得人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中国的土地制度极不合理。就一般情况来 说,占乡村人口不到百分之十的地主富农,占有约百 分之七十至八十的土地,残酷地剥削农民。而占乡村 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雇农、贫农、中农及其他人民, 却总共只有约百分之二十至三十的土地,终年劳动, 不得温饱。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材料: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反攻 的序幕。随后,千里挺进大别山,直接威胁到南京 和武汉。
1、时间: 1947年夏
2、指挥者: 刘伯承、邓小平
3、部队: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4、意义: 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 略进攻的序幕。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37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七单元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37张PPT)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决战 时机成熟
430 万人 130 万人 373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95 万人
365 280 万人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2.决战的条件
后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巩固 大大改善 280万 国民党 危机 略占优势 365万
高昂 低落
主动 被动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夜渡黄河。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 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陈赓
陈赓 兵团
陈毅
陈粟 大军
粟裕
大 刘邓 别 大军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 原,威胁南京、武汉。其他解 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 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态势。
国 统 区 学 生 的 示 威 游 行
解 放 区 青 年 踊 跃 参 加 解 放 军
1947年夏 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130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 率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 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随后,千里挺进大别山。
1927、4--1949、4、23
解 放 战 争 胜 利
1949、4、23(22年) 南京
百万雄师过大江 国民党残余退往
追 歼 国 民 党 残 余 军 队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教学课件

最新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教学课件

思考1:战略决战为什么选择从东北开始?
我军在东北地区已对国民党军队形成局部优势。
课堂总结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大小车
88万辆
牲畜
76.7万头
船只
8500艘
“淮海战役的胜利,是人民群众用 小车推出来的!”
——陈毅
筹粮 挑子
9.6亿斤 20.6万副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表
思考2:据以上材料可知,决定战争胜负的根本因素是什么?


辽沈战役
战 军事态势的 战略决战:三大战役 淮海战役
国民党 军队主
争 巨变 的
平津战役 力基本 被消灭

渡江战役(南京解放)
利 七届二中全会
相关史事
1.美国学者易劳逸在其著作中写道:“国民党在农村的失败是
由于当局……无能力保证农民的土地、安全和食物……极大地
削弱了农民对政府所持有的尊敬。”“与之相比,在共产党地 Nhomakorabea 学习目标
材料一:1937年,这里的贫雇农评价土地财产只有 0.93亩,到了1947年,他们的人均土地上升到了2.9亩, 在共产党领导的解放区,地主、雇农和长工都不存在了,
村使民农们村满的怀热土情地地占把有精力状和况时和间阶集中级在关了系支发援生前线根上本。 性材变—料化—二,柯:激鲁最发克后夫一了妇把农《米民十,革里用店命来—和作—军生中粮产国,的一最个积后村极一庄尺性的布;革命,》 用翻来身做农军民装,踊最跃后参的军老棉参被战,,盖为在人担民架解上,放最战后争的的亲骨 肉胜,利含提泪供送战了场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解放区民谣
据材料一、二,分析解放区土地改革的影响。
合作相探关究史事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含视频)2023-2024学年初中历史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A.《天津条约》
B.《中华民国约法》
C.《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D.《中国土地法大纲》
【答案】D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2.标志着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的重要事件是(

A.辽沈战役
B.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C.淮海战役
D.平津战役
【答案】B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这次战役彻底粉碎了国民党划江而治的企图,为人民解放军继续向南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第七单元 人民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程标准: 知道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了解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史实, 知道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简析国民党南 京政权覆亡和人民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
视频:中共中央七届二中全会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3、解放南京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探究主题二:解放战争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1:上图描述的是解放战争中哪一场战役?中国共产党率先抢夺 东北地区,这是为什么?
视频:《亮剑》截取片段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知识导学 互动探究 本课小结 课堂检测
思考2:视频中李云龙让士兵写信回去问家里是否分到土地是指什么 历史事件?李云龙拿这件事来动员士兵起到了什么效果?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5张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5张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贫雇农代表分土地给农民
《中国土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 地法大纲》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 总路线 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3、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 土地改革运动,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 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 粮食和衣物。
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国民党: ①统治腐败,失 去民心 ②军队厌战,士 气低落 ③指挥失当,错 误过多
共产党: ①战略战术运 用得当 ②解放军英勇 善战 ③人民群众大 力支持
课堂小结:
时间:1947年
土地 改革
措施:《中国土地法大纲》 土地改革总路线 结果:人民分得了土地,支持革命
内战爆发
三大 辽沈战役 战役 淮海战役
指挥:刘伯承、 陈毅、邓小平、 粟裕、谭震林 等
作用:解放了 长江中下游以 北的广大地区
徐州
陈官庄
河南双堆集
山东
碾庄
安江 徽苏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 争取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量1显30著增强,万决人战的时机来到。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 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
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 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课件_1

新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优质课课件_1

三、战略追击
1949年4月23日 南京解放
南京
统治中国22年的国 民党政权垮台了 【结束了国民党在 大陆的统治】 (1927—1949)
平津 战役
辽沈 战役
淮海 战役
中原解 放区
挺进大 别山
南京 解放
1949年 新中国成
10月1日

1949年 4月23日
南京解放
战略
追击
1949年 1月
1948年 11月 1948年 9月 1947年 夏
四、胜利之因
“(中国)内战战场的真正分界,是在这样两种不同的地区中间;一种 是农民给自己种地,另一种是农民给地主种地”,这“不但决定国共两党的 前途,而且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中国的土地改革》
材料中的“农民给自己种地”“农民给地主种地”分别指哪一地 区?你如何理解“将决定这个国家的命运”?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依据材料,分析战略决战具备了哪些条件?
1.国民党军士气不高,战斗力不强。
2.国民党军战略机动兵力少,被动防御。
3.国民党统治区出现严重政治、经济危机。 4.人民解放军兵力增加。
二、战略决战
战役名称
时间
辽沈 战役
1948.9至 1948.11
指挥者
林彪 罗荣桓
参战部队
东北人民 解放军
歼敌
47万
淮海 战役
1948.11至 1949.1
刘伯承、陈毅、 中原野战
邓小平、粟裕、 军与华东
谭振林等
野战军
55万
平津 战役
1948.11至 1949.1
林彪 、 罗荣桓、 聂荣臻
东北人民解 放军和华北 人民解放军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8张PPT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28张PPT课件2021--2022学年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七单元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 《中国土地法大纲》
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 土地改革总路线
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3.结果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了土地改革运动,经 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历时一年多的土改革命顺利完成,广大农民分得 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材料二:
淮海战役人民支前统计
民工
543万人
担架
30.5万副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是人民群大众小用车小车推出88来万的辆。
牲畜
76.7万头
根据材料二,说说材料一中所 述奇迹是如何创造的?
船只 筹粮
8500只 9.6亿斤
①人民群众的全力支持 ②解放军战士英勇作战
挑子
20.6万副
③平津战役
时间: 1948年11月至1949年1月 地点: 华北 参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和华北解放军 指挥: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结果: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3.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 放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 横渡长江,占领南京, 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 统治。国民党残余势力 退往台湾。
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
台湾与大陆的分离:
1624年荷兰殖民者侵占台湾, 1662年郑成功收复台湾。 1895年日本割占台湾,1945年 抗战胜利后台湾回到祖国。
第三次分离有何不同?
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作出贡献。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1937-1945
第二次合作 取得抗日战争的完全胜利

1946-1949
分裂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省名师优质课赛课获奖课件市赛课一等奖课件

1947.6——1948.9
0
17319
1战948年略秋 决战
国民党 解放军
1948.9——1949.1
敌我力量对比表
军队
士气
人民 解 放军
高昂
国民党 军队
低落
装备
大为改 善
略占 优势
后方 巩固 危机
形势 主动 被动
三大战役 战略决战为何首先在东北打响?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黄百韬
淮海战役示意图
1948年11月---1949年1月 中原解放军 华东解放军
黄维
杜聿明
中间突破 分割歼灭
“大军合力”战淮海
陈毅司令员说:淮海战役旳胜利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旳。 你怎样了解这句话?
民工 担架 大小车 牲畜 船只 筹粮 挑子
543万人 30.5万副
88万辆 76.7万头 8500只 9.6亿斤 20.6万副
百万雄师过大江——
渡江战役

湖口 江西
南京
江苏 江阴
上海



渡江战役
1949年4月,人民解放 军百万雄师兵分三路,横 渡长江,占领南京,结束 了国民党在大陆旳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台湾。
解放战争胜利旳原因
中国共产党正确旳指挥, 解放军英勇作战。 人民群众旳大力支持
课堂小结
时间:1947年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旳胜利
▪ 天时不如地利, ▪ 地利不如人和。
▪ 得道者多助, ▪ 失道者寡助。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实施耕者有

其田旳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 大 战 役 的
中共 国民党
战略决战 胜利在望
蒋嫡系 基本被消灭 偏师要求

“求和” 声明

展 开
美 帝
“停战和谈” 断绝援助
阴谋“和谈” 中途换马

革命 进行
到底
国共划江 而治,好 不好…
不行…一定要打倒蒋 介石,解放全中国!
收官之战---渡江战役
乘胜追击
----
这个命完令领明国确指党出切解地放军彻百奋万 雄师整过大土江人的反目敢的是歼什底么勇?
东北人民
解放了
解放军 47万东北全境
刘伯承、
淮海 1948、11至 邓小平、
战役 1949、1
陈毅、粟 裕、谭震

平津 战役
1948、11至 1949、1
林彪 罗荣桓 聂荣臻
中原解放
军、华东 55 解放军 万
东北解放
军、华北 解放军
52 万
奠定了解 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 基础
华北全 境基本 解放
三大战役
力在五大 补给困难, 支援战争物 华东作战,以
战场中唯 一超过国 民党军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或战或守 意图未定。
质人跃力民参量群军雄众支厚踊援,。东 援北 全的 国工 的业 战支 争。
活动一:昨日重现
在那炮火连 天的岁月,假如 你是一位人民解 放军的高级参谋, 你会把战略决战 的首战放在哪里?
为什么? 你会采取怎样的
---摘自《中国共产党大典》P1269
从上述材料中你获得了什么结论?
结论: 我军同国民党军队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成熟
战略大决战
未雨绸缪---决战背景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乘胜追击---渡江战役
战略决战为什 么选择东北为突破 口,有利条件有哪 些?
兵力对比 敌军态势 我军态势 战局延伸
解放军兵 孤立分散, 东北根据地 有利于华北、
(3)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 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傅作义部接受和 平改编为其他战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 向人民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名称
辽沈 1948、9至 林彪
1948、11
战役
罗荣桓
参战部队 歼敌 人数
意义
三大战 役的历 史意义
彻 解毛泽东朱德权底放消全独。 灭 中立主 权 的 独 立 和 国国和民,保卫中国民,领动派,解放全党捍土于抵抗的国民反 卫完灭中国境内一动国整、 干 净 、 全 部派家。前 进 , 坚 决 、,主
渡江战役示意图
乘胜追击

江苏 南京 江阴
上海

湖口


江西
南京
江江阴阴
湖口口
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废除封建剥削土地制度,
区 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
土 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1947年《 中国土地法大纲 》


翻 身



民 踊

跃 参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回顾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国民党靠“抓壮丁”补充兵源
《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 1947年
内容: 1、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改风暴---大决战的胜利之匙
(1927—1949)
乘胜追击 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毛泽东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2.解放南京意味着什么?
A.反动势力方面:统治全国22年的 国民党政权垮台了。
B.革命力量方面:中国共产党代表劳 动人民接管了国家领导权,劳动 人民的地位发生了根本变化。
作战方针?
东北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东北 70万 55万
辽沈战役---转折之战
时间
1948年9-11月
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战果
歼敌47万余人, 解放东北全境
辽沈战役---转折之战
长 春
(1948.9.12--1948.11.2)
沈阳
黑山、 大虎山
锦 州
塔山
一决胜负---三大战役
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名称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 各地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 路队等随军组织,担负战地勤务。他们还广泛建立与加强民兵组织,配 合解放军作战。三年中,晋冀鲁豫解放区参军农民累计达148万人;山东 解放区先后有59万青年参军,还有700万民工随军征战。人民解放战争 获得了取之不尽的人力、物力的支援。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1、全面内战什么时候爆发?
1946年6月 国民党进攻中原解放区
2、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开始于什么事件后?
1947年夏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3、解放战争分为哪几个阶段?
战略防御
主战场在 解放区
战略进攻
主战场在 国统区
战略大决战
主力决战时机已成熟
辽沈淮海平津战, 基本歼灭敌主力。 百万雄师过大江, 解放南京庆胜利。 战略决战留遗憾, 蒋匪残余逃台湾。
回 顾 小 结: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第七单元
(1)土地政策的改变
(2)时间 1947年
人 1.解放区的 (3)改革纲领 民 土地改革 (4)土地改革总路线

(5)结果
总路线:
依靠
,团结
,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性剥削
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文件:《中国土地大纲》
材料:原热河有80%的地区农民共分得土地240万亩;冀南、冀东、渤 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财产。
结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更本性变 思化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意义: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拥党有:军队
430万人 共产党:130万人
①统武治器腐装败备,失接收去1民00万心日军①的战略基战本上术是运步用枪得当 ②军队厌战,装士备气,低取落得美②国大解放军英勇善战 ③指拥挥有失人当口,错误量过3亿武多多器 ③人民群1众亿多大力支持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 小城镇、乡村、

(6)意义
①时间 1947年夏
战 争
2.战略进攻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②指挥者 刘伯承、邓小平 ③部队 晋冀鲁豫解放军主力

④意义

(1)背景

3.战略决战 (2)三大战役
①辽沈战役 ②淮海战役
(3)渡江战役 ③平津战役
铁路交通线
偏远地区
国共力量相差悬殊,为什么共 产党能在短短三年内就由弱转强, 打败国民党呢?国民党政权垮台的 原因是什么?
力量对比 士气民心 政权性质
将帅素质
可以随着战争进程发生剧烈变化
解放军打仗勇敢,共产党得到人 民的拥护和支持
国民党政权代表大地主大资产阶 级利益,对内压迫和镇压人民, 对外成了帝国主义的走狗,是旧 社会三座大山的总代表,是新民 主主义革命的对象
辽沈 1948、9至 林彪
1948、11
战役
罗荣桓
参战部队 歼敌 人数
意义
三大战 役的历 史意义
东北人民
解放了
解放军 47万东北全境
淮海 战役
平津 战役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东北解放
名称 解放军 国民党
总兵力 300万 290万
奠定了解放长江 以南各省的基础
1946、6—1948、8 兵力 气 方



高 昂
巩固


低 危机

少落 四伏

战略决战前国民党军五大集团分布图
.
未雨绸缪
背景3
在解放军的大规模进攻面前,国民党军队的五个战略 集团分别被牵制在东北、华东、华北、中原、西北五个 战场上,垂死挣扎。毛泽东根据这种形势,根据敌我力量 对比变化,认为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的 时机已到来。故当机立断,决定对敌发动战略决战。
(1948年9月至 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关门打狗 瓮中捉鳖
猛虎掏心
--- 一决胜负 三大战役140天歼灭154万
战役 时间 指挥者 名称
辽沈 1948、9至 林彪
1948、11
战役
罗荣桓
刘伯承、
淮海 1948、11至 邓小平、
战役 1949、1
陈毅、粟 裕、谭震

平津 战役
1948、11至 1949、1
历史上宝岛台湾与祖国的离合
明朝末年, 荷兰侵占台 湾
1662年,郑 成功收复台 湾
1895年,日 本通过《马 关条约》割 占台湾
1949年,国 民党残余势 力败退台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