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1)课件

合集下载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万人,征集担架20万副,大小车88万辆,挑子30万副,
牲畜76万头,总共筹运粮食达96000万斤。在战役的第三
阶段,参战兵力与后方支前民工的比例大大超过了战役初
期l:3的概算。这段材料最能说明解放战争的胜利是由于
()
B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A.国民党军队作战时物资匮乏
B.共产党军队深得民心,人民大力支持
C.国民党军队作战不够勇敢,妥协投降
淮 海 战
参战军
时间 队 和 指
1948年 11月6
挥中华原东者解解放放军军
日—
刘伯承、邓
1949年 小平、陈毅
1月10 、粟裕、谭
日共65 震林。


徐地州 为区中
心的 淮海 地区
成果或意义
歼敌55万,淮海战 役基本上解放了长 江以北的华东和中 原地区,使蒋介石 在南线的精锐主力 丧失殆尽。 奠定了解放长江以 南各省的基础。

辆头
吨副

材料三:1948年5月,为配合即将开始的辽沈战役和华北战场杨罗
耿兵团东进,董存瑞所在的第十一纵队奉命攻打隆化。董存瑞带领
爆破组的战友们一鼓作气炸掉了敌人的四个炮楼和个碉堡,顺利地
完成了扫除隆化中学外围工事的任务。
解放军作战勇敢
胜利
课堂小 结
解放区的 土地改革
战略进攻 战略决战 走向胜利
的上策,有利于进一步瓦解敌人。
(傅作义部接受和平改编为其他战
场的国民党将领倒戈率部转向人民
的一方,提供了良好的范例。)
三大战役意义
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主力, 大大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人民解放军乘胜追击。一直打到 长江北岸,等候命令渡江作战——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共23张PPT)

拥有地区
大城市,绝大部分 小城镇、乡村、 铁路交通线 偏远地区
为什么共产党能在短短三年间 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结合所学过的知识,归纳1927到1949年国共关系演变 的四个阶段。并根据这四个阶段的影响,谈谈对我们今天 处理国共关系的启示。
1924-1927
第一次合作
“合则两利,分则两伤。”如 利 今国共两党更须以民族利益为己 国家内战,给日本进 1927-1937 分 裂 一步侵华以可乘之机 任,再次携手合作,为祖国统一 作出贡献。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
结果: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生了更本性变化。 意义: 思考: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对解放战争的胜利起到了什么作用? 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 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力保障。
1946—1947 双方军力对比
1947年夏战略反攻时 机成熟
130 万人
430 万人
三 大 战 役 概 况
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作战方针 结 果
辽沈
淮海 平津
1948年9月─ 11月林、罗 刘、陈、 1948年11月─ 49 邓、粟 年1月 谭
东北 野战军 中原、华 东野战军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了长江中下游 以北的广大地区 华北全境解放
1948年10月─ 49 年1月
第七单元 解放战争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回顾
土地革命 工农武装割据时期
减租减息 抗日战争时期
《中国土地法大纲》 时间: 1947年 内容: 1、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 2、实行耕者有其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土地改革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5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5张PPT)

3、意义:
翻身农民送子参军
解放区人民踊跃支前
材料一:
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
批斗地主
材料二:冀南、冀东、渤海地区,经过土地改革运动,贫雇农均获得了大量土地
财使产农。村至的194土9年地6占月有,状解放况区发约生有了1亿根农本民性分变得化3.。75亿亩土地。
材料三:在“参军保田”的口号下,大批青壮年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各地 农民不仅将粮食、被服等送上前线,而且组成运输队、担架队、破路队等随军组
土地改革总路线: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地、有分别地消灭封建 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冀东人民拥护《中国土地法大纲》
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解放区群众在丈量土地
农民分到牲畜
根据土地改革总路线和《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各个解放区先后开展土地改革运动。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经过艰苦的工作和斗争,解放区的土地改革历时一年多顺利 完成,广大农民分得了土地、房屋、粮食和衣物。
傅作义
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人民解放军举行入城仪式
北平国民党守军总司令傅作义在中国共产党的争取下,接受和平改编。平津战役的胜利,使 华北全境基本解部 队
地点
歼敌 人数
辽沈战 1948、9 林彪 罗荣 东北人民

—11 桓
解放军
锦州 长春 沈阳
47万
140天歼灭和改编154万 淮海战
中共中央认为战略决战的时机成熟,于是决定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 大战役。
战略决战
三大战役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瓮中捉鳖
关门打狗
猛虎掏心
时间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共25张PPT)

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课件  (共25张PPT)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聂荣臻、罗荣桓、林彪
仔细阅读课本116-117页,填写三大战役慨况表
人教版八年级上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胜利
三大战役影响
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基本被消灭,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第三篇章:聚民心——渡江战役
奋勇前进,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敢于抵抗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国人民,保卫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 ----毛泽东 朱德
1947年夏,战略进攻的条件成熟了
1.千里跃过大别山:毛泽东对这一次战略部署作了生动的比喻:蒋介石把它的主要兵力集中了陕北、山东,搞“重点进攻”,好比两个拳头一张,胸膛就露出来了。我们就攻其薄弱的部分,从中央突破,像一把尖刀插入敌人胸膛。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天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南京
武汉
作用:大别山地处武汉和南京正中间,控制住大别山就意味着西可取武汉;东可取南京,可谓整个长江中下游地区唾手可得。
影响:揭开了人民解放军战略进攻的序幕
战略决战 (1948.9-1949.1) 辽沈战役 淮海战役 平津战役
名称
时间
指挥者
参战部队
战况
影响
辽沈战役
解放东北全境
解放长江以北
华北全境基本解放
解放南京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
揭开战略进攻序幕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国共产党开始推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为革命胜利提供了保障。1947年夏,为了实现人民解放和国家统一,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解放军发动了战略反攻,刘邓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直接威胁着武汉、南京。 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进行,基本上打垮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结束了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军能在3年多的时间里,打败国民党军队,用事实再一次向世人证明:得民心者得天下。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共30张PPT)

人教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共30张PPT)

辽沈战役的 意义是什么?
④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在数量上首 次超过了国民党的军队。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歼敌47万
锦州
长春 沈阳
黑山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营口
300 290 万人万人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11—1949.1 ②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③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徐州 陈官庄 双堆集 碾庄
淮 海 战 役 示 意 图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图为 战后场面。
④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
①时间:1948.11—1949.1
②指挥者:林彪、罗荣桓、 聂荣臻
1947年6月30日,刘邓大军夜渡黄河。
大 别 山
刘 邓 大 军 挺 进 大 别 山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 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
陈赓
陈赓 兵团
陈毅
陈粟 大军
粟裕
大 刘邓 别 大军 山
三 路 大 军 挺 进 中 原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原,威胁 南京、武汉。其他解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 形成了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态势。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130 万人
373 万人
195 万人
365 280 万人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1948年秋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2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共22张PPT)

河北
辽宁
解放东北全境

9、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 要学生 学的知 识,教 职员躬 亲共学 ;要学 生守的 规则, 教职员 躬亲共 守。20 21/8/9 2021/8/ 9Monday, August 09, 2021

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 的人谈 话。202 1/8/92 021/8/9 2021/8 /98/9/2 021 11:42:15 AM
1949年4月23日,解放军解放南京,标志延续了 22年的国民党政权的覆灭。
蒋介石退往台 湾登机的场景
为什么共产历党史能之在迷短思短? 三年间就由弱变强,打败国民党呢?
解放战争开始时的力量对比
国民党
共产党
国民拥党有:军队
430万人 共产党:130万人
①统武治器腐装败备,失接去收1民00万心日军①的战略基战本术上是运步用枪得当

11、一个好的教师,是一个懂得心理 学和教 育学的 人。202 1/8/92 021/8/9 2021/8 /9Aug-219-Aug -21

12、要记住,你不仅是教课的教师, 也是学 生的教 育者, 生活的 导师和 道德的 引路人 。2021/ 8/9202 1/8/920 21/8/9 Monda y, August 09, 2021

15、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 ,莫如 树木; 终身之 计,莫 如树人 。2021 年8月20 21/8/9 2021/8/ 92021/ 8/98/9/ 2021

16、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更 重要。 因为解 决问题 也许仅 是一个 数学上 或实验 上的技 能而已 ,而提 出新的 问题, 却需要 有创造 性的想 像力, 而且标 志着科 学的真 正进步 。2021/ 8/9202 1/8/9A ugus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 (共19张PPT)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上册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 (共19张PPT)

渡江战役
历史回眸
解放军渡江战役总前委
1.下列不属于《中国土地法大纲》内容的是( B ) A.废除一切地主的土地所有权,征收富农多余的土地财产 B.没收农民的土地、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C.土改前的土地契约、债约一律缴销 D.工商业者的财产及其他营业受法律保护,不受侵犯 2.重庆谈判中,中共的和平诚意和“和平、民主、团结”三大建 国口号,赢得了全国民众的认可。解放区“耕者有其田”的土 地政策,让农民无偿获得了梦寐以求的土地,使共产党赢得了 农民的衷心拥护。这段话主要揭示了人民解放战争的( C ) A.发生背景 B.发展历程 C.胜利原因 D.历史意义 3.在下列哪一战役中,统治中国大陆22年的国民党政权垮台 ( D)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4.渡江战役在人民解放战争中,使北平获得解放的战役是 ( C ) A.辽沈战役 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 D.渡江战役
首 战 东 北 的 智 慧 所 在 ?
辽沈战役
和平解放
历史回眸
刘亚楼
林彪
罗容桓
东北解放军
东北野战军伏冰卧雪作战
1948 年 9-11 月,共 歼灭国民党军 47万余人, 东北全境解放。
学习探究 怎样 体会 大军 合力 的宏 伟气 势?
根据辽沈战 役后,全国形势 的根本变化和中 原野战军攻克郑 州后东进靠拢华 东野战军,两军 联合作战的有利 态势,我人民解 放军展开淮海战 役。






(1)毛泽东所说“打了三个战役”是指哪三个战役?有 何历史意义? (2)淮海战役的胜利有何历史意义?如表中数据说明人 民解放军能取得解放战争的胜利的原因之一是什么? (3)决定战役胜负的因素有很多,结合上述材料,你认 为取得战争胜利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从中得到了什么启 示? 答案:(1)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律战役;意义:基 本消灭国民党主力,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2)淮海战役基本上解放了长江以北的华东和中原地区; 原因:人民的大力支持。 (3)战争的胜负取决于人心向背;启示:得民心者得天 下,失民心者失天下。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6张PPT)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上第24课《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课件(26张PPT)

东A.北•辽全单沈•境击第战(此二役处级A编)辑母B版.文平本津样战式役
C.渡江战• 役第三级
D.淮海战役
2.1948年冬,• 第陈四级毅赋诗《淮海前线见闻》:“几十万,
民工走不通。骏• 马第五高级 车送粮食,随军旋转逐西东。前
线争立功。……”从材料中可以看出( B )
A.人民解放军以徐州为中心同国民党主力决战
• 第二后级方
装备
兵力
士气
形势
共产党 • 第巩三固级 大大改善 • 第四级
国民党 危机• 第五级略占优势
280万 365万
高昂 低落
主动 被动



饿









三单击大此战处编役辑简母况版标题样式
战役
作战部队
战役
解放
歼灭
名称
和指挥员
时间
地区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辽沈战役• 第东林二北彪级解、放罗军荣桓
1.千里跃进大别山
•1单94击7年此夏处,编刘辑伯母承版、文邓本小样平式率领晋鲁豫解放军主力,
强渡黄• 河第天二级险,千里挺进大别山。
• 第三级
• 第四级
影响:揭开• 第五了级 人民源自点解放军战略进攻的 重
序幕
南京
武汉
2.三单大击战役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①决战的条件
国民• 党单的击力此量处严编重削辑弱母,版共文产本党样的力式量显著增强,决战时机来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
•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
• 第二级
• 第三级
• 第四级 • 第五级
翻身农民丈量土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辽沈战役的意 义是什么? ④意义:解放了东北全境,解放军在数量上首次超过了 国民党的军队。
沈阳市民欢庆东北全境解放
长春
歼敌47万
锦州
沈阳
黑山
营口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300 290 万人万人
(2)淮海战役
①时间:1948.11—1949.1 ②指挥者:刘伯承、陈毅、邓小平、粟裕、谭震林 ③作战部队:中原解放军、华东解放军
⑤组成了最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并获得了广大人民的支 持。
祖国的统一大业尚未完成!!!
力保障。
解放区的农民送亲人参军
农民组成担架队积极支援前线
1947年夏 战略反攻时机成熟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30
万人
195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二、三大战役和南京解放
1.战略反攻
1947年夏,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 解放军主力强渡黄河,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 幕。随后,千里挺进大别山。
塘沽
1949年1月,国民党军司令傅作义接受改编, 北平和平解放。
为什么要用和平 手段解放北平?
①和平民主是当时大势所趋、民心所向; ②可以避免不必要的伤亡,保障人民的生命财产 安全、保护古迹和文物不受破坏; ③不战而屈人之兵是兵家所推崇的上策,有利于 进一步瓦解敌人。
④意义:1949年1月,北平和平解放,平津 战役胜利结束。至此,华北全境解放。
粟裕 邓小平 刘伯承 陈毅 谭震林



徐州 陈官庄
碾庄
役 示 意

双堆集
民工直接参军543万人
担架组织民兵30.5万副
大小车支援前线88万辆
牲畜后勤保障76.7万头
船只
8500只
情报支持
筹粮
9.6亿斤
挑子
20.6万副
人民群众的支持是革命战争取 得胜利的重要保证。
淮海战役的意义是什么?
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全歼杜聿明部,至此淮海战役结束。图为 战后场面。
3、南京解放
1949年4月,人 民解放军百万雄师兵 分三路,横渡长江, 占领南京,结束了国 民党在大陆的统治。 国民党残余势力退往 台湾。
人民解放战争胜 利的原因有哪些?
①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 ②有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正确指导; ③选择了正确的革命道路,即由新民主主义革命 走向社会主义革命; ④掌握了一支独立的武装力量并进行武装斗争;
④意义:解放了长江中下游以北的广大地区。
(3)平津战役
①时间: 1948.11—1949.1
②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③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华北解放军
前排右起:林彪、罗荣桓、聂荣臻
张家口 新保安
平津战役(
1948.11.29--1949.1.31)
瓮中捉鳖
北平
分割包围
先打两头
后取中间
天津
2.《中国土地法大纲》主要内容
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封建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 田,按照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
3.土地改革的总路线
依靠贫雇农,团结中农,有步骤、有分别的消灭封建性 剥削的土地制度,发展农业生产。
4.土地改革的意义
解放区的土地改革,使农村的阶级关系和土地占有状况发 生了根本性变化,激发了农民革命和生产的积极性。翻身农民 踊跃参军参战,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重要的人力、物
敌我兵力变化示意图
战略决战 时机成熟
人民解放军: 国民党军队:
430 万人
373 万人
130 万人
195 万人
1946年6月 1947年6月
280 万人
365 万人
1948年秋
2.三大战役
(1)辽沈战役 ①时间:
1948.9—1948.11
②指挥者: 林彪、罗荣桓
③作战部队: 东北解放军
辽沈战役指挥者林彪(中)、 罗荣桓(右)等在作战前线
第24课 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解放区为什么要开展土地改革? 解放区是怎样开展土改改革的? 土地改革有何意义和作用?
1.实施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了《中国土地法大 纲》,在解放区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政策。
土改工作队员宣传《中国土地法大纲》
1947年10月,中共中央颁布《中国土地法大纲》






大 别
大 别 山

1947年8月,刘邓大军穿过人烟稀少、 遍地积水的黄泛区。
1947年8月27日刘邓大军进入大别山来自刘伯承登上大别山三角峰

陈赓
陈毅

粟裕 大

陈赓

陈粟

兵团
大军

中 原
别刘邓 大军山
三支大军互为犄角,钳制中 原,威胁南京、武汉。其他解 放区也先后转入反攻,形成了 全国规模的战略反攻态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