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企业经济统计分析.

(整理)企业经济统计分析.
(整理)企业经济统计分析.

企业为经济统计分析

第一章总论

一.经济分析方法

1.对比方法

2.分组法

3.平均数法

4.方差

5.时间数列法

6.指数[费用总额(产量变化)=产量*单耗*单价]

7.相关分析法

8.量本利法

9.综合评价法

10.弹性分析法

二.企业的经济运行

(1)企业的含义:企业是从事生产、流通和服务活动的营利性组织,进行独立的生产经营,并

从法律上确认其具有独特的权利、利益和责任

(2)成为企业的基本条件:

A.企业是一个独立的,以营利为目的的经济实体

B.具有法人资格的独立经济实体

具有法人资格:

(1) 依法成立,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能独立承担民事责任

(2) 独立拥有和使用资产,有权与其他单位签订合同

(3) 会计上独立核算,能编制资产负债表

(3) 企业的经济运行——投入和产出的运行

1.含义: 流量和存量的运行

流量:是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产品和劳务而取得的收入或者是支出的总量,按

一定时期核算出的数量<时期指标>

存量:某一时点上,过去生产与积累起来的产品,货物储备~~<时点指标>

(4) 经济运行需要哪些条件

内部:人力、物力、财力、信息(要素)

外部:经济体制环境、宏观经济环境、市场竞争、思想文化条件

三.我国经济发展类型的划分

四.企业的经济核算

三大核算的统称1. 会计核算:以货币为计量单位,对企业经济过程和结果进行系统的记录和核

算,并据以编制会计报表的核算。

内容:(1)会计凭证的编制和审核(2)账户的设置和记账

(3)成本的核算(4)财产的清查和会计报表的编制

监督反映的对象是资金的运用;采用复式记账法

2. 统计核算:企业经济活动条件的核算和统计:投入的核算,产出的核算,企

业经济效益的核算

3. 业务核算:对企业经济技术活动进行登记核算,目的就是反映各类经济技术

和业务状况的变化

关系:统计核算需要会计核算提供资料,会计核算为经济核算的核心,业务核算是经济核算的基础

三大核算的协调统一(1)原始记录和原始凭证的协调统一

(2)指标口径协调一致

(3)三大核算分类方法协调统一

(4)计算方法协调统一

第二章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一. 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1.含义:工业企业自一定时期内生产经营活动的有效成果的综合反映(产品价值形态)

2.构成:三大产出(1)总产出(总产值)C+V+M

(2)增加值(和为GDP)C1+V+M

(3)生产净值(净产值)V+M

C:物化劳动转移价值(C1劳动手段折旧价值+C2劳动对象转移价值)

V:必要劳动价值M:剩余价值V+M=新创价值

3.世界上两大国民经济核算体系

(1)物质平衡表体系(苏,计划经济产物)MPS:原社会主义国家,只核算物质生产领域的产

出(劳动和服务领域不予核算)

(2)国民账户体系(英,市场经济产物)SNA:既包括物质生产也包括其他

二者区别:(1)核算方法不同

(2)核算范围不同

(3)核算内容不同(物质产品生产与交换,服务领域生产与交换)

二.工业总产出的核算

1.工业总产出统计原则

(1)计算内容上的平衡原则

实质:生产范围划到哪,工业总产出指标就计算到哪,中间消耗和最终使用

也计算到哪,初次分配和再分配、原始收入与派生收入就在哪里分界。

(2)核算主体原则

A.以生产的产品为对象,按产品法计算工业总产出(农业、建筑业)

B.以经营单位(企业)为对象,工业总产出用工厂(企业)法计算

(3)计算时空范围上的统一原则

时间:报告期(本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不抵补)

2.工业总产出计算原则

(1)生产工业产品的原则(本企业计算的总产出)

(2)最终有效产品原则

3.工业总产出的特点

(1)工业总产出受物质产品转移价值的影响

(2)企业内部组织和结构变化的影响;企业内部分工越细,协作化程度越高,工业总产

出重复次数越多

(3)工业总产出不受企业生产起点的影响【why:工业总产出计算原则】

4.工业总产出计算范围

(1)对自然资源的开采(媒、石油、天然气、金属矿、非金属矿)

(2)对农副产品加工和再加工(粮油、面粉、大米、食品、皮革制品、烟草制品、毛纺

织、麻纺织企业)

(3)对采掘业的加工和再加工(冶金、石油、化学、机械、木材加工)

(4)电力、燃气、自来水的生产和供应

(5)对工业修理和翻新(机器设备的修理)

5.工业总产出的计算(工厂法)

公式= 成品价格+ 加工价值+ 半成品/在制品期末期初结余差额

a.走完了全部生产过程成为最终成品,但必须经过检验合格

b.用自备的原材料生产的产品,按出厂价(全价)计算工业总产出

c.用外单位来料生产的产品只记加工费

d.次品、副品(打折)计入总产出;废品不计总产出

e.自制产品按成本价记产出

f.准备出售和已出售的半成品记总产出,走下一车间的不计总产出

g.为本企业其他部门生产的产品按全价计算

6 . 其他行业总产出的计算: 农林牧渔业

以货币形式来表现农林牧渔业全部产品的产量

以生产法计算: 每种产品产量x 价格

7 . 建筑业:以货币表现建筑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生产的建筑的产品和服务的总和

a.建筑工程:价值列入建筑工程预算的各种工程的价值

b.安装工程:设备安装工程价值(不包括被安装工程本身价值)

c.其他工程:非标准设备制造的产出,总承包企业向分承包企业收取的管理费

建筑业总产出计算公式:

一定时期其时间完成实际工程量*单价+一定比率的间接费率+一定比率的计划利润率+税率

三. 工业增加值的核算

1.概念:企业在报告期内从货币形式表示的工业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是企业全部工业

生产活动总成果减去生产过程中消耗或转移的物质产品和劳务价值的余额,是生产

过程中新增加的价值,是GDP主要组成部分

C1 + V + M

2.计算方法

(1)生产法:工业总产出—中间投入(消耗)

中间投入: 直接材料(原材料,燃料,备品配件);各种费用的中间消耗

(制造费用中间投入,销售中间投入,管理中间投入,财务

中间投入)

制造中间投入:修理费、租赁费、低值易耗品消耗、劳动保护费、办公费、水电取

暖、运输费、制图设计费、试验技术开发费、新产品适置费、差旅

销售中间投入:业务运输费、包装、展览、广告费、保险费、差旅(非个人支出)

管理中间投入:办公、保险、差旅非个人、职工教育会议咨询费、审计费、诉讼费、

宣传费、技术转让费、业务招待费

财务中间投入:手续费、汇兑损失、利息净支出

(2)收入法:固定资产的折旧+ 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固定资产折旧:一定时期内为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损耗的固定资产而从成本费用中提

取的折旧的价值

劳动者报酬:劳动者从是生产过程中获得的全部报酬:实物,货币

生产税净额:各个企业向政府缴纳的生产税与政府向各企业支付的补贴相减后差

营业盈余:企业从生产经营的中收入中扣除成本、费用、税金后的余额

(3)支出法:最终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 进出口净额

最终消费:政府消费与居民消费

资本形成总额:企业建筑购置设备和转入的固定资产扣除销售和转出的固定资产价

值;库存增加(原材料,燃料库存,成品半成品在制品库存;企业

销售产品库存期期末价值减期初价值))

进出口净额:一定时期内企业的产品和服务出口价值减进口价值

四. 工业生产净值(SNA)V+M

1.概念:企业在报告期工业生产活动所新创造的价值V+M不包括转移价值

2.计算:生产法:增加值—固定资产

收入法:劳动者报酬+ 生产税净额+ 营业盈余

五. 工业的商品产出与销售产出(工业总产出的两个分支)

1.商品产出:本期生产的可供销售并获得经济收入的产品价值总和

总产出相同:价值构成相同

总产出不同:计算公式不同不包括半成品期末期初价值

着眼点不同总产出包括自产自用的价值产出,在于生产合格既

可生产;商品:经济收入

公式:成品价值+加工价值

2.销售产出:以货币形式表现工业企业在一定时期内销售的本企业产品生产的总价

值,包括以销售的成品半成品、对外加工费、所有权转移(过去生产在今年卖

出也算今年,工业总产出与商品产出则必须为本期生产)

总产出区别计算基础不同总产出是生产的总量;销售产出是销售的总量

第三章企业产品的核算

一.产品的表现形态

物质产品(有形产品)

服务产品(无形产品)

1.物质产品

a.概念:企业生产活动的结果创造了新的实物形态和新的使用价值的产品

b.基本特征:物质产品必须是劳动成果

物质产品必须是有效的劳动成果

物质产品必须是直接的劳动成果(本企业自己生产, ‘’废’’不算)

2.服务产品

a.第三产业提供的生产性和非生产性服务

b.各工业企业附带经营的产品(主要为本企业提供服务)

区别:生产性与非生产性服务产品

是否围绕着物质产品进行活动而区分

是否以执行再生产功能而区别(是,前者;否,后者)

二.实物产品的核算

原始实物量(混合量)

标准实物量

1.原始实物量

a.概念:各类产品按其自然物理量为单位计量的实物量

b.核算原则:必须符合国家规定的质量标准(国际、国家、部颁、企业、合同标准)

必须是本期生产的产品;必须符合规定的产品目录

2. 标准实物量

a. 概念:经济用途相同而品种规格含量不同的同类产品中,确定某种产品

为标准产品,将其他产品按一定比例折算成标准产品产量

原始实物量不能体现产品价值,必须引入标准实物量

b. 如何将原始实物量折算成标准实物量

确定标准产品(企业上级主管部门确定)

计算折算系数: 某种产品实际规格或含量/被确定的标准产品的规格或含量

计算标准实物量 = ∑(每种产品原始实物量 × 折算系数)

例题:某化肥厂09年氮肥产量如下

现以含氮量为21%的硫酸铵为标准,计算四种化肥的原始实物量和标准实物量 原始实物量 = 26000 + 30000 + 34000 + 10000 = 100000

标准实物量 = = 158201

三. 产品流通统计

1. 商品的流转(购、销、存)

商品流转类型的分类

1. 买卖者行为(6种)

a. 生产者将商品卖给商业经营者

b. 生产者将商品卖给生产资料消费者

c. 生产者将商品卖给生活资料消费者

d. 商业经营者将产品卖给商业经营者

e. 商业经营者将产品卖给生产资料消费者

f. 商业经营者将产品卖给生活资料消费者

2. 买卖者在社会再生产的地位和作用

a. 最初的商品流转

b. 中间的商品流转

c. 最终的商品流转

第四章 企业从业人员/劳动生产率/工资核算

一. 企业从业人员核算

1. 概念:指在企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并能取得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的全部劳动者

2. 范围

a. 在岗职工 正在本企业工作并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人员

本企业派到国外学习、参军、出国援外的人员

按国家规定休病假、产假的人员

派往多种经营单位工作并由本企业支付工资的人员

b. 其他人员 离退休以后再就业人员、并由本企业支付劳动报酬

在本企业从事第二职业外单位人员(不包括在本企业工作在校大学生)

ps :建国前参加革命工作的干部(离休)

退休:男60女55; 重体力男55女50; 省部级65 副部级以下60

3.不包括范围

a.离开本企业仍保留劳动关系

b.内退人员(不到年龄)

4.核算原则

谁发工资谁统计

二.从业人员数量构成

1.期末人数(月末、季末、年末)

期末人数= 期初人数+ 本期增加人数–本期减少人数

从农村招来的离退休和内退人员

从城市招来的开除除名辞退人员

退役军人转业军(干部) 解除合同

复原军

调入人员;其他人员

2.从业人员构成

a.按用工期限分临时工(不足1年)

长期工(1年以上)

b.按工作岗位分工人和学徒

工程技术人员:技术员、助理工程师(本科)、工程师、高级工程师(教授级/副)

医院: 医士(无处方权)、医师、副主任医师、主任医师

管理人员:工厂:市地级企业(处=县(团)科)

总工程师、总会计师、总经济师= 行政职称副厂级干部

服务人员

其他人员

c.按工人生产作用分基本工人

辅助工人

d.按工种熟练程度分工人: 8级干部:24级(13级以上是高级干部,18级基层)

e.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半文盲、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

3.从业人员数量和平均人数

平均人数= (期初人数+ 期末人数)\ 2

时期指标:现象在一定时期内汇总总数可以相加

时点指标:现象在一定时点上汇总总数不可以相加

连续的时点数列:日期以一天为单位;人数现象的研究时期内一天也不可缺少

间隔相等的连续时点数列:简单算术平均数公式=

间隔不等的连续时点数列:加权平均数=

间断的时点数列:日期以一个月为单位;人数现象的研究时期内一月也不可少

间隔相等的间断时点数列:采用假定方法,假定每两个相邻时点上变化人数是均

匀的,分别求每两个相邻时点的平均数;期初期末=an

为每月平均数; =

间隔不等的间断时点数列:采用加权平均,以每两个指标数值间隔长度加权

三. 劳动生产率分析

1.概念:一定时期内劳动者创造的劳动成果和所消耗的劳动量之比

表现形式(公式):

劳动生产率=

劳动成果

劳动消耗量

(正指标)(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劳动成果)

= 劳动消耗量

劳动成果

(逆指标)(每创造单位劳动成果所消耗的劳动量)

2.劳动生产率分类

a.从业人员范围分工人劳动生产率:公式= 劳动成果

工人平均人数

(按最简单平均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公式= 劳动成果

全员性职工平均人数

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人劳动生产率工人占全员职工的比率

b.时间范围(尺度)时

月报告期劳动成果

时日月季年,平均人数

c.按劳动成果实物量

劳动量

价值量

3.劳动生产率的变动分析

(一)全厂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分析

(二)总平均劳动生产率变动对总产出的影响

(三)工人人数变动对企业总产出的影响

因素分析:总量指标因素分析两因素分析

多因素分析

平均指标因素分析

同度量因素:把不能相加的因素还原能相加的因素,乘上的这个数叫同度量因素。

求哪个分因素对总因素的影响就是哪个因素的指数

指数分析原则如果计算的是数量指标指数,它的同度量数肯定是质量指标,把它固定

在基期

如果计算的是数量质量指数,它的同度量数肯定是数量指标,把它固定

在报告期

注:加权平均普通平均

四. 企业工资核算

1. 工资的含义:在报告期企业从业人员应得到的劳动报酬

2. 工资制度的原则:a.工资增长速度要低于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速

b.企业平均工资增速要低于企业平均劳动生产率的增速

3. 我国目前的工资形成计时工资;计件工资

奖金;津贴

4. 我国目前的工资制度a岗位技能工资制

b技术等级工资制(按工作繁重度、复杂度、责任大小而定;三要素:

技术等级标准、工资等级表、工资标准)

c 职务等级工资制

d 结构工资制(按工资不同的职能分为若干部分)

基本工资

奖励等

5. 工资总额

1) 包括范围: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计件的超额工资;各种津贴及补贴;加班

加点费;特殊情况费;其他工资

2) 不包括范围:a. 国家发的各种奖金(科技进步奖)

b. 企业合理化建议奖、技术革新奖

c. 职工福利(包括丧葬费、抚恤金、公费医疗、企业给的保险)

d. 离退休职工费用

e. 劳动保护方面的费用(工作服等)

f . 稿费、讲课费、培训费

g. 出差补贴

h. 调动工作给的旅费、安家费

6. 企业工资变动分析

(四)总平均工资的变动分析

(五)总平均工资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六)企业职工人数的变动对工资总额的影响

第五章企业原材料核算

一. 原材料的含义与供应渠道

1.含义: 把直接取之于农业、采矿业的叫作原料;将原料进一步加工后叫做材料

2.供应渠道:国家和上级部门调拨的材料

从物资供应部门采购

从原材料生产企业直接采购

从物资市场采购

3. 采购考虑问题原材料的种类和质量

物资市场上可供的资源

企业对原料需要的类型(连续性需求,一次性需求)

二. 原材料的消耗(三个指标)

1. 原材料的消耗总量: 以产品为对象,企业生产从开始投料到制成成品整个过程中所消耗的

全部原材料总量,包括合格品、次品、副品和废品、公益和边角余料

2. 原材料的消费总量: 以企业为对象,凡是企业在报告期内原材料的消耗都应计入,既包括

生产产品也包括非生产产品的消耗

3. 原材料的利用总量: 企业有效的原材料利用量(与消耗不同,废料、边角余料不包括)

a.立足点不同:消耗(生产经营成果),利用(企业对各原材料的利用率)

b.归类方法不同:消耗(以企业劳动成果归类计算),利用(原材料的总类)

三. 企业原材料消耗定额的核算

1.单耗:单位产品原材料消耗量单耗= 生产某种工业产品的某一种原材料的消耗总量

生产这种产品的合格数

2.各种单耗指数计算

(发展速度)

a.单耗指数(实质是平均数)= 实际单耗

计划单耗

b.生产一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原材料单耗定额指数:实际单耗

定额单耗

原材料单耗绝对数:()报期产量

c.生产多种产品消耗一种原材料原材料单耗定额指数:实际消耗量

定额消耗量

d.生产一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原材料单耗定额指数:

e.生产多种产品消耗多种原材料费用定额指数:

第六章量本利分析

一.概念: 量:产品销售量本:销售成本利:利润

总成本: 企业制造成本和期间费用的总和

变动成本: 随产品产量而变动, 是围绕生产产品而支出的各项费用

固定成本: 不随产量而变动,是围绕生产产品

制造费用:生产成本,企业为生产产品或提供劳务所直接支付的材料和直接工资费用

期间费用:企业为组织生产经营所发生的费用,管理费用,财务费用,销售费用

二.量本利分析内容

a.计算盈亏平衡点上销售量和销售收入

b.测算企业在一定利润目标下的销售量

c.测算企业在达到了一定销售量是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能获得多少利润

盈亏平衡点:指产品的销售收入等于产品的销售成本

销售收入=产品销售量* 单价销售成本=固定成本总额+(单位产品变动成本*销售量)

1.盈亏平衡点上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

单位产品销售价格单位产品变动成本

2.测算企业在一定利润目标的销售量固定成本总额销售利润额

单位销售价单位变动成本

3.测算企业在一定销量时,利润产品销售量单位产品的销售价格单位变动成本固定总成本

三.量本利分析要注意的问题

量本利三者直接相关;考虑税金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