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给量的计算

合集下载

水工地质6(地下水资源评价)

水工地质6(地下水资源评价)

三、贮存量 贮存量:地下水循环中,贮存在含水层中的水量。 分为,容积贮存量;弹性贮存量。 贮存量又可按是否参与天然条件下的水的转换分: (一)可变贮存量(又称调节储量) 可变贮存量:指潜水含水层最高水位与最低水位之 间的重力水体积。 (二)不变贮存量 不变贮存量(永久储量或静储量):指在可变贮存 量临界面以下的不变重力水量。
(二)开采补给量 开采补给量(补充补给量):指开采条件下,除天
然补给量外,尚能夺取的额外补给量。
常见的有下述几种情况。
1.夺取地表水的补充量。
2.夺取相邻含水层的补充量。 3.夺取开采地段以外的补充量。 4.夺取消耗补充量。
(三)人工补给量
人工回灌补
灌溉水渗漏补给
灌溉水渗漏补给分为两种情况:
渠系渗漏 田间渗漏
2.地下水流出量:
地下水的流出量可用达西公式计算。
3.泉水溢出量:
用长期观测资料或现场调查统计资料确定。
(二)人为开采量的计算
包括工业自备井,灌溉井,生活水源井。
下面介绍灌溉井的开采量统计。 单并实测流量法: Qu=(n1q1十n2q2十…十niqi)ηw 式中:Qu——年总开采量
n1、n2…ni——不同泵型年配套井数
Qd d Qdr 或
Qw w Qwr
Qd、Q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补给量,m3/a; Β d、β w——分别为渠灌和井灌入渗补给系数; Qdr、Qwr——分别为渠灌和井灌水量,m3/a。
4.侧向补给量:
Q1 K I A
式中:K——含水层渗透系数,m/d; I——水力坡度; A——垂直于水流剖面面积,m2。
q1、q2…qi——不同泵型单井年开采量
ηw ——灌溉井利用率。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

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具体计算1.地下水补给量的计算1.1自然补给量法自然补给量法是通过评估地表流水与地下水之间的关系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1)降水剩余法:地下水补给量等于降水量减去地表径流量和蒸发量。

一般通过水文观测和气象数据来估算。

(2)水文平衡法:根据区域水文平衡原理,将降水、蒸发、径流、蓄水和地下水补给量等各项因素进行综合考虑,并利用水量平衡方程进行计算。

1.2同位素示踪法同位素示踪法是通过测定地下水中的同位素含量来计算地下水补给量。

常用的同位素包括氢、氧同位素和氡同位素。

通过测定同位素的比例和含量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可以计算出地下水补给量。

2.地下水排泄量的计算地下水排泄量是指地下水从地下水层流出到地表水或引入到其他水体的量。

下面介绍两种常用的地下水排泄量计算方法。

2.1地下水位观测法地下水位观测法是通过长期监测地下水位变化,结合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建立地下水位观测点,安装地下水位观测井。

(2)进行长期的地下水位监测,获取地下水位的时空变化数据。

(3)根据地下水位变化分析地下水排泄量,使用水力学公式进行计算。

2.2水量平衡法水量平衡法是通过对地下水流域的入渗量、蒸发量、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以及地下水位变化等水文过程进行综合分析,计算地下水排泄量。

具体步骤为:(1)收集入渗、蒸发、地下水补给量、地下水开采量和地下水位变化等数据。

(2)利用水量平衡方程根据这些数据进行计算,解出地下水排泄量。

总结:地下水补给量和排泄量的计算是通过分析地下水流动过程和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水文监测数据和水量平衡方程等进行综合计算的。

不同的地质条件和水文观测数据量的不同,计算方法也有所差异。

在具体计算过程中,需要考虑各种影响因素,并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计算,以保证计算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补液原则

补液原则

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

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n补液量和补液速度依据病情而变化。

补液快时可达1000ml/小时,慢时仅10ml/小时。

过慢达不到目的。

过快可以引起心衰,或中毒。

为带入药物时速度在100—200ml/小时,普通补液速度为300—500ml/小时。

生理需要生理需要:一个健康的人的需要量,即不是因为疾病的治疗需要。

一个禁食水(不吃饭或饮水)的病人每日生理需要量一般:5%葡萄糖1500ml 加0.9%生理盐水500ml加10%氯化钾30—40ml.病理需要为治疗不同疾病,液体量不同。

休克的病人可以输液10000ml,多为晶体液部分胶体液和血液;糖尿病病人输液达体重的10%,最初多为盐水,血糖下降到13.9mmol/L以下时,可以给5%葡萄糖;尿崩症输液多在4000ml以上,以糖水和胶体为主1.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

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3.5(女性为3.3)氯化钠=[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035(女性为0.03)或=体重(kg)×〔142-病人血Na+(mmol/l)〕×0.6(女性为0.5)÷173.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ivgtt/min)=输入液体总ml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输入液体总ml数÷(每分钟滴数×4)4.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①已知每h输入量,则每min滴数=[每h输入量×每ml滴数(15gtt)]/60(min)②已知每min滴数,则每h输入量=[每min滴数×60(min)]/每min相当滴数(15gtt)5. 5%nb(ml)=〔CO2cp正常值-病人CO2cp〕×体重(kg)×0.6。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

临床补液大全(公式及分析)临床补液公式及分析补液公式一、补液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注:休克时先晶后胶。

补液量=1/2 累计损失量+当天额外损失量+每天正常需要量粗略计算补液量=尿量+500ml. 若发热病人+300ml ×n1. 补钾:补钾原则:①补钾以口服补较安全。

②补钾的速度不宜快。

一般<20 mmol/h. ③浓度一般1000ml 液体中不超过3g. ④见尿补钾。

尿量在>30ml/h. 细胞外液钾离子总含量仅为60mmol 左右,输入不能过快,一定要见尿补钾⑤低钾不宜给糖,因为糖酵解时消耗钾。

100g 糖→消耗2.8g 钾。

轻度缺钾3.0——3.5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 时,全天补钾量为12 ——18g.2. 补钠:血清钠<130 mmol/L 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 补充公式:应补Na +(mmol )=【142- 病人血Na +(mmol/L )】×体重(kg )×0.6 <女性为0.5 >应补生理盐水=【142- 病人血Na +(mmol/L )】×体重(kg )×3.5 < 女性为3.3 >氯化钠= 【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 )×0.035 <女性为0.03 > 或=体重(kg )×〔142 -病人血Na +(mmol/L )〕×0.6<女性为0.5 >÷173. 输液速度判定每小时输入量(ml )=每分钟滴数×4每分钟滴数(gtt/min )=输入液体总ml 数÷【输液总时间(h)×4】输液所需时间(h)= 输入液体总ml 数÷(每分钟滴数×4)4. 静脉输液滴进数计算法每h 输入量×每ml 滴数(15gtt )①已知每h 输入量,则每min 滴数= ——60 (min )每min 滴数×60 (min )②已知每min 滴数,则每h 输入量= ——每min 相当滴数(15gtt )5. 5%NB (ml )=〔CO2CP 正常值-病人CO2CP 〕×体重(kg )×0.6. 首日头2——4 小时补给计算量的1/2.CO2CP 正常值为22——29%.如未测定二氧化碳结合力,可按5% 碳酸氢钠每次溶液5ml/kg 计算(此用量可提高10 容积%)。

第四章 冷却塔的应用篇-补水量计算

第四章 冷却塔的应用篇-补水量计算

年节水量计算
例题: 2400m³/h的循环水量,使用耐尔冷却塔每年可节省多 少水费?
国标要求漂水率:0.015% 2400×0.015%×24×300=2592吨 2592×6=15552元 耐尔冷却塔的漂水率:0.0001% 2400×0.0001%×24×300=17.28吨 17.28×6=103.68元
济南赛克赛斯
飞溅损失水量(C) 冷却塔之飞溅损失量依冷却塔设计型式、风速等因素决定之。一
般正常情况下,其值约等于循环水量的0.1~0.2%左右(目前的冷却塔由 于做了较多收水的措施,飞溅损失可以做到0.001%)。
定期排放水量损失(D) 定期排放水量损失须视水质或水中固体浓度等因素决定之。一
般 约为循环水量之0.3%左
济南赛克赛斯
第四章 冷却塔的应用篇
补水量计算
济南赛克赛斯空调设备有限 公司(技术部)
(一)浓缩倍数
在开式循环冷却水系统中,由于蒸发系统中的水会愈来愈 少,而水中各种矿物质和离子含量就会愈来愈浓,为使水中含 盐量维持在一定的浓度,必须补入新鲜水,排出浓缩水。通常 在操作时,用浓缩倍数来控制水中含盐的浓度。设以K表示浓 缩倍数,则K的含义就是指循环水中某物质的浓度与补充水中
蒸发E
飞溅C
热流体 热交换器
热水
热空气 填料
循环泵
加药
冷水 排污
冷空气 集水池
排污D
M=E+C+D
(C) 定期排放水量损失(D)
补给总水量M
2.补给水量计算
蒸发损失水量(E) E = Q/600 = (T1-T2)*L /600
E 代表蒸发水量 (kg/h) ; Q代表热负荷(Kcal/h); 600代表水的蒸发潜热(Kcal/h); T1代表入水温度(℃); T2代表出水温度(℃); L代表循环水量(kg/h)

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水资源供给量计算公式

项目区水源主要是浅层地下水、汛期地表水及引黄补源水,由于地表水为季节性水,利用量极少。

浅层地下水主要包括自然降雨的入渗,引黄补源渠道的侧渗补给等。

(1)可供水量计算1、降雨入渗补给量W1=p×a×F式中:W1—降雨入渗补给量m3;a---入渗系数,取0.25;p---年降雨量,单位mm,多年平均降雨量p=623mm,F----控制面积1.19km2W1 =0.623×0. 25×1.19×100=18.53(万m3);2、灌溉回归补给量W2=Q定×U×F灌式中:Q定—灌溉定额,立方/公顷;当p=75%,Q定=800m3/公顷;F灌——灌溉面积,亩;F灌=102.39公顷;U回归系数,取0.18。

计算可得W2=1.47万m33、河渠渗漏补给量W3=K×J×A0×L×t式中:W3-----河渠渗漏补给量,m3;K------渗透系数0.9m/d;J----垂直于河渠单侧剖面的水力坡度,取0.0039;A0----单位长度河渠垂直于地下水流向的剖面面积,m2/m;A0=26m2/m;L----沟河长度,km,L=13.82km;t-----渗漏时间,d,t=180d。

W2=0.9×0.0039×13.82×26×180=227.02(万m3)3、地下水可采量地下水可采量等于地下水补给量乘以可开采系数。

取可利用量的85%为开采量,则项目区地下水可开采量为:W供=(W1+W2+W3)*0.85=(189.34+227.02+68.14)*0.85=474.279(万m3)。

酸中毒补碱量的一种简便计算方法

酸中毒补碱量的一种简便计算方法

酸中毒补碱量的一种简便计算方法一种成年人使用的更简便的补碱量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公式:所需〔HCO3-〕的量(mmol ) =〔HCO3-正常值(mmol/L)-HCO3 -测得值(mmol/L)〕>#重(kg )冲.4 [3]……①因临床常用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而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每20ml (碳酸氢钠1g)约含HCO3-12mmol。

由公式①可演变为:所需5%(m/v)碳酸氢钠注射液(ml) =〔HCO3-正常值(mmol/L)-HCO3-〕重(kg)X 0.4 X20/12 •…②测得值(mmol/L)临床补碱时补给量应为计算值的一半。

实际补给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ml) =1/2 x〔HCO3-正常值(mmol/L) -HCO3-测得值(mmol/L )〕>#重(kg) X0.4 >20/12即:实际补给5% (m/v )碳酸氢钠注射液(ml) =〔HCO3 -正常值(mmol/L)-HCO3 -测得值(mmol/L )〕X重(kg )/3……③成年人HCO3 -正常平均值按24mmol/L计算:公式③可简化为:实际补给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ml) =〔24-HCO3-测得值(mmol/L )〕重(kg) /3 ........................... ④举例:某代谢性酸中蠹病人体重54kg,测得HCO3-12mmol/L,需补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多少ml?根据公式④计算:实际一次补给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的量(ml)= (24-12)X54/3=216ml。

酸中蠹补碱量的一种简便计算方法一种成年人使用的更简便的补碱量计算方法如下。

根据公式:所需〔HCO3-〕的量(mmol ) =〔HCO3 -正常值(mmol/L)-HCO3 -测得值(mmol/L)〕>#重(kg )冲.4 [3]……①因临床常用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而5% (m/v)碳酸氢钠注射液每20ml (碳酸氢钠1g)约含HCO3-12mmol。

补液量

补液量

补液量:1.根据体重调整(2ML/Kg.h)即(48ml/Kg.日)一般为2500-3000ml。

2.根据体温,大于37摄氏度,每升高一度,多补3-5ml/kg。

3.特别的丢失:胃肠减压;腹泻;肠瘘;胆汁引流;各种引流管;呼吸机支持(经呼吸道蒸发增多)补液质:1.糖:一般指葡萄糖,250-300g (5% 葡萄糖注射液规格100ml:5g,250ml:12.5g,500ml:25g ;10%葡萄糖注射液规格100ml:10g,250ml:25g,500ml:50g )2.盐:一般指氯化钠,4-5g (0.9%氯化钠注射液:取0.9克氯化钠,溶解在少量蒸馏水中,稀释到100毫升。

0.9% 氯化钠注射液规格100ml:0.9g,250ml:2.25g,500ml:4.5g )血清钠<130 mmol/L时,补液。

先按总量的1/3——1/2补充。

公式:应补Na+(mmol)=[142-病人血Na+(mmol/L)]×体重(kg)×0.6(女性为0.5)应补生理盐水=[142-病人血Na+(mmol/L)] ×体重(kg)×3.5(女性为3.3)完全肠外营养时糖盐比例约为5:1 .3.钾:一般指氯化钾,生理量3-4g (10%氯化钾溶液,规格:10ml:1g 。

一般10%氯化钾注射液10-15ml 加入萄糖注射液500ml)低钾:轻度缺钾3.0—3.5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6—8g。

中度缺钾2.5—3.0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8—12g。

重度缺钾<2.5 mmol/l时,全天补钾量为12—18g。

补钾公式:(4.5-实测血钾)*体重(kg)*0.4=钾缺失(mmol)注:1g氯化钾=13.6mmolK+ 每日补钾量为:生理量+钾缺失4.一般禁食时间3天内,不用补蛋白质、脂肪。

大于3天,每天应补蛋白质,脂肪。

补液原则:先快后慢、先胶后晶、先浓后浅、先盐后糖、见尿补钾、缺啥补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2 补给量的确定时间:2006-11-02 来源:作者:
9.2.1 地下水的补给量应计算由下列途径进入含水层(带)的水量:
1 地下水径流的流入。

2 降水渗入。

3 地表水渗入。

4 越层补给。

5 其他途径渗入。

9.2.2 计算补给量时,应按自然状态和开采条件下两种情况进行。

进入含水层的地下水径流量,可按下式计算:9.2.3
9.2.3 )(M IQ =K··B·
3M);/d——地下水径流量式中Q ();M/dK——渗透系数(——自然状态或开采条件下
的地下水水力坡度;I(M);——计算断面的宽度B M——承压含水层的厚度(M)。

降水入渗的补给量,可按下列公式计算:9.2.4
1 按降水入渗系数计算时:
Q=F·α·X/365 (9.2.4-1)
3/d);(M式中Q——日平均降水入渗补给量
2);(M F——降水入渗的面积α——年平均降水入渗系数;
X——年降水量(M)。

2 在地下水径流条件较差,以垂直补给为主的潜水分布区,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时:
Q=μ·F·ΣΔh/365 (9.2.4-2)
式中ΣΔh——一年内每次降水后,地下水水位升幅之和(M);
μ——潜水含水层的给水度。

3 地下水径流条件良好的潜水分布区,可用数值法计算降水入渗补给量。

9.2.5 农田灌溉水和人工漫灌水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灌入量、排放量减去蒸发量及其他消耗量进行计算。

9.2.6 河、渠的入渗补给量,可根据勘察区上下游断面的流量差或河渠渗入的有关公式计算和确定。


9.2.7 利用各单项补给量之和确定总补给量时,应对各单项补给项目进行具体分析,确定对本区起主导作用的项目,并避免重复。

9.2.8 利用开采区内的地下水排泄量和含水层中地下水储存量之差计算补给量时,可按下式计算:Q=E+Q+Q+Q+ΔW/365 (9.2.8)KYBj3/d);mQ——日平均地下水补给量(式中
3/d);——日平均地下水蒸发量(mE3/d);(m——日平均地下水溢出量Q Y3/d);m Q——流
向开采区外的日平均地下水径流量(3/d);——日平均地下水开采量(mQ KΔ——连续两年内相同一天的地下水储存量之差(年储存量小于上年者取负值)W3/d)。

(m9.2.9 地下水总补给量,可根据水源地上游地下水最小径流量与水源地影响范围内潜水最3)之和确定。

/dm(低、最高水位之间的储存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