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中世纪史:第七讲 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分解

合集下载

第7课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必备优质课件(部编版)

第7课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课件)—2022-2023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教学必备优质课件(部编版)

世界古代史
古典时代
中世纪
近现代
部编版九年级上册世界历史 第三单元 封建时代的欧洲
第7课 基督教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地图、图片和阅读教材,了解基督教的兴起,知道其与世 俗统治互相依存发展,是历史条件的产物。
2.通过观察地图和阅读材料,梳理法兰克王国的发展历程,知道法兰 克王国是西欧封建社会早期代表性国家。
查理·马特改革(采邑制改革)
三、封君与封臣
2.分封形式:
以土地封赐为纽带
无偿地赏赐
西欧封建等级 有条件的封赏 (提供兵役服务)
封君
封臣
三、封君与封臣
2. 权利与义务:
3.基督教的传播:
封臣
对封君忠诚,无偿为封君服兵役、提供金钱等 封君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的荣誉、人身和财产安全。 当封臣受到外来攻击时,封君必须提供保护。
继西罗马帝国之后,“皇帝”的尊号在 西欧再次复活。教皇赋予皇帝以神圣合 法性,皇帝则为教皇提供政治和军事支 持。
欧洲所有的皇帝都由需要教皇加冕以得 到上帝的认可,直到拿破仑时期,这一 传统还在继续。
பைடு நூலகம்、查理曼帝国 (五)帝国分裂
843年,查理曼的三个孙子缔结条约,将帝国一分为三,形成以后德意 志、法兰西和意大利三个国家的雏形。
➢ 定义:“救世主”希腊语中称 “基督”,信仰耶稣基督 的宗教被称为“基督教”
➢ 教义:耶稣教导人们忍受苦难, 死后可以升入“天堂”。
耶稣传教示意图
一、基督教的兴起
1-2世纪:遭到压制和迫害
3世纪:发展和压制的高潮
2.基督教的发展: “三百年教难”(统治者打压)
4世纪:定位国教
统治阶级改信基督教

中世纪德意志史ppt

中世纪德意志史ppt
主讲人:李建勇
丹麦
波兰
德意志王国名称的演变
法兰克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 神圣罗马帝国(1157) 德意志民族的神圣 罗马帝国
理解神圣罗马帝国的四个维度: 皇 权
教 皇
诸 侯
城 市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康拉德王朝(911-918年) 萨克森王朝(奥托王朝) (919-936年) 萨利安王朝(1024-1125)亨利二、四世 苏普林堡王朝(1125-1137) 霍亨斯陶芬王朝(1138-1208) 韦尔夫王朝 奥托四世(1198-1215) 霍亨斯陶芬王朝(1212-1250) 空位时期 (1254-1273)与七大选侯制度 混和家族世系时期 (1283-1438)与黄金诏书 哈布斯堡王朝(1438-1806)

罗马教皇格里高利七世趁国内局势未稳之际,命令 亨利四世放弃任命境内各教会主教的权力,宣布教 皇的地位高于一切世俗政权,甚至可以罢免皇帝。 对此,亨利四世以召集德意志主教会议,宣布废黜 教皇相对抗。于是格里高利七世发布敕令,废黜亨 利四世,革除其教籍,解除臣民对他的效忠誓约。 在种种内忧外患的严峻形势下,亨利四世再也无法 顾及自己高贵的皇帝身份,演出了一场德国版的 “负荆请罪”。 1077年1月,年仅26岁的亨利四世 带着他的妻子和孩子站在满地白雪的卡诺莎城堡的 院子里,格里高利七世这位出身低微的手工匠人的 儿子,硬是让高贵的德皇在室外整整等了三天。
授职权之争
主 教
修 道 院 长

教皇国(拉丁语:Civitas Ecclesiae;意大利语: Stato Pontificio或Stato della Chiesa)位于亚平宁 半岛中部,是由罗马教皇统治的世俗领地,也 是一个已经不存在的国家。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

中世纪德国和意大利政治制度..
第六讲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 共和国政治制度
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 治制度
• (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 • 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 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一个独立国家。开始时称 为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 名称。从9至11世纪,德国一直处于四分五裂的局 面,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即萨克森、法兰克尼 亚、士瓦本、巴伐利亚和洛林,相互对峙,各自 为政,国王徒有虚名。
萨克森王朝
神权与俗权的对立与“教皇革命”
• 鄂图在得到皇帝的称号后,承认了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 求,却保留了德意志皇帝对地产的所有权,而且要求教皇 就职后应向德意志帝国皇帝宣誓效忠,鄂图还不经教皇同 意便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的极大不 满,从而开始了世俗政权与罗马教皇之间的长达几个世纪 的关于主教授职权的争论。这场争论实际上是一场世俗政 权高于教权还是教权高于世俗政权的争论。 • 12世纪德皇亨利五世与教皇卡立克斯特二世签订沃姆斯 和约,规定主教和修道院长由教士选举,德皇归还所侵 占的教会财产,由教皇赐与指环和权杖表示对世俗政权的 承认,但德国主教和修道院长的选举应在皇帝或其代表的 参加下进行,并由皇帝赐与节杖作为认可的象征,这项和 约虽使争议暂时告一段落,但争议并未结束。
(二)德意志帝国13至16世纪的政治制度
• 13世纪是德意志城市发展的繁荣时期,农村居民大批流入城市,城市 中出现了各种商业行会和手工业行会,但各城市之间往往缺乏联系, 而且没有一个城市像英国伦敦那样发展成为全国工商业的中心。德国 城市的发展也没有能够促成德意志帝国政治上的统一,反而更加促进 了它政治上的分裂。 • 1220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他把自己的统治重心放在意大利,他把德国留给四分五裂各自为政的 封建贵族去进行统治,而把自己的注意力专注于意大利和西西里,因 而对德国诸侯作出了许多的让步。 1250年霍亨斯陶芬王朝覆灭,德 意志帝国便处于分崩离析的境地, 从1254—1273年的20年间,出现 了没有皇帝的所谓“大空位时期”。在此期间,王室领地和特权 几乎被诸侯瓜分殆尽,封建割据局面更趋严重,大空位时期,德国分 裂为300多个大小不同的公国和侯国。 • 1273年在法兰克福召开的选侯会议上,哈布斯堡家族的鲁道夫伯爵当 选为德意志帝国皇帝,大空位时期方告结束。自此皇位辗转于哈布斯 堡家族和卢森堡家族之间,皇帝徒具虚名,国家实际权力掌握在七个 最大的诸侯手里,这七个诸侯是:美因兹、科伦、特里尔的三个大主 教,波西米亚(捷克)国王,莱茵区的巴拉丁伯爵,萨克森公爵和勃 兰登堡边地侯。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部编九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中世纪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既有
哥特式教堂、传奇文学、大学和学院,又有王权
和教权的争斗、十字军的远征、饥荒瘟疫的侵扰
……”
——美国《出版人周刊》
中世纪:5世纪——15世纪
封建制度的形成、发展和解体是这一时期欧洲历史的主线。
第7课
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
上帝给了世界十分美,九分在耶路撒冷。 ――摘自犹太教圣经《塔木德》

查理曼帝国

【武功】
查理曼在位四十余
年,对外征战达五十
三次之多,平均每年
都要外出征战一次。
也是因此,他能建立
查理大帝像
(742—814)
【文治】
自西罗马帝国灭亡后 西方最大的王国。
今西班牙
查理曼的理想是恢复昔日罗马的
繁盛,在文化上恢复罗马的传统。他在宫廷中聘请学者,创办
皇家学校。开办过教会学校,提高教士文化。促进了文化的繁
读图解惑
采 邑 制 改 革
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 封君与封臣
直 接 隶
①给予土地者为封君 接受土地者为封臣

② 封建等级关系。

封君不能任意侵害封臣安

全,有义务保护和维持封
臣生存;而封臣要 ,
无偿地服兵役、提供金钱
等。(自备军役装备)
③核心:土地和兵役; 层层分封。
特点

封君与封臣的关系有着严格的等级性,
封 礼
封地。骑士是勇敢、忠诚 的象征,每一位骑士都以 骑士精神作为守则,是英
仪 他的脸颊,宣誓保护封臣,
并将信物交给封臣。
雄的化身。
生平介绍
丕平三世
(矮子丕平) (714——768)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历史课中的世界】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

第7课+基督教的兴起和法兰克王国-【历史课中的世界】2023-2024学年九年级历史上册优质教学课

大的王国; 教皇为_查__理 加冕
一分 为三
基 督 教
1世纪 兴起于 巴_勒__斯_坦_
4_世_纪__末 481年
成为_罗_马__帝_国 法兰克王国 的国教 改信_基__督_教_
8世纪 前期
800年 _8_4_3_年
教会享有 “__什_一__税__”;
探究一:王权与神权——克洛维与基督教 1、基督教的兴起
探究二:封君与封臣 8世纪前期:法兰克国王对土地分封形式进行改革;
改革前:无偿赏赐土地
改革后:
11世纪:以土地封赐为纽带而形成的封建制度在西欧普遍存在。
在法兰克王国的发展过程中,历代国王们既利用基督教巩固了统 治,又建立并完善了封君封臣制度,从而推动了法兰克王国乃至整个 西欧的封建化进程。在这个过程中,基督教也进一步传播。法兰克王 国与罗马教廷的结合,也是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 欧洲文明不再局限于地中海沿岸,西欧文明逐渐发展起来。
时间:481年;建立者:克洛维
蛮 族 王 国
探究一:王权与神权——克洛维与基督教
结合书本p33页回答以下问题。 ①克洛维皈依了哪一宗教?用什么方式拉拢教会和部下? ②根据地图,法兰克王国控制了哪一地区? ③皈依该宗教对法兰克王国的发展有何意义?
皈依基督教巩固了法兰克王国的统治,促进法兰克王国的扩张。
封君封臣制度示意图
封君封臣的关系具有契约性。
材料二 将的土地分封给官员和将领 4.总结封君封臣制度的特点。
,条件是必须服兵役和履行臣民义务
。受封者不履行义务,则收回封土。
封主或封臣一方死亡,也收回土地,
关系终止。
——《世界中古史》
①以土地的封赐为纽带;②封君封 臣关系有严格的等级性;③权利与 义务交织;④有一定契约意义。

第四节 封建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

第四节 封建分裂的德国和意大利

米 兰 大 教 堂
参考书目
詹姆斯·布赖斯: 神圣罗马帝国》 詹姆斯·布赖斯:《神圣罗马帝国》,商 年版。 务印书馆 1998 年版。 侯树栋: 德意志中古史》 侯树栋:《德意志中古史》,商务印书馆 2006年版 年版。 2006年版。 马丁‧基钦: 剑桥插图德国史》 马丁‧基钦:《剑桥插图德国史》,世界知 识出版社2005 识出版社2005 年版
一、德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1、封建化(8世纪末—12世纪初)进程的缓慢,原 封建化(8世纪末—12世纪初)进程的缓慢, (8世纪末 世纪初 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马尔克的传统、 因:罗马化微弱和起点低;马尔克的传统、自由 农民爱好自由 2.中央王 中央王( 权软弱, 2.中央王(皇)权软弱,地方封建势力强大 a.王位继承选举制 王位继承选举制。 a.王位继承选举制。 德国最初分裂为许多大公国,最著名的有萨克森、 德国最初分裂为许多大公国,最著名的有萨克森、 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士瓦本4大公国。 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和士瓦本4大公国。 b.城市兴起晚 外向性强。 城市兴起晚, b.城市兴起晚,外向性强。 c.“神圣罗马帝国 的负担,不注重对内整饬, 神圣罗马帝国” c.“神圣罗马帝国”的负担,不注重对内整饬, 注重对外扩张。 注重对外扩张。
1258年 律伯克之印 1258年
五、意大利社会发展的不平衡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 1.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北部波河流域达,中部教皇领地主 要是农业区,工商业不甚发达, 要是农业区,工商业不甚发达,南部地区经济 落后。 落后。 2.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 2.政治上长期处于分裂状态:北方公国和城市 共和国; 拉丁平原的教皇国; 共和国;中部是 拉丁平原的教皇国;南部是西 西里国王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  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

第七章中世纪德意志帝国和意大利城市共和国的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16世纪前的封建政治制度(一)德意志帝国早期的封建政治制度1.德意志国家的起源德意志民族的先祖是日耳曼人,因为德意志帝国是在法兰克王国解体后,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所形成的独立国家。

开始时称东法兰克,直到11世纪末才取得了德意志这一名称。

2.萨克森王朝鄂图一世的统治* 对外扩张9~11世纪,德国一直四分五裂,当时存在着五大公国:萨克森、士瓦本、巴伐利亚、法兰克尼亚、洛林相互对峙。

公元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死后,加洛林王朝在东法兰克的统治结束。

911——919年法兰克公爵康拉德短暂执政,接着经各大公国贵族代表会议的讨论,萨克森公爵被推选担任国王,是为亨利一世,开始了萨克森王朝的统治。

919年萨克森王朝第一位国王亨利一世积极推行对外扩张的政策。

亨利对外扩张的时间表是:923-925年夺得了洛林(今法国境内,洛林大区位于法国东北部,与比利时、卢森堡、德国接壤)的最高统治权;928年夺得了勃兰登堡并在易北河建立了墨森堡;929年迫使捷克承认其统治权。

936年,亨利逝世,其子鄂图一世继位。

鄂图一世继续父亲的对外扩张政策。

940年前后,征服了易北河和奥德河之间的广大地区,占领了斯拉夫人的大量土地,建立了边区马尔克和两个住郊区。

鄂图的势力一直延续到德兰半岛;951年率军侵入意大利,占领了伦巴第;962年,鄂图一世率军进入罗马,在罗马的圣彼得教堂接受教皇的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皇帝”(12世纪后,又将这个称号改为“德意志民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

在获得皇帝的称号后,鄂图一世承认教皇对意大利地产的要求,但保留了对意大利地产的所有权。

并要求教皇就职后应向皇帝宣誓效忠,鄂图常驻意大利的代表有权直接向皇帝上奏。

但是后来鄂图不经教皇同意撤换了拉文那大主教,这引起了教皇约翰十二世的不满。

罗马教皇为了和鄂图一世进行斗争,反过来与意大利贵族结成联盟。

但最终的结果是约翰十二世被鄂图废黜。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历史学基础(世界古代中世纪史)模拟试卷19(题后含答案及解析) 题型有:1. 单项选择题 2. 名词解释 3. 史料分析题 6. 论述题单项选择题1-20小题,每小题2分,共40分。

下列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对阿拉伯半岛的统一起了促进作用的宗教是( )。

A.犹太教B.基督教C.伊斯兰教D.琐罗亚斯德教正确答案:C解析:阿拉伯半岛上的各部落民众在伊斯兰教旗帜的引导下走上了建立统一国家的历程。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2.中古时代著名的阿拉伯学者阿维森纳的代表作是( )。

A.《古兰经注》B.《医典》C.《黄金草原》D.《地形学》正确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阿拉伯文化。

伊本.西纳,西方称为阿维森纳,是伊斯兰世界著名医学家和哲学家,著有医学百科全书《医典》。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名词解释21-28小题,每小题10分,共80分。

3.丕平献土正确答案:丕平献土:751年,法兰克宫相查理.马特之子矮子丕平与罗马教廷相勾结,自己登上王位,建立了加洛林王朝。

754年,教皇为丕平加冕。

为了报答教皇,丕平率军进攻威胁教皇的伦巴德人,把夺得的意大利中部的部分赠与教皇,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

这一事件史称“丕平献土”。

“丕平献土”影响了后来欧洲的政治宗教进程,创造了教皇国,教会势力开始拥有世俗权力从而权势日增。

日耳曼蛮族文化与罗马基督教文化的结合,构成了中世纪欧洲文化的底色。

解析:“丕平献土”说明教会需要依靠一个强有力的世俗力量来保护。

知识模块:世界古代中世纪史4.查理大帝正确答案:查理大帝是矮子丕平的儿子,在其统治时期,加洛林王朝臻于极盛。

查理大帝在位46年,通过开疆扩土,形成了一个版图广大、民族众多的帝国。

公元800年的圣诞节,教皇利奥三世在罗马圣彼得教堂为其举行加冕礼,称其为“罗马人的皇帝”。

他在政治上加强世俗政权与教权结合。

推行封君封臣制,同时发展文化事业,在其统治时期出现了一个短暂的文艺复兴,称为“加洛林文艺复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5 、《沃姆斯宗教协定》: 1122 年, 教皇卡里克斯托斯二世 (1119-1124) 和皇 帝亨利五世签订。 ①德意志境内所有主教和修道院院长, 由神届法规规定选举产生,皇帝或皇帝 的代表可临场监选。 ②德意志皇帝交出神职叙任权,但仍 享有管理主教财产的权力。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5、《沃姆斯宗教协定》: ③主教授职时,由教皇授予象征宗教 权力的指环和权杖,由皇帝授予封地, 德国境内的主教和修道院院长,还首先 由皇帝赐予权节作为世俗权力的象征。 《沃姆斯宗教协定》签订后,主教授 职权之争暂告一段落。这样,在德意志 境内形成这样一种局面:一个主教和修 道院院长的任命,需经过教会和皇帝两 方面的批准才有效。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4、卡诺莎会见:1077年1月,亨利四 世赤足披毡越过阿尔卑斯山,到达卡诺 莎城堡,他穿着悔罪人的衣服,在城堡 下等了三天 (25-28日 ),表示悔过,终于 得到教皇赦免,恢复了教籍。这就是著 名的“卡诺莎会见”(又称卡诺莎请罪、 卡诺莎事件、卡诺莎晋见)。从此,“到 卡诺莎去”这句话就成了“屈膝投降” 的代名词。
返回
(五)德意志政治分裂的原因
1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殊性:分散性 和不平衡性. 2 、德国长期奉行对外侵略的政策。 这对德国中央集权也产生了不利影响。 3、选侯政治影响. 4 、罗马教皇对德国的干涉。即主教 授职权之争。
返回
二、意大利(中世纪意大利历史 发展特点) (一)政治上四分五裂,最为严重 (二)最先爆发反农奴制起义 (三)最早出现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萌芽 (四)最先爆发雇佣工人起义 (五)最早出现文艺复兴运动
返回本节
(一)政治上四分五裂,最为严重
意大利分为三个部分:南部西西里和 那不勒斯称为西西里王国;中部是教皇国; 北部是一些城市共和国。分裂原因: ①各地经济发展不平衡,没有形成统一 的市场和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外国的侵略:拜占廷、德意志、法国、 西班牙在不同时间都入侵过意大利。 ③罗马教廷的阻挠。
世界中世纪史
第七讲: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第七讲
15世纪前的德意志和意大利
中世纪的德意志和意大利两国 与英法两国不同,它们没有形成统 一的中央集权国家。两国历史发展 的共同特点是:政治经济四分五裂, 王权弱小。
一、德意志 二、意大利
一、德意志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三)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特点 (四) 《黄金诏书》与选侯政治 (五)德意志政治分裂的原因
返回
3、承认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合法化 只规定附庸不得发动反对自己领主 的战争,城市之间不得结成同盟反对 诸侯。市民和农民都属于大领主。
返回
4、选侯委员会 每年召开一次,为期一个月 (复活节之后)。商讨国家大事。选侯 委员会变成国家常设管理机构,选侯 成为国家命运的主宰者,国家大事统 由他们同意才能执行。
1、确定了皇位选举法
①把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 捷克国王、巴拉丁伯爵,以及美因斯、 科伦、特里尔三大主教列为“七大选 侯”,以后皇帝就由这七大选侯选举, 固定在法兰克福城举行。 ②选举会议由美因斯大主教召集 并主持。 ③按多数票决定的办法。
返回
2、诸侯权利
承认诸侯在其领地内的政 治独立、享有司法、征税、铸币 和经营盐铁矿山、军事等权利, 皇帝不得干涉。领地可世袭由长 子单独继承,男性相续。
返回
(四)《黄金诏书》与选侯政治
皇 帝 查 理 四 世 于 1356 年 颁 布 了 “ 黄 金 诏 书”。 1、确定了皇位选举法 2、诸侯权利 3、承认封建主之间的私战合法化 4、选侯委员会 《黄金诏书》事实上把德意志的分裂以 法律形式固定下来,使帝国长期没有形成统一 的中央集权国家。马克思称之为“德国多头政 治的根本法”。 返回
返回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
罗马教皇与德意志皇帝虽然互相勾结, 但双方为争夺主教授职权存在着尖锐的矛 盾,实质上是为争夺主教领地上的政权和 捐税的斗争。到了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 (1056-1106) 和教皇格里哥利七世 (10731085) 时,政教冲突趋于紧张,公开展开 了斗争。
(二)教权与皇权的斗争(续)
返回本节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从查理曼帝国分裂出来的东法兰克 王国,逐渐发展为德意志王国。 911年,东法兰克国王路易去逝, 加洛林王朝在德意志的统治结束。919 年,萨克森公爵亨利一世当选为国王, 建立萨克森王朝(919-1024)。
(一)神圣罗马帝国的建立
961年,教皇约翰十二世遭到罗马贵族的反 对,请求德意志出兵援助,奥托一世进军意大 利,平息了反对教皇的封建主,巩固了教皇的 地位。为感谢奥托,教皇于962年2月在罗马圣 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称为“罗马帝国”的 皇帝。后来1155年,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皇帝腓 特烈一世加冕时,又加上了“神圣”二字。这 样,查理曼帝国解体后,西欧又出现了一个 “神圣罗马帝国”。其领土除德意志外,还包 括意大利北部和中部。
1 、格里哥利七世坚决主张实现“教权高 于皇权”的目标。1075年,他在罗马宗教会议 上发表《教皇敕令》。 2、亨利四世于1076年1月24日在沃姆斯召 开会议。 3、格里哥利七世1076年2月22日在拉特兰 召开宗教会议,发布了被称为“中世纪最著名 的教皇法令”,宣布革除亨利四世的教籍,废 除其帝位,取消他统治德意志和意大利的权力, 解除其臣民的效忠誓约。
返回
(三)德意志经济发展的特点
德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是它的分散性和发展的不平 衡性。 城市同盟:势力最大的是汉萨同盟。该同盟最初 由律贝克、汉堡、不来梅为首的北部各城市结成的联 合,14世纪中期才扩大形成,最盛时期有100多个城市 加入同盟。该同盟长期垄断了北海和波罗的海沿岸各 国的贸易,在邻近各国中享有商业特惠权,在伦敦、 布鲁日、卑尔根、诺夫哥罗德等地设有商站。 南部的奥格斯堡、纽伦堡、乌尔姆组成士瓦本同 盟;西部的科伦、沃姆斯、美因斯、斯特拉斯堡等城 市为主组成莱茵同盟。这些同盟都包括邻近的几十个 城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