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海禁政策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

明朝的海禁政策及其影响明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富辉煌的朝代,不仅在文化、经济、科技等方面有较为显著的成就,而且在政治上也有一套独特的制度和政策体系。
其中,海禁政策是对明朝对外开放的一种限制,也是明朝经济发展和贸易的一个重要因素。
一、海禁政策的出现和内容明朝初年的海禁政策并不十分严格,主要是出于对倭寇的防范。
直到万历年间,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海禁政策逐渐加强。
这一时期开始实行“一艘船一证”制度,凡是出海经商的船只都需要取得官方的许可证,否则一律不允许出海。
同时,禁止外国商人在中国贸易,与外国人们通婚、雇佣、招收官员均被视作重罪,禁行。
二、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海禁政策实施后,中国的国际贸易活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经济划时代的发展被限制,外贸和航运业萎靡不振;国际市场上中国的地位急削,甚至被欧洲国家赶超。
由于不能与外国国家开展贸易活动,中国的商品、技术、知识等资源无法扩展到全球。
虽然在海禁政策之前,明朝与民间买卖往来数量很大,但大部分仍然被视为非法贸易,这也限制了中国物资的贸易网络。
三、海禁政策的执行海禁政策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都未能彻底执行。
因为这个政策的规定非常严格,并且需要相应的财政、物流等资源投入,这导致了很多地区的海关执法困难,甚至贿赂和盗窃现象频发。
因此,海禁政策的执行情况一直受到重视,不断加强。
四、海禁政策在历史上的启示海禁政策是中国封闭外交政策的重要代表,也是现代经济诞生之初中国遇到的突然困境的缘由之一。
这个政策的执行让中国海外贸活图像暗淡,同时也使中国不得不接受国际贸易中的劣势,在国际社会中处于一种较为孤立的地位。
明朝末期是中国对外政策历史上最为封闭的时期,但是在新时代中,中国已经到了一个开放的时期,中国经济逐步得到发展。
海禁政策的出现和执行给我们启示,不可过度封闭,否则就会使得中国经济走向失败的道路。
五、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启示对中国经济的未来而言,封闭外交政策并非最佳选择。
相反,我们应该尝试融入全球经济市场,并确定自己的经济地位。
明朝海禁政策的变化

明朝海禁政策的变化一、明朝海禁政策初期(洪武年间 - 永乐初期)1. 背景- 明朝建立初期,政治上需要稳定统治。
一方面,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逃亡海上,与倭寇勾结,时常骚扰沿海地区,威胁明朝的政权安全。
另一方面,朱元璋为了防范国内臣民与海外势力勾结,对他的政权产生威胁。
- 经济上,明朝刚建立,需要恢复和发展国内的农业和手工业生产。
朱元璋认为海外贸易会使国内的劳动力流失,影响农业生产,而且他希望通过朝贡贸易来控制对外贸易,以实现“厚往薄来”的外交策略,彰显大国威严。
2. 政策内容- 洪武四年(1371年),朱元璋颁布“禁濒海民不得私出海”的诏令,禁止沿海居民私自出海贸易。
- 洪武七年(1374年),明朝撤销了自唐朝以来就存在的负责海外贸易的市舶司,进一步加强海禁。
- 洪武十四年(1381年),朱元璋下令严禁沿海居民私自与海外诸国贸易,“片板不许下海”成为海禁政策的典型表述。
3. 影响- 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倭寇与沿海反明势力的勾结,维护了明朝初期沿海地区的政治稳定。
- 但是,海禁政策严重限制了沿海居民的生计,使得原本以海外贸易为生的商人和渔民失去了生活来源,导致沿海地区经济发展受到阻碍。
二、明朝海禁政策的松动(永乐年间 - 正德年间)1. 背景- 明成祖朱棣时期,明朝的国力逐渐强盛。
朱棣为了宣扬国威,加强对外联系,同时也为了寻找失踪的建文帝朱允炆,开始派遣郑和率领庞大的船队下西洋。
郑和下西洋是一种官方主导的大规模航海活动,它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海禁政策的限制。
- 随着明朝国内经济的恢复和发展,对海外贸易的需求也有所增加。
一些沿海地区的商业势力希望能够开展合法的海外贸易。
2. 政策变化- 永乐元年(1403年),朱棣恢复了被朱元璋撤销的市舶司,在浙江、福建、广东设立,负责管理海外贸易事务。
这表明明朝开始有限度地放松海禁政策,允许在官方管理下的海外贸易。
- 郑和下西洋期间,虽然民间海禁依然存在,但官方的航海活动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使得明朝与亚非各国的贸易往来更加频繁。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

明朝海禁政策的影响与启示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和外交手段。
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该政策对明朝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海禁政策及其影响,并从中寻找对当代社会的启示。
一、海禁政策的实施与目的明朝海禁政策自明成祖朱棣时期正式实施,旨在限制对外贸易与航海活动,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国内产业和保持朝廷对经济的控制。
该政策的实施主要表现为禁止私人航海、对外贸易限制、禁止沿海居民离开国境等。
尤其在明宣宗时,海禁政策更加严格。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1. 经济影响明朝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大量商品无法进入国内市场,经济发展受到了制约。
一方面,明朝无法获得外来商品的供应,导致了国内物价上涨,人民生活负担加重。
另一方面,国内商品无法出口,使得明朝的贸易逆差增加。
这种限制对明朝国内商业和工业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冲击。
2. 文化交流受阻海禁政策限制了明朝与外界的联系与交流,使得文化交流受到极大的阻碍。
明朝封闭的海政策使得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在亚洲地区有所衰减,在传播思想、科技和艺术等方面错失良机。
而当时西方的地理大发现却给亚洲其他国家带来了新的思想和科技的引进。
3. 军事背后的考虑明朝海禁政策的实施背后,隐藏着对外来侵略和军事威胁的担忧。
明朝当时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希望通过海禁政策来保护国家免受外来侵略和渗透。
然而,这种保护主义的政策并未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加速了国家的衰落。
三、明朝海禁政策的启示1. 开放与合作的重要性明朝海禁政策反映了封闭对外交往的弊端,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开放与合作是实现国家发展和繁荣的重要前提。
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没有与世界接轨和互联互通,就难以获取新的知识和技术,也难以引进优质产品和发展新兴产业。
因此,如今我们要积极推进全球化进程,促进各国间的合作与交流。
2. 多元文化的重要性明朝海禁政策导致中国文化发展相对封闭,使得中国错失了西方文化的机遇。
这给我们一个启示,即文化的多元性是一个国家赖以发展的基石,吸取外来文化的精华,保留自己的特色,才能在文化的交流中保持活力。
明代海禁政策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遭到海外侵略的朝代。
其对外政策较之前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
从洪武四年(1371年)到隆庆年间开禁共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这么久的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何在、过程如何、后来为何开禁、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明王朝建立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对内主要表现为皇权的空前提高、对地方控制的空前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对外职能的加强等方面。
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措施,使大权一归朝廷和归君主。
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在对外事务中,朝贡贸易的加强与海禁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点。
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必须限制或禁止各种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
因此,海禁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
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
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
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
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

明代海禁政策的原因与影响一、海禁政策的原因明代期间,中国实行了严格的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和海洋活动。
这一政策的形成和实施原因多方面。
首先,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为了保护国内产业。
在明代早期,中国曾经历了盛世,国家经济强大。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军事上的挫败,中国经济逐渐衰落。
面对外来商品的冲击,为了保护国内产业,明朝政府采取了海禁政策。
此举旨在避免外来产品对国内市场的侵蚀,保护本地产业的利益。
其次,海禁政策也是为了保护国家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
明代期间,倭寇不断侵扰中国沿海地区,给当地居民带来了巨大的痛苦。
为了防止倭寇进一步侵略,明朝政府对外禁航,有效地控制了倭寇的活动范围,保障了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
最后,海禁政策也是为了维护明朝政府的威信与统治。
明朝统治者希望通过限制对外贸易来控制国内社会的变动。
这样可以避免外来思想、文化和技术的渗透,有利于巩固朝廷对社会的控制力。
二、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海禁政策对中国经济和社会的影响深远。
首先,海禁政策限制了对外贸易,导致中国逐渐边缘化。
明代前期,中国对外贸易非常活跃,与东南亚、欧洲乃至非洲的贸易关系密切。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与外界联系减少,错失了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机会。
这导致中国在全球贸易中的地位逐渐下降,经济相对衰落。
其次,海禁政策削弱了中国的海洋实力。
中国作为一个拥有丰富海洋资源的国家,通过海洋贸易可以获取更多资源和财富。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使得中国失去了海上商业的竞争优势,也错失了对海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机会。
最后,海禁政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的封闭性。
由于对外贸易限制,中国社会对外界的了解和认知受到限制。
这种封闭性导致中国社会思想和文化的相对闭塞,局限了中国的发展和进步。
总之,明代海禁政策的形成和实施是多方面原因的结果。
尽管海禁政策保护了国内产业和社会稳定,但也导致了中国经济的衰落、海洋实力的削弱以及社会封闭性的加强。
在今天,我们可以从历史中吸取教训,推动开放和合作,以实现共同发展的目标。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

明朝的海禁政策与海外贸易明朝时期,中国的海禁政策严格限制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这一政策对于明朝自身的经济和国际交流产生了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明朝海禁政策的原因、实施及对海外贸易的影响。
一、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实施海禁政策的根本原因是担心外敌的侵袭与国家的安全问题。
在明朝前期,元朝的时候,蒙古族的水军曾经对中国南部进行过多次侵略,这成为了明朝皇帝实行海禁政策的主要动因之一。
此外,明朝初期的农民起义导致了社会动荡,政府重视内政治安并认为限制外贸可以保持国内稳定。
二、海禁政策的实施明朝通过一系列法律、政策和措施来实施海禁政策。
例如,明朝最早陆续发布了禁海令、禁航令等法令,严禁中国公民与外国人进行海上贸易活动。
此外,明朝还修建了一系列的界碑和烽火台,以监视沿海地区的动态,并设立了海防军队,以保障海禁政策的执行。
三、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的影响明朝的海禁政策对海外贸易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明朝的海禁政策导致国内贸易活动无法有效扩大,限制了中国经济的发展。
由于不能与外国进行贸易,中国缺乏外国商品的供应,无法满足人民对于海外商品的需求。
其次,明朝的海禁政策削弱了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地位。
此前,中国广州的丝绸和瓷器曾经是世界贸易中的主要商品,但随着海禁政策的实施,中国的对外贸易几乎中断。
相反,其他国家如葡萄牙和荷兰迅速崛起,成为世界的贸易中心。
同时,海禁政策也导致了海盗问题的加剧。
明朝海禁政策的限制使得走私和非法贸易活动猖獗,海盗也乘机活动频繁,对中国沿海地区的安全造成了威胁。
然而,明朝海禁政策也有一定的积极作用。
取消海外贸易可以避免外国的文化和思想对中国的渗透,维护了中国的独立和传统文化的纯粹性。
总之,明朝的海禁政策虽然秉持着国家安全和内政稳定的目标,但在经济和国际贸易方面产生了负面影响。
这一政策虽然限制了中国与外国的接触和交流,但也造成了经济的停滞与国际地位的下降。
直到明末,随着对外政策的变化,明朝逐渐放宽了对海外贸易的限制,但此时已经无法挽回明朝经济和国际地位的颓势。
人教版明朝的海禁政策

人教版明朝的海禁政策明朝时期,海禁政策是朝廷为了维护国家利益而实施的一项重要措施。
其主要目的是限制海外贸易,防止外族侵略以及保持国内经济繁荣。
海禁政策的实施对于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领域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实施海禁政策的原因明朝实施海禁政策有多个原因。
首先,明朝建立后,立即面临着辽金、蒙古和倭寇等外族威胁。
为了维护国家安全和边境稳定,实施海禁政策可以有效限制外族对国家的侵略。
其次,明代初始时期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但经历了长时间的战乱,农田遭到破坏,贫富差距加大,社会经济出现不稳定的情况。
此时,限制海外贸易可以保护国内市场,促进国内经济的复苏。
最后,明朝希望避免国内社会动荡,海禁政策的实施也有助于防范商人与地方权贵的勾结,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明朝的海禁政策分为内禁和外禁两个方面。
内禁是限制国内船只对外贸易,外禁则是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的港口。
1. 内禁内禁是指明朝政府限制国内船只对外贸易的政策。
具体措施包括:禁止私人船只远洋航行,规定只有朝廷授权的官方商船可以进行对外贸易;各个海岛必须于冬季停航,夏季起航前需经过朝廷审查批准;严禁私人船只与外国商船交易,一旦发现将受到惩罚。
2. 外禁外禁是指明朝政府限制外国商船进入中国港口的政策。
朝廷规定特定港口为对外贸易港,外商只能在这些港口进行贸易活动,且必须接受朝廷监管。
对于非法入境的外商船只,一经抓获将被没收船只和货物,并处以相应的惩罚。
同时,外禁政策也限制了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使得对外贸易的主导权牢牢掌握在朝廷手中。
三、海禁政策对明朝的影响海禁政策对明朝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1. 政治影响:海禁政策加强了朝廷对海洋贸易的控制权,增强了中央集权的力度。
通过限制外国商船和私人船只的活动,朝廷有效地减少了商人对中央政权的潜在威胁,维护了政治的稳定。
2. 经济影响:海禁政策限制了中国商人的对外贸易活动,使得国内市场逐渐垄断在朝廷手中。
明朝海禁政策与海上贸易发展

明朝海禁政策与海上贸易发展明朝是我国历史上一个非常强大的朝代,其对于海上贸易的掌控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严密。
为了保护国家的利益,明朝实行了一系列的海禁政策,这些政策对于当时的海上贸易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海禁政策的出现明朝在宣德年间开始实行海禁政策,这主要是因为明朝的国家地位与外部防卫问题的关系密切。
在当时的世界格局中,我国处于东亚地区的中心位置,具有非常高的战略地位。
而且明朝的外部安全问题随时都可能受到来自帝国西北边陲的外族侵扰,因此帝国对外贸易必须加以控制。
随着时间的推移,明朝的海禁政策也随之不断加强,到了明朝晚期,海禁政策已经十分严格。
二、海禁政策的内容明朝海禁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禁止民间与外国贸易,在一些交通要道上设立关口,控制国内海运港口,并对国内外的海运业进行软硬件方面的规定。
同时,我国的商人也禁止到海外进行贸易,违者将会被处以极刑。
海禁政策被分为外贸禁令和海上禁止船只出入两个部分,这意味着我国的商人只能在祖国的疆界内进行贸易,不能达到海外。
此外,明朝还规定了一些海禁法规,包括海洋上的驱逐、检查、封锁和抽检等措施,以及海运行业内的门槛起点与行业管理,以保证政府对商业活动的严密控制。
三、海禁政策的影响明代海禁政策的出台,为国家提供了巨大的利益。
首先,它有效地限制了外商和海盗的破坏活动,提高了国家的安全。
其次,由于海禁政策的实施导致我国海上贸易受到了严重的制约,因此国内工业有着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且,在明朝中期之后,国内较强的纺织工业、钢铁工业、造船业、陶瓷业等工业产业相继崛起,大大提高了国家的经济实力。
此外,由于我国商人无法到海外贸易,使得国家掌控了这些贸易机会,极大地加强了国家的对外贸易的绝对主导权。
然而,海禁政策的实施并非没有问题。
由于帝国对外贸易的严密控制,当时的海上贸易仅以官方贸易的形式存在。
而且由于海上贸易需要经过严格的管理和审批程序,商人的整合能力和商业信用受到了很大的影响。
因此,海禁政策限制了商业的自由和创新,导致了一些商人甚至转向海盗和贩私货等不受控制的渠道。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明代海禁政策述论内容提要:明代海禁政策是明代对外关系的重要内容,它的产生、发展与开禁有其内在的原因,这几百年的海禁政策对当时、后来以及对整个中华民族的长期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本文试从海禁政策实施过程作总的阐述与分析。
关键字:明代海禁政策海外贸易明代是我国古代最后一个汉族建立的封建王朝,也是第一个遭到海外侵略的朝代。
其对外政策较之前代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主要是在加强官方朝贡体制的同时实行与加强了针对民间的海禁政策。
从洪武四年(1371年)到隆庆年间开禁共经历了近两百年的时间。
那么这么久的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何在、过程如何、后来为何开禁、海禁政策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本文试从以上几个方面进行简单论述。
一海禁政策实行的原因首先,海禁政策是君主专制与中央集权强化的结果。
明王朝建立后,专制制度空前强化,对内主要表现为皇权的空前提高、对地方控制的空前强化、国家机器对内对外职能的加强等方面。
对内事务中,朱元璋采取了一系列强化中央集权与君主专制的措施,使大权一归朝廷和归君主。
对外政策是对内政策的延续,在对外事务中,朝贡贸易的加强与海禁的实施正体现了这一点。
为垄断对外贸易并使之全面官营化,必须限制或禁止各种非官方渠道的对外贸易,将海外贸易严格限制在朝贡范围内。
因此,海禁政策的实施势在必行。
第二,自元代开始的倭患日炽,这也是实行海禁政策的重要原因。
洪武初期,对日政策的失败使得明朝政府无法从外交上解决倭患问题,只得派汤和等大将加强海防,同时在沿海实行海禁政策以防倭寇与民间的接触。
海禁政策的实行正是出于洪武年间对付南倭北虏策略的考虑。
尽管这时朱明王朝已建立起在全国的统治,但北方蒙古族的南下威胁一直未能解除,而东南沿海倭寇的侵扰也一直不断,两者较之,前者更为严重。
因此,实行较为消极的海禁政策也是解决倭患的策略需要。
第三,是防止国内外力量勾结的需要。
明朝建立后,天下初定,张士诚、方国珍等残余势力仍盘踞在沿海岛屿,他们一方面在国内拉拢一些人培养党羽,另一方面勾结海寇与外国势力侍机卷土从重来。
“初,方国珍踞温、台、处,张士诚踞宁、绍、杭、嘉、苏、松、通、泰,诸军皆在海上,方、张既降灭,诸贼豪强悉航海,纤岛倭入寇。
”1“禁滨海民不得私入海,时方国珍余党多入海剽掠故也”2加上洪武十四年的胡惟庸案,其中一条罪名就是私通倭寇。
因此,私通番国也成了朱元璋的一块心病,担臣民与外国势力联合对朱明王朝构成严重威胁。
“国处禁海之例,始因倭夷违谕而来,继恨林贤巨烛之变,故欲闭绝之”3朱元璋也毫不掩饰地说:“朕以海道可通外邦……苟不禁戒,则人皆惑利而陷于刑宪矣。
故尝禁其往来。
”4第四,明代海禁政策的制定与实施跟朱元璋的个人心理及其后代的不违祖制的心理分不开。
朱元璋出身贫寒,完全是小农身份出身,尽管已登上九五之尊,但其个人仍存在潜在的自卑心理。
从他在位几十年中大肆屠杀开国功臣以稳固统治便可见一斑。
那么这种心理在处理对外关系上也或多或少体现出一种收缩状态,对臣民与外国呈现一种不信任,从而防止内外势力联合的海禁政策的出台也就不足为奇了。
第五,贡国多诈及防止铜钱等外流,明朝建立后承袭元代的货币财政政策,发行大明宝钞,并禁止使用铜钱与白银,同时也要禁止铜钱与白银外流。
洪武二十三年十月,“诏户部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不许出番”。
5第六,是建立以天朝礼制为主要形式与以朝贡为主要内容的国际体系(礼治天下)的需要。
自古以来,中国(中原)一直处于东亚的文化发达之端,国力之强是周围各国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与周围个国一直存在着不对等(但和谐)的关系——宗藩关系。
十三世纪以来周边国家虽仍不能与中国相比,但民间的交往与关系已有了巨大的发展,这严重威胁着政府间的关系,而且元代与明代的对日外交也受到严重挫折,因此,这种官方有意或无意建立起来的国际体系也受到巨大的威胁,尤其是在十六世纪初以后在东南亚一带,这种体系也遭受到西方强国的挑战。
明王朝要维持与发展这种体系,感到有必要限制或禁止民间的海外往来。
因此,海禁政策的出笼与发展也是维持与发展天朝礼治天下与在国际关系中保持宗主国身份的需要。
明代海禁政策的实施是多方面原因引起的,是各种合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从根本上说是中国重农抑商的大陆自足发展的传统民族心理与价值取向在最高统治者的对外政策上的体现,也是中国统治者在十四到十六世纪面对国际与国内形势新变化所做出的一种消极反映。
二政策实施过程明朝的海禁政策自洪武年间开始到隆庆元年开禁经历了一个多变的过程。
(一)开始实施及逐渐强化的洪武时期。
朱元璋建立明朝后并没有马上实行海禁政策。
吴元年(1367年)还设立市舶司来管理对外经济关系,存在着一个短暂的的允许私人海外贸易关系的时期。
但到了洪武四年(1371年)开始颁布一系列的诏令实行海禁政策。
1、洪武四年十二月,“诏吴王左相靖海侯吴桢籍没方国珍所部温、台、庆三府军士……隶各卫为军,仍禁濒海民不得似出海”。
62、洪武十四年冬十月,“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73、洪武十七年(1384年),“派信国公汤和巡视浙闽,禁民入海捕鱼”。
84、洪武二十三年(1390年)十月,“诏户部严交通外番之禁。
上以中国金银、铜钱、段匹、兵器等物自前代以来不许出番;今两广、浙江、福建愚民无知,往往交通外番私贸货物,故禁之。
沿海军民官司纵令相交易者,悉治以罪”。
95、洪武二十七年(1394年)春正月,“禁民间用番香、番货,先是上以海外诸夷多狡诈,绝其往来。
唯流球、真蜡、衢罗斛入贡,而缘海治人往往私下诸番,贸易香货,用诱蛮夷为盗,命礼部严禁绝之。
敢有私下诸番互市悉治重法凡番香、番货皆贩鬻,其见有者,限以三月销尽。
民间祷祀止用松柏枫桃诸香,违者罪之。
其两广所产香木听土人自用;不许越岭货卖,虑其杂市番货,故并及之”。
106、洪武三十年(1397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与外国互市”。
11而且在洪武年颁布的《大明律》中也明确规定:“凡将马牛、军需、铁货、铜钱、段匹绢、丝锦私外境货卖,及下海者,杖一百。
挑担驮载之人,减一等。
物货船车,并入官,于内以十分为率,三分付告人充赏,若将人口、军器出境及下海者,绞。
因而走泄事情者,斩。
其拘该官司,及守把之人,通同夹带,或知而故纵者,与犯人同罪。
失觉察者,减三等,罪只杖一百,军兵又减一等。
”12而且为保证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明朝贡品贡年实行了限制与规定,实行勘合制以验证真伪,这样将海外贸易有效地控制在政府手中,使得海外贸易全面官营化,给明王朝带来诸多好处,可以继续修好与海外各国的友好关系,树立中国天子“统驭万国”的对外形象;可以建立与海外各国的经济往来,互通有无;可以通过贸易往来建立成功的外交与安定的国际环境。
同时,可以节省军费开支,可以使国家垄断海外贸易,专有海外贸易的利权。
并且也巩固了海外国家的宗藩关系。
从这些禁令所颁布的内容上看,出现逐渐向经济方面转化。
到洪武二十三年,明确规定严禁民间对外经济往来,甚至在洪武二十七年规定两广所产的香木不能到外地去卖。
这说明明王朝的海禁政策根据形势的变化而改变政策的内容。
(二)似松实紧的永乐时期(郑和时代)从《明实录》上看永乐年间到宣德八年以前明政府所颁布的海禁令并不多,仅见两处,即明成祖的即位诏书中明确规定:“缘海军民人等,近年以来往往私自下番,交通外国今后不许。
所司一遵洪武事例禁治。
”13和永乐二年(1404年)正月又进一步“下令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
所在有司防其出入”。
14从那以后,永乐帝没有再颁布禁海令,似乎表现宽弛的局面。
其实不然,永乐帝即位之初继承了朱元璋的海禁政策,而且变本加厉。
从永乐二年的诏令中可见一斑:将原来的海船改为平头船,这是釜底抽薪之法,平头船无法在远洋中航行,这样断绝了国内军民与海外各国的主动联系,从而保证了官方的朝贡贸易的畅通无阻,实际上永乐二年以后不再颁布禁海令正说明了这时期的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而且这时期的朝贡贸易达到了最高峰。
私人的海外贸易几无存在空间,况且郑和下西洋的庞大队伍本身就是对民间海外贸易的巨大威慑。
郑和下西洋本身具有招抚海外逃民之责。
这样谁还敢私自下海对外贸易?官方贸易的发达之时正是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之日。
官方的朝贡贸易与海禁政策的有效实施是相得益彰的。
(三)时松时紧并逐渐失败的后郑和时代(宣德八年至正德年间)宣德八年自郑和最后一次下西洋返航之后,宣德政府就迫不及待地令行在都察院严私通番国之禁,“近岁官员军民不知遵守,往往司造海舟,假朝廷干办为名擅自下番扰害外夷或诱引为盗,比者已有擒获,各置重罪,尔宜申明前禁,榜谕缘海军民,有犯者许诸人首告,得实者给犯人家赀之半,知而不告及军卫有司纵之弗禁者一体治罪”。
15尽管在此之后仍多次下达海禁之令,然而收效甚微,民间私人海外贸易逐渐兴盛起来。
政府不再派遣使团远航海外招徕入贡,而且严格限海外各国的入贡次数及贡品的数量。
随着朝贡贸易的衰弱,民间的私人海外贸易却发达起来。
随着民间海外贸易冲破海禁的束缚、明朝政府的日益腐朽与塞防的吃紧,海禁政策也随之松懈。
民间的海外贸易的发展正说明了这一点。
史籍这方面的记载也颇多。
“成、弘之际,豪门巨室间有乘巨舰贸易海外者。
”16而私人海外贸易中心的月港“小苏杭”的美誉。
到了15世纪后期、16世纪初政府进一步放宽海禁。
主要表现为对海外来华船只不管是官方贡舶还是商民商舶,无论有无朝廷所颁勘合,是否合乎朝贡期限,都允许进行互市、贸易往来,并且还对海外商船实行抽分制。
正德四年(1509年),有衢罗遇风漂到广东“镇巡官合议,税其伙”17以备军需。
宣德五年,地方上奏“盗贼连年为乱,军饷不支,乞将正德三年、四年抽过番货,除贵若象牙、犀角、鹤顶之类解京。
其余粗重如苏木等物,估价该银一万一千二百有奇,宜变卖留充军饷”。
18随着海禁的松弛,民间的海外贸易迅速发展。
正德九年,广东布政司参议惊呼“近许官府抽分,公为贸易,遂使奸民数千,驾造巨舶,私置兵器,纵横海上”。
19而这时朝廷内部也出现了要求开禁与发展海外贸易的思想。
15世纪后期,曾任内阁大学的丘浚在上于明孝宗的《大学衍义补》中明确提出,反对国家抑商与对商业活动干预过多,公开主张开放朝贡以外的民间正常对外贸易,并明确向朝廷建言,开放海禁。
以上可以看出,朝廷的最高层已出现此类思想,那时对海禁的松弛可想而知了。
(四)海禁政策的高度强化与失败——嘉靖时期到了十六世纪初,倭寇之患愈演愈烈,尤其在嘉靖年间更是登峰造极。
同时这时的海外贸易也由于限制的放宽与商品经济的发展而日益兴盛。
嘉靖二年在宁波发生的日本争贡事件引发了朝廷的进一步忧虑。
基于这点与其他的种种原因,嘉靖政府屡下禁海令,使得这时的海禁的深度与广度远远超过了各个时期。
嘉靖三年四月:“凡番夷贡船,官未报视而先迎贩私货者,如私贩苏木、胡椒千升以上例;交接番夷互市、称贷、绍货、构衅及教诱为乱者,如川广云贵陕西例;私交番夷收买禁物者,如会同馆内外军民例;揽造违式海船私鬻番夷者,如私将应禁军器出境因而事泄律,各论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