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历史必修3第三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高中历史必修3复习提纲(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二、四大发明在中西方的应用情况与形成原因

1、应用情况:

①在中国: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使用,印制了大量佛经、日历、诗及冥币,火药大量用于制作烟花爆竹,指南针被用来看风水。总之,四大发明在古代中国没能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相反,极大地助长了迷信风气。

②在西方:造纸术与印刷术的传入,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进而推动了欧洲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的进行。火药的传入,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了骑士阶层。指南针的传入,促进新航路的开辟,进而促进了欧洲资本原始积累。总之,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形成原因:

A.政治上:在古代中国,封建专制统治下,推行科举制,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实行文化专制,使科技发展缺乏人才培养机制与良好的政治环境。在中世纪欧洲,罗马教会实行宗教独裁统治,扼杀异端邪说,政治环境恶劣。但王权与教权,君王与封建诸侯之间矛盾重重,城市往

往成为君王团结联合的对象,因此国家在政策上准许乃至鼓励城市大力发展工商业。

B.经济上:在古代中国,封建小农经济始终占主导地位,使古代中国科技发展缺乏强大内在动力。在中世纪欧洲,封建庄园采用自然经济的生产方式,但独立于封建领主之外的城市则大力发展商品经济,到13、14世纪意大利城市就产生了资本主义萌芽。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成为欧洲科学技术发展的强大动力。

C.思想上:在古代中国,儒家思想演变为维护封建统治的思想工具,从汉武帝开始一直占主导地位,使得中国读书人普遍信奉“学而优则仕”,重功名利禄,轻科技发明。在中世纪欧洲,宗教神学盛行,但随着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在反对宗教神学束缚的斗争中产生了人文主义思想,崇尚理性和科学。

3、结论:

科学技术能否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五、明清时期中国科技走向衰落的主要原因

1、主要原因:

a.经济形态:自然经济仍然占主导地位,科技发展缺乏强大的内在动力。

b.政府政策:专制统治下的封建政府推行重农抑商政策与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阻碍了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

c.文化教育:封建政府一直推行儒学教育,实行八股取士,为封建政府选拔奴仆,缺乏培养科技人才的教育机制。

d.思想状况:明清政府推行八股取士,清朝还大兴文字狱,严重禁锢着知识分子的思想。

e.根本原因:落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碍。

2、结论:

秦汉隋唐时期先进的封建制度发展到明清时期逐渐成为社会发展的障碍,成为社会转型的巨大阻力,因此,我们不能固步自封,抱残守缺,而必须意识到只有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中国社会才能发展进步。(坚持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地看问题。)

六、明清小说兴盛原因

1、主要原因:

a.经济状况:商品经济发展,资本主义萌芽出现并缓慢发展。这是文学艺术发展的经济根源。

b.政治状况:专制统治不断加强,政治日趋黑暗腐朽,为小说创作提供了大量素材。

c.阶级关系:城市市民不断壮大,为小说盛行提供了社会条件。

d.文学体裁:从先秦的寓言到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小说,从唐代传奇到宋代话本,再到元末明初章回体小说,小说作为文学体裁日渐发展成熟。

e.科技发展:印刷术的发展为小说出版发行提供了技术条件,促进了小说的繁荣。

2、结论:

一定时期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状况的反映,明清小说是时代的产物,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八、中国古代绘画发展演变趋势

1、发展演变趋势:

由上层社会欣赏的艺术品逐渐演变为普通市民手中的商品,由业余创作演变为专业绘画。

2、分析说明:

①宋代以前绘画主要用来满足皇室贵族、文人士大夫的精神需要。

a.从绘画内容看,宋以前的绘画是对皇室贵族生活的描绘,如秦汉时期的《夫妇宴饮图》,魏晋时期的《女史箴图》《洛神赋图》,隋唐时期的《游春图》《步辇图》等。

b.从绘画目的看,绘画属于有艺术修养的贵族、官僚、士大夫的一种业余爱好,作品少而精,往往属于绘画艺术精品。如唐代阎立本出生贵族,官至工部尚书、中书令,因其绘画才能突出,不时为皇宫承担绘画的任务。

②宋代以来绘画逐渐走向市场,成为满足普通市民精神生活需要的商品。

a.从画工产生看,兴办专门学校来培养绘画人才。两宋时期宫廷画院活跃,画学兴起。

b.从绘画内容看,平民生活开始成为绘画的题材。两宋时期风俗画兴起,如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是描绘北宋东京的社会生活与汴河两岸的繁华景象。

c.从绘画目的看,一些士大夫以绘画为生,如郑板桥为生活所迫年轻时曾以卖画为生,年老时辞官后仍以卖画为生。

d.从绘画的表现形式看,明清时期文人画盛行,文人画是诗、书、画、印四者相结合,具有综合性,需要相当高的文学艺术修养,非业余所能达到。

中国古代文化史

中国古代的婚姻习俗 一、春秋时期 古代成婚的年龄,各朝代并不相同。春秋时期,男子20加冠,女子16及笄,即可结婚;又谓?男30而娶,女20而嫁?,是为不失时。《汉书〃惠帝纪》中就明文记载:?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就是罚她缴纳五倍的赋税。其实,中国古代早婚的现象也很严重,宋代曾有?凡男年15,女年13,并听婚嫁?的规定。《后汉书〃班昭传》中就记载:班昭?年十有四,执箕帚于曹氏?。《汉书〃上官皇后传》中甚至有?月余遂立为皇后,年甫六岁?的记载。但一般都是在20岁前后。 古时男家去女家迎亲时,均在夜间。《仪礼〃士昏礼》谓:?昏礼下达。?郑玄注曰:?士娶妻之礼,以昏为期,因而名焉。阳往而阴来,日入三商为昏。?并且,?主人爵弁、裳、缁,从者毕玄端,乘墨车,从车二乘,执烛前马?。亦即迎亲的人均穿黑衣,车马也用黑色。此俗与后世以白天迎亲、穿红色服饰的婚俗,迥然不同。自唐代开始,始将迎亲的时间改为早晨。据唐〃段成式的《酉阳杂俎》记载:?礼,婚礼必用昏,以其阳往而阴来也。今行礼于晓。?晓即拂晓。此后相沿至今。 古代对刚入门新妇的姿态也很有讲究。据《吕氏春秋》记载:?惠子出,白圭告人曰:‘人有新娶妇 者,妇至,宜安矜烟视媚行。’?所谓?安矜烟视媚行?,尚秉和注曰:?安矜烟视媚行,形容新妇之状态,可谓入微矣。然可意会,难以言诠。安者,从容;矜者,谨慎;烟视者,眼波流动不直睨;媚行者,动止羞缩柔媚安徐也。是皆新妇初入门之状态,反是则失身份。? 二、两汉时期 汉代结婚时,均以青布幔搭成帐篷,用以举行交拜之礼。《世说新语〃假谲》篇记载:?魏武少时,尝与袁绍好为游侠。观人新婚,因潜入主人园中,夜叫呼云:‘有偷儿贼!’青庐中人皆出观。魏武乃入,抽刃劫新妇。?这种在青庐中成婚的习俗,一直沿续到清代,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中就多处提到。 又据史料记载,两汉之际,已经有了贺婚的习俗和新婚之夜听房的习俗。据《汉书〃宣帝纪》记载:?五凤二年诏曰:‘夫婚姻之礼,人伦之大者也。酒食之会,所以行礼乐也。今郡国二千石或擅为苛禁,禁民嫁娶不得具酒食相贺召,由是废乡党之礼,令民无所乐,非所以导民也。?汉宣帝这一诏书的目的,就在于提倡老百姓在婚礼上设酒宴庆贺。又据《汉书〃袁隗妻传》记载:袁隗与妻子进入洞房后,夫妻俩在说悄悄话: 隗又曰:?弟先兄举,世以为笑。令处姊未适,先行可乎??对曰:?妾姊高行殊邈,未遭良匹,不似鄙薄,苟然而已。?又问曰:?南

高中历史人教版必修三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测评卷

必修三第三单元测评卷 1.南北朝时期的典籍记载了很多北方迁到南方的名士如王导、谢安等人的言行作派,及其受南人崇拜模仿的事例。细如服饰用具,琐至音容笑貌,都被人悉意效拟。南方上层人士改操中原洛阳之音,也成为南士标榜身份的一种方式。据此可知,当时 A.南北方的语言逐渐趋于统一 B.经济重心南移消弭文化差异 C.经济文化实力影响社会风尚 D.南方社会的包容性强于北方 2.西方历史学家马克·布洛赫把史料分为“有意”和“无意”两大类。前者的作者大都“有意”以自己的文字左右时人和后人的想法,后者指原属过去历史事物的一部分而遗留至今的、无意中提供了可靠的历史信息的那些史料。据此推知,下列属于无意史料的是 A.《汉书·王莽传》对王莽性格的描述 B.《红色中华》对苏维埃建设的报道 C.《三国演义》中有关当时饮食记载 D.末代皇帝溥仪自传《我的前半生》 3.中国文化从产生开始,就和地域紧密相关。在春秋战国时期异彩纷呈的地域文化中,以黄河流域为中心的北方中原文化和以长江流域为中心的南方文化成为比较突出的文化景观。关于春秋战国时期“南方文化”的典型代表作,说法正确的是 A.讲求笔墨情趣以及神韵意趣 B.反映了劳动人民真实的生活 C.体现了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 D.以楚地的方言声韵进行创作 4.中国古代书法艺术宝库群星璀璨,名家辈出。“伏如虎卧,起如龙跳,顿如山峙,控如泉流”“晾蛇走虺,骤雨狂风”是对一种书体的典型描述,该类书体成就最为突出的书法家是 A.颜真卿 B.柳公权 C.怀素 D.欧阳询 5.史载,唐以前,士人以藏书为贵,藏书少,士人精于雠对,诵读精详。到宋朝,士人易于得书,不再重视藏书,诵读也懈怠了。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应是 A.两宋商品经济繁荣,生活优越 B.印刷行业不断进步,书籍增多 C.社会娱乐生活增多,士人堕落 D.政府轻视文化教育,学风淡薄 6.“有了指南针,于是航船远行不会迷路,才能广开殖民地于各洲;有了火药,于是枪炮可以制造,才能整治军备,攻守称便;有了印刷术,于是知识传播有了利器,人类文化才会发达。所以欧洲中古时代末期的进步,未始不是受了中国这三大发明的影响。”材料中的“三大发明”对欧洲最重要的影响是 A.推动了新航路开辟 B.推动了殖民扩张 C.促进了文艺复兴 D.促进了社会转型 7.某高校老师撰写了一篇《论明清小说对宋明理学的超越》的历史论文。下列材料不能用作该论文论据的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中国古代思想知识总结

中国古代思想 ㈠百家争鸣局面形成的背景 1.经济:铁器、牛耕使用,井田制崩溃 2.政治:礼崩乐坏,宗法分封制被破坏 3.文化:士阶层的活跃与私学兴起 一、孔子与儒家思想 1.核心思想:仁者爱人,克己复礼 调节与和谐社会关系,稳定社会秩序 2.政治思想:为政以德 3.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 4.教育思想和实践 (1)有教无类 (2)因材施教 5.地位:不被重视——成为正统(西汉)——影响深远 6.对孔子评价: 孔子是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理论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二、老子与道家思想 1.哲学思想 (1)道是天地万物本源 (2)辩证法思想 2.政治思想:无为而治 3.对老子评价:老子是春秋时期重要的思想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

1.思想主张 (1)仁政学说 (2)民贵君轻(民本思想) (3)人性本善说 (4)养浩然之气 2.历史地位 唐代《孟子》为经典,南宋四书之一 孟子被尊为“亚圣” 四、荀子 1.天人观:“天行有常”和“制天命而用之”认为自然界运行有自己规律,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改造自然,使自然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2.思想主张 (1)性恶论 (2)主张礼法并施 认为治国应以礼教为主,同时吸收法家思想 (3)主张“仁义”“王道”,以德服人 (4)民本思想:君舟民水 3.地位 战国时期百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1.主张“兼爱”“非攻” “兼爱”是无差别的爱 “非攻”反对不义的兼并战争,主张各国和平相处 2.提倡“尚力” 提倡节俭,反对统治者铺张浪费 3.地位:墨家学派创始人 六、庄子与道家 1.提出“齐物”观点——齐物论 任何事情在本质上没有区别 2.提出“逍遥”的人生态度——逍遥游 3.天人观:天与人“不相胜” 人必须顺应自然 4.历史贡献(思想/文风) 庄子的文风对后世影响深远 七、韩非与法家 1.主张法、术、势相结合,建立一个君主专制的中央集权国家 2.主张变法革新(历史观) 3影响 ①韩非的思想适应建立统一的中央集权政治体制的需要 ②成为中国古代社会统治思想的理论基础

必修班必修三专题二 中国古代的科技和文化

第二单元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 测试内容 测试要求 古代中国的科技发明 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中国古代文学 了解春秋至明清时期的主要文学体裁、代表人物及代表作 汉字与古代中国的艺术 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新增) 了解古代中国的文人画 了解京剧的产生 考点一:了解古代中国四大发明的产生及外传 考点二: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推动了中国和世界文化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尤其是典型科技成果四大发明传入欧洲以后,推动了欧洲从封建社会向近代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是促进因素,不是根本原因)。科技能否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取决于社会环境。 考点三:了解汉字的演变和古代中国的书法艺术 (1)最早的成熟汉字是甲骨文。 (2)汉字演变:演变趋势:由繁到简 演变脉络:甲骨文→金文(或铭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 项目 发明与改进 传播 意义 造纸术 ①西汉时,中国可能已经出 现了书写用纸。 ②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 8世纪传到中亚,后传到欧洲 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纸 的发明影响最为久远,对文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也最为显著。) 指南针 ①战国时利用天然磁石发明 司南; ②北宋时发明指南针,应用于航海。 指南针在12世纪末至13世纪初由海路传人阿拉伯,然后再传人欧洲。 推动近代地理大发现。 火药 ①唐末至宋初的战争中,已 经开始使用火药箭。 ②宋代出现火箭、火球; ③明代出现早期自动爆炸的地雷水雷和定时炸弹 12、13C 中期传入阿拉伯,后传入欧洲。 ①推动火药武器的发展 ②促进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 业发展 ③成为资产阶级战胜封建势力 的重要武器,推动欧洲社会 变革 印刷术 ①目前世界上现存最早 的雕版印刷品是唐朝 的《金刚经》 ②北宋毕升发明活字印刷术。 13世纪中期,活字印刷术传到朝鲜,以后又传到欧洲 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促进人的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高中历史必修三(文化发展历程)知识点总结

第1课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 一、“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 1、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 (1)政治上:分封制瓦解(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2)经济上:井田制崩溃(铁犁牛耕的使用和推广),封建土地私有制逐渐确立 (3)阶级关系上:“士”阶层的活跃和受重视 (4)思想文化上:学术逐渐下移,“学在民间”(私学)出现 2、“百家争鸣”的含义 是指春秋战国时期知识分子中不同学派的涌现及各流派争芳斗艳的局面。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道、墨、法四家,各派主张各不相同,而在不同之中又有其相同之处。儒、墨、法诸家,侧重于政治道德;道家侧重于对宇宙本体及其发展规律的探索。各家学说的中心及其最后归宿,都是为了求治国平天下之道和理想的人生道路,这反映了中国文化的共同精神。 3、“百家争鸣”意义 (1)儒家思想就是在吸收融合各家之长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并在日后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2)“百家争鸣”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对当时和后来社会历史的发展,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二、早期儒学思想家的思想 1、孔子 (1)政治思想:提出“仁”与“礼”的学说;主张建立一个礼乐文明的社会。注重政治与人事,对鬼神敬而远之。 (2)教育思想:开创了中国古代私人讲学之风;把自己的思想主张贯穿到教育活动中;注重人的全面发展。(3)孔子的历史地位:儒家学派创始人,教育家,文化传播者。 2、孟子 (1)思想内容:孟子继承了孔子学说,并对其“德治”思想进行发挥,提倡“仁政”学说,并提出“民贵君轻”思想。 (2)影响:对儒家思想发展有重要贡献。 3、荀子 (1)主要思想:强调“天行有常”,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还对“礼”进行深入的讨论。 (2)地位:广泛吸收了各家思想的精华,丰富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内容,成为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三、其他学派的主要思想 1、道家(老庄之学) (1)老子 “道”是世界根本;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小国寡民”社会。 (2)庄子 宣扬天道与自然无为;追求“逍遥”。 (3)影响 老庄崇尚自然,主张超越功利去追求精神自由的倾向,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重要影响。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检测试题

高中历史必修一(岳麓版)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1. 英王查理一世在受议会审判时说:“你们企图审判国王,这是多么大的罪恶啊,我的权力是上帝所托付的。”法官说:“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这两段话体现了 A.英王与法官的恩怨B.国王至尊与法律至上的较量 C.君权神授与人民主权的对立D.国王与议会的矛盾2. “凡未经议会同意,以国王权威停止法律或停止法律实施之僭越权力,为非法权力。”对这一条文最准确的理解是 A.法律的权威高于国王的权威B.国王与议会共商国是成为一种制度 C.议会权力超过国王,国王处于“统而不治”地位D.国王的权力受到议会的限制 3. 17、18世纪,英国的重要制度创新主要有 ①责任内阁制②君主立宪制③共和制④两党制⑤代议制 A.①②④⑤ B.②③④⑤ C.①③④⑤ D.①②③⑤ 4. 汤因比曾这样评价一件史事:“顺利地在旧瓶里装进了新酒,还不至于引起旧瓶爆炸。”并认为:“这可以说是一种宪法方面的胜利,这种胜利应该当作是一种惊人的技艺。”汤因比评价的是 A. 法国共和制度战胜君主制度 B.美国联邦共和国的确立 C. 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确立 D.近代德国宪法与议会装饰下的皇帝专制 5. 英国确立君主立宪制政体的文件是 A.《权力法案》 B.《权利法案》 C.《大宪章》 D.《人权宣言》 6. 美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方式是 A.独立战争B.南北战争C.反抗殖民统治战争D.体制改革7.美国1787年宪法规定:任何一州都不得“缔结任何条约,参加任何同盟或邦联”;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对进出口货物征收任何进口税或关税”;“未经国会同意,不得在和平时期保留军队或战舰。不得与他州或外国缔结协定或盟约”。这些规定体现的原则是 A.共和制 B.联邦制 C.分权制 D.“权力制衡” 8. .美国1787年宪法确立的美国政体是 A.邦联政体 B.君主立宪制政体 C.民主制共和政体 D.联邦制的总统共和制 9.下列关于美国1787年宪法的说法正确的是 A.背离了革命的原则 B.强化了全国性政府的权力 C.忽视了对个人自由的保护 D.维护了商人和农场主的利益 10.“总统可以否决国会通过的法律”“国会可以以三分之二多数通过总统所否决的法律”,上述条文所体现的原则是 A.中央集权原则民主原则 B.分权制衡原则民主原则 C.自由平等原则权力制衡原则 D.中央集权原则分权原则 11.美国共和制与英国君主立宪制的不同点有 ①政权的本质②国家元首的称谓和产生方式③国家元首掌握的权利 A. ①②③ B. ②④ C. ①③ D.②③ 12.能够影响1789年法国大革命的历史事件是 A. 新文化运动 B.美国南北战争、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C. 启蒙运动、美国独立战争 D.德意志的统一战争 13. 英国的漫画家针对法国政体的演变创作了题为“玛丽安娜女郎(法国的象征)终于挑好 帽子了”的漫画。漫画中的房间内衣物凌乱,女郎站在镜子前面,终于选好并戴上了象征共

高一历史人教版必修一第三单元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知识梳理

一、英国的君主立宪制 英国:前提——“光荣革命”;奠定基础——《权利法案》;确立——18世纪中期;发展——1832年议会改革。 1. 了解英国“光荣革命” 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不满复辟的斯图亚特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詹姆士二世的女儿和荷兰执政威廉继承英国王位,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在英国历史上被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资产阶级革命的结束)。 2. 理解《权利法案》和责任内阁制的形成 (1) 《权利法案》:1689年英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颁布。 ①内容:以明确的法律条文,限制国王的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君主权力受到法律制约。 ②意义:从此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权力,国王开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 (2) 责任内阁制:18世纪前期形成,开创者——沃尔波尔,是英国政治制度的显著特点。 内阁产生过程:普选产生下院议员→下院大选→(国王形式上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名(内阁和政府成员)→(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制。内阁成员集体负责,与首相共进退;名义上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且控制立法程序。作为政府和内阁首脑的首相掌握行政权,又能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因此掌握国家大权。 3. 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改革 (1) 原因:工业革命促进了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兴起,要求获得更多政治权利。 (2) 概况: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 (3)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增强了在议会中的作用,完善了英国的代议制;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4. 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 (议会为实,君主为虚) ①国王“统而不治”;②议会权力至上;③内阁行使行政权,对议会负责(责任内阁制)。 二、美国的总统共和制 1. 了解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 制定背景:邦联政府软弱无力,无法保障美国发展。 (2) 主要内容:中央与地方——规定美国实行联邦制,联邦政府权力高于各州权力(加强了中央集权)。 中央机构——实行三权分立(确保了民主制度),确立总统制共和制。 (3) 体现原则:中央集权;民主原则;三权分立,分权与制衡(理论来源:启蒙思想)。 (4) 评价:积极——世界上第一部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成文宪法,奠定了美国政治制度的法律基础,促进了美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局限——承认奴隶制度和黑奴贸易,种族歧视,妇女和印第安人被剥夺政治权利等。最初没有规定人民的基本权利。 2. 理解美国联邦制

人教版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第8课《古

1 / 8 第8课古代xx的发明和发现 A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1、掌握中国古代科技进步的基础知识,特别是纸、指南针、火药和印刷术的发明。 2、认识古代中国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的贡献。 3、对比中国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发挥的作用,思考其不同的原因,并从中分析中国古代科技在16世纪后逐渐滞后的原因。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课前在教师的指导下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分组收集、整理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从而对中国古代科技的成就形成初步的认识。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了解和认识到中华民族的伟大智慧和对世界做出的巨大贡献。逐步形成对国家、民族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操。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 2、通过对本课的学习,培养学生崇尚科学的精神,坚定科学的思想。 B重点与难点重点:古代中国的伟大科技成就。 难点:古代中国伟大科技发明发现的方法与精神。 C教学方法:列表的方法、材料分析法、讨论法等D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众所周知,中国是享誉世界的文明古国,在科学技术上也曾有过令人自豪的灿烂辉煌。除了世人瞩目的四大发明外,领先于世界的科学发明和发现还有100种之多。美国学者罗伯特·坦普尔在著名的《中国:发明与发现的国度──中国科学技术史精华》一书中曾写道:“如果诺贝尔奖在中国的古 2 / 8 代已经设立,各项奖金的得主,就会毫无争议地全都属于中国人。”而英科技史学者李约瑟则称:“中国在公元3世纪到13世纪之间保持着一个西方所望尘莫及的科学知识水平”,中国的发明和发现“往往远远超过同时代的欧洲,特别在15世纪之前更是如此。”从这些对中国古代科技的评价中可以看出中国古代的科技曾是何等的辉煌。今天,我们就来了解以下古代中国的发明与发现。【讲述内容】 一、四大发明 1.古代的四大发明提问:中国古代的四大发明是什么? 造纸术、指南针、火药、印刷术。造纸术的发明和改进是在两汉时期,火药应用于军事始于唐末,雕版印刷术出现于隋唐;指南针和活字印刷术出现于北宋时期。四大发明先后经陆上和海上丝

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中国古代文化史读书笔记 篇一: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中华文化史》读书笔记 武汉大学历史系冯天瑜教授长期致力于中国思想文化 史的研究,且学术偏好为明清文化史。冯教授对中国文化生态、中国文化特质、中外文化互动等诸多论题进行过考究。20XX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的这本《中国文化史》就是由冯教授领衔,并与何晓明教授、周积明教授在中国文化史领域共同创作的研究成果。 冯天瑜教授在其著作《中华文化史》(以下简称“冯著”)“导论”部分指出,“文化史是史学的一个分支,是文化学与史学相结合的一门历史科学”。至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冯教授认为,文化史是“把人类文化的发生、发展作为一个总体对象加以研究??”。笔者认为,所谓文化史就是以人类文化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科。文化史是通过历史视角、借助历史理论和方法来解读人类文化的一门学科。对于文化史的研究对象,学者们见仁见智。有人认为,文化史与学术思想

史或典籍文化史同义;也有人认为文化史应集中于精神文化的历史,研究重点如特定历史时期的观念、时尚、宗教崇拜、方言、习俗、娱乐等。 从理论上讲,撰写通史性著作的难度要远远大于专门史。而撰写跨越数千年专门史的难度又大于撰写某一个朝代、某一个阶段专门史的难度。因为人的学力、精力有限。具体到“中华文化史”领域,时间跨越数千年,内容包罗万象,如果不是在此领域潜心研究数十载,断然难以写出如此鸿篇巨制。大概是出于确保著作质量考虑,冯天瑜教授并未独自完成这一课题,而是选择与何天明、周积明等教授合作,以期达到优势互补、相得益彰的效果。 冯著洋洋百万言,从“人猿相揖别”的上古一直写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从远古时期人类“质朴的精神之花”一直写到毛泽东思想,对上下五千年的中国思想文化发展历程进行了全面梳理。正如作者在全书“题记”中所写的那样:本书以《中国文化史》拟题,意在研讨中华民族文化的生成机制与发展历程。 一、“中华”的概念 作者在“题记”中首先对“中华”的概念进行了界定。作者称,“中华”之得名,由来已久。并引用了成书于唐高 宗永徽年间的《唐律名例疏议释义》(似应为《唐律疏议·名例篇》释义——笔者注)中的文字:

(新)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及详解答案

高中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测试题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 1.近代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一般特点有 ( ) ①法律至上②议会主权③分权制衡④代议制民主 A.①②③④B.①②③C.②③④D.①③④ 2.1830年7月27~29日,法国议会将路易·菲利浦推上最高权力宝座,史称“光荣三日”。“光荣”的含义源自英国“光荣革命”,据此可以推断“光荣三日” ( ) A.推翻了拿破仑帝国B.在法国建立共和国 C.没有发生大规模流血冲突D.第一次建立了君主立宪制 3.英国人普遍认为沃波尔是一个大恶棍,但是,他却成了内阁大臣,还常常主持内阁会议,这一历史现象最能说明英国政治发展的哪一特点? ( ) A.英国君主立宪制下的政治十分腐败B.实际上是国王指定他做上了枢密大臣 C.国王不再参加内阁会议成为惯例D.多数党领袖担任首相并组建内阁 4.观察下面反映中西政治体制的图示,对其异同分析最为准确的是 ( ) A.相同的是都属于三权分立的民主政体,不同的是首脑称号 B.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分权,不同的是主权的归属 C.相同的是都体现了专制集权,不同的是权力的分配 D.相同的是都体现了制衡,不同的是元首的权力 5.汉密尔顿针对美国建国初期的状况说:“现在几乎达到国家蒙受耻辱的最后阶段了……我们所经历的祸患并非来自局部的或细小的缺点,而是来自这个建筑物结构上的基本错误,除了改变建筑物的首要原则和更换栋梁以外,是无法修理的。”文中的“建筑物”是指 ( ) A.总统制B.联邦制C.共和制D.邦联制 6.以下是洪仁玕在《资政新篇》中对各国国情的描述,其中与史实有明显出入的是 ( ) A.“英吉利即俗称红毛邦……于今称为最强之邦,由法善也” B.“日耳曼邦内分十余邦,不相统属……信奉天父上帝、耶稣基督尤甚” C.“花旗邦即米利坚……邦长七年一任,限以俸禄,任满则养尊处优,各省再举” D.“佛兰西邦亦是信上帝、耶稣基督之邦,但其教多务异迹奇行,而少有别” 7.2010年5月18日《新京报》报道:“英国没有成文宪法。按传统,虽然议员任期 5年,但首相可以在任何他愿意的时候去女王那里提出解散议会申请。卡梅伦说:‘我是英国历史上第一名主动提出放弃这一权力的首相,这是对首相权力的妥协,但我觉得是件好事。’英国新任首相卡梅伦认为,这一传统过于随便,给下院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现在是时候让我们寻求一个固定任期议会了’。”这段话的意图是()

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四单元归纳整理word版本

第三单元《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复习资料 重点难点精归纳 一、我国四大发明对中西方的不同作用 (一)对中国 1.造纸术,印刷术的发明有利于中国古代文化事业的发展和古典文化的保存,有利于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2.指南针的发明早期有利于中国航海事业的发展,后来成为进行迷信活动的工具。 3.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使用火药武器的国家,后来火药却成为搞迷信,敬鬼神所使用的物品。 (二)对西方 1.造纸术经阿拉伯传入欧洲,廉价的纸张很快取代了书写材料羊皮和小牛皮,促进了欧洲文化的发展。 2.欧洲人借鉴中国的印刷术,造出了自己的活字印刷机,大大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 3.指南针的使用,促进了欧洲人的远洋航行,为哥伦布发现美洲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提供了技术保证,迎来了地理大发现的时代。以新航路的开辟为开端人类历史开始形成一个整体。 4.火药传入欧洲,促进了欧洲采矿业和金属制造业的发展,推动了欧洲火药武器的发展,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战胜封建贵族。 【特别提醒】四大发明在中国和西方的作用大不相同,说明科技发挥何种效益取决于当时的社会环境。这对我们今天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走自主创新之路,建设创新型国家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二、古代中国科技的特点、长期繁荣的原因及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一)特点 1.科技内容:实用性强,但对事物发展规律的探索不够。 2.研究方法:主要采用传统的典籍整理和经验总结的方法,缺少科学实验。 3.科技使用:主要服务于封建农业的发展需要,缺乏将科技有效的转化为生产力并使生产力成为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的意识。 4.分布领域:主要集中在与农业有关的农学、天文、历法及医学等方面。 5.发展程度:在传统科技领域全面繁荣,多项成就领先世界。 (二)长期繁荣的原因 1.根本保障: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及农耕经济的高度繁荣。 2.政府重视:统治阶级出于巩固统治的需要,对科技发展给与重视及相应支持。 3.技术交流:中国古代各民族经济文化交流和对外交往频繁,使古代科技在交流中进一步发展。 4.主观因素:中国古代科学家的个人努力和不懈探索,以及劳动人民积累的生产实践经验和知识。(三)明清时期走向衰落的原因 1.经济因素:自己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使科技的发展缺少足够的动力。 2.政策因素:封建统治者推行的重农抑商政策和后期的闭关锁国政策,阻碍了中外的经济文化交流,进一步限制了古代科学技术的发展。 3.人才因素:中国古代以儒学为主的教育内容与越来越残酷的文化专制统治,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缺乏必要的人才条件。 归根到底,日益腐朽的封建制度是导致古代中国科技在16世纪以后走向衰落的根本原因。 【特别提醒】古代中国科技发展既呈现出灿烂辉煌,世界领先的一面,又有明显不足的一面,如重实用、轻理论和发展动力不足。自然经济的发展和封建制度的长期存在对中国科技的影响是双重的:明清以前推动了科技的发展,使其长期繁荣;明清时期则开始阻碍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使其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易混易错点整理 1.《诗经》和楚辞的体裁都是诗歌,但文学风格不同。《诗经》属于现实主义,楚辞属于浪漫主义。两者共同构成了中国古典诗歌的两大源头。 2.诗是唐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词是宋代的主要文学形式,曲是元代的主要文学形式,这三种主要文学形式之间并不是相互孤立的,而是存在着密切的联系。词出现于唐代,是诗的另一种形式;元曲的主要构成部分之一——散曲,是宋代民间兴起的一种新的诗歌形式。 3.中国古代文学体裁形式多样,特色各具,流派纷呈,从发展趋势上看,具有逐渐平民化、通俗化的特征。 4.中国古代文学发展到明清小说时,语言由辞藻华丽、对仗工整、句式严整的文言文发展为句式活泼、通俗易懂的白话文,说明了中国古代文学发展趋势是逐渐平民化。这是随着经济的发展,文学逐渐适应不断壮大的市民阶层的需要的结果。明清小说中的很多作品是明清时期封建社会衰落与资本主义萌芽的现实反映。 5.中国古代戏曲艺术成熟的标志是元杂剧的形成,而不是京剧的形成。京剧也不是北京的地方戏,它是徽剧与汉剧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间曲调而形成的新剧种。

《中国古代文化史》教案

邯郸学院 教案 2011~2012学年第一学期 分院(系、部):历史系 教研室:中国古代史 课程名称:中国文化文化史授课班级:2009级历史学本科班主讲教师:李傲雪 职称:副教授 使用教材:张岱年、方克立主编:《中国文化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4年版 邯郸学院制

1 教 案(首页) 课程名称 中文:中国古代文化史 课程编号 406021060 英文:History of Chinese Culture 学 分 3 授课教师 李傲雪 职 称 副教授 课程性质 学位课( ) 必修课(√) 选修课() 授课对象 专业、层次和班级: 2009级 历史学本科班 共 1 个班 课程学时 48 学时 周学时 3学时 起止周 3—17周 学时分配 理论讲授: 48 学时 授课方式 课堂讲授(√) 考核方式 考试(√);考查() 使用 教材 教材名称:《中国文化概论》 作者:张岱年、方克立 出版社: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年1月 主要参考 资料及指定参考书 1.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2. 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第一至五卷),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 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第一至六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 4. 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北京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 5. 张岱年:《中国哲学大纲》,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年版。 6. 任继愈:《中国哲学发展史》(先秦、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人民出版社1998 年版。 审核 意见 教研室主任(签字): 年 月 日

2 周次第周日期节次第5-7节 授课内容绪论授课学时3学时 教学目的通过介绍“文化”、“中国文化”、“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和外延,使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涵义、源流、范畴,构成特点与地位。进而使学生了解学习本课程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教学重点1.对“文化”一词的来源发展进行阐述。 2.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区别。 3.深入理解“文化是自然人化”这一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 教学难点文化结构层次说 教具和媒体 使用 多媒体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一、文化的涵义: (一)“文化”界说 二、文化的分类与基本结构 (一)广义文化 (二)狭义文化 三、文化的功能 四、中国文化和中国传统文化 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唯一存在的实体,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和精神风貌的体现,是世界上自成体系,独具特色的文化。 (一)中国文化 (二)中国传统文化 五、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目的、意义和方法 (一)目的和意义 (二)学习中国文化概论的方法 思考题作业 思考题: 1.为什么说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 2.怎样理解广义文化与狭义文化的联系和区别? 3.文化结构四层说包括哪四个文化体系?试举例说明 4.怎样认识和评价中国文化? 5.为什么要学习中国文化概论?怎么才能学好中国文化概论?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三单元 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确立与发展 第1课英国君主立宪制的建立 1.了解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开始和“光荣革命” 1640年.英国爆发革命。资产阶级和新贵族领导的议会最终获得胜利,国王查理一世被押上断头台。 1688年,英国议会邀请玛丽和荷兰执政威廉承袭英国王位,共同统治英国。这次不流血的政变,历史上称为“光荣革命”。标志着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结束。此后,英国逐渐建立起君主立宪制。 2.了解《权利法案》 内容:1689年,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内容:限制国王权力,保证议会的立法权、财政权等权力。 影响;议会的权力日益超过国王的权力,使国王逐渐处于“统而不治”的地位,英国君主立宪制确立起来。 3.了解英国责任制内阁的形成 ⑴形成:1721年,英国的责任内阁制开始形成,沃尔波尔实际上成为英国的第一位首相。 ⑵内阁产生过程: 下院选举→(国王任命)多数党领袖为内阁首相→首相提出内阁名单→(国王)批准组成责任内阁。 ⑶内阁、议会和国王的关系 ①名义对国王负责,实际对议会负责 ②成员集体负责:须在大政方针上保持一致,与首相共进退 ⑷首相的职权 ①首相是多数党的领袖②有权提名各部大臣③决定国家的重要政策,掌握国家的行政大权③通过议会掌握立法权④有权解散议会。 4.了解1832年英国议会的选举改革 原因:工业革命的发展,工业资产阶级力量壮大。 影响:工业资产阶级获得了更多的议席,、加强了在议会中作用,为工业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障。 5.理解英国君主立宪制的特点:最大特点:责任内阁制 (1)君主立宪制的特点:①议会权力至上②国王统而不治③首相掌握实权 (2)理解:英王是国家元首,是国家统一的象征。但真正掌握国家实权的是代议制政府。 第2课美国联邦政府的建立 一、理解美国1787年宪法和了解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1、1787年宪法的内容: ⑴规定美国是联邦制国家。联邦权力高于各州权力,联邦政府拥有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大权。各州可以在不违背宪法的前提下制定地方法律,有一定的自治权,发挥地方的积极性。实行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联邦制的权力结构)。 ⑵体现分权与制衡原则,国家权力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部分,三者独立平等,互相制约,以防止专制的出现。(国家权力结构) ①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掌握立法权。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完整资料).doc

【最新整理,下载后即可编辑】 岳麓版高中历史必修三第三单元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2009高考海南单科)对英王查理一世的审判与处死是英国革命中的重大事件。布拉德 肖法官曾在法庭上向查理一世宣示:“在国王和他的人民之间存在一个契约协定……这 就好像一条纽带,纽带的一头是君主对国民应尽的保护义务,另一头是国民对君主应尽 的义务。先生,一旦这条纽带被切断,那么只能说,别了,君主统治!”上述材料表明, 布拉德肖比法国启蒙思想家更早提出了 A.君主立宪的观点 B.革命权利的学说 C.社会契约的理念 D.天赋人权的 思想 2.(2009高考海南单科)19世纪的法国思想家托克维尔说:“世界上没有哪一个国家比美 国更多地运用18世纪哲学家在政治问题上的种种最大胆的学说。”托克维尔此处所说 的“最大胆学说”的提出者是 A.孟德斯鸠B.狄德罗C.洛克 D.伏尔泰 3.(2009高考四川文综)哥白尼日心说虽被后来的科学发展所扬弃,但人们仍然视其为一 场“革命”。这是因为它 A.撼动了中世纪神学基础,显示了挑战权威的态度 B.开创了近代实验科学,提出了研究自然的新方法

C.概括了宇宙运动规律,指引了人类认识自然的方向 D.开辟了天文学新领域,标志着近代自然科学的形成4.(2009高考广东单科)古希腊人将神塑造为生动逼真的人的形象,这在一定程度上体现 了古希腊的 A.民主思想B.无神论思想 C.科学思想D.人文主义思想5. (2009高考广东单科)18世纪北美殖民地的宗教大觉醒运动中有一种思想:上帝使人有 理性,并希望人在追求真理中运用这一理性。这种思想 A.促成欧洲宗教改革运动的兴起B.旨在消除教会在北美殖民地的影响 C.借上帝的神权压制人文主义思想D.有助于激发北美人民反抗殖民统治 6.(2009高考广东文科基础)对美国人设计政府结构影响最大的思想家是 A.康德B.伏尔泰C.卢梭D.孟德斯鸠 7.(2009高考江苏单科)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和启蒙运动的相同点是 A.崇尚理性和科学的结合B.批判罗马天主教的愚昧统治 C.坚持国家权力高于教会D.设计了未来理想的社会制度 8.(2009福建文综高考)“我们全都是希腊人。我们的法律、我们的文学、我们的宗教, 根源皆在希腊。”英国浪漫主义诗人雪莱这句话强调的是

2019年高考历史必修三考点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化

1.清代学者黄百家反思中国传统科学理论时写道:“若太极,若阴阳……可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见,他认为中国传统科学理论() A.没有完整体系,支离破碎 B.具有模糊性,无法证伪 C.专制束缚严重,缺乏学术自由 D.过分崇拜权威,不敢超越 解析:选B材料中“任人之诬捏,吾不敢致问,以无所证对也”可知阴阳无法解释,任人诬捏,体现出了模糊性,无法证伪的特点,故B项正确。 2.明朝末年,钦天监依据《大统历》推算日食多次出现错误。1610年再次在推算日外发生日食,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有官员认为是钦天监推测日食方法有误,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这表明当时() A.天人感应的思想被否定B.经世致用成为社会思潮 C.西方科学技术传入中国D.天朝上国观念受到冲击 解析:选C从“有官员认为‘天人感应’‘灾异尤甚’”,可知当时仍有天人感应思想,故A项错误;经世致用是指学问应解决现实问题,材料没有体现,故B项错误;从“还有官员提出利用西洋历法补充改革传统历法”可知,西方科技在中国出现,故C项正确;天朝上国观念是指以中华为核心的华夷观念,材料没有涉及其受到冲击,故D项错误。 3.“街市两旁店铺鳞次栉比,其中有不少被称为秦楼楚馆、瓦舍勾栏的娱乐场所。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材料表明() A.词兴起于娱乐场所 B.词的格调不高,文学走向颓废 C.词的繁荣与商业发展有关 D.词的风格属于浪漫主义文学 解析:选C“词的演唱作为佐欢侑(佐助)酒的娱乐手段,便适应城市的娱乐需要而发展起来”说明词的发展与城市商业的兴起有关,故C项正确。 4.张炎在《词源》中评价宋词中的某流派时说:“簸弄风月,陶写性情。盖声出于莺吭燕舌间,稍近乎情可也。”这表明该流派词作() A.构思深细缜密,意境婉媚轻柔 B.气势豪迈飞动,场景宏阔雄壮 C.视野雄奇广阔,气象恢弘奔放 D.题材狭隘空虚,缺乏意境创造 解析:选A材料“簸弄风月,陶写性情”,判断该宋词流派为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符合婉约派的特点,故A项正确;B、C两项符合豪放派的特点,故B、C两项错误;婉约派“意境婉媚轻柔”,并非“缺乏意境创造”,故D项错误。 5.有学者研究指出,宋代官僚士大夫是当时书画消费的主体,部分平民也趋之若鹜。这反映了宋代() A.市民阶层成为城市消费的主力军 B.私营工商业的发展刺激了文化繁荣 C.书画艺术加剧了社会阶层的分化 D.书画消费成为社会身份构建的手段 解析:选D宋代的平民可以通过书画消费与宋代官僚士大夫进行比拟,以提高自己的社会身份,故D项正确。 6.中国古代戏曲与古希腊戏剧并称为“世界古老戏剧”,其中,古希腊戏剧繁荣于公元前6世纪末至前4世纪初,而中国戏曲一直到12世纪末才走向成熟。其共同原因是()

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

高中语文课本必修三古代文化常识归纳总结,考试必备! 高中语文 5 天前 点击上方“高中语文”,关注我们 必修三 1《杜甫诗三首》 1.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名城为 “白帝城”。 2. 青冢:指王昭君的墓。传说冢上草色常青,故名“青冢”。 2《蜀道难》 子规:即杜鹃,又名杜宇。相传为蜀国古望帝魂魄所化,啼声哀怨动人。常作伤春、悼亡的象征。 3《琵琶行》 1. 琵琶行:行,古诗的一种体裁。常见的古体诗的体裁还有歌、吟、引、曲等。 2. 元和十年:元和,唐宪宗的年号。 3.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4. 司马:州刺史的副职,当时实际上是有职无权了。 5. 京都声:唐代京长安城流行的乐曲声调。 6. 贾人:商人。 7. 出官:(京官)外调。 8. 管弦:指音乐。管,箫笛之类的管乐。弦,琴瑟或琵琶之类的弦乐。 9. 教坊:唐代官办管领音乐杂技、教练歌舞的机关。 10. 五陵年少:指京城富贵人家的子弟。五陵汉代五个皇帝(高、惠、景、武、昭)的陵墓。 11. 青衫,黑色单衣,唐代官职低的服色为青黑色。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凄切的 情感。 4《李商隐诗两首》 1.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哀痛亡国。春心是伤春之心,比喻对美好事物的怀念。 2. 鸡人报晓筹:汉代制度,宫中不养鸡,而用传唱报晓。鸡人,宫中掌握时间的卫士。筹,更筹,敲击报时用的竹签,这里指代时间。 3. “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一万二千五百人为一军。后泛指军队。 所指因时代不同而不同:(1)指天子所统领的军队。《周礼·夏官·序官》:“凡制军,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王六军,大国三军,次国二军,小国一军。”后来把“六军”作为国家军队的统称。如《三国志·魏志·辛毗传》:“且四方之寇,莫大於河北;河北平,则六军盛而天下震。” 宋范成大《州桥》诗:“州桥南北是天街,父老年年等驾廻。忍泪失声询使者:几时真有六军来?” (2晋)代称领军、护军、左右二卫、骁骑、游击为“六军”。《南齐书·百官志》:“领军将军、中领军,护军将军、中护军??左右二衞将军,骁骑将军,游击将军。晋世以来,谓领护至骁、游为六军。” (3指)唐之禁军六军。《新唐书·百官志四上》:“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神策,号六军。”而《旧唐书·职官志三》说六军指左右龙武、左右神武、左右羽林。

中国古代文化史

第三讲中国古代文化 第一部分百家争鸣 一、历史背景(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封建经济正在形成。 政治上:分封制瓦解,新兴封建阶级正在形成。 文化上:礼贤下士,学在民间兴起,学术逐渐下移。 直接原因:不同阶级代表著书立说,形成“争鸣”局面。 二、“百家争鸣”的概况 1、儒家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的思想家、政治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推崇为“圣人”。 政治思想——政治思想:思想体系的核心——“仁”和“礼”。 ①“仁”即“仁者爱人”,要求统治者体察民情,反对统治者实行 苛政和任意刑杀;提倡广泛理解和体贴他人,调整好人际关 系,稳定社会秩序;“爱人”就要遵循“忠恕”之道,要做到“己所 不欲,勿施于人”。②“礼”就是要“克己复礼”,符合西周名分等 级制度。实现“礼”,就要“正名”,做到贵贱有序、名正言顺。 ③“为政以德”,在以“德”、“礼”治国的同时,逐步改良政治。 哲学思想——“敬鬼神而远之”,优先解决人世间的实际问题。 教育思想——办私学(打破了奴隶主垄断教育的局面)。教学对象——“有 教无类”;教学方法——“因材施教”;学习态度——“知之为 知之”、“当仁不让于师”:学习方法——“温故知新”、“学而不 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 文化典籍——整理《诗》、《书》、《礼》、《易》、《乐》、《春秋》等。 评价——①“仁者爱人”具有积极性,“克己复礼”具有保守性。②为 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奠定了基础,在世界文 化史上也具有重要影响。③他的思想主要保存在由其弟子 整理记录的《论语》一书中。 孟子——战国著名的思想家,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学说,成为儒家学派重要奠基人,被尊为“亚圣”。 政治思想——“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伦理观——“人性本善”说。 价值观——倡导“养浩然之气”,强调先义后利,舍生取义。“富贵不 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评价——①“仁政”、“民本”思想对约束暴政、缓和阶级矛盾发挥了重 要作用,但并不是以维护人民利益为出发点的,是封建统 治的一种策略。②他和弟子的言论后来被汇编整理成《孟 子》一书。南宋朱熹将《孟子》列为“四书”之一(《大学》 《中庸》《论语》《孟子》) 荀子--战国时期儒家另一重要代表,儒家思想的集大成者。 哲学思想——①“天行有常”“制天命而用之”(朴素的唯物思想)②“性 恶论”(但教育可使人由恶变善,认为环境和教育对人的成 长非常重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