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概论-(第1章)

合集下载

武当文化概论-(第4章)

武当文化概论-(第4章)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武当道教史略》《道教与长江文化》等武当文化概论•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武当山不仅以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驰名天下,更以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著称于世。

武当山在明代有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共有数百个宫观庵庙。

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八百里武当山中。

长达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线,布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将武当山装点成为人间仙境。

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借景巧妙,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互为映衬,成功地营造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武当山这一组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迄今为止,武当山的神宫仙观已有5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建筑沿革•武当山古代建筑始于何时,已无法确考。

就一般情形而言,先秦两汉时期隐居武当山的修道者多栖息于石室岩洞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宗教建筑开始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武当山道教呈现发展趋势•宋代皇帝推崇道教,信奉武当真武之神,在武当山创建、扩建宫观多处。

•元代是武当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宫观建筑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大规模地营建武当宫观。

武当道教文化

武当道教文化

武当道教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先秦—西汉
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武当道教文化发展的准备阶段。 在东汉前道教尚未出现之时,武当山就已经是求仙学道者
的栖隐之地,如春秋的尹喜,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 当山活动的踪迹。勿庸质疑,尹喜成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 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 “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归栖 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 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 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 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 尹喜的神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 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 曰:
气候、植被与特产
武当山区大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 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 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 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 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 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 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 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 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 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 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 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 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 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 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 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 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 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 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 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 严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 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 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关于武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文章 -回复

关于武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文章 -回复

关于武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文章-回复标题:武当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引言:中华传统文化以其博大精深而独特魅力而闻名于世。

作为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武当文化凭借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和独特的哲学理念,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

本文将从武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代表性的武当功夫、武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对当代社会的影响等方面一步一步回答关于武当文化和传统文化的主题,全面探讨武当文化在传承与发展中的独特魅力。

一、武当文化的起源与发展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的丹江口市,素有“融天地之正气、集人间之神仙”的美誉。

据史书记载,武当山自秦朝开始即成为道教圣地,道家思想与山水之间形成了独特的融合。

武当的道家文化与武术的融合,使得武当文化独具特色,并渐渐形成了今天我们所说的武当文化。

二、代表性的武当功夫武当功夫源远流长,代表了中国传统武术的顶峰之一。

武当功夫的特点在于兼顾内外养生和自卫技巧,强调以柔克刚、轻灵自然的身法和精密准确的拳法。

著名的武当八法、太极拳等都是武当功夫的代表作,它们不仅注重了武术技艺的强盛,更是武当文化精髓的集中体现。

三、武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武当文化弘扬的核心价值观主要包括天人合一、道法自然、心无所住、放弃欲望等。

天人合一的观念强调身体与自然界的和谐,提倡养生保健以达到心身合一的境界。

道法自然则主张顺应自然的自然法则而生活,倡导人们顺应自然的规律来提升自己的修为。

心无所住的信念则教人要超越外在物质追求,以心灵的平静为根本,舍弃欲望以获得内心的宁静与自由。

四、对当代社会的影响以武当功夫为代表的武当文化对当代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武当文化的养生理念与健身方法得到了全球范围内的推崇和研究。

其次,武当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为广大的传统文化爱好者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促进了个人品格修养和心灵自由的追求。

最后,武当文化的传承与弘扬,对保护和发展传统文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结语:武当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秉持着独特的武术精神和哲学理念,通过功夫表演与文化内涵的推动,使得武当文化不断传承与发展。

武当文化概论-(第5章)

武当文化概论-(第5章)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主讲人介绍—杨立志基本信息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社会任职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个人荣誉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学术研究方向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主要科研成果《武当道教史略》《道教与长江文化》等武当文化概论•第五章武当道教斋醮科仪与音乐艺术•第六章武当武术文化概述•第七章武当山进香民俗•第八章武当山道教文学与山水文学第五章武当道教斋醮科仪与音乐艺术➢第一节武当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沿革和宗教功能➢第二节道教斋醮科仪的格式及宗教功能➢第三节武当道教斋醮科仪和音乐艺术第一节武当道教斋醮科仪的历史沿革•斋醮科仪,是道教独具特色的宗教祭祀仪式,是道教文化的重要内容。

按照宗教学理论,宗教活动是宗教的四大要素之一,宗教活动的核心是祭祀。

宗教祭祀是人与神沟通的重要方式,是向神灵的祝祷和祈求,宗教祭祀的本质是神灵信仰。

英国人类学家弗雷泽认为,宗教包含信仰理论和实践行动两大部分。

一、唐宋元武当斋醮活动和科仪经书•唐代以前武当山的道教斋醮活动情况,文献记载很少。

•北宋初期,道教真武真君信仰盛行。

北宋时醮祭真武神已是较为流行的道教信仰民俗。

•唐宋之际武当山地区的道教斋醮活动有所发展。

•南宋官方民间均崇奉北极真武佑圣真君。

•宋代流行的北极有关真武的斋醮科仪典籍有《真武灵应护世消灾灭罪宝忏》一卷、《北极真武普慈度世法忏》十卷、《北极真武佑圣真君礼文》一卷和《真武灵应大醮仪》六卷,这些经典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宋代有关真武神斋醮科仪的情况。

二、元代武当道教斋醮科仪的发展•元代皇帝从太祖成吉思汗开始就对道教有一定的信仰。

元宪宗、世祖、成宗直到元顺帝均对道教神仙信仰有兴趣,尤其重视斋醮科仪。

•元皇室奉祀真武神,扶持武当道教,是从元世祖忽必烈开始的。

武当山文化

武当山文化

武当山文化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

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

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

历史沿革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当县。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

敕建“五龙祠”。

唐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

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武当文化概论

武当文化概论

1、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2、旅游资源评价: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

3、宗教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宗教事物与因素,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物、宗教绘画、宗教武术等。

三、简答题(28’)1、答案要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规定其至少应具有以下一种特质,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1)代表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并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杰出范例,尤其是处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容易损毁的地点;(6)与某些事件或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明显关联,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

2、答案要点:明成祖敕建的宫观岩庙大小共33处,其中九宫指的是玉虚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静乐宫、太和宫、遇真宫、清微宫、朝天宫,八观指的是元和观、回龙观、太玄观、复真观、仁威观、龙泉观、威烈观、八仙观。

3、答案要点:一日游(老营——琼台——金顶——琼台——南岩宫——紫霄宫);武当二日游(第一天:老营——乌鸦岭——榔梅祠——黄龙洞——金顶,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武当三日游(第一天:老营——中观——金顶——天门——古神道——金顶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第三天:老营——玉虚宫——元和观——玄岳门)4、答案要点:武当山古建筑群可谓独树一帜,规模大、档次高。

武当山简介介绍

武当山简介介绍
气候条件
武当山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年平 均气温12摄氏度左右,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
武当山的住宿和餐饮
住宿
武当山有多家酒店和客栈,提供不同档次的住宿服务,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
餐饮
武当山特色菜肴丰富,包括道家养生菜、地方特色菜等,同时还有各种小吃和 夜市供游客品尝。
武当山的交通方式
飞机
01
地理位置
武当山位于中国湖北省西 北部的丹江之畔,是秦岭 山脉的余脉。
地形地貌
武当山以峰峦叠嶂、气势 磅礴而著称,主峰天柱峰 海拔1612米,被誉为“万 象天柱”。
气候条件
武当山属于亚热带季风气 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年平均气温约15℃。
武当山的主要景点和特色景观
主要景点
包括紫霄宫、南岩宫、太子坡等 著名宫观和景点。
武当山简介介绍
汇报人:文小库 2023-12-25
目录
• 武当山的历史背景 • 武当山的文化价值 • 武当山的自然景观 • 武当山的旅游信息 • 武当山的社会经济影响
01
武当山的历史背景
武当山的历史起源
01
02
03
04
武当山是中国道教名山,位于 湖北省西北部的丹江之畔,被
誉为“仙境之乡”。
武当山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公元 前10世纪左右,当时周武王 封神农氏后裔于武当,称为“
从武汉天河机场乘坐机场大巴至武当山景区。
火车
02
从武汉火车站乘坐高铁至武当山西站,然后乘坐景区大巴至武
当山景区。
自驾
03
从武汉出发,沿福银高速至武当山出口下高速,经过十堰市区
后到达武当山景区。
05
武当山的社会经济影响
武当山对当地经济的贡献

1.第一章概论

1.第一章概论

第一章概论集天地之灵气,采日月之精华,聚太极之阴阳,弥六合之大道,太极八卦之道是太极六合针法的总体理论。

天、地、日、月、阴、阳六合为一,大、中、小太极和内、中、外八卦六合为一;天道、地道、人道、易道、医道和针道六合为一。

天地定位,日月运行,阴阳相交,此太极六合针法之灵魂也。

天为阳为气,地为阴为血,天地相交日月生焉;日为阳为火,月为阴为水,日月相交阴阳出焉;阴为精成形,阳为神化气,阴阳相交万物生焉。

以天调气,以地调血,以气调神,以神调针,此太极六合针法之根本也。

天人相应,天人合一,神气合一,人针合一;内、中、外八卦相通,天、地、人三才相重,此太极六合针法之大道也。

针之所以能治病,调阴阳通经络活气血也,人之所以能驱病,得天地日月之灵气也。

就天体与人体来说,宇宙是一个大太极八卦,人体是一个小太极八卦;就人体本身来说,人的整体是一个大太极八卦,头、身、背、腹、脐、面、手、足等是无数个小太极八卦,多个太极和多个八卦融为一体,天地日月阴阳尽在其中唉。

太极八卦通过与人体的通应关系,构成了“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它内连五脏六腑,外络四肢八骸,“阴阳经络,气相交贯,脏腑腹背,气相通应”,人体的生长盛衰均能通过对太极八卦经络调控系统及其相应方位的针刺得以调理。

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理论为基础,以中医的脏腑辩证为准则,以内八卦为核心,以中八卦为调和,以外八卦为通应,以五俞原络等人体重要穴位相配合,通过“四步通调法”行针操作,使人体的脏腑腹背阴阳之气内外相交,上下通应,任督两脉全面贯通,从而使气血调和,阴阳平衡,疾病得以迅速痊愈,所以说它是一种高效快捷的治病针法。

太极六合针法以太极八卦天人相应理论为核心,融入了现代的人体全息理论,通过奇特的布针方式激发体内最大的潜在能量,运用对人体内、中、外八卦的全面通应调理,发挥内八卦经气的“放射状效应”并与全身经气相连接,使全身被激发出来的能量成倍叠加,迅速提高治愈疾病的效率。

人体是一个具有复杂结构和复杂功能的系统,人的生长盛衰和死亡都与大自然息息相关。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
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
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
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
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
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
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
《武当道教史略》
《道教与长江文化》等
武当文化概论
•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
•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
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一节武当山的自然环境和文化地理➢第二节武当山文化的定义及基本精神
一、武当山的地理位置和生态环境
•武当山在湖北省西北部丹江口市境内,位于中国腹地的汉水上游南岸。

其主峰天柱峰海拔1612.1米,屹立在丹江口市西南部。

其余峰支脉绵亘于十堰市所属各县和襄樊市西南部地区。

从地质结构看,武当山地处秦岭褶皱系南秦岭印支褶皱带的中部,属大巴山脉的北部延支。

武当山系呈近东西方向展布,其西北端起自鄂陕两省交界处,东南端迄于湖北襄樊市南,东西长约260余公里。

•就宏观的空间概念而言,武当山西北部是重峦叠嶂的秦岭山脉支脉,西南部为高大巍峨的大巴山脉东端主峰——大神农架。

秦岭和大巴山之间的汉水谷地从西向东延伸,武当山正好耸立于其出口处,滔滔汉水蜿蜒流过武当山北麓。

武当山的面积、气候特征
•关于武当山所占区域的面积,历代估算有所不同。

今天的武当山风景区位于东经110°57’~110°14’,北纬
32°23’~32°33’,景区面积312平方公里。

•武当山地区气候温和,湿润多雨,土壤肥沃,物产丰富。

从气候看,该地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山区垂直地带性气候明显,并兼有复杂的局部小气候。

•古人称其“冬寒而不寒,夏热而不热”[4]。

这是武当山地区气候特征之一。

•该地气候特征之二是湿润多雨。


武当山的土壤和物产
•武当山地区的土壤主要是黄棕壤,土壤结构较好,自然肥力较高,加上光照充足,湿润多雨等条件,使本地的动植物资源丰富,品种繁多。

•据林业部门考察,目前武当山地区有水杉、栱桐、银杏、鹅掌楸列为国家一级保护植物;有香果树、水青树、杜仲、华榛、天竺桂、金钱槭、领春木、天目木兰、猬实、天目木姜子、厚朴等稀有树木10余种皆为国家二三级保护植物。

野生果树则有猕猴桃(欲称羊桃)、火棘(俗称救命粮)、华榛、五味子、山莓(俗称莓子)、三叶木通(俗称八月炸)、等。

竹类有毛竹、青竹、水竹、紫竹、斑竹、丛竹等。

此外还有武当木兰、武当杜鹃、惠兰、野百合、桂花、萱花、玉簪、石竹、翠兰绣线菊、疏毛绣线菊、土庄绣线菊等花卉。

•武当山的药用植物种类繁多,素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的植被
•武当山四季风光不同,植被的变化十分明显。

•远古时,武当山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是各种动物及早期人类繁衍生息之地,解放后在这里曾发现很多古代动物化石。

武当山地区现存有古生代——中生代——新生代整个生命起源发展阶段的动物化石。

二、武当县的建置沿革及战略地位
•武当县——均州——丹江口市
•历史上的武当县、武当郡等行政区域地名,都是因境内的武当山而得名的。

•隋文帝开皇五年(585年),改平州为均州,领武当县。

•中华民国成立后,改均州为均县,隶湖北省。

•1983年,撤销均县,设立丹江口市,由郧
阳地区代管。

武当山的战略地位
•武当山在战国时期处于楚、秦、韩三国交界处;三国时期魏、蜀两国的边界一度也在武当山附近;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及附近的襄阳系南北兵家必争之地。

•从古代水路、陆路交通的角度看,武当山地区的确是交通要道,被称为“荆襄襟带,雍豫咽喉”。

•汉唐时期,武当山道教之所以不为统治者所注意,远不如华山、嵩山等名声显赫,原因就在于其远离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三、武当、太和等山名的来历及涵义
•武当山之名当出于秦汉之前。

关于“武当”一词的来历和含义,历来有不同意见。

•太和山之名当出于六朝之前。

“太和”一词出自《周易》,《乾卦彖传》说:“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贞。


•仙室山之名见于六朝典籍。

《水经注》说:(武当山)“又曰仙室。

•嵾上山、参山、参岭之名见于六朝典籍。

《水经注》说:武当山“亦曰嵾上山”
•谢罗山之名亦见于《水经注》:“晋咸和(326~334年)中,历阳谢允舍罗邑宰隐遁斯山,故亦曰谢罗山。


•太岳之名见于宋代地理类图书。

四、武当山自然景观的命名与道教
•古代的修道者用他们的宗教理论来概括武当山的自然景色,形成“七十二峰接天青,二十四涧水长鸣。

三十六岩多隐士,葬在吾山骨也青”之类的说法。

•“七十二”、“三十六”、“二十四”是中国古代颇具神秘色彩的数字。

•“七十二峰”、“三十六岩”它寄托着命名者希望借此数字祈求天地交泰、天人合一、风调雨顺、国泰民安的愿望
•(一)七十二峰,拔地通天武当山的山岳景
观经过道教文化的命名点化,被赋予了神性灵气、仙踪道情,道教对武当山的神化仙化,感召了
无数善男信女的顶礼膜拜,引导了众多士人的
悠悠遐想。

•(二)三十六岩,清奇幽静岩阿的命名使玄帝修真神话与清幽的自然景观紧密结合,既宣扬
了道教神仙信仰,又增添了自然景观的神秘感。

•(三)二十四涧,碧流淙淙二十四涧的命名
也与道教的神仙信仰有密切关系。

1、浪河水系2、剑河水系3、东河水系4、官山河水系
一、关于武当文化主要内容的认识
“武当文化”的概念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提出来的。

其宗旨是把武当山的历史、道教、建筑、武术、文学、音乐等作为文化现象来加以研究,继承、弘扬武当文化。

官方文件正式使用“武当文化”的概念是1991年。

学者的认识
•有些研究民间文学的学者认为:武当山民间文学是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

•有些研究古建筑的学者认为:武当山的皇家建筑文化才是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

•有些研究道教文化的学者认为:武当文化的主要内容是道教。

•我们对武当文化的研究应该从具象上升到抽象,探讨武当文化的定义及内涵等问题。

二、武当文化的定义及研究方向•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武当道教理论、武当道教史、武当建筑文化、武当山的文物与艺术、武当道教仪式文化、武当武术文化、武当文学包括道教文学、武当道教信仰民俗
三、武当文化的基本精神
•武当文化是深受“道教精神”陶铸过的文化,因此,道教中长期受到人们尊崇的一些思想观念和固有传统,深深地影响着武当山地区的人类活动及其创造物。

我们研究武当文化,有必要对那些在武当文化中起主导作用,处于核心地位的基本思想和观念作一些梳理和分析。

由于武当文化丰富多彩,博大精深,表现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思想也不是单纯的,而是一个包含诸多要素的思想体系。

我们认为,“道法自然”、“清静无为”;“保合太和”、“天人合一”;“重人贵生”、“诚信向善”等是武当文化基本精神的主体内容。

•(一)道法自然,清静无为
•“道”是道家哲学的最高范畴,是道教思想的核心。

“体道”、“悟道”、“得道”是道教徒梦寐以求的境界。

•(二)保合太和,天人合一
•“太和”包涵着“普遍和谐”的意义。

“普遍和谐”观念至少应包含四个层面,即自然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以及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

•(三)重人贵生
•诚信向善重人贵生是道家道教学说中的重要思想。

与重人贵生思想紧密相连的道教教义是向善诚信。

2020年7月3日p21。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