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文化概论-(第4章)

合集下载

武当文化概论

武当文化概论

武当文化概论
武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分支,源于中国武当山及其所在地湖北的武当山地区,是中国武术、道教和自然观念的结合体。

武当文化的核心是武当山,它被誉为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是中国道教的发祥地之一。

武当山以其优美的山水风光、古老的道观和丰富的文化底蕴而闻名。

在武当文化中,道教的影响非常深远,道教的思想和教义贯穿于武当文化的方方面面,如太极、阴阳、五行等。

武当山地区还是中国武术的发源地之一,以武当派为代表,武当派是中国武术流派中的重要一派,强调内功修炼、柔中带刚、以柔克刚的特点。

武当武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艺在中国乃至世界上都有着很高的地位和影响力。

此外,武当文化还注重自然观念的传承和弘扬。

在武当山地区,山水自然环境非常优美,人们崇尚自然、尊重自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这种自然观念也渗透进武当文化的各个方面,如其独特的建筑风格、景区规划和庙宇结构等。

同时,武当文化也与中国的养生文化密切相关,强调保持身心健康、养生养性的重要性。

总体来说,武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武当山为核心,融合了武术、道教和自然观念等多种元素,充分展示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智慧。

武当道教文化

武当道教文化

武当道教文化发展的第一阶段
先秦—西汉
这一阶段可以看成是武当道教文化发展的准备阶段。 在东汉前道教尚未出现之时,武当山就已经是求仙学道者
的栖隐之地,如春秋的尹喜,历代武当山志都记有他在武 当山活动的踪迹。勿庸质疑,尹喜成为第一位来武当山实 践,传播道家思想的历史人物。老子授其道德经并约定 “后会蜀之青羊肆”。之后,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归栖 于武当山三天门石壁下。公元五世纪,南朝人郭仲产《南 雍卅记》载:“武当山有石门石室,相传云尹喜所栖之 地”。武当山大顶之北有“狮子峰”,岩壁上有尹喜岩, 一名仙岩。其下有涧名牛槽涧、青羊涧。留传有老子会访 尹喜的神话故事。元代刘道明《武当福地总真集》记尹喜 岩“古有铜床玉案,今无”。元代罗霆震呤《尹仙岩》诗 曰:
气候、植被与特产
武当山区大致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暖湿 润﹐年降水量900~1200毫米﹐多集中夏季﹐ 为湖北省暴雨中心之一。原生植被属北亚热带 常绿阔叶﹑落叶阔叶混合林﹐次生林为针阔混 交林和针叶林﹐主要有松﹑杉﹑桦﹑栎等。药 用植物有400多种﹐产曼陀罗花﹑金钗﹑王龙 芝﹑猴结﹑九仙子﹑天麻﹑田七等名贵药材。 武当山的药用植物丰富,在《本草纲目》记载 的1800多种中草药中,武当山就有400多种。 据1985年药用植物普查结果,已知全山有药材 617种,因此,武当山有“天然药库”之称。
武当山被世人尊称为“仙山”、“道山”。《太和山 志》记载“武当”的含义源于“非真武不足当之”,意谓 武当乃中国道教敬奉的“玄天真武大帝”(亦称真武帝) 的发迹圣地。因此,千百年来,武当山作为道教福地、神 仙居所而名扬天下。历朝历代慕名朝山进香、隐居修道者 不计其数,相传东周尹喜,汉时马明生、阴长生,魏晋南 北朝陶弘景、谢允,唐朝姚简、孙思邈、吕洞宾,五代时 陈抟,宋时胡道玄,元时叶希真、刘道明、张守清均在此 修炼。 武当山之盛名,还得益于它远离繁华喧嚣的宁静、 清秀和奇异的风光。登上海拔1612米的主峰“天柱峰”, 置身云端,所有尘世烦忧尽消于足下。环顾四周,七十二 峰凌耸九霄,且都俯身颔首,朝向主峰,宛如众星捧月, 严然“万山来朝”。元人有诗曰:“七十二峰接天青,二 十四涧水长鸣。”武当山天柱峰一带,山高谷深,溪涧纵 横,身入其境,会有俗念顿消的出世之感。

循道求真一新峰——读《武当文化概论》

循道求真一新峰——读《武当文化概论》
盛当 20(2期 11 3 ) 0・总 3
杨 立志教 授新著 《 当文化 概 武 论 》 近 出版 , 学 界 和 同仁 中引 新 在 发热议 。应 当说 , 是武 当文 化研 这 究 作 为一 种 对本 土 宗 教文 化 研 究 在逐 渐走 向成熟 的时刻 , 能够 为构 建 和谐 社 会 提供 积 极 而 重要 的 民 开始 , 么《 当文 那 武 化概 论 》 问世 , 的 则 是对 以往 武 当文 化 研 究 的 系统 整合 与
概论》 作为第一本专门研究武当山 历史 文化 的学术 著作 , 仅 为武 当 不 文化 研究 提 供 了 坚实 的 理论 基 础 和丰富 的哲 学 内涵 , 为今天 武 当 也 山文物保 护和文 化开 发 , 以及 武 当 文化 的宣传 普及 , 提供 了有益 的参 I 考 。如果 说 《 当道教 史 略 》 武 武 是 " 一 当文化研究 自 传统文化研究 的逻 辑剥 离 , 并使 之具 有地 方独特 性 的
表及里 研究 的基础上 , 对其 价值 意 清宗 教与迷 信 的关 系 , 然而 出于对 义进行反 思与评 价 , 而得 出对人 这 方水 土 的无 限热 爱 , 顶着 巨大 从 他 类社会 有益 的规律性 结论 , 这也 是 的外部 压力 , 一个 人踯躅 于武 当文 他 修 哲学 社会 科 学 的 共 同点 。武 当 文 化 研 究之 中。 曾为 了印证 “ 山 ” 最终发 现 了 化研 究 是基 于道 教 信仰 及 由此衍 的记 载而夜 困九 渡涧 , 生的传 统智慧 , 应该在 价值 观与方 人类 历 史 上最 早 、 规模 最 大 、 存 保 法论上启 发现 代文 明 , 构建 和谐 社 最完 好 的古 代生 态 保 护 遗迹 。他 会 。随 着其 研 究 方式 由 自发 变 为 曾对 前 人 关 于对 武 当 山的种 种 误 为武 当 山历 史遗 迹遭 自觉 , 究领域 由碎 片式变 为系 统 解 予 以澄清 , 研 化和整体 性 , 究重 点 由重 现象 学 到破 坏而大 声疾 呼 , 曾 因为 国外 研 也

武当太极拳的文理概述

武当太极拳的文理概述

武当太极拳的文理概述本人俗名成加义,有幸拜在武当三丰派钟云龙道长门下,皈依武当三丰派,受恩师钟云龙赐予道号:师一,下面我简单的向大家阐述一下武当太极拳的源流和它的特殊性。

说到太极拳大家都不陌生,武当太极拳与众多流派太极拳大同小异,当今每个城市中的晨练者都以习练太极拳为主,太极拳是中国拳术之一,是一种艺术瑰宝,如诗、书、画、乐、舞等一样追求高超、高雅和高尚。

其不单只是一个拳种,有包含道家哲学思想,以及生命科学,人体科学,易学,在这里我若讲很深邃的文化内含就显得有点自以为是了,自身对文化末学肤受,因为我打小以习武为主,很少修习文化,这也是我的一个遗憾,毕竟文武双全且精通的人在少数,无论是习文或是练武都是活到老学到老练到老,人在小的时候就会接受各种教育,由于我小时受家乡习武风气所影响,然转为弃文从武。

所以对于哲学,易学,各种学说,只是略知皮毛。

我的简历不一一详述。

武当三丰太极拳根于道教文化,源于中华武术。

在这里首先讲下太极拳的名称太极两字,这也是太极拳的特殊性之一,因为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指导的拳术,太极一词最早出现在周易中,易有大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大极就是太极,吉凶就是阴阳,把事物的发展规律一分为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说到: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所以说太极拳是以太极学说为理论指导的拳术。

太极拳是一门与道教分不开的拳法,我们把道教推展到道家,二者相关,而非同一,前者是宗教,后者是学派,既研究老庄之学。

而今天我们奉张三丰为创造太极拳的始祖,是一种信仰,就如宗教信仰。

所谓天人合一,拳道合一,其方法来源有三,一是经络学说,二是吐纳之法,三是引导之术,所以讲太极拳是养生之道,(行功心解)说:气以直养而无害,又说:气敛入骨,推想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

所以太极拳又包含气论,养气说:气欲柔不欲强,欲顺不欲逆,欲定不欲乱,欲聚不欲散。

(养生肤语)说:人之雄健者曰有气力,以见力与气,元自相通,力从气而出,凡以力从事者,都会损气,古时会养生的先辈都是呼不出声,行不扬尘,所以太极拳的风格是息力以生气的缓慢柔和,(抱朴子内篇)说:力所不胜而强举之,伤也。

《武当叶氏太极拳》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武当叶氏太极拳》读书笔记思维导图

06 第六章 拳术传薪录
目录
07 第七章 太极拳学习之 道
08 附录
09 题词
010 合影
011 跋
本书内容包括武当叶氏太极拳创始人叶大密先生生平,叶大密谈太极拳和推手,叶大密论太极拳拳(剑、刀) 谱,叶家拳节拳架及何基洪谈武当叶氏太极拳的练法,武当对剑节及叶绍东谈武当对剑的练法,叶氏无极桩等。
3
行功走架要义
4
拳理探微
5
拳论感悟
第七章 太极拳学习之道
如何做学生 如何当老师
论师生关系
浅述太极拳阴阳的锻 炼
太极拳要领锻炼的 感悟
太极拳锻炼的三个 层次
略论太极拳普及和 提高
附录
武当叶氏太极 拳门规
纪念叶大密活 动纪实
题词
合影

感谢观看




《武当叶氏太极拳》
最新版读书笔记,下载可以直接修改
思维导图PPT模板
本书关键字分析思维导图
太极
拳架
武当
动作
微拳论

何基洪
太极拳
叶大密
剑 创始人

叶氏
内容
要义
叶绍东
身法
浅述
指南
目录
01 第一章 柔克斋太极传 心录
02
第二章 武当叶氏太极 拳拳架
03 第三章 武当对剑
04 第四章 武当太极刀
05
第五章 武当叶氏太极 拳内功
第一章 柔克斋太极传心录
叶大密谈太极拳功 法及轶事
武当叶氏太极拳创 始人叶大密传记
叶大密论太极拳 (剑)和推手
第二章 武当叶氏太极拳拳架
武当叶氏太极 拳拳架动作图

武当山文化

武当山文化

武当山文化武当山,道教圣地,位于湖北省十堰市武当山旅游经济特区。

武当山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截至2013年,武当山有古建筑53处,建筑面积2.7万平方米,建筑遗址9处,占地面积20多万平方米,全山保存各类文物5035件。

明代,武当山被皇帝封为"大岳"、"治世玄岳",被尊为至高无上的"皇室家庙"。

武当山以"四大名山皆拱揖,五方仙岳共朝宗"的"五岳之冠"的显赫地位闻名于世。

武当山是联合国公布的世界文化遗产地之一,是中国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A级风景区。

武当山也是道教名山和武当武术的发源地,被称为"亘古无双胜境,天下第一仙山"。

武当武术,是中华武术的重要流派。

元末明初,道士张三丰集其大成,开创武当派,并影响至今。

历史沿革武当山,位于湖北省西北部,又名太和山,谢罗山,参上山,仙室山;古有“太岳”、“玄岳”、“大岳”之称。

武当山历史地位的变迁:"武当"之名最早出现在《汉书》中,汉末至魏晋隋唐时期,是求仙学道者的栖隐之地。

宋代,道经始将传说中的真武神与武当山联系起来,将武当山附会成真武的出生地和飞升处。

汉高祖五年(公元前202年),置武当县。

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唐太宗诏武当节度使姚简到武当山祈雨而应。

敕建“五龙祠”。

唐乾宁年间(896~897年),武当山列为“七十二福地”第九位。

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1285年),玄教宗师张留孙向世祖忽必烈奏报武当山后,忽必烈大信其道。

元大德八年(1304年),元成宗封“武当福地”。

明永乐十年(1412年),成祖朱棣命隆平侯张信、驸马督尉沐昕、工部右侍郎郭琎、礼部尚书金纯等率20余万军民,工匠大修武当山。

明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历时12年,敕建的大岳太和山大小宫观33处落成。

武当文化概论

武当文化概论

1、武当文化:是人们在以道教精神为主的中国传统哲学影响下,在以武当山为中心的地域内,在长期的社会历史实践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组成部分。

2、旅游资源评价:按照某些标准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在全部旅游资源或同类旅游资源中的地位,也就是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对旅游资源进行比较,以确定某一旅游资源的重要程度和开发利用价值。

3、宗教旅游资源:能够吸引旅游者产生旅游动机并实施旅游行为的宗教事物与因素,主要包括宗教建筑、宗教文物、宗教绘画、宗教武术等。

三、简答题(28’)1、答案要点:世界文化遗产”的评选标准,规定其至少应具有以下一种特质,并同时符合真实性标准:(1)代表一种创造性天才的杰作;(2)在一定时期内或在世界某一文化区域内,对建筑艺术、技术、纪念物艺术、城镇规划或景观设计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3)能为一种现存的或已经消失的文明的文化传统提供一种独特的或至少是特殊的见证;(4)可作为一种类型的建筑物、建筑群或景观的杰出范例,展示人类历史上一个(或几个)重要阶段;(5)可作为传统的人类居住地或使用地并代表一种(或几种)文化的杰出范例,尤其是处在不可逆转的变化下,容易损毁的地点;(6)与某些事件或现行传统、思想、信仰或文学艺术作品有直接或明显关联,具有突出的普遍意义。

2、答案要点:明成祖敕建的宫观岩庙大小共33处,其中九宫指的是玉虚宫、紫霄宫、五龙宫、南岩宫、静乐宫、太和宫、遇真宫、清微宫、朝天宫,八观指的是元和观、回龙观、太玄观、复真观、仁威观、龙泉观、威烈观、八仙观。

3、答案要点:一日游(老营——琼台——金顶——琼台——南岩宫——紫霄宫);武当二日游(第一天:老营——乌鸦岭——榔梅祠——黄龙洞——金顶,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武当三日游(第一天:老营——中观——金顶——天门——古神道——金顶第二天:南岩宫——紫霄宫——逍遥谷——太子坡第三天:老营——玉虚宫——元和观——玄岳门)4、答案要点:武当山古建筑群可谓独树一帜,规模大、档次高。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武当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之武当武术
武当武术 非物质文化遗产
武当武术具有鲜明的道家文化特征,是武功和养生方法的天然结合体,既具有 深厚的传统武术文化底蕴,又含有精湛的科学道理。太极拳强调“先以心使身” 而后再以“身从心”,形意拳讲究“用意不用力,意到气到,气到力达”,八 卦掌要求走转圈“化意念足”,这些都体现了道家“包藏至道”以达“想推用 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的健身宗旨,符合把形体训练与心理训练相结合 的内养外练的运动观念。 武当武术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完整,它以“宇宙整体 观”“天人合一观”为宗旨,以“厚德载物”“道法自然”为原则,以“动静 结合”“内外兼修”为方法,形成诸多各具特色的拳功剑法,既有功理和功法, 也有套路操作和主旨要领,这些都集中体现在张三丰的《太极拳总论》、《太 极拳歌》和《太极拳十三式》三部著作之中。
武术特色
器械类
➢ 武术武术器械套路有武当剑、夜行刀、太乙拂尘、松溪小花剑套路、武当纯 阳剑、武当玄武棍、武当醉八仙剑、武当丹剑、虎尾鞭、形意刀、武当蛇形 剑、春秋大刀、双刀、八卦刀、苇棍、双刀、九子寻母剑、武当八卦太极剑、 武当丹派剑术、醉八仙剑、玄武棍、丹剑、太极剑、太极枪、八卦滚手刀、 松溪棍等。还有双人扎杆(十三枪)训练、三合剑对练和八卦转刀对练等。
武术协会
2003年3月,湖北十堰市武当武术协会成立。 2014年12月,武当武术协会天津分会成立。 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武当武术”项目保 护单位十堰市群众艺术馆评估合格。


社会影响
社会影响
重要活动
01 1987年6月,武当 山举行擂台赛,来 自9省20多个武术代 表队的160名武林好 手登台献技,观众
传承保护
保护措施
➢ 1978年以后,“武当拳法源流、拳系及内容研究”被列入原国家体委的第一个武术科研课题。 ➢ 1982年全国武术工作座谈会举行后,散在各地的武当派各门拳种拳法被逐步挖掘出来。湖北省率先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当文化概论主讲:杨立志教授主讲人介绍—杨立志 湖北丹江口人,历史学教授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长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会长华中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硕士生导师 十堰市首届有突出贡献专家湖北省新世纪高层次人才工程人选省级跨世纪学科带头人(1998年)省级优势学科“武当文化研究”学科带头人 中国古代史,道教学,武当文化《武当道教史略》《道教与长江文化》等武当文化概论•第一章武当文化的地理背景和基本精神•第二章武当道教的发展历程•第三章玄天上帝信仰及武当神仙造像•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四章武当山建筑文化➢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第一节武当山建筑的起源及明代大修宫观始末武当山不仅以独特神奇的自然景观驰名天下,更以宏伟玄妙的古代建筑著称于世。

武当山在明代有宫观殿宇2万余间,建筑面积达160余万平方米,共有数百个宫观庵庙。

这一庞大的建筑群分布在方圆八百里武当山中。

长达100多公里的古神道沿线,布满了各具特色的建筑组群,将武当山装点成为人间仙境。

这些建筑依山就势,借景巧妙,与奇特的自然景观浑然一体,互为映衬,成功地营造了“仙山琼阁”的意境。

武当山这一组古代建筑群,规模宏大,工艺精美,堪称我国古代建筑史上的奇迹。

迄今为止,武当山的神宫仙观已有5处被国务院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4年12月武当山古建筑群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一、武当山道教建筑沿革•武当山古代建筑始于何时,已无法确考。

就一般情形而言,先秦两汉时期隐居武当山的修道者多栖息于石室岩洞中。

•魏晋南北朝时期,武当山宗教建筑开始增加•隋唐五代时期,武当山道教呈现发展趋势•宋代皇帝推崇道教,信奉武当真武之神,在武当山创建、扩建宫观多处。

•元代是武当道教迅速发展的时期,宫观建筑的规模也日益扩大。

明代是武当道教的鼎盛时期,大规模地营建武当宫观。

明代武当山道教建筑群的主要特点是:•(一)规模庞大,位居全国之首。

•(二)设计布局,反映了道教的思想信仰。

•(三)宏观规划,彼此照应。

•(四)形式多样,工艺精湛。

二、明成祖大修武当宫观的原因和目的明成祖朱棣在位期间兴工修建的武当道教宫观,是中国历史上由皇帝动议兴建的规模最大的道教建筑群。

•元末明初的真武神具有以下三大特征:•第一,真武是北方之神。

•第二,真武是战神。

•第三,真武还是水神、福神和司命之神。

既然真武神有这样的神性特征和影响,那么它在朱棣靖难时有“显相功”就很好理解了。

朱棣利用真武神的具体情况。

•首先,靖难之役时真武神的“显相”和“阴翊默赞”。

•其次,朱棣入继大统后,继续利用玄武神并着手准备营建武当宫观。

•此外,营建武当宫观还与明初著名道士张三丰的预言有关系。

明成祖大修武当的根本原因是与他发动靖难之役、巩固继统的政治需要相联系的。

朱棣以藩王入继大统,为了替自己不合礼法的行动寻找理论根据,有计划有预谋地制造了真武神“辅佐靖难”、保佑燕王当皇帝的神话,而大修武当道宫不过是用物质形式把这一种神话固定下来并广为宣扬让人信服罢了。

朱棣大修武当,崇奉真武还有以下三个目的:•第一,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用道教神学来掩饰自己武力夺嫡的阴谋,用“君权神授”的理论来对付维护封建礼法的舆论。

•第二,朱棣借大修武当道宫,在民间更为广泛地传播真武“阴佑”燕王的神话,并以此争取下层民众的敬服,巩固自己的统治。

•第三,朱棣大修武当道宫,制造他当皇帝是“顺应天意”、“玄帝阴佑”的舆论,还有堵其他藩王之口的目的,这不仅关系着永乐一代的安稳,而且对他的嫡子嫡孙永掌大明江山有着重要意义。

三、永乐年间大修武当道宫始末朱棣大修武当山道教宫观,前后历时十四年而成。

这十四年的营建过程,大致可划分为规划准备、主体工程营建和补充工程营建三个阶级。

•(一)规划准备阶段。

从永乐九年到永乐十年六月(1411~1412年)。

•(二)主体工程营建阶段。

从永乐十年到永乐十六年(1412~1418年)•(三)补充工程营建阶段。

从永乐十七年到二十二年(1419~1424年)四、明世宗重修武当宫观的原因和经过•明世宗重修武当宫观,是继成祖之后又一项大规模的修建工程。

•由于朝廷的精心管理和认真维修,武当宫观在明朝统治的二百多年中,在整体上始终完整坚固,精美如新。

第二节武当山建筑群的规划特色及历史地位一、武当山建筑群总体规划的特色•明成祖兴工创建的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开始就有通盘规划和总体设计,其工程规模的宏伟,建筑工艺的精湛,不仅是中国古代建筑规划、设计的典范,也是世界建筑史上的奇迹。

二、武当山建筑群的宏大规模•明代武当道教建筑群的整体规模亘古未有,举世无双,明代山志对此多有记述。

三、中外专家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评价近代以来,最早对武当山建筑群作全面考察和评价的专家是故宫博物院的朱家溍先生。

他1979年发表在香港《广角镜》上的文章说:武当山整个建筑体系都是按照封建统治者的政权和神权相结合的政治意图并根据道教的需要而建造的。

所有建筑的设计布局全部利用峰峦岩涧的雄伟高大和奇峭幽邃,每一个建筑单元都建造在峰恋、坡、坨、崖、涧的合适位置上,其规格的大小、间路的疏离,都恰如其分,各有独特风格,充分表现出封建统治者和道教需要装饰的“庄严”、“威武”和“玄妙”、“神奇”的建筑性格。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系教授张良皋先生1993年在《中国建筑宏观设计的顶峰——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一文中说:明朝称武当为“太岳”,名位在五岳之上……我们若试将武当山的建筑与五岳之首的泰山相比,泰山尽管历史悠久,建筑却非一气呵成,在总体上就先逊一筹。

泰山的岱宗坊比之武当山玄岳门,东岳庙比之玉虚宫,碧霞元君祠比之紫霄宫,南天门比之太和宫,玉皇顶比之金顶,亦都要输分。

其余四岳,远让泰山,更难与武当颉颃。

1993年,武当山古建筑群经国务院批准作为中国第四批向联合国申请列入世界遗产的项目之一。

在申报之前,国家建设部、文物局曾派全国著名的古建筑专家单士元、罗哲文、郑孝燮等到武当山深入考察,他们一致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是我国现存的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明代道教建筑群,在世界上像这样的建筑群也非常罕见,具有突出、普遍的价值。

中国专家认为武当山古建筑群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的五条标准:•1、武当山古建筑群分布在以天柱峰为中心的七十余座山峰之间,总体规划严谨有序,各建筑单元的间距疏密,选址定位,巧于因借,善用地形,达到建筑与自然的高度和谐,是代表中国“天人合一”美学思想的天才杰作。

•2、武当山古建筑群是由永乐皇帝按照既定规划一次建成的道教建筑群,是规模最大的道教活动中心,是明代二百多年间道教名山建设的范本,安徽齐云山、甘肃崆峒山、辽宁千山等处宫观建筑及其总体布局都有明显地摹仿武当山的迹象。

这表明武当山古建筑群对道教名山风景设计和建筑艺术的发展有重大影响。

•3、武当山古建筑群历史悠久,唐宋以降屡兴修建,元代已形成“九宫八观”的规模,明永乐年间大兴土木,建成九宫八观等三十三处建筑物,并长期派官员管理,距今已有580多年的历史。

4、武当山金殿及殿内的神像供器等全为铜铸鎏金,它是中国古代铜铸殿堂最高特色的例证,它代表了十五世纪中国铜器铸造、装配、鎏金科技水平的发展,其艺术价值也是珍稀独特的。

5、武当山古建筑群与道教真武神信仰在民间的普及有着十分重要的关系,同时它还与明代永乐皇帝发动“靖难之役”取得皇位后,为使政权合法化而宣扬“君权神授”的事件有密切关系。

兴建武当山真武宫观是永乐皇帝收揽民心,巩固继统的重要措施。

1994年5月下旬,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派世界遗产委员会、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高级专家组成员罗米·考斯拉和苏明塔加二人来武当山考察评估。

两位专家都对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规模、气势和工艺表示了由衷的赞叹。

第三节主要道宫的建筑艺术一、静乐宫、遇真宫、玉虚宫的建筑艺术(一)静乐宫•静乐宫是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位于均州城中,始建于永乐十七年(1419年)。

明代共建成殿堂庙房520间,全宫占地面积121785平方米。

(二)遇真宫•遇真宫,在玄岳门西一公里处。

为明代敕建的九宫之一。

它座北朝南,背靠凤凰山,面对九龙山,左有望仙台,右为黑虎洞,山环水绕,若城廓,故名黄土城。

(三)玉虚宫•玄天玉虚宫,位于展旗峰北陲,群山环绕,规模广阔,形势雄伟。

左引崇岗,右浚曲水,前列翠屏,后枕华麓,风水术所要求的主山(亦称靠山)、青龙山、白虎山、案山、朝山、水口等一应俱全,故有“风水宝地”之称。

紫霄宫二、紫霄宫的建筑艺术•紫霄宫是武当山九宫之一,座落在展旗峰下,方位东南向。

该宫是武当山道教建筑群中保存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处宫殿。

1982年,国务院将其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紫霄宫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物有:龙虎殿、御碑亭、朝拜殿、紫霄殿、圣父母殿南岩宫三、南岩宫、五龙宫的建筑艺术•(一)南岩宫•南岩宫位于南岩,距紫霄宫2.5公里,其东现为乌鸦岭停车场。

道经称真武神曾在此修道,功成飞升,故重其地。

•南岩宫的总体布局是九宫中最灵活的,既严谨又极富变化。

•南岩石殿及相关建筑。

南岩石殿、两仪殿(二)五龙宫•五龙宫位于蒿口南15公里处,背靠灵应峰、五龙峰,前列金锁峰,左有磨针涧、华阳岩,右有启圣殿、凌虚岩。

四、太和宫的建筑艺术•太和宫位于武当山天柱峰。

天柱峰神庙建筑始于宋代,乃砌石为殿,尚未有正式名称。

元代兴工修造,建铜殿于大顶,始名为太和宫。

明代敕建九宫,太和宫地位最高。

其建筑群分布在海拔1500米上下的建筑线上,长约2公里。

该宫整体布局充分利用天柱峰耸立霄汉的气势,依山傍岩,巧妙规划,突出了至高无上的神权。

该宫现存庙房150余间,建筑面积3304平方米,古建筑及遗址占地总面积87500平方米。

•元代铜殿、大岳太和宫、金殿第四节主要道观及古道、桥梁的建筑艺术一、玄岳门、磨针井的建筑艺术•(一)玄岳门•“治世玄岳”石牌坊,俗称“玄岳门”,位于汉十公路草店4号桥附近。

它虽然没有处在武当山古建筑群的起点线上,但却是古代进入武当山的第一重大门。

(二)磨针井•磨针井,又叫纯阳宫,位于武当山旅游公路旁。

其建筑始建于清康熙年间(1662~1722年),乃由知府杜养性等筹资兴建。

二、复真观的建筑艺术•复真观,一名太子坡,位于旅游公路旁300多米处。

其地上朝天柱峰,下瞰九渡涧,山势巍峨,林木蓊郁。

•复真观建筑有三大特点:•1、顺应自然,因山就势。

•2、布局巧妙,结构奇特。

•3、雕琢玲珑,用色丰富。

天津桥三、仙都桥、天津桥建筑艺术鉴赏•(一)仙都桥•仙都桥位于玉虚宫北天门内,距汉十公路仅数百米,因玉虚宫号称“神仙都会”而得名。

•(二)天津桥•天津桥位于武当山九渡涧上。

桥东为龙泉观,桥西为大影壁。

今旅游公路从桥东通过,其上游另建天津桥以通汽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