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白玉蟾的介绍

合集下载

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

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

白玉蟾与张天师的一段故事*导读: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州人(今海南省琼山县),自幼聪敏过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白玉蟾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道士,原名葛长庚,字如晦,号海琼子,琼州人(今海南省琼山县),自幼聪敏过人,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

后因任侠杀人,县衙下令缉捕,白玉蟾连夜逃出琼州,改装道士,亡命于福建武夷山一带。

自此,他对达官仕途生活的憧憬破灭了,潜心研究道教方面的理论,用发泄悲愤的心情写了好几部著作流传于世,其中有《海琼问道集》、《海琼白真人语录》、《海琼文集》等。

(见《宗教词典》319页)可惜这位才华横溢的道士,只活到三十五岁就夭折了。

白玉蟾生前很崇拜张天师,公元1225年,他从武夷山下山,蓬头跣足来到天师府,拜谒第三十六代张宗演天师,张天师看见这位气度非凡的浪游之士,独具慧眼地把他迎为上宾,相见之后,秉烛长谈彻夜,白玉蟾对道家、道藏方面的论点,提出了多种见解,深受张天师的赏识与称赞!当时,他还建议:水为道家之本。

意思是说,炼丹、画符、修道、治病以及禳灾求雨等,都必须有一定的法水,才能宣扬道家之旨。

白玉蟾这一建议,得到张天师的采纳,这年初冬,他陪同天师选择地点,亲自率领民工修建水井,并取名为灵泉井。

据《龙虎山志》记载:灵泉井,在真人府(即天师府)月台之前,甬道之中,白玉蟾真人所开,泉甘香清冽,有异诸井。

现在,这口古井已修葺一新,供游客们参观。

白玉蟾参观龙虎山、上清官、天师府等名胜古迹时,还挥毫题写了不少诗画,可惜这些墨迹因为历史的变迁和其他原因,有的被毀坏,有的散失民间,至今遗留下来的只有两首七言古诗,现抄录于下:五日连阴雾雨昏,驱车应有北山文,惭无吏部回天笔,为我重开叠嶂云。

石淄涓涓水脉长,野田冉冉稻花香,相迎谁似山云意,更借松风十里凉。

(原载《中国道教》 1989 年第 3 期)。

白玉蟾对全真道南宗的贡献

白玉蟾对全真道南宗的贡献

白玉蟾对全真道南宗的贡献作者:叶显恩来源:《神州民俗·上半月》2014年第03期白玉蟾(1134—1229年),本名葛长庚,生于海南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父亡后母改嫁白氏①,故改名白玉蟾。

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自幼聪慧超群,博览群书,心通三教,学贯九流,圆融于胸,运用自如。

他擅长诗词书画,被誉为诗书画三绝。

对两宋之际兴起的全真道(道教主流教派)南宗贡献至伟,让本属不同教派的南宗内丹学与神霄派的雷法融为一体变得合理化、系统化,被认为是内丹雷法的掌门人,是全真道南宗的实际创建者。

琼山深厚的文化底蕴自秦汉至唐代,临高语系人(临高语族群)聚居在海南南渡江以西的地域,即约相当于今的琼山、澄迈、临高和儋州一带,并在环岛其它地方与黎族人杂居。

而琼山处于海南岛北部,是大陆与海南岛往来的必经之地,自汉代建立珠崖郡以来,一直是海南岛政治文化的中心。

州郡治所的所在地羊山地区(北至海口、府城南郊,东至南渡江,南至东山、新坡二镇北部,西至澄迈县境,总面积约500平方公里)也是临高语系人活动的核心地带。

此地得风气之先,并引领海南文化潮流。

从汉至宋悠悠千载,琼山(即南渡江西岸)已具有相当深厚的文化底蕴。

据《汉书》记载,当地“民皆服布,如单被,穿中央为贯头。

男子耕农,种禾稻苎麻,女子桑蚕织绩”,农耕文明已经相当发达。

而当地用棉花线织造的汉代广幅布(见《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唐代斑布(见《新唐书》卷43“地理志”上)都是上交朝廷的贡品,由此可证当地的纺织技术也相当高超。

关于手工技艺方面,我们从零碎的文献记载中,可以初步看出端倪。

据房千里在他的《投荒杂录》中记载,琼州郡守韦公幹贪黩成性,掠夺良家子为臧获,蓄藏有四百个奴隶开设手工作坊,大半奴隶被驱使从事手工业劳动。

“有织花缣文纱者、有伸角为器者、有镕锻金银者、有攻珍木为什具者”,还设有监工头,负责“日考月课”,还派人到沿海各地砍伐坚韧的珍奇良木用以造船,以及制造精良的木具。

白玉蟾与朱熹

白玉蟾与朱熹

白玉蟾与朱熹
*导读:南宗丹道至于北宋末期,负传承的道统者,即是白玉蟾。

白玉蟾隐于福建武夷山潜修,从之日众。

其时朱熹亦正在武夷讲学,彼此师弟之……
南宗丹道至于北宋末期,负传承的道统者,即是白玉蟾。

白玉蟾隐于福建武夷山潜修,从之日众。

其时朱熹亦正在武夷讲学,彼此师弟之间,互有往来。

朱熹外示儒术,内慕道法,屡次想从白玉蟾处讨教丹道,都被白玉蟾婉转拒绝,犹明代王阳明问道于道人蔡蓬头,几遇呵斥,如出一辙。

朱熹晚年化名崆峒道士邹?,竭力研究《参同契》而无所获,引为终身遗憾,后来虽有白玉蟾的启示,却碍于一代儒学宗师的身份,不能诚恳谦虚请教,所以始终不得其门而入。

陶弘景所谓:神仙有九障,名居其一。

甚矣,名心之难除,良可慨叹!《续文献通考》云:
白玉蟾,名葛长庚,母以梦呼玉蟾,琼州人。

年十二,举童子科于黎母山中,遇异人授洞元雷法。

后居武夷山,尝自赞曰:千古蓬头跣足,一年服气餐霞。

笑指武夷山下,白云深处吾家。

嘉定中,诏征赴阙,对御称旨,命馆太乙宫,一日,不知所在。

后往来名山,入水不濡,逢兵不害,神异莫测,诏封紫清明道真人,有《上清》、《武夷》二集行世。

玉蟾自号海琼子,或号海南翁,或号琼山道人,或号蠙庵,或号武夷散人,或号神霄散叟。

人云尸解于海丰县。

《九江府志》云:
白玉蟾,琼州人,姓葛,名长庚。

尝任侠杀人,亡命之武彝,事陈泥丸为道士,自称灵虚童景洞天羽人。

善幻,好诡诞之行,往来庐山间,挥洒文墨,信笔而成。

山南北诸佳胜,并有题咏,而太平宫为多,嘉定己未冬解化,赐号养素真人。

关于白玉蟾的个人简介

关于白玉蟾的个人简介

关于白玉蟾的个人简介白玉蟾,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

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关于白玉蟾的个人简介,欢迎大家阅读!个人介绍白玉蟾(1134~1229),原名葛长庚,世称紫清先生。

北宋琼管安抚司琼山县五原都显屋上村(今海南省琼山县石山镇典读村)人。

书法善篆、隶、草,其草书如龙蛇飞动;画艺特长竹石、人物,所画梅竹、人物形象逼真;又工于诗词,文词清亮高绝,其七绝诗《早春》被收入传统蒙学经典《千家诗》。

所著《道德宝章》(又称《老子注》),文简辞古,玄奥绝伦,独树一帜,被收入《四库全书》。

其他著作有《海琼集》、《金华冲碧丹经秘旨》、《海琼白真人语录》、《罗浮山志》、《海琼白玉蟾先生文集》等。

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位在全国有影响的文化名人。

经历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

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广东省海丰县莲花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

“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著述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

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

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

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

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

白玉蟾

白玉蟾

虽然,考官不像北宋初期那样由皇帝亲任,但根据《武夷集》的注解,这次的主考官,竟是抗金名将韩郡王、韩世忠,即使是记载有误,显然也绝非泛泛之辈。

一个海南考生走进考场,也许是为了照顾这个偏远地区的孩子,韩郡王出的题目是“织机”。

虽然孤悬海外,但海南的纺织技术却一直遥遥领先于时代。

从汉朝起,黎锦就是皇家指定的贡品。

客观分析,这个题目虽说没有什么难度,但因太过具体而微,创作发挥的空间,也极其有限。

只见考生略加思索,便脱口而出:“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考场的空气,在刹那间凝固。

‭雪‭(182753126) 20:41:59将山河大地当织机,把花红柳绿作丝线,舞动着日月双梭编织的,哪里是布匹,分明是天与地!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人们绝不会相信:它是出自一个十二岁的少年之手,而这个少年,竟然来自人们眼中的文化荒漠——海南。

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一个建在火山灰上的村落。

1194年农历三月十五,白玉蟾就出生在这里。

房子,都是用灰黑的火山石砌成。

在狭窄­的巷道间穿行,总让人怀疑:一阵弯弯曲曲之后,巷道的另一端,是否真能通向遥远的宋、元?然而,在苏轼离开海南一百年后,一个影响中国文化史的人物,毕竟从这里诞生了。

‭雪‭(182753126) 20:43:16白玉蟾本姓葛,名长庚。

年幼时,“父亡母改适”,遂易姓白。

他无疑是个天资聪慧的孩子,“七岁能诗赋,背诵九经­。

且长于书画­。

”但这些,都不足以解释他卓尔不群的气质。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这是“江南神童”骆宾王七岁时的作品。

自汉代出现童子科以来,脱颖而出的少年才俊,比比皆是。

而十二岁的白玉蟾,却是以天地造化作织机。

这样的气势,一直让历代的文人骚客,感叹不已。

为什么?疑问从八百年前就开始了。

‭雪‭(182753126) 20:44:33但神龙见首不见尾。

白玉蟾写作“如元气浑沦太虚中,随物赋形,无一点剪刻痕,而曲尽其妙”。

白玉蟾祖师诗词

白玉蟾祖师诗词

白玉蟾祖师诗词一、白玉蟾祖师简介白玉蟾祖师呀,那可是道教南宗的重要人物呢。

他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紫清、白叟等。

他出生在南宋时期,自幼聪慧,在诗词、书法、绘画、音乐等方面都有着非凡的造诣。

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游历四方,传播道教文化。

二、白玉蟾祖师诗词的风格特点1. 意境空灵白玉蟾祖师的诗词常常营造出一种空灵的意境。

就像他的诗句里描写山水的时候,感觉那山水都不是我们平常看到的山水了,而是带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息。

比如说“白云深处学陈抟,一枕清风天地宽”,你看,在白云深处学陈抟这样的仙人,枕着清风,感觉天地都无比宽广了,读起来就好像自己也到了那个神仙般的境地。

2. 富有哲理他的诗词里面还蕴含着很多哲理。

像“片云孤鹤东西路,四海九州多少山”,这里面就有一种对人生道路的思考,片云孤鹤可以象征着人生的孤独或者自由,而东西路又表示人生有很多选择,四海九州的山就像是人生路上的重重困难或者是不同的境遇。

3. 饱含情感祖师的诗词情感很丰富呢。

有时候是对自然的热爱,像描写春天的美景,把那种生机勃勃的感觉写得淋漓尽致;有时候又有对人生的感慨,比如对时光匆匆的叹息之类的。

三、白玉蟾祖师诗词赏析1. 早春赏析“南枝才放两三花,雪里吟香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月,深深笼水浅笼沙。

”这首诗描写早春的梅花,南枝上才开了两三朵花,在雪里散发着香气,摆弄着花粉。

后面两句对梅花周围的环境描写得特别美,烟雾淡淡地笼罩着,月光浓浓地照着,水和沙也像是被轻轻地笼着。

从这首诗能看出白玉蟾祖师观察很细致,用词也很精妙,把早春梅花的那种娇羞和周边环境的朦胧美都写出来了。

2. 水调歌头·自述十首赏析“一个奇男子,万象落心胸。

学书学剑,两般都没个成功。

要去披缁学佛,首下一拳轻快,打破太虚空。

末后生华发,再拜玉清翁。

”这首词里白玉蟾祖师自述自己的经历和心境。

他说自己是个奇男子,心中装着万象,但是学书学剑都没有成功,想要去学佛,最后又拜入道教。

这里能看出他在人生道路上的探索和选择,既有对自己过去的一种自嘲,也有对未来的一种期望。

白玉蟾与海南

白玉蟾与海南

白玉蟾与海南(2009-08-20 10:56:26)白玉蟾是一个传奇。

他出身于一个贫穷的村庄,最终却诗书画无所不精;在海南,他是最早的诗人,也是第一个在中国文化史上产生重要影响的大家,却没有人能清楚地说明其身世。

他是道教南宗五祖、内丹派南宗真正创始人,却没有像寻常的宗派鼻祖那样占山结庐开坛立宗。

他足迹遍布南宋山河,诗书传遍市井乡村,但就在他声誉鼎盛之际,却又如惊鸿一瞥,以36岁之年归隐林泉,而且消逝得无影无踪。

为了追寻白玉蟾的遗踪,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先生日前亲临海南。

相传白玉蟾羽化升仙的地方———定安文笔峰。

武进群、李幸璜摄有人说他“不知所终”,有人说他“卒于盱江”。

但在海南,却有一个说法:白玉蟾最终回归故乡,且在文笔峰顶羽化升仙,文笔峰上至今留有遗迹。

卢教授此行,也曾特意到文笔峰考察。

传奇身世白玉蟾的身世是一个谜。

没有人能够拼凑出他完整的一生,即使是零星的片段,又都有各种不同的传说。

900多年前,中国的南荒之地———海南岛幸运地迎来了大文豪苏东坡,苏东坡在岛上生活了3年,大兴文教。

终于在东坡离琼约100年之后,海南出现了本岛最早载入中国文化史册的奇人,他就是白玉蟾。

再约230年之后,海南岛才出现了丘浚、海瑞等文化名人。

白玉蟾原名葛长庚,祖籍福建闽清,从祖父起落籍琼山。

白玉蟾出生于原琼山县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美安镇典读村)。

6岁丧父,母亲改嫁。

据说因母亲嫁到雷州半岛(一说是澄迈)的白家而改姓白。

至于其生卒年,有多种说法,中国世界道教学会会长、中国社科院教授卢国龙认为,他生于1195年,逝于1231年。

白玉蟾年少聪明,7岁赋诗,9岁时能背诵《周易》、《尚书》、《诗经》、《春秋》等儒家9经。

12岁时,他以特荐的身份到广州参加“神童科”考试。

考官以“织机”为题,令其赋诗。

白玉蟾脱口吟道:山河大地作织机,百花如锦柳如丝。

虚空白处做一匹,日月双梭天外飞。

天地为机,日月作梭,少年白玉蟾胸襟何其豪迈!就凭这种胸襟,他也应当高中。

白玉蟾的诗词

白玉蟾的诗词

白玉蟾的诗词
(最新版)
目录
1.白玉蟾其人及其诗词创作背景
2.白玉蟾诗词的风格特点
3.白玉蟾诗词中的主题思想
4.白玉蟾诗词的艺术价值及影响
正文
白玉蟾,原名赵孟頫,字子昂,号白玉蟾,南宋末年著名文学家、诗人。

他的诗词创作以南宋灭亡为背景,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白玉蟾的诗词风格独特,其作品以豪放、奔放、深沉著称。

他的诗词中,既有对现实的悲愤控诉,也有对理想的执着追求。

在形式上,白玉蟾善于运用夸张、比喻等修辞手法,使作品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和感染力。

白玉蟾的诗词主题思想丰富多样,主要包括抒发忧国忧民之情、表达对历史沧桑的感慨、揭示社会矛盾和民生疾苦、呼吁民族复兴等。

这些主题思想都反映了白玉蟾作为一个文人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白玉蟾的诗词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价值,其作品结构严谨、用词精炼、意象生动,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他的诗词对后世文学创作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特别是在元、明、清三代的诗词创作中,白玉蟾的作品被誉为典范,受到广泛推崇。

总之,白玉蟾的诗词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他的作品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第1页共1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白玉蟾的介绍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

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

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

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

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简介
白玉蟾
白玉蟾(公元1194 - ?;现学界对其卒年尚有多种说法;)本姓葛,名长庚。

为白氏继子,故又名白玉蟾。

字如晦、紫清、白叟,号海琼子、海南翁、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南宋时人,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州(今海南琼山)人,一说福建闽清人。

幼聪慧,谙九经,能诗赋,长于书画,曾举童子科。

及长,因“任侠杀人,亡命至武夷”。

经历
十二岁举童子科,谙九经,能诗赋,且长于书画。

遂笃志玄学,别家遍访名师,苦志修炼,参游各地,於惠州得遇泥丸真人,扔归罗浮,授以金丹火候之法,后居武夷山得道,称为琼绾紫清真人。

后出家为道士,师事陈楠九年,陈楠逝后,游历天下,后隐居著述,致力于传播丹道。

白玉蟾为南宗第五代传人,即“南五祖”之五。

“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传奇
白玉蟾师事陈楠,相从流浪各地,尽得其道法。

嘉定五年在罗浮山得陈楠临终付嘱。

白玉蟾游历于罗浮、武夷、龙虎诸山。

时而蓬头赤足,时而青巾野服,“或狂走,或兀坐,或镇日酣睡,或长夜独立,或哭或笑,状如疯颠”。

白玉蟾于嘉定中(公元1208-1224),曾诏征赴阕,对御称旨,命建太乙宫。

嘉定十年收彭耜、留元长为弟子。

十一年宁宗降御香,玉蟾“为国升座”,主国醮于洪州玉隆宫,后又于九宫山瑞庆宫主国醮。

十五年赴临安,伏阙上书,言天下事,“沮不得上达,因醉执逮京尹,一宿乃释”,然臣僚上言其以左道惑众。

一日不知所在。

著述
白玉蟾“身通三教,学贯九流”。

融摄佛家与理学思想,纳《易》学以阐丹法,自称“圣即仙之道,心即佛之道”。

其内丹学说的基本理论为宇宙生成论和精、气、神的修为。

掺揉易学禅学的“知止”说,认为“人身只有三般物,精、神与气常保全。

其精不是交感精,乃是玉皇口中涎。

其气即非呼吸气,乃知却是太素烟。

其神即非思虑神,可与元始相比肩。

……岂知此精此神气,根于父母未生前。

三者未尝相返离,结成一块大无边。

”白玉蟾师承陈楠的内丹及雷法,又兼通大洞法箓,斋醮科仪,尤以神霄雷法著称。

在雷法及符咒应用上,认为灵验与否,主要以行法者的内炼功夫高下而定。

他主张以内炼为基础,雷法与内丹术相结合。

而内炼功夫,全赖心之作用。

他称“法是心之臣,心是法之主,无疑则心正,心正则法灵,守一则心专,心专则法验,非法之灵验,盖汝心所以。

”且认为符咒召役的神灵实际上是行法者的精气所化。

白玉蟾对内丹的理解是“身有一宝,隐在丹田,轻如密雾,淡似飞烟”(见《道藏辑要》之《冬至小参文》),他主张性命双修,先性后命,融道教修命之术与佛教养神之方于丹道一炉之中。

白玉蟾的内丹学说理论,奉南宗传统,主张独身清修,他身体力行、终身
无娶。

其内丹学说之风格与张伯端、石泰有所不同。

张伯端以顿悟圆通释内丹还虚,白玉蟾则谓“至道在心,即心是道”,纯以禅理入道。

又寓内丹于雷法之中,使南宗修持具有“内炼成丹,外用成法”的特点。

对五代以后道教的修炼方术有较大影响。

白玉蟾还是金丹派南宗正式创立者,他先后了收留元长、彭耜、陈守默、詹继瑞等为徒。

打破张伯端至陈楠以来南宗单传的历史。

复归武夷止止庵即传道授法。

同时取汉天师“二十四治”法,按“师家曰治,民家曰靖”的传统,立“靖”为建宗传法之所。

这也标志着南宗至此形成道教社团。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个人作品
白玉蟾著有《玉隆集》、《上清集》、《武夷集》(后由弟子彭耜编为《海琼玉蟾先生文集》)、谢显道编《海琼白真人语录》、《道德宝章》、《海琼词》、彭耜编《海琼问道集》。

《四言诗帖》是白玉蟾的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释文:天朗气清,三光洞明。

金房曲室,五芝宝生。

天云紫盖,来映我形。

玉童侍女,为求天灵。

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