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

合集下载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宋·白叟玉蟾子輯凡參玄宗不難得手,難從性宗參入。

如從此入,便得淵源。

倘錯行路徑,如書空尋跡,披水覓路矣。

修玄之理,可以意會,不可以言傳,古人章句之中隱隱在焉。

天不言而四時行,人身陰陽消息,人不能使之然也。

大道之妙,全在凝神處。

凡聞道者,宜領此意求之。

凝神得竅,則勢如破竹,節節應手。

否則面牆而立,一步不能進。

學道之人,須要海闊天空,方可進德。

心宜虛空,神宜安定,能使心不動,便可立丹基。

學道之人,以養心為主。

心動神疲,心定神閒。

疲則道隱,閒則道生。

胸次浩浩,乃可載道。

邪說亂道久矣,采戰、燒汞、搬運皆邪道也。

年少者、不篤信者、遑遑趨利者,皆未易言此道。

欲修此道,先宗一淡字。

仙凡界、人鬼關,全在用功夫。

然用功夫者,如擒狡兔然,稍懈則兔縱,稍緊則兔死。

須於空虛中覓之,否則何足言功夫哉。

凡人心不內守,則氣自散。

若能時時內觀,則氣自斂,調養臟腑,久之神氣充足。

古云:「常使氣通關節透,自然精滿穀神存」。

靜時煉氣,動時煉心,下學之功畢矣。

須節慾。

先天必須後天定。

動時茫茫,不如此心久在腔子裡。

學道者要先知收心法,再言靜功。

欲學玄功,須先時時瞑目,一日間靜坐幾刻,再來問道。

聰明智慧不如愚,學人只因伶俐二字,生出意見,做出許多壞事。

今欲收拾身心,先從一個愚字起。

天之生人,人之所以生而不死者,於穆不已也。

人若無此不已,則氣絕矣。

故天地以氣機存,人亦以氣機生。

能煉住氣機,便與天地同壽,便不息了。

不息則久,中庸言之矣。

定其心神,方可言道。

要入玄關,須用定力。

定則靜,靜則生。

不但靜中能靜,必須動中能靜,方見功夫之力。

神定,內一著也。

事來心應,事去心止。

氣定,外一著也。

語謹形正,語端氣峻。

下學要緊處,全在正氣安神,忘心守口而已。

修道原從苦中來,但得清閒處便清閒,此即是道。

且更須忙裡偷閒,故人能偷閒便有閒。

不然,則終身無寧晷矣。

心乃一身之主,故主人要時時在家。

一時不在,則百骸亂矣,所以學道貴恆。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中)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中)

白玉蟾祖師《修道真言》(中)昔人教人,寻孔颜乐处。

此乐非章句可能寻,在天命也。

心静则神清,神清则气合,始可得之。

下手功夫疏不得,因循无益。

得一刻,便做一刻,念头须时时返照此处。

神到则气到,气到则命坚。

敬慎二字,通天彻地。

再无放心之人,能仙能佛。

人生做事业传千古,不过此一点神光耳。

然神非精不能生,而精非静不能养。

欲至极虚极灵地位,须炼此能生、能养功夫。

道心常现,则凡念自退。

一时忘道,则起一时之凡念。

一念忘道,则起一念之凡情。

须要时时提醒。

人生若幻,须要寻着真身。

天下无一件是实,连此身也不是自家的,只这一点灵光。

若无所依,到灭度时,何所附著,岂不哀哉。

焚香烹茶,是道也。

即看山水云霞,亦是道。

胸中只要浩浩落落,不必定在蒲团上求道。

学道是乐事。

乐则是道,苦则非道。

但此乐不比俗人乐耳。

居尘世中应酬,最是妨道。

人能于尘事少一分,道力即进一分。

幻缘不破,终无着处。

人当以圣贤自待,不可小视自己,则上达矣。

故天下未有不圣贤的神仙。

世人当知俭之道,俭于目可以养神,俭于言可以养气,俭于事可以养心,俭于欲可以养精,俭于心可以出生死,是俭为万化之柄。

若不知俭之道,惟以刻薄悭吝是趋,则于俭之道失之远矣。

无上妙道,原从沉潜幽静中得来。

若是一念纷纭,则万缘蔚起,身心性命,何日得了。

一己尚不能照应,何暇及他事哉。

人须亟亟回首,早登彼岸。

玄功不但要养气足精,仍宜运髓补脑。

家私攒聚到十分,方称富足。

倘身中少有缺乏,便是空体面的穷汉子。

分明一条好路,为何不走,可惜一个神仙阙,夜间难道也匆忙。

烦恼是伐性之斧,人当于难制处下功。

若不将气质变化过,怎成得善士。

凡学道人,言语行事,必较世俗人要超脱些。

若仍走俗人行径,何贵乎学道。

学道先以变化气质为主,再到与人接物上浑厚些,方是道器。

今之文人,只因理障,难以入道,不知道即孔孟之道。

濂溪尧夫非此乎,不可专作道家看。

要知儒与道是合一的。

周邵二子,何尝出家修行耶。

今人将道作出世一派而畏之,何其误也。

春桃多艳,是三冬蕴藏之真阳也。

白玉蟾高徒彭耜:入山潜修道出世造南宗

白玉蟾高徒彭耜:入山潜修道出世造南宗

白玉蟾高徒彭耜:入山潜修道出世造南宗踏实工作完善南宗在道教理论建设和实践上,彭耜虽不如乃师白玉蟾能提出新理论、创立新教派,但他却通过自己大量平凡而切实的工作,为完善南宗道教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可以这样说,没有彭耜及其弟子的通力协作,白氏南宗在我国南方尤其在福建的发展,就不可能深入、持久。

(一)在理论宣传方面,彭耜做了以下几项工作:1、刊行道教典籍,尤其是南宗道教的经典,为全国各地的道教徒特别是南宗信徒提供研习的蓝本。

据白玉蟾《与彭鹤林书》载:“丁丑九月十四日,玉蟾将如泉山,乃告吾友鹤林真官曰:‘……《大道歌仙系图》,必刊板流广矣。

喜甚,喜甚!老友更加鞭为祷!’”(4)“十月二十一日,琼山老叟白某致书:‘《雷霆玉经》,想已刊了。

可施十本,以传江西之士。

’”(5)雷霆玉经(资料图图源网络)丁丑乃宋宁宗嘉定十年(公元1217年),是年暮春彭耜拜师伊始,就奉命刊行了两种道教典籍:《大道歌仙系图》、《雷霆玉经》。

《雷霆玉经》,当是《雷霆玉枢宝经》的简称,是书为道教南宗所崇奉的经典,或谓系白玉蟾伪托之作(6)。

2、带头整理、编辑并出版了白玉蟾的系列著作,从根本上完善了白氏南宗的理论体系。

宋理宗嘉熙改元年(公元1241年)仲冬,彭耜刊行了《海琼玉蟾先生文集》凡四十卷。

关于是书的编纂原因、刊发的经过,彭耜谓:“耜于先生受知独厚,每见嘱以‘诸集皆一时率然而作,亦有托付于其间者,吾子他日为我择之’。

耜不敢忘先生之遗言,手自校勘,妄加纂次,并以诸贤诗文录于篇末,凡四十卷。

荷清湘史君、紫元留兄偕诸同志,喜其成书,相互锓梓。

(《海琼玉蟾先生事实》)”是老师的遗嘱、信赖,使彭耜义不容辞地承担起校勘、纂次《海琼玉蟾先生文集》的重任;是同学留元长(紫元)、同志史清湘的热衷参与,使白玉蟾文集得以刊行。

宋理宗淳佑辛亥年(公元1251年)季冬,彭耜刊行了《海琼白真人语录》四卷。

关于刊行是书的动机,彭耜在它的跋语中称:“先生海琼集顷尝累次传之久矣。

宋-白玉蟾书法作品欣赏

宋-白玉蟾书法作品欣赏

宋-白玉蟾书法作品欣赏作者简介白玉蟾(1194—1229),南宋道人,原名葛长庚,字如晦、白叟、紫清,号海琼子、海南翁、琼山道人、武夷散人、神霄散吏。

祖籍福建闽清,生于琼山五原都显屋村(今海口市石山镇典读村)。

幼丧父,母改嫁白家,遂易姓白。

白玉蟾自幼聪敏颖异,7岁能赋诗,9岁能背诵九经,12岁参加童子试。

他一生修道,身如浮萍,遍游名山胜迹,充满传奇身世和神秘色彩。

白玉蟾是道教南宗五祖的实际创始人,“身通三教,学贯九流”,精通丹法、雷法。

宋宁宗嘉定年间,诏征赴阙,召对称旨,封为“紫清明道真人”,是海南历史上第一个名动朝野的才子。

他多才多艺,学识渊博,能诗善赋,工书擅画,着述颇丰,成就卓着,集道主、诗人、书法家、画家于一身,是海南第一位土产的全才式的名家大师。

白玉蟾作品欣赏白玉蟾草书墨迹《四言诗帖》,纸本,纵24.5厘米,横52.5厘米,全诗凡11行,共50字,款署“玉蟾”。

释文:天朗气清,三光洞明。

金房曲室,五芝宝生。

天云紫盖,来映我形。

玉童侍女,为求天灵。

九帝高气,三光洞□,得尔飞盖,升入紫庭南宋白玉蟾行书《仙庐峰六咏卷》,此卷书法秀逸清朗,别具一格,内容是咏景诗六首。

上海博物馆藏。

白玉蟾草书作品《足轩铭卷》,纸本,手卷,纵32.5cm,横81.5cm,22行,195字。

《足轩铭卷》钤项元汴、耿嘉祚、安岐、乾隆内府、永瑆、奕绘、吴湖帆等诸鉴藏印。

卷后元虞集,明项元汴,清永星、守虚子、绵亿、崇恩,近代吴湖帆、潘静淑题跋。

署年款“宝庆丙戌”,为宝庆二年(1226年),白玉蟾时年33岁。

此件书法笔势清劲爽健,用意超凡脱俗,有晋人风度,为名家精品,世所罕见。

清顾复《平生壮观》、安岐《墨缘汇观》等书着录。

释文:寄题足轩。

奉似吾友周长高士,紫清白玉蟾。

一丘一壑志愿足,始缝掖时文史足。

不肯桒行礼自足,指此鉴心信知足。

老氏宁馨一夔足,静观平生万事足,何必封侯万然后足。

有人冷笑招不足,护元气如护手足。

拟待登天欠两足,使子果然功行足。

道家白玉蟾真人的诗作,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道家白玉蟾真人的诗作,羽衣常带烟霞色,不惹人间桃李花

道家⽩⽟蟾真⼈的诗作,⽻⾐常带烟霞⾊,不惹⼈间桃李花
卧云
宋代:⽩⽟蟾
满室天⾹仙⼦家,⼀琴⼀剑⼀杯茶。

⽻⾐常带烟霞⾊,不惹⼈间桃李花。

早春
宋代:⽩⽟蟾
南枝才放两三花,雪⾥吟⾹弄粉些。

淡淡著烟浓著⽉,深深笼⽔浅笼沙。

华阳吟三⼗⾸
宋代:⽩⽟蟾
拈弄溪⼭诗伎巧,吐吞风⽉酒神通。

且将诗酒瞒⼈眼,出⼊红尘过⼏冬。

题丹晨书院壁
宋代:⽩⽟蟾
春昼花明⽇暖,夏天柳暗风凉。

秋桂⽉中藏影,冬梅雪⾥飘⾹。

夏夜宿⽔馆
宋代:⽩⽟蟾
松脂明灭已更寒,蛙市⽆声万籁沉。

千⾥清风孤馆梦,⼀轮明⽉故⼈⼼。

欲眠还醒推籐枕,骤热仍寒弄楮衾。

搔⾸起来顾清影,断烟低锁荻花林。

暮⾊
宋代:⽩⽟蟾
江烟漠漠⽉昏昏,⼀点渔灯贴岸根。

风搅长芦鸦睡起,游鳞惊动⽔花痕。

仙居楼
宋代:⽩⽟蟾
万籁沉沉清夜阑,楼前独⾃倚栏⼲。

⾦鸡叫罢松风动,三⼗六天秋⽉寒。

⽔村吟雾
宋代:⽩⽟蟾
淡处还浓绿处青,江风吹作⾬⽑腥。

起从⽔⾯萦层嶂,恍似帘中见画屏。

华阳堂⼆咏
宋代:⽩⽟蟾
不著⼈间⼀点尘,满堂尽是学仙⼈。

⾐衫总带烟霞⾊,杖屦相随云⽔⾝。

铁笛横吹沧海⽉,纸袍包尽洞天春。

⽽今会聚⼗⽅客,认看何⼈是洞宾。

凤凰台
宋代:⽩⽟蟾
凤去台空事尚存,晨钟暮⿎换罏薰。

鱼龙吞吐四海⽔,鸾鹤歌啸三天云。

花觉⽉寒春⼜⽼,沙知潮落夜将分。

紫霞真⼈去路杳,步虚⼀声闻不闻。

白玉蟾先生指玄集,日本内阁珍藏元朝古籍

白玉蟾先生指玄集,日本内阁珍藏元朝古籍

白玉蟾先生指玄集,日本内阁珍藏元朝古籍
这里分享的是元朝刊本《白玉蟾先生指玄集》,为南宋葛长庚(白玉蟾)编撰,勤有堂刊印,全书八卷共133页。

现馆藏于日本内阁文库,馆藏编号063-0005.
白玉蟾画像
古人云:先生嘻笑涕唾皆为文章,下笔辄数千言,不假思索
道教南宗五祖白玉蟾,本名葛长庚,字白叟,自称“海琼子”、“海南白玉蟾”,虽出生于南宋时期的海南,却至今无人能彻底弄清他的具体生卒年月。

白玉蟾无论在道教还是文学方面的成就,都给道门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白玉蟾的诗词及书画艺术空灵蕴藉、清新奇特。

91112
《白玉蟾先生指玄集》内含:玄关显秘论、修仙辨惑论、性命日月论、谷神不死论、阴阳升降论、鹤林问道篇、丹房法语与胡胎仙、金液还丹赋、必竟恁地歌、炼丹不成作、述翠虚真人安乐法、呈万庵、水调歌头四首等内容。

白玉蟾祖师《屏睡魔文》

白玉蟾祖师《屏睡魔文》

白玉蟾祖师《屏睡魔文》祖师介绍:白玉蟾(1194~ ?),南宋时人,内丹理论家。

南宗的实际创立者,创始金丹派南宗,金丹派南五祖之五。

'南宗'自他之后,始正式创建了内丹派南宗道教社团。

飞升后封号为'紫清明道真人',世称'紫清先生'。

其哲学引儒家理学入道,丹法道儒结合。

《屏睡魔文》:人生无百年,能有几一日?况百年三万六千日,总有三百六十万刻,且如一刻。

但捻指间,而晨兴暮寝,古今之常也。

一百年内,以百五十五万刻可以应酬,以百五十五万刻可以寝息。

除寝息之外,人生只有五十年光阴矣,况不满百年者乎?今但好睡,曾无知草木之不如也。

元神离舍,涣散无归,真气去体,呼吸无主,云掩心天,波浑性海,慧镜生尘,智剑无刃。

以兴为寝,以明为晦,冥然如黑山,黯然如鬼谷。

其酣兮,如酒醉不醒;其瞑兮,如药酘酩酊;其滋味兮,如群鱼入网罗;其意思兮,如饥鼠贪画饼;其鼾兮,如雷霆搅万山;其齅兮,如波涛落崖井。

以慧刃攻之不破,以智索挽之不回,明窗净几之静,办素箪小枕之清哉。

内而虚谷贮万神,外而大块宅百骸,双眼如胶漆也,四肢而委石也。

睡魔来也,与心猿意马而作伍也。

谒心君而不臣,睹谷神而不拜,占吾身之琼台玉阙,作睡魔之营寨。

其势高万丈,其力重千斤,贼我之魂魄,葬我之精神,盗吾家之丹砂,劫吾家之宝帑。

幻出窟宅,变现物象,追之不敢以符箓,顺之不可以典酹,于是贬青州从事,呼黑甜,唤黄妳,而召云腴使者,授以剑一使之斩之,恬然而不动干戈,怡然而不改声色,睡魔愈炽。

遂命墨松御史,兔颕中书,玄玉骑吏,剡溪都尉,驱龙役虎而战之,塞鼻缄舌以耳听耳,以眼视眼。

其睡魔也,潜身于华胥,戟迹于槐国,化而为蝴蝶,改而为蝼蚁,两楹之间歔欷有声,遂乃结柳舆而缉草舟,盛楮钱而囊竹黍,画牛而挽车,绘龙以棹舟三揖,睡魔而语之曰:闻子欲去久矣,择日具舟车,汝等当辞吾。

有饭饱几盂,有酒醉几壶,携汝朋俦行,不可复滞居。

倏然如云飞,瞥然如电舒,汝曹自问心,有意于行乎?屏息而潜听其言,返眼而内视其形,啼笑不成,恍惚不宁,缩肩而竦颈,张眼而吐舌,初疑其有无,今知其为睡魔也。

白玉蟾真人《道德宝章》丹道思想:心、性、神

白玉蟾真人《道德宝章》丹道思想:心、性、神

白玉蟾真人《道德宝章》丹道思想:心、性、神道教之发展,至有宋一代,大家辈出,精彩非常。

而丹道南宗一脉,尤其引人注目。

关于南宗创派源流,白玉蟾祖师的弟子留元长在《海琼问道集序》中写到“白君得之于陈泥丸,陈得于薛道光,薛得于石泰,石得于张平叔,张得于刘海蟾,刘得于吕洞宾”。

考诸史实,白玉蟾真人以上诸祖,大多只传一人或数人,直至白玉蟾真人处,方才广传弟子,建立教团,设立戒规,请额设靖,建立自己的宗派系统,并刊印经籍,扩大其影响力。

白玉蟾祖师自己同时也为后世留下了众多的论著、诗文,囊括经注、丹道、雷法、符箓、斋醮等各个方面。

道以经为主,其中白玉蟾祖师注解《道德经》的著作——《道德宝章》,虽篇幅不多,却实为祖师抉隐发奥,大彰经旨的重要典籍,容阐发大道与丹道炼养于一体,兼将修行次第,明白示人,实为历代注老典籍中,不可忽略一部的重要作品。

(道德宝章书影作者供图)《道德宝章》亦称《蟾仙解老》,《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称其“随文标识,不训诂字句,亦不旁为推阐,所注乃少于本经”,而适园居士在《刻道德宝章跋》中云:“蟾仙解老就老氏本文,稍为檃括下一转语,大类禅者旨,觉此中无言语凑泊处,其于伯阳可谓千古神遇,金针默度者矣!”,确是精到之言。

纵观《道德宝章》全书,于原文每句下,多则一句,少则一字或仅一图,直击本源,不加多言。

若细心通读全书,就会发现,在这为数不多的注解性文字之中,“心、性、神”这三个字,却是出现频繁,且常同时接连出现,散见于八十一章的各句注解之中。

如《苦恩章第二十四》中“心如墙壁,乃可入道”,“心性无染”,《辩德章第三十三》“性常存也”,“神不死也”,《仁德章第三十五》“心安则性平,性平则神泰”,《微明章第三十六》“忘心,忘性,忘神,忘道”,《法本章第三十九》“神者性之基,性者心之本”,《去用章第四十》“以性全神,以心全性”《养德章第五十一》以“神也,性也,心也,我也”解释“道生之,德蓄之,物形之,势成之”一句,《益证章第五十三》“心不正,性不明,神不灵”,《淳化章第五十七》“此心易失,念念伏跃,此性不明,性静情逸,心动神疲”,凡此种种,多见于全书。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
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 ------- 道海玄微(一百零六)
萧天石
道家白玉蟾真人其人其书
道家学术思想,精深灏瀚,无与伦比。

昔太史公论六家
旨要,以之冠冕诸氏。

近人纪晓岚亦称其为“综罗百家,广
博精微,”,诚为的论。

青城丈人曾云:“道家通五极,千古
莫与京。

”五极者,一曰极高明,曰极博大,三曰极精微,
四曰极神化,五曰极悠久。

千古来道家人物,恒悬此“五
极”,以为其人生修养矩镬。

崆峒玄妙洞石壁,刻有五极
铭”,即所以示后世丹家修持,宜具此“五极气象”。

凡入于
中人,不但上超“天地境界”与“宇宙境界”
且进而可蜕形骸,捐时空,遗世独立,超然自在,而隐现莫测,神化无方。

其为人也,恒自与天为徒,与时为徒者,其相去岂可以道里计,故世人多以神仙家为能经虚涉旷,飘逸绝尘,可望而不可即也。

人而欲上达此“五极境界” ,则必藉道术以为炼养,藉
炼养以期蜕化心性,蜕化气质,蜕化生命。

凡夫可为圣人,众生可为仙佛,要皆在能修道而自化也。

宇宙之间,天地密移,万物密化。

自无化有,自有化无,自生化死,自死化生;无物不化,无时不化,故人能顺而化之则死,逆而化
之则生。

且炼形则形化,炼精则精化,炼神则神化,炼气则气化,炼心则心化,炼性则性化。

人而能借炼养修持,以上达于神化无极,则自圆通无碍,应化无方,而与太虚同体矣。

故庄子有蝶化之论,而谭子有化书之作。

古真谓:以全形,道以全神。

”而道术之要妙,全在以“化”为不二法门。

即化即道,即道即化,丹鼎派重一炼字,以炼则化也。

且唯有在炼字中方可见功夫,在功夫中方可见证验,在验中方可见变化,变化之极,便自可得至于仙佛圣人之果地。

修而不至者有之矣,未有不修而能至者也
自古来正统丹家,均主修真须自圣人起修,先修圣道,
后修仙道,正《大易》所谓“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之意也。

天玄子曰“欲修大道先修圣,未到圣地不为仙。

”故青城派
之“玄门五关说” ,亦以修圣人之道为修真之初关下手法。

五关者,初关为超凡入圣之“圣地关”重关为超圣入神之神境关”,三关为超神入化之“神化关” ,四关为与化为体
之“玄同关” ,最后关为与道合真之“复归无极关”,透此五关,其为人也,不但在圣地以上,且亦在佛地以上。

故通玄
真人谓:“放下楞严修丹鼎,能超佛地即仙乡
道家人物,承老子“知我者希,则我贵”之旨,类皆不
求人知,不求世誉,而以寂寞恬淡自甘,遁隐无名自务!故其
名多不见称于世,而其道亦远不逮儒佛二家之彰明切著于世也。

实则“其尘垢秕糠,犹陶铸尧舜!”岂仅内圣外王,成
佛作祖而已哉?夫知与不知,名与不名,达与不达,传与不传,等耳。

自道观之,天下无不齐,天下无不等。

有得于道,
则自能齐万不齐而等万不等,同万不同而化万不化! 用能包天地而无遗,生万物而无尽,超宇宙而独存,迈时空而独立。

故老子曰:“虽有拱璧,以先驷马,不如坐进此道。

”道家之
所以能弃天下如敝屣,视富贵如浮云,而贫贱自乐,布衣自尊者,其在斯乎?
宋白玉蟾真人者,为道家南宗正统,丹鼎派中最杰出之仙才。

自幼厌秽风尘,臊膻名利,慕长游方外,沉潜性命,尽得紫阳、泥丸之秘旨。

宗《大易》而道阴阳,尊德性而趋禅樾,世上称其出入三氏,笼罩百家,乃神仙家中震古烁今之人物;天才横溢,慧悟超绝。

平生博览群经,无书不读:为文制艺,无所不能;全书凡十卷,百体并陈,洋洋洒洒,莫穷其极。

唯究其旨归,无非发挥性命之学,推阐丹经之妙。

是书独揭大道真谛,扫除旁门左术,既不炫言炉火,亦不艳诘彼家。

益以抽坎填离,龙吟虎啸,三一返还,九五补导,总属小术,而无关本体也。

白真人凿破混沌面目,
从性命根源上落脚,既不拘于卦爻法象之旨,亦不泥于根复命”之学,以期一超直入五极境地,上达性命之正,而三教同彻,千圣同归。

采取接命之术。

凡所论说吟咏,概在张皇幽渺,而弘“归至于功夫次第,亦无不指示详明,俾资循率。

全书精义
超格,隽永至当之文,能与《龙虎》、《参同》、《悟真》、《黄
庭》等同途合辙者,在所多有。

就《中如论》一卷,实乃金注释》一卷,文简辞古,玄奥绝伦,乃为一字千金之注,千古来唯此注堪与王弼比伦。

其余绪卷,如文,如说,如诗,如赋,如歌,如诗余,如经等,亦多不朽名著,而可为后人之暗室明灯者。

读者切不可囫囵过去,入宝山而空回也
丹之神髓;《丹诀》卷,则为万金不换之神诀;《道德经本书原为名收藏家兼以书画考证名于时之张谷雏老先
生所珍藏,六年前余以搜罗道家典籍过港,因梁寒操先生之介,得参观其庋藏古书画,并示以三国时人索紞所书老子
道德经》写本,数相往还,畅论道妙,欢契平生。

临别承以此书及索书《道德经》影本见遗。

二者均为连城之赠,殁齿难忘。

数年来,运遘阳
九,困于尘累,迄未景行,殊深惆怅!偶忆前缘,特检自箧中,重为参读,复予圈点旁批,藉示指提。

唯乞读者读是书时,能解脱于名相之中,而超然于言说之外,只从此中讨个消息,复将这个消息,亦予踏倒,既无药物炉鼎火候之分,亦无圣胎金丹性命之立,粉碎乾坤,透出太虚,名既不有,道亦不存! 如是会去,方为了当!
阅既竟,特赘数语,以为蛇足之附。

夫知者不言,言者不知,今作此胡言,罪过万分,其勿以余为有知,则幸甚矣
附录--- 石屋草堂道言
戏墨
石屋云圭寸道不传,山自青青月自圆。


性天寂寂乐融融,顿入鸿蒙恍惚中;
乾坤浮水水浮空。

梦授坐丹诀
闭目冥心坐,清虚自在身,念除心自息,心息自生神;
神照玄牝,静极一阳生,阳生精自足,精足煮充盈。

幽谷雷
密,正子忽通灵,昆仑大交媾,一点落黄庭。

三年勤哺乳,
神复调神。

簪笏非吾愿,飞升候帝京;形神无挂碍,是之谓 真人;常与天地合,自得万年春。

咏赠寒山子
吾爱寒山子,贞观玉洞仙;初习广成道,后参老子禅。

忘其姓氏,死亦不知年。

家住寒岩洞,不结世间缘
裤,归乘没底船;栖心天地外,疑似小游仙。

小参先天道
自得先天道,身藏云水间。

心同孤月静,神共白云闲。

有意 修玄鼎,无心得大还。

超然生死外,脱出五行山。

家居静修三
神化万千皆自得,
声动,河车小周行,神藏入胎息,肘后飞金晶;
深密复深
婴儿日长成。

移炉兼换鼎,九载守一经。

沐浴复沐浴,调
鹿伍,倦抱白云眠;饥餐神仙果,渴饮虎龙泉。

来着无遮
羲去后无消息, 任清风几万年。

心机沉息不言中,大道无边处处通, 剥
忘机息虑绝尘缘,无我无为葆性天。

谁堪一语得
真传。

体到无心万事休,能休岁月自悠悠。

山居二首 身住文山万虑休,豁然无物挂心头。

屋鸟飞声寂寂,碧潭鱼跃水悠悠。

有感三首
年来学得痴, 明易被聪明误,返朴还醇为守雌。

逢客问金丹事,月在天心水在湖。

谈玄二首化弄人人自弄, 坤不识人间事, 山自青青水自流。

有味生涯随巢父, 无心应世效庄周。

得长生无穷妙,
任风流不着愁。

劳形倦鸟自飞还, 毁誉何求在世间。

浊堪怜须自脱,
蓬莱无路复无关。

南北东西处处家, 半生身世属烟霞。

因垂死贪丹鼎,
误却人间万树花。

炉火静参几幻虚, 传来消息有还无。

尽群阴存祖煮, 阳来复见天功。

弱水蓬莱三千里,玉露鼎湖四时浓, 壶中水火济
神宫。

半参儒道半参禅,未熟黄梁不计年。

三千世界终归幻,四大无常总是空。

夷一梦今非昨,何处西来何处东。

浪淘沙昨仪遇神
仙三首 昨夜遏神仙,千载奇缘,老子骑牛到窗前, 庄生蝴蝶翩翩舞,其事宛然。

伯阳有真言,千圣不传,一梦
黄梁不计年。

寄语洞庭湖上客,早参三玄。

重,神化无边。

此事怎能传,道在无言,鼎内有丹自长年, 寄语丹台修真客,龙虎双禅。

昨夜遇神仙,指示几先,采取搬运任先天, 颠,浑沌曲全。

鸿蒙复命圈,七返九还根,三三后接三三 前,身外有身天外天,万化嫣然。

梦受玄丹
仰止圣贤道,低徊向嵯山同;心存黄老术,性迹许巢风。

里乾坤笼日月, 坤袖里玄机妙,
日月笼中百世缘。

昨夜遇神仙,指点因缘;大道无为法自然, 坎离妙用先天
甲三径雪,逢庚万壑通。

临壶玉生彩,铸剑气如虹。

石窟生
日月,天根豢虎龙。

凿开鸿蒙窍,窜入广寒宫。

西谷群阴伏,东山晓日红。

御风云作使,霖雨万家春。

浩荡乾坤合,波静月溶
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