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会是流寓文学——评二十一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理想主义为现代人的精神沙漠寻找一片绿洲

诺贝尔文学奖背后的理想主义:为现代人的精神沙漠寻找一片绿洲萧砚歌诺贝尔文学奖,是“奖给在文学领域里创作了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优秀作品的人”。
从1901年第_次评奖至今已近120年,纵观这段评奖历史,可以发现“理想主义倾向”不仅是瑞典皇家科学院特别强调的评选标准,也是所有的获奖作家共同存在的文化精神倾向。
评奖委员会在历次评选中始终强调“理想主义倾向”,正是坚持从人类文化意识高度,要求获奖作家能够勇敢地致力于人类生存现状的探究。
诺贝尔委员会前主席安德斯•奥斯特林就说过:“在高度艺术的水平上,对这个时代、这个世界,以及人类的永恒境况,提出一伽释来。
”也许正因为如此,瑞典学院常把奖金颁给知名度并不高,但更富于现代意识的作家。
如在上世纪80年代,奖给埃里蒂斯、米沃什、卡内蒂、戈尔丁、布罗茨签等,而有意冷落了知名度虽很高,但显然已有些过时的作家如阿根廷的博尔赫斯、英国的格雷厄姆”格林等。
当然,“理想主义倾向”在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内容,20世纪、21世纪文学的“理想主义”不可能与19世纪的“理想主义”完全相同,但其基本精神和价值取向仍是一致的。
这是因为进入20世纪的现代社会之后,人类生存困境和精神危机是由世纪的文化危机发展而来的;以原子能、电子计算机和太空航天技术为代表的现代高科技也是建立在19世纪工业文明、科技成就的基础之上的。
因此,在思想文化领域内,以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海德格尔、萨特的存在主义哲学5和马尔库塞的法兰克福学派等为代表的西方现代人本主义思潮也是与19世纪的浪漫派思想文化运动一脉相承的。
聶现代的时代特征在于,人类征服自然的手段和力量从来没有如此强大过,而人类g的生存自由和尊严也从来没有如此困窘过。
诺贝尔文学奖所寻找的“理想主义倾向”和它的日益国际化发展趋势表明,它不是代表任何狭隘民族利益和地区性文化特征的文学,而是属于全人类的世界文学的象征。
只要瑞典学院能公正地坚持诺贝尔的遗嘱精神,随着时间的推移,它在未来的世界文学和文化发展中的作用和地位还将不断提高。
由边缘到中心的变迁——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看流散文学

From Margin to Center: 100 hundred years of diasporic tradition in the Nobel Prize for Literature 作者: 张霁
作者机构: 深圳大学文学院,广东深圳518060
出版物刊名: 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
页码: 17-2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6期
主题词: 流散文学;边缘;中心;诺贝尔文学奖
摘要:流散文学兴起于20世纪,在21世纪初成为热点词汇,它在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舞台上从边缘走到中心的过程是全球化语境下各种文化接触、融合、冲突、重塑等重要事实的表现和反映。
梳理流散文学与百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历史关系对考查世界文学的发展趋势有样本意义.从中可见流散文学已经不再是边缘文学样式,而是统一在多元化和带有世界主义倾向的文学潮流中,成为当今世界文学的主流之一。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获奖理由

历届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家及获奖理由1901 苏立·普吕多姆法国“是高尚的理想、完美的艺术和罕有的心灵与智慧的实证”1902 特奥多尔·蒙森德国“今世最伟大的纂世巨匠,此点於其巨著《罗马史》中表露无疑”1903 比昂斯滕·比昂松挪威“他以诗人鲜活的灵感和难得的赤子之心,把作品写得雍容、华丽而又缤纷”1904 弗雷德里克·米斯塔尔法国“他的诗作蕴涵之清新创造性与真正的感召力,它忠实地反映了他民族的质朴精神”1904 何塞·埃切加赖西班牙“由于它那独特和原始风格的丰富又杰出作品,恢复了西班牙喜剧的伟大传统”1905 亨利克·显克维支波兰“由于他在历史小说写作上的卓越成就”1906 乔祖埃·卡尔杜齐意大利“不仅是由于他精深的学识和批判性的研究,更重要是为了颂扬他诗歌杰作中所具有的特色、创作气势,清新的风格和抒情的魅力”1907 约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英国“这位世界名作家的作品以观察入微、想象独特、气概雄浑、叙述卓越见长”1908 鲁道尔夫·欧肯德国“他对真理的热切追求、他对思想的贯通能力、他广阔的观察,以及他在无数作品中辩解并阐释一种理想主义的人生哲学时所流露的热诚与力量”1909 西尔玛·拉格洛夫(女)瑞典“由于她作品中特有的高贵的理想主义。
丰饶的想象力、平易而优美的风格”1910 保尔·约翰·路德维希·冯·海塞德国“表扬这位抒情诗人、戏剧家、小说家以及举世闻名的短篇小说家,在他漫长而多产的创作生涯中,所达到的充满理想主义精神之艺术臻境”1911 莫里斯·梅特林克比利时“由于他在文学上多方面的表现,尤其是戏剧作品,不但想象丰富,充满诗意的奇想,有时虽以神话的面貌出现,还是处处充满了深刻的启示。
这种启示奇妙地打动了读者的心弦,并且激发了他们的想象”1912 盖哈特·霍普特曼德国“欲以表扬他在戏剧艺术领域中丰硕、多样而有出色成就”1913 罗宾德拉纳特·泰戈尔印度“由于他那至为敏锐、清新与优美的诗;这诗出之于高超的技巧,并由于他自己用英文表达出来,使他那充满诗意的思想业已成为西方文学的一部分”1914 未颁奖1915 罗曼·罗兰法国“文学作品中的高尚理想和他在描绘各种不同类型人物时所具有的同情和对真理的热爱”1916 魏尔纳·海顿斯坦瑞典“褒扬他在瑞典文学新纪元中所占之重要代表地位”1917 卡尔·耶勒鲁普丹麦“因为他多样而丰富的诗作——它们蕴含了高超的理想”1917 亨利克·彭托皮丹丹麦“由于他对当前丹麦生活的忠实描绘”1918 未颁奖1919 卡尔·施皮特勒瑞士“特别推崇他在史诗《奥林帕斯之春》的优异表现”1920 克努特·哈姆生挪威“为了他划时代的巨著《土地的成长》”1921 阿纳托尔·法郎士法国“他辉煌的文学成就,乃在于他高尚的文体、宽闵的人道同情、迷人的魅力,以及一个真正法国性情所形成的特质”1922 哈辛特·贝纳文特·伊·马丁内斯西班牙“由于他以适切之方式,延续了戏剧之灿烂传统”1923 威廉·勃特勒·叶芝爱尔兰“由于他那永远充满着灵感的诗,它们透过高度的艺术形式展现了整个民族的精神”1924 弗拉迪斯拉夫·莱蒙特波兰“我们颁奖给他,是因为他的民族史诗《农夫们》写得很出色”1925 乔治·萧伯纳爱尔兰“由于他那些充满理想主义及人情味的作品——它们那种激动性讽刺常涵蕴着一种高度的诗意美”1926 格拉齐亚·黛莱达(女)意大利“为了表扬她由理想主义所激发的作品,以浑柔的透彻描绘了她所生长的岛屿上的生活;在洞察人类一般问题上,表现的深度与怜悯”1927 亨利·柏格森法国“因为他那丰富的且充满生命力的思想,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光辉灿烂的技巧”1928 西格里德·温塞特(女)挪威“主要是由于她对中世纪北国生活之有力描绘”1929 保尔·托马斯·曼德国“由于他那在当代文学中具有日益巩固的经典地位的伟大小说《布登勃洛克一家》。
诺贝尔文学导读

诺贝尔文学导读
诺贝尔文学奖是全球文学界的最高奖项之一,它旨在奖励具有卓越意
义的文学作品或作家。
每年,瑞典学院会评选出一位作家,授予其这一殊荣,并在随后的授奖仪式上颁发奖牌和奖金。
获奖者的作品往往为世界文
学注入了新的思想和气息,成为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从1901年至今,已经有多位作家获得了这一殊荣,其中包括马尔克斯、希赛、纳迪娅·泰赫莎、巴尔扎克等文学界巨匠。
他们的作品习惯性
地涵盖了各类文学类型,如小说、诗歌、戏剧、散文等。
这些作品大多实
现了文学艺术的顶峰,并获得了世界范围内的赞誉。
马尔克斯是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志性人物之一、他的作品呈现出超现实
主义的风格,借助神秘的多样性和复杂的叙事结构,他的小说《百年孤独》成为世界文学史上的里程碑,影响了整个拉丁美洲,激发了后来的文学运动。
巴尔扎克也被誉为19世纪法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作
品从小说到戏剧覆盖了各类文学类型,其中以《人间喜剧》为代表作品,
因其谨慎地描绘出了法国社会的各个阶层和生活方式,展现出一定的历史
价值。
此外,纳迪娅·泰赫莎也是近几年比较受读者欢迎的文学奖得主之一、她以小说为主,作品大多以内敛、悲剧和反抗特权制度为主题,代表作为《盲人花园》和《女朋友的男友》。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为何引发热议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为何引发热议诺贝尔文学奖,作为世界文学领域的至高荣誉,每年获奖者的作品都会引起广泛的关注和热议。
这一现象并非偶然,而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往往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文字的组合,更是对人类社会、人性、道德、伦理等诸多重大问题的深入思考和探索。
例如,有的作品揭示了社会的黑暗面,批判了不公与压迫;有的作品则探讨了人类内心深处的欲望、恐惧和挣扎。
这种深刻的思想性使得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不断受到冲击和启发,从而引发热烈的讨论。
其次,独特的文学风格也是引发热议的重要原因。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们在写作手法上常常独树一帜,有的运用了创新的叙事结构,打破传统的线性叙述,让读者在时间和空间的交错中感受故事的魅力;有的则擅长细腻的心理描写,将人物内心的微妙变化展现得淋漓尽致;还有的以简洁而富有力量的语言,直击人心。
这些独特的风格往往会让读者感到新鲜和震撼,进而引发关于文学创作手法和审美标准的讨论。
再者,作品所反映的时代背景和社会问题具有普遍性和现实意义。
许多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作品都紧扣其所处时代的脉搏,反映了当时社会的重大变革、人们的生存困境以及对未来的迷茫与希望。
这些作品能够引起不同时代、不同地域读者的共鸣,因为它们触及到了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读者们会结合自身的经历和所处的社会环境,对作品所呈现的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从而使作品的影响力不断扩大。
从读者的角度来看,每个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感受都存在差异。
一部作品在不同读者眼中可能会有截然不同的解读,这种多样性的观点碰撞也会引发热议。
有的读者可能更注重作品的情节和故事性,而有的读者则更关注作品的文学价值和思想深度。
此外,读者的文化背景、个人经历和价值观也会影响他们对作品的评价和理解,从而导致各种不同的声音和争论。
诺贝尔文学奖本身的权威性和影响力也是作品引发热议的一个因素。
该奖项的评选过程严谨而专业,评委们的选择往往具有一定的导向性。
为什么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备受争议

为什么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备受争议在文学的广袤天地里,诺贝尔文学奖无疑是一座备受瞩目的高峰。
然而,令人深思的是,一些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却陷入了争议的漩涡。
这究竟是为何呢?首先,文学本身就是极具主观性的艺术形式。
每个人对于优秀文学作品的定义和标准都可能大相径庭。
有些作品可能在某些评委眼中是惊世之作,但在大众读者或其他评论家看来,却可能存在诸多不足。
比如,某些获奖作品的风格可能过于前卫或独特,以至于普通读者难以理解和接受。
这种阅读体验上的巨大差异,自然容易引发争议。
其次,政治因素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奖项的评选。
有时候,诺贝尔文学奖的评选可能会受到当时国际政治局势和社会背景的左右。
某些获奖者的作品可能被认为是对特定政治立场的呼应,或者是对某种政治思潮的宣扬。
这就使得奖项的公正性受到质疑,人们会怀疑评选是否基于文学本身的价值,还是被政治因素所干扰。
再者,文化差异也是导致争议的一个重要原因。
诺贝尔文学奖是一个全球性的奖项,但不同的文化背景孕育出了截然不同的文学传统和审美观念。
有些获奖作品可能深深扎根于某一特定的文化土壤,对于其他文化背景的读者来说,理解和欣赏起来存在障碍。
这就容易造成误解和争议,认为这样的作品不应该获得如此高的殊荣。
还有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是时代的变迁。
随着时间的推移,社会价值观和审美标准都在不断变化。
一些曾经获奖的作品,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重新审视,可能会显得过时或者不符合当下的主流观念。
这也会让人们对当初的评选结果产生疑问。
此外,一些获奖者个人的品行和言论也可能引发争议。
如果某位获奖者在获得奖项之后,被曝出不良的言行或者道德上的瑕疵,这无疑会给其获奖的光环蒙上阴影,进而引发公众对其获奖资格的质疑。
另外,文学奖项的评选往往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评委的个人喜好、专业背景以及评选机制等多个方面。
有时候,评委的组成和评选的标准可能不够全面和客观,导致一些有争议的作品或作者获奖。
比如说,2016 年的诺贝尔文学奖颁给了美国摇滚、民谣艺术家鲍勃·迪伦。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

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第一篇: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关于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2008年,中国作家莫言接受西班牙《国家报》采访时,被问及生活、工作在中国的中国作家何时能获得诺贝尔奖,他的回答是:或许100年之后。
北京时间10月11日19时,瑞典文学院宣布,来自中国的莫言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获奖理由是“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融合了民间故事、历史和现实。
他创作中的世界令人联想起福克纳和马尔克斯作品的融合,同时又在中国传统文学和口头文学中寻找到一个出发点。
”自上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全球化的步伐与媒体日渐发达,诺贝尔奖的符号意义,为舆论所津津乐道。
无论在业界,还是在公众中,它和奥运会、世博会等盛事一道,为大家所翘首以盼。
这,也日益演变为诺贝尔焦虑症。
“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 鲁迅、胡适均拒绝诺贝尔文学奖提名每年的这个时候,诺贝尔文学奖的话题总会在国内引起躁动。
这个诞生于1901年、跨越111年的文学奖,并非在上世纪80年代后才与中国作家发生关联。
1927年9月17日,鲁迅收到北京自己的学生台静农的信件,提到瑞典人斯文·赫定在上海的时候听说鲁迅的名字,想请刘半农帮助,提名鲁迅作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
事实上,每年获提名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并非想象中那样“离诺贝尔文学奖仅一步之遥”,其数量不下百人,有时甚至多达200人。
但相比起今天世人对诺奖的热情,鲁迅当年表现出奇冷静。
他当即回信,清晰地表明了自己对该文学奖项的看法,态度丝毫也不暧昧。
他在信中明确表示感谢,但“为我,为中国”,都不愿接受提名。
理由是“梁启超自然不配,我也不配,要拿这钱,还欠努力”,并以自己翻译的《小约翰》一书作者、荷兰作家弗雷德里克·凡·伊登为例,认为伊登尚未能获得赏金,自己更没有资格。
中山大学亚太研究院朱崇科教授长期研究鲁迅,在他看来,作为一位善于“否定式思维”的知识分子,鲁迅对国人与诺奖间的关系充满警惕。
诺贝尔文学奖 文章

诺贝尔文学奖文章诺贝尔文学奖:人类情感的瑰宝诺贝尔文学奖是世界上最高荣誉的文学奖项,它代表着对文学创作的认可和尊重。
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不仅仅是字句的堆砌,更是灵魂的呼唤,是内心世界的表达。
这些文学奖得主们以他们的作品触动着我们的情感,让我们感同身受,仿佛亲历其中。
他们用他们的文字创造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让读者们能够与他们共鸣,感受到他们的痛苦、喜悦、爱恨和追求。
在这些获奖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不同国家、不同文化背景的作家们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思考。
他们用不同的笔触勾勒出了世间万象,用文字描绘出了人类的悲欢离合,让读者们能够深入思考和体验。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无论是小说、诗歌还是戏剧,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情感的力量。
这些作品中的情感,有时是深沉的哀伤,有时是欢乐的笑声,有时是激情的火焰,有时是平静的思考。
这些情感如同一股暖流,温暖着读者的心灵,让我们重新审视自己的生活、思考自己的人生。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奖作品,不仅仅是一部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更是一份份珍贵的人类记忆。
它们记录了人类的历史、文化和社会,它们见证了人类的兴衰和进步,它们传递着人类的智慧和情感。
正是这些获奖作品的存在,使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世界、认识自己。
它们给予我们启迪和思考,让我们更加关注人类的命运和前途。
正因如此,诺贝尔文学奖不仅仅是对个别作家的嘉奖,更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礼赞和致敬。
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们,他们的作品不仅仅是一部部经典之作,更是一种人类情感的瑰宝。
通过他们的文字,我们可以感受到人类的温情、善良、勇敢和智慧。
正是因为他们的存在,我们才能够更好地理解人类的情感世界,更好地认识自己和他人。
诺贝尔文学奖,它不仅仅是一份殊荣,更是一种责任和担当。
获得这个奖项的作家们,他们的文字将永远留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他们的情感将永远温暖着我们的心灵。
让我们共同珍惜和传承这份人类情感的瑰宝,让我们用文字和情感来创造一个更美好的世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陈 勋 (湘潭大学 文学与新闻学院,湖南 湘潭 411105) 摘 要:伴随着各种争议,诺贝尔文学奖走过了新世纪的头十年。十年诺奖,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流寓文学频繁获奖,而这绝非偶然现象。本文将从流寓文学所具有的跨文化色彩,主题的深刻以及艺术技巧的高超三个方面论证流寓文学所具有的理想主义倾向以及获奖的必然性。 关键词:诺贝尔文学奖;流寓文学;跨文化色彩;深刻主题;艺术力量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1)11-0071-03 随着瑞典学院将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秘鲁作家巴尔加斯·略萨,诺贝尔文学奖也在各种赞誉和毁誉声中走过了二十一世纪头十年。从2001年的奈保尔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我们不难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这十年,瑞典学院对流寓文学有着不同寻常的关注,并屡屡将这一奖项授予流寓作家。如此密集地将这一奖项颁发给流寓文学,这在诺贝尔文学奖的百年历史上尚属首次。这种现象后面是否有着其深层次的原因?流寓文学体现的精神是否具有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理想主义倾向”?这些获奖作品是否能够称得上“最佳作品”?本文将就这些问题进行简单探析。 一、流寓文学强烈的跨文化色彩 诺贝尔文学奖一百多年的历史就是跨文化颁奖逐步渐进的历程,这种历程到了二十世纪末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并在新世纪继续延续。在新世纪,诺贝尔文学奖的这种跨文化色彩又有了新的特点,那就是对于流寓文学的偏爱。我们翻开新世纪十位诺奖获得者的名单,除了2005年的哈罗德?品特以外,其余九位作家都可以算在流寓作家之列,因此,新世纪前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可谓是流寓文学的天下。对于这样一种现象,我认为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流寓文学所具有的跨文化色彩恰恰与诺贝尔文学奖所追求的跨文化意识不谋而合,因此,流寓文学的获奖也就变得顺理成章了。从2001年的奈保尔到2010年的巴尔加斯·略萨,这些作家要么是属于被奴役者的流寓,要么是作为整个民族流亡的一份子,要么是作为曾经的殖民者的流亡,要么是因为自己的著作得罪当局被迫长期寓居海外。而正是长期寓居海外或者在世界各地频繁迁移,使得这些作家的视野更加宏阔,文风更加犀利,同时他们的作品也给各国读者奉献了更加丰富的异域形象。流寓文学在文学主题方面保持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把握,同时在艺术手法上博采众长,往往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因此他们的得宠并不让人意外。 二、对历史的沉重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 我们从作家经历和作品主题来看,可以发现流寓文学表现了对自己民族历史的沉重反思和对现实的深刻批判,而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流寓文学具备了诺贝尔文学奖所要求的理想主义倾向。纵观新世纪前十年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大致可以将作者的创作归于四个主题:一是对殖民主义和种族隔离政策的反思;二是对于二战期间集中营或者劳动营的揭露;三是对于女性解放的反思;四是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和民族出路的探索。 奈保尔是一位出生在特立尼达具有英国国籍的印度裔作家,被认为是殖民文化嫁接出来的大果实。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这样写道:“在作品中结合了感觉敏锐的叙事和不受流俗腐蚀的审察,迫使我们看到被压抑的历史的存在”①奈保尔的作品揭露了殖民主义的罪恶历史,同时作者既对前殖民地独立后的混乱、贫穷和愚昧表示同情,也对殖民地文化传统的保守落后表示批评,使我们对殖民主义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奈保尔是以一种被奴役者的身份来考察殖民历史,而库切则是以一个殖民者后代的身份来反省殖民历史和种族隔离政策。库切的代表作《等待野蛮人》以及《耻》,揭露了殖民主义带给被奴役的人们以及殖民者后代的悲惨生活。与此同时,多丽丝·莱辛的创作也体现了对于殖民制度的批判,其代表作《野草在歌唱》和《金色笔记》就因深刻揭露了非洲殖民地的种族压迫和种族矛盾而引起强烈反响。 对于二战集中营或者劳动营的揭露,主要是体现在凯尔泰斯以及赫塔·米勒的创作之中。前者关注纳粹集中营的生活,后者关注苏联劳动营的生活,两者可谓是遥相呼应。凯尔泰斯作为犹太人,对于集中营有着亲身体验,但作者仅仅作为一个见证人,却不充当法官的角色,也不做原告或者辩护律师。他作为一个见证者,用冷静客观的描述给人们还原一个真实的集中营,让读者感觉特别动人,特别真实。当人们把目光都集中在纳粹集中营的时候,赫塔·米勒却将视线移到了苏联劳动营上。米勒在她的代表作《呼吸秋千》中描写了二战后期苏联劳动营的一段历史。作者虽然没有亲身经历劳动营岁月,但是该书是以奥斯卡·帕斯提奥参加劳动营的亲身经历为蓝本而写成,给人们展现了苏联劳动营的细节,那里没有镣铐,没有铁丝网,但是饥饿和恐惧时时刻刻如影随形。从纳粹集中营到苏联劳动营,人们对于二战也将会有更加深刻全面的认识,也让后人更多地思考怎么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重演。 对于女性解放的反思主要是体现在耶内利克和多丽丝·莱辛的著作之中。虽然耶内利克一直致力于打破父权文化,但是我们不能将她简单刻板地视为女性主义者,她的思考远远超出这一范围。在《钢琴教师》一书中,母亲作为一个暴君的形象呈现在读者面前,母亲的专制造成了女儿埃里卡的心理变态。耶内利克用自己的创作向读者表明女权也能产生压迫的道理。虽然多丽丝·莱辛的《金色笔记》一书被女权运动者视为女权运动开路先锋的伟大作品,但是莱辛却一直否认自己是一位女权主义者。瑞典学院的颁奖词这样评价莱辛的创作:“女性经验的史诗作家,带着怀疑、热情和幻想的力量把分裂的文明拿来检查。”②可见颁奖词只是提到莱辛创作的女性经验,并未给她贴上女性主义的标签。 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和民族出路的探索,主要是体现在奥尔罕·帕慕克和巴尔加斯·略萨的创作中。帕慕克出生在土耳其这个伊斯兰文化和西方文化相互冲突和交错的国家。在其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这部著作中,一个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徘徊者的形象跃然纸上。在《雪》这部书中,帕慕克对土耳其的政教现状进行了深刻地批判和反省,这本书的出版引发了极大的政教争议,作者被迫长期流亡国外。而在《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一书中,作者不断追问这样一个问题:文明之间如果共处,传统向现代如何转变?而在巴尔加斯?略萨的祖国——秘鲁也遇到了同样的问题。秘鲁曾经作为西班牙的殖民地,在获得独立后,国内社会并没有得到发展,依然是贫穷、落后和腐败的代名词。略萨曾经表示自己国家不是让他生气就是让他伤心,还曾发誓要远离秘鲁,彻底忘掉秘鲁,但实际上他时时刻刻把秘鲁放在自己心上。他创作的《城市与狗》和《潘达雷昂上尉和劳军女郎》因揭露军队腐败,从而引发军方不满,继而被列为禁书而遭到焚毁。 三、引领文学潮流的艺术力量 诺贝尔文学奖的要求是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好作品,但是这一要求没有具体标准。界定一个作家的创作是否属于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最好作品,不仅要从作品主题着手,同时还要考察作品的艺术技巧和表现手法。事实上,瑞典学院的评委最为看重的便是体现在作品中的不同寻常的艺术力量以及这种力量在塑造人类生活态度上的重要性。纵观近十年获奖作家,我们会发现作者在艺术表现上往往在继承经典传统的同时善于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并最终自成风格,他们的创作往往成为一种标竿而引领文学潮流。 伟大的作家向来善于继承伟大的传统。瑞典学院评委马悦然就认为库切继承了由卡夫卡、陀思妥耶夫斯基和贝克特这些作家的现代主义传统。帕慕克的代表作《我的名字叫红》被认为是向威廉·福克纳的《我弥留之际》致敬。多丽丝·莱辛被认为与伟大的十九世纪叙事传统息息相通,勒克莱奇奥则是作为法国“新寓言”派的重要代表,赫塔·米勒的图文诗则和当年“达达主义”一脉相承,巴尔加斯·略萨则是作为拉美魔幻现实主义的杰出代表之一享誉世界文坛。 这些作家之所以伟大,不仅是他们注重吸收优秀传统,而更在于他们敢于在技巧和结构上进行大胆创新以及他们创作时的实验意识。 奈保尔之所以受到瑞典学院评委的青睐,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在文体创新方面的巨大成就。瑞典学院对于奈保尔的评价就是“奈保尔没有受到任何单一的文学时尚和模型的影响,而是把现存的不同文体精制提炼成一种他自己独特的风格,在这种风格里,虚构和非虚构的习惯区别已经毫不重要了”。③在奈保尔的重要著作中,往往是小说虚构接合历史甚至还有游记散文。无独有偶,在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一座城市的记忆》这部著作中,我们也能看到这种小说的虚构刻画与历史的精确描述想结合的创作手法。 同样是反应二战大屠杀,凯尔泰斯却颠覆了集中营文学的传统,大大扩展了集中营文学的广度和深度。在其代表作《无命运的人生》以及《命运无常》以一种另类的写作方式展示了集中营生活。作者以一种“局外人”的角色将集中营的现状描写得绝对自然,甚至和平常生活毫无二致。而把苏联劳动营作为写作对象并与凯尔泰斯形成呼应的赫塔·米勒,因为其作品具有“诗歌的凝练和散文的实在”④获奖。米勒作品的行文句式多半短促但是富有节奏感,体现了诗歌的凝练,而米勒笔下的世界则是具体真切而充满细节,体现了散文的实在。 库切虽然世界继承了现代主义传统,但是在小说的形式上也是非常具有独创性,在《劣年日记》这部著作中,作者将学术论文穿插其中,既是有关现实问题和小说艺术的讨论,又成为故事情节的有机组成部分。耶内利克在创作中对于语言的实验具有近乎疯狂的热情,瑞典学院称赞她不管是戏剧还是小说都充满了一种声音和反声音的音乐流。也许她的创作手法过于前卫,但也正是因为她的这种行为推动了文学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她的获奖也是实至名归。被认为与十九世纪叙事传统息息相通的莱辛,其最具影响力的代表作《金色笔记》却被视为一种完全意义上的文本实验,以今天的视角来看,其最大的贡献在于艺术形式上的创新而非主题的深刻。而被认为是拉美“文学大爆炸”主将之一的巴尔加斯?略萨,不仅仅是魔幻现实主义的大师级人物,更是因为其诡谲瑰奇的小说技法与深刻的内容相结合,从而给他带来“结构写实主义大师”的称号。 结语 我们回过头去考察近十年的诺贝尔文学奖,不管是对殖民主义的反思,对战争的反省还是对于女性主义的反思或者是对于本民族现状的批判,都是继承了一种人文主义的传统,反映出作者的一种理想主义倾向。而作者在创作手法上既继承优秀的传统又敢于不断创新则给文学界树立了一个个标竿,引领着文学潮流不断向新的境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