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保尔柯察金读后感

保尔柯察金读后感保尔柯察金读后感(通用11篇)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视野一定开拓了不少,写一份读后感,记录收获与付出吧。
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保尔柯察金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保尔柯察金读后感篇1保尔·柯察金,出生于贫困的铁路工人家庭,早年丧父,全凭母亲替人洗衣做饭维持生计。
保尔·柯察金十二岁时,因为他把烟灰撒在了瓦西里神父家做的复活节蛋糕的面团上而勒令退学。
他的母亲不得不将他送到车站食堂当杂役,在那儿他受尽了屈辱。
从此他开始怨恨那些一整天花天酒地的有钱人。
我看着保尔,为他的悲哀叹了一口气。
保尔,和我们同样的年龄,也是12岁,我们在父母的呵护下成长,而保尔却在这里做尽粗活,吃尽苦头。
保尔到底是有多么坚强,才能够这样任劳任怨的打工?这只有保尔自己得知。
我想,是信念,是保尔不愿在此等坑脏的环境下生活,才能走到今天。
不久,保尔的哥哥阿尔焦姆为他在发电厂找了一份工作,保尔终于离开了食堂。
十月革命爆发后,帝国主义和反动派妄图扼杀新生的苏维埃政权。
老布尔什维克朱赫来在保尔家住了几天,给保尔讲了关于革命、工人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许多道理,朱赫来是保尔走向革命道路的最初领导人。
在一次钓鱼的时候,保尔结识了林务官的女儿冬娅妮,并相互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我微微笑了,保尔终于遇到了他心仪的女孩,但是,后来的一切,还是未知数。
我隐隐觉得,保尔的一生远没有那么平凡,他的一生必定是坎坷而精彩绝伦的。
我随着书的翻动,如饥似渴的了解着保尔的一生。
可是,保尔参军后头部受到重伤用顽强的毅力战胜了死亡,后投入到恢复于建设国家的工作时,保尔与冬娅妮的爱情发生了危机,冬娅妮那庸俗的个人主义令他反感。
后不久,冬娅妮已经和一个有钱的工程师结了婚。
保尔不得不结束了这段恋情。
看到这儿,我不禁轻叹一口气,或许,保尔和冬娅妮并不合适。
我在心中祝愿保尔能够找到他的真爱。
我继续读下去。
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研究

摘要维迪亚·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是当代文坛一位优秀的后殖民作家。
他创作了大量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在2001年荣获了诺贝尔文学奖。
在奈保尔的文学作品中“印度三部曲”是其著名的游记系列经典,作为研究奈保尔跨文化、跨种族、跨国界旅游纪行的素材,“印度三部曲”真实地记录了作家的所见所感,客观地反映了奈保尔的思想历程和文学造诣。
围绕印度三部曲中对印度社会问题及文化价值观的讨论,我们试图探寻奈保尔的作品中的对失落文明的同情、对文化陷落的困惑以及对普世文明追寻的人文思想。
“印度三部曲”多种叙事手段的创作风格和多重元素相互融汇使得其在叙事方式上独具艺术魅力。
在作品的价值意义上,“印度三部曲”记录了奈保尔三次回访印度的寻根之旅,是多元文化影响的产物,也是一座沟通东西方文化的桥梁,“印度三部曲”为多种文化的和谐共存,追求人类的共同文明释放其重要的文学价值。
关键词:奈保尔,游记,印度三部曲,东方学,叙事模式Abstract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 is an excellent postcolonial yarn smith at the present age. He wrote a lot of very world-wide literatures and he was awarded The Nobel Prize in Literature in 2001.The “trilogy of India” is the most famous literatures of his classical Journals, as a Journal material for research of the travel notes which crossed culture ,races and nations, The trilogy of India record faithfulness what is heard and seen and Objectively reflect the ideology and literary attainment from the writer.Enclose the discuss about the society problem and cultural values in The trilogy of India. We try to quest the sympathy for the civilization lost, the bewildered for the culture failed and the humanitarian ideology for the universal civilization, in the writer’s literature. In the literature the writer use multi-way of recounting and the Culture ideology of “trilogy of India”, made it switched on the artistic charm. Depend on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works, the trilogy record Naipaul three times Call back to India for Root Exploration journey and they are affected by multiculture and also an East-West communication cultural bridge, The trilogy of India play it important literature value role for multiculture coexist harmoniously and in pursuit of the common culture.Keyword: Naipaul、travel notes、trilogy of India、Orientalism、narrate type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目录 (III)引言 (1)一、“三部曲”中纠结错杂的思想倾向 (4)(一)古老的印度文明 (4)(二)关于贫穷的思考 (7)(三)先进而保守的新兴文化 (9)二、“三部曲”中复杂多变的艺术风格 (12)(一)多种文体元素的融合 (12)(二)多样化的叙事视角 (14)三、“三部曲”中思想与艺术独特之成因 (21)(一)奈保尔的三个家园 (21)(二)多元的文化身份 (24)四、“三部曲”呈现的当代意义 (29)(一)重新认识古老的现代国度 (29)(二)探索人类文明之旅 (30)结束语 (32)参考文献 (33)致谢 (35)引言维迪亚·苏莱普拉萨德·奈保尔(Vidiadhar Surajprasad Naipaul)是当代一位杰出的后殖民作家。
从《印度:受伤的文明》看印度新旧文明

从《印度:受伤的文明》看印度新旧文明摘要:独立后的印度,在西方文化和本身传统的双重冲击下,早已是一个破败的国度,纯粹的印度历史已然结束。
在甘地主义、印度古文明和种姓制度的深远影响下,当代的印度人无法建立起新文明,依然沉浸在那曾经辉煌的过去。
本文从奈保尔眼中的印度文明和印度古文明的对比以及奈保尔对甘地主义的分析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试图找到两种文化的冲突下,印度究竟何去何从,是完全抛弃过去还是在继承古文明,建立一个有深层文化根基的新印度文明。
很明显,要想建立真正的新的印度文明,就要完全抛弃所谓的古印度文明,重新找到自己的文化定位,消除无根性。
关键词:受伤的文明;甘地主义;文化认同中图分类号:g64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3)05-0013-02在《文化无根:以v.s.奈保尔为个案的移民文化研究》中,梅晓云将文化认同与移民文化分为拔根-飞地型、植根-同化型、去根-无根型、双重认同型。
作者在文中分析到,由于第二三代移民疏离了母国文化,同时又不能认同移民居地文化,没有族群历史和族裔群体,成为真正的漂泊者,无根人、”世界公民”,v·s·奈保尔正是其中之一。
正是由于这种文化上的无根,两种思维方式和生活态度的冲击,形成奈保尔对印度解读的理性分析与直觉感悟的抵牾。
《印度:受伤的文明》是英国著名后殖民主义作家奈保尔所写的”印度三部曲”之一,1975年在甘地夫人颁布”紧急状态”令前后,奈保尔再次对他的祖籍印度进行了探访。
与第一次的不同,作者在书中感叹道:”没有任何文明对外部世界那么缺乏抵御能力;没有一个国家那么轻易就被侵袭和劫掠,而从灾难中学到的那么少。
”两极分化在印度得到了最好体现,一方面是不断崛起的少数富人集团,过着花天酒地的奢侈贵族生活;另一方面是满街的乞丐、流浪的儿童和连绵不断的贫民窟。
1.奈保尔眼中的印度文明在这本书的开头,作者就提到”有时候老印度--那个许多印度人喜欢谈论的古老的,永恒的印度,似乎就这么延续着。
《浮世恒河》读后感1000字

《浮世恒河》读后感1000字少时读奈保尔笔下的印度,印象最深刻的画面是当地人随地排泄,尤其是将母亲河恒河也当做天然的厕所,观照另一厢来此朝圣的人,他们也沐浴在同一条河流,隔着书页都感不适。
但跟排泄物比起来,与浮尸同浴更惊悚;跟皮肤接触比起来,进入食道更反胃,印度人竟然安之若素!当地牛尿产业也值得一提,除了制成各种日化品,牛尿加工的食品和饮料也大有市场,毕竟,牛在当地是圣物。
身为异域旅行者,美国作家乔治·布莱克在《浮世恒河:印度圣河边的罪恶与救赎》一书中记载了上述见闻,既惶惑又好奇。
他想了解恒河边的真实生活,而不仅仅是游客所在意的景点和体验。
虽时有难以理解的宗教文化、未必妥帖的民俗民风,布莱克也无意以西方眼光批判,而是将一帧帧场景如实呈现给读者。
宗教仪式原本带有禁忌色彩,却渗透了无处不在的商业气息。
跟世界其他地方的很多宗教景点一样,旅客买了贡品,俄而经内部周转又重新上架出售,这是普遍的运作规则。
在某些地方四处拍照,可能会被勒索高额的保护费。
相比之下,还是明码标价的仪式显得厚道。
旅游和朝圣带来利润,投机的行业颇具“地方特色”:有专为欧美、中东、中国游客度身定制的旅游套餐,由一群对城市一无所知的所谓“印度导游”瞎糊弄;在杜尔迦礼拜节日开始前几周,整形医生们要加班加点,参与者认为,“呈现最美的一面”很重要;自制磁铁大装置在海水中来回拖拽,这个行业收集的是作为贡品抛入大海的钱币,不同于贱金属制的新卢比,贩卖这种安娜斯旧币也是一笔生意。
当地人紧盯的,还不仅是外来者的钱包,一个木材商人如此谈论他那“世界上最腐败的祖国”:“你出生,要交中介费;去寺庙,要付佣金;就算你死去了,也需要付佣金。
”浸浴或啜饮恒河水的习俗广为人知,较之城市化发展水平高的国家,印度人似乎与自然连接得更紧密。
但他们也不可避免的要面对环境问题,读后感不尽然是文明与蛮荒的两难。
有日常性的:这片土地曾孕育吉卜林的《丛林故事》,故事里遵守“丛林守则”的动物们并不来挑衅人。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

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6篇三傻大闹宝莱坞观后感1请你不要在时间的洪流中忘了自己本来的目的,请你在这个混沌的世界中活得纯粹。
一一题记《三傻大闹宝莱坞》这部电影是很久以前就有所耳闻的,在我的定义中,它应该是无厘头纯搞笑类的电影,也曾有过去看一遍的念头,但在越来越多的作业前,这样的念头被埋头追求成绩的我迅速掐灭掉了。
今天,肖老师竟调了四节课让我们看这部电影。
讶异之余自然是认真观看。
出乎我意料的是,它搞笑的外衣下,竟带给我诸多的感动!真挚的友情、纯真的爱情、浓浓的亲情、热烈地追梦过程……好几次都冲击着我眼泪最后的防线。
之后更多的是深思。
在剧中提到的ICE商学院里,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很多为了职业为了薪水而读书的人,他们被俗世的功利蒙蔽了双眼,眼里只有毫无价值的成绩,他们在社会的大染缸中忘记了保持自己的本心而失去了色彩。
与他们形成鲜明对比的则是电影的主角一兰彻。
兰彻不认同学校的教学方式,他的学习是真的为了将知识转化为技能、转化成创意而学习,他快乐地享受着学习的过程,从未忘记自己的本心从不担心自己的分数高低,从不担心明天,他始终坚信〝一切都好〞。
我们不也应该这样吗?活得纯粹一点,不为未来的事情过多的焦虑,不为过去的事情过于纠结。
活得纯粹一点,不把每件事都做得只为了功利,而是追随自己的本心,享受事情的过程。
活得纯粹一点,不被这个忙碌的世界拖着跑,让你片刻都无法休息,直到叫苦不迭;活得纯粹一点,不被这个复杂的社会染了色,掩盖了自己原本的模样;活得纯粹一点,保持你的初心,不要只剩一副空空的皮囊和一颗不知为何而跳动的心。
当世界浮华,现实阴霾,请你别忘记一一活得纯粹一点。
蔚蓝的天空下,浩瀚无垠的大海边,兰彻、拉加、法罕、皮娅四人手握手开心大笑着向远处奔跑一一这便是三傻大闹宝莱坞的结尾。
老师放给我们看时是我第二次观看这部影片了,收获的东西远胜于第一次。
这是一部将亲情友情爱情以及梦想融为一体的电影,除了给人带来欢笑,更多的是引人思考,给人启示。
《米格尔街》读后感

《米格尔街》读后感篇1这是第一次读奈保尔的小说。
几周前,在媒体上看到了奈保尔去世的消息,斯人已去,留下文字供读者凭吊。
《米格尔街》是奈保尔的成名作,原以为这是一部短篇小说集,其实不是,这是一部长篇小说,用短篇小说的形式写成,每一个小章可以独立成篇,放到整本书里同样是故事的整体。
这不是结构上的讨巧,是一种深思熟虑。
把情节独立成一个个故事,人物之间有千思万缕的联系,就是这种细若游丝的联系才让小说成为一个整体。
这本书奈保尔用一个正在青春期的孩子的语气来写,这其实挺难。
成长的代价就是回不到过去,但奈保尔呈现了一个男孩的世界与视野。
这是一个男孩眼中的成长街道。
每个人都有故事,每个人的故事都不简单与纯粹,在一个少年的眼里,这些人与事组成了成长的记忆。
每个人有无奈也有梦想,那个想把诗歌卖4分钱的乞丐,那个不知道在做什么的木匠,那个生了八个孩子的女子……奈保尔像画简体画,把这些故事都惟妙惟肖地写出来,他着墨不多,语言极简,但每个人的故事都生动有趣、立体鲜明。
就那么几笔,就刻画了一篇生动的故事。
看似作者没用丝毫力气,写过故事的人都知道,这背后全是功夫。
其中一篇的开头,把我震慑住了,拿着书,一时有点缓不过劲来,在那里琢磨,怎么有人能写出这样生动极简的文字,那刻的震撼至今仍让人感受到余波未消。
真的是写得非常好,那刻我感到了词穷语尽,在语言文字面面,并不是人人能随心所欲。
那篇叫《母性的本能》开头是这样的:我猜劳拉保持了一项世界纪录。
劳拉有八个孩子。
这倒没什么好奇怪的。
八个孩子有七个父亲。
这才要命!没有一个字是多余的,五句话里的事实清晰,又有点逗趣。
有人怎能把语言运用得如此之好?我试图用自己的语言写出这几句话的意思,一写出来发现是一盘散沙,全无奈保尔的紧致和机智。
他紧紧地抓住文字这根绳,把它捋得平直,中间不能有凸起和弯曲,直得光滑平顺,像一根油亮的手杖。
这需要每天打磨,用心地剔除杂质,还要保持应有的警觉。
这个开头,我读了许多遍,每读一次都觉得更好,我想删去一个字不可能,想增加一个也不好,这些字不多不少刚刚好。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6篇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6篇写观后感是一个提升自我认知和情感体验的过程,有助于增强自信和自我价值感,写观后感时可以多角度和多层次地解读作品,展现自己的独特见解,以下是本店铺精心为您推荐的印度电影的观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印度电影的观后感篇1没天理啊!没天理!难道中国观众对印度电影已经审美疲劳了吗为什么《印度合伙人》这样一部超级好看、超级有趣、超级励志、超级动人的印度片,从上映到现在快半个月了票房居然还没过亿,网络反响也不大在毒舌君看来,甚至在世界范围内,本片都堪称202X年的最佳剧情片之一、完美程度甚至超过了《摔跤吧!爸爸》!《印度合伙人》又名《护垫侠》根据印度社会的真实事件改编,讲述宠妻狂魔拉克希米为了让妻子用上卫生巾,不惜对抗顽固的乡村传统和社会习俗,亲自制作卫生巾被当地人视作异类。
而他的自制卫生巾也屡试屡败,在当地名声尽毁,不得不远走他乡。
但他依然没有放弃,终于在网上找到了制作卫生巾的标准原料和流程,并采用土法上马的形式大大降低了制作成本,还通过国家的创造发明奖获得了启动资金。
于是他开始大展拳脚,同美女合伙人一起,在广大印度乡村推销价廉物美的卫生巾,推动印度乡村妇女卫生状况的转变,最终站在联合国的讲台上,讲述自己的传奇经历,为印度的两性平权与社会变革发出呼声!毫不夸张地说,在剧情层面,《印度合伙人》是毒舌君在2108年看过的最丰富、最细腻、最动人的影片!本片把男主角研制卫生巾过程中的无数波折与失败,都呈现得异常生动鲜活,充满接地气的生活气息,无数的喜感也随之迸发,而且主人公这一切疯狂的举动,都是建立在他对妻子浓浓的关爱基础上,因而能够迅速俘获观众的情感,沉浸在剧情之中,为主人公一次又一次的失败而揪心。
同时,影片通过生动的故事,自然而自然让印度令人震惊的社会现实呈现在观众面前。
都20XX年之后的社会了,印度处于乡村的绝大部分妇女都没有卫生巾可用,只能用布条、草灰等极不卫生的传统方式解决经期问题,这背后的根源则是印度乡村顽固的守旧传统以及女性社会地位低下的不平等问题,影片并没有去刻意强调,而是用许多细节让观众自己去体悟!而且本片也像《摔跤吧!爸爸》、《厕所英雄》等印度电影一样,用剧情嘲笑了这种社会传统,在某些守旧人士口中颠扑不破的所谓传统,当社会舆论一旦逆转、主人公荣誉加身之后,这些守旧人士又会立马换上一副脸孔,完全拥护传统变革。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读后感

《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读后感《幽黯国度:记忆喜怒哀乐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内容概要:1962年,奈保尔首次公开踏访印度-他父祖辈的家园。
从孟买、德里、加尔各答,再到他外祖父的故乡,这个有着暖味身分的“异乡人”与“过客”,见到的是根深蒂固无处不在的低收入与丑陋,感受到的是震惊、愤怒、疏离、鄙夷与失落。
春了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
这企图的印度之旅也许也是他一年探询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读后感,来自卓越亚马逊网友:幽黯国度让我很幽黯,当当寄来得书一看就是积压品,书封面与相册不一样(寄来得是第2次印刷的),关键是封面很脏,一看就是积压品,这对我这个爱书之人则十分打击。
客观的说,这本书我还是很喜欢的。
虽然写与1964年,但是书中充满了对印度社会状况的反思,虽然书中还是可以感觉到一种西方文明对印度文化的蔑视,但并不打探妨碍这本书成为一本了解印度文化和社会的好书。
很期待后面的两本,不过我在考虑是不是从当当上买了。
很怕再以给我一本积压品……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的读后感,来自京东网的网友:英籍印度裔作家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之一,也是第一部。
六十年代的印度,与第一次踏上本土的年轻儿童文学的作家。
极富张力的碰撞。
我主要是从第三部读起,喜欢这种倒错。
第一部时的作者显然还相当痛苦于这种与现实的差异。
把印度描绘成一个丑陋贫穷混乱黑暗毫无章法的国度。
一边骂,一边回忆自己儿时在拉美小岛上对于印度的遥远印象。
但是一边回忆一边骂着又骂无奈的想寻找这种现状的症结。
一边着寻找又发现那些无知无趣无礼无畏的下层人民的可爱可怜。
奈保尔文字细密诙谐,简单的场景却趣味盎然,嘈杂冗长的经历却有短暂色彩鲜艳灿烂的点缀。
也经已因为他局外人的身份,才可以将印度看得那么清晰透彻,也正因为他尼泊尔裔的身份,才可以将印度说得如此无奈谦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奈保尔《印度三部曲》读后感
1962年、1975年、1988年,奈保尔三次赴印度,写下了有关印度的三本书,这就是:《印度:受伤的文明》《幽黯国度: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印度三部曲》在评论界评价极高,与作家获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齐名。
13年一次,总是在13年之后,奈保尔再次踏访印度,这是一种巧合吗印度,对于这个从小生长在英属特里尼达岛上的印度移民之子,究竟是怎样一种魂牵梦系的感觉“印度于我是个难以表述的国家。
它不是我的家也不可能成为我的家;而我对它却不能拒斥或漠视;我的游历不能仅仅是看风景。
一下子,我离它那么近又那么远。
我的祖先百年前从恒河平原迁出,在世界另一边的特里尼达,他们和其他人建立了印度人的社区,我在那里长大一一印度,这个我1962年
第一次探访的国度,对我来说是一块十分陌生的土地。
100年的时间足以洗净我许多印度式的宗教态度。
我不具备这样的态度,对印度的悲苦几乎就无法承受——过去如此,现在如此。
”使我着迷的,就是奈保尔的这种叙述语调,这种抒情自省不无迷惘的语调在《印度三部曲》中无处不在。
奈保尔不是一个道德主义者,这是令人欣喜的。
奈保尔
回到家乡面对族人那种欲亲近又逃避的感觉如此真切而富趣味。
个人
的观察与趣味要远远超越狭隘的道德。
奈保尔敏锐的观察力是一流的,叙述的技巧也是一流的。
对印度沉郁悲怆的感情与分析中,永远夹杂着冷静的讽刺和准确的批评。
思想的光芒不时在字句中闪烁。
游记《印度三部曲》也像短篇小说的集锦,如同那本著名的短篇集子《米格尔大街》你也可以当作描写特里尼达的散文来读一样。
人物、情节、对话是《印度三部曲》的重要部分,它们穿插在奈保尔的观察与描述之中,既显示现实的凹凸感,又显示文学的经典性。
我发现当我第二次重读《印度三部曲》时,我还是不能把它像一本平面的书那样很容易地消化掉,这就是说,我又一次被奈保尔的文笔迷住,又一次被局部理解、整体不能把握之遗憾而困惑。
这就是你跟一颗伟大而杰出的心灵的距离,永恒的距离。
正是这种距离才使我们这么迷恋读一本好书吧。
在这么多获诺奖的作家中,奈保尔是使我最感亲切最为敬佩的一个,也许是因为他的身份,他的无与伦比的现代感对于家乡与祖籍,他是一个过客;对于立足的文明世界,他又是一个“异乡人”。
他不断在探索着外部世界,也即是在探索着自己的内心。
他的内心永无宁日。
自我与外部世界的冲突、传统与现代的冲突,奈保尔笔下印度的困境,也即是我们的困境。
大师与非大师的区别是,他写了局
部,去収像
写了全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