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白玉蟾《天朗气清四言诗帖》 纸本草书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蔡襄 书法艺术

蔡襄书法艺术书法艺术 2009-08-15 12:20 阅读7 评论0字号:大大中中小小蔡襄(1012-1067)字君谟。
其先本光州人,居仙游(今属福建省),迁甫田。
官至端明殿学士,知杭州,谥忠惠。
工正、行、草、隶书,又能飞白书,尝以散笔作草书,称为“散草”或“飞草”。
世人评蔡襄行书第一,小楷第二,草书第三。
与苏轼、黄庭坚、米芾,共称“宋四家”。
《宋史·列传》称他:“襄工于手书,为当世第一,仁宗由爱之。
”宋四家中,他年龄辈份,应在苏、黄、米之前。
宋四家中,苏、黄、米都以行草、行楷见长,而喜欢写规规矩矩的楷书的,还是蔡襄。
他的书法学习王羲之、颜真卿、柳公权,浑厚端庄,雄伟遒丽。
苏东坡说:“君谟天资既高,积学至深,心手相应,变化无穷,遂为本朝第一。
”蔡襄为人忠厚正直,字识渊博,他的字“端劲高古,容德兼备”。
《颜真卿自书告身跋》得鲁公笔法而修于鲁公书,可为楷则。
沈括说他善于“以散笔作草书,谓之散草,或曰飞草,其法皆生于飞白,自成一家。
”这说明蔡襄这位稍欠改革精神的书法家还不是泥古不化的,他也在追求古趣,力创新意。
蔡襄也是一位著名的茶叶鉴别专家。
宋仁宗庆历年间(1041—1048),任福建转运使,负责监制北苑贡茶,创制了小团茶,闻名于当世。
蔡襄著作的《茶录》是《茶经》后又一部重要的茶叶专著,是论述宋代茶文化的名著。
译成英文、法文,传播国外。
另有《荔枝谱》,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果艺栽培学专著。
著有《端明集》(亦称《蔡忠惠集》)传世。
最后不得不补充一点,在书法史上有一种说法认为宋四家“苏黄米蔡”中的“蔡”,应该是蔡京,只因其“人品奸恶”,后来人们用蔡襄取代了蔡京。
这一点值得商榷。
《门屏帖》尺牍(下为局部)纸本27.8cm X16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释文:襄颛诣门屏,陈谢推官吕君。
九月日,襄上谒。
《门屏帖》为蔡襄早期作品。
《海隅帖》1045年作纸本28.8cm X158.6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
隋唐遗风的五代书法及宋代书法 PPT

代表书家介绍
杨凝式
(873-954年) 字景度,号虚白,陕西 华阴人。唐末为秘书郎,五代时官至太 子少师,也称“杨太师”。他曾佯疯自 晦,因此“杨疯子”便成了他的雅号。 他能吟诗,多杂诙谐,尤善于书札。杨凝 式的字多写在墙上,笔法纵逸遒放。
黄庭坚至洛阳遍观僧院壁间墨迹, 他说:“杨少师书,无一字不造微入妙,当 与吴生画为洛中二绝。”又说:“有晋以 来,难得脱然都无风尘气似“二王”者, 惟颜鲁公,杨少师仿佛大令尔;鲁公书今 人随俗多尊尚之,少师书口称善而腹非也。 欲深晓杨氏书,当如九方皋相马,遗其玄 黄牝牡乃得之。”此后,书坛以“颜杨” 并称。
然而,作为临摹而刻制的法帖,毕竟不 能与名家书法作品原作相比;而且,王著 编刻《淳化阁帖》时,所依据的书法作 品也有一些并非原作,而是赝品。
尽管如此 ,宋代书法在延续前人的基 础上,形成了鲜明的时代特点:
一是突破唐人重法的束缚,而以自己 为主,以意代法。
努力追求能表现自我的意志情趣, 形成"尚意"书风。苏轼的"我书意造本 无法",黄庭坚的"凡书画当观韵",强调" 韵胜",皆是此意。
杨凝式留下的墨迹已不多,著名的
是《韭花帖》。杨凝式变晋、唐楷行 书匀密成法,黄庭坚有诗指出:“世人 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 阳杨疯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后人以 为善评。杨凝式的行草书也奔放奇逸, 有《卢鸿草堂图跋》,气势雄浑,极似 颜真卿《祭侄文稿》。
狂草《神仙起居法》纵横恣肆, 《海岳书评》说其“如横风斜雨,落 纸云烟,淋漓快目”。他有一首《题 怀素酒狂帖后》诗,可视为他自己书 法创作的经验总结:“十年挥素学临 池,始识王公学卫非。草圣未须因酒 发,笔端应解化龙飞。”(《全唐诗》 卷七一五)
明墨迹本《草诀百韵歌》整册赏析台北故宫藏

明墨迹本《草诀百韵歌》整册赏析台北故宫藏
《草诀百韵歌》,年代:明。
作者:韩道亨。
墨迹本。
台北故宫藏。
我们都知道,《草诀百韵歌》,乃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所作的一本学习草书很重要的一个草诀韵歌。
但,据传此书最早见于古代的宋朝,编写《草诀百韵歌》的是北宋一位精于草书的书家及关心书法教育的学者,他为了让初学草书者,能有一个学习草书的门径,并从中能规范草书,便假托王羲之之名,编写了这本易记易学的《草诀百韵歌》要訣。
而其实早在明代,就有一位叫杨慎得人,在他的一部著作《升庵外集》中就提到“《草訣百韻歌》乃宋人編成,以示初學者,託名王羲之。
”
此书虽然为托名王羲之,但《草诀百韵歌》的书貌依然宗法二王,法度严谨。
本文《草诀百韵歌》的作者韩道亨,其生辰年月并没有明确记载,而根据韩道亨在《草诀百韵歌》尾处的自署:万历癸丑秋八月廿五日(即明万历四十一年,公元1613年),那么可以大致判断出韩道亨则应该生于明神宗朱翊钧的万历初年间。
目前我们所见或所传的《草诀百韵歌》,大体上可分为石刻本与墨迹本这二种,石刻拓本和墨迹写本所写的內容呢基本一样,体裁也都为五言排律。
本文韩道亨的《草诀百韵歌》为墨迹写本整册展现,共计字数约为1060字,笔画劲丽清晰。
且不说《草诀百韵歌》作于晋人,还是宋人,《草诀百韵歌》依然是一部草书入门好的教学教材,韩书清丽的笔致及其草书行笔的规律,无论硬笔或毛笔临摹,韩道亨的《草诀百韵歌》都是一个很好范本。
《草诀百韵歌》整册赏析:
(请横屏赏析)。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深度剖析

王羲之《快雪时晴帖》深度剖析王羲之是东晋伟大书法家,他一变汉魏朴质书风,开晋后研美劲健之体,创楷、行、草之典范,后世莫不宗法。
王羲之亦因此被后人尊称为“书圣”。
三希宝帖是东晋书圣王羲之家族留给后世仅有的三件真迹,分别是:王羲之《快雪时晴帖》、王献之《中秋帖》、王珣《伯远帖》,三件真迹是现存最为古老的法书真迹,被历代奉为无上至宝,法书鼻祖,是当之无愧的中华书法之神品。
王羲之王羲之《快雪時晴帖》紙本:23公分橫:14.8公分《快雪時晴帖》是王羲之当今存世的唯一书法真迹!《快雪時晴帖》是一封书信,其內容是作者写他在大雪初晴時的愉快心情,以及对亲友的问候。
元赵孟頫曾称此帖为“天下第一书法”。
乾隆題写:“神乎技矣”该帖全书28字,字字珠玑,被誉为“二十八骊珠”。
乾隆帝挚爱珍藏,提拔多处,并藏于养心殿西暖阁内,乾隆御书匾额“三希堂”,视为稀世珍宝。
【原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爲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
山阴张侯【释义】:尊敬山阴张先生您好!刚刚下了场雪,转眼又放晴了,真是大快人心的美景啊!想必您那里一切都好吧?(可惜)我精力有限,就写到这里吧。
王羲之乾隆题写:“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乾隆题写:“天下无双,古今鲜对。
”乾隆一生酷爱书法,追二王而得其粹。
他对《快雪时晴帖》极爲珍爱。
【注释】:“君倩'这件书蹟上有“君倩”题名,米芾认为是梁秀,但史书未见其人,不详其生平,近人考为唐高祖驸马薛君倩。
中国曆史上著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著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爲圆钝的,更富有质内敛的气质。
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从容的感觉,王羲之书法主要特点是: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美健秀,后人评曰:“飘若游云,矫苔惊蛇”,王羲之的书法是极美的。
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此帖以“羲之顿首”四字行草开头,以“山阴张候”行楷结尾,此帖笔法雍容古雅,圆浑研媚,其中或行或楷,或流而止,或止而流。
历代草书名家名作(精)-xu

吴镇1280-1354
心经、题渔父图
康里巎巎
1295-1345
述笔法卷(书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李白古诗
梓人传
陆居仁-1335-
苕之水诗卷、
杨维桢1296-1370
张氏通波阡表
宋克1327-1387
唐宋诗卷、宋人诗
宋广
太白酒歌
李东阳1447-1516
薛绍彭杂书跋、甘露寺诗轴
可比也帖
萧衍464-549
数朝帖
智永?-?
千字文
李怀琳?-?
嵇叔夜绝交书
褚遂良596-659
摹王羲之临长风帖
孙过庭648-703
书谱
贺知章659-744
孝经
张旭675-750
肚痛帖、古诗四首、千字文
李白701-762
上阳台帖
怀素737-799
小草千字文
自叙帖、大草千字文、论书帖、圣母帖、律公帖、食鱼帖、苦笋帖、
高闲?-?
千字文残卷
杨凝式873-954
神仙起居法、夏热帖
赵匡义939-997
登黄鹤楼
杜衍978-1057
珍果帖(仲冬严寒帖)
赵炅939-997
草书后赤壁赋
蔡襄1012-1067
陶生帖、思咏帖、入春帖、脚气帖、笔精帖
苏轼1037-1101
欧阳永叔醉翁亭记
黄庭坚1045-1105
诸上座、李白忆旧游诗、廉颇蔺相如列传、花气熏人帖
《赠蕨仲兄闻警出山诗轴》、《闻奴警出山诗轴》
王铎1592-1652
草书诗卷、赠张抱一诗卷、杜甫诗卷、凤林戈未息卷
倪元璐1593-1644
《冒雨行乐陵道诗轴》、《赠乐山五律诗轴》
王羲之草书《大观帖·太清楼帖》(翻墨版及释文)

王羲之草书《⼤观帖·太清楼帖》(翻墨版及释⽂)王羲之草书《⼤观帖·太清楼帖》(翻墨版及释⽂)北宋汇刻丛帖《⼤观帖》全 10卷,为⼤观三年 (1109)宋徽宗因《淳化阁帖》板已断裂,出内府所藏墨迹,命蔡京等稍加厘定,重⾏摹勒上⽯。
款署“⼤观三年正⽉⼀⽇奉圣旨摹勒上⽯”。
各帖标题与各卷款识皆蔡京⼿书。
刻⼯精良,胜于《淳化阁帖》。
《⼤观帖》纠正了《淳化阁帖》中的许多错误,如《淳化阁帖》第⼆卷中张芝《知汝殊愁》帖有⼀个草书“*”字被误认为“不可”2字,《⼤观帖》把它合拢了。
此帖笔画沉着丰腴,起笔、收笔以及笔划的转折,锋颖毕露,如同⼿书,原⽯早佚,传世拓本⽆全帙。
此拓本虽是残卷,但珍如拱璧。
临川李⽒本,每册均为红⽊⾯刻翁⽅纲题签,有“华夏”、“伯雅”、“孙⽒叔夔”、“翁⽅纲”、“宗瀚”等藏印 110余⽅,翁⽅纲、李宗瀚等跋 18 段。
聊城杨⽒本有“迪志堂印”、“⼤雅”、“范⼤澈图书印”等藏印 100余⽅,并有崇恩、王拯,孙毓⽂等跋。
此2种现藏故宫博物院。
此外,中国历史博物馆还藏有第 7卷,南京⼤学藏第6卷。
《⼤观帖》⾃北宋以来流传即已不多,传世残编,⼏乎成为孤本。
今海内公家收藏有三处。
故宫博物院藏有完整的第⼆、第四、第五卷。
此三卷为明代诗⼈、学者王世贞旧藏,⼊清有乾隆间享有盛名的诗⼈、学者、⾦⽯家、鉴藏家和书法家翁⽅纲跋。
故宫另有第⼆、第四、第六、第⼋、第⼗等卷残本合装⼀册,为清杨⽒海源阁旧藏,中有诗⼈、鉴藏家和书法家崇恩跋。
南京⼤学图书馆藏第六卷,为翁⽅纲旧藏,中有翁⽒跋及评语。
中国历史博物馆(今归⼊中国国家博物馆)藏第七卷,经清初诗⼈、书画家、鉴藏家宋荦、张镜菡递藏,中有与翁⽅纲同时的诗⼈、书法家王⽂治以及清末书画家赵世骏等⼈的题跋。
此外,民国⼆⼗年(1931),神州国光社⽯印王世贞旧藏《⼤观帖》第⼗卷⼀册,惜乎原本已不知所在。
《⼤观帖》摹勒谨严,镌刻精⼯,论者以为在《阁帖》之上。
黄庭坚书法:空门之外有禅意

黄庭坚书法:空门之外有禅意黄庭坚书法:空门之外有禅意宋黄庭坚《花气熏人诗帖》草书-------------------------------------说书法固然绕不开双峰并耸的魏晋和盛唐。
无论是魏晋风度,还是盛唐大家,无不令人顶礼膜拜,心向往之。
不过,和晋、唐相比,宋代的书法则多了一些禅意、灵息,像黄庭坚等。
宋代书坛之“乱”,给黄庭坚提供了一个展示创新的平台。
两派之争,即以李建中、蔡襄为代表的传统派和以苏东坡为代表的创新派,让年轻气盛的黄庭坚敏感而坚定不移地站在了后者的立场上,尚意抒情,独辟蹊径,并终身为之奋斗,同苏轼一道开辟了“书坛乱象”中的金光大道。
宋黄庭坚《书杜甫寄贺兰铦诗》草书黄庭坚与苏轼的书法“心有灵犀一点通”,有尚意之为,有仙灵之妙。
其书法个性却因人生之迥而异。
苏轼的书法体现了无为而治、大淡无味的老庄思想,而黄庭坚是“菩提坊里病维摩”,对佛教禅宗有着精深的造诣,所以其书法深得佛家三昧,处处弥漫着见性成佛的禅意。
清朝书画家笪重光说:“涪翁精于禅说,发为笔墨,如散僧入圣,无裘马轻肥气,视海岳眉山别立风格。
”黄庭坚书法的骇俗之处,主要表现在“乱花飞舞不离其树”,纵敛有度,散中寓整;还有大动飞跃之中的靖安之气。
换一种说法,他书法的恰似“点源的辐射”,重心稳当,肢体夸张,自由度很高,一反晋、唐流行的方方正正、四面停匀的传统。
这种“背叛”传统的锐气远在苏轼之上,真所谓“拆肉还母、拆骨还父,呵佛骂祖,面目非故”。
骨瘦形散,宛若袈裟加身的清癯老僧,开步行走,合法合度,又在法度之外。
因此读黄庭坚的书法,时时听见寺钟宏响和山涛的起伏,禅意之美跃然纸上,直抵心胸。
宋黄庭坚《廉颇蔺相如列传》草书年轻时,最先接触山谷(黄庭坚号山谷道人)的书法作品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然后又读到启功先生的临帖。
感觉自己的个性有点像山谷的书法,内敛外纵,面子上自由散漫,而内在里自有法度和秩序。
再后来,我又接触了山谷的其它书法作品,甚至包括诗歌,觉得在宋代的书坛,黄庭坚和苏轼是相提有缘,无须并论。
柳公权墨迹《兰亭诗》

柳公权墨迹《兰亭诗》
(局部图一)
唐柳公权《兰亭诗》卷(传),绢本,行书,纵
26.5cm,横365.3cm。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局部图二)
董其昌《临柳公权书兰亭诗》(局部),行书,纸本。
纵27.2公分,横1072公分。
北京故宫博物院藏。
此卷于明万历46年所书,时董其昌年64岁。
《兰亭诗》此为柳公权书王羲之等人兰亭宴会上所赋诗篇,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绦绢本,乌丝栏,行书。
宋《宣和书谱》中著录,明代曾刻入《戏鸿堂帖》,后入清乾隆内府,为《兰亭八柱帖》之第四柱。
此帖笔力遒逸,郁勃顿挫;结字意态烂漫,每于险中生态;而枯润纤秾掩映相发,干笔、湿墨多韵趣。
锋劲处如剑光凛冽,游丝细笔亦似铁铸钢浇,中间杂以小楷,“似无意发之,绝得晋人心印”。
王世贞说:“骤见之恍然若未识,久看愈妙”,“乍看之亦似有一二俗笔,而久之则俗者入眼作妩矣。
”。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白玉蟾《天朗气清四言诗帖》纸本草书台北故宫博物
院藏
白玉蟾(1194-1229)
南宋道人,原姓葛,名长庚,字如晦,祖籍福建闽清,生于广东琼州(今属海南省)。
后因父亲去世随母亲改嫁到了雷州,继为白氏子,遂改姓白,名玉蟾,字以阅,又字象甫,号海琼子、神霄散吏、白真人等。
他天资聪敏,七岁能诗,十岁即赴广州应童子科。
白玉蟾后遇博罗泥丸真人陈楠,随入罗浮山学道,凡九年始得其道。
遍游江南名山胜地。
宋宁宗嘉定年间(1208-1224),被封为紫清明道真人。
命馆太乙宫,每往来于名山大刹,神异莫测,时称其入水不濡,逢兵不害。
在他死后,被尊为南宗五祖。
白玉蟾博洽群书,能诗善赋,工书擅画,极有造诣。
《书林纪事》在描绘作为书法家的白真人时称其“蓬头跣足,一衲弊甚,而神清气爽”,为人豪爽侠义,狂饮而不醉,常乘酒兴即席挥毫,随身无片纸,落笔满四方。
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
他特别擅长草书,兼擅行书、篆书、隶书。
其草书上追晋人,得“二王”(王羲之、王献之)遗韵,行书则深受北宋黄庭坚影响,笔法苍劲老健,纵横舒展。
惜其传世书迹非常罕见。
所画人物、梅竹,恣肆超妙、奇拔俊逸,在闽浙、粤、赣、
鄂一带颇有影响。
近代一些书画家的梅花、草书亦源于白氏。
著有《海琼集》、《道德宝章》、《罗浮山志》等书。
中国历史上曾经涌现出许多有文化修养、多才多艺、技法高超的释道僧人,如隋智永、唐怀素等,他们以其精熟的技巧和殊异的情趣,创造了大量作品,而这些作品往往抒其怀抱,蕴含哲理,具有较深的艺术内涵和欣赏价值。
白玉蟾便是一位很有才华和个性的道人书法家、画家。
学问宏富,道行高深,自然笔法超然不俗,非同凡响。
白玉蟾《天朗气清四言诗帖》纸本草书24.5×52.5cm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释文:天朗气清,三光洞明。
金房曲室,五芝宝生。
天云紫盖,来映我形。
玉童侍女,为求天灵。
九帝高气,三光洞軿[píng],得尔飞盖,升入紫庭。
白玉蟾《天朗气清诗贴》又称《四言诗帖》,草书,墨迹,纸本,纵二四·五厘米,横五二·五厘米,现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全诗凡十一行,共五十字,款署“玉蟾”。
《天朗气清诗贴》是白玉蟾的传世之作,从该幅作品看,行笔气势不凡,情感淋漓尽致,大有草书大家张旭、怀素的墨韵。
《天朗气清》诗卷的写作年代,已难考知。
从传世的三件作品看,白玉蟾尤善行草,评者以为“大字草书,若龙蛇飞动”。
受怀素、张旭、黄庭坚影响很明显,笔挟风涛之气,韵度天成,在南宋书坛允推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