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江被招安的真正原因
评价宋江招安范文

评价宋江招安范文宋江招安是《水浒传》中的主要事件之一,也是整个故事发展的关键转折点之一、在此之前,宋江作为一个非常英勇、聪明的军事将领,率领着一支强大的夜叉山贼团队,在山中进行反抗。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宋江最终决定放弃山寨,选择招安,投降朝廷。
对于宋江招安的评价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站在不同的角度来看,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
从道义角度来看,宋江招安逃避了对社会的责任,他本是一个非常有能力的领导者,他有能力带领群众为正义而战斗,但是由于朝廷的迫害和个人的利益,他选择了投降朝廷,背离了自己的初心。
尽管招安可以保全自己和团队的生命安全,但他放弃了对社会公正和道义的坚守。
从战略角度来看,宋江招安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已经有很多先锋将领陆续被击败,宋江面临着朝廷军队的全面围剿。
招安可以为宋江和他的同伴们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避免了被消灭的风险。
此外,宋江知道自己的团队已经过大,要在长期的战争中存活下去很困难,因此招安也可以避免内部分裂和敌对势力的崛起。
从政治角度来看,宋江招安是一个政治妥协的表现。
宋江知道自己是无法与朝廷抗衡的,他选择向朝廷屈服,保全自己的生命安全。
他深知在朝廷招安的过程中可能会被消除政治上的异己,但他还是愿意冒这个险。
在招安后,朝廷任命宋江为奉行官,给予了他权力和地位。
这也是宋江接受招安的一个重要原因。
从实际效果来看,宋江招安对于水泊梁山的人们是一个灾难。
招安之后,许多梁山好汉被朝廷追杀或者流放,部分被编为官军,失去了自由和尊严。
这与他们原来的理想和目标背道而驰。
招安后,梁山失去了原来的力量和庇护,水泊梁山山寨被毁,许多遗孀和孤儿陷入困境。
对于梁山来说,宋江的招安失去了原有的意义。
综上所述,宋江的招安在不同的角度有着不同的评价。
从道义角度来看,宋江招安背离了自己的初心和义务,是一个品格上的失败。
从战略和政治角度来看,招安是一个明智和妥协的选择,可以保证生命安全和实现一定的政治利益。
然而,从实际效果来看,招安对社会和群众并没有带来真正的福祉,反而给水泊梁山的人们带来灾难。
宋江招安是对是错:当时他的出发点是什么

宋江招安是对是错:当时他的出发点是什么本文导读:图片来源于网络宋江是一个非常聪明的人,他知道给人予以帮助,最重要的不是钱财的多少,而是把握恰当的时机,给予别人帮助,那样即使是很少的金钱,也能收买一个江湖豪杰的心。
正是因为宋江的聪明,他才会得到一个响亮的名号,那就是“及时雨”,他在江湖之中的名声才会越来越高。
宋江在犯事逃亡的时候,都不忘结交豪杰,可见这是一个多么注重人际关系的人物。
《水浒传》宋江是一个非常注重人际关系的经营人,正是因为他的人际关系比较不错,所以一上梁山就坐上了第二把交椅,后来老大晁盖死后,他顺理成章的坐上了第一把交椅。
坐上了第一把交椅之后,宋江将整个水泊梁山当成了一个集团来治理,制定律令,分配工作,大家各司其职,对于违抗律令的人,不管是谁都会遭到严惩。
一时之间,水泊梁山上下,纪律严明,梁山由以前的土匪窝变成了一个纪律严明的小国家。
在梁山坐上高位的宋江,还想更上一层楼。
读了几年经书的宋江,知道什么才是正统,自己要想有个更好的前程,必须要依靠朝廷。
他壮大梁山的最终目的就是加大自己和朝廷的谈判额筹码,只有梁山一步步壮大,他就可以向朝廷索要更多的东西。
可惜的是,朝廷根本没将这群接受招安的土匪看在眼中,那他们当做“灭火器”使用,哪有危险,就把这支军队扔到哪去,结果梁山108好汉,散的散,死的死。
最终,宋江也被毒杀,吴用和花荣也自缢于宋江墓前,李逵在宋江死之前,也被宋江毒死。
至此,梁山好汉成为云烟。
这就是《水浒传》宋江。
宋江为什么要招安其实,宋江的招安之心,在他一进入梁山的时候就已经有了招安之心。
等到宋江执掌梁山大权之后,这种想法就表露无遗了,宋江将“聚义厅”改为“忠义堂”,表面上是表达忠义之意。
梁山众多好汉对宋江忠心,那么宋江要对谁忠心呢?图片来源于网络宋江出身文吏,北宋的文人,熟读经学,而这些经过政府加工过的经学著作,早已失去了原本的作用,它已经成为了北宋政府统治文人思想的工具。
其实,宋江是一个自卑的人,长相不好,身高又非常矮,当官也只是当一个没有任何升迁希望的小吏,但是宋江有着强烈的愿望来超越自己的卑劣地位。
水浒传第五十章之宋江的招安

水浒传第五十章之宋江的招安宋江的招安是《水浒传》第五十章的主题之一,也是故事情节的一个重要转折点。
在这一章节中,宋江和其他108位好汉被困在梁山泊中,他们需要面对很多困难和挑战,同时还需要考虑他们对社会的影响。
在这个情况下,宋江和其他好汉们认为他们需要更深入地考虑自己的行为对社会的影响,而不是一直逃避江湖、行侠仗义。
正是这些想法和内在的冲突让宋江开始思考他们的未来。
宋江意识到,他们必须在社会中发挥更积极的作用,而不是像以前那样无所事事。
他认为,如果他们能够加入到朝廷的体系中,他们就能够更好地为国家和百姓服务,同时也能够保护他们自己。
这种改变的前提条件是他们必须先获得朝廷的认可和宽恕。
于是,宋江开始制定了一个名为“招安”的计划。
这个计划的目标是:通过向朝廷献上比较高的“首级”,来显示他们的诚意,并尝试获得朝廷的宽恕和重用。
听到宋江这个计划后,其他好汉有不同的反应。
有的人支持,有的人反对。
但是宋江知道,只有他们在朝廷中发挥积极作用,才能够真正地改变自己和他们所生存的社会。
在这个计划中,宋江做了很多准备工作,他指挥人员进行了演练,并选出了最好的士兵去执行这个计划。
这些好汉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向朝廷献上了一些被认为是割据势力首领的首级。
在这个过程中,宋江和其他好汉展示了他们的实力和勇气,并表达了他们的诚意和愿望。
最终,他们的计划得到了朝廷的认可,被“招安”后被编入官军,成为了国家的正式部队。
同时,他们的势力得到了进一步的扩展和加强,成为了深深影响中国文化的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揭示了个体在社会中的责任和作用。
宋江和其他好汉在面对他们的处境时,不是一味地顽抗和造反,而是思考自己的责任和作用。
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为社会做出贡献,并主动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理想。
同时,这个故事也告诉我们,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来影响整个社会是有可能的。
宋江和他的好汉们展示了他们的实力和勇气,取得了朝廷的认可,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哪怕是一个个体,只要有决心和行动,就有可能影响整个社会。
《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

《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02级中文本科五班付辉华学号:020580305内容提要:政治腐败,社会黑暗,好汉逼上梁山,但根在正道社会,忠君报国,积极招安。
政府的衰微,力量的薄弱,面对反抗,采取妥协政策。
政府招安,梁山向往招安。
梁山与政府达成协议,实现招安。
主题词:《水浒传》招安原因探析《水浒传》中的招安是梁山武装团体规模不断扩大,实力逐步增强,其内部组织结构多次改组,演变发展的结果,是梁山好汉们愚忠的表现,更是统治者无力镇压而妥协让步的一种明智选择。
《水浒传》中的招安蕴涵着中国封建社会统治阶级思想文化的意识,这也恰恰是浓郁的封建传统思想文化环境孕育了招安。
一、政治腐败,社会黑暗,逼上梁山,魂归故里梁山好汉何以上梁山?其途径有二。
“逼上梁山”与“梁山逼上”。
《水浒传》中的108位好汉可算是英雄豪杰,才能非凡,但为什么会沦落到水泊里做了盗贼?社会的极度黑暗,朝廷的腐朽,正道社会抛弃或难容具有正义的英雄豪杰,致使他们去寻找自己心目中伦理价值体系——聚义梁山,替天行道。
“逼上梁山”是“乱自上生”的根源。
社会的黑暗,政府的腐朽在《水浒传》中作了深刻细致的描写。
高俅为首的奸臣也是宋微宗皇帝包庇的一帮奸臣贪官扰乱朝纲,混淆是非,颠倒黑白,侵蚀朝廷,染黑社会。
高俅发迹的经历及其对王进、林冲的迫害就可知道恶势力在宋朝社会中的危害。
新任知府高廉因高太尉而升迁,并依其势力而在当地无所不为。
高廉妻舅殷天锡则倚仗姐夫权势,在当地横行害人,迫害柴皇城家破人亡。
高廉因高俅而发迹并滥施淫威,殷天锡倚仗妻舅为非作歹,横行地方,可见“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高俅的恶势力在延伸,其危害是由上到下,由点到面的。
再如,蔡京之子蔡九知府逼反宋江。
宗法制度影响下的封建政权社会,任人唯亲,扩展自己权势,近臣、权贵控制朝政,导致皇权社会政治黑暗,统治阶级内部腐朽,朝廷腐败,社会动荡不安。
此外,诸如政府司法部门的黑暗与腐败导致社会的不公。
好汉们吃了官司在官府老爷审案时要上下打点银子,发配上路给押送的公人银子,到了发配地也得给牢城差拔、管营常例钱,甚至只要肯使钱,可买通公人在押送路上结果了囚徒。
论宋江的招安思路

论宋江的招安思路宋江的招安虽然搭上了一干好汉性命,最终只是“让官府去了脸上的金印”。
但他的出身、骨子里的忠孝、梁山好汉兄弟情谊……等等都决定了宋江及梁山的招安之路。
尽管招安后,梁山好汉们并没有得到善终,但那也是他们唯一的出路。
标签:梁山;好汉;宋江;招安1 宋江的出身宋江出身在一个封建地主家庭,上梁山之前的身份是衙门的押司。
由此可见,宋江同晁盖七兄弟、林冲、武松、鲁智深、李逵、李俊等被逼上梁山的好汉不同,他本来就是官府的“科班出身”,拥有官吏的地位,接受的是官方封建统治阶级的思想。
2 宋江骨子里的忠孝几千年来,忠和孝一直是古代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精神支柱,它影响、支配着中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而影响中国历史。
忠孝一直为封建统治阶级宣扬,并作为封建社会的主流文化。
宋江即具有典型的封建性格——骨子里的忠孝。
在宋江的心里,上梁山只是走弯路,他最终还是要走朝廷正规的仕途。
这才符合忠孝的文化,符合社会的主流。
宋江与军师吴学究、朱武等计议,堂上要立一块匾额,大书“忠义堂”三字。
……忠义堂后筑雁台一座,东西各设两房,正厅供养晁天王灵位。
自此,宋江把梁山原先的“聚义厅”改为“忠义堂”,后又选“吉日良辰”,宰牛杀马祭奠神明,挂上“忠义堂”和“断金亭”牌匾,立起“替天行道”大旗,正式走上他内心深处的忠孝之道。
其实,宋江自晁盖死后掌控梁山大权,便开始了他的忠孝之举。
首先安抚武松和鲁智深等强硬派的反对意见,又威逼处罚打压了李逵等刺头的谋反之心。
接着,宋江又设计拉拢了一批像呼延灼、徐宁、卢俊义这样的中上流人士入伙梁山,而这些人本来就在封建体系下生存,更是渴望招安。
由此,宋江逐步按照内心深处的忠孝,一步一步奠定了招安的步伐。
3 梁山好汉的三大阵营梁山108好汉分为几个阵营,主要区分方法就要看每个人上梁山的初衷以及出身。
第一阵营,卢俊义、呼延灼、关胜、杨志、孙立等,他们出身地主、官宦家庭、有过功名或做过朝廷官员,是得到了宋江招安的许诺才上山的。
关于宋 江的中考题及答案

关于宋江的中考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宋江在浔阳楼上题的反诗是()A 心在山东身在吴,飘蓬江海谩嗟吁。
他时若遂凌云志,敢笑黄巢不丈夫!B 自幼曾攻经史,长成亦有权谋。
恰如猛虎卧荒丘,潜伏爪牙忍受。
C 不幸刺文双颊,那堪配在江州。
他年若得报冤仇,血染浔阳江口!D 浩气冲天贯斗牛,英雄事业未曾酬。
手提三尺龙泉剑,不斩奸邪誓不休!答案:A2、宋江被发配江州,在浔阳楼上喝酒时,因()而感怀身世,题下反诗。
A 看到别人自由自在,自己却身陷囹圄B 想到自己壮志未酬,报国无门C 遭遇他人的嘲笑和欺凌D 思念家乡和亲人答案:B3、下列人物中,极力反对宋江招安的是()A 李逵B 武松C 鲁智深D 以上都是答案:D4、宋江坐上梁山第一把交椅后,把“聚义厅”改为了()A 忠义堂B 替天行道厅C 英雄厅D 兄弟厅答案:A5、宋江最终是被()毒死的。
A 高俅B 蔡京C 童贯D 皇帝答案:A二、填空题1、宋江的外号有_____、_____、_____。
答案:及时雨、呼保义、孝义黑三郎2、宋江怒杀阎婆惜的原因是_____。
答案:阎婆惜发现了宋江与梁山的书信,并以此要挟宋江3、宋江在梁山排名_____。
答案:第一4、宋江接受招安后,率领梁山好汉先后攻打了_____、_____。
答案:辽国、方腊三、简答题1、请简要分析宋江的人物形象。
答:宋江是《水浒传》中的核心人物,他的形象具有多面性。
一方面,他被称为“及时雨”,仗义疏财,扶危济困,在江湖上享有很高的威望。
他善于笼络人心,能够团结各路英雄好汉,具有较强的领导能力。
另一方面,他又有着浓厚的忠君思想,一心想要接受招安,为朝廷效力,以谋求功名。
这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梁山好汉的悲剧结局。
同时,宋江性格中也有软弱、优柔寡断的一面。
在面对一些重大决策时,他常常犹豫不决,缺乏果断和决绝的勇气。
总的来说,宋江是一个复杂、矛盾的人物形象。
2、宋江接受招安的原因是什么?答:宋江接受招安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首先,宋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忠君报国的观念根深蒂固。
16宋江为什么要执意选择招安?

解密水浒传16:宋江为什么要执意选择招安?招安是梁山霸业的转折点,也是对梁山出路的一次艰难探寻。
它直接改变了梁山聚义的性质和全体梁山好汉的命运,使得全书由如何上梁山开始向如何下梁山发展,可谓《水浒传》中最为重要的一道分水岭。
宋江等梁山高层当时选择招安作为梁山的最终出路,绝不是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深思熟虑后的必然结果。
尽管有许多人诟病宋江的招安投降政策,而招安的结果也的确不尽如人意,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失败,但是站在当时宋江的角度,招安其实是没有选择的选择,是宋江和梁山集团许多先后天致命缺陷的必然结果。
原因一宋江自幼形成的忠君思想影响方腊以宗教起家,王庆就是一个不拘法纪的浮浪子弟,田虎则是无恶不作的江洋大盗,这三个人皆没有道德上的束缚和羁绊,可以无拘无束地做自己想作的事情。
而宋江则不同,从小受君忠思想教育,长大后又靠忠义形象立身,骤然间让宋江完成从一个忠君爱国之士向弑君灭国之人的转变,显然是不切实际的。
这不仅对宋江而言是一道难以逾越的心理门槛,而且还会对其苦心树立的忠义形象有很大损坏,甚至会在梁山内部引发巨大震动。
更重要的是此时宋江手中握着的王牌只不过是一张希望渺茫的卑微小牌,并非一锤定音的绝杀王牌。
在这种底气不足、前途不明的情况下,思想上的杂念便会异常活跃,忠与不忠就成为萦绕在宋江脑海中来回反复的问题,并对最终决定产生很大影响。
若宋江有席卷天下的资本,所谓的“忠义”绝不会对宋江产生任何束缚。
但在这种需要艰难抉择的情况下,显然长期养成的忠义思想会在无形中占据上风,促使宋江在情感上更倾向于招安。
原因二梁山核心人物对于朝廷的感情人心向背,向来都是当权者作决策时必须考虑的问题。
梁山上反对招安的为数不少,但真正反对朝廷的却寥寥无几。
朝廷可能对不起三阮、二解这些底层百姓,但对包括宋江在内的前朝廷官员都可谓皇恩浩荡,让这些人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以“清君侧”为目的与朝廷开战可以,但要他们改朝换代颠覆赵宋王朝,恐怕有很多人做不到。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

《水浒传》的招安结局及悲剧因元素祥解《水浒传》是中国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讲述了宋朝末年李文忠领导的以宋江为首的一众梁山好汉在抗击北方侵略者金朝的斗争中的英勇事迹。
在小说的结局中,水泊梁山的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了朝廷,使得宋江等人的悲剧命运得以实现。
招安是指朝廷以官位、封赏等方式对叛乱者进行缓和和安抚,使其放弃反抗,归顺朝廷。
《水浒传》中的招安结局是宋江等好汉被朝廷招安,成为宋朝的武将,官拜都头。
这个结局一方面展示了朝廷的慈悲之心,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孤立无援的好汉们在跟金兵抗争中的困境。
然而,招安结局背后是一系列悲剧因素的存在。
首先,梁山好汉们最初起义是为了反抗朝廷的腐败和压迫,保护百姓。
他们受到了屯有金银财宝的富豪的力量支持。
然而,当他们一路扩大势力,打下水泊梁山后,他们逐渐背离了原有的理想,变得贪婪和残忍,开始劫掠百姓、杀人放火。
这与他们最初的初衷背道而驰,也是他们最终被朝廷招安的原因之一其次,好汉们在招安前的准备工作不足。
他们并没有真正了解朝廷的力量和手段,没有做好招安的心理准备。
朝廷利用混乱之际,施行以利诱惑和诱降的策略,一方面利用了好汉们的优势,另一方面也利用了他们的弱点。
好汉们由于对朝廷的策略认识不足,未能顺利应对,最终被朝廷所擒。
另外,好汉们内部的分歧和纷争也是他们悲剧结局的关键因素之一、在梁山泊的时候,宋江虽然是头领,但好汉们并不完全服从他的指挥。
一些好汉心存不满,对抗他的权威。
这种内部分歧给朝廷提供了可乘之机,他们对好汉们进行了分化,一些好汉们被逼无奈,不得不投降朝廷。
此外,好汉们在与朝廷的交战中,兵力和战略上处于劣势。
朝廷派出的将领如方腊、雷横等,不仅兵强将勇,而且利用了好汉们的弱点,采取攻心为主的战略。
好汉们在持续的战斗中损失惨重,士气低迷,无法继续抵抗。
综合来看,梁山好汉们最终被招安,归顺朝廷的结局是他们一系列悲剧因素的结果。
朝廷利用了好汉们的贪婪和内讧,采取策略分化和利诱降的手段,最终使得原本力量强大的好汉们败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江被招安的真正原因谈到梁山事业衰落的原因我们首先想到的是由于宋江的卑膝投降。
然而,宋江处心积虑接受招安背后的深层次原因是什么呢?我们往往不去思索。
其实,作为生活在宋朝这一历史大背景下的知识分子宋江,他的性格、心理状态是异常复杂的。
这里我们暂不去探究宋朝的政治大背景,也不去考察宋朝以来文人的社会文化底蕴,我们只就宋朝的经济状况对宋江性格塑造的影响谈些看法。
如果不能从经济方面追寻一个时代对一个人、一个群体的影响,那我们在此单纯地议论宋江是忠是奸,是好是坏,是进步还是退步,那都是粗浅鄙陋的。
北宋末期,朝廷统治日趋腐朽。
宋江等人是在徽宗宣和年间起事的,然而在历史发展总的序列中,当时北方的游牧民族女真族正处于蒸蒸日上的强盛时期,他们凭借强悍的武力大肆向南扩展,北宋政权最终被其灭亡,而不是被内部的叛乱势力或起义军所灭。
因此,尽管当时北宋王朝奸臣当道,但整个的国家大厦还没有到了仅凭借自己的内力就发生坍塌的地步。
这里我们还是只就经济方面细细探讨其原因。
年鉴学派大师布罗代尔也认为对人类社会发展具有长期影响的是长时段历史,即结构,在长时段中才能把握和认识一切历史现象。
如果将北宋时期的农民起义与已往的农民起义相比较,我们就会发现,无论是王小波、李顺起义,还是宋江、方腊起义,他们既不像陈胜、吴广起义是由于秦朝苛酷的刑罚揭竿而起,也不像东汉末年百万饥民即将饿死才聚众暴动,在水泊梁山的各路“英雄好汉”中,宋江是因为误杀阎婆惜遭受人命官司,要不然他是决不肯落草为寇的;卢俊义是因为吴用设计、李固陷害使然,要不然他是不会离开自己的安乐窝的;晁盖、吴用他们是因为劫了朝廷的“生辰纲”犯下死罪;林冲是由于受了高俅的迫害才被逼上梁山;武松更不用说是因为嫂嫂潘金莲的原因,杀西门庆,犯下命案不得已而为之;李逵则纯粹是为了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喜欢这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方式;其它的好汉入伙,均不是由于经济破产、生活宭困才上梁山的:有的是对奸臣弄权的痛恨、有的是被俘后的无可奈何、有的是被骗来的、有的是因个人恩怨杀人而逃命的、还有的本身就是杀人不眨眼的强盗,如开黑店卖人肉包子的“菜园子”张青和“母夜叉”孙二娘夫妇。
这些人聚在一起,动机各异,虚空的哥儿们义气架不住实实在在的原来生活物质利益诱惑,待在水泊梁山每天提心吊胆的日子使好多人非常留恋以前康乐安稳的生活,他们痛恨的是某个人或社会的某些阴暗面,但对民富国贫的大宋朝廷打心里还是认可的。
因此,接受招安有很广泛的群众基础,宋江的心理只不过代表了大部分人的心理罢了。
最后,宋江独揽了“投降派”的千古历史骂名。
为什么这批亡命之徒不能与当时的朝廷断然决绝呢?按照马克思的理论,经济——只有经济才会有这样神奇的吸引力。
这种力量悄无声息但却能摄人魂魄,无坚不摧。
经济与人的生活习习相关。
过优越生活的人耻于败坏自己的名节,更何况是做贼呢!宋朝的司马光是国家的肱股大臣,有人进了政府要来拜访他,他总爱问一个使人很难堪的问题,你家有没有钱?被问的都很奇怪,想司马光这么了不起的国家大臣,他对我的关怀,怎么是问我有没有钱这样的小问题?后来打听才知道,司马光的标准是说,你这个人没有钱,就不能维持你的生活,就不能不被五斗米折腰,你有钱之后,你才具有独立的人格,这个官随时你可以不做,为了自己的原则可以不做,为什么呢?因为我不会被饿死,我有钱可以保护我的自由。
由此看古语说“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也不是没有一丝道理。
作为一个人,我们说他有生存的权利,如果自个儿足够勤奋,但还是衣不裹腹,这不能说不是社会的责任。
如果到了要饿死的分上,他去偷、去抢,恐怕我们也不能完全归罪于他。
既然水泊梁山的好汉不是因为要饿死才造反,一旦他的仇怨所在得以疏通,作为一个大宋良民经济上的诱惑就要起作用了,最后也就跟着宋江接受了招安。
在《儒林外史》上有一段介绍“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的事,一个五,六岁的小孩,未婚夫短命夭折,他爹就把她关到房子里活活饿死,饿得孩子凄厉的喊“爸爸,给我点东西吃吧。
”当妈妈的更是发了疯,可是她老爸毫不动心。
其实,在古代,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而丢失性命是一种虚伪的社会哲学。
当然,宋江不是傻子,他谋取的是实实在在的利益,宋朝经济的繁荣是不会使人产生绝望心理的,他完全有理由带领弟兄们走回主流社会。
不管哪个社会,落草为寇都是迫不得已而为之的事情,有谁天生就是一个贼胚子。
现实生活中,不论人们怎样美化一些善举、一些大义,一个即将饿死的人有权用任何手段获得当下的食物维持生命。
宋朝的士人虽然在程朱理学的熏陶之下,十分看重义理,可对于那些不通文墨的普通老百姓就另当别论了。
决定是否进行殊死斗争的并不是高深的道义,而是活生生的现实生活,一旦有机会重新步入正常社会,他们是不会把自己的前途押在一场不可预见结果的“革命”中的。
一旦自己的冤情得以伸张,自己的罪孽能被宽恕,他们还是很愿意回到以往不须提心吊胆的日子的。
这种不彻底性根源于他们的经济基础,根源于他们的生活状况。
宋江上梁山以前的小日子过得很滋润,因此才有余力仗义疏财,收买人心。
宋江在梁山上也衣食无忧,但根据当时的实力悬殊的现实,依靠自己这点微不足道的力量,他是很难推翻大宋朝廷的,如果那样的话,他也不想时刻背负着”乱臣贼子”的精神十字架。
马克思说过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其实中国的人民是很温顺的,但中国历史问题老是农民问题,因为中国一直是一个农业社会。
每个朝代末期民不聊生到极点时,人民就会起义,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
像黄仁宇所说的“潜水艇夹心面包”,最上层的官僚阶层,最下层的劳苦大众,一般情况下相互隔绝,唯一的通道是中间的科举制度,知识分子可以在中间上下穿梭起到粘合作用,但数量稀少。
当下层实在无法生活、濒临绝望时才会反抗,他们很少提出”自由、民主、平等、人权”之类的口号,从陈胜、吴广的“苟富贵,毋相忘”到黄巢的“均平”大将军到钟相、杨幺提出的“均贫富,等贵贱”,以及后世洪秀全提出的“无处不均匀,无人不温饱”,核心都是围绕经济上的平等问题。
这里暂不说平等与不平等在社会进步中的意义。
事实上宋朝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非常特殊的朝代,它的各种成就在中国历史上都达到了当时世界叹为观止的高度——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军事除外)。
经济上尤其如此。
也因为宋朝的经济如此发达,我国的人口才在宋朝有史以来第一次达到上亿人次。
某种程度上,商品经济的繁荣也是社会进步的标志。
依据林文勋老师的理论,我国商品经济的第一个高峰在春秋到秦汉时期,被叫作“盐铁时代”;第二个高峰期是在唐宋时代,被叫作“茶盐时代”;明清时期是第三个高峰期被叫作“粮棉时代”。
从这些称谓我们也可以看出端倪。
秦汉以前,社会不太发达,人们还在为生存而奋斗,铁器明显是生产工具,而唐宋时茶盐却是地地道道的生活用品了,说明时至唐宋人们关注的焦点已从生产为中心转移到了以提高生活质量为中心,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再社会学研究上,这是一社会的石破天惊的变革。
人类开始关注自己的现世生活质量,开始追求自己的幸福指数,背后是由物质生产的进步引发的一系列社会心理的嬗变。
因此,我们也理解宋江他们的行动并不是为生存而战,而是为生存以外的东西,如地位、名誉、个人恩怨、国家兴衰、甚至是图个痛快!让我们再看看宋朝时人眼中的国家经济水平和民众生活状况。
张世南在《游宦纪闻》卷八记载了一些游宦对乡村普遍农民生活的情景:仕宦之身,天涯海畔;行商之身,南州北县;不如田舍,长相见面。
门无官府,身即强健。
麻麦遍地,猪羊满圈。
不闻金贵,唯闻粟贱。
夏新绢衣,秋新米饭。
安稳睡眠,直千直万。
如果说这是宋朝上等户的生活情景,那么一般农民怎样呢?同书中也有记载:我田我地,我桑我梓,只知百里,不知千里。
我饥有梁,我渴有水。
百里之官,得人生死,孤儿寡妇,一张白纸,入著县门,冤者有理。
上官不嗔,民即欢欣;上官不富,民免辛苦,生我父母,养我明府。
苗稼萋萋,曷东曷西;父母之乡,天子马蹄。
这样的生活美景,如果说是特殊府县之居民,那普遍的宋农民又是怎样的呢?宋居民分主户与客户,主户又分五等版籍,以第三等为例说明最具说服力。
根据谷更有老师在《唐宋国家与乡村社会》的研究成果,第三等户为十口百亩之家(北方)。
正常年景下第三等户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是生活自给自足,还略有余额。
常言道“离乱人不及太平犬”,有谁在活得下去的时候想落草为寇呢?所以宋朝的农民起义一般规模都很小,最后无一不遭到失败的命运。
虽然宋江起义发生在北宋末期,但当时的民生还没有凋敝到某个英雄豪杰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的地步,并且好多起义的领袖自己就是工商业经营者,例如王小波本身就是蜀地一茶贩,起义的缘由是茶税的纠葛。
宋朝叫人咋舌的经济成就潜移默化地影响着每一个生活在那个时代的人,宋江不会例外,他的弟兄们也不会例外。
作为敏感的知识分子,宋江的心理会更复杂些。
宋朝的经济成就具体表现在哪些地方呢?宋朝的经济发达第一表现在经济作物的推广及粮食产量的增加。
北宋时,茶的种植在唐的基础上又有了很大的发展,淮南、江浙、福建、荆湖等地出现了许多专门种茶的“园户”。
一段时期政府建立了“榷茶”的官卖制度。
南宋初年蔡京的儿子蔡绦在《铁围山丛谈》中也说:“茶之尚,盖自唐人始,至本朝为盛。
而本朝又至祐陵(即宋徽宗)时益穷极新出,而无以加矣。
”宋时由于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精耕细作程度的提高,总体产量较前提高,苏湖地区改种占城稻或进行“靠田”、“还水”技术,亩产能达五至六石,由此出现“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
第二表现在手工商业与城市经济的再度繁荣和对外贸易的发展。
手工业在矿冶、纺织、制瓷、造船、造纸方面取得了很大进步,例如苏轼在知徐州任上,本地发现了煤矿,开采后用作燃料制兵器,苏轼高兴地写下了“为君铸作百炼刀,要斩长鲸为万段”的诗句。
城市规模扩大,商业活动更加开放,出现了早市、夜市和鬼市,另外,镇、市及乡村集市贸易也很繁荣。
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也谈到,从经济上讲,宋朝面临中国有史以来最为显著的进步:城市勃兴,内陆河流舟楫繁密,造船业也突飞猛进。
中国内地与国际贸易都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我们从电视剧中看到的汴梁的元宵节的热闹场面可以看出当时的经济程度。
据史料记载,与宋朝有海上贸易往来关系的国家或地区多达60个以上。
第三当时的经济专卖体系完备,商贸政策多元化。
伦理范畴的“贱商”观念仍然存在,但经济领域的“重商”不得不行。
传统抑商政策有了很大的松动。
宋初实行“恤商”以及商品专卖上的步步放宽政策,使得富商大贾迅速暴富起来,两级分化影响到政权稳定,王安石变法是国家干预经济来抑制商业资本,在一定程度上在国家的控制下实行经济开放政策,宰相蔡京当政时,推行一套掠夺商品的聚敛政策,这也是宋江起义的一个重要原因。
所以宋江的起义源头不在农民的生存问题,而在于商品经济下的国家政策变动,它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也就没有大范围的农民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