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科索沃战争中
信息化战争题库

一、判断题1。
信息化战争中,将陆、海、空等相互分离的作战空间当成一个全维一体的作战空间。
错,陆、海、空、天、电等。
2。
信息化武器装备的主要特征是实现了武器装备的信息化、智能化和一体化。
对3。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战争的基本形态。
对4。
信息争夺战包括信息进攻和防御装备。
错,信息进攻和信息防御.5. 信息化战争是信息时代的产物,是信息时代经济、科技、生产力水平和生产方式在战争领域的客观反映。
对6。
信息战争将主要在三条战线进行,即军事战线、外交战线和经济战线上。
错,即军事战线、政治战线和经济战线.7. 信息化战争的核心资源是信息和知识、以及在信息控制下的物质和能量的综合对抗。
对8. 战争工具决定战争形态,有什么样的战争工具,就会有什么样的战争形态。
对9. 信息化战争主要是军队的事,与地方政府无关,也与大学生无关.错10. 电磁战场被称作继陆、海、空、天之后的“第五维战场",是信息化战争的重要作战空间。
对11.C4ISR系统,是战场指挥、控制、通信、计算机、杀伤、情报、监视和侦察系统的简称。
对12.信息化战争是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科学技术和战争实践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经阶段。
错,必然阶段.13。
人才是强国兴军之本,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胜负的是高素质国防和军队信息化人才。
对14.工业时代的机器大工业生产方式,决定了热能成为战争能量的释放形式,战争所使用的武器为热兵器。
错,机械化武器.15。
信息化战争的发展趋势是战争的表现形式不断拓宽,战争的威力极大提升,军队将向小型化、一体化和智能化方向发展。
对16。
信息对战争影响的关键是准确获得战场信息并把信息及时用于作战指挥.错,用于决策和控制17.信息化战争的基本特征是:武器装备信息化、信息资源主导化、作战要素一体化、作战空间立体化等。
错,作战空间多维化。
18。
信息武器系统,包括软杀伤型信息武器和硬杀伤型信息武器.对19.信息化战争的战场,正在由有形战场向无形战场延伸.对20.信息化战争是政治、经济、科技等因素作用的结果. 对21。
1999不战而胜最后一段

1999不战而胜最后一段
1999年,北约发动对南斯拉夫的轰炸行动,意图通过军事手
段解决科索沃问题。
然而,南斯拉夫在这场战争中表现出了强大的抵抗力量和顽强的意志。
虽然北约在技术及军事实力上占据优势,但南斯拉夫军队和民兵组织采取了灵活的地下反击战术,使北约联军陷入了麻烦。
此外,世界各地的和平运动也强烈谴责北约的军事行动,迫使北约在舆论上承受了重大压力。
南斯拉夫政府也通过政治手段积极争取国际支持。
他们邀请国际领导人和外国记者前往科索沃,展示当地正在面临的人道危机,进一步制造国际对北约军事行动的质疑。
面对国际舆论和军事压力,北约最终不得不重新评估自己的策略。
在1999年6月9日,南斯拉夫政府同意接受国际社会的
和平解决方案,并同意撤出军队,实行自治。
这场战争对北约来说是一次失败的尝试,他们未能实现早期预期的快速战争胜利。
相反,他们遭受了巨大的军事和政治损失,而南斯拉夫则以不战而胜的方式守住了科索沃。
这场战争也进一步揭示了北约成员国之间的分歧和困难,对北约的军事影响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1999年科索沃战争

1980年代強人狄托去世, 1980年代強人狄托去世,政治上 年代強人狄托去世 出現權力真空狀態, 出現權力真空狀態,在經濟方面 則有高失業率及外債不斷積欠等 嚴重問題,米洛塞維奇趁勢而起, 嚴重問題,米洛塞維奇趁勢而起, 1984年被任命為貝爾格勒共黨 於1984年被任命為貝爾格勒共黨 領袖,1989年被選為塞爾維亞共 領袖,1989年被選為塞爾維亞共 和國總統,1997年就職南斯拉夫 和國總統,1997年就職南斯拉夫 聯邦總統。 聯邦總統。
科索沃戰爭 10
南斯拉夫聯邦各成員國相繼獨立時, 南斯拉夫聯邦各成員國相繼獨立時,塞爾維亞人群起反對 其它聯邦分離、獨立, 1992年波士尼亞 年波士尼亞( 其它聯邦分離、獨立,當1992年波士尼亞(全名波士尼亞 宣布獨立後,終於爆發長達4 及赫塞哥維納 )宣布獨立後,終於爆發長達4年的內戰 或稱波黑戰爭,1995年12月14日簽署和平協議),這是 日簽署和平協議), (或稱波黑戰爭,1995年12月14日簽署和平協議),這是 歐洲現代史上除了兩次世界大戰之外死亡人數最多的一次 戰爭。總計造成約2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 20萬人死亡 萬人淪為難民。 戰爭。總計造成約20萬人死亡,200萬人淪為難民。
塞爾維亞人以「非我族類, 塞爾維亞人以「非我族類,其心 必異」的種族淨化之名, 必異」的種族淨化之名,屠殺波 士尼亞居民及回教徒。 士尼亞居民及回教徒。塞爾維亞 士兵對波士尼亞的回教婦女進行 集體強暴, 集體強暴,這是為了讓流有塞爾 維亞人血液的嬰兒誕生, 維亞人血液的嬰兒誕生,目標在 繁衍塞爾維亞人。 繁衍塞爾維亞人。
科索沃戰爭
塞爾維亞裔的米洛塞維奇執政之後, 1989年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 塞爾維亞裔的米洛塞維奇執政之後,在1989年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並佈 年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 重兵實施幾近戒嚴統治,以血腥手段對阿爾巴尼亞裔的居民進行「種族淨化」 重兵實施幾近戒嚴統治,以血腥手段對阿爾巴尼亞裔的居民進行「種族淨化」 活動。超過60萬難民因而逃往鄰國;這股龐大難民潮被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後, 60萬難民因而逃往鄰國 活動。超過60萬難民因而逃往鄰國;這股龐大難民潮被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後, 歐洲最大規模的種族強迫遷徙。而阿爾巴尼亞人則自辦選舉組成影子政府, 歐洲最大規模的種族強迫遷徙。而阿爾巴尼亞人則自辦選舉組成影子政府, 尋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展開反抗行動。 尋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展開反抗行動。
军事理论考试卷

军事理论考试卷军事理论1. 科索沃战争共进行了78 天。
(√)2. 1991 年1 月17 日爆发的海湾战争,是高技术战争时代开始的标志。
(×)3.武器装备是进行战争的物质力量和致胜的重要因素,也是遏制战争的重要手段。
(√)4.制信息权的获得,依赖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
(√)5.高技术战争是附带杀伤破坏性降到最低限度的战争。
(×)6.信息化战争的决定因素是信息化指挥控制系统。
(×)7.信息化民兵的主要作战任务是对信息化现役部队的行动进行支援和保障。
(√)8.电子战的基本着眼点是夺取“制电磁权”。
)(√9.我国是最早提出和进行信息化军事变革的国家。
(×)10.从本质上说,信息化战争是围绕信息的获取权、控制权和使用权的争夺而展开的信息对抗。
(√)11.决定未来信息化战争的是精确制导武器的数量和性能优劣。
(×)12.大力推进数字化部队建设是我军信息化建设跨越式发展的重要途径之一。
(√)13.利用国民教育资源培养军队人才,使我军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必须实行的一个带方向性的重大政策。
(√)14.信息化战争的暴力性较之于以往的战争形态有所增强。
(×)15.实施信息攻击的主体只能是军队和军事集团。
(×)16.科索沃战争的内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寻求各自战略利益的必然。
(×)17.创新的军事理论对于战争形式的发展起着先导作用。
(√)18.海湾战争共进行了38 天。
(×)19.当今参战的信息化武器装备所表现出的新特点是:射程远、精度高、航程远、机动力强、侦察手段多、距离大等。
(√)20.军民界限模糊、战争走向“平民化”的趋势将成为信息化战争的一大特征。
(√)21.信息化战争是战争破坏性和附带性杀伤破坏降到最低限度的战争。
(√)22. 科索沃战争的外在在原因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大国寻求各自战略利益的必然。
(√)23.在信息时代,能够实施信息攻击的只能是信息化军队。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

1999年爆发的科索沃战争中,北约支持科索沃当局,对当时的南联盟展开轰炸,迫使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签订城下之盟;此后通过种种方式诱导南联盟内部发生政治变化,将“眼中钉”米氏赶下台;最终把米氏送往海牙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院审判。
米氏最终死于狱中。
西方势力对不喜欢的政治人物往往不惜诉诸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部事务,分裂一个主权国家,为自己的利益服务,却给当地人民带来沉重灾难。
例如科索沃、利比亚等。
这样的干涉方式称为科索沃模式。
这种新干涉主义颇具有迷惑性。
表面上看,无论是寻求安理会通过相关决议,还是让国际刑事法院签发逮捕令,都符合国际法相关程序。
然而,某些西方势力只是选择性地运用这些手段,而对一些被视为盟友国家,即使发生类似情况,也往往默契地熟视无睹。
可见,某些西方势力正是利用程序正义这个“保护伞”为自己的政治图谋服务。
所谓的“科索沃模式”还可能被推广到其他国家。
对此,国际社会应予警惕。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科索沃战争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科索沃战争
1、背景:
(1)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美国为了独霸世界,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别国内政。
如利用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原因(分析):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的干涉。
3、简单经过: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介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战,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
4、影响:⑴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
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5、启示:⑴科索沃战争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⑶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科索沃战争知识点总结

科索沃战争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科索沃位于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人口主要为阿尔巴尼亚族,信奉伊斯兰教。
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国相继宣布独立,而塞尔维亚对独立运动采取强硬态度。
1998年,科索沃地区的独立武装组织开始发动武装斗争,试图摆脱塞尔维亚的统治。
科索沃问题成为南斯拉夫危机的焦点之一。
二、北约干预1999年3月,科索沃地区的局势急剧恶化,南斯拉夫政府军对科索沃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北约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目的是迫使南斯拉夫政府接受国际社会的要求,停止对科索沃地区的军事行动,并允许设立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三、战争进程北约空袭行动持续了78天,期间南斯拉夫遭到了严重破坏,包括政府和军事设施、水电站、桥梁等基础设施。
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南斯拉夫政府于同年6月接受了国际社会的斡旋,同意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出科索沃地区。
相应地,北约停止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开始筹备部署国际维和部队。
四、国际维和行动1999年6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1244号决议,决定在科索沃地区部署国际维和部队(KFOR),并授权这支维和部队负责科索沃地区的维护和重建工作。
KFOR由北约成员国的军队组成,总指挥部设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
KFOR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科索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监督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撤退、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等。
随后,国际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开展了对科索沃地区的社会和经济重建工作。
五、后续发展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地区形成了局部自治政府,由联合国临时行政当局(UNMIK)负责管理。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得到了美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但受到以塞尔维亚和俄罗斯为主的国家的反对。
科索沃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六、教训与启示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索沃战争

南联盟那么不同意科索沃获得自治共和国的地位,亦反对北约部队进驻科索沃。
但是,,这个方案的80%内容不许改变,必须接受,否那么拒绝的一方将受到惩罚,。
在谈判陷入僵局后曾一度休会,3月15日复会,阿族代表于18日签署了协议,但塞尔维亚方面仍然拒绝签字。
3月19日,北约向南联盟发出最后通牒,3月24日,北约发动了对南联盟的空中打击,科索沃战争爆发。
[2]科索沃战争 - 战争过程科索沃战争1999年3月24日19时50分,第一枚巡航导弹从亚德里亚海上的美军驱逐舰上发射,揭开了战争的序幕,“联盟力量〞的科索沃战争从此爆发,到6月10日结束,共持续了78天。
科索沃战争中空袭与反空袭作战大致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争夺战区制空权3月24日~3月26日,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防空系统,包括机场、雷达、导弹发射阵地、通信等设施。
主要目的是通过空袭夺取南联盟地区的制空权。
在此阶段的空袭中,北约共出动各型作战飞机600余架次,动用了F-16、F-18、EA-6B等先进战机和B-52战略轰炸机、B-2隐身战略轰炸机,部署在亚得里亚海上的战舰发射了“战斧〞巡航导弹。
南联盟军队面对北约的大规模空袭,进行了顽强抗击。
第二阶段瘫痪南军指挥科索沃战争3月27日~3月31日,打击的重点目标是南联盟指挥中心、,,瓦解其战斗力。
同时,。
在此阶段的空袭中,北约共出动各型作战飞机1000余架次,平均每轮250架次左右。
从第六轮空袭开始,24小时不间断空袭。
南联盟军民机智顽强,英勇作战,取得了较大战果。
3月27日,在贝尔格莱德西北,南联盟导弹部队击落了一架美军的F-117“夜鹰〞隐身战斗轰炸机,这是该型机自1989年投入实战以来首次被击落,极大地振奋了南联盟的民心士气。
第三阶段削弱南军潜力4月1日~4月29日,打击的重点目标主要有以下五类:一是机场、雷达阵地、导弹阵地等防空设施和指挥控制系统;二是通信站、铁路、公路、重要桥梁、油库、炼油厂、热电厂等重要根底设施;三是军营、特种警察部队、装甲车辆等目标;四是包括内务部、国防部、、;五是电台、电视台、电视转播塔等宣传设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6
電子干擾是對敵方使用的電子設備進行打擊破壞、 干擾,得以削弱或摧毀敵方電子裝備效能的活動。
1991年波灣戰爭,美軍在空 中作戰前24小時,使用電子 戰飛機,從遠距離和近距離 航線上干擾伊軍早期預警、 目標捕捉和地面導引雷達, 以及無線電通信、數據通信 和導航系統,使伊軍雷達失 去偵察和警戒作用,無線電 聯絡中斷。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4
現代戰爭封鎖或切斷敵方情報來源最有效的措 施就是對敵方偵察部隊和裝備實施主動攻擊或 干擾,「以攻代防。」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為了及時 偵獲敵機來襲情報,又要避免己 方雷達遭受遠端打擊兵器和反輻 射飛彈襲擊,南聯盟軍隊的雷達 通常採用及時預警、分段接力的 手法,即使用遠端雷達和近程雷 達對敵機目標進行分時分段接力 搜索,偵獲目標後立即關機。
是設假陣地、發假信號,組織電子對抗佯動,對敵實施 欺騙。
是透過設置光電偽裝網,對目標進行電子偽裝,隱蔽我 配置位置和作戰企圖。
當發現敵電子干擾源時,應實施電子壓制或火力摧毀。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9
電子摧毀是在電子偵察的基礎上,利用火力破壞 敵方的電子設備,使其徹底損壞。
1986年美國與利比亞發生 雪特拉灣衝突,美國動用 五架EF-111型電子干擾機, 對利比亞防空飛彈與火砲 實施干擾與壓制,自航空 母艦上起飛的A-7型攻擊機, 以反輻射飛彈攻擊利比亞 SA-5型防空飛彈雷達,使 利比亞的作戰能力陷於癱 瘓。
1
電子反偵察是為了阻止敵對我電子設備進行電子 偵察而採取的各種反偵察措施。
四大反偵察技術 1.偽裝隱真示假 2.動靜結合欺騙偵察 3.避實擊虛主動攻擊 4.真假並用促敵分化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2
透過巧妙的偽裝來隱真示假,蒙蔽敵方的偵察。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為了有 效對抗美軍的偵察,南聯盟在 空襲前便利用山地、叢林等有 利地形將防空飛彈、火砲、裝 甲車輛等目標藏入山谷或叢林, 而將一些準備淘汰的飛機和經 過精心偽裝的假目標暴露在明 處來吸引敵人的火力。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5
戰爭防禦一方可以主動向敵偵察系統發送大量的虛 假資訊和無用資訊,以達到削弱敵方偵察能力的目 的。此外,大量真假混雜的資訊能夠干擾敵方的處 理進程,還有可能誘使敵人得出不一致甚至是完全 相反的判斷。
1991年波灣戰爭中,以美國為首的多 國聯軍在作戰中便發現由於情報處理 環節過於繁瑣、各國情報系統互不相 容等因素,使情報效益大打折扣。美 國中央情報局和國防情報局甚至一度 對海珊入侵科威特的真實意圖和進行 戰爭的決心都無法得出一致的意見。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5
配合國家心戰政策,透過媒體瓦解敵人士氣,或 對敵人的媒體予以干擾或反制。
2003年美伊戰爭中,美 軍運用蓋台、網路攻擊 擴大心戰效果,並適時 運用EC-130電戰機開設 之「資訊電台」廣播及 發送心戰傳單。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6
旨在誤導敵人。即故意讓敵人透過電子設備 截收我方假資訊,以造成其判斷錯誤。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0
電子反摧毀則是根據敵方摧毀手段的基本特徵和弱點, 採取一切有效措施,使我方電子設備免遭破壞。
在反摧毁措施中,使 用「誘餌」,使反輻 射飛彈不能擊中真正 的目標。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1
電子作戰的運用
戰略性電子戰
戰術性電子戰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7
電子反干擾則是一種防禦性措施,旨在防止敵方 干擾和破壞我方電子裝備正常工作。
當敵實施電子干擾時, 應採取「避、騙、隱、 抗」的戰法。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8
是指採用跳頻電台、多普勒雷達等高技術電子設備,運 用變換工作方式、工作頻率、功率等技術措施,避敵電 子干擾。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3
現代偵察手段受距離、天候等因素的影響,對 移動目標的偵察效果並不是十分理想,這也為 實施反偵察有機可乘。
1999年科索沃戰爭中,北約軍隊空襲 的程式一般是目標偵察、資料輸入、 實景對照、實施攻擊,南聯盟軍隊充 分利用這一過程的間隙,靈活機動地 將飛彈、火砲、裝甲車輛等便於移動 的目標隨時進行轉移,當北約飛機或 飛彈抵達目標空域時,北約衛星和偵 察飛機原先發現的目標已不知去向, 使得不少飛機不得不攜彈返回。
電子防護 (EP)
降低、阻絕或摧毀 敵作戰能力
確保我方人員、截收、識別及標定所有電磁 輻射能量及來源,辨識對我 威脅之所在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電子偵察是指利用截收、探測、蒐集、分析、識別敵 方電子設備的電磁輻射信號,以獲取準確、可靠、完 整之技術參數、位置、類型和用途等情報的偵察。
1982年6月以色列在貝卡谷 戰役中獲得勝利的主因之 一,就是戰前長時間、多 手段的雷達偵察,完全掌 握了對付敘利亞薩姆-6防 空飛彈制導雷達的方法。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2
戰略性電子作戰為國家總戰略的一環,具有廣 泛性、多元性、長期性與謀略性。
情報戰
媒體戰
謀略戰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3
建立衛星、機艦、雷達系統,全面偵蒐敵人情報。
2003年美伊戰爭,美國 利用全球衛星定位系統 (GPS)充分掌握戰場主 動權。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4
美國空軍太空指揮中心控制 28個導航衛星,建構跨全球 的全球衛星定位系統(GPS), 美軍利用GPS座標方格將全球 分割成連續的立體方盒,藉 此準確地導引武器擊中目標。 例如最受美國海、空軍倚賴 「聯合直攻炸彈(JDAM)」, 便是以GPS提供座標導引,完 全不受天氣狀況影響。
英國皇家空軍的「獵迷(Nimrod)」 偵察飛機能夠監視軍用雷達和無線 電波,其獲得的情報為英軍指揮官 打擊武裝分子提供重要的電子情報 支援。但英國媒體在秘密調查中卻 發現,英軍這些間諜偵察飛機的機 身很多已經嚴重銹蝕,存在著極大 的安全隱患。
國防科技-第六章 電子戰 第二節
17
電子攻擊 (E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