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 科索沃战争简介
科索沃战争

希 臘
俄羅斯 中 國 梵蒂岡 伊拉克
軍事手段無法解決科索沃的問題,應恢復政治對話以謀 求解決科索沃衝突的政治方案。
指稱北約違反國際法,應立即停止對南斯拉夫的非法軍 事行動。 反對北約以任何藉口和方式干涉別國內政。 動武永遠是對人性的一種打擊。 軍事結盟是美國等殖民強權手中的非法工具。
這場為期78天的「聯軍作戰」,北約組織充分運用空中的 絕對優勢,運用八十幾顆衛星、各型戰機、投遞各類炸彈, 對南聯40多個城市的496個軍事和民用目標及520個戰術 目標進行多批次空中打擊,而這種作戰方法也反映出新軍 事戰略作戰思想的改變。
塞爾維亞人以「非我族類,其心 必異」的種族淨化之名,屠殺波 士尼亞居民及回教徒。塞爾維亞 士兵對波士尼亞的回教婦女進行 集體強暴,這是為了讓流有塞爾 維亞人血液的嬰兒誕生,目標在 繁衍塞爾維亞人。
塞爾維亞裔的米洛塞維奇執政之後,在1989年取消科索沃自治省地位,並佈 重兵實施幾近戒嚴統治,以血腥手段對阿爾巴尼亞裔的居民進行「種族淨化」 活動。超過60萬難民因而逃往鄰國;這股龐大難民潮被稱為二次世界大戰後, 歐洲最大規模的種族強迫遷徙。而阿爾巴尼亞人則自辦選舉組成影子政府, 尋求脫離塞爾維亞獨立,展開反抗行動。
B-2A隱形轟炸機
在科索沃戰爭中,首次參與實戰的B-2A隱形轟炸機, 是美國在冷戰時期秘密建造、每架造價高達21億美 元的高科技戰機,可以在夜間及任何氣候下飛行及 精確投彈,其所配備的衛星導引系統能指引炸彈飛 向目標,無須靠目視或以雷射鎖定目標。
南斯拉夫當地時間1999年 5月7日晚上11點50分, B-2發射5枚根據研判是聯 合直接攻擊彈藥(JDAM) 誤炸位於貝爾格勒的中國 大使館,造成三名中國記 者當場死亡,多人受傷, 而引發中美外交危機。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

美国染指科索沃战争的动机分析科索沃战争是由科索沃危机引发的,科索沃问题是南斯拉夫国内民族矛盾积累的结果,是典型的冷战后以西方国家“民主”之风点燃的热点之一,近年来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大的影响。
美国发动对科索沃战争正是实施北约新战略的一次重要预演,也是美国新干涉主义的又一表现。
标签:科索沃战争;美国;动机科索沃原是前南斯拉夫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南斯拉夫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90%以上是阿尔巴尼亚族人,塞族、黑山族等七八个民族占10%。
科索沃虽为弹丸之地,却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内部的民族矛盾十分尖锐,形成了长期困扰着有关国家和民族的科索沃问题,阿、塞两族的矛盾是历史积累的结果。
1999年3月24日至6月10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在未经联合国授权的情况下利用科索沃民族问题对南联盟进行了为期78天的空袭,贝尔格莱德等8个城市及其附近的军事目标遭到轰炸。
为避免遭受更大的损失,南联盟决定与北约进行停战谈判。
最终,联合国安理会通过了由西方八国和俄罗斯共同提交的关于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的第1244号决议草案,至此,北约宣布战争结束。
北约对南联盟的轰炸,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来欧洲所发生的最大浩劫,也可以说是20世纪行将结束前人类文明社会中最严重的人道主义灾难。
一、美国在科索沃战争中的意图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对科索沃问题一直保持着高度关注,企图运用军事手段干涉科索沃问题,并以此来推进实施整个欧洲战略。
塞、阿两族爆发流血冲突后,美国迅速做出反应,迫使南联盟让步并停止对阿族的武装入侵。
美国在科索沃问题上的立场是:“科索沃问题是一个国际问题,不能只把它看成是南联盟的内政”,必要时,北约可以“动用武力解决危机”。
按照北约各国的解释是由于“它们对科索沃和平负有道义上的责任”[1],是“为了防止科索沃发生人道主义灾难。
”[2]然而,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野蛮轰炸南联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
科索沃战争

• 北约:科索沃作为欧洲地 区的火药桶极不稳定,影 响到周边国家的经济及社 会安全。所以必须要迅速 将这一地区的战火浇灭, 否则会影响整个欧洲一体 化发展。
• 前南斯拉夫所处的巴尔干 半岛位于欧洲之间的咽喉 要道,所以无论是谁,无 论以何种形式,但凡打算
统一欧洲,巴尔干半岛都
必须拿下,所以这里就有
了欧洲火药桶的称呼,谁
2020/5/31
都惦记这里。
-
6
战争经过
1999年3月24日,以美第国为一首阶的段北约兵集力团进以维驻护人权为借口、使用大量最新、
最先进的空袭兵器,不顾世界各国人民的强烈反对,绕开联合国,悍然对南 联目实施了代号为“联田力量”的大规模空袭作战,爆发了科索沃战争。
梵蒂冈 动武永远是对人性的一种打击。
伊拉克 军事结盟是美国等殖民强权手中的非法工具。
-
13
对战 争的 评价
2020/5/31
• 科索沃战争是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 来,全球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 的一次军事行动,也是一个强大的军 事集团联合对付一个弱小主权国家的 强欺弱战争;同时它也是一场广泛动 员人民群众、灵活运用战法、以劣装 备合击优势装备之敌的人民战争。
抗击78天,并取得了一定战果。
第四阶段大规模空袭
空袭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造成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
20所医院被毁,40% 的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
达2000亿美元。
第五阶段任务结束
2020/5/31
-
7
战争中先进武器的应用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秦思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
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
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
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
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
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
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科索沃战争的结果如何科索沃战争的过程是什么

科索沃战争的结果如何科索沃战争的过程是什么战争过程1998年,美国和北约就在计划对南联盟发动空袭,但没有美国的帮助,北约也难以达到目的。
1998年2月,南联盟共和国政府军和科索沃解放军发生冲突。
1998年6月和7月,科索沃解放军逐渐占据优势,于是南斯拉夫政府军开始发动反攻并持续到9月。
随着战争的进行,成千上万难民背井离乡,无数家庭妻离子散,这是一场人道灾难。
尽管国际社会进行了多番调解,但冲突还是在不断升级。
1999年1月8日,科索沃阿族武装“科索沃解放军”对南斯拉夫军队运输车队发动突然袭击并绑架了8名南军指战员。
欧洲安全与合作组织驻科索沃观察团就此问题与“科索沃解放军”进行了谈判。
1999年1月12日,“科索沃解放军”同意无条件释放8名南斯拉夫士兵。
1999年1月15日,塞尔维亚警察部队在拉察克和佩特罗沃两个村庄搜捕杀害警察的凶手时与阿族武装分子发生激烈冲突,至少有15名阿族武装分子被打死,1名欧安组织观察员受伤。
1999年1月16日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成员称,他们在科索沃南部拉察克村附近山谷中发现45具阿族平民尸体。
此事立即在国际社会中引起强烈反应。
对此,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总统米洛舍维奇17日发表声明,指责欧安组织驻科索沃观察“散布谎言”。
1999年1月20日,北约开始针对科索沃危机的军事调动。
1999年1月29日,由英、法、美、意、德、俄六国组成的前南问题国际联络小组外长在伦敦发表声明,要求科索沃冲突各方于2月6日在法国开始举行谈判,并在7天内达成“允许科索沃实现实质性自治的协议”。
1999年2月3日,联合国安理会发表声明,强烈敦促南联盟科索沃冲突各方“积极、真诚和无条件地”参加和平谈判,为政治解决科索沃问题创造条件。
1999年2月6日,在美国和北约的压力下,塞尔维亚和科索沃阿尔巴尼亚族代表在巴黎附近的朗布依埃举行和平谈判,谈判的基础是美国特使克里斯托弗·罗伯特·希尔草拟的方案。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科索沃战争

初中世界历史知识点归纳:科索沃战争
1、背景:
(1)两极格局结束后,暂时形成一超多强的局面,世界政治格局朝着多极化方向发展,但一个新的相对稳定的世界格局还没有定型。
(2)美国为了独霸世界,利用北约军事集团随意干涉别国内政。
如利用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将其转化为国际冲突,直接威胁世界和平。
2、原因(分析):地区冲突、民族矛盾、宗教纷争;霸权主义的干涉。
3、简单经过:1999年3-6月,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越过联合国安全理事会,介入南斯拉夫联盟科索沃地区的民族冲突,打出人权高于主权的旗号,对南联盟发动大规模空袭战,并用导弹袭击中国驻南联盟使馆。
4、影响:⑴科索沃战争是美国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挑战,对世界格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它表明,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⑵以美国为首的北约违背国际法基本准则,公然对一
个联合国成员国动武,严重削弱了联合国的作用。
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受到严重的挑战。
5、启示:⑴科索沃战争表明,和平与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但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
⑵世界多极化趋势是长期的、曲折的斗争过程。
⑶霸权主义是威胁世界和平的主要因素。
科索沃战争知识点总结

科索沃战争知识点总结一、战争背景科索沃位于前南斯拉夫联邦的塞尔维亚共和国境内,人口主要为阿尔巴尼亚族,信奉伊斯兰教。
1990年代初,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解体,克罗地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等国相继宣布独立,而塞尔维亚对独立运动采取强硬态度。
1998年,科索沃地区的独立武装组织开始发动武装斗争,试图摆脱塞尔维亚的统治。
科索沃问题成为南斯拉夫危机的焦点之一。
二、北约干预1999年3月,科索沃地区的局势急剧恶化,南斯拉夫政府军对科索沃地区实施大规模的军事打击。
北约发动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行动,目的是迫使南斯拉夫政府接受国际社会的要求,停止对科索沃地区的军事行动,并允许设立国际维和部队在科索沃地区执行维和任务。
三、战争进程北约空袭行动持续了78天,期间南斯拉夫遭到了严重破坏,包括政府和军事设施、水电站、桥梁等基础设施。
在北约空袭的压力下,南斯拉夫政府于同年6月接受了国际社会的斡旋,同意停止军事行动并撤出科索沃地区。
相应地,北约停止了对南斯拉夫的空袭,开始筹备部署国际维和部队。
四、国际维和行动1999年6月,联合国安全理事会通过了第1244号决议,决定在科索沃地区部署国际维和部队(KFOR),并授权这支维和部队负责科索沃地区的维护和重建工作。
KFOR由北约成员国的军队组成,总指挥部设在马其顿首都斯科普里。
KFOR的主要任务包括:保护科索沃地区的安全与稳定、监督南斯拉夫政府军的撤退、协助联合国维和行动等。
随后,国际社会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资源,开展了对科索沃地区的社会和经济重建工作。
五、后续发展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科索沃地区形成了局部自治政府,由联合国临时行政当局(UNMIK)负责管理。
2008年2月17日,科索沃宣布独立,得到了美国和欧盟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承认,但受到以塞尔维亚和俄罗斯为主的国家的反对。
科索沃问题仍然是国际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
六、教训与启示科索沃战争对国际关系和国际安全格局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索沃事件英文总结

科索沃事件英文总结概述科索沃事件是指1998年至1999年,在前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科索沃自治省内爆发的一系列冲突和战斗。
这场冲突发生在南斯拉夫分裂多民族国家的背景下,其中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主张独立,而南斯拉夫政府则坚决反对。
起因科索沃的民族构成复杂,主要由阿尔巴尼亚人和塞尔维亚人组成。
在1989年,塞尔维亚政府通过法律剥夺了科索沃自治省的自主权,引发了科索沃阿尔巴尼亚人的不满情绪。
阿尔巴尼亚人发起了一系列抗议活动和武装反抗,要求恢复科索沃自治地位。
危机升级随着时间的推移,科索沃事件逐渐从一场地方冲突升级为国际危机。
在1998年7月,南斯拉夫政府军向科索沃的阿尔巴尼亚人发动了大规模进攻,导致数千人死亡和大规模的人道主义危机。
国际社会对此表示关切,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积极介入寻求解决方案。
国际干预由于科索沃问题对于整个巴尔干地区的稳定具有重大影响,国际社会决定介入解决。
北约于1999年3月开始对南斯拉夫进行空袭行动,以迫使南斯拉夫政府停止对科索沃的军事行动。
空袭行动持续了78天,最终于6月结束。
结局科索沃事件的结束并没有解决科索沃的地位问题。
2008年,科索沃宣布独立,但塞尔维亚仍然坚决不承认科索沃的独立地位。
国际社会在对科索沃地位认可的问题上存在分歧,这一争议至今仍未解决。
影响科索沃事件对于整个巴尔干地区及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这场冲突导致了大量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给科索沃带来了巨大的破坏。
其次,科索沃事件也引发了南联盟的崩溃和南斯拉夫的分裂,最终导致了南斯拉夫的解体。
最后,国际社会对于干预他国内政的合法性和合法性也产生了深刻的思考和辩论。
结论科索沃事件是一场复杂的民族冲突,涉及到多个民族和国际势力的利益。
它的爆发不仅对于科索沃本身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于整个南斯拉夫地区和国际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科索沃事件的解决依然存在争议,但它对于推动国际社会对内政干预的思考和辩论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Johnstone, D. (2002). The Kosovo Crisis: The Last American War in Europe?. Dissent, 49(1), 49-55.。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索沃战争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发生的科索沃战争
简介
本文导读:
科索沃战争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美国为首的北约凭借占绝对优势的空中力量和高技术武器,对南斯拉夫联盟的军事目标和基础设施进行了连续78天的轰炸,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达2000亿美元。
科索沃战争是一场背景深刻、影响广泛的现代局部战争,对世纪之交的国际战略格局和军事理论的发展均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战争结束后,俄罗斯彻底被挤出了东欧原有势力圈。
战争背景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
米洛舍维奇命令部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1991年,南斯拉夫社会主义联邦共和国迅速解体。
阿族人自行组织了公民投票,并宣布科索沃是一个共和国。
6月
25日,斯洛文尼亚和克罗地亚宣布脱离南联邦独立;10月15日,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独立;11月20日,马其顿独立;
1992年4月27日,塞尔维亚和黑山两个共和国宣布联合组成“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至此,原南斯拉夫联邦分裂为5个独立国家。
在南联邦解体过程中,由于领土、财产和利益分割上的矛盾以及原本存在的民族纠纷和宗教冲突,各共和国间和各国内的不同民族间先后发生规模不等的战争,其中最严重的内战发生在波黑境内,并涉及其周边的塞尔维亚和克罗地亚。
1992年5月,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者自行组成议会和行政机构,选举民主联盟领导人易卜拉欣·鲁戈瓦为科索沃共和国总统,形成了与塞族政权并行的另一个政权。
1995年,波黑、克罗地亚、塞尔维亚三国领导人在停止波黑内战协议上签字。
1996年,阿尔巴尼亚族激进分子成立武装组织“科索沃解放军”,开始运用暴力手段的分离运动。
面对阿尔巴尼亚族人的反抗,米洛舍维奇为首的南联盟和塞尔维亚当局采取强硬镇压措施,派遣大批塞族军队和警察部队进驻科索沃,试图消灭“科索沃解放军”。
1997年以后,科索沃地区不断发生武装冲突事件,伤亡人员日趋增多,约30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
科索沃危机的发展使代顿协议后力图控制巴尔干局势的美国等西方国家感到不安,它们不能容许南联盟的行为干扰冷战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20世纪90年代,冷战结束,高新技术产业革命蓬勃兴起,世界各种力量加速重组,多极化得到新的发展,但美国的“一超”地位尚未受到动摇。
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战略失衡加大,干涉与反干涉的矛盾更加突出。
世界军事领域发生着深刻变革,发达国家从中获取的军事优势已成为其推行强权政治的重要手段。
在这一背景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在欧洲推行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和意识形态的全面扩张战略,与坚持独立自主,维护国家统一的巴尔干国家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形成了尖锐的战略冲突。
随着南联盟内部科索沃独立问题的出现,西方国家借机大举介入,导致双方矛盾全面激化。
南联盟坚持反对多国部队进驻科索沃,同时反对北约支持该地区阿族分裂势力独立和干涉南联盟内政,但遭到北约的拒绝。
1998年底,以美国为首的北约开始介入科索沃危机,北约与南联盟的矛盾逐渐成为主要矛盾。
参战双方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
北约19个成员国中的13国直接参与战争,其余6国以提供后勤工作支援前线。
战争起始共投入各式飞机496架和15艘战舰(包括1艘航空母舰)。
战争过程中,北约曾三次增兵,至战争结束前夕,共有1153架飞机和47艘战舰(含3艘航空母舰)部署战区各地。
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
南联盟总兵力12.5万人。
陆军10万人,编成3个集团
军,装备各型坦克1270余辆,装甲车893辆,各型火炮1500余门。
海军1万人,装备各型舰艇81艘。
空军和防空军1.5万人,装备作战飞机238架,武装直升机52架,防空导弹发射装置100余部,自行地空导弹130枚,肩射防空导弹约800枚,高炮1850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