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合集下载

科索WE战争特点与规律

科索WE战争特点与规律
战场主动权的主要形式表现为对制信息权的争夺。科索沃战争中,战场主动权不再是由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制电磁权等单独方式构成,而是一个一体化的整体,且主要由制信息权统领着。只有夺取和保持制信息权,才能建立和保持制空权、制海权、制陆权及制电磁权。北约部队在作战中,首先把南联盟的战场认识系统、信息系统及指挥控制系统作为首选打击目标,瘫痪了南联盟的战场信息化设施,夺取了制信息权,并一直以制信息权影响和制约着其它战场主动权。
作战力量运用趋于空中化、信息化和精确化。从科索沃战争看,作战力量运用与以往战争有着三大变化:一是空中力量具有决定战局的作用。一般而言,空中力量只是联合作战力量的一种,离开其它作战力量的配合,空中力量难以独立支撑战局。在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共出动飞机34850架次,对南联盟的40多个城市的496个军事和民用目标及520个战术目标进行了多波次、多轮次的空中打击,90%的作战任务由空中力量完成,空中力量运用对战局的发展起到了决定作用。二是信息战力量已成为战争制胜的关键要素。美军在1998年颁发的《联合作战纲要》中,把"军事实力、信息战能力、士气"视为战争制胜的三大要素。科索沃战争中,其信息技术被广泛地运用于预警侦察、指挥控制、精确制导、通信联络、分析评估及战场管理等多个领域,贯穿于战争的全过程,成为制胜的关键要素。三是精确制导力量成为其远战打击的重要手段。科索沃战争中,北约发射各种型号的导弹和炸弹23000余枚,这种种战略空袭对改变战场态势起到了关键作用。
作战形式趋于多样化。科索沃战争一改以往战争的基本面貌,作战行动上表现出崭新的方式。一是机动战地位更加突出。美国及北约军队实施广泛的空中、海上、地面的全方位机动作战;南军也不以阵地战应战,作战行动呈现高机动化,那种阵地攻防的线式作战方式荡然无存。二是瘫痪战成为主导。北约部队的作战目标不是以大兵团会战方式歼灭南军的重兵集团,而是以瘫痪战方式破坏南军的"三大系统",尔后又对南军的战场基础设施、有机品供应环节等进行重创,从而完全削弱了南联盟的战争能力。三是进攻行动优先。长时间的战争准备,使北约形成了"堂堂之阵"。所以作战中只有进攻没有防御。战争一直是以北约的进攻,南联盟的防御而进行的。四是开战即决战。科索沃战争战幕一拉开,就进入决战。当北约夺取了制信息权后,战争就转入扩张战果及后续阶段。这些新的作战行动都是机械化战争中绝无仅有的,也是我们研究信息化战争必须把握和探索的作战特点与规律。

从科索沃战争看铁托时代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启示

从科索沃战争看铁托时代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启示

从科索沃战争看铁托时代民族政策的失误及启示引发科索沃战争的民族矛盾不能不说是铁托时代民族政策失误的后遗症。

科索沃地区的民族矛盾由来已久,在二战后又有恶化的趋势。

经济政策上的经济渐放和“输血”政策,反而进一步激化了已有的民族矛盾。

政治方面的“怀柔”政策,又被错误地极端化,演变为对民族分离势力的放纵。

这些民族政策的失误持续发酵,最后变成了科索沃危机。

中国在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实践过程中,要吸取这样的经验教训。

坚持统一集中的基础,坚持事实上的平等而不是简单粗糙的均等,民族自治不是放纵,坚决抵制分裂势力的影响,才能在统一的基础上形成各民族团结建设国家的和谐局面。

标签:科索沃战争;民族政策;“怀柔”政策;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前南斯拉夫的解体是20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又一次悲剧的体现。

在斯洛文尼亚、克罗地亚、波黑经历了愈演愈烈的伤亡之后,科索沃战争空前演化为一场具有国际性质的战争。

这样残酷的事实促使人们不断探究冲突的根源。

铁托执政时期,凭借个人的崇高威信,依靠政治强力将各民族团结在一起。

在1980年铁托去世之后,长期压抑下的民族矛盾开始激烈爆发。

这个地区虽然历史上民族矛盾就比较复杂,但铁托民族政策中的失误,使这些矛盾非但没有得到解决,反而在强权的压制下有了一个深层次的发酵。

一、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的历史根源1.科索沃地区民族矛盾的起源。

科索沃的归属问题历来是塞尔维亚和阿尔巴尼亚两族争夺的焦点。

塞族一直将科索沃当作他们的宗教圣地和古老家园;而阿族则认为科索沃是祖先伊里利亚人的居住地,现今阿族人口又占有绝对优势,他们才是科索沃的主人。

围绕科索沃的归属,双方进行了历时久远的争夺。

8世纪开始,罗马教廷与君士坦丁堡宗主教分庭抗礼,终于导致1054年基督教东西教会的彻底决裂。

以后在南斯拉夫地区,东方的东正教拜占庭文明与西方的天主教拉丁文明的分野与碰撞即以东、西罗马两大帝国的分界线为基础。

2.二战后科索沃地区矛盾的激化。

二战时期,南斯拉夫共产党和阿尔巴尼亚共产党虽然在科索沃问题上长期存在分歧,但是关于科索沃的问题在这个主要矛盾前并没有公开化。

科索沃战争资料

科索沃战争资料

战争背景
1980年,铁托去世后,以独立为目标的科索沃民族主义运动 逐步兴起,并得到阿尔巴尼亚的支持,阿尔巴尼亚族与塞尔 维亚族的矛盾日益尖锐。 1981年,科索沃阿族学生举行大规模示威并导致流血冲突, 许多塞族人和黑山族人被迫撤离科索沃。 1989年,科索沃塞阿两族紧张关系升级。米洛舍维奇命令部 队和警察进入科索沃恢复社会秩序。 1989年2月27日,当时担任塞尔维亚共产党领导人的米洛舍 维奇为了压制阿尔巴尼亚族的民族主义运动,宣布取消科索 沃的自治省地位,由此更激发了阿尔巴尼亚族的对抗情绪, 阿尔巴尼亚族与塞族的冲突趋向激烈,塞尔维亚当局对阿尔 巴尼亚族的镇压也随之升级
联合国安理会积极介入科索沃族群 冲突,要求双方停火,并进行政治 协商,然而米洛塞维奇不但拒绝让 科索沃恢复自治,更持续派遣正规 部队对(科索沃解放军)发动攻势, 北约组织终于在1999年3月24日开 始对南联进行空袭。
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6个会员国
比利时 Belgium 加拿大 Canada
捷克 The Czech Republic 丹麦 Denmark 法国 France 德国 Germany 希腊 Greece 匈牙利 Hungary 冰岛 Iceland 意大利 Italy 爱沙尼亚 Estonia 立陶宛 Lithuania 罗马尼亚 Romania
1389年塞尔维亚传奇领袖拉萨尔王 子率领基督教联盟军队抵抗鄂图曼 土耳其帝国大军,当他在科索沃被 杀后,此地就成为塞尔维亚民族主 义者的圣殿。
科索沃与阿尔巴尼亚和马其顿毗邻。总面积约10000 多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90%为信奉伊斯兰 教的阿尔巴尼亚裔,余为讲塞克语、信奉希腊正教的 塞尔维亚人,及少数黑山族和马其顿族。境内河流众 多、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分析

科索沃战争的战略影响秦思2011-2-24 22:50:38 来源:《东欧中亚研究》2000年第3期科索沃战争是继海湾战争后又一场高技术局部战争,也是北约成立50年来首次未经联合国授权而对一个主权国家采取的大规模军事行动。

深入分析这场战争的历史根源和内外背景,认真总结战争的战略特点,正确评估其对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军事理论发展的影响,具有至关重要的学术意义。

一科索沃战争的基本情况1999年北京时间3月25日至6月11日,以美国为首的北约以维护科索沃阿族的“人权”、制止所谓“人道主义灾难”为借口,悍然对南斯拉夫联盟发动了持续78天的侵略战争,开创了武力干涉主权国家内政的恶劣先例,引起了全世界的高度关注。

(一)科索沃战争的由来科索沃问题由危机演变为战争,既有深刻的历史根源,也有复杂的内外背景。

其根本原因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一是由科索沃地位引发的历史积怨和民族矛盾由来已久。

科索沃是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的一个自治省,面积10 887平方公里,人口约200万,其中阿族人占90%,其余为塞族和黑山族。

14世纪之前,科索沃曾是塞尔维亚王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

15世纪中叶,奥斯曼帝国占领科索沃并在该地区推行伊斯兰化,大批塞族居民被迫离科北迁,阿族人逐渐取代塞族人成为科索沃的主体民族。

两次世界大战中,科索沃几易其主,但最终回归南联盟。

数百年间科索沃地位的变迁,使塞阿两族在谁是科主体民族和科归属等问题上形成尖锐矛盾,并结下了深深的历史积怨。

二是科索沃阿族与南联盟之间分裂与反分裂的斗争持续已久。

进入20世纪40年代中期,阿族极端分子多次发动大规模武装暴乱。

1968年,阿族制造大规模骚乱,并第一次公开喊出成立“科索沃共和国”的口号。

1981年,阿族暴力冲击政府机关,南被迫在科实行长达20个月的紧急状态。

原南联邦解体后,阿族分裂活动进一步加剧。

1991年10月,科索沃阿族通过“全民公决”宣布成立独立的“科索沃共和国”,并于次年5月秘密选出了自己的总统。

科索沃战争——精选推荐

科索沃战争——精选推荐

4主要事记编辑科索沃战争主要以大规模空袭为作战方式。

连续78天的轰炸给南联盟造成了重大财产损失和环境破坏,也造成了许多无辜平民(包括阿族难民)的伤亡。

从海湾到科索沃,八年弹指一挥间。

然而,正是在这一挥之间,人类文明的许许多多最新成果成了军火商们大发其财的工具。

在海湾战争中,多国部队的高技术武器只占所用武器的10%左右,而北约这次空袭南联盟的高技术武器几乎达到100%。

从游弋在亚得里亚海的航空母舰,到幽灵般掠过长空的隐形战机,一批又一批高技术武器粉墨登台,悲伤的科索沃则成了这些新武器的试验场。

在太空力量上,此次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使用航天武器的规模达到了空前的程度。

北约用50多颗卫星直接参加了针对南联盟的军事行动,为其战斗行动提供保障。

属于美国中央情报局的2颗雷达成像军事侦察卫星、3颗传送图像和数据的卫星和另外3颗轻型卫星也加入了情报保障行列。

除侦察卫星外,北约还动用了大量的气象卫星,包括美国空军军事气象卫星、4颗观测海洋和大气的气象卫星和2颗欧洲气象卫星。

美国全球卫星系统的24个航天器以及各种通讯和数据卫星也在为打击南联盟的军事行动提供信息支援。

事实上,南联盟上空已经被北约大批军事卫星密织起一张太空数据网。

从空中力量看,北约在空袭一开始就集中了460架先进作战飞机对付南联盟空军的170架老旧作战飞机,后来更是增加到1200架,无论数量还是质量都有绝对的优势,是所谓“第四代”航空兵器与“第二代”航空兵器的较量。

美国空军中最先进的B-2隐形战略轰炸机、B -1远程战略轰炸机以及F-117隐形战斗轰炸机全部投入战场。

特别是价值22亿美元的B -2隐形轰炸机首次投入实战,格外引人注目。

据美国军方透露,这种世界上最昂贵的隐形战略轰炸机是从美国本土的怀特明空军基地起飞,经过4次空中加油到达作战区域的。

北约的大规模空中作战之所以能够顺利进行,正是因为它完全掌握着制天权、基本上掌握着制空权和战场制信息权,并且形成了信息与火力一体化的作战系统。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长宁区民防办公室姚志民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的硝烟早已散去,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峙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新世纪之初,经历了太多战争的上个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新世纪,然而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大大小小的局部战争近180场,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漩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而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计算机、电子战、新概念武器等新装备和新战法在这次战争中被广泛运用。

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全维战贯穿始终,其基本程式是:空中侦察开场,50颗卫星为其服务;电子干扰介入,使南联盟信息遮蔽,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接着巡航制导、远程打击、战机凌空、轮番轰炸。

科索沃战争

科索沃战争

四、战争影响
1.科索沃:造成了1800人死亡,6000人受伤,12条铁路被毁,50架桥梁被 炸,20所医院被毁,40%油库和30%的广播电视台受到破坏,经济损失总共 达2000亿美元。 2.战略格局:科索沃战争表明,世界多极化进程面临严峻挑战,但向多极过 渡的大趋势并未逆转;大国力量对比严重失衡,但美国恃强独霸仍力不从 心 ;联合国的地位受到严重挑战,但联合国仍是当今世界不可或缺的国际 安全机制组织;国际法准则受到美国“新干涉主义”的严重践踏,但认同 “人权高于主权”的国家不多;世界和平遇到新的严峻挑战,但和平与发 展仍是时代的潮流。 3.军事理论:科索沃战争作战行动呈现战场空间扩大、持续时间压缩、人力 密度减小、战略指导直接等新特点;以及突然性、集中火力、精确行动、 联合作战等作战原则;要求军队战斗力战场感知力要强、作战指挥效率要 高、战场生存力要强、后勤保障能力要强,促进了军事理论的发展。
后世界新格局的构建,同时它们也图谋借 这一危机的处理排除东南欧地区最后一个 被西方体系视为异己的米洛舍维奇政权
三、战争过程
1999年3月24日,北约秘书长哈维尔· 索拉纳在布鲁塞尔宣布,由于“最后外 交努力”失败,以“保护人权”之名,对南联盟发动了代号为“盟军”的 空袭行动。 1999年3月28日,北约开始了第二阶段空袭,目标转为对北纬44度以南的南 斯拉夫人民军地面部队和军用物资进行攻击,企图破坏南的战争机器,迫 使南屈服。 1999年4月13日,美国总统克林顿宣布对南联盟的空袭进入第三阶段,扩大 空袭范围,增加空袭强度。 1999年6月,北约组织授权北约秘书长哈维尔· 索拉纳批准对南斯拉夫实施空 袭以迫使南总统米洛舍维奇就范。 1999年6月2日,南联盟总统米洛舍维奇和平协议,该协议在坚持原朗布依 埃方案基本内容的同时,强调了通过联合国机制解决问题的必要性,并对 此作了具体规定。 1999年6月3日,南联盟塞尔维亚共和国议会通过了接受上述协议的决议。 1999年6月9日,北约代表和塞尔维亚代表在马其顿签署了关于南联盟军队 撤出科索沃的具体安排协议,南联盟军队随即开始撤离科索沃。

从科索沃战争看未来战争形态

从科索沃战争看未来战争形态

从科索沃战争看未来战争形态世纪之交,在巴尔干半岛爆发了一场高技术的空袭反空袭战争---科索沃战争。

这场战争虽然持续时间不长,但诸多新型武器装备在战争中得到运用,各种新式战法经历了战争的实践检验,是一场典型的高技术条件下的局部战争。

通过对这场战争进行分析研究,可以发现其所展示的若干特点,勾画出未来的战争形态。

<BR>&nbsp;&nbsp; <BR>&nbsp;&nbsp;&nbsp; <STRONG>一、将重要后勤目标列入战略打击重点,实施首先打击和持续打击</STRONG></P><P>&nbsp;&nbsp;&nbsp; 孙子曰:“凡用兵之法,驰车千驷,革车千乘,带甲十万,千里馈粮……然后十万之师举矣。

”从古至今,后勤保障工作均对战争产生着重要影响,未来战争,后勤保障工作将更加直接地制约着战争,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重要因素。

因而,战争的战略指导也从首先打击有生力量向同时打击作战能力与经济潜力转变,从对后勤目标实施阶段性打击转向进行全战场、全过程打击。

</P><P>&nbsp;&nbsp;&nbsp; 现代战争,战略打击的首轮重点目标不仅包括重要军事战略目标,还包括军事生产力量。

此外,对后勤目标的打击范围将不断扩大,从大到小,从军到民,从机场、港口设施到仓库、营房,从铁路、桥梁到加油站,直至与军队保障有关的重要工厂、企业、设施等。

这与以往首先着重打击作战部队、主战装备不同,而是把重点放在打击对方的作战能力与潜力上。

这种打法,人员的伤亡率较之传统战争有很大的下降,但对作战能力与潜力的破坏非常大,即使军队和装备的保存比率能够维持较高的水平,但其拥有的作战能力和潜力很难达到相应的水平。

不仅如此,在过去的战争中,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对后勤目标的破坏手段较为单一,破坏程度较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科索沃战争的特点和启示北约对南联盟实施79天的“联盟力量”行动虽然已经结束,但媒体的炒作、国人的关注,似乎远没有结束。

特别是“5、8”事件中国使馆被炸和近期台海对侍的紧张局势,一下子拉近了中国人与战争的距离。

人们在思索:世纪之交,经历了太多战争的本世纪本该以和平拥抱下个世纪,然尔战事却不期而遇。

据记载,公元前2300年到公元1964年的4264年间,地球上共发生大大小小战争和军事冲突14513次,和平期只有329年。

如果我们把四千多年当作24个小时来计,则一天23个小时都在打仗。

二战以来共引发了近180场局部战争,1000万人死于战火,把近百个国家卷进了战争的旋涡。

特别是九十年代以来,平均每年就发生9场局部战争和冲突,遗憾的是这些血淋淋的数字无法阻止战争疯子们一次又一次刮起的战争风暴。

科索沃战争被称为世纪末之战,其牵动面之广、世人之关注、战事发展之难测,都超过了冷战结束后的历次军事冲突。

战事的进程和结局,更让人留下诸多的遐想和思索,剖析这场战争也许会对我们增强全民的国防意识,加强人防建设有一定的启示和帮助。

一、“五维”战争,“五线”攻击如果说20世纪上叶的二次世界大战,使战争完成了由陆海联接的平面模式向陆海空三维立体模式转变的话,那么海湾战争尤其是科索沃战争则是一种“陆海空天电”五维一体的多维作战新模式,它使传统的三维战场空间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主要表现是:作战空间既急剧扩大,又高度浓缩;战场平面维可以遍及地球任何一个角落,战场高度维已突破低层空间继尔向外层空间延伸;多种打击力、作战手段、作战形式、毁灭方式,几乎可以同时作用和强加在一个较小的作战空间甚至一点上。

这样,分布在广阔空间的多种类型的武器装备,可在特定空间内,形成瞬时巨大毁灭性的打击力。

同时,全新空间又引入了高科技对抗,例如:计算机对抗在“网络空间”中展开、电子战在“电磁空间”里角逐、新概念武器(隐形、生物兵器,集束、贫铀、石墨炸弹)在无形空间中逞威等等。

纵观这场战争的全过程,全维战贯穿始终,其基本程式是:空中侦察开场,50颗卫星为其服务;电子干扰介入,南联盟信息遮蔽,无法有效组织指挥;接着巡航制导、远程打击、战机凌空、轮翻轰炸。

科索沃空袭中,以美国为首的北约看似狂轰滥炸,实为密谋精炸,是在“五环目标理论”的指导下展开的。

所谓“五环论”即是把空袭目标分为“五条线”:神经线、生命线、交通线、心理线和作战线。

第一线,摧毁神经线。

国家指挥中心,包括国家政治领导中心、军事指挥中心、C 3I系统和防空预警系统,这是一个国家的核心。

这次空袭,北约为削弱南领导层的政治能力,先后对南总统府、国防部和内务部大楼包括C3I系统,多次实施高强度打击,使得南C 3I系统和防空设施趋势瘫痪,丧失反击能力。

第二线,扼杀生命线。

经济是一个国家的命脉,国家政权离开了经济的支持,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空袭中、南的电力、化工、炼油、供水、军工成了轰炸的重要目标。

南全国1050万人口中至少有一半人受断水断电的直接影响,从而加剧南的困难和矛盾。

第三线,切断交通线。

打击交通基础设施,切断连接作战部队和战争补给的纽带。

空袭中,南共有包括12条铁路线、50座桥梁、5条公路、8个民用机场及20家医院被毁,基本上造成了大部交通干线中断。

第四线,打击心理线。

瓦解国民精神作为新的打击要素列入了北约的打击目标群。

北约采取多种形式和手段,对南国民实施心理战术,企图瓦解民心,迫使南政府屈服。

战争一开始就展开了大规模的宣传战,向战区派出“飞行广播电台”(E C-13 0飞机),在一万米以上高空,用南国家电台和电视台频率频道,用塞语播放心战信息,并向南领土上空投下数百万张传单,造谣惑众,制造恐怖,扰乱民心,减杀斗志,企图达到不战自降目的。

第五线,消灭作战线。

科战中,虽然南军队有生力量伤亡并不大,但其作战指数较高的作战单元受到了重创,其后果直接影响到南军队的战斗力,使得南武装只有招架之招而无攻击之力。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北约的“五线”攻击目标,的确在南空袭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可以肯定的说:现在乃至今后的高技术战争将面临在外层空间卫星监控技术引导下,以争夺低层空间和浅层海域,继而向外层空间和深层海域为主要内容的军事革命,“五维”战争和“五线”攻击,是这场革命的主导。

二、高技术战争,无“网”不胜科战是继海湾战争后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信息化程度最高的一场局部战争。

战争的特点是战场的网络化,作战的核心是争夺制信息权。

如果说机械化战争是打钢铁,信息化战争则是打网络。

谁控制网络,谁掌握信息,谁就拥有战场的主导权。

通过网络,作战信息将实现获取、传输和处理一体化,作战空间将实现多维一体化,作战力量将实现合成一体化,作战行动将实现协调一体化。

从空袭中我们不难发现,信息战是以信息渗透的方式决定火力和机动力的分配、引导、协调和控制,使信息化的武器有了人的一些思维功能,从而造成战斗力的巨增,极大地增加了作战效能,并使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

一是战场透视透明化。

北约动用了50多颗空间卫星,其中有美国2颗“长曲棍球”雷达成像侦察卫星,3颗KH-11型图像和传输卫星,3颗能确保得到清晰图像的轻型卫星。

基本上实现了对南昼夜24小时的全时空监控,扫除传统战场上的“迷雾”,减少了盲目性和不确定性。

二是作战力量节约化。

由于战场透明,作战目标清晰,作战力量的使用可以精确化,最大限度减少力量浪费。

据统计越战中轰炸摧毁一个典型目标,要投弹176枚,而科空袭摧毁一个典型目标,平均只要投下一枚炸弹。

就空袭效果而言,一架F-117隐形飞机出动一次,相当于二战中B-17轰炸机出动4500架次、投弹9000枚。

这次攻击南诺维萨德大桥只用了一枚巡弹,而攻击中国使馆的5枚导弹全都命中。

三是指挥通信实时化。

北约利用其高效灵敏的网络指挥机构,对参战的多国部队实施统一指挥与协调,北约的各级司令部也实时对南情报指挥通信和抗干扰能力进行分析研究,及时向联合司令部指挥提出策略,保证了整体指挥准确高效迅速一致。

四是协同作战一体化。

这次空袭北约首次使用了“初期联合空战中心能力系统”、“北约综合数据传输系统”和“海上指挥控制系统”,使陆基、舰载和机载指挥控制系统、通信系统互相配合,将战场指挥、控制、通信、情报以及攻击和评估连成一个整体,从而对作战的空间、时间、进程进行有效控制。

两个月来,北约共出动飞机约32000架次,投弹13000吨,共有30多种机种参加战斗,基本上没有出现偏差。

由于对南实施的是一场“全维信息战”,导致南大多预警雷达“致盲”、通信设备“致聋”,整个战势出现一边倒的局面,使得北约在整个“联盟力量”行动中一直占据主动权。

透视这场战争得到一点启发:今天战场的优势已不在是看谁火力强,而是看谁先发现对方,谁比谁反映快和谁比对方打得准。

作战成败不在仅仅取决于钢铁的数量、弹药的当量等物能对比,而是首先取决于谁以较为先进的数字化技术手段,最多最快最准的去获取和利用战场信息,有效的控制和释放战场物能。

信息已成为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素,制信息权是高技术战场的第一制高点,智能代替体能、网络代替阵地将是现在乃至今后战争的主导,战争无“网”而不胜。

三、变革防空观,树立大人防意识有矛必有盾,科战中始终处于劣势的南军,由于凭借了良好的素质、防空设施和复杂的地形,较成功的保存了相当实力。

据空袭后核查,南联盟的实际损失与北约公布的数字相差甚大,北约不得不承认,79天的狂轰滥炸,在科境内,仅使南军的300辆坦克只损失了13辆,南军从科撤离时,第三集团军部队军容严整,机械化装备基本齐全,47000人的正规军有条不紊的后撤。

南联盟的军民有效地保存了自己的实力,在高强空袭面前较好的处理了目标安全、歼灭来敌和保存防空实力的三者关系,这对于我们今后加强人民防空建设、保证战争潜力有着深刻的启迪。

首先,要树立大人防意识,不仅要防空还要防天。

所谓防天,就是既要防中、低空袭击又要防中、高空监视。

过去人民防空主要针对“核生化”这一类的武器,所采取的对策是“走藏消”,而随着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不仅日新月异地改变着整个世界,而且极其深刻地推动着军事领域的变革。

由于“陆海空天电”一体化战场的高技术化,使现代战争出现了许多新特点:比如战争的非对称性和非接触性、作战空间的多维化和网络化以及各种电子技术和红外、激光、光电、声电技术装备的大量使用,改变了战争的格局。

现代战争将首先以电子战拉开序幕,这就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崭新的课题:人防安全和全维防护。

现代战争的人防安全不仅是城市安全的基础,更是国家安全的基础,人防安全做得好搞得早,不仅在战前是对敌起到了震慑作用,更是在战争中提供有效的恢复和补充,使防空力量能迅速再生和持久作战。

全维防护,也决不仅是传统意义上的工事防护化学救援,而是包括:平面和立体隐身、隐蔽和伪装结合、流开和战损恢复以及数(数据及信息防护)、理(物理防御)、化(化救)防御结合的综合性防护。

当然,军事防空和民事(人民)防空有着质的区别,一个以“战”为主,一个以“防”为主,但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了赢得战争的最后胜利。

透视科战,现代战争几乎只有一种对抗模式-----空袭与反空袭。

所以要制空制天,必须防空防天,这方面还有许多间题等待我们去研究去探索,但有一点是确定无疑的,这就是要在全社会强化人防观念,普及人防知识,增强人民群众的居安思危意识,形成一个整体的大人防合力。

其次,要加快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建设的步伐。

过去往往只强调人防工程“平方面积”的多少,而忽略了人防指挥“网络优化”得如何,因而人防指挥通信严重滞后,指挥构不成体系、通信连不成网络,上情下达下情上报在通信环节上形成了瓶颈,影响了指挥的时效质量乃至整个人防的建设。

现代战争有一个显著特点:空间急剧贬值而时间不断升值,发现就意味着被摧毁,网络的互联,天涯已成咫尺,对垒双方所拥有的时间资源都极为有限,如果不能有效地利用时间资源,注定要被动挨打。

在这种情况下,人防的防空报知系统、指挥通信系统,不能作出实时快捷的反应,那么再好的防空预案、再多的人防工事都是无济于事的。

再有,人防指挥通信自动化建设搞好了,还可以把我们平时的谋略思维、应急措施、预案保障与系统设计结合起来,使谋略的触角伸进系统的软件编程和网络构建中去,人防的实力就会如虎添翼,不仅能适应于战时,也会适用于平时,为应付平时各种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处理服务,走出一条平战结合战训一体的新路子来。

再次,适应高技术发展,组建新型人防专业队伍。

传统意义上的防化、抢险(修)、消防、运输、通信、救护、治安等七个人防专业队,是人民防空力量的主力军,它将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但是现代战争毕竟是网络化战争,网络能够提供瞬时的战场信息,一但发现需要摧毁的重要目标,数十秒至数分钟之内就可把高精度、高杀伤力的弹头准确地射向指定位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