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阅读练习及答案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带答案解析

吉林高三高中语文期中考试班级: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一、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中国珠算是以算盘为工具进行数字计算的一种方法,它由运用竹签作筹码来进行运算的“筹算”演变而来。
《老子》中提到“善计者不用筹策”,《孙子》《管子》等著作中也有“算”“筹”二字出现,可见春秋战国时期筹算已比较普遍。
唐代末年,已见筹算乘除法的改进,到宋代产生了筹算的除法歌诀。
但由于史料匮乏,珠算究竟起源于何时,至今尚无定论,算盘是何人发明也无从考察。
从现有资料看,“珠算”一词最早见于东汉徐岳《数术记遗》:“珠算,控带四时,经纬三才。
”可见东汉已出现了珠算方法及理论。
北周甄鸾为此作注说:把木板刻为三部分,上下两部分用于停放游珠,中间部分用于确定算位;每个算位各有五颗珠,上面一颗,作数五,下面四颗,每颗作数一。
但这种计算工具与现代算盘形制不同,现在通行的“穿档算盘”,算珠穿在“档”上,可以沿档上下滑动。
档中横以梁,通常梁上方每档穿两珠,每珠作数五,梁下方每档穿五珠,每珠作数一。
定位后拨动算珠,就可做加减乘除及开乘方等运算。
“算盘”名称最早见于宋代算书《谢察微算经》,因此可以确定至迟在宋代算盘就已出现。
1921年在河北巨鹿宋人故宅出土的一颗木制算珠,鼓形,中间有孔,与现代算珠相似。
宋代名画《清明上河图》中“赵太丞”药铺的柜台上有一形似算盘之物,经中日两国珠算专家确认,那就是与现代算盘形制类似的穿档算盘。
宋末元初学者刘因的《静修先生文集》里有以“算盘”为题的五绝一首,元代陶宗仪《南村辍耕录》中引用时谚说:“凡纳婢仆,初来时日擂盘珠,言不拨自动;稍久,日算盘珠,言拨之则动。
”元代谚语把资历渐老的奴婢比作算盘珠,也表明此物当时已很常用。
此外,宋代算盘从形制看已较成熟,没有新生事物常有的那种笨拙或粗糙。
因此,许多算学家认为,算盘的诞生还可上推到唐代。
因为宋以前的五代十国战乱不断,科技文化发展滞缓,算盘诞生的可能性较小;而唐代经济文化发达,需要有新的计算工具,算盘在这时被发明极有可能。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阅读练习及答案

中国文化对人类未来可有的贡献钱穆①中国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观,虽是我早年已屡次讲到,惟到最近始澈悟此一观念实是整个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之归宿处。
数日中,专一玩味此一观念,而有澈悟,心中快慰,难以言述。
我深信中国文化对世界人类未来求生存之贡献,主要亦即在此。
②中国文化过去最伟大的贡献,在于对“天”“人”关系的研究。
中国人喜欢把“天”与“人”配合着讲。
我曾说“天人合一”论,是中国文化对人类最大的贡献。
世界人类最初碰到的困难问题,便是有关天的问题。
我曾读过几本西方论述古人所讲有关“天”的学术性的书,真不知从何讲起。
西方人喜欢把“天”与“人”离开分别来讲。
换句话说,他们是离开了人来讲天。
这一观念的发展,在今天,科学愈发达,愈易显出它对人类生存的不良影响。
③中国人是把“天”与“人”和合起来看。
中国人认为“天命”就表露在“人生”上。
离开“人生”,也就无从来讲“天命”。
离开“天命”,也就无从来讲“人生”,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人生”与“天命”最高贵最伟大处,便在能把他们两者和合为一。
离开了人,又从何处来证明有天?所以,中国古人认为一切人文演进都顺从天道来。
违背了天命,即无人文可言。
“天命”“人生”和合为一,这一观念,中国古人早有认识。
④我以为“天人合一”观,是中国古代文化最古老最有贡献的一种主张。
西方人常把“天命”与“人生”划分为二,他们认为人生之外别有天命,显然把“天命”与“人生”分作两个层次、两次场面来讲。
如此乃是天命,如此乃是人生。
“天命” 与“人生”分别各有所归。
此一观念影响所及,则天命不知其所命,人生亦不知其所生,两截分开,便各失却其本义,决不如古代中国人之“天人合一”论,能得宇宙人生会通合一之真相。
所以,西方文化显然需要另有天命的宗教信仰,来作他们讨论人生的前提。
而中国文化既认为“天命”“人生”同归一贯,并不再有分别,所以中国古代文化起源,亦不再需有像西方古代人的宗教信仰。
在中国思想中,“天”“人”两者间,并无“隐”“现”分别。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综合题】精练卷二附答案解析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阅读综合题】精练卷二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
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
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
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
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
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
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
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
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
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

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以下是作者精心整理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共含4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篇1: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阅读题及答案马振岗近代一百多年的惨痛经历教育了中国人民——只有国家发展强大了,中华民族才能巍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艰苦奋斗,中国终于发展强大起来,中国已是国际事务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中国因素”正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
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人出现“大国思潮”的涌动,既是自然的,也是合乎情理的。
“大国思潮”是中国人民大国意识的觉醒,既是对自己国家发展道路和前景的自信,也是对有能力承担大国责任的认知。
但是,我们的“大国思潮”应当是理性的,而不是草率的;是负责任的,而不是随意的;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
对我国国际地位的上升,我们始终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和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盲目乐观,更不能鲁莽行事。
最为紧要的是,要清楚认识和把握我国的确切定位。
严格讲,我国还远不是全面意义的世界大国。
我国仍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中,发展数量与质量都有欠缺,综合国力不够强大,实现全面现代化宏伟目标尚需时日,本质上依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
发展依然是我们的第一要务。
我国现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时期,需要踏踏实实做的事情很多,应如实分析我国国内外的处境,从战略的高度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
世界的繁荣稳定离不开中国,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世界。
妥善处理与世界方方面面的关系,对我国至关重要。
“大国思潮”本不是坏事,但演变成为浮躁情绪就可悲了。
在这方面,世界是不乏教训的。
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我们的一个邻国发展上颇具成就,就有点不自量力,开始同美国“叫板”,结果如何世人皆知。
这种浮躁言行我国也有。
据媒体报道,国内100多个市曾表示要“打造成为世界城市”的宏愿。
事实上,能称上“世界城市”的地方,全球屈指可数,我国有条件建成“世界城市”的也寥寥无几。
在我国现在发展阶段和客观状况下,不可图虚名,急功近利,好高骛远,否则只能致害于民,造损于国。
大兴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

大兴区高三上学期语文第二次月考试卷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一、选择题 (共1题;共6分)1. (6分) (2019高二下·来宾期末)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导致经学在二十世纪衰落的直接原因,应该是1912年以后经学这门学科的消亡。
晚清的式失败带来一种客观效应,似乎中国传统的经学不足以济时之难。
这是后来新文化运动的推动者否定经学乃至文化传统的理由。
因此,经学研究必须要发生改变。
经学应该取精用宏,()。
在这方面,无论晚周、汉唐、宋明还是清代,都产生了具有自己风格的重要的经学著作,但能够代表中西会通时代的经学注疏,却仍然。
中国经学学者应该自觉进行自身义理的反思,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与其他文化的深入对话。
在这一方面,二十世纪留下了不少遗产,这就是新儒学的各种形态。
经学不能,应该重新回到世界之中。
经学要重新恢复自身的社会实践性。
经学应该显示出其应对时代问题的能力,经学学者应提出,而不是寻章摘句。
经学实践性最初的表现形式便是礼学,贯注于古典时代的人伦日用之中。
但古礼的原则由于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损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
在经权之辨中,权的流变性超过了经的恒常性,这造成了唐宋、特别是明清以来中华文明的某些根本弊端,譬如诚信的内在动力缺失。
如何持守古礼中的常道,是当下经学应该致力的问题之一。
(1)依次填人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A . 摧枯拉朽凤毛麟角故步自封真知灼见B . 排山倒海鹤立鸡群安之若素真知灼见C . 摧枯拉朽鹤立鸡群故步自封远见卓识D . 排山倒海凤毛麟角安之若素远见卓识(2)下列在文中括号内补写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A . 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B .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C . 发掘经典自身意蕴,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D . 广泛吸收人类文化遗产,形成能够与目前人类文明对话的新的经典诠释,发掘经典自身意蕴(3)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A . 但由于古礼的原则至少在汉代以后就遭到了损坏,礼俗逐渐取代了礼的精神原则。
【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 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

【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高中现代文阅读】国学是中国学问的根底阅读答案(浙江高考试题)汉学是语文学习的基础。
这一基础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小学,另一方面是儒家经典。
儒家经典是“六经”进一步扩展,是十三经。
事实上,十三经已经被推演出来了,最基本的东西是“六经”。
“乐经”不,事实上”五经”它们是《诗经》、《书经》、《周礼》、《周易》和《春秋》。
这是儒家经典。
汉代有大量的注释、传记和校勘,金唐有一批,宋明有一批。
清朝一次又一次地扭转了局面。
后世经学不是经学的原著,而是经学的历史。
在中国学术史上,曾有过汉宋之争和明清之变。
研究经学史,离不开对清朝书院的了解,因为清朝书院对词、词、义的解释更加清晰,汉宋时期儒家思想的许多错误都得到了纠正。
如果你不理解清朝学者对儒家经典的重新审视和研究,你会发音错误,发音也会不准确。
对“五经”音义矫正是清代儒学的一大贡献。
宋代重视义理,也就是““六经”的义理和思想。
濂、洛、关、闽四大家,基本上都回到““六经”,重构儒家的思想体系。
重归““六经”并不是容易的事情。
他们抓住了《周易》。
所以朱子研究《易》,二程对《易》的研究极高深,张载也研究《易》。
张载讲《易》是有名的,但在程颢、程颐面前,他主动让出一席之地。
为什么清儒反宋?他们觉得宋儒讲空话。
字音都没有念清楚,空谈义理,有什么意思?清儒就指出这个字那个字以前念错了。
这样一种功夫,主要的研究对象是针对““六经”。
清儒的原话,““你必须在阅读之前阅读”。
你说““京”,是哪一本““京”?是古文还是今文?具体是哪一个文本?所以清儒的功夫在甄别和辨伪,目的是恢复““京”的本原。
要恢复本原,必须有小学的功夫。
小学的功夫就是文字学、训诂学、音韵学。
文字学是认字,训诂学是释词,把字词的意思解释清楚。
这还不行,还要懂音韵。
说这个字,汉代这样读,宋代那样读,清代是这样读的。
清儒把““六经”的字一个一个弄准确了。
全国卷Ⅲ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20201011062238
![全国卷Ⅲ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20201011062238](https://img.taocdn.com/s3/m/62431cd7a5e9856a57126069.png)
2018 年全国卷Ⅲ高考语文压轴卷[答案 ]答密★启封前全国卷Ⅲ高考压轴卷语文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 9 分)下面的文字,完成1-3 。
比文明是个新。
之因此新,是因我开始以世界关心象。
比文明的目的是理解文明。
个体研究诚然有其合理性,可是无整体的果必然是盲人摸象。
比研究是整体下的个体与个体的比,或个体与整体关系的沉。
从中国的角来看世界以及从世界的度理解中国,是出和入、离和陶醉的关系,是展的关系,是螺旋上升的关系。
有了“从周看中国” ,中国的才会更完满,更凑近真。
比文明研究是有理的。
有些比无益甚或有害,理就是束。
比方“ 祖”和“莎士比” ,比人生迹,没什么恰似,但在造文学形象的度比,不仅有益而且必需。
有些比没心,其实不是学前提出了,而是回答不了“尔后呢” 个。
比文明是有方法的。
文明离不开人,物作文明的,也很重要。
物是在在的,罐就是罐,盆就是盆。
当年瑞典人安特生在西北到彩陶就一眼看出它和世界各地彩陶文化的系,此后我责备“中国文明西来” ,把世界度下的中国彩陶成了中国自己的彩陶。
彩陶西来与否和中国的正当性其毫没关系。
文明比有宏和微两个面。
制度比属于宏的文明比。
因有文件,制度很简单比,但也出弊端,一是文件料有太多不可以信的成分。
二是制度大概未必属于文明的范围,它更像是文明的副品,其本是制度的拟定者受制度束的人践的工具。
现在的民主制度在柏拉那处未必多么理想,同理,当年的“君臣父子”也未必全然“反”。
微的文明比主要在两个范围:从详尽的物到生活方式、思方式;从中心价念到详尽的物。
前者受空束,它是已然的,找出异同作出解,能改的很有限。
后者有超越空的启和引意:人的沃杯与两千年后的中国影《霸王》同在表达欲望与的故事;静穆而大的希腊石与北佛造像都是人最大的气与精神的外化,存在于所有不朽的品之中;敦煌的鹿王本生与圣艾格尼斯杯主都是牲⋯⋯文明的比,中心在于解文明的演,以完成文化同与自信。
有个就叫“文明”的游,哪个来玩都能够,果只和操作相关,真的文明也是。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含答案)

2024届四川省绵阳市高三下学期三诊语文试卷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早期中国”是指秦汉以前的中国。
早期中国是“一元”还是“多元”,是一个宏大的话题。
“元”本意为人首,引申为肇始、根本。
因此,讨论早期中国是“一元”抑或“多元”,实际是讨论早期中华文明有一个根本还是多个根本的问题。
20世纪之前,关于中华民族起源的认识,总体上讲只有“一元”。
即《史记》中“五帝本纪”所代表的认黄帝为始祖的华夏远祖谱系。
随着近代疑古运动的兴起,顾颉刚提出了“打破民族出于一元的观念”和“打破地域向来一统的观念”。
上世纪80年代前后,苏秉琦针对“中原中心”说提出“区系类型”说,将新石器时代的中国划分为六大文化区,认为各区之间在文化内涵、发展道路和源流方面都存在差异。
1989年费孝通明确提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说。
他曾尝试在史前时期找寻中华民族的起源,以新石器时代有多个文化区为由,认定中华民族在源头上是“多元”的。
中华民族共同体有多个民族单位,史前的考古学文化有多个样貌,固然都是事实,但中华文明的根本却不见得有多个。
“元”既是根本,那么最根本的就应当是能长久传承的核心思想以及文化基因。
根据考古发现,我们比较清楚地看到,距今8000年左右,在中国大部分地区已经有了共同的宇宙观、伦理观等核心观念,已形成共有的文化基因。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宇宙观,就是“天圆地方”。
在长江中游湖南洪江高庙遗址出土的距今8000年左右的白陶祭器上面,发现压印有八角星纹,这种“八角星纹”被认为是已出现“天圆地方”宇宙观的证据,后来这一纹饰在长江下游、黄河下游、西辽河流域甚至甘青地区均有发现。
中华先民早期共有的伦理观,当指重视亲情、崇拜祖先的观念。
这在史前时期的土葬习俗中有集中体现。
中国大部地区发现的史前时期墓穴基本都是土坑竖穴墓,先民将祖先深埋于地下,“入土为安”,并装殓齐整,配随葬物品,这是重视亲情人伦和强调祖先崇拜的反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理性
何为“经”?《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有:“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
”杜预注:“经者,道之常。
”“经”乃常道,同时又有“体国经野”之“经”,“经世致用”之“经”。
“常道”如何“经世致用”?“经”是既有常又有变的。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经部总叙》说古者经学“学凡六变”,每个时代均有其弊。
司马迁所讲“承弊通变”,没有任何一样东西历久不变。
中国的“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好像是不变的,但“人之行也”本身就是不断变化的。
这正是中国经学与西方思维的不同所在。
西方哲学重理性。
英文“pu re reason”,即康德所讲的“纯粹理性”。
纯粹理性是永恒不变的,它表现在所有的概念都必须定义。
西方人的理性始于古希腊时期,古希腊追求永恒的逻辑理性;基督教讲究从神学到理性,然而这却不是真正的理性,反而变成了理性批判的对象;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早期如伏尔泰、孟德斯鸠等人,晚期如卢梭等人,均视传统为大敌,认为凡传统即不合理,他们不把传统看作历史的,认为当代的即合理的,提倡必须用理性来克服传统。
马克思·韦伯曾说,现代化最基本的就是理性化。
那么,为什么会有后现代主义?福柯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后现代主义便揭露了现代资本主义的理性。
《论语》中孔子多次讲“仁”,但没有一处给出明确的定义。
樊迟两次问仁,孔子先回答:“仁者先难而后获,可谓仁矣。
”其后樊迟又问,孔子回答:“爱人。
”即孟子所讲“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子贡问仁,孔子回答:“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颜渊也问仁,孔子则答:“克己复礼为仁。
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同一个问题,孔子对不同弟子的回答并不是唯一的、定义性的,而是根据不同情况而定的。
这就是孔子的“因材施教”。
这就是中国经学传统中蕴含的、不同于西方的理性。
传统一词何解?我们可在英文中找到它的对应词:“Tradition(s)”。
Tradition代表一般的概念性抽象名词,可释为传承之过程,或传承之流。
Traditions代表具体的事物,可释为世代流传的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
即我们所说的传统。
任何一种文化都离不开Tradition和Traditions。
一个具体历史阶段的具体风俗,具体信仰,具体的制度,具体的器物、服饰都具有其自身的相对稳定性,既保持其自身某种本质特点相对不变,又在其发展的各个阶段不断量变。
传承与创新本就是一个统一的运动过程。
任何一个文明传承的过程,也就是其创新的过程;在其不断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中国经学的发展也正如此。
中国经学是历史的理性。
传统并非理性的敌人。
中国经学的每个具体传统都有历史必然性,有流有变。
“仁”与“礼”是中国经学的核心。
“仁者,人也。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实际建立在“仁”上。
“礼”讲究有区别又和谐起来,就不至于导致塞缪尔·亨廷顿所说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现在美国盛行的单边主义。
“仁”建立在“礼”的基础上,“仁”必须要依靠“礼”来实现。
中国文化向来开放,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这是中国经学对世界的贡献。
(文章来源:《光明日报》2018年12月1日11版,作者刘家和,有删改)
5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何为“经”?“经”乃常道。
杜预在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的注解中也说:“经者,道之常。
”
B.《论语》中多次讲“仁”,针对不同弟子、根据不同情况,孔子对“仁”有不一样的定义性表达。
C.传统既指具体风俗、习惯、信仰、制度,思想等,又包括具有相对稳定性的传承过程。
D.中西思维的不同在于,经学中的概念不定义,视具体情况面定:西方纯粹理性的所有概念都必须定义。
54.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
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第二段,从古希腊讲到中世纪、启蒙运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说明西方一直都是重理性的。
B.为了阐明基本观点,本文综合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主要有对比论证法、举例论证法、引用论证法等。
C.本文由解“经”而比较中西思维之异,由释“传统”而指出传承与创新的辩证统一,从而论证了主旨。
D.本文观点鲜明,思路清晰,论证有说服力;丰富的知识、独到的见解,体现出作者深厚的学识修养。
55.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中国经学为人类贡献了历史的理性,在保持自身传统的同时又善于容纳外来文化。
B.传统有流有变,传承与创新是统一的。
传承过程也是创断的过程,在创新中传承方得以实现。
C.中国经学的“仁”与“礼”思想,有助于清除所谓的“文明冲突”,也有助于克服“单
边主义”。
D.十八世纪启蒙思想家提倡必须用理性克服传统。
但从某种意义来说,现代主义理性是吃人的。
【答案】
53. D
54. A
55. 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