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简短故事范文
古代父母对待子女的故事

古代父母对待子女的故事《古代父母之爱,妙趣横生》要说古代父母对待子女的故事,那可真是三天三夜也说不完呀!这些故事有的让我们感动不已,有的却又让我们忍俊不禁,着实是丰富多彩。
就拿孟母三迁的故事来说吧,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那可是不辞辛劳地搬家。
从墓地旁搬到集市边,再搬到学校旁,这毅力,估计现代好多父母都得自愧不如。
你想啊,这要是搁在现在,得是多么浩大的一个工程,找房子、搬家,还得适应新环境,孟母可真是为了孩子的教育操碎了心。
不过估计孟子小时候也是调皮得很,不然孟母也不至于这么大动干戈地搬家啦。
还有一个曾子杀猪的故事,曾子为了给孩子树立诚信的榜样,说杀猪就杀猪,一点不含糊。
我就在想啊,曾子的孩子当时是不是瞪大了眼睛,一脸的难以置信,心想:“哎呀呀,我就是随便一说,老爹你还真当真啦!”曾子可不管这些,说了就要做到嘛。
这要是搁现在,有的家长可能就会说:“哎呀,宝贝乖,今天不杀了,明天给你买好吃的哈。
”但曾子就是这么实在,教育孩子绝不马虎。
再看看那个岳飞的母亲,在岳飞背上刺字“精忠报国”。
这操作,真是太霸气了!岳飞那时候估计也是一脸懵,心想:“娘啊,咋就这么狠呢,但又没办法,谁让她是我娘呢。
”不过也正是因为岳母的这种教育方式,才有了后来的民族英雄岳飞。
这些古代父母对待子女的故事虽然发生在很久很久以前,但其中蕴含的道理却一直影响着我们。
他们的爱有时候严厉,有时候又充满了智慧和幽默。
他们为了子女的成长愿意付出一切,这种精神真的让人敬佩。
想想现在,我们的父母不也是一样吗?有时候对我们唠唠叨叨,让我们觉得烦,可这都是为了我们好呀。
有时候他们会做出一些让我们哭笑不得的事情,但那也是因为爱我们。
古代父母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过去的智慧和情感,也让我们更加珍惜现在父母对我们的爱。
所以呀,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父母对子女的爱都是一样的深厚和动人。
让我们以幽默的心态去看待这些故事,同时也要好好珍惜身边的父母,多给他们一些关心和爱,让这份亲情永远延续下去。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

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家庭教育,翻检史册,故事无数,其中,尤以母亲教育子女成材的事迹最为生动深刻、流传久远,父母的言传身教很重要。
下面店铺收集了一些关于母亲教育孩子的典故,希望对你有帮助母亲教育孩子典故篇一|孟母三迁战国时候,我们的大学问家孟子先生还是小孩子时,只干一件事:玩。
家里穷,他和妈妈孟母只能住在墓地旁,爱玩的小孟子就跟小伙伴一起学大人跪拜、哭丧,大有国家一级演员的潜质。
妈妈知道了后马上换住所,搬到了市场旁边,小孟子顽劣难改,跟小伙伴们模仿商人做生意,又鞠躬又是吆喝,学的有模有样,看着是块做生意的料。
妈妈得知后觉得还是不行,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住,这下一来,爱玩的小孟子静下心来,爱上了读书,变得彬彬有礼。
谁都没想到,孟母成就了中国一个大学问家。
|岳母刺字话说当年金兵大举入侵中原,23岁的岳飞要报名参军。
出发前,老妈子姚太夫人把他叫到跟前说,敌人杀到家门口了,你打算咋办啊?“揍他!”岳飞答道,“不听话,削他;再不听话,灭他。
”姚太夫人很满意。
接下来干了一件狠事:在儿子背上刺了四个字:精忠报国。
好好打仗,别临阵脱逃,跑了人跑不了字。
这几个字还真神,此后岳飞单挑金兀术,有如神助。
金兵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量禀教子唐代李畲,相当现在的中纪委干部了。
有一次,李大人请人将当月工资——大米送到家中。
他母亲让人用斗来一量,发现多出了三石,就问咋回事。
小会计说:“所有领导的工资按惯例是不要刮平斗口的,也就是要多一点的。
”李母又问运费是多少,会计说:“所有领导一律免费”。
这不是典型的私饱中囊和公车私用吗!李母很生气,退还了多出的米和运费,回来臭骂了李畲一顿。
李畲那个惭愧啊!一路追查下去,把仓管员重重地惩治了。
|画荻教子北宋欧阳修,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剩下孤儿寡母,家中困难可想而知。
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因为那个时候,底层草根只有读书才能改变命运。
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连纸笔都没钱买啊!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来做家教,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

古代的父母教育孩子好的例子我国古代很多家庭都是严父慈母,古人认为“棍棒下出孝子”,因此对待孩子往往是非常严格。
一起看看古人成功教育孩子的故事吧。
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的资料,希望可以帮到你!古代教育孩子成功事例篇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字君实,是我国北宋著名的历史学家和文学家,出生于陕州夏县(今山西省夏县)涑水乡,人称涑水先生。
司马光自幼受过比较系统的封建文化教育,1039年考取进士。
宋神宗时,王安石主持变法.司马光持反对态度,自动离开京师,花费l9年的时问编写了《资治通鉴》,这本历史巨著记载了1362年的历史事实。
此外,司马光还著有《稽古录》和《司马文正公集》等。
司马光作为一名著名的历史学家,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他特别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司马光当了宰相以后,家庭生活仍十分俭朴。
他认为节俭是一个人可贵的品德.是事业成功不可缺乏的条件。
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还以此作为家教的一项重要内容。
司马光晚年时,给儿子司马康写了一封信,谆谆教导他一定要养成节俭的美德。
他说,我们家向来清寒,清白的家风要世代相承。
我从小就不喜欢豪华奢侈。
小时候,大人要我穿那种饰有金银丝的华丽衣服,我觉得太奢侈而不肯穿。
我一生只求吃饱穿暖,别无奢望。
司马光认为,“衣取蔽寒,食取充饥”。
他对儿子说:“许多人都以奢侈为荣,而我却以节俭朴素为美德。
别人取笑我,说我简陋,我不认为这是缺点。
孔子讲过,一个人因为勤俭节约而犯过失的事是很少见的。
读书人虽有志于追求真理,却以吃粗菜穿破衣为耻辱,这种人是不值得与他谈论学问的。
”司马光还列举了历史上许多“以俭成名,以侈自败”的故事来教育儿子。
他说,宋仁宗时的张知白,虽位在三公,俸禄很多,盖的却是布被。
春秋时鲁国的季文子,当过三朝的丞相,但他的妻妾却没有穿过帛制的衣服,他家的马也没有喂过粟。
但是西晋的石崇,官为侍中,只是一个荆州刺史,生活却极度奢侈,曾与贵戚王恺比奢侈。
有一次,他与王恺比富,用蜡当柴烧,道路两旁以锦为屏障,长达50里.令王恺自叹不如,但石崇最后在“八王之乱”中被杀死。
古代家庭教育案例摘抄(2篇)

第1篇一、引言古代家庭教育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家庭在传承家风、培养子女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以下是一篇古代家庭教育案例摘抄,旨在为广大读者提供借鉴。
二、案例背景明朝时期,有一位名叫杨廷和的官员,他深谙家庭教育之道,培养出了许多优秀的子女。
杨廷和的家庭教育案例在我国古代家庭教育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
三、案例内容1. 父母以身作则杨廷和认为,父母是子女的第一任老师,要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他本人勤学好问,品行端正,对待工作严谨认真。
在家庭生活中,他对待妻子和子女也十分和蔼可亲,关心他们的生活和学习。
2. 注重品德教育杨廷和认为,品德教育是家庭教育的基础。
他要求子女诚实守信、尊敬师长、关爱他人。
在日常生活中,他以身作则,教育子女要遵守社会公德,做到言行一致。
3. 重视知识教育杨廷和注重子女的知识教育,认为知识改变命运。
他亲自为子女讲解经史子集,培养他们的文化素养。
同时,他还鼓励子女参加科举考试,以期改变家族命运。
4. 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能力杨廷和认为,子女要学会独立自主,独立思考。
他教育子女要勇于担当,敢于面对困难。
在子女成长过程中,他鼓励他们参加各种实践活动,锻炼自己的能力。
5. 关注子女心理健康杨廷和关注子女的心理健康,认为心理健康是人生幸福的基础。
他经常与子女交流,了解他们的想法和困惑,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四、案例启示1. 父母要注重自身修养,以身作则,为子女树立榜样。
2. 家庭教育要注重品德教育,培养子女的良好品行。
3. 知识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关注子女的文化素养。
4. 培养子女独立自主能力,让他们学会面对困难,勇于担当。
5. 关注子女心理健康,给予他们关爱和支持。
五、结语杨廷和的家庭教育案例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在现代社会,家庭教育仍然具有很高的价值。
我们要借鉴古代家庭教育经验,关注子女的成长,为他们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础。
第2篇一、引言家庭教育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古代家庭教育案例更是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宝贵的借鉴。
古代教育子女成功案例(2篇)

第1篇1. 孔子教育子贡:孔子是古代中国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他的学生子贡也是他的得意门生。
子贡不仅在学术上有所成就,还擅长经商,成为当时的大商人。
孔子通过言传身教,培养子贡成为一位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2. 孟母三迁:孟母是孟子的母亲,她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最终将孟子送入学堂。
孟母注重培养孟子的品德,使他成为一位品德高尚、学识渊博的人。
3. 王羲之教育儿子王献之: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儿子王献之也是一位书法大家。
王羲之通过自己的书法技艺和品德,影响和教育儿子,使王献之成为一代书法大师。
4. 王阳明教育儿子王守仁:王阳明是明代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儿子王守仁也继承了他的思想,成为明代著名的哲学家。
王阳明注重培养儿子的品德和思想,使王守仁成为一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5. 张载教育儿子张栻:张载是北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他的儿子张栻也是一位哲学家。
张载通过自己的哲学思想和教育方法,培养儿子成为一位有才华、有品德的人。
这些古代教育子女的成功案例,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以下是一些教育子女的成功经验:1. 注重品德教育:古代教育家都十分重视子女的品德教育,认为品德是人的立身之本。
2. 因材施教:根据子女的个性和兴趣,采取合适的教育方法,使他们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
3. 言传身教:父母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影响和教育子女。
4. 培养子女独立思考的能力:鼓励子女独立思考,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5. 注重家庭教育: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要重视家庭教育,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
第2篇1. 孟母三迁:孟母为了让孟子接受良好的教育,三次搬家,最终使孟子成为伟大的思想家。
孟母的教育智慧体现在她对孟子生活环境的严格选择上,强调了环境对人的影响。
2. 孔子:孔子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家之一。
他的教育理念强调“有教无类”,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实际能力。
孔子的弟子们如颜回、曾子等,都成为一代宗师,他的教育方法对后世影响深远。
古代家庭教育的小故事

古代家庭教育的小故事在古代,家庭教育可是一门大学问呢!有这么一个小故事,说的是曾子杀猪立信。
曾子啊,那可是个大圣人,他特别注重对孩子的教育。
有一天,曾子的妻子要去集市,孩子哭着闹着也要跟着去。
这妻子没办法呀,就哄孩子说:“你乖乖在家,等我回来给你杀猪吃肉。
”嘿,这孩子一听,立马就不哭了,乖乖在家等着。
曾子的妻子从集市回来后,就看到曾子真的在磨刀霍霍向猪羊呢!她大吃一惊,连忙说:“我那是哄孩子的话,你怎么还当真了呢!”曾子严肃地说:“对孩子怎么能说谎呢!你今天骗了他,他以后还会相信你说的话吗?”你看看,就这么一件小事,曾子都如此认真对待。
这说明了啥?说明了古代的家长们对孩子的教育那可是一丝不苟啊!咱现在的家长们不也得学学嘛!要是咱随口一说,孩子可就当真了,到时候咱做不到,那不是让孩子失望嘛!还有一个故事,孟母三迁。
孟母为了让孟子有个好的学习环境,那可是搬了好几次家呀!一开始住在墓地旁边,孟子就整天学着人家哭丧。
孟母一看,这可不行,赶紧搬家。
后来搬到了集市旁边,孟子又学着人家做买卖。
孟母还是不满意,又搬。
最后搬到了学校旁边,孟子这才开始好好学习,变得有礼貌,爱读书。
哎呀呀,这孟母多不容易呀!为了孩子的教育,费了这么大的劲。
咱们现在的家长呢,是不是也得好好想想孩子的成长环境呀?别光想着给孩子报各种辅导班,也得看看周围的环境对孩子有没有影响。
再说说岳飞吧,他母亲在他背上刺字“精忠报国”,这是多么伟大的母爱和期望啊!岳飞从小就受到这样的教育,能不成为大英雄吗?这就好比咱们现在,要是家长从小就给孩子灌输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那孩子以后能走歪路吗?古代这些家庭教育的小故事,不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咱们现在的教育嘛!咱不能光看那些外国的教育方法,咱老祖宗留下来的这些宝贝,那也得好好学学呀!咱得像曾子一样诚信,像孟母一样重视环境,像岳母一样给孩子树立远大的目标。
咱现在的家长们,有时候是不是太着急了?总想着让孩子快点成才,却忘了教育是个慢功夫。
古代父亲教育的案例(2篇)

第1篇1. 孔子教育儿子孔鲤: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儿子孔鲤从小就受到严格的教育。
据说孔鲤七岁时,孔子曾教他《诗经》,并要求他“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如果不学习《诗经》,就无法与人进行有效的沟通。
这反映了孔子对教育的重视,以及他对儿子全面发展的期望。
2. 孟母三迁:孟子是儒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他的母亲孟母非常注重孩子的教育。
为了给孟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孟母曾三次搬家,避开不良环境的影响。
这个故事体现了孟母对孟子教育的极大投入和对良好教育环境的重视。
3. 司马光教子:司马光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他的父亲司马池也是一位有学问的人。
司马光在父亲的影响下,从小就对历史和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司马池常常亲自教司马光读书,并鼓励他勤奋学习。
4. 诸葛亮教子:诸葛亮是三国时期蜀汉的丞相,以其忠诚和智慧著称。
他的儿子诸葛瞻虽然不是历史上著名的人物,但据传诸葛亮对他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勤奋好学,忠于国家。
诸葛亮在临终前还特意写下《诫子书》,教导儿子要谦虚谨慎,勤学不辍。
5. 包拯教子:包拯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清官,他的教育理念强调“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他教育子女要廉洁自律,勤政为民。
据传包拯曾告诫子女:“勿以权势傲物,勿以贫贱失志。
”这些案例反映了古代父亲对子女教育的重视,他们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和人格的培养。
这些教育理念和方法至今仍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第2篇1. 孔子的教育-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提倡“有教无类”,认为教育是立国的根本。
孔子不仅教育自己的儿子孔鲤,还教育了大量的弟子。
孔子教育子女注重品德教育,强调孝道和礼仪。
2. 孟子的教育- 孟子是孔子的再传弟子,他继承了孔子的教育思想,强调仁政和人性本善。
孟子对儿子的教育,同样注重品德教育,希望他能够成为一个有道德、有才能的人。
3. 朱熹的教育- 朱熹是宋明理学的代表人物,他对子女的教育也非常重视。
朱熹要求子女遵循儒家经典,注重品德修养,强调勤奋学习。
教育孩子最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教育孩子最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https://img.taocdn.com/s3/m/c943b5f43169a4517723a3f9.png)
教育孩子最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篇1:诸葛亮:教育子女俭以养德三国时期西蜀丞相诸葛亮一生忠心辅佐刘备、刘禅两代帝王,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诸葛亮晚年得子,取名瞻,字思远,希望自己的儿子“志存高远”。
诸葛亮非常喜爱自己的这个小儿子,但同时又对他的成长充满了担忧。
他在给其兄诸葛瑾的信中曾说道:“诸葛瞻今年八岁了,十分聪慧可爱,但我又担心他过于早熟,最后成不了大器!”可见,诸葛亮十分重视子女的早期教育问题。
诸葛亮虽高居相位,却一生俭朴,他曾经在给后主刘禅的上表中说道:“我在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此外别无积蓄,而这些也足够家人使用的了。
我保证在我死后,家里家外都不会留有多余的财产,不辜负陛下对我的厚恩。
”诸葛亮亲自履行着自己“俭以养德”的做人准则,希望子孙后代成为拥有远大理想、勤学俭朴的有为之人。
古往今来,很多名人政要都选择以书信的形式教育子女。
诸葛亮就在《诫子书》中写道:“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古代教育孩子成功的事例篇2:司马光: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内容北宋杰出史学家司马光,进士出身,屡官天章阁侍兼侍讲、御史中丞、尚书左仆射,后追封为温国公。
他着述宏丰,其名着《资治通鉴》是我国一部很有价值的历史着作。
他的生活十分俭朴,工作作风稳重踏实,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主要内容。
在司马光的一生中,流传着许多动人的故事。
据有关史料记载,司马光在工作和生活中都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在《答刘蒙书》中说自己“视地而后敢行,顿足而后敢立”。
为了完成《资治通鉴》这部历史巨着,他不但找来范祖禹、刘恕、刘敛当助手,还要自己的儿子司马康参加这项工作。
当他看到儿子读书用指甲抓书页时,非常生气,认真地传授了他爱护书籍的经验与方法:读书前,先要把书桌擦干净,垫上桌布;读书时,要坐得端端正正;翻书页时,要先用右手拇指的侧面把书页的边缘托起,再用食指轻轻盖住以揭开一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父母教育子女的简短故事范文画荻教子北宋时候,有个杰出的文学家和史学家,叫欧阳修。
文章写得很出色,在文学上有很高的成就。
他四岁那年,父亲去世了,家里生活非常困难。
他的母亲郑氏一心想让儿子读书,可是,哪里有钱供他上学呢?郑氏左思右想,决定自己教儿子。
她买不起纸笔,就拿荻草秆在地上写字,代替纸笔,教儿子认字。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画荻教子”的故事。
都是网上找来的有些是古代的也有点是现在的不知道是否符合你的要求..一、孝敬父母的故事事例一子路借米孝敬父母的故事中国有句古语:“百善孝为先”。
意思是说,孝敬父母是各种美德中占第一位的。
一个人如果都不知道孝敬父母,就很难想象他会热爱祖国和人民。
古人说:“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我们不仅要孝敬自己的父母,还应该尊敬别的老人,爱护年幼的孩子,在全社会造成尊老爱幼的淳厚民风,这是我们新时代学生的责任。
子路,春秋末鲁国人。
在孔子的弟子中以政事著称。
尤其以勇敢闻名。
但子路小的时候家里很穷,长年靠吃粗粮野菜等度日。
有一次,年老的父母想吃米饭,可是家里一点米也没有,怎么办?子路想到要是翻过几道山到亲戚家借点米,不就可以满足父母的这点要求了吗?于是,小小的子路翻山越岭走了十几里路,从亲戚家背回了一小袋米,看到父母吃上了香喷喷的米饭,子路忘记了疲劳。
邻居们都夸子路是一个勇敢孝顺的好孩子。
事例二包公即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今安徽合肥市)人,父亲包仪,曾任朝散大夫,死后追赠刑部侍郎。
包公少年时便以孝而闻名,性直敦厚。
在宋仁宗天圣五年,即公元1027年中了进士,当时28岁。
先任大理寺评事,后来出任建昌(今江西永修)知县,因为父母年老不愿随他到他乡去,包公便马上辞去了官职,回家照顾父母。
他的孝心受到了官吏们的叫口称颂。
几年后,父母相继辞世,包公这才重新踏入仕途。
这也是在乡亲们的苦苦劝说下才去的。
在封建社会,如果父母只有一个儿子,那么这个儿子不能扔下父母不管,只顾自己去外地做官。
这是违背封建法律规定的。
一般情况下,父母为了儿子的前程,都会跟随去的。
或者儿子和本家族的其他人规劝。
父母不愿意随儿子去做官的地方养老,这在封建时代是很少见的,因为这意味着儿子要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辞去官职照料自己。
历史书上并没有说明具体原因,可能是父母有病,无法承受路上的颠簸,包公这才辞去了官职。
不管情况如何,包公能主动地辞去官职,还是说明他并不是那种迷恋官场的人。
对父母的孝敬也堪为当今一些素质底下的人的表率。
以前的故事讲的最多的是包公的铁面无私,把包公孝敬父母的事情给忽视了。
事例三东汉时的黄香,是历史上公认的“孝亲”的典范。
黄香小时候,家境困难,10岁失去母亲,父亲多病。
闷热的夏天,他在睡前用扇子赶打蚊子,扇凉父亲睡觉的床和枕头,以便让父亲早一点入睡;寒冷的冬夜,他先钻进冰冷的被窝,用自己的身体暖热被窝后才让父亲睡下;冬天,他穿不起棉袄,为了不让父亲伤心,他从不叫冷,表现出欢呼雀跃的样子,努力在家中造成一种欢乐的气氛,好让父亲宽心,早日康复。
事例四老一辈革命家朱德著文《回忆我的母亲》,以无限的深情赞颂了母亲无比的爱和高尚的品质。
毛泽东接到母亲病危的家信,星夜上路,昼夜兼程,他抚摸着母亲的棺木放声恸哭,悲痛之中挥笔写下《祭母文》:“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宋庆龄孝心至诚,在母亲灵前“饮泣不已”。
陈毅探母,执意要给瘫痪在床的母亲洗衣服。
李鹏事母至孝,每逢假日,李鹏夫妇总要带上母亲喜爱的食物,到母亲处请安问好。
事例五在全国以实施“跨世纪教育工程”而著称的上海建平中学,一个13岁少年的题为《妈妈,我就是你的眼睛》的发言,使全国女市长考察团的26位成员潸然泪下。
这位同学9岁时,母亲双目失明,他幼小的肩膀过早地承受了家庭的较多责任和义务,为了买一盘母亲喜欢的沪剧磁带,他利用休息日在上海的街头整整跑了6个小时!事例六陈毅孝敬父母曾读过许多名人孝敬父母的故事,如:烈火救母,吸痰救母……最让我感动的是“陈毅探母”的故事。
1962年,陈毅元帅出国访问回来,路过家乡,抽空去探望身患重病的老母亲。
陈毅的母亲瘫痪在床,大小便不能自理。
陈毅进家门时,母亲非常高兴,刚要向儿子打招呼,忽然想起了换下来的尿裤还在床边,就示意身边的人把它藏到床下。
陈毅见久别的母亲,心里很激动,上前握住母亲的手,关切地问这问那。
过了一会儿,他对母亲说:“娘,我进来的时候,你们把什么东西藏到床底下了?”母亲看瞒不过去,只好说出实情。
陈毅听了,忙说:“娘,您久病卧床,我不能在您身边伺候,心里非常难过,这裤子应当由我去洗,何必藏着呢。
”母亲听了很为难,旁边的人连忙把尿裤拿出,抢着去洗。
陈毅急忙挡住并动情地说:“娘,我小时候,您不知为我洗过多少次尿裤,今天我就是洗上10条尿裤,也报答不了您的养育之恩!”说完,陈毅把尿裤和其它脏衣服都拿去洗得干干净净,母亲欣慰地笑了。
陈毅元帅是个大人物,有繁忙的公务在身,但他不忘家中的老母亲。
在百忙中抽空回家探望瘫痪在床的母亲,为母亲洗尿裤,以关切的话语温暖抚慰病中的母亲。
虽然陈毅元帅为母亲所做的只是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小事,但从这些平常的小事,看出了他对母亲浓厚的爱。
他不忘母亲曾为自己付出的点点滴滴,理解母亲的艰辛和不易,知道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一位爸爸下班回家很晚了,很累并有点烦发,现他...战国的时候,有一个很伟大的大学问家孟子。
孟子小的时候非常调皮,他的妈妈为了让他受好的教育,花了好多的心血呢!有一次,他们住在墓地旁边。
孟子就和邻居的小孩一起学着大人跪拜、哭嚎的样子,玩起办理丧事的游戏。
孟子的妈妈看到了,就皱起眉头:「不行!我不能让我的孩子住在这里了!」孟子的妈妈就带着孟子搬到市集旁边去住。
到了市集,孟子又和邻居的小孩,学起商人做生意的样子。
一会儿鞠躬欢迎客人、一会儿招待客人、一会儿和客人讨价还价,表演得像极了!孟子的妈妈知道了,又皱皱眉头:「这个地方也不适合我的孩子居住!」于是,他们又搬家了。
这一次,他们搬到了学校附近。
孟子开始变得守秩序、懂礼貌、喜欢读书。
这个时候,孟子的妈妈很满意地点着头说:「这才是我儿子应该住的地方呀!」后来,大家就用“孟母三迁”来表示人应该要接近好的人、事、物,才能学习到好的习惯![文言文]昔孟子少时,父早丧,母仉[zhang]氏守节。
居住之所近于墓,孟子学为丧葬,[足辟][bi,两字合一]踊痛哭之事。
母曰:“此非所以居子也。
”乃去,舍市,近于屠,孟子学为买卖屠杀之事。
母又曰:“亦非所以居子也。
”继而迁于学宫之旁。
每月朔[shuo,夏历每月初一日]望,官员入文庙,行礼跪拜,揖[yi,拱手礼]让进退,孟子见了,一一习记。
孟母曰:“此真可以居子也。
”遂居于此。
您好!很高兴回答你的问题。
母亲是伟大的,是慈爱的,是宽容的。
在我们内心深处,总有一个人,要你永远也不能忘怀,她是那么的和蔼,她是谁?她就是我们的母亲。
我有一个非常爱我的妈妈,他个子不高,一头乌黑的头发,一双大大的眼睛炯炯有神,小巧的鼻子下有一张红红的小嘴。
我的妈妈由于要在家照顾我就没有上班,但她的一天可不清闲,天天送我上下学,好像成为妈妈们的工作,做家务也是一天中必不可少的。
记得有一次,放学回到家中,妈妈给我做了许多丰盛的饭菜,家中也非常干净,看不见一点灰尘。
吃完饭我就进屋写作业,突然觉得屋外非常安静,走出去一看,原来妈妈睡着了,过了一会儿,妈妈醒了,我走上前问道:“妈妈,今天您干什么了这么累,都睡着了?”妈妈笑着说:“我今天把咱们家打扫了一下。
”我连忙说道:“妈妈,您一定要适量的去做家务,不要累坏身子。
”妈妈说:“我知道了,但是你一定要明白,我天天打扫屋子,是为了让你在干净的环境下生活,让你从小就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不丢三落四。
”“妈妈,我懂。
”我说道。
从那天以后,我每天都整理自己的屋子,把东西放好,干干净净的。
我也将永远牢记妈妈的话,从小就整理好自己的东西,不丢三落四。
请采纳哦!谢谢!王羲之教子习书法尤克勤王献之是王羲之的第七个儿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工草书隶书,也善画画儿。
他七八岁时始学书法,师承父亲。
有一次,王羲之看献之正聚精会神地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被抽掉。
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
”小献之听后心中沾沾自喜。
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
再加上众人对献之书法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
献之的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一天,小献之问母亲郗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
“五年总行了吧?”妈妈又摇摇头。
献之急了,冲着妈妈说:“那您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立得稳。
”献之一回头,原来父亲站在了他的背后。
王献之心中不服,啥都没说,一咬牙又练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
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
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填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给献之。
小献之心中仍然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了5年,并且是完全按照父亲的字样练的。
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还有什么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3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儿,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羲之。
”献之听后泄气了,有气无力地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能有好结果呢?”母亲见他的骄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
你只要像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下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练字用尽了18大缸水,在书法上突飞猛进。
后来,王献之的字也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他的字和王羲之的字并列,被人们称为“二王”。
廉洁使人坦荡,奢贪使人悲戚”,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以廉为荣、以奢为耻、廉洁自守、克己奉公。
以下四则小故事值得一读。
“新鞋踩泥”。
《松窗梦语》的作者张瀚初任御史时,曾去参见都台长官王延相。
王延相没有大谈为官之道,只给张瀚讲述了自己的一次乘轿见闻:一天,乘轿进城,路遇大雨。
一轿夫脚穿新鞋,从灰厂到长安街,小心翼翼择地而行,生怕弄脏了新鞋。
进城后,路面泥泞渐多,轿夫一不小心,踩入泥水坑中,由此便高一脚低一脚地随意踩去,不复顾惜了……王延相说:“为官之道,亦犹是耳,倘一失足,将无所不至矣?!”张瀚听了这个“新鞋踩泥”的故事后,“退而佩服公言,终生不敢忘”。
此后多年,他严谨从政,廉洁为官,后来升任被称为“朝中第一官”的吏部尚书,建树颇多,名留青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