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合集下载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人的也有名人的。

那么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联语教子冯玉祥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林伯渠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老舍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

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

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赔偿教子里根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父亲并没有把孩子的责任一推了之,那不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要让孩子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3篇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3篇

名人教育孩子的故事3篇导语:父母是孩子的第一老师,孩子日后的行为、品性、人生观,很大程度上是家庭的熏陶和父母的教育。

作为家长,把孩子培养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孩子要比培养成一个只是学习分数高的孩子更重要。

推荐几个名人教子故事,让我们从中吸取一些有益的东西。

1.司马光教子节俭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2.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后出人头地,但是只有严厉的父母才能培养出有能力的孩子。

以下就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名人的故事。

1. 刘备和诸葛亮:三国时期的蜀汉创立者刘备及其丞相诸葛亮,都是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

刘备的父亲刘弘,曾任江夏太守,他教育刘备要忠诚厚道,勤学好问。

刘备的母亲则教他要仁爱百姓,扶持正义。

诸葛亮的父亲诸葛珪,曾任东汉末年泰山郡丞,他教育诸葛亮要勤学立志,廉洁奉公。

诸葛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忠诚报国,为民除害。

2. 鲁迅: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鲁迅,其父亲周伯宜是清朝末年的举人,母亲鲁瑞则是大家闺秀。

鲁迅的父亲严厉要求鲁迅自幼接受传统教育,学习经典,书法和古文。

虽然鲁迅的父亲在鲁迅童年时期去世,但他的教诲对鲁迅的一生产生了深远影响。

鲁迅的母亲则教导他要为人正直,助人为乐,这些品质在鲁迅日后的文学创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

3. 钱学森: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父亲钱均夫是著名的教育家,曾任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钱学森的母亲章兰娟则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钱均夫对钱学森的教育非常严格,要求他学习古典文学、数学和自然科学。

同时,钱学森的母亲也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民族振兴贡献力量。

4. 袁隆平:中国杂交水稻的发明人袁隆平,父亲袁兴烈是一位教育家,曾任湖南省教育厅副厅长。

袁隆平的母亲邓则贤是大家闺秀,善于诗词书法。

袁兴烈对袁隆平的教育十分严格,要求他勤奋学习,掌握真才实学。

袁隆平的母亲则教导他要热爱祖国,为人民服务。

5. 马云:中国著名企业家、阿里巴巴集团创始人马云,他的父亲马来法是一位艺术家,擅长书法和绘画。

马云的母亲崔述纲是一位普通家庭主妇,热爱文学。

马云的父亲对他的教育既严厉又宽松,鼓励他勇敢追求梦想,学会独立思考。

马云的母亲则教导他要助人为乐,为人正直。

这些教育经历为马云日后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结束语:总之,这些故事表明,严厉的父母培养出的名人,不仅在学术和事业上取得了辉煌成就,还具备了良好的品德和家国情怀。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很多,想了解更多的信息吗,和店铺一起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历史上母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孟母三迁孟子小时候和母亲住在坟地附近,早晚跟祭坟的人学悲号啼泣。

孟母怕耽误了儿子的学业,便搬到屠宰场附近居住。

孟子又学屠宰之事。

孟母再次搬迁,住到学宫附近。

孟子于是跟从学宫中人学习礼仪和文化知识,孟母为给儿子找到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三迁其居,后世传为佳话。

孟母可谓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看到环境对人有潜移默化作用的人。

(《烈女传》)2、买肉啖子孟母不仅重视客观环境对少年孟子的影响,而且十分注重言传身教,以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来启发教育孟子。

“买肉啖子”的故事,讲的就是孟母如何以自己的言行对孟子施以诚实不欺的品德教育的故事。

有一次,邻居家磨刀霍霍,正准备杀猪。

孟子见了很好奇,就跑去问母亲:“邻居在干什么?”“在杀猪。

”“杀猪干什么?”孟母听了,笑了笑,随口说到:“是给你吃啊。

”刚说完这句话,孟母就后悔了,心想邻居不是为了孩子杀的猪,我却欺骗了他。

这不是在教他说谎吗?为了弥补这个过失,孟母真的买来了邻居的猪肉给孟子吃了。

3、断机教子“断机教子”,讲的是孟母鼓励孟子读书不要半途而废的故事。

孟子少年读书时,开始也很不用功。

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坐在机前织布,她问儿子:“《论语》的《学而》篇会背诵了吗?”孟子回答说:“会背诵了,”孟母高兴地说:“你背给我听听。

”可是孟子总是翻来复去地背诵这么一句话:“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孟母听了又生气又伤心,举起一把刀,“嘶”地一声,一下就把刚刚织好的布割断了,麻线纷纷落在地上。

孟子看到母亲把辛辛苦苦才织好的布割断了,心里既害怕又不明白其中的原因,忙问母亲出了什么事。

孟母教训儿子说:“学习就像织布一样,你不专心读书,就像断了的麻布,布断了再也接不起来了。

学习如果不时时努力,常常温故而知新,就永远也学不到本领。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5则家风家教对一个孩子的成长至关重要,中国古代就有很多值得我们学习的教育故事。

中国名人的家教是怎样的呢?有哪些家教故事是关于我国名人的呢?以下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欢迎阅读!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一:孟母三迁的故事孟子是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

孟子从小丧父,全靠母亲倪氏一人日夜纺纱织布,挑起生活重担。

倪氏是个勤劳而有见识的妇女,她希望自己的儿子读书上进,早日成才。

一次,孟母看到孟轲在跟邻居家的小孩儿打架,孟母觉得这里的环境不好,于是搬家了。

又一天,孟母看见邻居铁匠家里支着个大炉子,几个满身油污的铁匠师傅在打铁。

孟轲呢,正在院子的角落里,用砖块做铁砧,用木棍做铁锤,模仿着铁匠师傅的动作,玩得正起劲呢!孟母一想,这里环境还是不好,于是又搬了家。

这次她把家搬到了荒郊野外。

一天,孟子看到一溜穿着孝服的送葬队伍,哭哭啼啼地抬着棺材来到坟地,几个精壮小伙子用锄头挖出墓穴,把棺材埋了。

他觉得挺好玩,就模仿着他们的动作,也用树枝挖开地面,认认真真地把一根小树枝当作死人埋了下去。

直到孟母找来,才把他拉回了家。

孟母第三次搬家了。

这次的家隔壁是一所学堂,有个胡子花白的老师教着一群大大小小的学生。

老师每天摇头晃脑地领着学生念书,那拖腔拖调的声音就像唱歌,调皮的孟轲也跟着摇头晃脑地念了起来。

孟母以为儿子喜欢念书了,高兴得很,就把孟轲送去上学。

可是有一天,孟轲逃学了。

孟母知道后伤透了心。

等孟轲玩够了回来,孟母把他叫到身边,说:“你贪玩逃学不读书,就像剪断了的布一样,织不成布,就没有衣服穿;不好好读书,你就永远成不了人才。

”说着,抄起剪刀,“哗”的一声,把织机上将要织好的布全剪断了。

孟轲吓得愣住了。

这一次,孟轲心里真正受到了震动。

他认真地思考了很久,终于明白了道理,从此专心读起书来。

由于他天资聪明,后来又专门跟孔子的孙子子思学习,终于成了儒家学说的主要代表人物。

中国名人的家教故事篇二:岳母刺字的故事岳飞十五六岁时,北方的金人南侵。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

名人教育孩子的事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基博乃是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的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悲伤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在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到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文学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权重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胡适倡导“独立、合群、重学”胡适和妻子江冬秀育有三个子女,女儿五岁天折,长子胡祖望、小儿子胡思社围绕在江冬秀身边,胡适忙于共舞,无暇顾及。

江冬秀虽然出身官宦之家,但仅读了几年私塾,又酷爱打牌,对于孩子的管教,少投入精力,多有责怪,不甚得法。

在家庭教育中,胡适虽然倡导“独立、合群、重学”,但自身也有不懂的如何爱孩子的嫌疑。

1929年,胡适给胡祖望写信,希望锻炼他过独立、合群、用功读书的生活,其中说:“功课及格,那算什么?在一班要赶上一班最高一排,在一校要赶上一校最高一排。

功课要考最优等,品行要列最优等,做人要做最上等的人,这才是有志气的孩子。

“这时,胡祖望十岁,离开父母,独自在外上学,父亲如此高的期望,恐怕只会感到”压力山大"。

次年,胡适即大失所望,接到学校发来的"成绩欠佳“的报告单,怒道:"你的成绩有八个4',这是最坏的成绩。

你不觉得可耻吗?你自己看看这表。

"最终,胡祖望虽然上过大学,但远未达到胡适对他的期望;胡思社读了两所大学都未能毕业,却染上了不少坏习气。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因为家庭是每个人与社会接触步入人生的起点站。

孩子最早接触的是家庭,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

那么名人家庭教育故事有哪些?大家不妨来看看推送的名人家庭教育故事,希望给大家带来帮助!名人家庭教育故事1: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居里夫人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

譬如,在女儿不足1岁时,就让她们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活。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弹琴、作画、泥塑,让她们自己在庭园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们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的兴趣。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2:林肯的台阶一个1周岁左右的小男孩,被年轻的妈妈带到公园玩耍。

到了有十几个阶梯的台阶下,小男孩挣脱开妈妈的手,准备自己爬上去。

当爬上两个台阶时,他感到台阶很高,回头瞅一眼妈妈,妈妈并没有伸手去扶他的意思,只是眼睛里充满了慈爱和鼓励。

小男孩放弃了让妈妈抱的想法,开始手脚并用小心地向上爬。

他爬得很吃力,小屁股抬得老高,小脸蛋也累得通红,但最终他爬上去了。

年轻的妈妈这才上前拍拍儿子身上的土,在那通红的小脸蛋上亲了一口。

这个小男孩,就是后来成为美国第16任总统的林肯。

名人家庭教育故事3:林肯的台阶司马光父母的家教幼时因急中生智破缸救人的宋代历史学家司马光,千百年来被人们视为慧光早现的“神童”。

其实,司马光的成长与他父母对他得当的家教是分不开的。

司马光的父亲司马池是一位胸怀大志的知识分子,他没有沉湎于几十万家产之中,而是专心读书,锐意进取。

在成家立业之后,以做学问的认真态度和质朴作法,来待人处事,事政治家,培养子女。

司马光的母亲聂氏,也是一位知书达理,才德俱佳的女子。

宋天禧三年,司马光就诞生在这个书香门第和贵胄之家,在严父慈母的直接影响和教育下,度过了自己的少年时代。

名人教育孩子小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小故事有哪些

名人教育孩子小故事有哪些很多名人除了在自己的领域里有所成就,在教育孩子方面也是有自己的方法的。

一起来看看吧,以下是店铺分享给大家的名人教育孩子小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名人教育孩子小故事一、罗斯福的家教美国第三十二届总统富兰克林·德拉诺·罗斯福是美国历史上唯一连任四届的总统。

他出身于富豪家庭,父亲学过法律,又经过商,很有钱。

罗斯福的父亲和母亲相差26岁,当罗斯福出生时,父亲年龄已经很大了。

罗斯福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可是很早就离家在外,罗斯福的降生给这个本来就十分幸福的家庭又带来了无比的欢乐。

幼小的罗斯福成为父母关注的中心。

然而,罗斯福的父母并不娇惯他,而是严格地管束他,特别是罗斯福的母亲。

母亲为小罗斯福安排了很严格的作息时间表:7点起床,8点吃饭,跟家庭教学习二三小时,休息,下午1点吃饭,午饭后又学到4点,休息(自由活动)。

小罗斯福游戏时总习惯于自己是赢家,为了教育他,有一次母子玩一种棋类游戏,母亲故意不让他,接连赢了儿子。

小罗斯福生气了,母亲故意不去理化,并坚持让儿子道歉。

结果,小罗斯福认输了。

严格教育对生活在优裕环境中的儿童尤为重要。

人生要经过许多磨难,特别是要成就大事业。

如果只会享福,不能受苦,这样的人将不能立足子社会,更不能为社会献身,为他人造福了。

因为这样的人只能满足于自己的成功和幸福,心理永远不去成熟。

罗斯福的家庭是民主的。

小罗斯福不满意母亲制定的严格作息制度,一次他提出了抗议,要求母亲给他“自由” 。

母亲认真地考虑了儿子的要求,允许他“自由” 一天。

到了晚上,6岁的儿子满身灰尘,一脸疲惫地回来了。

这一天儿子去干什么了呢?母亲没有过问。

罗斯福的母亲知道尊重孩子,满足他的合理要求。

严管不等于束缚,给孩子自由活动的时间,使孩子在无拘无束中松弛一下,尽情地享受童年的欢乐,这对儿童个性的发展和良好品格的形成是有好处的。

二、毛泽东家教二三事毛泽东共有过10个子女,在艰难困苦的革命战争年代,其中大半都夭折或失落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
古今中外,有许多演绎亲情的故事。

有普通人的也有名人的。

那么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有哪些?以下是分享给大家的名人的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希望可以帮到你!
联语教子
冯玉祥
著名爱国将领冯玉祥将军的儿子冯洪国出国学习时,临行前,冯玉祥把儿子叫到书房,亲手写下了一幅对联,赠子作为座右铭:“欲除烦恼须无我,历经艰难好做人。

”并耐心地对儿子解释说:“此联意为只有无我,才能为公,经历过艰难困苦,才知做人不易。


取名教子
林伯渠
革命老前辈林伯渠的小儿子要读小学了,林老对儿子说:“孩子,你快要上学了,应该有个地地道道的名字,我看你就叫林用三吧!”并给他解释说:“所谓,‘用三’者,就是,一要用脑筋想问题;二要用双手创世界;三要用脚踏实地干些事情。


教子章程
老舍
著名作家老舍有一套与众不同的教子“章程”:一是不必非考100分;二是不必非上大学不可;三是应多玩,不失儿童的天真烂漫;四是要
有个健壮的体魄。

老舍认为:孩子将来做一个“诚实的车夫”,或者凭手艺吃饭的工人,比做贪官污吏强得多。

所以他明确要求不可虚荣,不可贪得,诚实虚己,自劳自力。

这种朴实的道德品质教育,对孩子一生的成长是十分有益的。

赔偿教子
里根
1920年,一个11岁的美国男孩踢足球时,不小心打碎了邻居家的玻璃。

邻居向他索赔12.5美元。

在当时12.5美元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闯了大祸的男孩向父亲承认了错误,父亲让他对自己的过失负责。

父亲拿出12.5美元说:“这钱可以借给你,但一年后要还给我。

”从此,男孩开始了艰辛的打工生活,经过半年的努力,终于挣够了12.5美元这一“天文数字”,并还给了父亲。

这个男孩就是日后成为美国总统的罗纳德•里根。

他在回忆这件事时说:“通过自己的劳动来承担过失,使我明白了什么叫责任!”父亲并没有把孩子的责任一推了之,那不是真正的父爱和母爱,我们应该做的就是允许孩子犯错,但要让孩子敢于承担相应的责任。

名人的父亲教育孩子的故事1、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
钱基博乃一代国学大师,是学者、作家钱钟书的父亲。

钱基博对儿子管教极严,钱钟书十六岁时,还痛打一顿。

1926年秋至次年夏天,钱基博北上清华任教,寒假没回无锡。

此时的钱钟书正读中学,没有温习课本,而是一头扎进了小说的世界。

等父亲回来考问功课,钱钟书过不了关,于是挨了打。

1929年,钱钟书考入清华大学外文系后,钱基博还时常写信给他。

一封信中说:“做一仁人君子,比做一名士尤切要。

”随后一封信则表示:“现在外间物论,谓汝文章胜我,学问过我,我固心喜;然不如人称汝笃实过我,力行过我,我尤心慰。

”希望钱钟书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我望汝为诸葛公、陶渊明;不喜汝为胡适之、徐志摩”。

钱基博对当时的新文化运动保持距离,埋首国学,他这样告诫钱钟书,不过出于一个儒者的文化立场。

2、吉鸿昌不忘父训
吉鸿昌,字世五,河南扶沟人。

察绥抗日同盟军领导人之一。

早年在冯玉祥部队当兵,以英勇善战升为营长、师长,后任国民党军长和宁夏省政府主席。

1920年,25岁的吉鸿昌,当时任营长,父亲吉筠亭病重。

他对前来探视的吉鸿昌说:"当官要清白谦正,多为天下穷人着想,做官就不许发财。

否则,我在九泉之下也不能安眠。

"吉鸿昌含泪答应。

吉鸿昌父亲病逝后,他把"做官不许发财"六字写在瓷碗上,要陶瓷厂仿照成批烧制,把瓷碗分发给所有官兵。

在分发瓷碗大会上说:"我吉鸿昌虽为长官,但决不欺压民众,掠取民财,我要牢记父亲教诲,做官不为发财,为天下穷人办好事,请诸位兄弟监督。

"
吉鸿昌言行一致,一生清白谦正,处处为民众。

当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人民陷入水深火热之中,他反对蒋介石的投降政策,奋起
抗日。

遭国民党反动派杀害,牺牲时年仅39岁。

3、总统教子自立
曾任过美国总统的里根,不仅有名望而且富有。

但他严格要求自己子女自立,绝不让他们依赖父母。

儿子失业后,一边寻找工作,一边靠领取救济金度日。

4、鲁迅教子顺其自然
鲁迅和许广平仅有一子,即周海婴。

儿子出生时,许广平出现难产迹象,当医生向鲁迅征求意见是留大人还是留孩子时,他果断回答:“留大人。

”结果母子平安。

在儿子成长过程中,鲁迅基本按照《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的思想来实行,让他“完全的解放”,其中又说:“我现在心以为然的,便只是爱。

”据周海婴所著《鲁迅与我七十年》介绍,鲁迅的教育方式是“顺其自然,极力不多给他打击,甚或不愿拂逆他的喜爱,除非在极不能容忍,极不合理的某一程度之内”。

有一天,周海婴死活不肯去上学,鲁迅用报纸打他屁股。

后来,鲁迅向母亲写信解释道:“打起来,声音虽然响,却不痛的。


古今中外父母教育孩子的故事司马光教子节俭
司马光系北宋大臣、史学家,他的一生不仅自己生活十分俭朴,更把俭朴作为教子成才的重要内容。

他十分注意教育孩子力戒奢侈,谨身节用。

他常说:“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

他教育儿子说,食丰而生奢,阔盛而生侈。

为了使儿子认识
崇尚俭朴的重要,他以家书的体裁写了一篇论俭约的文章。

在文章中他强烈反对生活奢糜,极力提倡节俭朴实,并明确指出:古人以俭约为美德,今人以俭约而遭讥笑,实在是要不得的。

他告诫儿子:“侈则多欲。

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败家丧身。


司马光还不断告诫孩子说:读书要认真,工作要踏实,生活要俭朴,具备这些道德品质,才能修身、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

在他的教育下,儿子司马康从小就懂得俭朴的重要性,并以俭朴自律。

他历任校书郎、著作郎兼任侍讲,也以博古通今,为人廉洁和生活俭朴而称誊于后世。

居里夫人的家教艺术
居里夫人原籍波兰,后为法国的物理学家、化学家,一生科研工作十分繁忙,然而她很善于抓紧时间对子女进行早期教育,并能把握孩子智力发展的年龄优势。

譬如,居里夫人在女儿不到1岁时,就让她开始所谓的“幼儿智力体操”训练,让她广泛接触生人,到动物园看动物,让她与猫玩;让她到公园去看绿草、蓝天、白云,看色彩绚丽的各种植物和人群;让她到水中拍水,使她感受大自然的美景。

孩子大点后,居里夫人又开始了一种带艺术色彩的“智力体操”,教孩子唱儿歌和讲童话。

再大些,就开始智力训练和手工制作,如数的训练,字画的识别,弹琴、作画、泥塑,让她自己在庭园种植植物、栽花、种菜等,并抽出时间与她们散步,在散步时给她讲许多关于植物和动物的趣事,如种子是怎样在花里长成的、小老鼠和鼹鼠是怎样打
洞的、哪里能找到兔子窝等等。

她的教育都力求从实物开始,且每天更新,以提高孩子兴趣。

她还教孩子骑车、烹调等。

全方位幼儿早期“智力体操”训练,不仅使孩子增长了智力,同时也培养了孩子的各种能力,增强了孩子的自信心,锤炼了性格。

王羲之劝子于学
晋代书法家王献之自小跟父亲王羲之学写字。

有一次,他要父亲传授习字的秘诀,王羲之没有正面回答,而是指着院里的十八口水缸说:秘诀就在这些水缸中,你把这些水缸中的水写完就知道了。

王献之心中不服,认为自己人虽小,字已经写得很不错了,下决心再练基本功,在父亲面前显示一下。

他天天模仿父亲的字体,练习横、竖、点、撇、捺,足足练习了两年,才把自己写的字给父亲看。

父亲笑而不语,母亲在一旁说:“有点像铁划了。

”王献之又练了两年各种各样的钩,然后给父亲看,父亲还是不言不语,母亲说:“有点像银钩了”。

王献之这才开始练完整的字,足足又练了四年,才把写的字捧给父亲看。

王羲之看后,在儿子写的“大”字下面加了一点,成了“太”字,因为他嫌独生子写的“大”字架势上紧下松。

母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