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谈张大千绘画艺术

论文题目:谈张大千绘画艺术论文原创性声明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毕业论文,是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所有数据、图片资料真实可靠。
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的研究成果不包含他人享有著作权的内容。
对本论文所涉及的研究工作做出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论文中以明确的方式标明。
本论文的知识产权归属培养单位。
本人签名:年月日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本论文(瓷器)“谈张大千绘画艺术”是本人在校期间所完成学业的组成部分,是在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的,因此,本人特授权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可将本毕业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编入有关书籍、数据库保存,可采用复制、印刷、网页制作等方式将论文文本和经过编辑、批注等处理的论文文本提供给读者查阅、参考,可向有关学术部门和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呈送复印件和电子文档。
本毕业论文无论做何种处理,必须尊重本人的著作权,署明本人姓名。
作者签名:指导教师签名:年月日年月日张大千绘画艺术摘要大风堂画斋由张善子先生、张大千先生,昆仲先生在上海学习画技时一起组建的。
在1920年左右,张善子、张大千以客人身份住在上海西门路的时候,因为有缘分得到明朝画家张大风所画《诸葛武侯出师图》,当时就对这画爱不释手,另一方面对画家张大风的画技十分倾慕又都姓张,所以在十分得意的时候,张善子、张大千和昆仲又将居住的西成里居室的厅堂命名为“大风堂”。
这可以从1932年张大千于一次寿宴之后和来宾的谈话之中了解大风堂的来源。
引文在其年龄迈入60以后在先前的绘画的风格下创作出泼彩画法,那种结合抽象于具象的墨彩交融呼应效果,让他的绘画技术在深远的历史艺术长河中独具一格。
张大千先生作为其中代表他的艺术人生和绘画方式,其经历了3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师古;第二阶段称之为师自然;第三阶段为师心。
在他40岁前之前"以古人为师",在40至60之间的年龄段,将自然作为老师,60岁之后以心为师。
艺术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艺术系毕业论文文献综述摘要本文对艺术系毕业论文的文献进行综述,探讨了不同艺术领域的相关研究和理论作品。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综述,可以帮助艺术系学生更好地了解当前研究热点和前沿动态,提升自己的论文写作能力和学术素养。
一、艺术与文化艺术与文化是艺术系毕业论文中的重要主题之一。
文化可以被视为艺术的基础和背景,艺术则是文化的表现形式。
在这一主题中,许多文献研究了艺术如何反映和影响社会文化,以及艺术如何在特定文化环境下产生和发展。
例如,某些文献探讨了艺术如何反映社会价值观、道德标准和政治环境,以及艺术如何成为文化传承和创新的核心。
二、艺术与身体艺术与身体是另一个重要的研究主题。
艺术的创作和表演往往涉及身体的动作、姿势和表情。
因此,一些文献探讨了艺术如何通过身体表现情感和想法,以及艺术如何与身体健康和运动相关联。
另外,还有一些文献研究了艺术如何通过身体表达社会和政治议题,以及艺术如何对身体形象和身份认同产生影响。
三、艺术与技术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艺术与技术的关系也日益密切。
许多文献研究了艺术如何利用科技手段进行创作和表演,以及艺术如何与科技相互影响和相互渗透。
一些文献还探讨了艺术与数字化、虚拟现实等新兴科技的关系,以及这些新兴技术对艺术形式和观众体验的影响。
四、艺术与社会艺术与社会是艺术系毕业论文中的另一个重要主题。
艺术作为一种精神和文化现象,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
一些文献研究了艺术如何反映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以及艺术如何通过艺术介入社会并影响社会变革。
此外,还有一些文献探讨了艺术在社会中的功能和意义,以及艺术如何对社会价值观和社会认同产生影响。
五、艺术教育艺术教育是艺术系毕业论文中的另一个研究领域。
通过艺术教育,学生可以培养审美能力、创造力和表现力,提升自己的艺术素养和专业技能。
许多文献研究了艺术教育的理论和实践,探讨了艺术教育的目标、方法和评价体系。
一些文献还研究了艺术教育与其他学科的关系,以及艺术教育在学生综合素质发展中的作用。
张大千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

张大千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研究【摘要】张大千是中国近现代著名画家,其人物画作品在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本文从张大千人物画的艺术特点与影响、传承与演变、当代艺术家的借鉴与创新、在当代艺术市场的地位以及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展开研究。
通过对张大千人物画的传承与发展进行探讨,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中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历程,同时也为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启示。
展望未来,张大千人物画在当代艺术领域的发展前景仍然广阔,其价值与意义将继续在艺术界中发挥影响力。
通过对张大千人物画的研究,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国传统文化,推动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关键词】张大千、人物画、传承、发展、艺术特点、影响、演变、当代艺术家、借鉴、创新、艺术市场、历史价值、发展前景。
1. 引言1.1 介绍张大千人物画的背景张大千(1899年-1983年),原名章学诚,字伯达,号大千,祖籍四川江油,出生于中国四川省南充市。
张大千是近现代著名的画家、书法家和篆刻家,被誉为20世纪中国最伟大的艺术家之一。
他的人物画作品以独特的艺术手法和精湛的技巧闻名于世,被誉为“百年一代的大画家”,对中国现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大千人物画融汇了中国传统绘画和西方现代艺术的精髓,擅长取法古人、融通中西,创造出了独具个性的艺术风格。
他的人物画作品不拘一格,古朴厚重,泼墨挥笔之间呈现出灵动生动的气息。
张大千的人物画在表达形式上富有变化和创新,既有传统意蕴,又不失现代感。
张大千的人物画作品传世千古,影响深远。
他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作品的精湛技艺和艺术价值上,更在于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
张大千人物画背后蕴藏着丰富的艺术内涵,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文化价值。
1.2 阐述对张大千人物画传承与发展的重要性张大千人物画作为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的重要代表之一,具有非常重要的传承与发展价值。
张大千人物画融合了中国传统绘画的各种技法与风格,同时又加入了他个人独特的创新和表现手法,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

美术教育文献综述范文美术教育文献综述是对相关研究和文献的系统回顾,旨在梳理已有的研究成果、理论观点以及研究方法,为读者提供对特定主题或领域的深入理解。
以下是一个关于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的范文:标题:美术教育文献综述:理论、实践与未来发展引言美术教育是培养学生审美情感、创造力和文化素养的重要途径,对个体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文明进步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本文旨在通过对美术教育领域相关文献的综述,系统总结美术教育的理论框架、实践经验以及未来发展方向,以期为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研究者提供参考。
一、美术教育的理论基础美术教育哲学观点不同的哲学观点对美术教育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例如,美学的认知理论、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存在主义的个体关注等都在美术教育理论中找到了具体应用。
发展主义视角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美术教育理论强调个体差异,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推崇以任务为导向的学习方式。
多元文化主义的影响多元文化主义理论对美术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机遇,强调文化多样性的重要性,倡导在教育中融入不同文化元素,促进学生对全球文化的理解。
二、美术教育的实践经验艺术创作的教学方法文献中对于艺术创作教学方法的讨论涵盖了项目制学习、合作式学习、个别化教学等多个层面,强调培养学生的观察力、表达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技术与创意的平衡在数字时代,技术与创意的平衡成为美术教育的热点问题。
研究者们讨论了数字媒体在美术教育中的应用,同时也强调传统手工艺的重要性。
社区参与与社会责任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美术教育在社区中的作用,提倡通过社区参与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素养。
三、美术教育的未来发展科技与创新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研究者们开始思考如何将新兴科技融入美术教育,以拓展学生的创造空间,同时也需要平衡传统手工技能的传承。
全球化视野美术教育需要更加关注全球化时代的挑战和机遇,促进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美术教育专业人才。
跨学科融合将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进行融合,如与科学、技术、工程和数学(STEM)的跨学科合作,可以为学生提供更加综合和全面的学习经验。
从艺术研究方法角度探讨张大千绘画

从艺术研究方法角度探讨张大千绘画张大千(1899-1983),是中国当代艺术史上著名的画家和教育家之一。
他的绘画作品以“大千风格”闻名于世,形式多样,题材广泛,技法独特。
本文将从艺术研究方法的角度探讨张大千绘画。
从视觉角度出发,可以通过对张大千绘画中的构图、色彩运用等进行分析。
在构图方面,张大千善于运用对比与对称,创造出动态与静态之间的平衡。
他喜欢将主题物置于画面的一侧,通过放大或缩小,突出了主题的重要性。
在色彩运用方面,张大千善于运用明亮的红、黄、蓝等颜色,使画面充满活力与魅力。
他还善于使用明暗对比来表现光影效果,增强作品的立体感。
从文化角度分析,可以运用文化研究方法来解读张大千的绘画。
张大千具有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他的绘画作品中融入了大量的文化元素。
他擅长山水画,可以通过对山水画中的山、水、云、树等元素进行分析,探讨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审美观念。
张大千还在绘画中融入了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和意境,如写意、泼墨等,使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从心理角度出发,可以运用心理学研究方法来探索张大千绘画中的情感表达。
张大千的绘画作品往往富有强烈的情感和立体的人物形象,表现出他对生活、人物的热爱和亲近。
可以通过分析作品中人物的表情、姿态等来了解作者的情感状态,通过对作品中的事物和背景的寓意来揭示作者对社会现象和人性的思考和关注。
从历史角度出发,可以运用历史研究方法来阐释张大千绘画中的时代意义。
张大千所处的历史背景是20世纪的中国,这个时期充满了动荡和变革。
他的绘画作品往往反映了这个时代的特点和精神,例如他的抗日战争题材作品,通过对抗日英雄的形象塑造和战斗场景的描绘,表现出中国人民对于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的渴望。
从艺术研究方法角度探讨张大千绘画,可以从视觉、文化、心理和历史等多个角度进行分析。
这种综合的研究方法可以更全面地了解和解读张大千的绘画作品,同时也能够揭示出作品背后的艺术与文化内涵。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题目:古典油画的形式美探索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4班指导老师:赵宁四年之前,我来到内江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四年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我所就读的是美术学专业,在临近毕业之时,美术系的赵宁老师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探悉》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的盲目。
那个时候,我还在内江市西林中学实习。
深深的思索一番,突然发现我对这个题目是那样的陌生。
我也突然发现,我的大学时代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实践操作中,理论的东西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我要顺利的毕业,就必须要认真的,竭尽所能的将这个论文做完。
这是赵宁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这份真诚的期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完成我的实习课目,一边查阅所有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逐渐地、比较全面地认识了一次“么是古典油画”。
古典油画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精神为内涵,追求理想与和谐的表现风格,力求创造一种完美、整体的典范。
欧洲传统的古典油画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学理念和社会问题;或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
在绘画技巧上,强调精神的素描技术,柔和为妙的明暗色调,使作品呈现雕塑般的简约与概括,构图形式力求宏伟庄重。
所以,古典油画首先是一种绘画,然后又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知道了这两点,我就不会走入对古典油画的认识误区。
然后,我了解到了古典油画一般采用哪些表现形式。
古典油画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不表示具体的物象,仅作为两物象的界线。
第二,极注重透视法。
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第三,很重解剖学。
第四,很重背景。
画面完全填充,不留空白。
第五,题材以人物为主。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
然后就是关于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概述以及各类资料。
试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

试论张大千泼墨泼彩的绘画艺术1. 引言1.1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张大千,原名张觉,字大千,号石田,1899年出生于四川省江津县,是中国现代著名画家、书法家、篆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他被誉为20世纪中国画坛一代宗师,被誉为“大千先生”。
张大千的艺术生涯可以追溯到20世纪20年代初。
他曾在日本留学,深受日本画家森田光治的影响。
在其艺术生涯中,张大千吸收了中国传统书法、篆刻和绘画的精髓,同时又融入了西方绘画的技法和理念,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艺术风格。
张大千擅长泼墨泼彩技法,通过泼墨、挥毫、溅墨等手法,营造出独特的意境和氛围。
他的作品以虚实结合、豪放大气、浑厚粗犷而著称,深受人们喜爱和推崇。
张大千的艺术作品多次被国内外博物馆和画廊收藏,享有盛誉。
张大千一生在艺术上不断追求创新和突破,他的作品风格多变,涵盖了山水、花鸟、人物等多个方面,成就了许多不朽的经典之作。
他的绘画作品被誉为中国画坛的巅峰之作,对中国画的发展和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张大千在艺术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被誉为中国现代艺术的瑰宝。
1.2 泼墨泼彩技法介绍张大千作为20世纪中国画坛的大师之一,其泼墨泼彩技法是他艺术生涯中的重要特色之一。
泼墨泼彩是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是将水墨颜料泼洒在纸面上而形成的一种艺术效果。
张大千善于运用泼墨泼彩技法,通过自由奔放的笔触和色彩的运用,在画面上创造出丰富而独特的视觉效果。
泼墨泼彩技法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突破了传统绘画中的规矩和束缚,给人一种放荡不羁的感觉。
张大千通过泼墨泼彩的表现形式,将他内心深处的情感和思想抒发得淋漓尽致。
在他的作品中,泼墨泼彩常常与传统写意技法相结合,形成独具张大千风格的绘画语言。
张大千对泼墨泼彩技法的运用不拘泥于传统,而是大胆尝试,不断创新。
他善于运用各种不同的水墨颜料,如墨、色彩等,使作品色彩丰富多变,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
泼墨泼彩技法的灵活运用,使张大千的绘画更具有时代性和个性化。
2. 正文2.1 泼墨泼彩的艺术特点泼墨泼彩是中国艺术传统中一种独特的绘画技法,具有鲜明的特点。
张大千书法与绘画关系-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

张大千书法与绘画关系-绘画艺术论文-艺术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张大千作为中国20世纪著名的国画大师,书法和绘画成就斐然,在国内外艺坛享有盛誉。
大千先生一生坚持书画并重,并以此作为自己艺术创作的法度。
观其书画艺术,其书法与绘画的相通相融主要体现在:“以书入画”,笔墨技法运用自如;“立象尽意”,写意与造境精微把握。
正是对于书法与绘画关系的深刻认识,才促成了张大千杰出的艺术成就。
关键词:张大千;绘画;书法;笔墨;意境一、“以书入画”———张大千绘画与书法在笔墨技法上的联系中国传统绘画重视用笔和用墨,认为画法与书法具有一脉相承的关系,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影响,相得益彰。
黄宾虹先生作为中国近现代画坛上杰出的书画大师,认为画法与书法有密切联系,尤其强调二者在笔法上的相通以及书法对于一个国画家的重要性。
他提到,“大抵作画当如作书,国画之用笔用墨,皆从书法中来”[4]。
中国书法讲求笔法、章法,注重笔墨韵采、气脉相连。
而中国画的画法也同样重视用笔和气韵。
谢赫在“六法”中将“气韵生动”和“骨法用笔”摆在了重要的位置。
实际上,在中国书法与绘画艺术中,墨法和笔法是密不可分的。
清代包世臣指出,“画法字法,本于笔,成于墨”[5]。
在书画艺术中,通过运用湿笔、枯笔、渴笔等笔法,巧妙地将墨的浓淡干湿变化与涨墨、焦墨、泼墨、破墨等技法结合起来,使得笔法与墨法融会贯通,极力地展现了书画艺术世界中的笔情墨趣。
宗白华先生认为,“书画的神采皆生于用笔”[6]。
书法作为一种线条艺术,具有独特的形线之美,线条是其最基本的艺术语言。
而中国画是一种抽象的笔墨表现,历来讲究“以墨为其本,以线为其骨”,同样重视用笔用墨,注重以线造型,以线造境传情。
可以说,线条在中国书法与绘画中的重要性是毋庸置疑的。
大千先生在总结其学画的经验时也提到,“学画第一重要的是勾稿练线条”“勾勒线条来求规矩法度”[2]39。
他认为,只有把勾勒线条练习好了,才能写好字,画好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大千美术学院毕业论文文献综述
题目:古典油画的形式美探索
张大千美术学院2007级4班
指导老师:赵宁
四年之前,我来到内江师范学院,成为一名大学生。
现在我的大学生活即将结束。
在这四年之中,我看到了很多,也学到了很多。
我所就读的是美术学专业,在临近毕业之时,美术系的赵宁老师给我的毕业论文题目是《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探悉》刚拿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非常的盲目。
那个时候,我还在内江市西林中学实习。
深深的思索一番,突然发现我对这个题目是那样的陌生。
我也突然发现,我的大学时代没有尽到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知识,充实自己。
我把大部分的时间都用在了实践操作中,理论的东西没有过多的在意。
可是,我要顺利的毕业,就必须要认真的,竭尽所能的将这个论文做完。
这是赵宁老师对我的期望,我不能辜负老师对我的这份真诚的期望。
接下来的时间里,我一边完成我的实习课目,一边查阅所有的资料。
在查阅资料的时候,我逐渐地、比较全面地认识了一次“么是古典油画”。
古典油画是指意大利文艺复兴以来古典主义精神为内涵,追求理想与和谐的表现风格,力求创造一种完美、整体的典范。
欧洲传统的古典油画多以古希腊、古罗马的神话故事、圣经故事、历史故事为绘画题材,表现某种哲学理念和社会问题;或以古希腊、古罗马的雕塑和文艺复兴时期大师们的绘画为典范,塑造一种类型化的艺术形象。
在绘画技巧上,强调精神的素描技术,柔和为妙的明暗色调,使作品呈现雕塑般的简约与概括,构图形式力求宏伟庄重。
所以,古典油画首先是一种绘画,然后又是特定时期的产物。
知道了这两点,我就不会走入对古典油画的认识误区。
然后,我了解到了古典油画一般采用哪些表现形式。
古典油画表现形式主要有:第一,线条都不显著。
线条不表示具体的物象,仅作为两物象的界线。
第二,极注重透视法。
在平面上表现立体物。
第三,很重解剖学。
第四,很重背景。
画面完全填充,不留空白。
第五,题材以人物为主。
例如《最后的审判》、《死之胜利》。
然后就是关于古典油画形式美的概述以及各类资料。
所谓古典油画形式美,即是现实形象或艺术形象的形式之美,它包括构成形象的色、线、形等,并由这些形式因素通过有规律的组合所形成的一种有序的美。
形式美是一种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审美对象,而油画作品的艺术形式美对构成的规律和语汇的探索是不可回避的课题,同时也为油画作品的艺术创作活动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形是表现古典油画主要形式,文艺复兴时期的画家追求对永恒的赞美。
反对玩弄色彩的魔术,反对花里胡哨的东西。
他们一直认为光与色彩是善变的幻想,只有形体才是真实的恒久的,所以他们追求在绘画中以坚实的造型来主导画面,而明暗调子对比是
实现这一理想的最佳途径,同时,在色彩方面,画家们尽量使用无彩色系及原色和间色为主导,使人看起来颜色都很正。
形和色相结合的表现形式,查理·勃朗克认为:“形状和色彩的事对于创造绘画是必需的,正如男人和女人的结合对于繁殖人类是必需的一样。
”由此可见,在古典油画中,任何否定形式和否定色彩的做法都是有害无益的。
从各个时期和各个流派的古典油画作品中,我们都能看到造型和色彩之间的关系。
二者不仅相互依存,而且相互制约。
因为造型上严谨、细微,色彩上必须单纯、柔和;而色彩上的丰富追求,也只能以松动、概括的造型加以辅助。
但是,古典油画艺术的标准并不能以侧重造型或偏重色彩来定高低,最终还是要看作品中传达出来的艺术感染力。
古典油画的另一个形式美表现——笔触,从扬·凡爱克《根特祭坛画》看出,他对自然的描绘孜孜不倦,以无限的注意力和忍耐力对每一个细节的表现都聚精会神,他几乎画得直到整个图画变得像可见世界的一面镜子为止,现实世界的极为平凡的一角,突然像魔术一样被固定在画板上。
在他的《阿尔洛芬尼夫妻的婚约》那个镜子里,在历史上第一次,艺术家成了当时最真实情景的目击者。
由于他用油代替了蛋清,他就可以用尖头笔慢慢的、精确的描绘。
从他的画面中,几乎找不到笔触的入口,从画面上我们看不出作画的过程。
古典油画中肌理形式,一般来说,油画的肌理和三个因素有关。
一是底材,不同纹理的亚麻布经过不同的处理,会形成不同纹理的底子,比如粗纹理亚麻布表面会比较粗糙,有明显纹路,细纹理亚麻布表面会比较细腻,底料打磨平整的情况下可以消除布面肌理。
二是笔法,不同的笔和不同的画法会形成不同的肌理,古典画家常用软的圆头笔使用间接画法绘画,色层比较平比较薄,不容易看出起伏,近现代画家喜欢用鬃毛笔结合直接画法作画,色层比较厚,起伏比较多,容易看到笔触。
三是调和剂,油画调和剂分为油性和乳液型的,油性调和剂画出来的作品表面光泽度比较高,乳液型调和剂画出来的作品表面是亚光效果的,光泽比较含蓄。
当我做完这一系列准备工作时,时间已经花去很多了。
不过现在的我又面临着一个非常有难度的问题,就是将手里的材料组织到我的论文里边。
为此,我请教了美术系已经毕业的师姐,并把我的一些关于论文的设想告诉了她,当然,还有我自己写的论文初稿(不包括介于部分)。
而卧自己,又一头扎进结语之中。
赵宁老师告诉我“一篇论文,最精华的部分就在于论文的结语部分”。
所以,我竭尽全力的思考我这篇论文的结语。
首先,我认为我们作画需要深入的观察生活。
中国古代有为著名的画家叫文与可,他的“胸有成竹”的故事深深的启发着后人。
如同我这次的论文写作,我必须要花许多的时间去查阅各种资料,努力使自己手中的材料丰富。
毛主席说过,没有实践就没有发言权。
也就是这个道理。
因此,准备工作时必不可少的。
其次,将娴熟的绘画技巧与全新表现形式相结合,有了理论的指导,我们还得能够用到自己的实践之中。
古典油画的表现形式,经历了长时间的发展与更新,产生了很多新的手法。
我们可以借助一些现代的经典的方式来完善我们的绘画创作。
3月20日,我的初稿交给老师后,赵宁老师很严厉地批评了我。
说我偏离了论文的题目。
还说,论文要写自己的东西,不能照搬照抄网上的内容。
这句话让我很羞愧。
我认真的看完了自己的论文初稿,真的发现连自己都不太明白自己到底想要表现的是什么。
所以,我又继续修改。
赵老师给我建议,让我主要考虑形式美的部分(初稿中我对古典油画的表述占去了很大的篇幅)。
又过了一周左右,我把二稿送交了赵老师,请他给予斧正。
这次,赵老师表扬了我,说我二稿比初稿好了很多,主题也明确了,不过在结语上海显得比较单调。
他说:“反正时间还有一些,你再想想。
可以向古典油画形式美得最终目的这个方向去思考”。
有了赵老师的肯定评价和引导,我又认真查阅了相关的古典油画形式美的资料,最后得出“形式美向内在美转化”这个新的结论。
是啊,表现形式再美,也是为了表现油画的内在美。
当我把这个发现告诉老师时,他欣慰的笑了。
我想,如果没有老师的引导,我又怎么能发现这一转化呢。
现在,我的毕业论文也已经定稿了。
回首自己的整个大学生涯,我更多的是心理面那份沉甸甸的感激。
感谢辛勤培育我的老师,教会我如此多的知识。
感谢身边的同学,陪我走完人生唯一的一次大学。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论文指导老师。
虽然我们在一起合作的时间不长,但是这不长的一段时间却让我学到了这一生都要难忘的经历。
明白了“做人就如同写文章,人只能做自己,不能做他人。
文章也只能写属于自己的东西,照搬照抄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这个至关重要的“结语”。
我相信,在以后的生活中,不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我都会始终如一的坚持好这一“结语”。
很庆幸,我能在大学结束时遇到赵老师,也很庆幸在大学结束时领会到这句结语。
再次说声:“谢谢您,老师!谢谢您,大学!”
参考文献:
1、《欧洲绘画大师技法和材料》[The materials of the artist](德,马克思•多奈尔著,杨红太、杨鸿晏译,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年)
2、《康定斯基论点线面》(俄,瓦西里•康定斯基著,罗世平译,人民出版社,2003年10月)
3、《中国新技术新产品》(2009年第6期)
4、《油画技法与欣赏》、吉林文史出版社
5、《优化基础知识》、湖南美术出版社
6、《美学与艺术——演讲录》、上海人民出版社
7、《中国话形式美探索》、上海书华出版社
8、《艺术概论》、文化艺术出版社(1983年2月)
9、《艺术理论基础》、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7月)
10、《油画艺术的春天》、文化艺术出版社(1987年7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