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参的药用成分
丹参的药用价值是什么

丹参的药用价值是什么导读:丹参是我国传统常用中药材,有近2000年的应用历史。
东汉《神农本草经》,列为上品,曰:“主心腹邪气,肠鸣幽幽如走水,寒热积聚;除瘕、止烦渴,益气”。
丹参的化学成分主要分为水溶性成分和脂溶性成分两大部分。
水溶性部分主要为酚酸性化合物:丹参素、咖啡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丹酚酸A、B、C、D、E、F、G以及紫草酸和迷迭香酸等。
脂溶性部分主要为二萜类化合物如隐丹参酮、丹参酮I、丹参酮IIA等,其中大部分为邻醌型的丹参酮类,小部为邻羟基对酪型的罗列酮累,除此之外还含有甾醇、糖和黄酮等。
丹参能够改善心功能。
丹参可提高冠状动脉的扩张度,降低冠状动脉阻力,使血液重新分布,提供梗塞区足量的逆行血液灌流,限定梗塞的范围。
据报道,丹参素有缩小犬冠状动脉结扎后心肌梗塞范围和改善左心室功能的作用。
丹参能缓解急性缺血性心脏病的症状,局限心肌梗塞范围。
丹参可增强心肌梗塞区吞噬细胞对坏死心肌碎片的清除作用,加速间质增生,从而有利于梗塞区心肌的修复。
心肌梗塞1周的实验犬应用丹参后,梗塞区域以成熟的肉芽组织为主。
丹参具有增加红细胞膜流动性的作用。
冠心病患者红细胞膜中多种磷脂成分增高,而磷脂酰胆碱降低,过氧化脂质明显增加。
复方丹参治疗后磷脂酰胆碱明显增高,过氧化脂质和其它多种磷脂明显降低。
表明丹参可以改善红细胞磷脂成分和脂质过氧化的异常,具有调节磷脂代谢的作用。
丹参有改善血液流变学的作用。
丹参可以抗血小板粘附、凝聚和释放;降低血液粘度,加快红细胞流速;调节内、外凝血系统以及促进纤维溶解系统功能;可使血粘度增高的心血管病患者的红细胞电泳时间缩短、全血粘度、高切变率、低切变率明显降低,有利于保护心肌组织。
丹参具有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注射丹参后,兔外周微循环及犬肠系膜微循环血流速度明显加快,毛细血管网开放数目明现增多,原聚集的红细胞(RBC)有不同程度的解聚。
丹参中国药典标准

丹参中国药典标准丹参是一种中草药,也被称为红参、血栓通。
在中国药典中,丹参有着详细的标准和规定,下面将对丹参的药典标准进行详细介绍。
丹参的药材是丹参的根茎,成熟的根茎连同主根一起采收,除去根冠和须根,晒干备用。
药材应具有鲜红色或紫红色,表面有皱纹和纵裂的根茎。
根茎应具有较大的长度和直径,有的根茎还带有分枝。
根茎应无虫蛀、腐朽、生霉及糟粕者。
二、【性状特征】丹参的根茎一般呈圆柱形或近圆柱形,多弯曲,长10-20厘米,直径0.3-2厘米。
表面紫红色或紫褐色,有皱纹和纵裂。
质坚韧,断面呈淡红色或鲜红色,有凹陷的纵隔和弦纹。
气香,味微苦。
三、【理化性质】丹参含有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ⅢA等活性成分。
研究发现,丹参具有舒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心肌缺血、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药理作用。
四、【有效成分】丹参中的有效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类化合物,其中包括丹参酮、丹参酮ⅡA、丹参酮ⅢA等。
这些成分具有改善血液循环、抗炎、抗氧化、抗凝血等作用,对心脑血管疾病具有疗效。
五、【药理作用】丹参具有扩张血管、增加血流量、抗血小板凝聚、抗炎、抗氧化等药理作用。
丹参还可以改善微循环,增加红细胞变形能力,减少黏滞度,抑制血小板凝聚,降低血小板粘附,增加纤溶活性,防止和抑制血栓形成。
六、【临床应用】丹参主要用于治疗心脑血管疾病,如心绞痛、心肌梗死、冠心病等。
丹参还可以用于治疗糖尿病、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
丹参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成为许多中药方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不仅具有显著的疗效,而且具有较低的毒副作用。
丹参的药典标准的制定和实施,使得丹参的质量得到保证,从而更好地发挥其药理作用,为人们的健康提供了有效的保障。
对丹参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析

对丹参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的分析摘要】丹参在我国具有悠久的种植历史,是得到公认的传统中药。
材在我国中医药历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丹参的药用功能较多,能够取得确切的临床疗效,所以已经得到了中医药界的普遍认可。
了解丹参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是提高丹参药用价值的重要基础,本文将对丹参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简要探讨,希望能够为丹参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丹参;药用成分;药理作用丹参是我国常见的中药材之一,属于唇形科植物,性微寒,味微苦,归肝、心经。
在我国著名的中医药著作《神农本草》中就提到了丹参,称其为上品中药材。
书本上记载了丹参的多种疗效包括保肝、活血化瘀和安神宁心等[1]。
除了以上常见的临床疗效外,丹参还可以用于治疗胸痹心痛、失眠多梦和月经紊乱等,都能够获得确切的临床疗效。
现代药物分析学通过先进的科学手段,分析了丹参的药物成分发现,其中有丰富的丹参酮和丹参素等药用成分。
是其药理作用的主要成分。
本文对丹参的药用成分和药理作用进行简要探讨,为临床应用丹参提供参考。
1、丹参的药用成分丹参的药用成分是当前研究的热点之,一已经证实丹参具有水溶性和脂溶性两种成分,经过研究发现,这两种成分均属于药用成分。
下面对这两种成分的具体药用作用进行概括如下。
首先,丹参的水溶性成分包括丹参素、原二茶醛和丹酚酸B,这三个成分都具有药用价值,具体表现在抗凝血,抗氧化,抗血栓以及保护细胞等方面,已经证实具有明显的应用作用。
其次是脂溶性药用成分,主要包括丹参酮、丹枫霜等相关菲醌衍生物,这些植物性成分具有促进血液循环以及减轻炎症反应、杀灭细菌等药用价值[2]。
2、丹参的药理作用2.1在肿瘤方面的药用效果丹参具有抗肿瘤的作用,起作用的药用成分主要是丹参酮,经过学者研究发现丹参酮参与到抑制肿瘤细胞繁殖的过程中,能够促进肿瘤细胞凋亡,因此可以有效预防和治疗肿瘤。
①抑制肿瘤细胞繁殖研究人员在丹参的根部分离提取了16种活性成分,其中含有丹参酮色素等药用成分,将活性成分应用于三种肿瘤细胞株观察处理后发现,这些肿瘤细胞相比处理前的细胞繁殖速度明显降低,进一步研究发现丹参酮参与到了抑制肿瘤细胞繁殖的过程中,主要机制是丹参酮具有特殊的菲环结构,这一结构能够可以和肿瘤细胞中的DNA分子结合,另外丹参酮中的醌类结构可以形成自由基,在这两种作用的结合下,肿瘤细胞的DNA合成速度降低,从而抑制了繁殖过程。
丹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

丹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丹参别称红根、大红袍、血参根等,为唇形科鼠尾草属植物丹参的干燥根和根茎,入药具有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对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疮疡肿痛等症有治疗作用,下面我们就一起来看一看丹参的功效与作用及食用方法吧!丹参的药用价值【性味】味苦,微寒。
【归经】心、肝经。
【功效】活血祛瘀、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治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瘕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
丹参的药用功效1、活血祛瘀:丹参苦泄,归心肝经,主入血分,功善活血化瘀,去瘀生新。
2、通经止痛:丹参入心肝血分,性善通行,能活血化瘀,通经之痛,为血瘀证之要药。
3、清心除烦:丹参性寒入心经,有清心凉血,除烦安神之功。
4、凉血消痈:丹参性寒如血分,既能凉血活血,又能散瘀消痈。
丹参的药理作用1、抗心肌缺血作用:丹参煎剂、复方丹参注射液、丹参素等对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家兔或大鼠心肌缺血均有不同程度的保护作用,能改善心电图缺血性变化。
2、抗脑缺血作用:丹参对缺血后脑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使缺血后脑组织及线粒体、粗面内质网等超微结构的病理改变明显减轻。
3、抗血栓作用:丹参酮Ⅱ、磺酸钠、丹参素能抑制小鼠、大鼠的体外血栓形成,抗血栓形成与其抗凝血及抑制血小板聚集等作用有关。
4、镇静镇痛作用:丹参能明显抑制小鼠自主活动,与眠尔通和氯丙嗪合用能增强抑制效果,也能增强戊巴比妥钠的催眠效果,还能抑制猫丘脑后核内脏痛放电。
5、增强免疫作用:丹参注射液能延长小鼠同种异体移植心肌组织的存活期,减轻移植物的毛细血管损伤,保护心肌细胞,减轻免疫细胞浸润,对抗排斥反应。
6、抗菌消炎作用:丹参的提取物及隐丹参酮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其他耐药菌株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能明显抑制大鼠蛋清性、角叉菜胶性、右旋糖酐性、甲醛性关节肿。
丹参的食用方法1、红糖丹参茶【材料】丹参15克,水150毫升,红糖适量。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丹参的生物学特性研究丹参,作为一种具有悠久药用历史的植物,其在中医药学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为了更好地了解丹参的生物学特性,本文将从形态特征、生态环境、分布区域、药用价值和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阐述,并展望丹参生物学特性研究的未来发展。
1、引言丹参,学名Salvia miltiorrhiza,属于唇形科植物。
丹参具有祛瘀止痛、活血通经、清心除烦等功效,广泛应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病。
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丹参还具有抗炎、抗肿瘤、抗氧化等多种生物活性。
因此,对丹参生物学特性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形态特征丹参为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壮,分枝有时有极狭的翅。
茎直立,四棱形,具槽,密被长硬毛,多分枝。
叶状枝窄长圆形,上部渐尖,下部渐狭,基部具浅齿,两面密被柔毛,绿色或稍带紫色。
总状花序很短,具2-4朵花;花梗很短;花萼钟状,绿色;花冠蓝紫色,檐部微呈二唇形。
浆果熟时红色。
3、生态环境丹参生长于海拔1200-1700米的山沟、溪旁、山坡等生境中,适应性较强。
适宜生长的气候条件为温带和亚热带气候,喜欢凉爽、湿润的环境,耐寒、耐旱、喜肥沃的土壤。
4、分布区域丹参主要分布于我国安徽、山西、陕西和甘肃等地,以及其他亚洲国家和地区。
目前,已经有许多地方开始进行丹参的大规模人工栽培,以满足中药材市场的需求。
5、药用价值丹参具有广泛的药用价值,其根部和地上部分均可入药。
丹参含有多种化学成分,包括黄酮类、酚酸类、二萜类等。
药理研究表明,丹参具有抗炎、抗氧化、抗肿瘤、抗菌等多种生物活性,对于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疾病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在临床应用方面,丹参常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心梗等疾病,以及慢性肝炎、肝硬化等消化系统疾病。
此外,丹参在美容、保健品等领域也有广泛应用。
6、研究现状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对丹参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深入研究。
在基因组学方面,通过对丹参基因组的测序和分析,发现了许多与丹参药用功能相关的基因及其作用机制。
丹参的副作用

丹参的副作用丹参,又称红参、蜀红、蜀参等,是一种具有较高药用价值的中草药,广泛用于中医和民间药方中。
丹参主要含有黄酮类、倍半萜类、丹参酮等活性成分,具有抗氧化、抗炎、抗凝血、改善心脑血液循环等药理作用。
但是,任何药物都存在一定的副作用和不良反应,丹参也不例外。
以下是丹参的常见副作用。
1. 胃肠道反应:丹参可引起口干、恶心、呕吐、上腹不适等胃肠道反应。
这些不良反应通常是轻微的,并且随着用药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减轻或消失。
2. 过敏反应:某些人对丹参可能存在过敏反应,表现为皮肤瘙痒、红斑、皮疹等。
严重的过敏反应如荨麻疹、血管神经性水肿、哮喘等则较为罕见,但仍需引起重视。
3. 凝血功能不良:丹参具有抗凝血作用,可能会导致凝血功能下降。
该副作用较为常见,在使用丹参时需要密切监测凝血功能,特别是对于存在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
4. 药物相互作用:丹参中的活性成分可影响一些药物的代谢和排泄,从而引起药物相互作用。
例如,丹参可能影响华法林等抗凝药物的疗效,增加出血风险。
因此,在使用丹参时,需要注意与其他药物的潜在相互作用。
5. 其他:少部分患者在使用丹参后可能出现头痛、头晕、心悸、腹泻等不适反应,一般情况下这些反应不严重,并会随着剂量的调整而减轻或消失。
建议在使用丹参前,咨询医生的指导。
特别是对于患有严重心血管疾病、凝血功能障碍或正在接受抗凝治疗的患者,以及孕妇、哺乳期妇女等特殊人群,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密切监测用药效果和副作用。
另外,丹参是属于传统中药的范畴,其临床价值还需要更多的研究和验证,不宜盲目使用。
在用药过程中,若出现不适或异常反应,应及时停药,并咨询医生的意见。
河北省道地中药材——丹参

1丹参的功效丹参味苦、微辛,性微寒,具有活血祛瘀、养血安神、凉血消肿等功效。
主要成分丹参酮、隐丹参酮和丹酚酸等。
具有通经止痛、清心除烦、凉血消痈的功效。
用于胸痹心痛、脘腹胁痛、症瘕积聚、热痹疼痛、心烦不眠、月经不调、痛经经闭、疮疡肿痛等症。
2形态特征丹参系多年生草本,高30~80cm ,全身密被黄白色柔毛及腺毛。
根细长,圆柱形,肉质、肥厚,外面朱红色,内面白色,长5~15cm ,直径4~14mm ,疏生支根。
茎四棱形,上部分枝;叶对生,单数羽状复叶,小叶3~5片。
顶端小叶片较侧生叶片大,小叶片卵圆形。
轮伞花序顶生兼腋生,花唇形,蓝紫色,上唇直立,下唇较上唇短,花期5~10月。
小坚果长圆形,熟时暗棕色或黑色,果期6~11月。
3丹参的分布野生丹参常生于向阳山坡、林下草丛或溪谷旁,海拔120~1300m ,我国除黑龙江、吉林、内蒙古北部高寒地区以外,几乎各省、区、市均有分布,主要分布在山东、陕西、河北、河南、山西、四川等地。
丹参人工种植较为普遍,产地分布极其广泛,主要产于山东、河北、四川、安徽等地。
4生物学特性丹参喜气候温和、光照充足、空气湿润、土壤深厚肥沃的环境。
在年平均气温17.1℃、平均相对湿度77%的条件下生长发育良好。
适宜在肥沃的砂质壤土上生长,对土壤酸碱度要求不高,中性、微酸及微碱性土壤均可种植。
生育期若光照不足,气温较低,则幼苗生长慢,植株发育不良。
丹参怕旱怕涝,忌连作。
5丹参市场行情丹参作为一种重要的中药材,药用价值较高,市场需求量不断增加,价格也随之呈稳定上涨趋势。
野生资源的快速减少促进了人工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加上人工栽培技术不断成熟等因素,丹参的产量逐年递增,但高产量并没有造成低价格,目前丹参行情仍处于相对平稳的高价位运行。
6种植效益分析6.1投入。
丹参种植成本包括种苗费用、土地租金、肥料及农药、人工费用等。
种苗费用500元/亩;人工肥料成本600元/亩;机械采收200元/亩;土地租金800元/亩。
丹参代谢途径开发及其药用价值研究

丹参代谢途径开发及其药用价值研究丹参,学名为红花葵,是一种常见的草本植物,广泛分布于我国南北各地。
自古以来就被人们广泛用于医疗领域,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降低血脂等多种药用功效。
近年来,随着新药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丹参代谢途径的研究也越来越深入。
本文将探讨丹参代谢途径的开发及其药用价值研究。
一、丹参的含药成分及药理作用据研究发现,丹参中含有多种重要的药物成分,如丹参酮、丹参二酮、丹酚酸等,这些成分对人体具有重要的药理作用。
其中,丹参酮可以促进心脏血管的收缩和舒张,增强心脏的供血功能,对心脏病和高血压等疾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丹参二酮则具有很强的抗凝血作用,可有效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丹酚酸则可降低血脂、抑制炎症反应,对预防动脉粥样硬化等疾病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丹参代谢途径的研究1、丹参的药代动力学研究药代动力学是指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等生物过程。
针对丹参这种中药材,药代动力学的研究可以帮助科研人员更好地把握其作用机制,提高其治疗效果。
当前,已有不少研究人员对丹参的药代动力学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例如,研究人员通过LC-MS/MS技术测定了丹参酮、丹参二酮和丹酚酸等成分在体内的代谢情况,并对它们的药物代谢途径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为丹参的临床应用提供了有力的依据。
2、丹参的药物相互作用研究药物相互作用是指两种或多种药物在体内发生的相互影响,可能导致药物作用增强或减弱。
对于丹参这种中药材,药物相互作用的研究非常重要,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了解其在临床应用时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目前,已有研究表明,丹参与一些抗血小板、抗凝血药物可能存在药物相互作用,因此在服用丹参时需要严格控制剂量,以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三、丹参药用的未来展望1、开发新型药物随着丹参代谢途径的不断深入研究,科研人员可以更好地发掘其药用价值,研制出更加精准、安全、有效的治疗药物。
例如,有研究人员试图将丹参酮等药物成分进行结构修饰,以提高其生物利用度和药效,未来很可能成为开发新型药物的重要途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2.7 抗肿瘤作用 (1)丹参酮对肿瘤细胞有杀伤作用。体内外
实验研究表明,一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
有着广泛的菲醌结构,其中菲环结构与 DNA分子相结合,而呋喃环、醌类结构可 产生自由基,从而引起DNA损伤,抑制肿 瘤细胞DNA合成;另一方面,丹参酮通过 抑制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增殖 相关的基因表达,影响DNA多聚酶活性, 以抑制DNA合成,从而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 2.5 抗心肌缺氧作用 孙学刚等〔8〕研究丹参酮对缺氧心肌细胞膜电位 (MP)和线粒体膜电位(MMP)的影响,结果表明丹
参酮能显著降低因缺氧引起的心肌细胞钙离子 [Ca2+]的升高,抑制缺氧细胞钙超载,减少触发
活动和折返,降低心率而防治心律失常;并且通
过降低细胞膜离子通透性,抑制因缺氧导致的离 子顺浓度梯度透过细胞膜,减少钙离子[Ca2+]内 流导致的细胞内钙离子[Ca2+]增加和K+外流导致 的细胞内K+减少,从而升高了缺氧引起的MP和 MMP降低,使缺氧状态下心肌细胞膜电位(MP)和
• 2O世纪9O年代,学者们发现丹参的主要作用在 于其水溶性酚酸类物质,从中可分离出丹酚酸、 迷迭香酸、咖啡酸等27种成分,其中丹酚酸A、 丹酚酸B的抗氧化活性比维生素E强百倍至千倍。 中科院上海药物所发现,以丹参乙酸镁为主要成 分的丹参多酚酸盐是丹参中最重要的有效活性物 质, 其在抗氧化、抗凝血、细胞保护、扩张血管、抗 衰老等方面具有明显作用。2005版国家药典首次 将丹酚酸B作为丹参片的质控标准。
• 3.1.3 妇科感染性疾病 张敏〔19〕应用丹参酮配伍甲硝唑治疗细 菌性阴道病,实验组口服丹参酮,3片/次, 3次/d,14d为一疗程;阴道填塞甲硝唑栓 0.5 mg,每晚1次,7d为一疗程。对照组阴 道填塞甲硝唑栓0.5 mg,每晚1次,7d为一 疗程。两组均随访3个月,于每月月经后来 院复查。实验组60例中,总有效率100% ; 对照组58例中,总有效率66%。
• 线粒体膜电位(MMP)保持在基线水平,保 护心肌细胞,防治心律失常。丹参酮的作 用可能在于抑制钙内流,减少钙依赖钾通 道的通透性,减少钾外流,或直接抑制钙 离子Ca2+内流,使细胞膜电位维持在正常 水平,保护心肌细胞。 2.6 对脑血管的作用
• 2.6 对脑血管的作用 • 脑血管作用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损伤(HIBD)是引
• 3 临床应用 3.1 感染性疾病 3.1.1 外科一般化脓性感染 丹参酮用于治疗金 黄色葡萄球菌及白色葡萄球菌感染的骨髓炎有较 好的疗效,对初发或感染较轻的病例疗效显著。 对病情较重病程长,有窦道和死骨的病例配合外 科手术效果好。长期服用丹参酮未产生耐药性, 对耐抗生素的金葡菌仍敏感〔16〕。2% 丹参酮 凡士林油膏外用,有抗菌、消肿、消炎作用,能 促进伤口愈合。
• 曲静等〔11〕发现,丹参酮ⅡA对人阴性乳腺癌 细胞具有生长抑制、凋亡诱导和多耐药逆转作用, 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DNA合成、细胞周期阻滞、 上调凋亡相关基因,以及下调多耐药相关基因 BCRP/ABCG2表达有关。(2)丹参酮对肿瘤细胞 有诱导分化作用。临床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对 多种白血病细胞有诱导分化作用,考虑其可能是 通过抑制细胞原癌基因、诱导抑癌基因的表达, 阻止细胞进入S期及DNA合成,从而诱导肿瘤细 胞分化。
丹参的药用成分 及临床研究进展
天津市第二人民医院 吴丽新
•
• 摘要 近年来对丹参药用成分及临床应用上的研究,无论 从深度及广度上都有了很大的进展,丹参中的水溶性和脂 溶性成分具有广泛而复杂的药理作用,丹参有效成分的药 理作用表现在多个方面,丹参酮类化合物以改善血液循环、 抗菌和抗炎作用为主;而丹酚酸类化合物则以抗氧化、抗 凝血和细胞保护作用尤为突出。临床上广泛应用于感染性 疾病、心脑血管疾病等。现对相关文献进行归纳和总结, 对丹参的药用成分及其在临床上的应用作一综述。
• 田厚伦等〔18〕分别治疗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患 者各100例,对照组采用抗菌、抗病毒、退热、 止咳、雾化吸入等西医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 加服丹参酮胶囊(0.25 g/粒),治疗组有效率66 % ,对照组有效率44%,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 (P<0.05)。丹参酮与抗生素联合应用的方法对小 儿反复呼吸道感染有明显疗效。丹参酮可以抑制 白细胞的趋化性,从而阻止白细胞过度游出和聚 集,防止溶酶体酶、氧化代谢产物等过多释放, 减轻组织损伤,以控制炎症发展。
• 此外,丹酚酸可诱导脑内C-fos基因和蛋白的表达, 抑制脑组织中NO含量和诱导型NO合酶活性,促 进突触体的蛋白磷酸化,从而抑制神经细胞的凋 亡〔10〕。丹参多酚酸盐的抗氧化作用,对NO 的代谢调节作用和对信号传递的调控作用,有助 于保护脑组织,改善学习记忆功能。此作用有望 使其用于老年性痴呆、脑萎缩、脑血管损伤后遗 症和颅外伤后遗症的辅助性治疗。
• 另外,丹参具有显著的抗脂质过氧化损伤作用,亦可用于 减轻或避免病毒、乙醇和药物对肝脏造成损伤〔1〕 2.2 抗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 实验研究〔2〕表明,丹酚酸对多种因素引起的血小板
聚集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且在抑制血小板聚集的同时, 对胶原诱导的血小板释放5一羟色胺也有显著抑制作用。 丹参多酚酸盐通过抑制血小板P-选择素表达,阻断血小板
• 两组总有效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实 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丹参酮的雌激素样 活性对阴道黏膜的生理和药理作用,可以 改进阴道壁的皱襞结构,使上皮细胞内糖 原含量增加。在乳酸杆菌的作用下,上皮 内糖原分解成乳酸,具有阴道内的自净作 用。
• 3.1.4 肝炎 白晶等〔20〕将62例慢性乙型肝 炎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0例,用甘草酸二胺、 促肝细胞生长素等基础护肝治疗;治疗组32例, 在基础护肝治疗同时,加用丹参酮注射液8mg, 静注1次/天,两组治疗期均为3个月。采用放射 免疫法测定血清透明质酸(HA)、层黏蛋白(IN)、 前胶原III肽(PCIII)、IV型胶原(IV—C)各项指标, 两组在治疗后各指标均较治疗前下降,且差异有 显著性(P<0.O1)。丹参酮可以促进肝内胶原蛋 白的降解,加速肝纤维化组织的重吸收,增加肝 脏对HA、PCIII及IN的摄取和分解,使其含量下降, 改善肝纤维化程度。
• 3.1.2 五官科感染性疾病 吴玮等〔17〕选取慢 性化脓性中耳炎和急性外耳道炎49例,随机分为 两组,实验组使用丹参酮滴耳液,对照组使用氧 氟沙星(安利)滴耳液,以病人症状减轻及细菌培 养结果作为疗效判定标准。实验组总有效率为 87.5%(28/32),对照组总有效率为93.3%(28/ 30)。两组改善流脓症状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但 丹参酮滴耳剂使用方便,用药次数少,作用持久, 毒副作用少,可以作为一种安全、新型、高效的 滴耳剂应用于感染性耳部疾病的治疗。
菌具有明显的抗菌作用,其中隐丹参酮作用最强。 薛明等〔12〕通过体外不锈钢圈法,测定结果显 示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隐丹参酮(6.25 mg/L)高度 敏感。这是由于通过与金属离子铁、锌形成1:1
的配位体后,隐丹参酮锌具有更强的抑制金黄色 葡萄促进体外诱导骨髓基质细胞向心肌样 细胞转化,可作为细胞外科一种良好细胞来源为 细胞性心肌成形术探索一条新的途径〔13〕。左 强等〔14〕研究发现,丹参酮ⅡA对瘢痕成纤维 细胞的增殖具有显著抑制作用,并且能够诱导其 发生凋亡,这为寻找治疗增生性瘢痕的药物提供 了新的思路。丹酚酸B和丹参酮ⅡA均可通过抑制 动脉粥样硬化时炎症介质的表达,达到防治动脉 粥样硬化的目的〔15〕。
• 另外,丹酚酸可减少I型胶原合成和mRNA 表达量, 其作用强于维生素E〔5〕 。杨伟峰〔6〕等发现, 丹参酮可剂量依赖性地抑制HSC增殖,不同程度 抑制I型胶原、透明质酸和层粘连蛋白分泌,提示 其在细胞水平有抗肝纤维化效应。丹参酮ⅡA磺 酸钠(DS-201)抑制人肾间质纤维化来源的成纤维 细胞(hR )体外增殖,可能是通过抑制细胞中 cyclin E基因的表达阻滞细胞通过G1/S关卡,从 而延长细胞周期实现的,这种显著抑制作用可能 是其治疗肾间质纤维化的机制之一[7]。
• (3)丹参酮诱导肿瘤细胞的凋亡。丹参酮ⅡA 一方面通过对细胞周期的影响而抑制其增 殖,另一方面,通过Fas途径、增加bax表 达和减少bcl-2,以诱导凋亡。此外,丹参 酮ⅡA还可通过选择性的激活Caspase家族 成员来发挥其抗癌作用。
• 2.8 抗菌作用 总丹参酮中隐丹参酮、二氢丹参酮I、羟基丹参酮、 丹参酮ⅡB、丹参酸甲酯5种成分对革兰氏阳性细
与单核细胞、中性粒细胞等的黏附及其血液凝固瀑布反应; 并通过降低TXB 2和P_选择素水平,发挥显著的抗血小板 聚集作用,从而有助于维持血运和预防血栓形成。
• 2.3 减轻缺血组织再灌注损伤 组织在缺血再灌注中产生的大量氧自由基可明显 抑制钾通道活动,从而对组织尤其是心肌组织和 脑组织造成损伤。丹酚酸B可通过减少内皮素的 释放,改善血栓素/依前列醇(TXA2/PGI2)系统 的平衡状态,从而减轻心肌细胞的损伤〔3〕。丹 参多酚酸盐还可通过抑制内皮细胞参与的炎性反 应、改善能量代谢、促进血管内皮细胞迁移、抑 制醛糖还原酶活性及减轻钙超载等机制,对缺血 再灌注损伤组织进行保护。
• 2 药理作用 2.1 清除自由基和抗脂质氧化 自由基引发的脂质过氧化反应与许多疾病的发生 及发展有密切关系。丹酚酸类化合物具有很强的 抗氧化作用,可以清除超氧阴离子和羟基自由基, 从而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丹参酮ⅡA 是一种有 效的细胞内脂质过氧化产物与DNA互相作用的抑 制药,它对DNA 的保护作用可能是通过清除脂类 自由基,阻断脂质过氧化的链式反应,从而抑制 DNA加成物的生成以减少细胞毒性。
• 动物实验表明,丹参酮ⅡA能使脑缺血大鼠 的神经行为明显改善,脑梗死范围和脑含 水量显著降低,提示其对大鼠局灶性脑缺 血再灌注损伤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另外, 丹参酮ⅡA亦能拮抗脑缺血再灌注引起的 SOD活力下降及MDA含量升高,并可使脑 组织氧化亚氮(NO)水平显著下降[4]。
• 2.4 抗肝肾损伤及肝肾间质纤维化 丹参具有良好的保护肝细胞损伤、促进肝细胞再 生作用,其主要机制包括改善肝脏局部血液循环、 抗脂质过氧化、阻滞钙离子内流和提高网状内皮 系统吞噬作用等;另外,还可通过抗肝细胞变性、 坏死,间接抑制肝纤维组织重吸收,从而阻断肝 纤维化的进程。丹酚酸在急性和长期肝损伤过程 中能够对抗Ih半乳糖胶引起的大鼠肝损伤,显著 降低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天冬氨酸转氨酶活性及 肝组织丙二醛和羟脯氨酸水平,并抑制胶原在肝 组织中沉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