藤野先生【部编版PPT】
合集下载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共42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18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国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19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20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 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 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 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 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8
藤野先生(1874-1945) 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 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 时(1904-1906)的老师。
9
藤野先生照片和照片背后题词
10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注解及“读一读、写一写”的字 词。
2、理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 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似褒实贬的讽 刺手法。本文的叙述线索。 (难点)
藤
野
先
鲁 迅
生
1
鲁迅(1881—1936)生于浙 江绍兴,原名_周__树__人__,字_豫__才__ ,我国_现__代伟大的 __文__学__家__、__思__想__家__、__革__命__家____。 自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狂__人__日__记_ 》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作品集:小说集 _《__呐__喊__》__《__彷__徨__》__;回忆性散 文集_《__朝__花__夕_拾__》___;散文诗集 _《__野__草__》__;杂文集 _《__华__盖__集__》__《__坟__》__《__二__心__集__》_等 。本文选自_《__朝__花__夕__拾__》_
在东京
清国留学生的丑态 所见所闻——
不学无术 思想腐朽
爱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国
所 感—— 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19
去仙台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20
在仙台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 者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 的不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 国国民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 反映出他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8
藤野先生(1874-1945) 名叫藤野严九郎,
1901至1916年在仙台医专 任教,是鲁迅在仙台学医 时(1904-1906)的老师。
9
藤野先生照片和照片背后题词
10
教学目标
1、识记:理解注解及“读一读、写一写”的字 词。
2、理解:了解作品的时代背景和课文的主要内 容。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似褒实贬的讽 刺手法。本文的叙述线索。 (难点)
藤
野
先
鲁 迅
生
1
鲁迅(1881—1936)生于浙 江绍兴,原名_周__树__人__,字_豫__才__ ,我国_现__代伟大的 __文__学__家__、__思__想__家__、__革__命__家____。 自第一篇白话文小说_《__狂__人__日__记_ 》 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作品集:小说集 _《__呐__喊__》__《__彷__徨__》__;回忆性散 文集_《__朝__花__夕_拾__》___;散文诗集 _《__野__草__》__;杂文集 _《__华__盖__集__》__《__坟__》__《__二__心__集__》_等 。本文选自_《__朝__花__夕__拾__》_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6《藤野先生》课件

日本的爱国青年:满腔的义愤
五、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
❖ 两次异地转学,辗转奔走,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体现; ❖ 往仙台,记得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 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
藤野先生简介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当时中国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犯,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
鲁
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 到日本求学的。
迅
留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 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 。 “变化”指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第一是靠文艺。
学 的誓言。
日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 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本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的 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经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历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于厦门大学写作此文。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五、对于鲁迅先生的认识
❖ 两次异地转学,辗转奔走,无不贯穿着一种情怀,那就是强烈的爱国 主义精神。
❖ 对东京清国留学生的失望和厌恶,是作者爱国思想的体现; ❖ 往仙台,记得日暮里,也有“日暮乡关何处是”的家国愁思; ❖ 记得“水户”,是因为这里是富有民族气节和爱国情感的抗清志士朱
藤野先生简介
本文记叙的是作者赴日本留学时的生活片断,当时中国由于受
到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犯,已经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
鲁
其中就有日本对中国的侵犯。鲁迅是抱着寻求救国道路的心愿 到日本求学的。
迅
留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积极参加 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出“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的意见”指学医救国 。 “变化”指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第一是靠文艺。
学 的誓言。
日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从文, 想以此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本 ❖1906年到东京开始文学活动,翻译介绍外国文学作品,
的 并写出《文化偏至论》等一系列论文。
经 ❖1908年从章太炎学《说文解字》,加入光复会。
历 ❖1909年8月,从日本回国。 1926年10月12日,鲁迅离别藤野先生二十余年后于厦门大学写作此文。
——表达了作者对清国留学生在东京 造成恶浊气氛的强烈厌恶。
②“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
似有此事, 但不完全肯定
——与句末语气的“罢”合用,以诙谐的口 气猜测在仙台受“优待”的原因,带有弱国 国民的辛酸。
③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
与“不”连用,以反 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74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74张PPT)[优秀课件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e5b6a507168884868662d62b.png)
是这样——
术丑态百出,作者 对他们厌恶之极,
不屑与之为伍。
修辞:夸张、比喻、反语
爱 国
去 仙 台 念念不忘
去仙台
日暮里:触发忧国之情
爱国
水户:反清志士客死之地
在 仙 台 “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得到优待
虽然得到一些优待和关照,但面对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作者 推断为“物以希为贵”,感到受到的不 是尊重,而是一种辛酸,一种弱国国民 难于承受的内心的辛酸,这里反映出他 极强的民族自尊心。
怀念付诸行动——挂照片 力 为 写文章 量 斗
爱 国
在东京 所见所闻-- 憎恶至极 日暮里、水户-----忧国忧民 匿名信事件----愤慨心酸 看电影事件----悲愤震动 弃医从文----救国救民
暗线 感情线索
双线结构:
明线: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暗线: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变化 (作者的爱国情感—弃医从文)
(2)“居然睡安稳了”句中“居然”是什么意思? 对表达思想感情有什么作用?
读一读,写一写
fēi
jiàn
jì yì
绯红 油光可鉴 发髻 驿站
shùn yù gěng pōu xié
jī
舜 芋梗 解剖 挟着 畸形
xùn
不逊
nì jié
匿名 诘责
y杳ǎo无音信
huì
教诲
wù jí
深恶痛疾
Piē
瞥见
yì cuò
抑扬顿挫
烂 熳:通常写作烂漫:绚丽多彩。
记 绯 红: 红色鲜红。
一 顿 挫 :和下文的“抑扬”都是形容声音高低转
鲁迅(1881—1936)生于浙江 绍兴,原名周树人,字豫才,伟大的 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自第一篇 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作笔名。
人教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课件:第6课《藤野先生》(共32张PPT)

1921年,发表作 《阿Q正传》成功的塑造 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 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 名著。著名作品集有 《野草》、《朝花夕 拾》、《呐喊》、《彷 徨》、《华盖集》、 《坟》等。本文选自散 文集《朝花夕拾》。
鲁迅生活的绍兴河埠
课文写于1926年, 回忆了1902—1906年 留学日本的片段。鲁 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 救民,但后来却弃医 从文了,我们在本课 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 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运用外貌描写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 2、运用典型事例来突出人物品质 3、叙事有详略之分 4、上下文注意过渡
这篇课文写得很有特点,写与藤野先生相 识、相处,写法上用白描手法,写人抓住特 征,几笔勾勒,就很传神。
记事很注意选用典型事例,选用了四个典型事例 来表现藤野先生的高尚品质。
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呆子,黑脸短毛,长喙大 耳,脑后又有一溜鬃毛,身体粗糙怕人,头 脸就象个猪的模样。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 行动如弱 柳扶风。 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孔明身长八尺,面如冠玉,头戴纶巾,身披鹤氅, 飘飘然有神仙之概
“我”对藤野先生怀有一种怎样的感情? 引用课文内容简要回答。
“我”对藤野先生的感情:
首先是 感激、怀念 体现在:
①
②
③
然后是 愧疚 之情。
文中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直接写 藤野先生,这些事情与藤野先生有 何联系?作者是用什么中心意思来 统摄全文的?找出文章的暗线。
鲁迅留学日本的经历
1902年4月到日本,入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 积极参加反清爱国活动,在《自题小像》诗中发 出“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两年后弃医 从文,想以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第6课《藤野先生》课件(共35张PPT)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 xiè )浑身解数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词语集注
绯红:鲜红。 油光可鉴:文中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像镜子一样 可以照人。鉴,照。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掌故:关于历史人物、典章制度等的传说或故事。文中指学 校里发生过的一些事情。 畸形:不正常的形状。生物体某部分发育不正常,本文指旧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 到日本留学。
✓ 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想通过医 学达到改造国家的目的。在此期间他结识了 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 鲁迅的思想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弃医从文, 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
✓ 20年后,鲁迅在反动军阀和御用文人的迫害 下,离开北京,来到厦门。《藤野先生》就 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写的,作为对藤野先生永 久的纪念。
词语集注
不逊: 傲慢无礼。逊,谦逊。 匿名: 不署名或不署真实姓名。匿,隐藏。 诘责: 质问并责备。 流言: 快速传播的毫无根据的话。 凄然: 形容悲伤难过的样子。 小而言之: 就小的方面说。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深恶痛疾: 形容对某人某事极为厌恶,痛恨。恶,厌恶。疾,憎恨。
先生的相识、相处和离别, 藤野先生的怀念之情以及
并通过典型事例表现了藤 先生的崇高精神对作者的
野先生的高尚品德。
激励和鼓舞。
整体感知
文章标题是对全文思想内容鲜明精炼的概括。 你认为课文是以什么为中心记叙的?叙事线索是什么?
选材
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 中心组织材料。
叙事线索
作者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相识—相处—离别—怀念)
第四层(第32—35段)
写作者离开仙台与
第三层(第24—31段) 藤野先生依依惜别。
写匿名信和看电影,
激发作者的爱国热情。
部编本八年级语文上册《藤野先生》PPT课件(共33张ppt)PPT课件

生活。鲁迅先生鄙视他们、厌恶他们、感到失望。
展示提升
朗读27-31段,概括段落内 容,并分析这一部分内容与鲁迅 弃医从文的关系
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 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 了:也无怪他们疑惑”这句话?
这句话不是直接、正面表述作者的愤 慨,而是以其实中国的日本人的心理来写, 这种出于偏见而武断作结论,侮辱人格的 做法引起作者极大的愤慨,这种愤慨不仅 是因个人的人格遭受侮辱,更因民族衰弱 在列强面前遭到歧视而产生的悲哀。话中 表达了作者极强的民族自尊心和忧盼祖国 强盛的愿望。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高高耸起的学
生制帽比作富士山,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清
国留学生”既不想剪辫子又怕被外国人嘲笑
的心理,反映了他们庸俗、浑浑噩噩的精神
状态,表达了作者对他们的厌恶之情。
反语
反语即通常所说的“说反话”, 就是运用跟本意相反的词语来表达此
意,一般含有否定、讽刺及嘲弄的意
思,是一种带有强烈感情色彩的修辞
其时进来的是一个黑瘦的先生,八字须, 戴着眼镜,挟着一叠大大小小的书。一将书 放在讲台上,便用了缓慢而很有顿挫的声调, 向学生介绍自己道: “我就是叫作藤野严九郎的……。” 后面有几个人笑起来了。他接着便讲述 解剖学在日本发达的历史,那些大大小小的 书,便是从最初到现今关于这一门学问的著 作。起初有几本是线装的;还有翻刻中国译 本的,他们的翻译和研究新的医学,并不比 中国早。
1902年4月,鲁迅到日本留学。先入东京弘文学院速 成班补习日语。1904年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在此 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与其建立了深厚的情谊。后弃 医从文,想从改变国民精神入手,挽救民族危亡。20多
年后,鲁迅在北洋军阀反动政府的迫害下离开北京,到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6课《藤野先生》优质课件(共95张PPT)精选全文完整版

鲁迅(1881—1936) 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用笔名“鲁迅”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27—1935年的杂文,深刻地分析了各种社会问题,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为中国革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代表作有《彷徨》《野草》《朝花夕拾》等。有多种版本的《鲁迅全集》行世。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第一课时
第二课时
6 藤野先生
从幼儿园到小学,再到初中,老师们一路陪伴着大家成长,其中哪位老师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呢? 鲁迅在日本留学期间,遇到一位令他终身难忘的老师。他是谁呢?今天,让我们一起来认识这位老师吧。
1.学习选取典型事例和抓住主要人物特征刻画人物形象、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重点)2.把握本文的线索,体味含义丰富的语言,特别是反语的作用。(难点)3.学习藤野先生的高贵品质,理解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素养)
本文记叙了作者留学日本时的生活片段,高度赞扬了日本学者藤野先生正直无私、认真负责、没有狭隘的民族偏见的高尚品质,抒发了作者对藤野先生真挚、深沉的怀念之情,并表述了作者当年弃医从文的思想变化和同反动派斗争到底的决心。全篇洋溢着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一次次看似平常的举动,却让作者念念不忘,可见藤野先生对作者的影响之大。这一切不仅源于藤野先生的正直、无偏见,对待学生一视同仁,还源于作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和爱国情怀。以至于20多年过去,藤野先生的影响仍在,还会给作者鼓舞与力量。
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杳,远得看不见踪影。
抑扬顿挫:
(声音)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美其名曰:
(把不美的事物)美化他的名字叫。曰,叫。
读课文,说说文章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
按照时间先后和空间转换(东京——仙台——离开仙台)的顺序来写的。
第6课《藤野先生 》课件(44张PPT)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上册

42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拓展延伸 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兵败被俘,坐了三年土牢,多
次严词拒绝敌人的劝降。一天,元世祖忽必烈亲自来劝降, 许以丞相之职,他毫不动摇,反而斩钉截铁地说:“唯有 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
43
临刑前,监斩官凑近说:“文丞相, 你现在改变主意,不但可免一死,还依 然可当丞相。”文天祥怒喝道:“死便 死,还说什么鬼话!”文天祥面向南方 慷慨就义了,给世人留下一首撼人心弦 的《正气歌》。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我的意见”指 学医救国 。 “变化”指 弃医从文 。 “变化”的原因是:
认识到医学不能救国,更重要的是改变 国民的精神,而改变精神首先是靠文艺。
30
阅读“惜别”
31
1.在文中找出能表明藤野先生感情的词语。 ——悲哀、凄然、叹息、叮嘱等。 2.“他的脸色仿佛有些悲哀,似乎想说话”, 但为什么“竟没有说”? ——尊重鲁迅先生的人生选择。
25
10.“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句中的“何尝” 是什么意思?
“何尝”与“不”连用,以反诘的语气加强肯定, 说明他们无一例外的幸灾乐祸、麻木不仁。强烈表达 了作者对人们精神麻木的极其沉痛的情感。
句中的“他们”指麻木的中国人。
26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的“中国人”指: 被枪毙 的 中国人、 围观的中国人和“我”。
② 写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表现作者的忧国之情,是作者学 医的主要动机。
③ 写仙台医专的职员对作者的优待是为下文写藤野先生作 正面陪衬。
41
➢ 写日本“爱国青年”寻衅是为藤野先生作反面衬托。 ➢ 写课堂上看电影是作者与藤野先生告别的直接原因。 ➢ 总之,所有这些都与突出藤野先生正直热忱、没有狭隘
的民族偏见的高贵品质有密切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得“水户”,是由于这里是“明的遗民朱舜水先生客死的 地方”,“朱舜水反抗满清,百折不挠……鲁迅一向崇拜他的人 格”(许寿裳语)。沿途只记得这两个地方,反映了作者忧国忧 民的思想。
爱国之情
在仙台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说说你对“大概物依稀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 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以“我”的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在东京 第二部分(4-34):在仙台 第三部分(35-37):离开仙台
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jì
发髻
wù
深恶痛疾
yǎo
杳无消息
jiàn
油光可鉴
dùn cu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 富有变化。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 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 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 事重提”,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 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都选自这一本集子。
piē
jī
pōu
瞥见 畸形 解剖
xùn jié
pá
不逊 诘责 扒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毛泽东评价他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 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在追求 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
总之,不伦不类,是蛇鼠两端的两 面派。
赏析语言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讽刺意味。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 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 国留学生”的厌恶、鄙视和反感。 删去“成群结队”和“实在”好不好?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 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去仙台 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暮里、水户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 反映了什么?
“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 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引发了思乡之情。而且当时清政 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 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 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
6 藤野先生
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 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 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 本仙台医专留学时遇到的藤野先 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 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个。”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
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
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
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爱国之情
写这件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一般日本人民的友好, 为藤野先生的形象做陪衬。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 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文章前两段,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 缺乏民族自尊心。
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
在东京
精读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无非”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东京的厌恶。
作者写了东京哪些让他厌恶的人与事?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 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 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 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 新的信仰。
鲁迅是爱国的,希望通过留学学习知识,救国救民。
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 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 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在东京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没有离题,这部分内容有个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
在东京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途径“日暮里”“水户”
在仙台
仙台医专的职员优待“我”
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爱国青年”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离开仙台
“我”将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装订、收藏 “我”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公寓墙上,激励自己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 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 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 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是否偏题?
爱国之情
在仙台
到仙台后“我”受到了怎样的优待? 不但学校不收学费,几个职员还为“我”的食宿操心。 说说你对“大概物依稀为贵罢”这一段话的理解。
文中所写事件变换了几次地点?请找出文中表明地点转换 的语句。
东京也无非是这样 我就往仙台的医学专门学校去 我离开仙台之后
以“我”的活动地点的变换为标志,全文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1-3):在东京 第二部分(4-34):在仙台 第三部分(35-37):离开仙台
在这些地方,作者分别写了哪些人?哪些事?
jì
发髻
wù
深恶痛疾
yǎo
杳无消息
jiàn
油光可鉴
dùn cuò
抑扬顿挫
【深恶痛疾】厌恶、痛恨到了极点。 【标致】漂亮。文中是反语,用来讽刺。
【杳无消息】一直得不到一点消息。
【油光可鉴】课文里是说头发上抹油,梳得很光亮, 像镜子一样可以照人。
【抑扬顿挫】形容声音、语调等跌宕起伏,节奏分明, 富有变化。
《朝花夕拾》收录了鲁迅于1926年2月至 11月间写作的十篇回忆性散文。这些散文最 初在《莽原》半月刊上发表时,总题为“旧 事重提”,是鲁迅回忆青少年时代生活经历 的一组文章。《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阿 长与〈山海经〉》都选自这一本集子。
piē
jī
pōu
瞥见 畸形 解剖
xùn jié
pá
不逊 诘责 扒手
【鲁迅】(1881-1936),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者。原 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1918年5月,首次以“鲁 迅”为笔名,发表了中国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 日记》。他的著作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 《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朝花夕拾》, 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华盖集》等。毛泽东评价他 是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 革命的主将,他也被称为“民族魂”。
作者为什么着重写“清国留学生”的辫子?
留着辫子,不肯剪掉,说明他们效 忠清王朝,是思想腐朽的保皇党。
辫子盘在头顶,又说明他们在追求 时髦,显示自己是“维新派”。
总之,不伦不类,是蛇鼠两端的两 面派。
赏析语言
“形成一座富士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比喻,有讽刺意味。 “标致”是什么意思?在这里是什么修辞手法?表达了什么 感情? 原意是漂亮,这里是反语,用于讽刺,表达了作者对“清 国留学生”的厌恶、鄙视和反感。 删去“成群结队”和“实在”好不好? 不好。“成群结队”表示“清国留学生”逛公园、赏樱花的人 很多;“实在”对“标致”起强调作用。删去后削弱了讽刺的力量。
去仙台 去仙台途中的哪两个地名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日暮里、水户
为什么会特别提到“日暮里”和“水户”这个地名, 反映了什么?
“日暮里”这个地名引起了作者对“日暮乡关何处是”(唐 崔颢《黄鹤楼》诗句)的联想,引发了思乡之情。而且当时清政 府的时局就像“日落”(暮即落日),反映的是对清政府无能的 失望之情。作者正是为拯救灾难深重的祖国到日本、到仙台的, 所以20年后还记得这个触发自己忧国之思的地名。
6 藤野先生
忆及老师,三味书屋中“极方 正、质朴、博学”的寿镜吾先生 令童年鲁迅信服、敬畏,而在日 本仙台医专留学时遇到的藤野先 生,则如日后鲁迅在回忆中所说 的:“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 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 个。”
1.梳理课文的主要内容,把握回忆性散文的基本特点。 2.透过事件理解作者的情感。 3.揣摩文章独特的语言风格。
பைடு நூலகம்
对一个来自异国他乡的留学生给予特殊待遇,反映了日
本人民善良的心地和友好的情谊。而作者却把这些善意统统
推断为“物以稀为贵”,从作者看来,他感受到的不全是尊
重,这里包含着一个弱国国民的内心辛酸,同时也反映出作
者强烈的民族自尊心。
爱国之情
写这件事与藤野先生有什么关系?
写自己受优待的目的是表现一般日本人民的友好, 为藤野先生的形象做陪衬。
但到傍晚,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兼以满房烟尘斗乱;问问精通时事的人,答道,“那是在学跳 舞。”
“精通时事”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了解许多无聊的事,讽刺“清国留学生”不务正业。
文章前两段,讽刺了清国留学生的麻木不仁、不思进取、 缺乏民族自尊心。
鲁迅为什么厌恶“清国留学生”?
鲁迅去日本留学的目的: 我的梦很美满,预备卒业回来,救治像我父亲似的被误的
在东京
精读1—3段,思考: 作者为什么说“东京也无非是这样”?结合具体 内容进行分析并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
“无非”一词写出了作者对东京的厌恶。
作者写了东京哪些让他厌恶的人与事?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上野的樱花烂熳的时节,望去确也像绯红的轻云,但花下 也缺不了成群结队的“清国留学生”的速成班,头顶上盘着大 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也有 解散辫子,盘得平的,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 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实在标致极了。
病人的疾苦,战争时候便去当军医,一面又促进了国人对于维 新的信仰。
鲁迅是爱国的,希望通过留学学习知识,救国救民。
这些“清国留学生”置国家危亡于不顾,白天逛公园,晚上 学跳舞,打着“维新”的旗号,却又不学无术,思想腐朽,忠君 保皇,所以鲁迅厌恶他们。
在东京这一部分并没有写藤野先生,是否离题?
没有离题,这部分内容有个两个作用: 1.交代离开东京的原因,引出与藤野先生的交往; 2.表现自己的爱国之情。
在东京 留学生赏樱花、学跳舞
途径“日暮里”“水户”
在仙台
仙台医专的职员优待“我”
藤野先生
添改讲义、纠正解剖图 关心解剖实习、了解裹脚
“爱国青年” 匿名信事件、看电影事件
离开仙台
“我”将藤野先生改正的讲义装订、收藏 “我”将藤野先生的照片挂在公寓墙上,激励自己
这篇文章题为《藤野先生》,但有一半以上的篇幅 没有直接写藤野先生,而是写了清国留学生赏樱花、学跳 舞,写了从东京到仙台途经的日暮里和水户,写了仙台医 专的职员对他的优待,还写了匿名信事件和看电影事件。 这些事情与写藤野先生有什么联系?是否偏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