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规范

合集下载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

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技术规定林退发[2003]90号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退耕还林工程作业设计,保证工程建设质量,提高工程建设成效,特制定本技术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经国家批准的退耕还林工程的年度作业设计。

第三条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是:(一)国务院、省级人民政府及国务院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生态环境建设和退耕还林等工程的法规、政策和规定;(二)国务院有关部门及省级人民政府有关部门颁布的有关营造林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技术标准和规程;(三)国家下达的退耕还林工程年度任务计划和县级人民政府批复的县级年度实施方案;(四)本地区最近一次的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土地资源利用调查、耕地普查等成果资料。

第四条作业设计应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统一组织,以乡镇(或林场、农场等,下同)为单位进行编制,按村设计到小班地块,退耕地造林任务应落实到农户。

第五条作业设计的程序主要分为准备工作、外业调查、内业设计、文件编制、评审报批等阶段。

第六条作业设计主要内容包括:(一)落实本年度的作业小班和退耕还林农户;(二)分别退耕地造林和荒山荒地造林进行营造林施工设计;(三)种苗生产、供应;(四)新造林地管护设计;(五)配套基础设施施工设计;(六)施工作业顺序、时间、劳力安排;(七)施工材料、用工量测算与投资预算。

第七条作业设计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组织专业人员或有资质的林业调查设计单位承担。

第八条作业设计成果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表、作业(施工)设计图和有关附件构成。

第九条作业设计需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汇总并报请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后组织实施,地(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应于施工前下达作业设计批复文件。

县级人民政府或者其委托的乡级人民政府需根据批复的作业设计,与有退耕还林任务的土地承包经营权人签订退耕还林合同,并认真组织实施。

第二章准备工作第十条在作业设计前,设计单位应制定详尽的工作计划和技术方案,对调查设计人员要进行法规、政策和技术培训,统一技术标准、调查设计内容和方法,明确任务和要求,并做好仪器工具、图形材料、卡片、调查用表和相关物资的准备。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

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

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

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

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

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退耕还林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退耕还林工程施工方案设计

退耕还林工程施工方案设计项目背景退耕还林工程是国家旨在保护生态环境和激励农民参与生态建设的一项重要工程。

该工程旨在通过退还农用地和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的质量。

项目目标本项目的主要目标是实施退耕还林工程,通过进行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达到以下目标: 1. 提高土地的水土保持能力,减少土壤侵蚀和水源污染。

2. 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空气质量和气候调节能力。

3. 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保护珍稀物种和生态系统功能。

4. 激励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程,推动农业结构调整和环境友好型农业的发展。

执行步骤本项目的实施分为以下步骤:步骤一:项目准备在项目开始之前,需要进行项目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 - 制定详细的施工方案,包括植被恢复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具体措施和方法。

- 确定项目的时间计划和施工进度安排。

- 安排项目所需的人力和物资资源,包括工程人员、植物种类和种苗、工程设备等。

步骤二:场地准备在正式开始施工前,需要对工程场地进行准备工作。

具体包括: - 进行土壤检测和土地测量工作,确定场地的土壤质量和地形地势。

- 清理场地上的杂草和垃圾,确保施工区域清洁。

- 进行场地围栏和标识的设置,确保施工区域的安全。

步骤三:植被恢复工程植被恢复是退耕还林工程的核心内容之一,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种植本地树种和苗木,选择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

- 进行植物的定植和疏栽工作,确保植物的生长和成活。

- 实施灌溉和施肥措施,提高植物的生长条件。

步骤四:生态环境修复工程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是退耕还林工程的另一重要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工作: - 进行水源涵养和保护工程,修建小型水库和水土保持设施,减少水源污染和土壤侵蚀。

- 建设生态廊道和采取生物防护措施,保护和恢复生物多样性。

- 安装监测设备和建立数据管理系统,监测生态环境的变化和工程效果。

步骤五:验收和总结在工程施工结束后,需要进行验收和总结工作。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

2024年退耕还林工作总结及工作计划一、工作总结2024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重要一年。

经过多年的努力,我国的退耕还林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

然而,面对日益严峻的环境问题和生态挑战,我们仍需加大力度,不断推进“退耕还林”工作,以实现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目标。

在2024年的工作中,我们坚持了“生态优先、保护第一”的原则,认真落实了国家的政策要求,并采取了有效的措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具体工作总结如下:一、登记统计:我们完善了“退耕还林”登记统计工作,建立了健全的统计信息管理系统,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及时性。

通过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我们有效地解决了登记统计中存在的问题,提高了工作效率。

二、项目推进:我们严格按照国家的项目要求,按照生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推进了“退耕还林”项目。

通过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我们实施了一批重点项目,包括生态修复、生态移民等。

这些项目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提升农民生活水平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三、宣传教育:我们广泛开展了“退耕还林”宣传教育活动,提高了社会公众对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认识。

通过举办宣传活动、发放宣传资料等方式,我们增强了公众对于“退耕还林”的理解和支持,并形成了良好的社会氛围。

四、组织培训:我们注重加强工作队伍建设,切实提高工作人员的素质和能力。

通过组织培训和学习交流,我们不断提升工作人员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了工作的质量和效率。

二、工作计划2024年是我国“退耕还林”工作的关键一年,也是十四五规划的开局之年。

为了更好地推进工作,我们制定了以下的工作计划:一、加强政策研究:我们将加强对于相关政策的研究和分析,深入了解国家和地方的政策要求,及时调整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同时,我们还将积极参与政策的制定和修订,为“退耕还林”工作提供更好的支持和保障。

二、加大项目推进力度:我们将加大对重点项目的推进力度,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

同时,我们将注重项目成效的评估和监测,及时调整工作方向和措施,保持项目的高效运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3]20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3]20号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正文:---------------------------------------------------------------------------------------------------------------------------------------------------- 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的通知(甘政发〔2013〕20号)各市、自治州人民政府,省政府有关部门:《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已经2013年2月24日省政府第3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甘肃省人民政府2013年3月26日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人民政府二〇一三年二月)目录前言一、规划背景(一)区域概况(二)上轮土地整治规划实施情况(三)土地整治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二、土地整治潜力(一)土地整治潜力数量及分级(二)土地整治潜力分布状况三、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一)土地整治的指导思想原则(二)土地整治规划目标(三)土地整治远期目标四、土地整治任务(一)统筹推进土地整治(二)大力推进农用地整治(三)规范推进农村建设用地整治(四)有序开展城镇工矿建设用地整治(五)加快土地复垦(六)努力拓展城乡发展空间五、土地整治重点区域、重大项目(一)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二)重大项目六、补充耕地的区域平衡方案(一)各市(州)补充耕地任务、潜力和缺口(二)区域平衡途径和措施七、土地整治投资和效益(一)土地整治的投资规模、筹资渠道(二)土地整治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八、规划实施保证措施(一)严格规划的执行与管理(二)健全规划实施管理制度(三)加强规划实施的公众参与(四)创新土地整治激励机制(五)加强基础和能力建设表1:甘肃省甘肃省待整治土地规模及新增耕地潜力分析汇总表表2:甘肃省土地整治潜力分级表表3:甘肃省各市(州)耕地利用等别面积汇总表(国家级等别)表4:甘肃省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任务分解表表5:甘肃省高标准基本农田整治规模指标分解表表6:甘肃省占补平衡及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表7:甘肃省土地整治规模及补充耕地指标分解表表8:甘肃省建设用地开发指标分解表表9:甘肃省土地整治重点区域一览表表10:甘肃省土地整治重大项目汇总表前言为切实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力开展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精神,统筹安排、科学指导土地整治活动,落实最严格耕地保护制度和集约节约用地制度,落实省委省政府“四抓三支撑”总体工作思路和“中心带动、两翼齐飞、组团发展、整体推进”区域发展战略,促进全省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根据国土资源部《关于开展土地整治规划编制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10]102号)和国土资源部、财政部《关于加快编制和实施土地整治规划大力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63号),依据《土地管理法》、《全国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和《甘肃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年)》,编制《甘肃省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年)》(以下简称《规划》)。

退耕还林施工组织设计

退耕还林施工组织设计

六、施工组织设计目录第一章主要施工方法---------------------------- 第二章拟投入的主要物质计划-------------------- 第三章拟投入的主要施工机械-------------------- 第四章劳动力安排计划-------------------------- 第五章确保工程质量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六章确保安全生产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七章确保工期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八章确保文明施工的技术组织措施-------------- 第九章施工总进度表或施工网络图---------------- 第十章确保报价完成工程建设的技术和管理措施---- 第十一章施工总平面图--------------------------第一章主要施工方法工程概况项目名称:安阳县2011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基本口粮建设项目1.建设地点:项目区村组;2.计划工期:60日历天3.质量要求:一次性验收合格第一节施工测量1、在测量中做到:(1)熟识施工图纸,掌握设计意图,严格按照规范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标准精心施测。

(2)选用高精度的先进仪器,所有测量仪器在使用前均按有关规定检验、校正,保证测量仪器精确度。

(3)做到“勤”、“精”、“复”。

“勤”即勤测,每一道工序开始时都要施测,认为必要时可重测或加密施测。

“精”,施测要精确,技术要熟练,设计和规范的要求要精通,施测的方法要先进,措施要可靠。

“复”即所有施工测量工作必须做到有放必复,各项工作分别由专人负责,并应对测量标志定期进行复测,测量内业工作应有专人进行校核,确保测量准确无误。

(4)所有外业测量资料,都应有记录,测量完成一段时间后,由监理工程师复核并签字认可。

测量人员组成:测量放样,是工程施工质量达到预期效果的重要环节,为此,成立专门测量放样小组,由具有理论与实际工作经验的测量工程师担任组长,并配备有实际经验的测量员组成,在整个施工过程中,进行测量放样和测设复测。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202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 2023

造林作业设计规程2023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造林作业设计规程旨在规范和指导造林作业人员进行科学有效的造林工作,促进森林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实现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最大化。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造林作业设计规程也在不断完善与更新。

本文将对2023年的造林作业设计规程进行详细阐述,并对其中的重点内容进行深入解析。

一、【前言】二、【总则】1. 本规程适用于各类造林作业项目,包括国有林场、国家级公益林项目、生态修复工程等。

2. 造林作业应遵循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精细施工、精准监测的原则,力求实现造林效果的最大化。

3. 造林作业设计应符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确保造林过程的合法性和安全性。

4. 本规程所述造林作业包括土地准备、苗木选育、造林技术、管理维护等环节,涉及的人员包括造林工程师、技术员、监测员等。

三、【造林设计】1. 土地准备阶段(1)根据土地类型和地形特点,确定合理的造林范围和布局方案,避免因土地质量不佳或地势过陡等原因导致造林失败。

(2)进行土地改良和水土保持工作,确保土壤肥力和水源充足,为苗木生长创造良好条件。

2. 苗木选育阶段(1)根据造林地区的气候、土壤、植被类型等因素,选择适应性强、病虫害抗性好的苗木种类。

(2)进行苗木育苗和培育工作,确保苗木的生长情况良好,达到植株形态规整、根系发达等标准。

3. 造林技术阶段(1)选择适宜的造林季节和时间,避免恶劣气候对造林效果的影响。

(2)采用适宜的造林方法和技术,包括直播、插秧、栽植等,确保苗木的成活率和生长速度。

4. 管理维护阶段(1)建立健全的造林管理制度,包括人员配备、管理程序、巡查频率等方面,保障造林作业的顺利进行。

(2)定期进行苗木的修剪、施肥、灌溉等管理工作,提高苗木的抗逆性和生长速度。

四、【重点内容】1. 精准监测(1)建立完善的监测机制,包括定期监测、动态监测等,及时准确地掌握造林效果和苗木生长情况。

退耕还林 生态林标准

退耕还林 生态林标准

退耕还林生态林标准
退耕还林是指将原本用于种植农作物(如玉米、小麦等)的土地重新种植树木,以改善生态环境。

生态林是指以维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保持生态平衡,保护生物多样性等满足人类生态、社会需求和可持续发展为主导功能的森林。

根据国家林业局制定的标准,退耕还林的生态林需要满足以下条件:
1. 造林作业设计需按照实现主导生态功能目标要求进行,能体现生态区域(立地条件)重要性和脆弱程度。

2. 造林整地需有环保措施,不产生新的水土流失,能最大限度保留原生植被。

3. 造成林树种以适应性强,根系发达,固土力强,抗逆性好,具有优良生态特性的乡土树种为主或造林初植密度比较合理。

4. 树种配置模式基本符合多树种、多层次,混交比例达30%或造林的第二
年灌草覆盖度达到以上,混交方式因地制宜,科学合理。

5. 造林后,对林地不采取全面垦复、全面割灌除草等集约经营措施,主要依靠自然地力形成林分植被。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查阅国家林业局发布的退耕还林政策文件或咨询当地林业部门获取更准确的信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甘肃省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规范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指导和规范新一轮退耕还林作业设计,保证建设质量,提高建设成效,根据《退耕还林条例》、《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以及有关技术规定,结合实际,特制定本规范。

第二条本规范适用于本省新一轮退耕还林的作业设计。

第三条作业设计的主要依据:
(一)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和年度任务;
(二)国家和省级有关营造林及退耕还林工程的技术规范、标准和规程;
(三)纳入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范围的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及年度变更调查成果的县级土地利用现状图(数据库);
(四)国家另有规定的从其规定。

第四条由县级林业主管部门按照农民自愿、因地制宜的原则,统一组织有专门资质的机构,以乡镇(林场、农场)为单位、以村为林班、以相似地类为小班,编制造林任务落实到户的退耕还林作业设计。

第五条作业设计主要包括外业调查、内业设计和设计审批。

第二章外业调查
第六条小班区划
以造林地类别、土地承包经营权属和立地条件为主要因子区划小班,尽量利用明显的地形、地物等自然界线和行政界作为小班界线,最小片状小班现地面积应在0.5亩以上,最小线状小班现地长度应在100m以上。

小班编号以村(林班)为单位,在图面上按从左到右、从上到下的顺序,从1开始由小到大连续用阿拉伯数字进行编号。

第七条按照附表2的内容,以村(林班)为单位,调查填写小班位置、面积、地类、权属、地形地貌、土壤侵蚀及沙化等基本情况。

小班面积为小班内各农户实测的水平面积总和,以亩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地类分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严重沙化耕地;土地经营权属分个人和流转填写;调查日期具体到年月日,调查者个人签名。

第三章内业设计
第八条小班面积求算
实测小班以实测水平面积为准,勾绘小班采用求积仪、方格纸或网点板量算面积,电子图以ArcGIS等软件生成面积。

小班面积以亩为单位,保留小数点后一位数。

第九条营造林设计
应当参照《造林作业设计规程》(LYT1607-2003),按照附表2的内容,填写营造林作业设计表。

树(草)种设计应当在充分尊重自然规律的前提下,本着多林种、多树(草)种相结合的原则,因地制宜、适地适树,根据实施方案提出的林种、树(草)种,充分尊重农民意愿,设计适宜的林种和适生树(草)种,优先发展当地特色林果产业;
植被配置应当包括混交方式、混交比例、造林密度、株行距等。

推广混交林营造模式,提倡林草结合,林草配置可按“两行一带”式林草复合模式设计。

造林密度应当达到《退耕还林工程生态林与经济林认定标准》(林退发[2001]550号)、《造林技术规程》
(GB/T15776-2006)、《国家林业局关于进一步完善退耕还林工程人工造林初植密度标准的通知》(林造发[2004]9号)及其他经国家林业局同意的退耕还林工程各林种及其树种最低初植密度。

整地应当根据气候、立地条件、造林树种特性、农时等情况,在尽量不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前提下,确定适宜的整地时间、整地方式和整地规格。

第十条种苗组织及其他设计
按照营造林设计和年度任务,分别测算各树(草)种种苗需要量。

根据当地种苗余缺状况,提出种苗组织供应方案。

应当根据管护需求提出管理设计意见,同时根据季节、种苗、劳力、施工的难易程度等,对施工组织提出设计安排。

第十一条投资测算
主要包括国家补助投资、营造林投资和其他投资,按照当地近年来平均物价、用工等指标,以林班为单位进行测算。

国家补助投资按现行国家新一轮补助政策标准计算,新一轮补助政策为:退耕还林每亩补助1500元,其中现金补助1200元,种苗造林费300元,分三次下达,第一年800元(其中种苗造林费300元),第三年300元、第五年400元。

投资测算中,除国家规定补助部分由国家承担外,其余投资由地方配套、群众投资投劳等渠道解决。

第十二条作业设计图
营造林作业设计图以电子版为主,根据外业调绘和内业设计资料,以乡镇为单位、以1∶10000的地形图为底图进行绘制,比例尺最小不能小于1∶25000。

作业设计图主要包括图题、图例、图签、比例尺、指北针等图件,工程区位置示意图,各级政府驻地与相邻行政区名,乡镇、村、林班或村民小组、小班界,村名,林班号或村民组号或村民组名,道路,水系,附近居民点,独立地物,山脊、山峰等地貌,小班注记等。

新一轮退耕还林小班注记采用分子式标注,样式为:
其中,造林地类用英文字母表示,25度以上坡耕地用PG表示,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用ZG表示,严重沙化耕地用SG表示。

第四章设计审批
第十三条作业设计由作业设计说明书、作业设计表和作业(施工)设计图三部分构成。

作业设计说明书包括基本情况(概要说明作业区的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情况、农户的退耕意愿及
退耕还林工程实施的状况等)、设计依据、范围和布局、营造林施工设计、种苗组织及其他设计、投资预算等;作业设计表详见附表1-5;作业设计图以乡镇为单位绘制。

作业设计说明书统一使用A4纸张;正文宋体四号字,每页28
行左右,每行32字左右;页边距文字上下左2.5cm、右2.0cm、左装订线0.5cm,附表左右1.9cm、上下2.5cm、水平垂直均居中。

说明书各级标题:×章(一级标题)为黑体三号、×节(二级标题)为黑体小三号、三级标题黑体四号、四级及以下标题标题为宋体四号。

装订顺序依次为封面、内封皮、设计资质证书、设计人员名单、上级单位批复意见、前言、目录、设计说明书正文、附表、附图。

作业设计封面统一使用以下样式:
第十四条作业设计及其相关文件是建档的主要资料,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和乡级人民政府应当分别建档,纳入技术档案管理。

第十五条作业设计经县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核后报送市级林业主管部门批复实施,批复文件报送省退耕办备案。

没有作业设计或作业设计尚未被批准的不得施工。

作业设计一经批准,必须严格执行,如因故需要变更的,须由原设计单位变更设计并提交变更原因说明,报市级林业主管部门审批。

第五章附则
第十六条本规范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省退耕还林办公室负责解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