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一、背景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田资源的连片性逐渐丧失,生态环境遭到破坏,农业可持续发展面临诸多挑战。
为了保护农田资源,恢复生态环境,加强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乡镇退耕还林工作成为当务之急。
二、目标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目标是在乡镇范围内完成2万亩的退耕还林任务,确保农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持续改善。
三、实施步骤1. 制定退耕还林计划根据乡镇耕地面积、土地利用现状和生态环境状况,制定具体的退耕还林计划,确定退耕区域和还林品种。
2. 宣传动员通过各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向农民普及退耕还林的好处和意义,激发农民的参与热情,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3. 资金筹措争取各级政府的支持和资金拨款,确保退耕还林工作的资金来源,实施资金专项管理,确保资金使用的透明和效益。
4. 动态调整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退耕还林计划,确保工作的顺利进行。
同时,加强监督和评估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确保实施方案的顺利实施。
五、具体措施1. 引导农民转型通过提供培训和转岗安置等措施,引导农民由传统农业向生态农业和农村旅游等产业转型,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和就业机会,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
2. 建设退耕还林基地在乡镇设立退耕还林基地,提供技术支持、培训和技术咨询等服务,帮助农民实施退耕还林工作。
3. 引入企业参与鼓励和引导企业参与乡镇退耕还林工作,以承包或租赁的方式,合理利用退耕地,种植经济作物或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发展。
4. 强化政府支持加大政府对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支持力度,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提供必要的资金和技术支持,推动乡镇退耕还林工作的顺利实施。
六、预期效果1. 保护农田资源通过退耕还林工作,减少耕地面积,有效保护农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确保农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2. 改善生态环境退耕还林可以增加土壤的有机质含量,改善土壤质量,提高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保护生物多样性,改善生态环境。
新一轮退耕还林实施方案.

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自然条件(1)地理位置与范围岷县位于甘肃省南部,东经103°41′29″—104°59′23″,北纬34°07′34″—34°45′45″之间,西北与临潭、卓尼、迭部三县相邻;东北和漳县、武山接壤;东南与宕昌、礼县毗邻,地处甘南高原东缘与陇中黄土高原和陇南山地接壤区,在甘肃地理单元上划归甘肃洮岷区。
全县总面积3573.6km2。
(2)地质、地貌岷县在地质构造上属西秦岭地槽褶皱系的北秦岭海西褶皱带,经历了中生代的雁山运动隆起和新时代的喜马拉雅运动上升,方形成今日地貌格局。
其岩性以上古生代的海陆交汇相互层的灰岩、砂岩、泥岩等为主,岷峨山、摩折梁及闾井乡下草地出露的花岗岩类,为印支运动的侵入岩,黄土层以洮河流域较为深厚。
岷县境内北秦岭山地横贯全县,构成山丘重叠沟脉纵横的地势,海拔在2040—3934m之间,地形由东南向西北方向倾斜,起伏较缓,东西狭长,最宽处120km,南北最窄处15km。
境内山多川少,山地坡度在15--45°之间,若以狭义的陇南山地(即洮河以东和渭河以南的西秦岭山地)作为划分依据,则有两个地貌区。
西部洮河流域山原区:在班哈山以西多高山环绕,如达拉梁、木寨岭、岭罗山等,均系海拔3000m以上山地。
其中达拉梁主峰海拔3872m,遮面崖上的通天柱为最高点,海拔3934m。
地貌属高原形态,地表切割较小,相对高差在747—934m之间,山地上生长林木较多。
洮河河谷沿岸宽而浅,上迭马以下是洮河切割形成的川台地,为优良的农耕地带。
东部渭河、西汉水流域山地区:在吊沟梁班哈山一线以东的岷峨山、摩折梁均超过海拔3000m以上,马坞乡的油房庄海拔为2040m,为全县最低点,其余地区在海拔2200—3000m之间。
本区气候高寒阴湿,山地阴坡分布森林,一些河谷和平坦开阔地,可种青稞、油籽、燕麦等及一些牧草耐寒作物,草场面积较大,且水草丰茂规划为全县发展畜牧业的主要地区。
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

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实施方案2023年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一项重要的生态环境修复工程,旨在通过实施退耕还林,恢复生态平衡,建设美丽中国。
为了更好地推进这项工程,制定了以下实施方案。
一、总体目标退耕还林工程的总体目标是在2023年完成我国全面退耕还林的任务,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实施全国范围内的退耕还林项目,使得退耕面积达到预定目标。
2. 保护和恢复生态系统,提高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质量。
3. 促进乡村振兴,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和收入水平。
4. 推动农田造林和生态公益林建设,实现农田多功能发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修复的双赢。
二、工程内容及实施步骤1. 制定退耕还林规划根据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生态环境情况,制定全面规划,并考虑到各地农民的意愿和经济状况。
规划应明确退耕面积、植被恢复目标、财政资金投入、监测评估等内容。
2. 宣传和培训加强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认知和参与度。
组织开展培训,提高农民的林业管理和技术水平,确保工程的顺利实施。
3. 资金投入和管理加大政府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财政资金投入,确保工程资金的到位和有效利用。
建立资金管理机制,加强监督和约束,确保资金使用的公平、公正和透明。
4. 优化农田造林模式推动农田造林,充分利用农田的多功能性,提高农民的收益和生产力,同时保护生态环境。
根据地方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农田造林模式,如草木混交、果木种植、柚园生态化等。
5. 加强监测评估建立完善的监测评估体系,对退耕还林工程的进展和成效进行监测和评估。
及时发现问题和不足,做出相应调整和改进,确保工程的顺利进行。
三、组织实施和保障措施1. 强化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退耕还林工程,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确保工程的推进。
建立健全的工作机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调合作,形成合力。
2. 增加资金投入加大财政资金投入,确保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进行。
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引导社会资金向退耕还林项目投入,推动工程的持续发展。
2023年发改委退耕造林工作方案

2023年发改委退耕造林工作方案____年发改委退耕造林工作方案一、背景和目标近年来,我国森林资源保护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问题,如退耕地利用不充分,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不完善等。
为了进一步加强森林资源的保护和管理工作,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功能,保障人民群众的生态福祉,发改委制定了____年的退耕造林工作方案,旨在扩大退耕地的造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优化森林结构,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
二、主要任务和措施1. 扩大退耕地的造林面积(1)加大资金投入,加强财政资金支持,引导和扶持农民参与退耕造林工作。
(2)制定并实施退耕地利用规划,明确不同地区的退耕造林任务。
(3)加强技术支持和培训,提升农民的造林能力,保障退耕地的造林质量。
(4)加强对退耕地的保护管理,禁止私自占用和非法开垦。
2. 提高森林覆盖率(1)推行零增长林地政策,严格控制新的森林开发行为。
(2)加强林地执法监督,打击违法砍伐行为,加强林地保护管理。
(3)开展森林抚育工作,加强森林火灾防控,减少人为破坏。
(4)加强林地用途变更的管控和审批,严格限制非林业用地转为林地。
3. 优化森林结构(1)按照生态优先、重点保护、分类管理的原则,加强各类森林的保护和管理。
(2)鼓励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及土壤条件的本地优势树种,增加森林植被的多样性。
(3)加强森林防护林、经济林和水源涵养林的建设,提高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4. 提升森林生态系统的服务功能(1)加强生态旅游开发,在森林资源保护的前提下,推动森林旅游产业发展。
(2)鼓励和支持科学研究和技术创新,提高森林生态系统的抗灾能力和恢复能力。
(3)推动林下资源的合理利用,促进林农产业融合发展。
三、组织保障1. 建立健全工作机制(1)成立退耕造林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各有关部门的工作。
(2)加强与农业、林业等相关部门的沟通和协作,形成工作合力。
2. 加强宣传和动员(1)加大宣传力度,提高农民的参与意识和积极性。
2023年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的实施计划

2023年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的实施计划【引言】退耕还林是指将农田、耕地改为林地的行为,旨在保护生态环境、改善生态、防止水土流失。
退耕还林作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起到了重要的生态保护和环境治理作用。
为了进一步推进退耕还林的实施,本文将从政策措施、资金支持、宣传教育三个方面来探讨2023年大力推进退耕还林的实施计划。
【正文】一、政策措施1. 继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
政府要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加大对退耕农户的补贴力度、提高退耕还林项目的优先级等,以鼓励更多的农民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行动中来。
2. 建立健全退出机制。
制定相关政策,明确退出的条件和标准,确保退出农田的农民可以得到合理的补偿和安排,不影响其正常的生产生活。
3. 完善生态补偿机制。
在退耕还林后,政府要设立相应的生态补偿机制,对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民给予一定的生态补偿,以保障其正常的收入来源。
4. 加强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
加大对退耕还林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执行力度,加强对非法占用退耕还林土地的打击力度,构建严密的监督管理体系。
二、资金支持1. 加大退耕还林项目的资金投入。
政府要加大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资金支持力度,确保项目能够顺利进行。
2. 建立多元化的资金支持体系。
探索多种资金支持方式,如引入社会资本、发行退耕还林债券等,增加资金来源。
3. 加强财政资金保障。
加大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财政投入,确保项目不会出现因资金不足而中断的情况。
4. 引入市场机制。
政府可以通过建立生态保护税制或其他市场化机制,吸引更多资金参与到退耕还林的行动中来。
三、宣传教育1. 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
通过组织宣传教育活动、发布宣传资料、在媒体上进行宣传等多种方式,向大众普及退耕还林的意义和重要性。
2. 加强农民培训。
组织培训班、讲座等活动,向参与退耕还林行动的农民传授相关的知识和技能,提高其退耕还林的水平和意识。
3. 加强科学研究和示范。
加大对退耕还林的科学研究力度,总结经验,推广先进的退耕还林技术方法,加强对退耕还林的示范项目的建设和宣传。
2023年发改委退耕造林工作方案

2023年发改委退耕造林工作方案为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村生态建设水平,发展绿色经济,2023年发改委制定了一系列退耕造林工作方案。
本方案的目标是在2023年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造林项目,力争实现退耕面积增加、造林质量提高、农村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良性循环。
以下是方案的主要内容:一、总体目标:1. 全国范围内实施退耕造林项目,争取实现退耕面积增加10%,即退耕面积达到1000万亩;2. 保持退耕地的良好生态状态,加强生态保护,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3. 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
二、工作重点:1. 制定退耕方案: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根据本地实际情况,制定具体的退耕方案,确定退耕面积和退耕目标。
方案应充分考虑农民利益,及时向农民宣传和解释相关政策,确保顺利实施;2. 加强组织领导:各级政府要高度重视退耕造林工作,成立退耕工作领导小组,明确工作责任和分工,并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3. 确保资金支持:中央财政将对退耕造林项目给予适当资金补助,地方政府也要充分拨付资金,确保退耕造林工作的顺利进行;4. 强化技术支持:加强科研力量,提供相关技术支持和培训,帮助农民掌握种植技术,提高造林质量;5. 加强监督检查:建立健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退耕造林项目的督导和检查,确保工作按计划完成。
三、工作措施:1. 组织农民参与:通过动员和组织,鼓励农民参与退耕造林项目,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和参与度;2. 推广科学种植技术:引导农民采用科学的种植技术,选择适宜的树种,提高造林的成活率和经济效益;3. 加强土地治理:对退耕地进行土地治理,提高土壤质量,增加土地的持续利用能力;4. 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引导农民发展高效生态农业,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5. 加强宣传教育:通过多种宣传方式,宣传退耕造林的重要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形成全社会关注和参与的氛围。
四、工作保障:1. 加强机构建设:设立退耕造林工作专门机构,明确工作职责和权限,充实人员编制,为工作提供专业支持;2. 完善政策法规:加强对退耕造林的政策法规制定和修订,建立健全的退耕造林制度;3. 提高监管能力:加强监管人员的培训和能力建设,提高监督和检查工作的效果;4. 加强合作交流: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合作交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提高退耕造林工作水平。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一、项目背景我国长期以来面临着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土地荒漠化和水土流失等严重威胁着农田生产和生态安全。
为了改善土地环境、保护生态资源,退耕还林项目应运而生。
二、项目目标退耕还林项目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关闭耕地,恢复为林地,达到保持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土地质量,促进生态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目的。
三、项目内容1. 地区选择:选择生态环境较差、土地荒漠化较为严重的地区作为项目实施区域。
2. 土地调查评估:对选定的区域进行土地调查评估,了解退耕还林潜力和可行性,确定适宜退耕还林的耕地面积和地点。
3. 社会调查与政策研究:开展相关社会调查,了解当地农民的意见和期望,并研究出相应的政策措施,确保退耕还林项目的顺利实施。
4. 生态补偿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的生态补偿机制,确保对参与退耕还林的农民进行合理、可持续的补偿,以便保护农民的利益,提高项目的参与度。
5. 林木种植与管理:根据地区自然条件和植被特点,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并实行科学管理,确保树木的生长和林地的质量。
6. 宣传教育:开展广泛的宣传教育活动,提高公众对退耕还林项目的认知度,增强社会对项目的支持和参与度。
四、项目实施步骤1. 筹备阶段:确定项目实施区域,进行初步规划和路线图绘制,组建项目工作小组。
2. 调研与评估:开展地区的土地调查评估,进行可行性研究,确保退耕还林项目的可行性和效益。
3. 政策研究:研究相关政策,制定出合理的资金筹措和补偿机制。
4. 规划编制:根据调研结果和政策研究,编制详细的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
5. 资金筹措:通过政府拨款、募捐等方式筹措资金,确保项目实施的顺利进行。
6. 实施与管理: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进行退耕还林工作,确保树木的种植、管理和生态补偿等工作得到顺利实施。
7. 监测与评估:建立监测指标和评估体系,对项目的实施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调整和改进项目方案。
五、项目效益1. 生态环境改善:通过退耕还林,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植被覆盖,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沙尘暴等自然灾害。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范文

2024年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范文一、背景和目标随着我国农村发展和环境保护意识的增强,退耕还林成为我国农村发展的重要举措之一。
2024年,为了进一步推进乡镇退耕还林工作,实现乡村环境的生态化和可持续发展,制定如下实施方案。
二、任务和措施1. 加强政策宣传。
加大对退耕还林政策的宣传力度,通过广播、电视、报刊等媒体,向农民宣传政府的相关政策和政策收益。
成立退耕还林工作宣传组,定期组织宣讲和培训活动,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
2.优化资源配置。
根据乡镇实际情况,科学合理规划和配置土地资源,确保退耕还林项目的顺利开展。
在土地规划中,要优先保护耕地资源,合理安排退耕还林用地,并统筹考虑各类用地的产出效益。
3. 建立生态补偿机制。
鼓励农民参与退耕还林工作,通过给予补贴、贷款优惠等经济措施,提高农民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同时,建立健全退耕还林项目绩效评价机制,及时对退耕还林项目的效益进行评估,鼓励优质项目的开展。
4. 推动产业升级。
通过发展退耕还林项目,积极引导农民发展生态农业、特色农业等新型农业经营方式,实现农村产业的升级和增收。
同时,加强对农民的培训和技术指导,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具有竞争力的农业企业。
5. 增强生态保护意识。
加强环境监测和执法力度,加大对非法采矿、乱占耕地等行为的打击力度。
同时开展宣传活动,提高农民的环保意识,树立绿色发展的理念,推动农村生态环境的改善。
6. 加强组织领导和推进力度。
乡镇政府要加强对退耕还林工作的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强与相关部门的协作配合。
成立专门的退耕还林工作领导小组,定期组织工作会议,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问题和困难。
三、工作计划和时间安排1. 2024年1月-3月,组织制定乡镇退耕还林实施方案,明确任务和目标。
同时,加强宣传工作,提高农民对退耕还林工作的认识和支持度。
2. 2024年4月-6月,加强资源调查和开展土地规划工作,确保退耕还林项目顺利开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南省新田县新一轮退耕还林项目实施方案一、基本情况(一)地理位置新田县地处湘南,东邻郴州市桂阳县,南界郴州嘉禾县,西连宁远县,北交祁阳县及衡阳常宁市。
地理坐标为东径112°02'至112°23',北纬25°40'至26°06',南北长42.9公里,东西宽30公里,为葫芦形的山间盆地。
(二)自然条件1、地形地貌。
我县以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由西北向东南倾斜,为山地向丘陵过渡的地形地貌。
北部峰峦叠翠,连绵起伏,属群山密集型中低山地貌。
西北部低山地,岩石裸露,属低山地貌。
东南为丘岗地貌。
2、气候。
新田县属亚热带大陆性季风湿润气候。
具有气候温和、热量丰富、雨水充沛、四季分明的特点。
年平均气温为18.1℃,年无霜期288天,年平均日照1712.3小时,年平均降水量为1425mm,年平均相对湿度为77.8%。
3、土壤。
林地土壤以地带性红壤为主。
山地分布有红壤、黄壤;西部、东南部的石灰岩裸露地区多为石灰土;泥灰岩、钙质页岩地区多为粗骨土,林地土壤中酸性土占72.3%。
厚土层土壤占林地土壤的40.9%,薄土层土壤占35.5%。
林地有机质含量较丰富。
4、植被。
我县植被属常绿针阔叶林带。
主要植被类型以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混交阔叶林、竹林、经济林及灌木林等为主。
有乔木、灌木及藤本88科800余种。
优势树种以杉木、马尾松为主,其次有柏木、毛竹、板栗、枣子等;灌木植被主要为桎木、黄荆、马桑、火棘等;草本多为白茅、冬茅、兰草、蕨类等。
5、水系。
我县属湘江流域水系。
全境有河、溪共114条,其中干流长度5公里以上的26条,1—5公里的47条。
湘江一级支流舂陵河流经我县的陶岭乡东山岭、楼下村和新隆镇的佃湾村、心安村,全长3.3公里;新田河属湘江二级支流,发源于北部山区的金陵镇与桂阳市的分水岭、华山脑一带,经莲花乡、龙泉镇、新圩镇、高山乡,从新隆镇出境,注入舂陵河,全长77公里。
(三)人口及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全县辖19个乡镇,2个国营林场,共有379个行政村(社区),3111个村民小组,117714户,总人口4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35.4万人,占总人口的84.3%。
全县交通运输方便,省道S 323、S215线贯穿东西、南北,全长80.3公里,县内公路纵横相连,村道通车率达100%。
2012年全县生产总值477643万元,农业总产值253048万元,粮食总产量162938吨,农民人均纯收入2894.88元,属国家级扶贫县。
二、土地资源现状(一)各类土地面积全县土地总面积150.6万亩,其中林业用地90.11万亩,占总面积的59.8%;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73.06万亩,灌木林地面积9.78万亩,其他林业用地及无林地面积7.27万亩(包括未成林造林地、苗圃地等);非林业用地中耕地面积37.66万亩(其中水田22.96万亩,旱土12.7万亩)。
(二)坡耕地面积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及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21.47万亩,其中基本农田12.84万亩,非基本农田面积8.63万亩(含15度以上坡耕地7.57万亩,15度以下坡耕地1.06万亩)。
1、25度以上坡耕地情况我县25度以上坡耕地面积6.3万亩,其中非基本农田5.1万亩,基本农田1.2万亩。
2、重要水源地坡耕地情况根据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印发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年)的通知》(水资源﹝2012﹞131号)精神,我县金陵镇、莲花乡、门楼下乡、骥村镇、龙泉镇、大坪塘乡、新圩镇、高山乡、新隆镇、陶岭乡等10乡镇属一级水功能区中的春陵水蓝山、常宁保留区,我县水域面积15.8平方公里。
保留区第一重山脊之内15—25度坡耕地及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15.17万亩,包括非基本农田3.53万亩、基本农田11.64万亩。
其中15—25度坡耕地10.62万亩(非基本农田2.47万亩、基本农田8.15万亩),15度以下坡耕地面积4.55万亩(非基本农田1.06万亩、基本农田3.49万亩)。
三、指导思想(一)编制依据(1)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财政部、国家林业局、农业部、国土资源部《关于印发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的通知》(发改西部【2014】1772号)(2)湖南省林业厅、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省财政厅、省农业委员会、省国土资源厅《关于编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县级实施方案的通知》(湘发改赈【2014】967号)(3)《退耕还林条例》。
(4)《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通知》(国发[2007]25号)。
(5)《湖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08]15号)。
(6)湖南省新田县造林立地类型表,湖南省新田县造林技术措施模型表。
(7)《新田县森林资源调查资料汇编》、《新田县土地资源利用调查资料汇编》。
(8)《林木育苗技术规程》(GB43/T093-95),《主要造林树种苗木》(GB6000-85),《造林技术规程》(GB43/T-140-99),《林木种子》(GB7908-87)等技术标准。
(二)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和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方针,按照国家《新一轮退耕还林还草总体方案》、《退耕还林条例》和《湖南省退耕还林(还草)试点项目管理办法》的要求,结合我县实际,遵循“自下而上,上下结合,充分尊重农民意愿”的原则,重点安排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和15-25度重要水源地坡耕地,并向宜林荒地较多和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倾斜,以加快生态建设,提高森林覆盖率,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开创我县生态建设新局面。
四、建设布局及任务(一)实施对象1、退耕地造林实施对象选择地类必须是非基本农田坡耕地。
一是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我县面积为5.1万亩。
二是重要水源地坡耕地。
主要包括国务院批复的《关于印发全国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划(2011-2030)的通知》(水资源〔2012〕131号)确定的一级水功能区中的保护区和保留区迎水面15-25度非基本农田坡耕地面积,我县面积为2.47万亩。
不得将基本农田、土地开发整理复垦耕地、坡改梯耕地、上一轮退耕还林已退耕地纳入退耕范围。
2、荒山造林实施对象选择包括宜林荒山荒地、宜林沙荒地、其他宜林地和疏林地。
3、封山育林实施对象选择根据国家《封山(沙)育林技术标准》GB/T15163-2004,凡有天然下种能力的针叶、阔叶树或有萌芽、萌蘖力强的伐根的山场地块,有培育前途的疏林地,人工造林难以成林的高山、陡坡、岩石裸露地,水土流失区均要实行封山育林。
尚未绿化的宜林荒地、荒山、荒滩,也可实行封山育林。
(二)建设布局和规模1、总体布局根据我县实际,工程重点布局在新田河源头、生态脆弱、水土流失严重、25度以上非基本农田坡耕地较多的乡镇。
根据分步实施、重点治理的原则,确定年度工程实施乡镇。
建设范围覆盖龙泉镇等19个乡镇,379个村民委员会(社区),3111个村民小组。
2、建设规模到2020年,将全县具备条件的坡耕地和重要水源地坡耕地7.57万亩退耕还林。
其中包括:25度以上的坡耕地5.1万亩,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2.47万亩。
3、2014年实施任务2014年退耕还林任务,重点安排25度以上坡耕地。
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2014年不安排。
我县2014年拟实施3.5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1.5万亩,荒山造林1.5万亩,封山育林0.5万亩。
(三)建设内容根据国家退耕还林建设的要求,立足现有林地资源和土地资源,结合退耕还林项目和其他林业生态工程建设项目,全县实施新一轮退耕还林18.64万亩,其中:坡耕地造林7.57万亩,荒山造林7.57万亩,封山育林3.5万亩。
1、退耕还林坡耕地和荒山造林(1)林种规划新一轮退耕还林防护林和经济林不设比例限制,可根据立地条件和退耕农户意愿进行林种规划。
25度以上坡耕地原则上全部规划为防护林,重要水源地15-25度坡耕地和荒山造林可规划为防护林或经济林。
防护林主要造林树种为杉木、国外松、柏木,经济林主要造林树种为油茶。
(2)树种规划在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原则的基础上,选择遗传品质优良、生态效益最佳的优良乡土树种。
如:主要树种选择杉木、国外松;次要树种选择楠木、樟树、枫香、木荷等。
同时采取主要树种与次要树种混交的方式营造生态林,混交方式有行间、株间、星状、带状或小块状。
针阔混交林阔叶树比例不低于30%。
(3)典型技术模式“杉木+枫香”杉阔混交林模式“杉木+枫香”杉阔混交林造林模式规划设计在低山区,要求海拔不超过1000米,土壤由板页岩或花岗岩发育而成,土层厚度不低于50cm,且湿润肥沃,结构良好。
营造“杉木+阔叶树”杉阔混交林可充分利用造林地空间和时间,提高林地利用率和生态防护能力,使林地提前郁闭成林,林分结构合理,生物产量高,收获利用持久;同时兼顾生态和经济效益,在合理经营条件下,既可青山常绿,又可获取高于坡耕地种植农作物的收入,是退耕还林地区解决林农后续增收的一种良好模式;还可提高杉木干材的通直度和减少冰冻雪压及病虫危害。
整地方式:整地分地类不同采用不同的方式。
退耕地统一采用挖穴整地;荒山整地在平缓地段进行炼山、全垦后挖穴,在山坡地段采用块状或环山带状整地后挖穴。
穴的规格为40×40×40cm。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造林株行距为1.5×2m,造林密度为222株/亩,其中杉木为162株/亩,阔叶树为60株/亩。
杉木阔叶树混交比为7:3,采用不规则混交。
混交树种还可用楠木、檫木、木荷等替代。
苗木选择:选用杉木良种一级苗造林,即苗木要求选用一年实生苗,苗木规格是苗高不低于25厘米,地径不低于0.4厘米,苗木色彩和形态表现为紫红色、菊花头。
枫香采用一年生一级苗造林,地径在1.0厘米以上。
造林技术:一般在12月至翌年2月栽植,杉木栽植时先回填表土,并做到深栽、压实、不反山。
即覆土要细致,防止窝根,栽植深度以苗茎入土二分之一左右为宜,苗木朝向山下,压实要里紧外松不积水。
枫香则要求尽量深栽。
抚育管理:造林后前3年每年抚育2次,采用蔸抚,每年第一次锄抚、第二次刀抚,分别于5-6月和8-9月进行,第4年6-7月进行一次刀抚,促进郁闭成林,并加强管护,禁止放牧,防止牲畜残踏。
“湿地松+木荷”松阔混交林模式湿地松是我县主要适生树种之一,也是重要的工业原料林树种,具有耐瘠薄,生长快,适应性强等特点,对石灰岩地区造林,主要采用“湿地松+木荷”造林模式。
该模式具有保持水土、涵养水源、防止松类病虫害的发生及林木生长快的特点,生态效益显著。
整地方式:坡耕地和荒山造林采用穴垦整地、表土回填、整地规格为40×40×40厘米。
造林密度和种植点配置:造林株行距为2×2米,造林密度为167株/亩,其中湿地松117株/亩,木荷为50株/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