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

《孔子》电影观后感《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看完一部作品后,你有什么总结呢?不妨坐下来好好写写观后感吧。
快来参考观后感是怎么写的吧,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孔子》电影观后感10篇1电影导演胡玫说:“《孔子》是一部一定能让你记住很多故事情节的影片。
”但是它带给我的不仅仅是故事和情节那么回事,他留下的是一个形象,一种精神,一种文化的传承,孔子连同他身后的弟子,或许大多是文文弱弱的读书人,但他们给人的感觉确实如海涛般汹涌澎湃的千军万马,统领着一个时代。
这部电影将孔子拉下神坛,从一个凡人的角度去诠释这个“圣人”。
孔子亦是一个普通人,他也有缺点,也有七情六欲。
不经意见了南子给后人留下口实,他是惊艳和动心于南子的美貌的,但他终以一句“可有些人就是好德如好色”决然斩断了即将升华为暧昧的一种情愫。
简单的人物出场,寥寥的情节铺陈,却巧妙地反映出了孔子在本性和信仰之间的取舍,耐人寻味。
有家小而不能享其乐,惜弟子而不能全其身,爱国家而不能报其君,恋故土而不能立其足,怀理想而不能偿其志。
孔子周游列国十四载,受尽风霜之苦离别之痛,尝遍人情冷暖世态炎凉,依然坚守礼仪仁和,坚持在求索,这样的孔子留下的是立足万世的思想,是奠定中华文化两千年文化的核心,是使后人受益匪浅的精神之髓。
周润发饰演的孔子是这部电影的主线和灵魂,不管在何境地,自始至终坚决淡定,礼仪之说娓娓道来。
颜回、子路、冉求,性格各异,但爱师如命,遵循礼仪仁和的精神如命。
子路助卫国,冉求回鲁国效命。
最牵动人心的是颜回,颜回是孔子最钟爱的弟子,外表文文弱弱却机智灵活、意志坚定。
在电影中,颜回死后,孔子一直紧紧地抱住他的尸体,始终一语不发,呆坐在那里,茫然如求,若有所思。
孔子爱颜回甚至比爱他的儿子还要多一些,因为儿子只能传承血脉,颜回却可以传他的大道。
当影片最后皓首霜须的孔子再回到阔别多年的故国之时,跌落尘埃痛哭失声,既符合一个受尽颠沛之苦的游子应有的情怀,也凸显了这个于平凡之中孕育伟大的生命个体的不同凡响之处,同样地这一手也深深拨动了我内心中那根最脆弱的弦。
《孔子》观后感10篇

《孔子》观后感10篇《孔子》观后感1前不久,真正完整的看了一遍电影《孔子》。
给我留下的感觉是:不华丽,却很真挚。
于是,就在刚才,我又重新细细观赏了一遍,而这一次,真正让我重新正视这位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政治家,和他对我国深厚文化根基所做出的不可磨灭与取代的贡献。
电影开篇就用最直接的方式向大家昭示孔子毕生所追求的儒家经典思想:礼乐仁和。
孔子生于公园前551年,故事开始的时代背景是公园前501年孔子约五十岁之时,孔子时任鲁国中都宰。
在当时的鲁国,鲁定公执政,但是,政权却掌控在季氏、叔氏、孟氏“三桓”贵族的手中。
当时,大司徒季平子刚死去,用活人陪葬。
孔子弟子子路救下季氏家奴漆思弓。
面对鲁国的法理制度,面对季氏家臣轻蔑挑衅面对“三桓”的压力,用智慧舌战群臣,用“仁者爱人,以礼杀人则非礼也”及“天地间人为贵”的思想,表达了对残忍陋俗的反对,同时也建议鲁定公变古改制,推陈出新。
最终在孔子的努力下,国相大司徒放弃了让漆思弓陪葬。
其实,在电影《孔子》中,蕴含了太多知识,看电影的时候,不停的问自己“三桓”是什么,大司徒是什么,大司寇又是什么,当时的时代背景又是一个什么状况。
也因为能够写这篇观后感,查阅了大量有关孔子的知识,比如,在电影中孔子说的“路不拾遗,夜不闭户”,他对鲁定公所说的“讲礼仪,知廉耻,有品格”和“选贤能,修信用,贼不作,谋不用”等等表达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大同的思想。
在救漆思弓的故事中,我很喜欢孔子说给群臣的一句话“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也很自豪,我把这句话作为我待人处事的信条。
孔子告诉子路“见义不为不勇也”充分的体现了他的仁爱。
在之后孔子收漆思弓为弟子,别有深意的让子路拿酒,看到子路以壶代杯饮酒时,说了句“贪杯”,后来在翻阅资料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如此:孔子酒量超凡,据说从来没有喝醉过,但孔子从不以武勇和酒量等为豪。
这也体现了他高尚的品性和为人师表。
接下来的故事是孔子辅佐鲁公治国有方,他的执政能力使的齐国感到威胁,并用计使齐鲁两国国君在交界处会盟,实则想借此操纵鲁国。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观人,当听其言,观其行,识其骨,明其志。
听其言,乃是听其心志,由衷之言。
诛心之语,不能见其心。
观其行,乃是本心之行,身体力行。
违心之作,不能见其性。
识其骨,乃是精神之骨,傲骨侠心。
率性而为,方能知其德。
明其志,乃是终身之志,虽死不悔。
为国为民,方是真丈夫。
孔子其人,一生都在为自己的政治理想而奋斗!而他的理想,并不是为了自己的荣华富贵!侠之大者,为国为民!孔子手中无剑,但是却实实在在是一代大侠!这是他的本心本性,也是他的德行!这样的人,才真正是一代大丈夫!看了《孔子》这个电影之后,我忽然发现,其实,有很多东西,不止是他们那个时代的人需要,我们这个时代也同样需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多么善良的一句话!就是这一句话,使得我们的人民,还有那些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们,开始对于人性的第一次反思: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我们,是不是真的做到了人格上的平等?“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这个两千多年前就提出来的大同社会的构想,是孔子的政治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最真切体现,同时,也是他甘于冒险周游列国的一个梦想!可是,在他的那个时代,这就是一个梦想!永远都无法实现的梦想!不知道孔子有没有想过,在俩千年之后,还会有那么一些人,在这一片他曾经游走的土地上,再次为了他的这个梦想而奋斗?而这一次,这个梦想叫做——和谐社会,观后感《<孔子观后感>》。
‘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
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
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这是多么美好的一个理想社会!即便是我们的‘世外桃源’,也没有能够多到吧?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观后感15篇

《孔子》观后感15篇《孔子》观后感1有一个问题是:中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是谁?我想很多人都会把这一票投给孔夫子。
国人中庸文化所推崇的“仁、义、礼、信”,无不源于春秋时代这样一位智者,尤其在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之后,儒学文化从上到下一步步深入人心,影响了我们几千年。
是历史选择了儒学,还是儒学带着历史走到今天?我不懂孔子,但我一直很好奇,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
20__年的1月22日,千呼万唤始出来的影片《孔子》首映,第三团支部抓住了这次机会一起了解这位儒学先师的人生轨迹。
影片取材于孔子51岁出任中都宰一直到其73岁病逝这段经历,并挑选了最有戏剧性的堕三都、周游列国、陈蔡被围等重要经历进行改编。
影片主演周润发早前在宣传活动中说“看《孔子》如果不流泪,那还是人吗?”。
我看完影片,也是深有感触。
这种大题材的影片,可能是期望值太高,觉得导演应该可以拍得更好,还有就是战争场面动画效果不够精致。
但转过来想,看《孔子》,多是抱着一种缅怀传统的想法,想通过影片,增进对圣人的了解,加深对中华民族几千年博大精深儒学文化的理解。
孔子的儒学思想传承至今,有沉淀的功劳。
孔丘其人,本只是一个血肉之身,他的言论,他的思想,是顺应了历史的发展,符合几千年来的社会制度,所以加上统治阶级的极力弘扬,便代代相传了。
但另一方面,也正是儒学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社会制度。
“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可进可退。
下至黎民百姓,上至天子藩王,齐家治国无不渗透儒家的思想。
董仲舒为巩固大汉帝国写下铺垫,精通儒学的康熙皇帝带来了康乾盛世。
我想到的是,儒学“入世”的观点造就了一个个时代的发展和辉煌。
观看电影之前,对孔子知之甚少,虽然看完影片,也只是有个大概了解,但至少梳理了一下思路,影片的公映,也许不只是在休闲娱乐,不只在票房,能带给我们一些反思,就够了。
《孔子》观后感2今天上午,我接到了同学的邀请,她说:下午去孔子六艺城玩吧,和我们班的同学一起去。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

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篇《孔子》是一部_年的传记历史片,由胡玫执导,周润发.周迅.陈建斌领衔主演,任泉.陆毅.姚橹等主演,于_年1月_日全国上映.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希望能帮到各位.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1这部片子在前部分都是讲孔子他投身政治与教育,使用〝仁义礼治〞来治理鲁国,取得了一系列辉煌的成就,感觉一切都是那么的顺利.然而,在后部分却峰回路转,即从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和齐国大兵压境之后,孔子他便开始里颠沛流离的苦难生活,最后到老的时候回到鲁国投身教育.孔子他一辈子也没有将〝仁义礼治〞推行成功.电影几乎没有涉及到孔子他在学术上的成就和〝仁义礼治〞的思想,只是从一个很普通的视角来描述孔子他的一生.片子的前半部分和孔子他的面孔一样,看起来一切都是那么的平和.然而,前半部分也为孔子他的命运埋下了伏笔,即该部分实际上是危机四伏.同样的,平和的孔子他,背后是其经受了一般人没有经历的痛苦以及在痛苦中体验的境界和对信念的.执着.这部片子有几个情节让我记忆尤深.第一个情节是孔子他推翻三桓失败后,孔子他和鲁王的对话以及孔子他和老子的对话.孔子他以一腔充满〝仁义〞的热血誓以推翻三桓以维护〝君臣之纲〞.鲁王便说了,〝仁义只是一个说辞,如果失败了,谁还在乎你仁义与否〞,〝我们应该‘无为方能无不为’〞.于是,孔子他便回忆起和老子的对话,老子提了一句话,如果做不到便索性放弃吧,这非常符合老子〝无为〞的思想.老子的〝无为〞,即无违,不要违反规律,也就是如果你真的做不到的话,说明条件还不成熟,无需勉强硬来.孔子他眼见马上得以成功推行〝仁义〞,却在这一时刻失败了,要放弃以前所做的所有的努力,这真是一般人难以接受的.于是,孔子他便离开鲁国,颠沛流离到周朝列国,每到一个地方便开始〝仁义〞的教育.第二个情节是孔子他和卫国君夫人南子的对话.南子对孔子他说了一句话,〝世人也许容易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意境〞.南子在电影出现的第一幕是,她拿着一卷书,趴在草上读书,从这一幕可以看出南子是一个有知识知礼节的人,当然也是一个美丽性感的女人.同样的,从她与卫君和太子等人的对话中,你也会发现,南子是一个聪慧.做事强硬果断的女强人.她对孔子他充满一种〝惺惺相惜〞的敬仰与钦佩,他和夫子两个人在对话的那一刻都能够深深体会到对方的痛苦和境界.南子的出现,让我能够进一步理解孔子他的内心和执着.第三个情节是颜回之死.这个情节是让我最无法忘记的情节.我对颜回的体会是,他在片子是一个非常帅气.有才和忠诚的人.在这一个情节,一方面是颜回为了挽救孔子他流离各国谱写的书籍而一次又一次的深潜到冰冷的水里,捞起一卷又一卷的竹简;另一方面是夫子恸哭的说道〝回,你给我回来〞,夫子只想颜回安全的爬出水面,而不是要他去捞那些花费了无数心血编写的书籍.颜回对夫子和夫子对颜回间的这种感情,真是让人无法言表.第四个情节是孔子他回到鲁国.他和弟子们经历了诸国战火,颠沛流离的回来后,在城墙底下哭着喊,我回来了.在这个片子,孔子他给我留下最深刻的印象是〝世人也许能够理解夫子的痛苦,但未必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体会的境界〞.孔子他内心的痛苦和对信念的执着让我无法忘记.这是一部非常有内涵的国产片.该片弘扬传统文化中国古圣先贤几千年经验.智慧的结晶,其核心就是道德教育.能把这样的题材拍成如此优秀的电影,在当前文化缺失.物欲横流的大环境下,有不少人误认道德是限制人们行为的条条框框.其实,有道德的生活才是真正正常.幸福的生活.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2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师生情谊真切深厚.孔子落魄流亡,学生依然紧紧追随,伴其左右;子路至死不忘师之教诲,扶正官帽;颜回不畏艰险地保护书籍,为之献身.我哭了,且不说修改了历史,不说两人的行为有些迂腐,却将他们变得崇高而又伟大,使其境界得以升华.其次是孔子回乡后的那深情一拜,鲁国啊,父母之邦,养我之土,我终于回来了.我又哭了,为何影片要将其渲染得如此具有悲剧色彩?我不明白为什么就不能用孔子推行的礼乐来治理天下呢?我也同样追慕那路不拾遗,夜不闭户的淳朴民风.男守本分,女有归宿,老有所依,子有所养.的大同世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讲得多好啊!颜回说,孔子错在将全部理想都寄托在鲁君身上.我不敢苟同.我觉得自己也错了,如孔子般太理想主义了,没有能够勇敢地面对现实,而是将希望建立在一个美好的伟大的理想之中.可是无论怎样依旧不能放弃对美好社会的向往与追求,依然希望能够通过完善个人道德,而不是通过严格的法律来治理国家.孔子认为拿法来治国,是人们出于无奈才做的,人们不犯法是因为害怕法律,并不是出于真正的自我约束.然而有一天,我无意在书上看到这是一种鲜明的道德泛政治化倾向.调节伦理关系,要诉诸人们的道德自觉,但并非人人都能达到高度的道德自觉,即使一个有高度道德自觉的人,也未必都能自动的表现出道德自觉.在子见南子一节中,面对巨大的诱惑,孔子的眼神和身体也有颤动,他是圣人,作为普通人,如何能向孔子那样坚守自己的信念.何况做君子是何其不易,像孔子那样,会遭小人的算计与嫉妒,也会被世人误解.无怪南子一句〝世人只知道夫子的痛苦,有谁又能体会夫子在痛苦中领悟的境界呢?便称其为知己了.显然,仅仅依靠道德来协调社会关系并不能很好地解决问题.过于抬高道德,将发现无力控制社会秩序的尴尬局面.这样的行政观念和伦理价值意识等都与当时和现代社会不相适应.其实,无论是古代还是今天,有多少人是像鲁君那样装点疯,卖点傻充当一个见风使舵者呢,又有多少人依然能像孔子那样一生坚守自己的理想呢?不能改变世界,就改变自己的内心吧有空看看《孔子》,读读《论语》吧,充实自己,内心的强大可以化解生命中很多很多的遗憾.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3为了更早体验开年大片孔子,前天我独自一人走进了电影院,在四周黑暗的氛围中,我静寂的看到了思想的光芒.孔子比我预想的效果还要好,著名女导演胡玫是我十分欣赏的女强人,他的作品忠诚.汉武大帝.芬尼的微笑.乔家大院等都是我非常喜欢看的.刚开始在得知周润发要扮演孔子时,我半信半疑:发哥能演好一代圣人吗?不过现在还是被发哥的演技所征服,他演的很出彩!彷佛穿越两千五百多年的时光,回到东周时期那段战乱频仍的多事之秋;另外陈建斌.任泉的表演也相当出色,加之影后周迅的加盟,更使本片流光溢彩.在网上有人大致对〝颜回之死〞和〝子见南子〞〝老子孔子对话〞三段颇多非议,但依鄙人看来,这正是本片的精彩之处,当我看到作为代国相的孔子为了夺取战争的胜利,不惜一个人在高台上奋力击鼓,而胜利后却无比伤心时,我感受到孔子仁者爱人的矛盾心理,这时我的眼中强忍泪水,进而看到了编剧虚构的颜回之死,颜回为了保全儒家经典流传后世,不惜一次次从冰窟窿中把竹简扔上岸,这是多么伟大的精神呀,看到这里我不由自主的留下了泪.关于子见南子一段,尽管篇幅不长,但却是本片画龙点睛之笔,周迅也很符合卫国夫人南子的角色,当妩媚的南子试图挑逗孔子时,孔子却表现出谦谦君子坐怀不乱的气概,而心里也很感激南子的知遇之恩,遂说出:〝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是呀,男人好色,自古皆然,孔子首先是个凡人,只有经历女色的诱惑而岿然不动才磨练成为圣人,而孔子并不反对男人好色,他是教人〝好色而不淫〞,这是儒家〝人道思想〞的体现,比起佛家〝不近女色〞和道家的〝天道思想〞,儒家思想是适合在人间推行的,试想如果男人不好色,成为了性冷淡甚至性无能,这时女人们就会以轻蔑的口吻说:〝你不是个男人!〞或者抱怨道:〝你还是个男人吗你?老娘要你何用?呜呜呜呜我的命好苦呀!〞所以男人不可不好色,但也不能纵横色欲,孔夫子教给我们的是:君子好色,取之有道.好色要建立在道德和法律的基础之上,不可逾越这两道鸿沟.另外就是老子和孔子那段仙境般的对话,也可在历史上找到印证,史书中有关于孔子向老子请教学问的记载,而电影中编剧为了剧情的需要,让孔子去回忆他和老子的对话,此情节并无不妥,反而可以从他们的对话中表现了儒道两家思想的同异.本片前半段紧凑有加,后半段却略有缓慢,这应该算一个不大不小的毛病吧,结尾处胡玫导演用类似她执导的汉武大帝开头时武帝说司马迁的话语做结:是非功过,任人评说.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4〝孔子〞——一提起这个名字,就想起了现在正在热映的电影——孔子,它没有美国片那么科幻,也不像日本片那么虚假,它只是一部记载着春秋时期的乱世英雄历史巨作.它带给我们的不仅是一个情节,一个故事,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思想.在我感觉中,孔子这部影片,就像让两千多年前早已逝去的孔子和弟子们,重新回到人们的眼前,让我们来慢慢品味他的儒家思想.在影片当中孔子的聪慧,就像一支冰冷的利箭,穿梭在乱世中.让敌人防不胜防.但是人毕竟也有好人,也有坏人,孔子被绝情地赶出鲁国,艰难地周游列国.这时,他的弟子颜回,抛弃了自己的金钱.地位.名誉.背井离乡与孔子一同流浪.没想到的是他的弟子们居然也效仿颜回的作法,跟随孔子四处流落.弟子们这种爱师甚于自身生命的精神让观众赞叹不已.后来,他们整天饥肠辘辘,吃距头,受距难,但是没有一个人放弃,没有一个人说〝不〞.甚至只有一碗几块肉的汤,他们也互相推让,他们的坚强和执着更打动了每一个人.直到一天,真正的不幸降临了,这一天他们需渡过一条冰封的江面,在江心处,突然间,冰面崩裂,正驾驶着马车的颜回和一车的竹筒,全都落入了水中.这时,善于游泳的颜回并没有迅速游回岸上,而是一头栽进冰冷的江水,拼命捞起老师的竹筒,一次又一次地从水里抛出竹筒.岸上的孔子和弟子们撕心裂肺地喊着颜回的名字,告诉他快上岸.但是平时总是遵从孔子和同窗们的颜回,这一次没有听从.人的生命是脆落的,在颜回生命的最后一刻,他紧紧抱住竹筒,用尽最后一丝气力,抛出水面.最钟爱的弟子永远离他而去.孔子悲痛欲绝,他把打捞上岸的颜回紧紧地抱在怀里,在几个小时里,徒劳地自己的体温来温暖着颜回冰冷的遗体……颜回用自己的生命演绎了儒家的〝仁〞和〝爱〞,诠释着〝忠〞和〝孝〞.此情此景,观众无不为之动容,心灵无不为之震撼.颜回的壮举,无时不刻的昭示着们,珍惜知识,崇尚文化.后来,孔子和弟子们,接受鲁公的忏悔,又回到了鲁国.从此孔子与政治隔绝,成了教育家.孔子临终前最后说了一句耐人寻味的话:〝后人理解我,后人误解我,都因为—鲁春秋〞.在不同人的心里必定会有不同的见解.孔子这部片使我受益匪浅,懂得一个政治家,思想家,以及教育家身后的苦处.一个中国人若不懂点孔子,即便不说是不合格的中国人,起码是缺乏教育的中国人.〞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5昨天,我听妈妈说银谷影城正在热播电影《孔子》,我立刻手舞足蹈起来.妈妈见我这么兴高采烈,便答应带我去看这个电影.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鲁国人.出生于公元前五世纪.他学问渊博,是一个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整个电影讲述的是孔子周游列国的故事.孔子在周游列国时先后去过卫国.蔡国.齐国.郑国等国家.孔子本来在他的家乡鲁国享有很高的官职—司寇,他倡导用礼仪治国,让国家富强,不同意连绵的战乱,耗费钱粮,这样才能使天下太平,百姓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可是他这种理念当时并没有被鲁国国君采纳.虽然这样,孔子还是在鲁国废除了一种不文明的行为——〝殉葬〞.古代,每个有钱的主人,手下都会有一些奴隶,而主人去世后,他的奴隶就会一个不剩的拉去陪葬,看到这残忍的一幕,令人心惊胆颤.有一次,一个大臣的父亲死了,他的一个小奴逃到了孔子的家中,哆哆嗦嗦地说了实情.第二天上朝,孔子带来了了这个小奴,国君愤愤地说:〝你怎么能不告知我,私自收下这个小奴呢?〞这时,一位朝中大臣对孔子说:〝奴隶陪葬是一种礼节,你是不能收留的.〞孔子不慌不忙地说:〝死去的人也是你最要好的朋友,那你为什么不去陪葬呢?〞一下子说得这位大臣哑口无言.但孔子最后还是被鲁君赶出了鲁国.孔子离开鲁国后,先后周游了很多国家,都没有得到重用.这时,鲁君派人请孔子回国,孔子经三思后同意了.但在返程的路上,令人感动的一幕发生了.当他们的马车行驶在冰冻的河面上时,冰面突然崩裂了,书简掉到了河水里,孔子最喜欢的学生颜回知道这些书简是孔子的全部心血,所以不顾自身安危跳进冰水,救出了这些书,而他却被冰冷的河水冻死了.看到这时,我差点眼泪夺眶而出.孔子周游列国_年,终于在68岁时回到了鲁国,专心讲学,最终在73岁时因病去世.孔子的精神影响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他那不因艰难而退缩的的品格深受人们敬佩,我们应该时时刻刻怀念他,时时刻刻学习他.观看《孔子》电影个人观后感。
《孔子》电影观后感4篇

《孔子》是一部传记历史片,讲述了东周末年,诸侯割据,相互征战。
孔子为了理想奔走在列国之间,孤独地和整个时代抗争,希望以他超越时代的思想和智慧来影响春秋诸国的历史进程。
以下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部影片的,欢迎大家阅读!《孔子》电影观后感(一)孔子一位伟大的历史人物。
一想到国学就会想起论语;一想到论语就会想起孔子。
孔子是一位有德、又有才的圣人。
有德是他会去救助穷人。
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讲了。
孔子解救了一个要给季氏陪葬的小奴,那个小奴为了感谢孔子,最后还当了孔子的学生。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愿意去帮助别人,别人也会感谢你的。
而有才是他会通过观察一个国家,来知道这个国家的未来。
比如说,在《孔子》这部电影里说了。
孔子受到卫国的邀请去了卫国,他通过观察卫国就知道卫国马上会有内乱,所以马上离开了卫国。
这个事情还说明了,只要你仔细观察,就可以发现许多事情。
孔子虽然很有才华,很有品德,但是一生之中没有受到任何一位君王重用。
所以他一生都在和他的学生流浪,直到晚年,才回到故乡鲁国,继续教育他的学生学习,直到七十二岁死去。
《孔子》电影观后感(二)影片《孔子》,我看了不止一遍,并不是因为它不好懂,而是因为它让我感动了。
《孔子》从视听出发,达到了心灵的感动与震撼,渲染了当时那种气派氛围。
当然,我也必须承认,影片中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虽然尽可能的穿插了孔子的一些名言,也借用了别人的,但是不免给人牵强之感;故事是讲到了,但是不精彩,情节片段之间缺乏很好的衔接;节奏缓慢,人物讲话平淡呆板,没有灵气。
也许是自己太不习惯文言文的缘故,加之中间有篡改历史的情节,觉得有些别扭。
因为这是电影,只有短短的两个小时时间,要将孔子的一生表现出来,实属不易。
所以总体上而言,它还是成功的。
首先,感触最深的便是影片将尊师重道之风表现得淋漓精致,真是值得今天的人们好好学习啊!古今对照,令人汗颜。
古人需拜师求艺,学生自当十分尊敬老师,也会刻苦学艺。
师生情谊真切深厚。
《孔子》观后感15篇

看完⼀部影视作品以后,想必你有不少可以分享的东西,为此就要认真思考观后感如何写了。
现在你是否对观后感⼀筹莫展呢?以下是店铺帮⼤家整理的《孔⼦》观后感,欢迎⼤家分享。
《孔⼦》观后感1 今天按照⽼师的安排,观看了央视拍摄的纪录⽚《孔⼦》。
在战国年代民不聊⽣⽣灵涂炭,孔⼦希望把⾃⼰修⾝、齐家之术扩⽽冲之,⽤到治国平天下上⾯。
孔⼦和他的弟⼦周游列国吃尽千⾟万苦,最苦⼀次被⼈围困七天七夜没有吃的,差⼀点饿死在荒郊野外。
还是在四百年后的汉朝,儒家思想才得以应⽤推⼴,从此成为历朝历代主流⽂化。
孔⼦的思想是帝王之术,修⾝、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培养帝王⼈格潜质。
孔⼦看透⼈性⾃私⾃利的局限性,希望⼈们通过⾃⾝修炼突破⼈性局限性,内存孝悌外⾏忠信,通过利他来实现利⼰⽬的,通过利他来实现⼈与⾃然、⼈与社会、⼈与别⼈的和谐。
⾏⽂⾄此,我忽然想起⼀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在地狱⾥每个⼈都拿着⼀把长柄勺⼦,勺⼦⾥的饭⽆法够着⾃⼰的嘴,所以地狱⾥的⼈每个⼈都饿得⾯黄肌瘦。
天堂⾥⾯的⼈同样也每个⼈拿着⼀把长柄勺⼦,他们⽤⾃⼰勺⼦⾥的饭喂别⼈,这样每个⼈都可以吃上饭过得红光满⾯。
天堂和地狱的差别就是有⽆爱⼼,对别⼈仁爱就会得到别⼈仁爱的反馈。
孔⼦创⽴的儒家学说提倡仁爱,就是希望别⼈通过修炼突破⼈性局限性,⽤利他的⼿段来利⼰,如此实现和谐社会和得到⾃⼰幸福⽣活。
今天的社会发展⼀⽇千⾥,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现象却⽇嚣尘上。
我们需要经过⼏千年磨炼的传统⽂化来教我们如何为⼈处世;我们需要继承⼏千年⽂化孕育精神成果;我们需要传统⽂化来“为天地⽴⼼、为⽣民⽴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孔⼦》观后感2 孔⼦,是我国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
他好学的故事流传⾄今。
孔⼦30岁时,他已经有了三千多名的学⽣了。
但是,他还是认为⾃我的学识不够渊博。
孔⼦⽈:“圣则吾不能,吾学不厌,⽽教不倦也。
”如果谁有知识,谁那⾥有他所不明⽩的东西,他就拜谁为师,因此说:“三⼈⾏,必有我师焉。
《孔子》观后感(精选53篇)

认真品味⼀部作品后,⼀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得吧,不能光会看哦,写⼀篇观后感吧。
是不是⽆从下笔、没有头绪?下⾯是店铺为⼤家收集的《孔⼦》观后感,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孔⼦》观后感篇1 他,是鲁国⼈仰慕的国相,也是游历各国的乞丐,更是东⽅的智者。
这是孔⼦。
在战乱年代,孔⼦的才⼲为各国所推崇,但他却⼀直保持不变,⼀直为国家效⼒,直到今天。
很遗憾,孔⼦被奸⼈所害,被迫离开鲁国,开始了⼀次⼗四载的游历。
看着这⾥,我不禁感叹上天竟如此不公正,如此对待这位圣⼈。
孔⼦是⼀个平凡的⼈。
孔⼦四处奔⾛,途经卫国,见到南⼦,说了⼀句:“我从未见过如斯好德如好⾊之⼈。
”孔⼦对南⼦也很欣赏,但她始终是⽤理智来控制⾃⼰的。
最后南⼦⼀改跪拜孔⼦的轻浮态度,孔⼦也拘谨地回礼。
孔⼦⼀⽣奔波⼗四载,饱尝⼈情冷暖,经历离别之痛。
寒冷的⼀天,孔⼦和他的弟⼦们⼀⾏⼈在冰⾯上⾏⾛,突然,冰块裂开,⽵⼦掉进湖中,孔⼦的弟⼦颜回奋⼒跳下湖中去捞⽵⼦。
遗憾的是,颜回最终与世长辞。
在颜回被其他弟⼦抬⾛之前,孔⼦只是⼀声不吭地抱着他的⼫体呆了好⼏个⼩时。
孔⼦对颜回的爱远⼤于对⼉⼦的爱,因为⼉⼦只能继承他的⾎脉,⽽颜回可以继承他的⼤道。
最后,以前在鲁国陷害孔⼦的⼈,把孔⼦送回鲁国。
孔⼦在回鲁国之前说过:“我可以回去,但是我只能专⼼讲学,不要⽤政治来打扰我。
” 今天,在没有战乱的年代,像孔⼦这样有⾼尚品德的⼈可说是寥寥⽆⼏。
要达到孔⼦这⼀境界实在不容易,如果你⼼⽆旁骛,坚决不做“礼”的事,遵从礼义仁和。
要做⼀个⾼尚的⼈。
华夏⽂明的创造者——孔⼦中华⽂化的伟⼤英雄。
像⼀杯美酒,越饮越醇厚,像⼀轮明⽉,越久越清;像⼀缕⽕光,照亮整个华夏。
孔⼦,⼀⾝⾐裳成名传奇,⼀部《论语》流传千年。
那是孔⼦。
谈到儒学,⼈们⽆不想到孔⼦。
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是因为孔⼦;中华⽂化之所以能在今天辉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孔子观后感
《孔子》整体下来,一处颇为地让我感动,甚至一度哽咽凝噎,那就是孔子得意门生颜回之死。
影片中颜回为了挽救落水的竹简,奋不顾身地跳入寒冷刺骨的水中,一次次地捞回竹简,可是最后一次,他没有回来,抱着他最为信仰承载着老师心血的竹简一起永远地长埋冰窟中。
然而颇为可笑的是,我居然被煽情了,因为看完电影后,我得到的答案居然是颜回之死是电影杜撰的。
心疼不已,苦笑不得,原来我以为我被感动的事情,居然不过是被捏造出来,滑稽之极。
悲愤之余,觉得恶补一下历史知识,了解颜回真正之死。
颜回鲁国人,字子渊,小孔子三十岁,最为孔子钟爱,并一再褒奖之:“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回也好学,不迁怒,不贰过”. 原来颜回的死是因为穷而好学,营养极度不良,而用脑格外过度,导致严重早衰,二十九岁头发白尽,三十一岁就死,孔子哭之极恸。
知道真正历史颜回之死的我反而平静了,没有了那种被电影煽情的悲恸。
因为颜回是那种“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的率性之人,他在自己追求理想追求自己心中所想之路上死去,我想他的离去是平静的。
或许你会觉得颜回何苦这样,何苦这么疲倦地追求着,让自己英年早逝,但是我想,这只是你的普通思想,普通大众的想法而已,不会说你错,因为不会强加别人,每个人有每个人的追求,自己追求自己所向往的,率性而为,只不过到后头来我想用大话西游里的最后一句台词反问你“我也看到了,他好像一条狗”。
人生就是这样,“朝闻道,夕死可矣”,我将一直如此,没有大悲大喜,追随颜回,一路追求着自己的向往,心无旁骛,率先而为。
石晓雨
2016年10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