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设计翻译(马铃薯播种机的性能评估)
马铃薯种植机毕业设计

马铃薯种植机毕业设计马铃薯种植机毕业设计马铃薯是一种重要的粮食作物,在全球范围内被广泛种植和消费。
随着农业技术的不断发展,种植马铃薯的方式也在逐渐改变。
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不仅费时费力,还存在一定的劳动力成本和效率问题。
因此,设计一种高效、智能的马铃薯种植机成为了农业工程师们的目标。
一、背景介绍马铃薯种植机的设计需要充分考虑到马铃薯的生长环境和特点。
马铃薯是一种地下茎类作物,种植时需要将种薯插入土壤中,然后等待马铃薯生长。
传统的种植方式需要农民手工完成这一过程,工作量大且效率低。
因此,设计一种能够自动完成种植过程的机器成为了当务之急。
二、机器设计1. 机器结构马铃薯种植机的结构应该简单实用,方便操作和维护。
机器主体由底盘、种植装置和控制系统组成。
底盘应具备良好的稳定性和适应性,能够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正常操作。
种植装置应该能够准确地将种薯插入土壤中,并确保种植的深度和间距一致。
控制系统则负责机器的运行和操作。
2. 自动化技术为了提高机器的种植效率,可以引入自动化技术。
例如,可以使用视觉传感器来检测土壤的湿度和质量,从而确定最佳的种植时机和位置。
另外,可以配备GPS导航系统,使机器能够自动规划种植路线,提高种植的准确性和效率。
三、机器特点1. 高效节约相比传统的人工种植方式,马铃薯种植机能够大幅度提高种植效率。
机器的自动化设计使得种植过程更加快速和准确,大大节约了劳动力和时间成本。
同时,机器还能够根据土壤条件和需求自动调节种植的深度和间距,确保马铃薯的生长质量。
2. 环保可持续马铃薯种植机的自动化设计不仅提高了种植效率,还能够减少对土壤和环境的损害。
机器能够根据土壤的湿度和质量,选择最佳的种植时机和位置,避免过度耕作和浪费资源。
此外,机器的废弃物处理系统也应该考虑到环保因素,尽量减少对环境的影响。
四、应用前景马铃薯种植机的设计不仅可以应用于大规模农田种植,也可以适用于小型农场和家庭农业。
随着农业科技的不断进步,机器的智能化程度将会越来越高,种植效率和质量也将得到进一步提升。
论文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性能试验台的设计(可编辑)

论文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性能试验台的设计(可编辑)论文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性能试验台的设计本科毕业论文题目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性能试验台的设计学院工学院专业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毕业届别 2008级姓名巩义倾豆龙称教授指导教师孙伟职一、引言错误!未定义书签。
1.马铃薯播种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2.马铃薯薯机械化播种排种技术错误!未定义书签。
课题研究设计的意义错误!未定义书签。
3.二各种排种装置 41.0夹式和针刺式排种错误!未定义书签。
1.1勺式排种错误!未定义书签。
1.2转盘式排种器 61.3摇板阀式排种错误!未定义书签。
1.4各种排种装置的优缺点错误!未定义书签。
2.0排种精度进一步提高错误!未定义书签。
2.1播种适应性的提高 102.2总体方案的确定 10第三章总体方案设计3.1对链勺式排薯器的初步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2排种机构 123.3链勺线速度的确定 1 33.4 链条参数的设计 1 43.5链轮的结构及其计算方法错误!未定义书签。
3.6链轮基本参数错误!未定义书签。
63.7链传动的工作情况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3.8链传动的载荷错误!未定义书签。
4.3链传动的设计计算错误!未定义书签。
4.4滚子链链轮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4.5耙齿的基本参数和主要尺寸错误!未定义书签。
性能分析错误!未定义书签。
5.5.1转速方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未定义书签。
5.2间隙和间距方面错误5.3其他方面错误!未定义书签。
五、抛扔器的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1.抛扔器结构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主要尺寸参数设计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结语错误!未定义书签。
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机性能试验台的设计巩义,倾豆龙(甘肃农业大学工学院08农机) 本文对株距可调链勺式马铃薯播种性能试验结构送行了系统介绍。
是在对各种马铃薯种植机械进行相关的借鉴的基础上进行设计出的一种排种机构。
本文重点是对排种系统进行设计研究。
马铃薯播种机设计说明书 精品

一种马铃薯播种机的设计第一章绪论1.1 设计的目的和意义马铃薯蛋白质含量高,已得到广泛种植,是重要的经济和粮食作物,产量高,可用作蔬菜、粮食、畜牧饲料以及多种工业原料的生产,在我国是次仅次于大豆的第五大粮食作物。
据统计20XX 年在我国的种植面积是6 995.1 万亩,总产量达1 415.6 万吨,几乎接近世界年产量的的1/4,位居世界第一(potatoweb )。
目前我国的人均产量与西方发达国家还相差太远,因此提高马铃薯的单位产量相当重要,其关键就是提高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作业水平。
但目前为止我国马铃薯种植的机械化普及率比较低,导致生产效率低,工作质量差,生产成本高,大部分的劳动由农民承担。
我国目前马铃薯的种植主要还是传统种植的方法,依靠人力和畜力开沟,点种,覆土,其过程繁琐劳动强度大,效率低下,在进行大面积的种植时其缺点显得尤为突出,严重限制了我国马铃薯整体种植产业。
马铃薯种植的传统工艺在一定程度上也十分影响影响马铃薯的单位产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种薯一般是自己挑选预留的,不是农业单位专门培育的,在质量上大打折扣,种体没有经过特殊的技术处理,根本没有产量上的保证;(2)种薯的品种少且混杂,没有考虑到种子的区位因素,不同的地区环境往往采用不同的品种。
(当然我国在这方面的研究也有相当大的差距,种子市场的种薯品种有限,今后我们应该加大对马铃薯种薯的培育)(3)传统的种植工艺使用人力和畜力,不仅工作效率低而且对种子周围土壤的破坏比较严重,影响种子日后的发芽和生长。
据调查,尽管已经拥有的了多种马铃薯种植机械,但大部分的播种机械结构比较复杂,成本比较大,不宜个体化推广。
特别需要生产出可以满足马铃薯种植农艺要求的小型易推广的马铃薯播种机,这样才能够大幅度普遍的的提高我国马铃薯种植的整体劳动生产率,为农民农民的负担。
由于国家实施了农机具购置补贴政策,这极大促进了广大农民及单位购买、使用马铃薯生产机械,马铃薯生产的机械化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育苗播种机外文翻译(中文含外文出处)

这种机制的目的是要获得一个精确的正弦,在轭输入恒量旋转使曲柄臂获得稳定往复的谐波运动。 它由驱动轴,曲柄臂,曲轴,轭,连杆,衬套,连接臂和外壳组成。 选择旋转臂和轭的尺寸以获得60mm的垂直行程长度。这是为了在曲柄臂的半圈中实现喷嘴组件的40mm的对角运动。 剩余的20mm移动提供4 / 12s的停留时间以便于从托盘拾取种子,并且在曲柄臂2 / 12s一转中从喷嘴释放种子。 两个SYM设置在播种机的两侧并通过轴连接以传递旋转运动,以便将平衡的驱动力传递到缩进组件。在两个SYM中,拥有一个具有彼此平行另一个垂直放置的两个磁轭,使得它提供具有901的相位差的垂直和水平往复谐波运动。水平往复运动操作托盘分度机构。由60毫伏/ min -1,2Nm直接耦合的同步电动机给出对SYM的旋转输入运动。
2.2设计注意事项
基于在实验室实验中获得的吸入压力,喷嘴尺寸和MRT的最佳值,设计和制造插塞播种机的原型。 种子设计的基本考虑因素是成本,操作的简便性,便携性以及现成组件的使用以及当地种子的能力,种子单粒化的方法,功能部件的运动学和人体工程学。
一些商业苗圃的调查显示,来自平均规模苗圃的蔬菜幼苗旺季需求量为每天约10万株幼苗,但预计在不久的将来将增加一倍。 通过假设每天运行4小时接种总共有20万个单元格的塞子盘来确定播种机的输出容量。 基于文献综述,选择使用适当尺寸的喷嘴针对单个种子的气动单粒化作为设计原理。 为了最小化成本,选择现成的机电组件,如真空泵,电磁阀,驱动系统,喷嘴,种子管,分度带等。设计并制造非现有的组件。基于操作的容易性调整不同组件的布置和匹配获得匹配兼容性。 在完成设计之前,先考虑人体工程学方面的问题。 托盘平台的总高度保持为770mm,使得托盘可以由坐在椅子上或可能站立的平均印度身高男性放置在分度带上。 不同的控制开关和阀安装在操作者可触及的范围内。 不同功能部件的时间和运动同步按以下顺序进行:
毕业设计马铃薯去皮机设计(附带中英文文献)[管理资料]
![毕业设计马铃薯去皮机设计(附带中英文文献)[管理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29d5f271e53a580217fcfebc.png)
毕业设计马铃薯去皮机的设计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第一章引言 (1) (1) (2) (2) (2) (2) (3)国内外马铃薯去皮设备简介 (3) (3)蒸煮装置 (4)化学去皮装置 (5)第二章马铃薯去皮机的结构设计 (7)马铃薯去皮机的设计及特点 (7) (10) (10) (10) (11) (11) (11)第三章马铃薯去皮机的参数确定 (13)物料在工作圆筒内的受力分析 (13) (14) (15) (17)第四章主要零件的结构设计与计算 (18)V带轮结构设计计算 (18)4.2传动主轴的结构设计计算 (19) (20) (21) (21)第五章主要零件的校核 (22) (22) (22) (22) (23) (24) (24)总结 (25)致谢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参考文献 . (26)摘要:马铃薯去皮是所有马铃薯制品加工工艺过程的重要环节,目前存在的各种去皮方法都各自有其一定的局限性。
随着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和我国社会经济的进步,如何寻找一种优质、高效、节能几环保的马铃薯剥皮方法己成为马铃薯加工工艺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主要介绍了以摩擦原理为基础的、适合食品加工工厂等场所使用的大型马铃薯去皮机的设计要点、工作原理和设备组成。
关键词:去皮机;摩擦;设计;马铃薯Abstract: Peeling is an important annulet in potato processing, Methods of peeling which have been used at present all has their limitation. Along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potato processing industry and the progress of our society and economy, it has become an urgent task for finding an efficient, economical and no pollution method of potato peeling. This paper introduced the large-scale machine for peeling potatoes which is designed by the principle of friction and suited to the factory of food processing, and it presented the key of design,working principle and the composition of the large-scale machine.Keywords:Peeling machine; friction; design; potato第一章引言目前,世界79%的国家种植马铃薯,总面积2000万hm,左右,总产量3亿多吨,仅在小麦、玉米、水稻之后,居第四位。
机械毕业设计1112马铃薯播种机设计

目录摘要 (III)关键词 (III)ABSTRACT (III)KEY WORDS (IV)1 前言 (1)1.1课题背景和科学意义 (1)1.2国内外马铃薯播种机的发展现状 (1)1.2.1 国外马铃薯播种机的发展现状 (1)1.2.2 我国马铃薯播种机的发展现状 (2)1.3设计的主要内容 (2)1.4升运链式播种机主要技术参数 (2)2 总体设计 (3)2.1总体方案设计 (3)2.1.1 设计原则 (3)2.1.2 基本结构 (3)2.1.3 工作原理 (3)2.2配套动力的选用 (3)3 传动装置的设计计算 (4)3.1传动路线的确定 (4)3.2传动比的计算 (4)4 排种器的选型设计 (4)4.1种箱结构参数的设计 (5)4.1.1 种箱尺寸的确定 (5)4.1.2 种箱容积的计算 (5)4.2排种器的选型与计算 (5)4.2.1 马铃薯播种机对排种器的性能要求 (5)4.2.2 现有排种器的类型和特点 (6)4.2.3 排种器的选型 (6)4.2.4 升运链相关系数的确定 (7)5 排肥器的选型设计 (8)5.1排肥器的性能要求 (8)5.2常用排肥器的种类和特点 (8)5.3排肥量的计算 (9)6 开沟器的选型设计 (9)6.1开沟器的性能要求 (9)6.2现有开沟器的种类和特点 (10)6.3开沟器的选型 (10)6.4开沟器结构参数的确定 (10)6.4.1 入土角α的确定 (10)6.4.2 切土角β的确定 (11)6.4.3 铲翼张角γ的确定 (11)6.4.4 开沟器外形尺寸的确定 (11)7 输种管的选型设计 (11)7.1输种管的性能要求 (11)7.2输种管的选型 (11)7.3输种管参数的确定 (11)7.3.1 输种管的直径 (11)7.3.2 输种管的倾斜度与长度 (12)8 覆土器的选型设计 (12)8.1覆土器的种类和特点 (12)8.2覆土器的选型 (12)8.3覆土器性能结构参数的确定 (12)9 镇压轮的选型与设计 (13)9.1镇压轮的使用条件 (13)9.2设计要求 (13)9.3结构设计 (13)10 行走轮的选型设计 (14)10.1行走轮的设计要求 (14)10.2行走轮的结构 (15)10.3行走轮的安装 (15)10.4行走轮转速的计算 (15)11 结论与建议 (16)11.1结论 (16)11.2建议 (16)参考文献 (16)致谢 (18)马铃薯播种机具的设计摘要马铃薯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我国得到大面积栽种。
马铃薯播种机论文

目录摘要 (I)Abstract (II)1选题背景 (1)1.1本课题的来源 (1)1.2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2)1.3应解决的问题 (3)2方案论证 (4)2.1设计要求 (4)2.2农机具联接方式的选择 (4)2.3动力来源的确定 (4)2.4变速机构的分析与选择 (5)2.5开沟器的分析与选择 (5)2.6排种盘布置形式的确定 (5)2.7化肥排肥器的分析与选择 (6)2.8覆土器的分析与选择 (6)2.9最终确定的总体方案 (9)3设计计算 (10)3.1拖拉机配套动力的选择 (10)3.2悬挂架参数的确定 (10)3.3播种机地轮类型及型号的选择 (11)3.4排种器减速机构传动比的设计计算 (12)3.5梯形齿同步带的设计计算 (12)3.6锥齿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14)3.7塔式链轮的设计计算 (17)3.8轴的设计计算 (18)3.9箱体的设计计算 (19)3.10键的设计计算 (20)4其他设计计算 (21)4.1排肥器链轮传动的设计计算 (21)4.2开沟器的设计计算 (21)5结论 (22)5.1对整个研究工作的归纳与综合 (22)5.2本课题研究中尚存在的问题 (22)5.3进一步研究的见解和建议 (22)参考文献 (23)致谢 (25)取种转盘式马铃薯播种机的设计摘要本文设计了一台双行马铃薯播种机,该机采用人工辅助,转盘式取种方式,可播种不规则的薯种块,且播种过程中种块不存在破损或者被卡滞的现象。
该机可依次完成开沟、施肥、播种和覆土的功能。
本文重点对排种器的链式变速传动装置进行了详细的设计计算,因为该播种机排种器的动力来源于播种机上的地轮,故其传动比的大小决定着播种的株距;同时,为了避免排种器变速传动装置的冗余,在两取种盘之间引入了同步带传动;通过改变排肥链轮布置的位置避免了排肥量调节范围过大对链条磨损的影响;施肥、播种开沟器合为一体,除能调节开沟深度外,还能在一定范围内调节种肥之间的垂直距离;该机取种口处设有间歇振动推种机构,以促使薯种适时滚入排种盘。
马铃薯播种机设计本科毕业设计

现在有的机械已经能够在耕整过的地上一次完成开沟、播种、喷药、覆土起垄及镇压等联合作业,但是通过对各种产品的具体对比,发现其主要部件运用原理大体相同,且都存在问题。首先播种机不能满足各种地区不同的需求,有的对整地要求过高,有的不能变换行距,有的不是很成熟,需要太多人力配合。其中明显的缺陷有以下几点:1、种箱排种器仍然需要人力监视种子充种与漏种情况。2、覆膜压实后膜上需要人力覆土从而促进种子能够顶破薄膜。本设计的目的是结合马铃薯薯种的结构特点和种植要求,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一次性完成马铃薯的播种、施肥、喷药、覆膜、覆土,并实现马铃薯的精密播种。实现播种的稳定均匀性,解决漏播的问题。将现代的传感器技术应用其中,增加播种的精度,以及对化肥农药播撒量的精确控制。改进播种勺的形状,力求完善播种的完整性,从根本上解决漏播的问题。
图1-3 2MB-2/1型双垄单行播种机图1-4 2BXSM—2B型马铃薯施肥播种机[9]
图1-5 2MB-1/2型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机图1-6 2MB-1/2型大垄双行覆膜播种机
1.2.2
国外马铃薯播种机发展较早,成型较快,现已初具规模。发达国家马铃薯播种效率的提高其根本原因实现了播种机械化、集约化生产。进入20世纪90年代,发达国家的马铃薯播种机械产品更加多样化、性能更可靠。计算机、机电一体化、自动化等高科技领域技术的应用,使马铃薯播种作业更加精确化,更能满足人们使用的方便性、安全性与舒适性的要求[5]。
1.2
1.2.1
近年来,随着马铃薯在我国大量的种植、研发并推广与马铃薯的生产相适应的机械取得了很大的进展,尤其是在马铃薯种植机械方面,尽管我国机械研制和生产水平同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但是随着我国科研人员的共同奋斗,这个差距正在不断地缩小。各种先进的马铃薯播种机不断问世,并在全国进行大量地推广应用,这个还是值得国人骄傲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文资料翻译译文马铃薯播种机的性能评估大多数马铃薯播种机都是通过勺型输送链对马铃薯种子进行输送和投放。
当种植精度只停留在一个可接受水平的时候这个过程的容量就相当低。
主要的限制因素是:输送带的速度以及取薯勺的数量和位置。
假设出现种植距离的偏差是因为偏离了统一的种植距离,这主要原因是升运链式马铃薯播种机的构造造成的.一个理论的模型被建立来确定均匀安置的马铃薯的原始偏差,这个模型计算出两个连续的马铃薯触地的时间间隔。
当谈到模型的结论时,提出了两种假设,一种假设和链条速度有关,另一种假设和马铃薯的形状有关。
为了验证这两种假设,特地在实验室安装了一个种植机,同时安装一个高速摄像机来测量两个连续的马铃薯在到达土壤表层时的时间间隔以及马铃薯的运动方式。
结果显示:(a)输送带的速度越大,播撒的马铃薯越均匀;(b)筛选后的马铃薯形状并不能提高播种精度。
主要的改进措施是减少导种管底部的开放时间,改进取薯杯的设计以及其相对于导种管的位置。
这将允许杯带在保持较高的播种精度的同时有较大的速度变化空间。
1介绍说明升运链式马铃薯种植机(图一)是当前运用最广泛的马铃薯种植机。
每一个取薯勺装一块种薯从种子箱输送到传送链。
这条链向上运动使得种薯离开种子箱到达上链轮,在这一点上,马铃薯种块落在下一个取薯勺的背面,并局限于金属导种管内.在底部,输送链通过下链轮获得足够的释放空间使得种薯落入地沟里。
图一,杯带式播种机的主要工作部件:(1)种子箱;(2)输送链;(3)取薯勺;(4)上链轮;(5)导种管;(6)护种壁;(7)开沟器;(8)下链轮轮;(9)释放孔;(10)地沟。
株距和播种精确度是评价机械性能的两个主要参数。
高精确度将直接导致高产以及马铃薯收获时的统一分级(McPhee et al, 1996;Pavek & Thornton, 2003)。
在荷兰的实地测量株距(未发表的数据)变异系数大约为20%。
美国和加拿大早期的研究显示,相对于玉米和甜菜的精密播种,当变异系数高达69%(Misener, 1982;Entz & LaCroix, 1983;Sieczka et al, 1986)时,其播种就精度特别低。
输送速度和播种精度显示出一种逆相关关系,因此,目前使用的升运链式种植机的每条输送带上都装备了两排取薯勺而不是一排。
双排的取薯勺可以使输送速度加倍而且不必增加输送带的速度。
因此在相同的精度上具有更高的性能是可行的。
该研究的目的是调查造成勺型带式种植机精度低的原因,并利用这方面的知识提出建议,并作设计上的修改。
例如在输送带的速度、取薯杯的形状和数量上。
为了便于理解,建立一个模型去描述马铃薯从进入导种管到触及地面这个时间段内的运动过程,因此马铃薯在地沟的运动情况就不在考虑之列。
由于物理因素对农业设备的强烈影响(Kutzbach, 1989),通常要将马铃薯的形状考虑进模型中。
两种零假设被提出来了:(1)播种精度和输送带速度无关;(2)播种精度和筛选后的种薯形状(尤其是尺寸)无关。
这两种假设都通过了理论模型以及实验室论证的测试。
2材料及方法2.1 播种材料几种马铃薯种子如圣特、阿玲达以及麻佛来都已被用于升运链式播种机测试,因为它们有不同的形状特征。
对于种薯的处理和输送来说,种薯块茎的形状无疑是一个很重要的因素。
许多形状特征在结合尺寸测量的过程中都能被区分出来(Du & Sun, 2004; Tao et al, 1995; Zödler, 1969)。
在荷兰,马铃薯的等级主要是由马铃薯的宽度和高度(最大宽度和最小宽度)来决定的。
种薯在播种机内部的整个输送过程中,其长度也是一个不可忽视的因素。
形状因子S的计算基于已经提到的三种尺寸:此处l是长度,w是宽度,h是高度(单位:mm),且h<w<l。
还有球形高尔夫球(其密度和马铃薯密度大致相同)作为参考。
同是,在研究中用到的马铃薯的形状特征通过表一给出表一实验中马铃薯及高尔夫球的形状特征品种方形网目尺寸,毫米形状因子圣特 28–35 146阿玲达 35–45 362麻佛来 35–45 168高尔夫球 42.8 1002.2 建立数学模型数学模型的建立是为了预测升运链式播种机的播种精度和播种性能,该模型考虑了滚轴的半径和速度,取薯勺的尺寸和间距,以及它们相对于导种管壁的位置和地沟的高度(如图二)。
模型假设马铃薯在下落的过程中并没有相对于取薯勺移动或者相对于轴转动。
图二,模型模拟过程,当取薯杯到达A点的时候模拟开始。
释放时间是开启一个足够大的空间让土豆顺利通过所需的时间。
该模型同时也计算出两个连续的马铃薯之间的时间间隔以及马铃薯到达地面(自由下落)的时间。
r c 代表链轮半径、带的厚度以及取薯杯长度之和;x clear,取薯勺与导种管壁之间的间距;x release 释放的间距;αrelease ,释放角度;ω, 链轮的角速度;C点,地沟。
田间作业速度和输送带速度可设定为达到既定的作物间距的要求。
马铃薯离开导种管底部的频率f pot 通过如下公式计算:式中:v c是勺型输送带的速度(单位:m s−1),x c 是带上两个取薯勺之间的距离(单位:m).槽轮的角速度ωr(单位:rad s−1)计算如下:导种管的间距必须足够大以使得马铃薯能通过并被释放。
x release是当取薯勺以一定的角度αrelease径向通过链轮时的时间间距。
释放角(图二)按以下公式进行计算:r(单位:m)是链轮半径,链条的厚度以及取薯勺长度之和;x clear(单位:cm)是取薯勺端面与导种管管壁之间的间隙。
当马铃薯的各种参数已确定的情况下,释放马铃薯的所需角度可以通过计算得到。
除了形状和尺寸,护种壁的马铃薯的位置也具有诀定性的作用,因此,这个模型区分了两种状态:(a)最小需求间距等于马铃薯的高度;(b)最大需求间距等于马铃薯的高度。
释放角度αo所需的时间t release的计算公式如下:当马铃薯释放后,将直接落到地沟。
由于每个马铃薯都是在一个特定的角度释放的,通常那时都有一个高于地面的高度(图二)。
由于小一点的马铃薯释放得早,因此通常将小块马铃薯放在大块马铃薯的上方。
该模型计算出马铃薯刚好落到地沟时的速度υend(单位:m s−1)。
假定垂直方向的初速度等于取薯勺线速度的垂直分量:释放高度的计算公式为:y=y r-r c sinαreleasereleasey(单位:m)是链轮中心和地沟的距离r自由下落时间的计算公式为:g(9.8 m s−2)是自由落体加速度,v(单位: m)是马铃薯释放时垂直下落的初速度。
终止速度的计算公式为:马铃薯从A点移动到释放点的时间t release还应该加上t fall。
该模型计算出以不同的方式在取薯勺上定位的两个连续马铃薯之间的时间间隔。
最大的误差区间将出现在马铃薯由纵向定位趋向轴向定位的过程中,反之亦然。
2.3 实验室装置一个标准的播种机可以替换片状导种管底部的类似透明丙烯酸的材料(图三)。
输送链通过链轮被变速电动机驱动,其速度可以通过一个旋转的红外检测仪测得。
此装置只能观察一排取薯勺。
实验室实验台:片状导种管底端的右下部被透明的丙烯酸金属片替代;右上端正对一个高速摄像机。
这个摄像机通过透明的导种管对种薯的运动进行摄像记录,并测量两个连续马铃薯之间的时间间隔。
一张坐标图被安放在导种管的开口处,X轴平行于地面。
当种薯的中点通过地面的时候时间就被记录下来了。
连续种薯之间的时间间隔的标准偏差被用来衡量作物间距的精度。
为了便于测量,测量系统的记录速率设置为1000帧每秒。
平均自由下落的速度是2.5 m s−1时,种薯每帧的移动距离是2.5 mm,足够小到可以记录准确的位置。
为了测试链速的影响,进料速度被分别设置为300、400、500个种薯每分钟。
(f pot =5,6.7和8.3 s−1),对应的链速为0.33,0.45,0.56(m s−1)。
这些速度分别对应的是3、2、1排取薯杯。
每分钟400个种薯的进料率(0.45 m s−1的杯带速度)作为一个固定速度来对马铃薯形状的影响进行测评。
为了评估时间间隔的正态分布,30个种薯将被重复使用5次。
在另一个测试中20个种薯将被重复使用3次。
2.4. 统计分析对上述假设进行了Fisher测试,分析表明:总体呈正态分布。
尾部进行单因素上限分析的Fisher测试被用来检验频率a为5%第一类误差,然而一个正确的零假设被错误地拒绝了。
其置信区间等于(100−a)%3 结果与讨论3.1 输送带速度3.1.1 实证结果测得的连续种薯触地的时间间隔呈正态分布。
进料速度为300、400、500的标准偏差σ分别为33.0、20.5、12.7 ms。
通过F检验可知进料率的差异显著。
三种进料率的正态分布如图四所示。
当变异系数分别为8.6%、7.1%和5.5%的时候,杯带的速度越大则播种机的精度越高。
图四.3.1.2 结果模型预测图五显示了开口形成时间对升运链速度的影响。
链条的速度与沉积时偏离了时间间隔的种薯的准确性呈线性关系。
形成开口的时间越短,偏差越小。
计算结果见表二:表二模型计算出来的连续种薯之间的时间间隔带速(m s −1) 最大时间间隔与最小时间间隔的时间差 (s ) 0·72 17·6 0·36 29·4 0·24 42·8 升运链脱离导种管壁的速度是很重要的一个因素。
相对提高输送带速来说,取薯勺线速度可以通过降低链轮的半径来增大。
实验中使用的链轮半径是0.055米,是播种机的一般标准。
为了使取薯勺的线速度达到最高的升运链速度,链轮半径必须通过最低的链条速度计算。
由此得出种薯进料率为每分钟300个和400个的半径分别为0.025米和0.041米。
与此相比,实验室测量的结果是一条呈线性变化的直线,最大的半径约为0.020米数学模型预测的结果呈一种线性关系。
链轮的半径和种薯沉积的精确度呈线性关系。
该模型用来估计进料率为每分钟300个种薯的标准差。
其结果如图六所示,该模型的预测值与实测数据相比,其精度逐渐减小。
显然0.025米可能是技术上可行的最小半径,相对于原来的半径的标准差为75%。
图六图六显示了链轮半径与沉积的种薯时间间隔标准差之间的关系。
当满足r >0·01m 时,这种关系是线性的。
● ,测量数据;,数学模型的数据; ■,延长到R < 0 • 01米; -,线性关系;R 2,决定系数。
3.2 马铃薯的尺寸和形状实验数据由表三给出。
显示固定进料率为每分钟400个种薯的时间间隔的标准偏差。
这些结果与期望值刚好相反,即高的标准偏差将使得形状因子增加。
球状马铃薯的结果尤其令人吃惊:球的标准偏差高过阿玲达马铃薯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