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第1节分子热运动

一、说教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内容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难点】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九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法方面,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学生猜出是花露水后马上表扬。然后问为什么能闻到香味?前排学生先闻到,稍后后排学生才能闻到,用这个问题激起学生的兴趣。教师引导:我们能闻到香味,但不是同时闻到的,这是为什么呢?引入课题——“分子热运动”。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

环节二:新课讲授

1.扩散现象

解释问题:我们闻到的不是气味,是一些带有香味的分子,从香水中跑出来,进入空气中,向各个方向散布开来.当它们到达我们的鼻子里时,我们就会闻到香味,我们再来通过实验证实分子是运动的。学生讨论回答,指出分子是不能用眼睛看出的,区别灰尘、花香。

接着教师演示实验,让学生由实验结果导出定义。实验1:在装着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会发生什么变化?教师提醒实验中不能把二氧化氮气体放在上面,因为二氧化氮气体比空气密度大。学生说出实验现象:抽掉盖在二氧化氮瓶上的玻璃板,过一会儿,发现上面空瓶有红色。引导学生思考其中的原因,后总结得出:像这样,不同的物质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教师追问:扩散只能发生在气体间吗?能举一些实例吗?接着进行实验2:在一个量筒内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溶液,硫酸铜溶液密度大于水,可以看到无色的清水与蓝色硫酸铜溶液间明显的界面。展示10天前、20天前、30天前的溶液。对比实验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学生回答实验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界面逐渐模糊不清。

播放视频动画:煤炭堆放在地面一段时间后,把地里面一小层都弄黑了;长期堆放石灰的墙角,有一层墙壁染上了白色;金片和铅片紧压在一起,过几年后,可以看到它们互相渗入等。

学生小组讨论后得出:通过前面的实验和视频,可以知道固体、液体和气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即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教师引导: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扩散现象很常见,让学生举出几个例子,如:到医院闻到消毒液味、在花园里闻到花香。生活中的实例有助于学生深入理解扩散现象。

把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的多媒体技术应用于课堂,可起到辅助教学的作用。这些色彩鲜艳,声像并茂的动画同时刺激了学生多种感觉器官,有助于完成教学目标,突破难点。

2.分子热运动

教师引导:固、液、气体都有扩散现象,想想对同样的一个扩散实验,能否改变一个因素,从而改变扩散进行的快慢呢?

学生小组合作进行实验:两个相同的烧杯,一个装入半杯热水,一个装入等质量的半杯凉水。用滴管在两个烧杯中分别滴入一滴红墨水,观察哪个烧杯中墨水扩散得快。学生回答装热水的杯子里红墨水扩散得快。学生小组讨论这说明分子的运动跟温度有关,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

教师让学生思考:腌咸菜往往要十天半个月后菜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一会儿菜就咸了,这是什么原因?学生解释并得出分子运动跟温度有关,所以分子运动又叫做热运动。并且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学生都很喜欢这种相互合作的形式,它既能拉近学困生和学优生之间的距离,又能增强他们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

环节三:巩固提升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习的内容,达到巩固本节所学的目的。

环节四:作业设计

作业1:回顾本节课知识点,完成课后习题。

作业2:以学习小组为单位搜集资料,各找到3个扩散现象生活实例,下节课随机挑选两组同学来为大家分享你的发现。

五、说板书设计

分子热运动

一、扩散现象

二、分子热运动

1. 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简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物理》九年级第十六章第一节的内容。本节书是学习热力学的开始,是本章书的基础知识,是学习下一节书《内能》的准备知识。 2、教学目标 根据《物理课程标准》的要求和学生实际情况,确定本书中的教学目标为: 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②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③能识别扩散现象。 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3、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分子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 本节书是学生开始学习《热力学》的第一节课,学生的动手能力和观察能力相对比较差,因为实验仪器严重缺乏。 三、说教法 1、演示实验法; 2、设疑法; 3、举例法。 四、说学法 1、观察实验法; 2、分析比较法。

五、说教学程序 1、设疑引入新课 我们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很小,肉眼观察不到,那么物质的分子到底是静止的,还是运动的呢? 2、扩散现象 演示:一、二氧化氮气体的扩散现象,并提出问题上学生思考: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问题。 引导学生并归纳:说明分子是运动的而且分子和分子间存在着一定的空隙。 3、影响扩散快慢的因素 演示:墨水在热水和在冷水中的扩散快慢,并让学生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了什么。 结论:温度越高,扩散越快,表明温度越高,分子运动的速度越快。 3、分子间的作用力 (1)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极抽象的知识点“为什么物质即不容易压缩又不容易拉伸”。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 (2)演示“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实验。 让学生认真观察和思考:看到什么样的现象以及表明了什么问题。 结论:表明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4、引导归纳这一节书的内容 分子运动理论: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②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永不停息的作无规则的运动;③分子间有引力和斥力。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第1节分子热运动 一、说教材 本节是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分子热运动》的内容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通过推理去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和分子热运动。 【过程与方法】 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科学探索精神。【教学重点】 分子的热运动 【教学难点】 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二、说学情 九年级学生是初中的毕业年级,心智较为成熟,通过一年的物理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实验探究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有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更加进步。但是初三的学生往往是不爱发言,不主动表现自我,课堂气氛比起初二的学生沉闷。需要教师的积极、灵活的调动。九年级学生心理和认知发展规律要求在教学中要充分调动他们的激情。 三、说教法和学法 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本节课采用“实验探究”的模式组织教学,同时用多媒体辅助。“本质决定现象,现象反映本质”,学生通过猜想、实验、观察、分析、归纳结论等系列实验探究的环节,透过宏观的现象去探究微观世界的奥秘,在这一过程中也培养和锻炼了学生各方面的能力。在学法方面,本节内容均由实验发生的宏观现象引起学生的感知,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对实验现象作推理、判断的概括,得出科学的结论。 四、说教学过程 环节一:导入新课 教师用黑色塑料袋包着花露水在学生间边走边倒出少量花露水,让学生猜是什么?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分子的热运动是本节的重点. 教学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方法:演示实验法、转换认知法 教学用具:二氧化氮气体、集气瓶、玻璃板、烧杯、墨水、热水、冷水等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xxxx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二、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或溴气)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动的现象,我们停一会儿再来观察瓶内出现的现象。 在等候期间,组织学生自己做墨水扩散实验:同学们课桌上的烧杯里盛有清水,大家不要振动桌子,保持清水平静。请大家向清水里慢慢的滴入一滴墨水,观察墨水的变化情况。滴入的墨水将下沉,在清水中留下了清晰的墨迹,过一段时间墨迹的轮廓变模糊,墨迹变淡,周围的水色变墨。 组织学生观察前面已做的气体扩散实验。此时空气瓶出现了红棕色,下面红棕色的二氧化氮瓶中颜色变淡。实验现象表明,二氧化氮气体进入了空气,空气进入了二氧化氮气体中。像这样,不同的物体在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叫做扩散。 扩散现象也可以发生在液体之间。请大家再观察一下刚才大家滴入清水的墨水,已经没有明显的墨迹了,整杯水都变黑些了,说明墨水和水也发生了扩散。为了说明液体的扩散现象,我们再来做个实验。(按照课本图2-3液体的扩散实验演示)现在我们看到无色的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有明显的界面,要观察到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13.1《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十三章第一节的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为本章的学习做了知识准备。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也对力的知识有了一定了解,这些知识都是本节内容学习的认知基础。九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观察能力,也具备了较强的独立思维能力,但抽象思维能力尚未成熟。由于分子的微观模式较抽象,因此对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较难理解。 三.教学目标的制定: 根据本节课的知识特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本节课的教学目标及重难点如下: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够识别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通过观察和实验,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受的事实。 4.教学重点 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作铺垫。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5.教学难点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 四.说教法与学法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13.1分子热运动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 13.1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人教版物理九年级全一册说课设计第1节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第十三章的第一节课。本章的重点是内能,而本节内容则是这一章的基础。教材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为学生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本节教材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分子热运动课标要求:初步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并能用其解释某些热现象。基于对课标的理解和分析,我这样确立本节的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 通过对演示实验、学生动手探究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以及解释实验现象的能力;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用探究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和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立教学重点为:分子热运动

教学难点为: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四、学情分析 俗话说的好: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只是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而学生即是学习的主体,又是课堂的主体。因此我首先对教学对象进行分析: 能力方面:九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有一定的收集信息和观察实验能力,有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 知识方面:在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接触了一些简单的微观知识,但对物质的认识还主要停留在宏观领域。 五、教学媒体设计:基于以上学情分析,本节课我除了采用实验法外将更多的以多媒体课件为载体,突出“从可以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这种研究微观世界的新方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突出学生的探究实践活动。所以我对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一)设计活动,引入新知 新知识引入要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要创设生动活泼的学习情境,使学生情绪愉悦地进入新课学习过程。这里我设计了一个小活动——学生通过闻味辨别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嗅觉闻到气味的内在原因。 设计意图:让学生感知到宏观现象可能与微观世界密切相关,从而过渡到新课内容。(二)任务学习,新课探究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册(教案)13.1分子热运动

第十三章内能单元备课 一、说课标对本单元的要求 1、通过自然界和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热现象,了解分子热运动的一些特点。知道分子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2、了解内能和热量。 3、通过实验,了解比热容,尝试用比热容说明简单的自然现象。 二、说本单元教材 (一)编排特点 章前主题图和引言:火山喷发。震撼的场面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习欲望。引言揭示了本章核心内容:什么是内能?影响内能的因素是什么? 教材正文:基本栏目有引言、演示、想想议议、想想做做、科学世界等(并非节节都有),动手动脑学物理(安排了针对性检测题,和原版教材相比,实践性习题大大减少,检测习题与学习目标匹配)。 学到了什么:出示本章基本知识点,便于学生复习。 (二)本章教材的编写结构 本章教材堪称是紧紧围绕落实《课程标准》中目标而设计与编写的典范,是《课程标准》要求下编写的几种不同版本新教材中的成功范例。下面让我们分析一下教材的编者是如何通过教材的设计来实现课程目标的。 (一)本章的编写流程 比热容热量的计算 (二)对上述编写流程的理解 分子动理论部分是为引出热力学重要的态函数“内能”服务的:通过分子动理论,由分子热运动引出分子的动能,由分子间作用力引出分子的势能。然后由微观到宏观引出物体内能的概念。 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是本章的关键点,承上启下,为下章引出“能量守恒定律”做好了铺垫:通过改变内能的两种方式,使学生初步感受到热量和功在能量转移和转化中的意义,使学生认识到内能之间、内能与其他形式能之间可以转移和相互转化,这其中隐含着热力学第一定律的思想。 比热是初中物理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物理量,也是一个比较难理解的物理量.教材首先从日常生活常识出发,说明物质在温度变化时,吸收(或释放)的热量与物体质量和温度变化量有关,从而为比热概念的引出作好铺垫.然后安排演示实验,引导学生观察、对比、分析,最终抽象出比热的概念,并进一步由比热的定义说明其单位.最后列出一些常见物质的比热表,并联系实际讨论一些日常现象. 通过对本章内容的学习,使学生逐渐形成对物理问题的另一种观点,即除了用一般的物理原理去解释物理现象、过程之外,还可以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我们看到的物理问题,甚至于扩展到从能量的角度去分析自然现象乃至于社会现象。从而,完成了本章在《课程标准》中的最终目标──让学生形成用能量的观点看世界的意识。 因此,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要紧紧抓住这一终极目标,创造并利用一切机会为达成该目标服务。 第十三单元内能第1 课时课型:新授课备课教师:$$ 上课教师:$$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初中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老师,大家好,我是今天的XX号考生。今天我说课的篇目是《分子热运动》,对于本节课我将以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为思路,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展开我的说课。 一、说教材(过渡句)首先谈一谈我对教材的理解《分子热运动》选自人教版初中物理九年级全一册第十三章第一节,本节课首先介绍了分子的大小,然后从观察实验、分析宏观扩散现象出发,带领学生探索微观世界。依次介绍了分子热运动和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这位学生之后探究温度和内能的关系打下伏笔,也为从分子结构观点理解物体内能的本质奠定基础。因此学好本节内容对之后知识的学习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说学情(过渡句)合理把握学情是上好一堂课的基础,接下来谈谈我对学情的分析我所面对的是九年级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有较强的求知欲和表现欲,通过八年级的学习,学生也具备了一定的收集信息和分析实验的能力,而且具备初步的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能力。但是学生对物质的认识尚停留在宏观领域,所以本节内容在学生理解起来还是比较困难,尤其是是对生活中常见的分子运动现象不能有一个科学的解释。因此教师应该注重宏观与微观之间的过渡,发挥学生能初步分析、观察实验的优势,帮助学生学好本节内容。 三、说教学目标(过渡句)新课标要求教学目标是多元的,主要包括学会、会学、乐学三个维度,所以我确定了如下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目标】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总在无规则的运动着;能识别并解释扩散现象,知道扩散现象与温度有关;理解分子之间有相互作用力。【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观察演示实验并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提高综合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经历观察、实验等过程,培养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通过直观感知物理现象,激发学习物理的兴趣。 四、说教学重、难点(过渡句)基于以上对教材、学情的分析和教学目标的设立,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显而易见了【重点】理解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难点】对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的理解。 五、说教学方法(过渡句)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顺利达成教学目标,并结合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本节课主要采用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演示法、小组合作法等。 六、说教学过程(过渡句)教为学服务,这是当前应试教育转变为素质教育的基本思路,教学过程应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所以我将本节的教学过程设计如下:首先是导入环节:我会以创设情境的方式导入新课:如果把杯子打碎,会有很多的玻璃碎片,经过多次分割,颗粒越来越小,如果不断分割下去,有没有一个限度呢?从而引出分子的概念。并介绍分子是保持物质性质不变的最小微粒。课前展示三杯看似相同的液体,分别是酒精、醋和清水,并提问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为什么可以不接触物体而通过嗅觉闻到气味,从而分辨物质。让学生感知到宏观世界可能与微观世界有关,从而过渡到本节内容《分子热运动》。【设计意图:以采用这样的方式导入课堂,是为了让学生思考物质的构成方式,并且引入分子以及构成物质最小微粒的概念。从而为接下来的扩散现象的实验做铺垫。】其次是新课讲授环节,本环节总共包含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物质的构成。这部分的内容较为简单,我会给学生结合化学知识介绍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并在多媒体展示电子显微镜下分子的形态。分子是如何构成物质的,分子之间是否还有间隙?可以使用酒精与水的魂核试验证明分子间存在间隙。接着我会提问学生,试着归纳总结分子的特点,学生不难得出分子的特点是体积小、数目多。紧接着我会提问学生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还是运动的?它们之间有没有相互作用力呢?我们能不能通过物体的一些宏观表现来推断构成物质的分子的情况?提完这三个问题之后,让学生思考的同时,我将带着学生进入本节课第二部分的讲解,也是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1 一、说教材 (要想游刃有余的把控课堂,必须熟悉本堂课的教学内容)接下来我来谈一谈对教材的理解: 《分子的热运动》选自高中物理人教版选修3-3第七章第2节的内容,本节课主要包括了三个方面,第一是扩散现象,第二是布朗运动,第三是热运动。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为本节内容的探究打下了基础,本节课的学习也为学生之后理解微观世界做好了铺垫,具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说学情 接下来我来谈一谈本阶段学生的特点: 高中的学生动手能力强,逻辑思维能力较成熟,生活经验丰富,并且有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因此在课堂上我会注重对学生的引导,把课堂还给学生,结合生活实例与学生积极互动,更多的让学生自己动手,思考,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丰富课堂。 三、说教学目标 知道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含义,理解并掌握它们的的概念,并能解决实际问题。 通过实验探究以及结合生活中的具体实例,提高动手操作,自主思考的能力。 结合生活中常见的具体实例,从生活中走向物理,拉近与物理之间的距离。

四、说教学重难点 扩散现象,布朗运动,热运动的相关概念。 布朗运动与扩散现象之间的区别。 五、说教学方法 本节课我将采用讲授法,问答法,实验法,小组讨论法。 六、说教学过程 接下来是我的教学过程部分,也是我本次说课的核心,我将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了导入、新课、巩固提高和小结作业四个部分,我会按照课堂教学的实施顺序来进行阐述。 首先是导入环节: 在导入环节,我将采用实验法进行导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这个知识学生在初中已经接触过,接下来可以通过具体的演示实验对于此结论进行验证。 第一个实验通过易蒸发的溴观察瓶中气体颜色,第二个蓝色硫酸铜溶液与水的分界情况,分别说明了气体,液体的扩散现象,从而引出本节的内容——分子的热运动。 第二部分是新课讲授环节。 通过刚才的演示实验引出扩散现象的概念,即不同物质能够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并且为学生介绍扩散现象是由于物质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产生的,从微观的角度进行解释,对学生进行提问“生活中有哪些扩散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通过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为学生进行解释,加深学生对于概念知识的理解,例如茶叶蛋酱油中的色素扩散到了鸡蛋里面,鸡蛋里面才会呈现出酱油的颜色,以及金

九年级物理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三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说课人:王光明 本节讲述“分子热运动”.在讲分子运动之前先提出“能否直接用肉眼看到分子运动”的问题,然后再让学生想想“为什么打开一瓶香水,很快就会闻到香味,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让学生好奇,接下来通过演示二氧化氮气体扩散实验、硫酸铜和清水扩散实验,说明扩散现象和扩散现象随温度升高而加快的现象.还通过实物演示知道除气体、液体有扩散现象,固体也有扩散现象.然后,通过对“想想议议”的讨论得出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再通过铅柱演示实验,证实了分子之间存在引力,还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扩散现象说明分子间有间隙;固体和液体很难被压缩的事实,说明分子间存在斥力.那么学生对分子间既有引力又有斥力有一个较形象的认识.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使学生了解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知识. 教学难点 指导学生从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用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教学方法 演示法: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有直观感觉,再进行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教具准备 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硫酸铜溶液、试管、铅柱、投影、录像.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我们生活的物质世界中,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物质.在远古时代,人们就猜想物质是由很多很小的微粒组成的.现代的科学技术已证实古人的猜想,请看投影. 表面上看起来连成一片的水,其实是由一个具的水分子组成. 我们肉眼看不到,分子体积很小. 那我们怎么能知道分子是否运动? 我们用显微镜. 这个方法可取,有没有其他方法呢,我们打开桌子上放的那瓶香水或打开那盒香皂,有什么感觉? 闻到香味.

人教版物理九年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

人教版物理九年第13章第1节《分子热运动》教案3.1分 子热运动 教材分析: 教材从分子的组成入手,先说明分之在做无规则运动,然后讲到扩散现象,并对分子热运动进行讲解,说明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彩缤纷 ●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推测出物体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 ●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使学生了解分子之间既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分子的热运动. 难点: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推测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教学器材: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空瓶、铅圆柱、 教学课时:1时 教学过程: 引入新课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中,我们的周围充满着物质:水、空气、石头、金属、动物、植物等都是物质。而对于物质是怎样构成的,这一古老课题,很早就有过种种猜测,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气”,有的主张万物之源是“火”。公元前5世纪墨子提出的物质的最小单位是“端”,公元前4世纪古希腊的德漠克利特认为宇宙万物,是由大小和质量不同的,不可入的,运动不息的原子组成。此后经过近2000年的探索,直到17世纪末,才科学地认识到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 进行新课 (1)分子和分子运动 ①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分子是极小的微粒。如果把分子看做球形,它的直径约10-10米,这是一个极小的长度,不仅肉眼看不到,即使用现代的显微镜也看不清分子。由于分子极小,所以物体含分子数目大得惊人。通常情况下,1厘米3空气里大约有2.7×1019个分子,如果人数的速度能达到每秒数100亿个,要数完这个数,也得用80多年。 ②构成物质的分子永不停息地运动着。由于分子太小,目前尚无法直接观察分子的行为,但我们可以从宏观的实验现象,来判断分子的行为。 演示实验:扩散现象 出示事先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广口瓶。说明瓶内红棕色的气体是二氧化氮。再出示一只空的广口瓶,其实瓶内装满了空气。将装有二氧化氮的瓶子向空瓶倾倒,这时看到红棕色气体流入空瓶,开始先沉到瓶底。此现象说明二氧化氮的密度大于空气的密度。 另取一只“空”瓶,按课本图16.1—2所示,将其倒扣在装有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这时要强调:装有密度较大的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在下,装有空气的瓶子在上,抽掉玻璃隔板,二氧化氮气体不会流进空气瓶内。现在我抽掉隔板,没有出现二氧化氮气体流

《分子的热运动》的实验教学说课稿(省级获奖实验说课案例)

《分子的热运动》的实验教学说课稿 一、使用教材 人教版高中《物理》选修3-3第七章第2节 二、学情分析/教材分析/教学重难点 初中已经学习了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本节课是要通过实验证据来说明这一结论。课文中实验证据之一是扩散现象,学生已有基础,不难理解;实验证据之二是布朗运动,按课文中演示实验方法很难做且观察实验现象的效率又太低,不少老师以讲实验代替做实验,做好此实验很重要,它将会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这节课,通过改进创新实验器材和教学方法,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实验器材 光学显微镜、自制电子目镜、自制载玻片、多媒体、透明塑胶板、水彩笔、镊子、清水、墨汁、直尺等; 软件:CamLife(实时画面采集)、定时器(周期性提醒) 四、实验原理 布朗运动显微投影教学实验原理:由于分子的热运动无法直接观察探究,所以通过显微镜目镜观察悬浮在液体中的小颗粒的布朗运动来反映液体分子的无规则热运动,把显微镜原来的目镜换成电子目镜,利用多媒体显示屏投影进行教学。 五、实验创新改进要点 (1)在实验器材上创新:自制电子目镜和自制载玻片等 图1 : 课文中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2 : 自制电子目镜 课文中直接通过显微镜目镜观察布朗运动,很难观察到或难以多人同时观看实验现象。 使用高清摄像头,拆解更换了适合显微 成像的镜头、更改了内部电路,创新了显微投影教学方法,实现了在大屏幕上清晰地观察布朗运动。

(2)在教学方法方法上创新 ①设计四组对比实验步骤,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进行探究。 步骤一:对比观察显微镜下的清水和碳粉颗粒悬浮液 步骤二:对比观察“有规则运动”和“无规则运动” 步骤三:比较不同大小的颗粒布朗运动的剧烈程度 步骤四:同时追踪不同的颗粒,绘制颗粒布朗运动的位置折线图 ②通过实验观测,学生分小组进行思辨:猜想与推理布朗运动成因。 六、实验教学目标 1.物理观念: 通过实验观察认识布朗运动,能够叙述布朗运动的特点,猜想论证布朗运动产生原因,从而对液体分子永停息地做无规则运动有进一步的认识。 2.科学思维/科学探究: ①将课文中的演示实验开放性展开,引导学生质疑式和发现式实验探究,设计四组对比实验方法,通过对比实验现象进行主动探究。 ②对实验探究过程和结果进行交流、评估、反思,形成猜测和假设,科学推理、科学论证,最后得出结论。 3.科学态度与责任: 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实事求是和持之以恒的探索精神,独立思考、敢于质疑和善于反思的科学态度,激发创造思维,培养创新能力。 七、实验教学内容 1.认识布朗运动(实验步骤一:对比观察显微镜下的清水和碳粉颗粒悬浮液) 2.探究布朗运动的规律(实验步骤二/三) 3.绘制颗粒布朗运动的位置折线图(实验步骤四) 4.猜想与论证:布朗运动的成因是什么? 八、实验教学过程 1.认识布朗运动 步骤一:对比观察显微镜下的清水和碳粉颗粒悬浮液 (1)观察清水:取一滴清水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2)观察碳粉颗粒悬浮液:将墨汁用水稀释后搅拌,形成颗粒悬浮液,取少量液体滴在载玻片上,调节显微镜手轮,观察到许多碳粉颗粒的运动状态;

九年级物理全册13.1分子热运动教案(新版)新人教版

分子热运动 一、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九年级学生 2、学科:物理 3、课时:1 4、课前准备: 学生准备: ①根据预习学案预习课本。 ②搜集与分子有关的资料。 教师准备: ①香水,盛有二氧化氮的广口瓶,空广口瓶,玻璃板,蓝、红墨水,烧杯,冷水,热水,铅柱,钩码,乒乓球,弹簧。 ②分子热运动的课件。 在物理教学中恰当地、科学地、灵活地运用多媒体,有助于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二、教学课题:分子热运动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且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能认识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运动理论的观点解释 ③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④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力 2、过程与方法: ①通过演示实验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②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知道物体温度越高,分子热运动越剧烈 ③通过演示实验以及与弹簧的弹力类比了解分子之间存在斥力又存在引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演示实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交流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 四、教材分析 本节课作为第十六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本节主要讲述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分子热运动和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学好本节知识便于学生正确理解内能的概念。教材首先简介有关物质由分子组成的知识,使学生对分子小、数量大有深刻印象。然后通过实验观察,使学生从宏观现象出发,通过推理来感知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对冷水和热水中一滴墨水扩散快慢的探究比较,让学生讨论得出温度越高,热运动越剧烈的结论。最后通过演示实验和类比的方法,让学生了解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教学重点: 由于分子热运动是物体具有内能的基础,为学习下一节内能学习作铺垫。本节讲述的扩散现象的实质是分子热运动。所以分子热运动教学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难点: 由于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抽象但又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知识前提,所以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教学是本节课的难点. 五、教学思路 本节课作为本章的第一节内容,是学生在学完宏观物体的有关知识后,对微观世界的知识进一步探究学习,为后面研究物体内能及其有关知识做好铺垫。但由于分子的运动无法直接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 分子热运动是物体都由分子、原子和离子组成,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分子的热运动跟物体的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其分子的运动越快。下面是我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5篇,希望大家能有所收获! 九年级分子热运动教案1 学习目标 1.知道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学会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解释扩大现象。 3.了解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了解分子之间存在引力和斥力。 自主探究 1.物质是由构成的,分子的直径大约是,通常用来量度的单位是。 2. 的现象,叫做扩大。 3.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由于分子的运动跟有关,所以这种无规则运动叫做分子的热运动。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4.分子间存在和。 合作探究 1 一、物质的构成 自主学习:阅读课本P2的内容,了解物质的构成。 提出问题: 1.假如把分子看成球形,它的直径大约有多少米?通常用什么单位来量度分子? 2.假如把1 cm3空气中的分子用每秒计算1010次的计算机计数也需80年。这说明了什么? 归纳总结:常见的物质是由大量的构成的。 二、分子热运动 探究活动:在装着红棕色二氧化氮气体的瓶子上面,倒扣一个空瓶子,使两个瓶口相对,之间用一块玻璃板隔开,抽掉玻璃板后观看。 提出问题:通过观看觉察密度比空气大的二氧化氮进入上面的瓶子,这种现象产生的缘由是什么? 课件展示: 2 (1)在量筒里装一半清水,用细管在水的下面注入硫酸铜的水溶液。硫酸铜溶液在量筒的下部,清水和蓝色的硫酸铜溶液之间的界面明显。静放几天,界面就慢慢变得模糊不清了。 (2)把磨得很光的铅片和金片紧压在一起,在室温下放置五年后再将它们切开,可以看到它们相互渗入约1 mm深。 生活实例:在腌咸菜的时候,菜往往要十天左右才会变咸,而在炒菜时,只需要 几分钟后菜就咸了,这是什么缘由呢? 探究试验:在一个烧杯中装一些凉水,在另一个相同的烧杯中装等量的热水,用滴管分别在凉水、热水中同时滴入一滴红墨水。比较两杯中红墨水的扩大现象。 归纳总结: 1.扩大现象说明,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 2.分子的热运动与温度有关,温度越,分子运动越。

13.1分子热运动教案2021-2022学年人教版 物理九年级

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知道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的运动. 2.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3.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4.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二、能力目标 1.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提高观察实验能力. 2.从宏观现象推论分子特征,了解所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锻炼自己的想象力. 三、德育目标 通过观察教师的演示实验激发自己对大千世界的兴趣,了解到通过直接感知的现象,可以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 学情分析 学生在第十一章“多彩的物质世界中,已经对物质的组成及分子运动情况有了大致的了解,在化学课中已经知道了扩散现象,对生活中一些常见的扩散现象也有了较深的印象,但对于分子的运动快慢与什么因素有关的问题并不十分清楚。 重点难点 学习重点 通过对演示实验的观察、分析、推理,了解分子动理论的初步知识 学习难点 在教师指导下观察、分析、推理教师的演示实验,通过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 教学过程

问题导入: [师] (出示两个相同的瓶子)瓶中分别装着醋和酱油,谁愿易上来用最简易的方法把它们区别开? [生]拿起瓶子凑近鼻子,凭气味进行辨别 [师] ( 打开香水)有什么感觉? [生]闻到香味. [师]为什么能闻到香水的香味、醋和酱油的气味? 是什么跑到鼻子里了?该实验说明了什么? 这就是本节课你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板书课题) 教材自读、互动合作 [师]请同学们根据出示的学习内容和目标进行自主学习和小组实验探究 [投影] 学点一:扩散现象 阅读课本p124页第二页,通过阅读,你对分子的什么认识? 阅读课本“扩散现象”部分的内容, 并按照课本124页图16.1—2实验的要求进行实验,思考回答下列问题: ①在探究气体的扩散实验中:抽掉玻璃板后,观察到什么现象?二氧化氮的密度比空气大,它能进到上面的瓶子里,是重力作用的结果吗?为什么让密度大的二氧化氮放在密度较小的空气下面,倒过来行吗?是什么原因使二氧化氮上升到上面瓶子的空气中,使空气的颜色发生变化的?原来颜色较深的二氧化氮气体为什么颜色变浅了?实验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②在课本图16.1-3的实验中,经过30日后硫酸铜溶液和清水的界面逐渐模糊不清了,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③紧压在一起的铅片和金片在放置了5年后会互相渗入约1mm深,此实验说明了什么? ④请你思考课本125页“想想议议”的问题l和问题3,扩散现象能够表明什么?你能再举出一些扩散实例吗?试试看. ⑤你认为影响扩散快慢的主要因素是什么?请你按照课本p125页的实验步骤完成墨水扩散的实验,实验观察到的现象是什么?通过实验可以得出什么结论?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全一册教案-13.1 分子热运动

学科物理年级/册九年级全一册教材版本人民版 课题名称第十三章第一节分子热运动 教学目标分子间的作用力 重难点分析 重点分析 从宏观的物理现象揭示物质的微观结构,从实验的分析推理逐步了解分子动理论 的初步知识,尤其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学生容易混淆 难点分析 物质的构成是从宏观走向微观,学生想象理解能力无法一步跨越,所以对于物质 的构成存在一定的薄弱。同时对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类比模型需要抽象的想象, 学生在应用上可能觉得较难 教学方法 1、通过互联网视频演示课本实验,运用互联网资源展示物质的构成 2、通过视频中的类比分析,得出分子间的作用力 教学环节教学过程 导入由视频导入艾菲尔铁塔之死,引入物质的构成 知识讲解 (难点突破) 从艾菲尔铁塔之死引入到物质的构成,分析得出结论 结论:物质是由分子、原子构成 一般的分子的直径数量级为10-10 m 人无法用肉眼观察 提出问题:分子是运动的还是静止的? 引入气体扩散实验 用二氧化氮实验得出扩散的定义

扩散:不同的物质再互相接触时彼此进入对方的现象 说明了:(1)一切物质的分子都在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2)分子之间有间隙 演示液体和固体扩散试验 经以上三组实验得出:在条件相同时,气体扩散最快,液体扩散较快,固体扩散最慢。 进一步补充:扩散现象并不局限于同一状态的不同物质之间。气体和液体、气体和固体、液体和固体之间都能发生扩散。 猜想什么影响分子的运动快慢呢? 做实验取两个相同的烧杯,分别装入等质量的热水和冷水,分别 滴一滴红墨水,观察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分析得出结论。 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分子运动得快慢与温度有关。温度越高, 分子运动得越快。因此分子的无规则运动也叫分子热运动 从电影《杯酒人生》引入分子间的作用力,用类比弹簧的方法类比分子之间的作用力 1、从演示试验,两个干净的铅块,底面削平,用力压在一起,他们不会分开,添加重物也无法分开。

人教版九年级物理《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分子热运动》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分子热运动》是人教社新课标九年级物理全册中第十三章《内能》的第一节。从所在位置来看,它被直接安排在《机械能》之后,作为内能的基础知识,讲述了内能的本质,引出一种区别于机械能的另一种主要形式的能量——内能。 其主要内容有两点,一是通过宏观的扩散现象验证物质微观世界的分子热运动本质,二是分子间相互作用的引力和斥力。 教材一开始复习了本册教材第十一章的“物质是由分子组成”的知识。接下来,以香皂的香味引出扩散现象,再由扩散现象引出分子的热运动,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接着用一个简单易懂的演示实验说明了分子热运动与温度有关。然后,用一句“既然分子在运动,那么固体和液体中的分子为什么不会飞散开,而总是聚合在一起,保持一定的体积呢?”导出分子间的作用力。整节内容衔接自然,浑然一体。 根据教材安排及新课程标准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同时参考初中生特别是我所在的农村初中生的认知能力,我制定了如下三维目标:(一)知识与技能 1、能识别扩散现象,并能用分子热运动的观点进行解释。 2、知道分子热运动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3、知道分子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力。 4、初步认识分子动理论。

(二)过程与方法 1、培养学生从直接感知的现象认识无法直接感知的事实,渗透物理学的研究方法,并培养学生想象力。 2、通过对实验的观察,提高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用实验和学生活动激发学生对大千世界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难点: 本节课重点是分子的热运动,因为他揭示了内能的本质,将是下一节内能学习的前提;教学难点:难点让学生明白分子间的引力和斥力是如何同时存在的。 二教学方法 根据对教材的理解和制定的三维目标,以及所针对的不同知识要求,我对本节课的教学方法有如下安排:对于“分子热运动”,主要以转换法为主;而在“分子间的作用力”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类比法。另外,由于这个年龄段的初中生在学习方面的主动性还不是十分让人满意,大部分学生只对“有趣”的东西感兴趣,而且他们的思维方式正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实验探究法将做为一个常用方法贯穿始终,为每一个知识点铺路。 三说学法 为了提高学生兴趣,首先,我设计了一些学生实验及学生游戏,让学生积极参与,一改课本上只有演示实验而无学生实验的现状。如

相关主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