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1128-陈尚君(复旦中文系教授 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 中国诗歌史上的双子星座——李白与杜甫
元代诗歌的整理和保存见于陈尚君《全元诗》

元代诗歌的整理和保存见于陈尚君《全元诗》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 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practical materials, 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 appreciation, sentence excerpts, ancient poems, classic articles, topic composition, work summary, word parsing, copy excerpts, 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 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一、元代诗歌的历史背景。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朝代,其诗歌创作也具有独特的风貌和特点。
陈尚君丨两种唐诗选

陈尚君丨两种唐诗选▲《唐诗选注评鉴》刘学锴撰中州古籍出版社出版▲《唐诗选》马茂元选注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这几年国学热,常有朋友问我今人唐诗选何者为好,愿在此介绍两种,一是马茂元先生《唐诗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年11月新版),一是刘学锴先生《唐诗选注评鉴》(中州古籍出版社2013年9月版)。
马茂元(1918-1989)为清季桐城派殿军马其昶之孙。
幼承庭训,熟读历代诗文,于唐诗研究卓有建树。
尤倡导在背诵吟读基础上,体会唐诗的文辞之美、音节之美和意境之美,注意文史互取,知人论世,揭橥名篇,解读英华,详尽注释,准确阐释。
生逢世变,不改风雅,于上世纪50年代初选唐诗,真诚考虑时代之阅读需求,当时篇幅约近20万字。
历时30年,反复斟酌增订,直到去世,接近完成,复经受业门人刘初棠、赵昌平等依循师意,缀补完成,至1999年出版,增至90万字,备受读者欢迎。
马茂元《唐诗选》优点,一是选诗500多首,吸取清编《唐诗三百首》之成就,削除少数不适应今日读者的篇什,照顾唐诗各时期各流派作者的成就,遴选之精当,眼光之独到,远在前书之上。
二是选诗兼顾思想艺术成就,要以造诣精妙、意境优美之篇章为主,将唐诗中最优秀的作品,向一般读者作负责任的介绍。
三是注释准确充分,既避免掉书袋式的堆砌,又注意适合中等文化程度读者阅读之需要。
马先生旧学根柢深厚,解读字斟句酌,深入浅出,达到很高的解说水平。
四是积极吸取当代唐诗研究的前沿成就,所作诗人小传、诗歌本事、系年总评,都具有较高学术水平。
更值得称道的是,本书最后定稿于马先生缠绵病榻之时,赵昌平亲承遗意,投入很大精力完成遗著的写定,最后出版时退逊而不署名。
据我所知,此书可以视为两代唐诗学者的学术结晶,也可以见到老辈学统和道德的继承发扬。
刘学锴,1933年生,浙江松阳人。
早年就读、执教于北京大学中文系,中年后任教于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
他与余恕诚合著《李商隐诗歌集解》,对向称难以解读的李商隐诗,作了堪称当代集大成的解读,曾获第六届国家图书奖。
诗文中的盛唐气象 复旦大学教授陈尚君解读唐代文学的魅力

素质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 医药公共基础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等 著有 ( { 全唐诗补编》、Ⅸ 全唐文补编》、
(E _ 史新辑 会 证 、( 代 文学丛 考》、 陈尚君 自 集》、( O/ 代 5 《 唐 选 《 文学与文 献论 考 》 ; 表论 文1 O 汉唐 等 发 2 多篇, 主要有 (全唐 诗 > ( < 误收 诗 考》、( 续劳格读 < { 再 全唐丈 札记 > 、《 司空图< 二十四诗 品> 辨伪 》等。 ‘
评 家 瑶认 最 代 盛 气 的 家 一 是 建 一 是 维 , 论 殷 ,为 能 表 唐 象 作 ,个 常 ,个 王 。 ,
关 于 唐 代 文 学 ,首 先 简 单 讲 一 下 产 生 的 时 代 。唐 代 国 家 统 一 ,国 力 强 盛 ,其 中 最 重 要 的 一 个 标 志 就 是 贞观 三 年 ( 2 年 ),四 夷 来 宾 ,奉 太 宗 为 天 69 可 汗 。对 此 ,唐 史学 者 非 常 关 注 ,从 汉 代 开 始 ,北 边 的 匈 奴 、 中间 的 汉 和 南 边 的 百越 长 期 处 于 争 夺 和 对 立 ,以致 经 过 以 自身 之 强 大 ,充 分 对 外 开 放 ,文 化 交 流 频 繁 ,对 各 种 文 化 兼 容 并 蓄 ,并 在 各 种 文 化 的 交 流 中 处 于 主 导 地 位 。这 个 可 能 同 李 唐 皇 室 本 身 的 血 统 有 关 。前 人 怀 疑 李 唐 出 自胡 族 ,还 无 法 确 定 ,至 少 是 数 辈 与 胡 人 通 婚 的 家 族 。陈 寅 恪 《 代 唐 政 治 史述 论 稿 》特 别 提 到 “ 源 流 出于 唐 夷 狄 ,故 闺 门 失 礼 之事 不 以 为异 ” ,就
诗 文 中 的盛 唐 气 象
复旦大学教授 陈尚君解读唐代文学 的魅力
唐诗辑佚工作的重大突破——评陈尚君辑校《全唐诗补编》

作者: 陶敏
出版物刊名: 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
页码: 103-108页
主题词: 唐人;中华书局;鉴辨;补辑;全唐诗;王梵志诗;学人;学术史;清代学者;新辑
摘要: <正> (一) 最近,陈尚君辑校的《全唐诗补编》由中华书局出版了。
这部一百二十余万字的著作包括修订过的《全唐诗外编》及新辑的《全唐诗续拾》,共收诗六干三百余首,句一千五百余条。
它不但全面清理总结了近当代学人嵬辑唐五代佚诗的成果,而且在新佚诗的发现与鉴辨方面有极丰富的创获,体例上亦有创新。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它的出版标志着唐诗(?)工作的重大突破。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是嵬罗的宏富。
《全唐诗》于康熙四十五年(1705)编成后不久,日人市河世宁(旧署上毛河市宁,1739—1820)就开始补辑佚诗,成《全唐诗逸》三卷。
一九八二年,中华书局将王重民《补全唐诗》、《敦煌唐人诗集残卷》、孙望《全唐诗补逸》、童养年《全唐诗续补遗》合刊为。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_陈尚君

-4-
八十年来的唐诗辑佚及其文学史意义
一
无论用古代的学术原则还是用现代的学术标准来衡量, 康熙钦定的 《全唐诗》 都免不了因袭的 干系—— —当代学者有机会见到胡震亨 《唐音统签》 全本和季振宜 《唐诗》 的三种不同的文本, 经过认 真的必读和分析, 确信 《全唐诗》 只是将胡、 季二书拼接合抄成一本书, 从小传到校勘记作了粗糙的 简化处理, 就由十位在籍翰林在一年多时间内处理成现在见到的规模。 《全唐诗》 编纂期间所作唐 诗增补, 具有原创意义的其实只有从卷八八二到卷八八八的七卷补遗。但 《全唐诗》 毕竟是皇帝钦 定的权威著作, 成书三百多年来在唐诗研究和传播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其影响至今不衰, 且至 今没有可以取代的著作。对此, 真不知应该为前贤的成就感到骄傲, 还是为当代学术感到遗憾。 《全唐诗》 收诗缺漏, 在其成书后不久, 朱彝尊著 《全唐诗未收书目》 就有所指出, 只是朱氏所举 书目都据宋元书志, 并非清代实存书目, 即其所论没有任何的实际操作价值。其后二百多年, 虽然 《全唐诗》 作具体的补遗工作。只有远在东瀛的学 名儒硕学层出不穷, 但居然没有任何一位学者为 平安时期至钊 廉仓以前汉诗为 《日本诗纪》 的同时, 利用日本保存的典 者市河世宁在编纂日本奈良、 籍为 《全唐诗》 补遗, 成 《全唐诗逸》 三卷, 补录 128 人诗 66 首又 279 句。中国学者的唐诗辑佚工作, 直到 20 世纪三十年代, 始有实际的展开。 从现有资料来看, 最初从事唐诗补辑工作的是孙望先生。孙望 (1912—1990 ) , 原名自强, 字止 就从事唐诗辑佚工作, 到 1936 年, 成 《全唐诗 畺, 江苏常熟人。他在 1932 年进入金陵大学学习后, 补逸初稿》 七卷, 得诗 “二百七十有奇” 。此稿当时曾有排印本刊布, 在学术圈内形成一铃木虎雄称赞该书“于唐诗裨益匪浅, 《全唐诗汇补》 、 《全唐诗续补》 二书也曾据以编录唐人佚诗。此稿后经三十多年的增补, 到 1978 年 编成 《全唐诗补逸》 二十卷, 共补诗 830 首又 86 句。其文献采据, 以石刻文献、 《永乐大典》 和四部群 书为大宗, 较重要的收获有敦煌存一卷本王梵志诗, 宋刊十卷本 《张承吉文集》 存张祜诗, 清刊 《麟角 集》 存王棨诗, 清刊 《丰溪存稿》 存吕从庆诗, 《永乐大典》 存宋之问、 王贞白佚诗等, 以及 《渤海国志长 编》 存中日交往诗。其中部分逸诗在 1979 年第 1 期 《南京师范大学学报》 刊发, 笔者当时刚开始研 究生学业, 见到后深受启发, 并就阅读中的疑问就教于孙先生, 承他工楷详尽致覆, 并在定稿中将拙 见采入。前辈风范, 令我至今感怀。 王重民 (1903—1973 ) , 字有三, 河北高阳人。他于 1934 年受北平图书馆派遣到英法作学术考 察, 又以互换馆员的身份到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次法藏敦煌遗书目录, 有机会第一手完整接触这部分 文献, 1938 年又赴英阅读伦敦博物院所藏敦煌卷子, 先后历时五年, 得以完成 《补全唐诗》 的初稿, 复经王仲闻、 俞平伯、 刘盼遂等校阅, 至 1963 年始刊布于 《中华文史论丛》 第三辑。在他身后整理遗 稿时, 又发现多种敦煌遗诗的抄校稿, 并陆续予以发表。 闻一多的唐诗辑佚工作在他生前始终没有发表。直到 1994 年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十二卷本 《闻一多全集》 第七册收录徐少舟根据北京图书馆藏闻氏手稿整理的 《全唐诗汇补》 、 《全唐诗续补》 二稿印出, 其辑佚工作方为世人所知。两稿总约十五万字, 均无序跋, 仅 《全唐诗汇补》 卷首列有引 用书目, 凡二十八种。闻氏所谓汇考, 是将 《全唐诗》 卷八八二至八八八补遗七卷也作辑佚看待, 其 体例显然是拟汇录自此以后各家的唐诗辑佚, 因而将此七卷及 《全唐诗逸》 、 《全唐诗补逸》 中诗尽量 全部采入。他本人的新得佚诗数量不算太多, 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已经将 《翰林学士集》 、 《会稽掇英 总集》 及敦煌遗书中诗有所采录。二稿显然为未完稿, 若积以时日而能最终成编, 必有可观。闻氏 中年殉国, 留下莫大的遗憾。 -5-
陈尚君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纪念唐文治先生150周年诞辰

陈尚君  夫子何为者  栖栖一代中——纪念唐文治先生150周年诞辰▍今年是唐文治先生150周年诞辰纪念,他是中国近代两所著名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与无锡国学专科学校的不祧之祖,一生为办学忧心焦虑,孜孜矻矻。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唐玄宗写孔子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唐先生一生的写照。
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室号茹经堂,晚称茹经老人。
他是中国近代两所著名大学的不祧之祖。
一所是上海交通大学,曾是中国最著名的工科大学,近几十年建一流综合性大学,稳定保持全国前五,他在建校初期担任校长达十四年之久,为奠定这所大学的学科格局和发展前景殚尽心力。
2014年在他去世六十周年之际,学校在新校区中心广场为他建立铜像,以表敬意。
另一所是无锡国学专科学校,是我国第一所以弘传国学为办学宗旨的学校,培养了无数大师级的学者,为传统经史子集之学的传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从该校始建到结束,他始终是校长。
虽然近年热谈国学,但这所学校始终没有恢复起来,只有在当年所建茹经堂保留少许旧迹。
他几乎可以说是传统旧学最后的古文家和理学家,为探寻孔孟学说的本旨努力终身,他的学生都称他夫子或老夫子,当年曾有海外人士建议孔庙应以他陪祀,那时他还健朗着。
他是前清高官,本可以安享晚年,但始终为办学忧心焦虑,孜孜矻矻。
到抗战军兴,虽年过七旬,双目皆盲,仍带领全校同学内迁,漂泊道路,饥寒交逼,仍弦歌不辍。
“夫子何为者?栖栖一代中。
”唐玄宗写孔子的这两句诗,可以说是他一生的写照。
? 他是唐文治,字颖侯,号蔚芝,室号茹经堂,晚称茹经老人。
他于同治四年(1865)旧历十月十六日生于太仓州,今年恰好是他诞生150周年。
我的老师朱东润先生是他光绪、宣统之间曾授课的小学生,曾得到他的古文阅读和写作的指导,也在学业困顿之际得到他无私的资助。
在我读研究生期间和毕业工作以后,朱先生曾许多次谈到唐先生对自己一生的影响。
我当然完全没有能力理解唐先生,但因为这一机缘,觉得应该就自己所知,写一些文字以为纪念。
范摅《云溪友议》: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记录

作者: 陈尚君
作者机构: 复旦大学中文系
出版物刊名: 文学遗产
页码: 48-56页
年卷期: 2014年 第4期
主题词: 唐诗;范摅《云溪友议》;民间传播
摘要:唐末范摅著《云溪友议》,三分之二篇幅谈唐诗故事,多名家逸事,故事也曲折离奇。
但核以史实,则多有错误。
前代学者努力考证澄清,以还历史真相,但也难以作出全部解释。
故而有必要从唐诗民间传播的立场重新认识这部著作。
就可以考知的事迹看,范摅是唐末越州的处士,虽自称曾游历山水,交结名流,但其本人并没有诗歌存世,文学交游圈很窄,对本朝故实的掌握和辨识能力很差,却抱着很大的兴致,记录下唐代中后期民间流传唐诗名人名篇的离奇故事,留下唐诗民间传播的特殊文本。
从此一立场理解范摅及其著作,有资唐诗研究的深入。
【转】陈尚君:《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

【转】陈尚君:《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学问研究和一般普及之间根本的不同,在于学问研究要求实辨伪。
只有求实辨伪,我们才能知道某一件事情的真相到底如何。
《全唐诗》将唐一代诗歌汇为一帙,全书九百卷,收录了四万九千四百多首诗。
因为是在康熙皇帝主导下编修,所以《全唐诗》名声很大,较为权威,因而使用广泛,且沿用至今。
但是这样一部大书却包含了大量的伪诗。
对这些伪诗进行作品辨伪,需要将每一首都解剖出来,仔细分析,然后做文本的溯源和史实的探究,追寻文献之真相。
那么,《全唐诗》是怎么成书的,为什么其中有大量的伪诗,在这些伪诗中又有哪些伪好诗?2019年10月26日,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心主任、中国唐代文学学会会长陈尚君老师应邀来到新华·知本读书会,为听众解读《全唐诗》中的伪诗与伪好诗。
一、《全唐诗》是如何编成的清康熙四十四年(1705)三月,清圣祖南巡时命曹寅领衔在扬州开馆编修《全唐诗》,由彭定求、沈三曾、杨中讷、潘从律、汪士纮、徐树本、车鼎晋、汪绎、查嗣瑮、俞梅等十名在籍翰林负责编修。
到第二年十月,编修完成。
此书900卷,共计收诗49403首又1555句,作者2576人,是在明末胡震亨《唐音统签》和清初季振宜《唐诗》的基础上增订而成。
根据已影印出版的胡震亨《唐音统签》和季振宜《唐诗》,将《全唐诗》与胡、季二书比读,可以发现《全唐诗》几乎全靠二书拼接成编。
全书主体部分,大致以季书为基础;因季书不录残句,又据胡书补遗,作者小传则删繁就简,编次作了适当调整。
《全唐诗》首列帝王后妃作品,其次为乐章、乐府,接着是历朝作者,然后按时代先后编排,时代不明及事迹不详者殿后,再次为联句、逸句以及各种各样特殊的作品。
可以说,《全唐诗》的编撰是对明末至清初近两百年许多学者积累的工作做了集大成的处理。
它在当时的条件下,网罗了唐五代的全部诗歌作品,不但包含了已结集的著名诗人的诗集,而且广泛收罗了一般作家及各类人物的作品,全面反映了唐诗繁荣的景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甫《百憂集行》:憶年十五心尚孩,健如黄犢走復來。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樹能千回。 《壮游》:性豪业嗜酒,嫉恶怀刚肠。脱略小时辈,结交 皆老苍。饮酣视八极,俗物都茫茫。東下姑蘇臺,巳具浮 海航。到今有遺恨,不得窮扶桑。王謝風流逺,闔廬丘墓 荒。劒池石壁仄,長洲荷芰香。嵯峨閶門北,清廟映囘塘。 每趨吳太伯,撫事淚浪浪。枕戈憶句踐,渡浙想秦皇。蒸 魚聞匕首,除道哂要章。越女天下白,鑑湖五月凉。剡溪 蘊秀異,欲罷不能忘。歸帆拂姥,中歲貢舊鄉。氣劘屈賈 壘,目短曹劉牆。 忤下考功第,独辞京尹堂。放荡齐赵 间,裘马颇清狂。春歌丛台上,冬猎青丘旁。呼鹰皁枥林, 逐兽云雪冈。
以後終身不忘 《昔遊》昔者與高李,晚登單父臺。寒蕪 際碣石,萬里風雲來。桑柘葉如雨,飛藿 去徘徊。清霜大澤凍,禽獸有餘哀。 《遣懷》憶與髙李輩,論交入酒壚。兩公 壯藻思,得我色敷腴。氣酣登吹臺,懷古 視平蕪。芒碭雲一去,雁騖空相呼。
另有《夢李白二首》 《冬日有懷李白》 《天末懷李白》 《不見(近無李白消息)》 《春日憶李白》 《寄李十二白二十韻》
李杜曾共遊一年多,分別留下詩篇。 《本事詩》載李白贈杜甫:飯顆山頭逢杜 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别來太痩生, 總為從前作詩苦。 王定保《唐摭言》卷一二錄《戲贈杜甫》: 長樂坡前逢杜甫,頭戴笠子日卓午,借問 形容何瘦生?只爲從來學詩苦。
杜甫在認識李白前已經寫詩讚賞李白 《飲中八仙歌》: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 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 酒中仙。 其間杜甫很愉快:《贈李白》:秋來相顧 尚飄蓬,未就丹砂媿葛洪。痛飲狂歌空度 日,飛揚跋扈為誰雄?
後期生活的真實心境 《秋日荊南述懷三十韵》苦搖求食尾,常 曝報恩鰓。結舌防讒柄,深腸有禍胎。蒼 茫步兵哭,展轉仲宣哀。饑藉家家米,愁 征處處杯。休爲貧士嘆,任受衆人咍。
人生絕望時的關切 《登岳陽樓》:昔聞洞庭水,今上岳陽樓。 吳楚東南坼,乾坤日夜浮。親朋無一字, 老病有孤舟。戎馬關山北,憑軒涕泗流。
李杜之政治理想 《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乃相與卷其 丹書,匣其瑤瑟,申管晏之談,謀帝王之 術,奮其智能,願為輔弼。使寰區大定, 海縣清一,事君之道成,榮親之義畢,然 後與陶朱、留侯浮五湖,戲滄洲,不足為 難矣。
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紈絝不 餓死,儒冠多誤身。丈人試靜聽,賤子請 具陳。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 萬卷,下筆如有神。賦料楊雄敵,詩看子 建親。李邕求識面,王翰願卜鄰。自謂頗 挺出,立登要路津。致君堯舜上,再使風 俗淳。
樊晃《杜工部小集序》: 工部員外郞杜甫()屬時方用武,斯文將 墜,故不爲東人之所知。江左詞人所傳誦 者,皆君之戲題劇論耳,曾不知君有大雅 之作,當今一人而已。
李杜生平之比較 李白:先世 氏族 出身 父母 習俗 形象 早年
范傳正《唐左拾遺翰林學士李公新墓碑》:公名 白,字太白,其先隴西成紀人。絕嗣之家,難求 譜諜。公之孫女搜于箱篋中,得公之亡子伯禽手 疏十數行,紙壞字缺,不能詳備,約而計之,涼 武昭王九代孫也。隋末多難,一房被竄于碎葉, 流離散落,隱易姓名,故自國朝已來,未編於屬 籍。神龍初,潛還廣漢,因僑為郡人,父客以逋 邑,遂以客為名,高臥雲林,不求祿仕。公之生 也,先府君指天枝以復姓,先夫人長庚而告祥, 名之與字,咸所取象。
《夢遊天姥吟留別》:海客談瀛洲,煙濤微茫信難求。越 人語天姥,雲霓明滅或可睹。天姥連天向天橫,勢拔五嶽 掩赤城。天台四萬八千丈,對此欲倒東南傾。我欲因之夢 吳越,一夜飛度鏡湖月。湖月照我影,送我至剡溪。謝公 宿處今尚在,淥水蕩漾清猿啼。腳著謝公屐,身登青雲梯。 半壁見海日,空中聞天雞。千岩萬轉路不定,迷花倚石忽 已暝。熊咆龍吟殷岩泉,栗深林兮驚層巔。雲青青兮欲雨, 水澹澹兮生煙。列缺霹靂,丘巒崩摧,洞天石扇,訇然中 開。青冥浩蕩不見底,日月照耀金銀台。霓為衣兮風為馬, 雲之君兮紛紛而來下。虎鼓瑟兮鸞回車,仙之人兮列如麻。 忽魂悸以魄動,怳驚起而長嗟。惟覺時之枕席,失向來之 煙霞。世間行樂亦如此,古來萬事東流水。別君去時何時 還,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 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
魏顥《李翰林集序》: 顥始名萬,次名炎、萬之日,不遠命駕江 東訪白,遊天台還廣陵,見之,眸子炯然, 哆如餓虎,或時束帶,風流蘊藉。曾受道 籙于齊,有青綺冠帔一副。少任俠,手刃 數人。與友自荊徂揚亡,權窆回棹,方暑, 亡友糜潰,白收其骨,江路而舟,又長揖 韓荊州。
白始娶于許,生一女二男,曰明月奴,女 既嫁而卒。又合于劉,劉訣,次合于魯一 婦人,生子曰頗黎,終娶于宋,間攜昭陽、 金陵之妓,跡類謝康樂,世號為李東山。 駿馬美妾,所適二千石郊迎。
杜甫 醇儒之家。襄陽杜氏。杜預注《春秋》。 祖父杜審言。善五言,擅長篇排律。 高興詩。臨終狂言。 杜甫:詩是吾家事。
早年經歷:都喜漫遊、交接,向往尋仙訪 道,喜歡名山大川。 李白:廣交天下豪傑。 《與韓荊州書》:白聞天下談士相聚而言 曰:“生不用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何令人之景慕一至於此耶?豈不以有周公 之風,躬吐握之事,使海內豪俊奔走而歸 之,一登龍門,則聲譽十倍,所以龍盤鳳 逸之士,皆欲收名定價于君侯。
李白詩的成就 學習六朝而推陳出新。 謝朓《玉階怨》:夕殿下珠簾,流螢飛復 息。長夜縫羅衣,思君此何極。 李白《玉階怨》:玉階生白露,夜久侵羅 襪。卻下水晶簾,玲瓏望秋月。
比喻奇特 《秋浦歌》:白髮三千丈,緣愁似個長。 不知明鏡裏,何處得秋霜。
氣象闊大 《廬山謠》:登高壯觀天地間,大江茫茫 去不還。黃雲萬里動風色,白波九道流雪 山。
李杜之從政經歷 李白,初入長安,結交公卿、公主、駙馬 天寶初,供奉翰林 《南陵別兒童入京》 會稽愚婦輕買臣,余亦辭家西入秦。仰天大笑出 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 《翰林讀書言懷呈集賢院內諸學士》 晨趨紫禁中,夕待金門詔。觀書散遺帙,探古窮 至妙。片言苟會心,掩卷忽而笑。青蠅易相點, 白雪難同調。本是疏散人,屢貽褊促誚。
純任自然 《山中與幽人對酌》:兩人對酌山花開, 一杯一杯復一杯。我醉欲眠卿且去,明朝 有意抱琴來。
詩酒仙之完美結合 《月下獨酌》四首前二 花間一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邀明月,對影成 三人。月既不解飲,影徒隨我身。暫伴月將影, 行樂須及春。我歌月徘佪,我舞影零亂。醒時同 交歡,醉後各分散。永結無情遊,相期邈雲漢。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地若不愛酒,地應無 酒泉。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已聞清比聖, 復道濁如賢。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三杯通 大道,一斗合自然。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此意竟蕭條,行歌非隱淪。騎驢三十載, 旅食京華春。朝扣富兒門,暮隨肥馬塵。 殘盃與冷炙,到處潛悲辛。主上頃見徵, 欻然欲求伸。青冥卻垂翅,蹭蹬無縱鱗。 甚愧丈人厚,甚知丈人真。每於百寮上, 猥誦佳句新。竊效貢公喜,難甘原憲貧。 焉能心怏怏,只是走踆踆。今欲東入海, 即將西去秦。尚憐終南山,回首清渭濱。 常擬報一飯,況懷辭大臣。白鷗沒浩蕩, 萬里誰能馴?
衝口而出與反覆脩改 將進酒(惜罇空) 君不見高堂(牀頭)明鏡悲白髮,朝如青絲(雲) 暮成(如)雪 。 天生我材必有用(吾徒有俊才、天生我身必有財、 天生吾徒有俊材) 與君歌一曲,請君為我側耳聽(請君為我傾)。 鐘鼓饌玉(鼎玉帛)豈足貴,但願長醉不用(願、 復)醒。
杜甫詩有極像李白者: 《醉時歌贈廣文館博士鄭虔》 諸公袞袞登臺省,廣文先生官獨冷。甲第 紛紛厭粱肉,廣文先生飯不足。先生有道 出羲皇,先生有才過屈宋。德尊一代常坎 軻唐,名垂萬古知何用?()儒術于我何 有哉?孔丘盜蹠俱塵埃。不須聞此意慘愴, 生前相遇且銜盃。
《松窗雜錄》:上曰:“賞名花,對妃子, 焉用舊樂詞為?”遂命龜年持金花牋,宣 賜翰林學士李白,進《清平調詞》三章。 白欣承詔旨,猶苦宿酲未解,因援筆賦之: “春風拂檻露華濃。若非羣玉山頭見,會 向瑶臺月下逢。” “雲想衣裳花想容,一 枝紅艶露凝香,雲雨巫山枉斷腸。借問漢 宫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粧。”“名花傾 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解釋春風無 限恨,沉香亭北倚欄干。”
中國詩歌史上的雙子星座: 李白與杜甫
中文系 陳尚君
題目來自郭沫若1962年紀念世界文化名人 的題目。1972年,郭出版《李白與杜甫》, 否定了以上看法。
李杜生活在同一個時代,李白較杜甫年長 12歲,杜甫較李白晚死了八年。但這一差 別,似乎二人又處在不同時代:李的鼎盛 時期在亂前,杜的全盛創作在亂後。
任華《雜言贈李白》 古來文章有奔逸,氣聳髙格清人心,神驚 人魂魄。我聞當今有李白,大鵬賦,鴻猷 文,嗤長卿,笑子雲。班張所作璅細不入 耳,未知卿雲得在嗤笑限否。登廬山,觀 瀑布,海風吹不斷,江月照還明,余愛此 兩句。登天台,望渤海,雲垂大鵬飛,山 壓巨鼇背,斯言亦好在。()任生知有君, 君還知有任生未?
杜甫广参众家 《戲爲六絕句》 才力應難跨數公,凡今誰是出群雄。或看 翡翠蘭苕上,未掣鯨魚碧海中。 不薄今人愛古人,清詞麗句必爲鄰。竊攀 屈宋宜方駕,恐與齊梁作後塵。 未及前賢更勿疑,遞相祖述復先誰。別裁 之,則三千賓 中有毛遂,使白得而出,即其人焉。白隴西布衣, 流落楚漢,十五好劍術,遍干諸侯,三十成文章, 歷抵卿相。雖長不滿七尺,而心雄萬夫,王公大 臣,許與氣義,此疇曩心跡,安敢不盡于君侯, 為君侯製作侔神明,德行動天地,筆參于造化, 學究于天人,幸願開張心顏,不以長揖見拒,必 若接之以高宴,縱之以清談,請日試萬言,倚馬 可待。今天下以君侯為文章之司命,人物之權衡, 一經品題,便作佳士,而君侯何異階前盈尺之地, 不使白揚眉吐氣,激昂青雲耶?
杜甫,早年志向。 《望嶽》: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 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蕩胸生曾雲,決 眥入歸鳥。會當臨絕頂,一覽衆山小。 父親去世後之落魄。
十载(751),进《三大礼赋》,命侍制集贤院。 十三载,复进《封西岳赋》,命宰相试文章。十 四载,授河西尉,不赴,改授右卫率府胄曹参军。 安史乱起,陷贼中。次年脱身赴凤翔,拜右拾遗。 因上书营救房琯,触怒肃宗,墨制放还鄜州省亲。 乾元元年(758),出为华州司功。二年,以关 辅饥馑,弃官赴秦州,旋入蜀。营草堂于浣花溪, 世称“杜甫草堂”。故人再镇蜀,表为节度参谋、 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因称“杜工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