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学与科学

合集下载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2、简述
• 原始佛教:
•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 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 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法”,其核 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 菩提分法。
莎士比亚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 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二、认识科学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的成就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五)科学的局限原因 (六)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的定义 •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 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 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 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 释和对 客观事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 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佛陀、佛教、佛法
• 佛陀:“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又作浮头、没驮、 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意 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法——四圣谛、也愿意 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第一位觉悟了世间的真相 和人生本质的具大智慧者。 • 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跋嘎瓦)。 • 佛教:佛陀的教导,导人走向觉悟的教导(方法)。 • 佛法:佛陀所觉悟的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四圣谛: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

杨振宁:佛教与科学是彻底相容的2013年04月08日 09:01来源:云科技作者:程苓峰分享到:更多642人参与 62条评论编者按:杨振宁先生是伟大的物理学家,是最早获得诺贝尔奖的中国籍人士之一,他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本文中杨振宁从科学的角度谈谈他的佛教观。

世界著名理论物理学家:杨振宁(图片来源:资料图)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杨振宁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

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佛教与科技创新:修行智慧与科学进步的交融之道概述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是当今社会所面临的重要议题之一。

本文旨在探讨佛教与科技创新之间的关系,重点关注智慧与科学进步在这一交融中的作用。

通过对佛教修行的智慧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的分析,以及两者相互借鉴的潜在机会,我们可以发现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一、佛教修行的智慧佛教修行源于古印度,秉持着智慧的觉醒和内心的平静。

佛教强调通过冥想和修行,探索自身内心的智慧和真理。

在佛教的理念中,智慧被视为超越表层知识的境界,是人类内心深处的智慧和洞察力。

佛教修行者通过对内心的觉察和超越自我的实践,获得内在的智慧,从而能够以一种平和、宽容的心态面对生活的起伏和挑战。

二、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科技创新作为现代社会的重要推动力量,推动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科技创新涵盖了各个领域,包括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等。

科技创新的目标是提高人类生活的质量和效率,以及解决社会面临的各种问题。

科技创新所需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与佛教修行中注重觉醒和思维转变的理念相契合。

因此,科技创新与佛教智慧的交融,可以为科技创新注入更加深入的思考和智慧,同时也可以为佛教注入更加实践的力量和推动的动力。

三、佛教与科技创新的借鉴与结合佛教与科技创新之间的交融并非简单的对撞,而是通过借鉴与结合发挥着相互促进的作用。

首先,佛教的冥想和修行可以为科技创新者提供一种平和专注的思考方式。

通过冥想,人们可以沉淀思绪,提高注意力集中和创造力。

其次,科技创新所需要的创新思维和方法,也可以为佛教修行者带来启发和灵感。

科技创新所涉及的解决问题的思维和方法,可以帮助佛教修行者更好地面对个人修行的挑战,并找到更加有效的方法和途径。

四、佛教与科技创新的潜在机会佛教与科技创新的交融为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巨大的潜力。

首先,借鉴佛教智慧的科技创新可以更加注重人的内在需求和精神层面的发展,为人类创造更加人性化的科技产品和服务。

佛法是科学的最高境界

佛法是科学的最高境界

佛法是科学的最高境界:有人问:“如果大家整天都念经,那科学怎么发展,社会怎么进步呢?”学佛到底是不是迷信,先给大家看一个小故事:在法国一位大学生登上火车,见一老人手执念珠念念有词。

大学生问:你还信这过时的东西?老人回答:我信。

大学生说:去了解了解科学对此的解释吧。

老人说::我不懂这方面的科学。

学生又说:请留下地址,我寄些书给你看。

于是,老人递上一张名片,学生接过一看,脸一下子就红了,名片上写着(路易士.巴斯德,巴黎科学研究院院长。

)科学的终极是哲学,而哲学的终极是宗教。

科学和佛法,在我的理解中,完全不是矛盾关系,不是or的关系,而是并列关系,完全可以并行不悖,是and的关系。

我的佛友中,很多是才高八斗,学富五车的高材生和社会各界的精英,我们群里,有一个师兄是研究生导师,她的先生是博士生导师。

他们在接受佛法时非常快,入门快,修的快,境界提升更快。

她先生去外国留学时,他的舍友,一屋子的医学博士后,全部吃素。

问他们要不要吃肉,大家都避之不及,仿佛肉是毒品,要害他们似的。

这个小故事给我很深的印象。

科学和佛法,根本不矛盾。

科学做的好的人,当研究到了一定高度,发现了很多科学无法解释的事件,慢慢的,去研究宗教,也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再给大家看一个故事:科学家们都落泪了,他们说:“如果全世界的科学家有一个父亲的话,科学之父,那非释迦牟尼佛他老人家莫属。

”……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尼佛的弟子问佛陀:“我们脚下的大地有边吗?”佛就拿起身边的一个果子说:“它就像是我手中的这个果子一样。

”你看在两千五百年前,佛陀就告诉我们,大地是圆的。

当时,并没有什么航海术、飞机等现代的科技。

他的弟子拿一钵水给佛看,佛说:“此中有八万四千小虫。

”后来,人类发明了显微镜后,发现里面有微生物细菌。

佛经一共有七千卷。

其中有一部《佛说入胎经》,在两千五百年前的印度,佛有很多讲法的地方,有灵鹫山、菩提树下、祇树给孤独园、竹林精舍,佛坐在菩提树下,有很多弟子围着他听他讲法,其中有一个弟子就问:“佛陀,为什么一个妇女结婚以后不会生出孩子呢?”佛说:“好,我给你们讲讲这个问题,有九种情况这个妇女不会生出孩子。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对话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对话

佛学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对话摘要:宗教与科学,一直以来都是学术界讨论的重要问题。

自进入21世纪以来,科学发展过程中带来的损益兼并现状以及宗教在新时代的发展给二者带来了新的对话空间,由于佛学是宗教里与科学争端最少且最具科学性的宗教,佛学与科学的对话就日益成为焦点。

本文从佛学与科学关于精神这个基本立场对话为讨论角度,通过类比得到二者在精神对话中的合而道同、异而互启的关系。

关键词:佛学科学精神对话佛学与科学这分属两个不同范畴的领域何以对话?在学术界中认为二者有对话可能且对话很必要的学者占很大一部分。

关于对话,首先就要从二者的基本立场进行比较分析,精神层面便是一个很好对话桥梁。

一、佛学精神佛学的精神大致可分别表现在六个方面:(一)随顺觉性的客观精神:佛学其实最根本的真理观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真相的认识,而“觉”是对人远离颠倒妄想最基础的要求,佛陀是最究竟圆满的觉者,佛教就是这种觉的教育,以成佛为目标,强调对世界能有一种随顺的客观认识。

所谓的随顺觉性,即人以自我的觉性观照自我内心的变化,这种起心动念是缘何外境之因,察觉之后,便随顺个人的成见将这些起心动念的心识转变成清净智慧,由此智慧悟到的世界与内心都是清净的境界。

(二)慧解与实践并重:佛学本就是一门强调慧解与实践并重的知识体系,其中“信愿行”是修行人必须落实的三个步骤,即闻到佛学后并相信它,相信后要发愿修持它,最后落实到身体力行,这样就能亲证佛学教理中的究竟之义了。

(三)普利一切有情众生:佛教的对真理的求证是面相一切有情众生的。

佛学的基本要义即一切众生皆有佛性,无论其何种根机,处于哪个众生道中,一切众生皆有根本佛性,佛陀为了方便众生会因他们的不同根机对其因材施教地宣说佛法,这就显示了佛学的普利一切有情众生的精神。

(四)圆融其他学问:佛学不排斥任何一门学问,反而佛陀鼓励去向五明处学,除了佛学的内明外,同样应该学习声明、工巧明、医方明以及因明等知识,以便用这些知识利益不同的众生。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

物理、心理、伦理:佛教与科学的三大交涉点太原白云寺方丈悲寂法师近现代以来,将佛教与科学置于同一平台进行考察与对话已成为一个新兴的理论视域。

参加讨论的,既有佛学家,也有科学家,两种原本看似排异的力量逐渐寻找着彼此的融合点,从而拓宽了各自的理论疆域,并促成了一门边缘学科的诞生。

在不少人眼里,不是将佛教视作迷信,就是将迷信等同于佛教。

发现佛教与科学的接轨点并将佛教科学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消除科学时代人们对佛教的误解与偏见,同时引导佛教徒在正本清源中正信正行,使佛教在新的语境中获得新的生命力;而佛教的许多独特价值不但可以为科学提供富有启发意义的认识路径,而且也可以弥补与校正科学的某些实践缺失与价值偏弊,以共同促进文明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应当说,这是“佛教与科学”双向受益的一个过程。

我认为,“佛教与科学”可以在物理、心理、伦理三大交涉点上展开:一、从物理学层面看,佛教之“空”本指“因缘和合”、“真空妙有”的“无限可能性”,而科学对宏观本体与微观本体的探索也最终指向“无限大”与“无限小”,两者共同的目标是在整体的、有机的、主客观交融的普遍联系中探索与揭示宇宙存在的实相与本来面目。

与世间许多宗教、哲学总要预设一个本体、大梵或上帝不同,佛教从体证出发,在纷纭万象中概括出缘起法则,得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的结论,以“如实知见”宇宙实相,从而使人们不是在迷信中祈求护佑,而是在心灵的感悟中获得解脱的力量;而伴随着科学的发展,人类对本体论与认识论的探索也在不断深化。

正如当代英国科学史家布鲁克教授所言:“按照那种把原子看成是一个含有各种可能性的系统的量子力学诠释,把原子还原为关于其组成部分的状态的单一描述是行不通的。

在原子中,基本粒子的独立身份消失了,描述系统的规律不能从描述其组成部分的规律中推导出来……它们与包含它们的那些系统处于共生的关系之中……如玻尔告诫:在寻找生命的和谐时,人们千万不能忘记,在存在的戏剧中,我们自身既是演员,又是观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佛学与科学一、霍金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

2003年,世界著名科学家霍金向全世界宣布放弃对宇宙终极真理的研究,对此,他引用了英国的一位著名文学家的语言说道:“宇宙比我想象的不可思议还要不可思议。

”文学家用感性的形象思维的语言如是说,而霍金则以科学家理性的逻辑思维的语言如是说。

从感性到理性,这不是一种偶然的巧合。

霍金原以为宇宙的终极真理可以用一句简单的科学公式来概括。

但当他发现宇宙的不可估量的深遂博大与神秘远远超出了他的预料与能力,实际上也超出了整个人类和一切生命的预料与能力时,他毅然向全世界宣布放弃这一终极真理的研究。

二、宇宙物理学家们发现宇宙的真实相状。

2004年,国际宇宙物理学家们宣布发现了宇宙的真实形状,是一个倒金字塔形,而金字塔形的顶端却宛如艾菲尔铁塔一般,向时空中无限伸展。

实际上,倒金字塔形的宇宙只是宇宙的一个单元。

三、释迦牟尼佛两千五百年前关于宇宙的论述。

对此,早在两千五百年前,释迦牟佛在《华严经》中就明确指出,宇宙是由无数的金字塔形的单元所组成,并把它称为“一真法界”。

有一点倒是让科学家们说对了,那就是倒金字塔形的宇宙顶端是无限伸展的,伸展到了什么地方去了呢?伸展到了另一个宇宙单元。

时空隧道如斯义。

那么,什么是宇宙的一个单元呢?就像家庭是社会的一个单元,滴水是大海的一个单元。

这样说并不是在夸大其辞,也正如我在《南山海上观音赋》开篇中所描述道:“一真法界,万亿宇宙,如海世界,渺不可及也。

”在一个宇宙的单元中,我们就已惊叹星系、星团、星云、星河的繁多,仅在我们的银河系就有超过了二千亿颗的太阳般的恒星,而像地球这样的行星就不计其数了。

可谓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有多少人。

而更准确地说,则是天上有多少星,地上则有多少生命。

每一个宇宙单元中存在着数百亿到上千亿的银河系般的星系,每个星系都有上千亿颗恒星,而围绕其运行的行星就更是无从计算了。

但这只是物质的宇宙和物理的宇宙。

宇宙分为三个层面,一是物质的宇宙,即科学的宇宙,是我们看得见的,包括采用各种科学仪器,如:射电天文望远镜等所能证实的宇宙;二是哲学的宇宙,即哲学的理性思维及其推理的宇宙,也是无法实证的宇宙;三是精神的宇宙,也即宗教的宇宙,而在某些宗教中却是可以实证的。

但在物质的宇宙之中,我们可见的无数星系、星云与星河,只是宇宙中的显物质,显能量而已。

宇宙中更多的是暗物质与暗能量。

它们占据了宇宙总物质与总能量的95%以上,这就形成了所谓多维时空与虚空。

正如《华严经》中指出,一个宇宙的单元分为二十层,我们的娑婆世界与西方极乐世界都同在第十三层,而每一层都有无尽的虚空所围绕。

所谓“宇宙非宇宙,时空非时空,尽入虚空无尽藏,虚空无尽广大,唯其心性而至焉”。

四、不仅如此,释迦牟尼佛在2500年前就已经阐述与预见科学的原理及发展。

早在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就指出:“三千大千世界,百亿日月。

”则穷尽宇宙无限之真谛。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一滴水中八万四千虫”。

则揭示了现代医学的至理。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六道众生,无始劫来循环往复。

”则盖论物质不灭,生生不已,而神识亦为物质,故转顺六道、轮回不同的空间。

2500年前释迦牟尼佛即说:“能于念顷,住无量亿劫。

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

”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初证佛学的时空观。

纵观人类的科学发展,无不反证佛学智慧与真理的伟大,若论纳米,佛云:“一粒沙中,大千世界”,揭示了微观之秘。

若论宇宙行状,佛云:“须弥山,环藏世界”。

证明今日之科学,论证宇宙为金字塔形。

若论人体细胞,佛云:“人身皆由重重叠叠虫蚁和合而成”,揭示了人体的奥秘。

一一事例,不胜枚举。

释迦牟尼佛还说道:“通达生命生死与宇宙时空本质的觉悟者,可以化身千百亿。

”这不是神话而是科学。

实际上,现代科学的克隆,植物园艺的剪接插枝,社会技术人才的培训复制,人类与国家的宪法制度要求人们的思想统一与行为规范,包括成千上万册的各类书刊典籍的出版,都是在以一火而燃千火之明,以一灯而传千灯之义。

就像我们今天的文明教育一样,一代一代地传诸于后人。

这是一种比喻,但同时也是一种真实。

《法华经》在谈到这一生动的景象时云:“十方世界百亿释迦牟尼分身佛,俱皆来集,各遣侍者问讯世尊。

”一一分身如来,焉非克隆与复制,此亦大平等觉观欤。

盖因本源一体而无所分别。

精神意识分身与肉身细胞分身,普皆内外一如而物神一体,故为法性、法性土也。

此论何义?百千亿的分身如来,难道不是一种克隆与复制吗?这也是大平等的觉悟观呀!因为本源是一体的,没有分别的,不管是内在的分身,还是外在的分身,只要同音同声同频率,同心同德同行为。

那么,外在的精神意识的分身也好,内在的肉体细胞的分身也好,都是内外一如的,物质精神一如的。

所以称为:法性与法性土。

五、为什么释迦牟尼具有这样的真知灼见,其原因就在于以静态思维而进入事物的本质、本性与本源。

纵观整个世界,没有一种宗教具备了科学的真理与哲学的智慧,甚至谈到了宇宙学、时空学,并深入到了宇宙各时空的境界,揭示其内在的规律。

但是,佛教谈到了,而且阐述得如此分明,如此详细。

为什么?如前所述,我们生活的时空是一个多维的时空,而不仅仅是我们可感、可知、可触摸的三维空间与四维时间,同时还包括了五维、六维、七维,乃至百维、千维。

而人类的动态思维只局限于三、四维的浅层时空,而不能进入多维的深层时空,乃至超越时空。

那么,怎样才能进入多维时空乃至超时空呢?只有从静态思维而入。

我们知道人类的思维也是一门大科学,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并列为三大科学,只有这三大科学的并列方可较为相对完整的体现整个自然科学的形态与内涵。

而所谓思维科学,不管思维的形态有多少种,如形象思维、灵感思维、具象思维、抽象思维;男人思维、女人思维、西方的思维、东方的思维、犹太人的思维、中国人的思维,人的思维、动物的思维,但统括起来,却只有两种思维,即一者为动态思维,一者为静态思维。

什么叫动态思维呢?简而言之,就是我们的思想意念,从小至大,从少到老,从清晨到夜晚乃至梦中,念流不断,滔滔不绝,或学习工作、或生活思考、或触景生情、或感谓万端、或悲苦忧欢,一一无不皆在其中而流淌不息。

什么叫静态思维呢?静态思维不是纯然的静止不动,而是让思维深层透达了,它排除了内在七情六欲,外在的声光音色,所谓寂然不动,感而遂通。

从而超越了三维空间和四维空间,而深入到五维、六维的多维时空和超时空。

正如释迦牟尼佛在菩提树下静坐七天七夜,亦即如是。

“融过去、现在、未来于一瞬”,观察到一切事物的本质本性,原来与宇宙时空的本质本性通同一如,而无二分别。

所以,他惊叹道:“啊!原来众生皆有如来智慧德相。

”因为一切生命都可以进入不同层次的静态思维,包括一些冬眠的动物,也都具有进入多维时空的能力,从而引起了山趣野外的种种怪谈,而产生《聊斋志异》等一类书,以及上世纪末出现的所谓特异功能的社会现象。

实际上,其科学原理均在于此。

我们不能回避这一自然与社会现象,而应当正视,并予科学的解释,以涵盖物质与精神两大领域的科学理论予以解释。

关于静态思维的运动规律,犹如恩格斯指出:“事物最高级的运动是其最内部的核心运动。

”亦中国古人讲: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已之动。

儒家的养心,道家的静从,基督教的忏悔,印度瑜珈的冥想,而佛教则称为禅定,实际上都属于静态思维,换言之也是属于心灵的科学。

是进入或止于心灵的意念,心灵的性质,还是心灵的本质、本性,乃至于本源,并与本源的融和程度?这就决定了各种宗教实证境界的深浅和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

反之,各种宗教都是以对智慧真理占有的高低和实证境界的深浅而进入不同的宇宙时空。

正如,孔子“知其两端,而执其中”的中庸,只是事物的外在相状,并停留在外在相状的相对、短暂和平上。

老子虽然提出“与自然和,与万物和,与天地和”的终极思想与真理,但他却始终不能彻底的进入这一境界。

而只停留在“恍兮惚兮,窈窈冥冥,其中有精,其中有象”的无始无明的朦胧状态中。

对此,禅宗的高僧大德将此斥之为“黑黝深坑,深可怖畏”。

其它的宗教也大都停留在中庸与中和之间的状态。

惟独释迦通过“中观”的彻底观心,而入于心灵的本质本性,事物的本质本性以及宇宙时空通同一如的本源。

盖由中和而至大和,由大和而至妙和,由妙和而至不和之和,无和无不和。

犹如禅宗的高僧大德将此状态一杆子捅到底,而达彻底究竟根本的玲珑剔透,遍体大光明,一体大光明的境界。

亦如藏传佛教的大圆满法。

所以,佛学的中观于一切心法中,一切静态思维的心法中是最高的,其意义与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六、正确的理解佛经。

我们读佛经不能当作童话、神话及小说来读。

由此可见,佛教的实证是由静态思维而入的,这也是一种科学的理论依据和实证境界。

因此,佛经所云句句是实而句句是真,正如释迦云:无一是妄语,而无一是诳语。

而我们今天许多人阅读佛经仅仅把它作为一种神话、童话来读,甚而是作为一种具有想象力的作品来读,这实际上是十分错误的。

但大部分人都是这样来读佛经的,他们停留在感性认识上,一知半解上,是疑惑而非疑惑上,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上,所以社会与世间的许多人都认为佛教是迷信,是风俗,是宗教,甚至只是文化的一种形态,包括佛经中所阐述的许多生命,如天龙八部、人非人等等都被当作神话中的人物与生命来对待。

实际上地球已知的生命种类之繁多是不可胜数的,大约有一亿多种而未知的生命亦达到八千万种至一亿种,更遑论各个宇宙时空中存在着不同的生命力、智慧力、意识力、精神力。

所以,世界上所盛行的飞碟与外星人现象,从这一意义来讲,都当属是可以理解的。

既然中国人能创造中国人的世界,美国人能创造美国人的世界,俄罗斯人能创造俄罗斯的世界,法兰西能创造兰西的世界,人能创造人的世界,狼能创造狼的世界,羊能创造羊的世界,蜜蜂能创造蜜蜂的世界,蚂蚁能创造蚂蚁的世界,那么各种精神力与生命力也可以创造他们的世界,神能创造神的世界,上帝能创造上帝的世界,真主能创造真主的世界,而诸佛如来亦能创造种种不一的佛国净土,因为宇宙时空与虚空是无尽广大的。

而所谓的神祗,上帝,天主,真主与诸佛如来的种种称谓,也都是无以名之,而故以名之。

就像我们今天称之为蜜蜂、蚂蚁的昆虫。

牛羊虎豹的兽类一样,包括我们人的称谓亦然如是。

七、佛学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

佛学之所以是大科学、大智慧、大真理,因为它融物质与精神领域为一体,示现了其中的变化与生灭,宏阐了万物万法皆然的规律,犹如物质不灭,能量守恒,信息弥存,而精神永远。

正如阿诺行爵士所说的:“我说过,我还要说,我还要一遍一遍地说,佛教与现代科学之间存在着一条紧密的智力纽带。

”同时,佛法作为心法,作为心性之学,作为动态思维与静态思维之学,还可以了却人类乃至一切生命的生死和心灵的痛苦与烦恼。

实际上,一切宗教、文化,甚而科学都在致力于人的心灵研究,对其进行约束、规范、指导,并努力揭示其内在规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