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

佛教与科学探索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与融合佛教是一种精神传统,深受东方文化的影响。
它鼓励人们通过内心的觉察和冥想来实现内心的平静与智慧。
然而,随着科学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思考佛教与科学之间是否存在联系,以及佛教思想是否可以与现代科学进行对话和融合。
一、科学与佛教的共同之处科学与佛教都追求真理的探索,尽管两者的方法和观点不同。
科学使用实证的方法来验证假设,寻求客观的事实依据,而佛教则通过冥想和精神体验来寻求智慧和内在的和谐。
尽管方法不同,两者都试图回答一些关键性问题,例如宇宙的本质、人类的意义和存在的目的。
二、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对话2.1 心理学与冥想心理学是科学的一个分支,它研究心理过程和人类行为。
近年来,心理学界开始关注佛教思想对心理健康的积极影响。
冥想作为佛教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认为有助于减轻压力、焦虑和抑郁。
科学家通过研究冥想的效果,试图揭示其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影响,以及思维和情绪的调节。
2.2 生命科学与因果律生命科学研究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维持。
佛教思想中有一个重要的概念是“因果律”,即所有现象之间的相互关联。
生命科学家通过研究基因、细胞和生物过程,试图揭示生命现象背后的因果关系。
因果律的思想与生命科学的研究相呼应,为科学家提供了新的思考角度。
2.3 物理学与宇宙观物理学研究物质和能量的本质及其相互关系。
佛教思想中的“无常”概念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宇宙和人类都处于不断变化的过程中。
物理学中的量子力学理论也表明微观世界的不确定性和变化。
佛教的宇宙观与现代物理学的理论相似,两者对宇宙本质的理解有所补充。
三、佛教思想在现代科学领域的融合3.1 科学的实证方法与佛教的觉察科学强调实证和观察,佛教则注重觉察和内省。
两者可以相互融合,以提高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科学家可以通过深入研究冥想和精神实践,从而开发新的实证方法,更好地理解人类思维和情绪的运行机制。
3.2 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思维科学研究通常使用逻辑和线性的思维模式,而佛教强调直观的认知和非线性的思维方式。
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共五则范文)

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共五则范文)第一篇: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惊讶3000年前佛经许多方面与近代科学巧合 [图片](●古人普遍认为天是圆的,地是方的;佛却说地不是方的,而是圆的,叫做'地轮'.此事后来科学发达了,测知地的确是圆的,叫做'地球'.3000年佛经《阿含经》等,皆言:“以须弥山为轴,有四大部洲绕日而行。
即有四个绕恒星旋转的星球,上面者有人类居住,有生命存在。
地球在其中,称南瞻部洲,即“阎浮提”,形状如庵摩罗果,略为扁圆。
”。
”(佛在佛经说了那么多几千后甚至几万几亿年后人类能证实的言论主要想让世间人明白佛有能力可以无所不知,对宇宙万物包括人的一切来龙去脉清清楚楚!言论没有一句假话,佛经全部是真实的!!也就是连因果论,如何修行佛菩萨的办法也真实不虚)●佛陀说人身是个虫窠,人体内的虫约八十种。
今日由于科学的发达,发现人体内的寄生虫,由蛔虫、蛲虫、便虫、钩虫算起以至于丝虫、条虫、肺蛭虫、肝蛭虫等、不下数十种之多。
佛陀不仅知道有这么多种虫在人体内,且更进一步指出虫所在的确定位置呢!(详见佛经:治禅病秘要及正法念处经。
)●更有趣的是:佛经‘在修行道地经’第一卷还载有胎儿发展的详细情形呢!头十天中,受精卵没什么变动。
第十四天,稍长如薄酪……第六十三天,变了五个肉胞、生了两肘,两髀和颈项。
第七十天,分化了手腕、脚和头部。
第七十七天,生了二十四个肉胞,从出演变出手指、眼、耳、鼻和口。
第九十一天,佩出了腹部。
第九十八天,生了肺、肝、心、脾和肾。
……第一四0天,身体中各部份的骨骼已有点成形。
……第一四七天,开始有了两根口腔骨,七根颈骨……一共有三百根骨骼。
这时的骨骼好像初生的瓠那么柔软。
第一六一天,骨骼像胡桃那么坚固。
前面那二百根骨骼相连得越来越牢。
第一六八天,长出七百条细筋联络身体,第一七五天,生了七千条脉,但尚未成形完全。
……第一九六天,开始长肌肉。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

释迦牟尼宇宙观简述引言释迦牟尼(公元前563年-公元前483年),又称佛陀,是佛教的创始人。
他在印度古代时期提出了一套完整的宇宙观,该宇宙观被广泛接受并成为佛教思想的核心之一。
本文将简要介绍释迦牟尼的宇宙观,包括其对于世界的起源、构成和运行方式的理解。
世界的起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世界并非永恒存在,而是有一个起源。
他认为世界以及其中所有事物都是由因果关系所构成的。
这个因果关系被称为“缘起”(Paticcasamuppada)。
缘起包含了十二个环节,从无明(无知)开始,通过无明产生行为、意识、名字和形式、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等等,最终导致生老病死等众生苦难。
宇宙的构成根据释迦牟尼的教义,宇宙由三个部分组成:欲界、色界和无色界。
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天界,而无色界则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欲界欲界是人类和其他动物所居住的世界。
它包括六个道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地狱道、饿鬼道、畜生道、人道、阿修罗道和天人道。
每个道位都有不同的生活条件和苦乐感受。
色界色界是天界,它包括二十六个天位,从低到高分别是四禅天、十六夜摩天、五无量天、梵天等等。
这些天位都是由修行者通过冥想等方法获得的。
无色界无色界是超越物质存在的境地。
它包括四个无色定位,分别是无色空定、无色识定、无所有处定和非想非非想处定。
在这些境地中,修行者完全超越了身心的束缚。
宇宙的运行方式释迦牟尼认为宇宙中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和流动。
他提出了“诸行无常”(Sabbe sankhara anicc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是无常的。
这意味着所有事物都在不断产生、变化和消亡。
除了无常外,释迦牟尼还强调“诸法无我”(Sabbe dhamma anatta)的观念,即一切事物都没有固定、永恒的自我实体。
他认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依存和相互联系的,没有独立存在的本质。
释迦牟尼还提出了“因果报应”(Karma)的概念,即个体的行为将会产生相应的结果。
科学与宗教之间的关系

3 对立:科学与宗教的决裂
宗教对科学的推动是不自觉的,或者说科学是宗教发展过程中的副产品和叛逆之子。宗教与科学的对立和斗争在中世纪后期西方基督教时代最具代表性。基督教《圣经》里关于亚当和夏娃因偷吃了智慧之果而被逐出伊甸园,并且犯了人类的原罪的故事,就是宗教排斥人的认识理性的象征。在西方中世纪的早、中期,自然科学的发展没有给教会带来麻烦,这时的科学和哲学一样只是神学恭顺的婢女。只要科学不从根本上反对神学,没有对宗教信仰产生威胁时,宗教就能够容忍科学的存在。一旦科学发展超越了宗教教义所允许的范围,就会遭到宗教的反对和制裁。中世纪后期科学的发展对宗教本身形成了威胁,因此宗教对科学的迫害达到一个高峰。
中世纪欧洲教会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将亚里斯多德的哲学、托勒密的地心说、盖伦的医学奉为不可侵犯的教条,谁要是反对亚里斯多德等人的观点,就被视为异端,就有遭火刑的危险,其中迫害布鲁诺、伽利略、塞尔维特的案例是几个典型案例。[*]无论是天主教还是新教,其臭名昭著的宗教裁判所对科学镇压是一样的。教皇遵循的原则是对持有与教会真理相悖的观点的人残酷无情,狠狠打击,明文规定使用刑讯。
(5)
开普勒接受了哥白尼的学说[*],并把他的科学与神联系在一起。因为他觉得,如果上帝要有一个物质居所,并选择一个地方与他的天使住在一起的话,那么只有太阳才配得上让上帝居住。他认为整个宇宙就是宗教三位一体的形象和模式。圣父是中心,圣子是环绕中心的星球,而圣灵则是宇宙间的那些复杂的关系。他在《宇宙的奥秘》中探讨了宇宙秩序,相信上帝是按照完美的数学原则来创造世界的,确信行星轨道一定存在着某种类似音乐和谐的相互关系,他的思想带有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字神秘主义的色彩。“正是在开普勒的身上,我们看到了文艺复兴时期在科学上自相矛盾之人物的最好例子———这位杰出的数学家,他的灵感来源于对宇宙的神秘和谐的信仰。尽管这种神秘主义与数学的丰富多彩的混合离近代科学相去甚远,但它却构成了近代科学诞生的必不可少的因素。”〔6〕
华严的科学宇宙观浅论

华严的科学宇宙观浅论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揭开了宇宙的神秘面纱,人类对宇宙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
但鲜为人知的是,我们所认识的和佛经中所讲的真相惊人的相似。
接下来让我们共同探讨华严经所揭示的科学宇宙观,从全新的角度解读佛教。
在谈华严经的科学宇宙观之前先来了解何谓华严经?华严经全名《大方广佛华严经》,是大乘佛教修学重要的经典之一,被奉为“经中之王”。
据说是释迦牟尼成佛后在禅定中为文殊菩萨、普贤菩萨等上乘菩萨解释无尽法界时所讲,被认为是佛教最完整世界观的介绍。
明白了华严经后让我们具体探讨其科学宇宙观。
华严经所折射的科学宇宙观具体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对宇宙结构的描述。
在哥白尼日心说提出之前人们一直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而月亮、太阳及星星都围绕地球运行。
而在华严经中佛陀则不认为地球、太阳是宇宙的中心。
佛陀认为宇宙本无心,本无边际。
宇宙是什么样子的呢?佛陀认为宇宙是无穷的浩大的海,与今天我们所说的宇宙无边无际极其吻合。
(2)天文数学的成就。
华严经中提供了描述宇宙的最早的工具。
我们现在所测到的宇宙中所有基本粒子的总数是10的80次方,大概是我们能赋予意义的最大数字。
而华严经中数位有126位,对世界数学发展是一大贡献。
《国际数学通史》也说释迦牟尼佛在数学中有一席之地。
(3)对时间、空间的认识。
爱因斯坦相对论中提出时间、空间都是相对可变的。
然而华严经中早就有了这种理念。
佛陀在《佛说大乘无量庄严清净平等觉经》中说:“彼佛如来,来无所来,去无所去”、“诸佛刹中,譬善幻师,现众异相。
”从中可知,突破时间、空间取决于观察者的状态,与当代物理多么契合。
(4)对物质的认识。
佛经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而现代物理学界提出宇宙中根本没有物质,物质是有能量之空间的组合,证明了佛经物质观的科学性。
(5)宇宙的基本粒子的认识。
我们对宇宙的认识经历了许多曲折却收获颇少,值到弦理论的出现。
该理论提出:根本没有粒子更没有物质存在,宇宙完全是振动产生的,这与佛陀所讲“万法皆空”惊人的相似。
佛教与科学

2、简述
• 原始佛教:
• 释迦牟尼创教及其弟子相继传承时期的印度佛教,约为公 元前6~前5世纪。佛陀的说教最初是口传的,为了便于记 忆,采取偈颂的形式,后来编集为律经论三藏。原始佛教 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八正道”和“缘起法”,其核 心内容是讲现实世界的苦难和解决苦难的方法。 • 其次,又从缘起思想出发,提出了“诸行无常”、“诸法 无我”和“涅盘寂静”的学说。后人把原始佛教的修持, 概括为戒、定、慧三学、慈悲喜舍四无量心以及四念处、 四正断、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觉支、八正道等三十七 菩提分法。
莎士比亚
千万不可妄自评论你所不知道的道理,否则你可能会用 生命的代价来补偿你所犯过的错误。
二、认识科学
(一)科学的定义 (二)科学理论形成的过程 (三)科学的成就 (四)科学无法解释的问题 (五)科学的局限原因 (六)对待科学的科学态度
(一)科学的定义 • 科学:分科而学的意思,后指将各种 知识 通过 细化 分类(如数学、物理、 化学等) 研究,形成逐渐完整的知识体系。它是关 于发现发明创造实践的学问,它是人类探 索研究感悟 宇宙万物变化规律的知识体系 的 总称。 科学是一个 建立在可 检验的 解 释和对 客观事物的 形式、组织等进行预测 的 有序的知识的系统。
“须菩提!如来是真语者,实语者, 如语者,不诳语者,不异语者。”
1、佛陀、佛教、佛法
• 佛陀:“佛陀”是梵语Buddha的音译(又作浮头、没驮、 步他、馞陀、复豆、浮屠、浮图),意为觉者、知者,意 思是无需老师的指导而自己觉悟了法——四圣谛、也愿意 教导其他众生觉悟的人,也就是第一位觉悟了世间的真相 和人生本质的具大智慧者。 • 佛陀有十大名号:如来、应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 世间解、无上调御丈夫、天人师、佛、世尊(跋嘎瓦)。 • 佛教:佛陀的教导,导人走向觉悟的教导(方法)。 • 佛法:佛陀所觉悟的法。它是关于生命的真理——四圣谛: 苦圣谛:关于生命具有不圆满性质的真理 集圣谛:关于导致生命之因的真理 灭圣谛:关于烦恼的完全断除、生命的彻底解脱的真理 道圣谛:关于导致断除烦恼、解脱生死的方法的真理
佛教与科学

佛教与科学杨振宁因为对科学感兴趣,我高考时报考了物理系。
在大学读书时及毕业后就对佛学兴趣日浓。
今天我想从科学的角度谈谈我的佛教观。
佛教是科学的、理性的,是符合科学精神的。
科学是理论和实践的总和。
科学理论和科学实践相影响、相促进。
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中获得了新发现。
而这些新发现又不能用原有的科学理论来解释时,人们就提出各式各样的假说。
一种假说被大家广泛接受必须具备三个条件:第一,它的理论体系必须是自洽的,即它必须自圆其说,不自相矛盾的。
第二,它必须对已有的发现能够准确地描述,即这种假说能自圆其说,并且是符合现有的科学实践的。
第三,根据这种假说能够得出一些推论和预言,而这些预言能够被将来的实验和观测所验证。
当越来越多的推论和预言得到验证时,这一科学假说就得到科学家的广泛接受,而这一科学假说也就被称为科学理论了。
如果这一理论描述、解释和指导的对象广泛而重要,这一理论就被称为伟大的科学理论,如牛顿力学,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牛顿力学适用于所有宏观物体(非微观粒子尺度)在非接近光速运动时所遵循的规律,相对论能描述所有宏观物体在相对光速而言的低速,以及接近于光速的高速运动时的规律。
这二种理论被提出的时候,它们能解释人们用旧理论解决不了的问题,并且根据它们所作的推论和预言都被以后的大量观测所证实。
相对论是牛顿力学的推广,牛顿力学是相对论在低速时的特例。
因为这二种理论的适应面非常广大,因而牛顿和爱因斯坦被公认为是最伟大的科学家。
他们的理论是最伟大的科学理论。
卫星上天、潜艇入海、运动比赛、天文观察等都受这种理论所描述的规律的制约。
同样,佛教也完全具备科学理论的三大特性。
首先,佛学理论是自洽的、圆融的。
四圣谛概括了人生多苦的现象,指出人生多苦的原因,指明了涅槃入灭的方向,指出了修习正道的道路,佛教的发展形成了众多宗派,各宗各派有各自独特的理论依据和修习方法,其基本的理论和目的是一致的。
其次佛陀成道后提示了宇宙和人生的根本道理,解释了社会和人生的种种现象,更重要的是听从佛陀开示修习的许多人都体验到了佛学所指出的种种境界,因而佛教在当时就得到许多人的拥护,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近代中国 宇宙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

近代中国宇宙观-概述说明以及解释1.引言1.1 概述在近代中国,宇宙观是人们对宇宙和自然界起源、结构、运行规律等方面的认识和理解。
随着近代科学的发展和西方文化的传入,中国的宇宙观逐渐发生了变化,传统的宇宙观开始与现代科学观念相融合,形成了新的宇宙观体系。
本文将探讨近代中国宇宙观的形成、特点和影响,探讨其中蕴含的意义和价值。
通过对近代中国宇宙观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以及中国人对自然界和宇宙的认知和探索。
1.2 文章结构文章结构部分的内容如下:文章将分为三个主要部分:引言、正文和结论。
在引言部分,将首先概述近代中国宇宙观的主要内容和背景,介绍文章对宇宙观的定义和重要性。
接着将说明本文的结构,即各部分的内容和逻辑关系。
最后,阐述本文的目的,即希望通过对近代中国宇宙观的探讨,揭示其在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在正文部分,将首先分析近代中国宇宙观的形成过程,探讨其产生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以及各种思想流派对宇宙观的影响。
然后将详细介绍近代中国宇宙观的特点,包括其与传统宇宙观的联系和区别,以及其在科学、哲学和文化上的表现和演变。
在结论部分,将总结近代中国宇宙观的意义和影响。
首先分析宇宙观对社会、政治和文化发展的影响,以及其在中国现代化过程中所起的作用。
然后评估宇宙观在当代中国的传承和发展现状,探讨其对中国未来的启示和挑战。
1.3 目的服务器未连接2.正文2.1 近代中国宇宙观的形成近代中国宇宙观的形成是一个漫长而复杂的历史过程,受到了多种因素的影响。
在近代中国,由于外部环境的变化和内部思想的碰撞,中国人对宇宙的认识和看法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首先,近代中国宇宙观的形成与西方文化的传播不无关系。
随着近代西方科学技术的传入和影响,中国人开始接触到了西方的宇宙观念,比如地心说被慢慢取代为地球绕日说。
这种新的思想观念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促使他们重新审视传统观念,并进行思想上的深入探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二章第五节古老的佛教宇宙观与近代科学世界有三大宗教;佛教,基督教,伊斯兰教。
佛教是这三大宗教其中的一大宗教。
爱因斯坦在《相对论》附录“科学与宗教”这一章中,先对什么是科学进行定义,认为“科学就是经过长期的努力,以系统的思想将可感知现象尽可能联系起来。
也就是说设法通过概念化对客观存在进行后验重建”。
概念符合客观规律的就是科学的,否则就是不科学的,科学就是符合客观规律。
但爱因斯坦认为;“要对宗教进行定义,即便能找到适合某一时刻的满意答案,我仍然坚信,要将所有人在此类问题上的见解统一起来是绝无可能的”。
爱因斯坦认为;“受宗教启发者己最大限度地将自己从私欲的桎梏中解放出来,并致力于超越价值的思想,感情和抱负之中……。
否则,佛陀和斯宾诸诺莎就不可能被视为宗教人物”。
“宗教是人类长期努力的结果,它让人们清楚而完整地认识这些价值和目标,并经常强化其概念,扩大其影响。
如果人们据此定义来设想宗教与科学。
那么这两者之间就不可能发生冲突。
产生这一结果的原因有二;其一,科学能够断定是什么,但对应该是什么却无能为力。
不同的价值判断在其领域之外都是必然的。
其二,宗教只对人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评价。
它无法客观地揭示事实间的联系。
所以,以往关于科学与宗教的冲突必然归因于对上述情形的误解”“如果信奉宗教者坚信《圣经》中所有论述都绝对正确。
那么宗教与科学就不可避免地要产生冲突。
这就意味着宗教将干预某些科学领域。
比如,宗教裁判所与伽利略和达尔文学说之间的斗争就属此类。
另一方面科学领域的代表人物常常试图在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就价值和目标作出与宗教思想完全对立的判断,至使他们与宗教形成对立之势,这些矛盾的根源在于其价值判断上的错误”。
“宗教与科学之间,不可能存在合理的冲突,这是基于人类发展历史得出的结论。
”“即便能对宗教和科学领域进行划分,其实二者之间的联系和依赖关系依然存在。
宗教能够决定目标,科学只能由渴求真理和知识的人创造出来;科学的手段能促成宗教目标的实现,而创造科学的激情源于宗教领域。
同样,那些现存世界中的有效规律是理性的。
几乎任何真正的科学家对此深信不疑;没有宗教的科学是跛足的;没有科学的宗教则是盲目的”。
以上是爱因斯坦对科学与宗教的部分论述。
现在来看看三大宗教之一的佛教,佛教中有两个主要理念;第一个理念是;“三千大世界,”第二个理念是;“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先说佛教的第一个理念,三千大世界。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多次提到“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并对三千大世界这个概念进行过论述;“何为三千大世界,答曰;千月,千日,千浮提……,是名小千世界,名周利。
以周利千世界为一,一数至千,名二千中世界,以二千中世界为一,一至千,名三千大世界。
初千小,二千中,第三千名大千。
千千重数,故名大千;二过复千,故名三千,是集合名。
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是名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从这一段描述中可以看出;三千大世界中,也就是宇宙中,不只是只有一个地地球,一个月球,一个太阳,而是有百亿地球,百亿日月乃至百亿大梵天。
千浮提,这里面指出了除了地球生命以外,还有地外生命存在。
还指出;“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
这也就是说;宇宙和宇宙中的所有天体,物体和生物,并不是从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
而都是有生,有灭的。
这一点和近代的大爆炸理论比较接近。
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与其同时代的天文界,科学界,哲学界的宇宙观是绝然不同的。
当时科学界和哲学界普遍认为;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地球是不动的,并从来就有,永恒存在。
月球,行星,太阳都围绕地球运动。
外层空间的恒星等天体是人类不可知的。
这也就是当时希腊最著名的科学家和哲学家亚里士多德提出的宇宙观,也就是“地心说”。
这种学说被人类大多数人接受长达一千多年之久。
而同时代的佛教经典《大度智论》中提出的宇宙观,已经超越了当时的时代,和近代的天文物理学中的宇宙观比较接近。
三千大世界的要点是;宇宙和宇宙中的星系,恒星,行星等天体和万物都是集合面成;以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世界,为一个小千世;以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世界;以中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大千世界。
那么佛经所说的世界是否是指我们繁衍生息的地球?小千世界是否是指太与系类似的星系?中千世界是否是指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大千世界又是否是指整个宇宙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
1;小千世界,以行星世界为一,在我们地球行星的这个世界,月球围绕地球运动,地球上数万计的植物和植物种类,动物和动物种类,以及山川,江河,海洋,各类矿产等集合成我们地球这个世界。
地球这个世界又与八大行星,矮行星,小行星,慧星等,这些数以万计的天体,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是一个世界,这些天体都围绕太阳运动,覆以尘埃,粒子,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太阳系这个直径2光年的小千世界。
这就是太阳系这个小千世界的镜像。
2;中千世界,以太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或恒星[小千世界]为一,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中千世界,中千世界可以与银河系类似的星系相对应。
根据现代天文观测;银河系内,象太阳这样类似的恒星有一千多亿颗,以及白矮星,中子星,星云等天体,当然其中也有一些老年恒星等天体休解的残骸,这些残骸也会再次集合成恒星等天体。
这些天体都围绕银河系中心运动。
这些天体中,其中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称为一个小千世界。
这些数以千亿计的小千世界,覆以星际物质,各种射线,场[空间],集合成直径10万光年的银河系这个中千世界。
3;大千世界;大千世界可以与整个宇宙相对应。
佛经上说;大千世界“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其实宇宙内又何止百亿日月,百亿梵天。
在宇宙这个大千世界内,象银河系这样类似的星系,星系团有数以百万亿,千万亿计。
其中每个星系,星系团都可以称为中千世。
这些数以千万亿计的中千世界,覆以宇宙尘埃,宇宙射线,场[空间]集合成宇宙这个大千世界。
宇宙“场空间”是宇宙中所有物质的质量叠加而形成的,每个星系,星系团,也就是每个中千世界都必然携带本系统内的所有天体,以这个场空间的中心为半径,也就是以宇宙中心为半径,在这个半径内不断退行,表现出宇宙的膨胀和收缩,也就是表现出宇宙这个大千世界的生和灭。
这也许是整个宇宙的镜像。
从上述可以看出;佛经里提出的宇宙观,对宇宙三个世界的划分是比较符合近代科学的。
当然,三千大世界,并非大千世界是中千世界的千倍,中千世界是小千世界的千倍,小千世界是世界的千倍。
这里所说的是;由一定数量小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大一级的世界,由一定数量大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再大一级的一个世界。
这里实质上说的是数量与空间形式。
正如佛经说;这里所说的是“集合名”,并非绝对数。
这有点象近代数学中的幂,可以有无限次幂。
集合也一样,也可以有无限次集合。
上一段中说到;由一定数量象地球这样一级的世界,集合成一个太阳系这样的小千世界;由一定数量太阳系这样一级的小千世界,集合一个成银河系这样的中千世界;由一定数量象银河系类似的中千世界集合成一个大千世界—宇宙。
那么,是不是可以无限集合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无限下去的。
但不管是逻辑学或数学,都无法处理无穷大和无穷数,因是无穷的,就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这样只好大到宇宙这个层面就戛然而止。
当把整个宇宙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可以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但也可以把类似银河系,太阳系,每一颗恒星,类似或不类似地球的行星等天体,它们其中的每一个天体都可以看成是一大千世界。
同样,每一个大千世界中,下面都要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和世界。
佛经上说“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我们地球上的株植物和植物种类,每一个动物和动物种类,它们其中的每一个个体,都可以看成是一个大千世界,下面同样都能分成若干个中千,小千世界。
甚至一滴水在显微镜下观察也是一个大千世界;根据现代的物理学理论;一切物质,物体或天体均分子构成,分子是物质的最小颗粒。
一滴水,也是由许多水分子集合而成的,水分子是中千世界,一个水分子是由定数量的氢原子和一定数量的氧原子集合而成的,原子是小千世界。
据说现在科学界已发现了有109种原子,也叫109种元素。
我们的地球,月球,以及恒星,星系也都是由这些元素组成。
当然,肯定还有未被发现的元素。
所有天体都是由这些已发现的元素和未被发现的元素或原子所组成。
而一个原子又是一定数量的电子,中子,质子集合而成的。
还有光子,中微子,夸克,等亚原子粒子,科学界把亚原子粒子称为基本粒子,现在科学界发现的基本子粒子有300多个种类。
如果把基本粒子中的每一个粒子都称为一个世界,那么这一个世界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根据近代提出的弦理论;基本粒子是由能量弦的不停震荡而产生,弦的质地是相同的,弦的不同震荡频率产生出不同质地的基本粒子。
那么是不是可以向比弦小一级的世界继续分集下去呢?从逻辑上来说是可以的,以逻辑分析;有的前面总有一有;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是无限和无穷的。
尽管弦的体积非常小,小到以四维时空的观测方式,弦就是无。
但无的后面总有一个无,由无无集合成无,再无无无集合成无无,一直下去是无穷的,无法得出最终结果。
所以,向下一级世界的分集,只能到基本粒子和弦的这个层面戛然而止。
基本粒子和弦世界后面“无”的世界;宇宙以外比宇宙大“有”的世界,也就是由宇宙一级的世界集合成比宇宙更大一级的世界。
这两种状况,是生活在四维时空中的人类的思维无法理解的。
弦后面“无”的世界和宇宙以外“有”的世界,也可能与宇宙这个大千世界中的天体,物体和生物没有任何关系[关于这一点,到第三章,“平行宇宙”一节中再来讨论。
弦的体积是非常小的,小到基本上处于无体积状态,以现代的科学技术和观测仪器,无法观测到它的形态和存在。
弦基本上处于虚无的状态。
这样的状况,基本上契合了佛教中的观念;宇宙和宇宙中的万物是从虚无中产生和形成,本性空。
佛教中的这个观念也契合了近代大爆炸理论;宇宙起点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大爆炸。
用一个游戏人生的比喻;如果把宇宙比作一座宏伟的大厦,那么为这座宏伟大厦奠基的是虚无的弦,基本粒子是这座宏伟大厦的奠基石。
如果单纯从由基本粒子集合成原子,原子再集合成分子,气体,尘埃,星际物质,星云,凝聚成星系乃至恒星,行星等所有天体,集合构成宇宙这座宏伟的大厦。
那么宇宙这座宏伟大厦,就象一座下小上大“倒立的金字塔”。
一旦这座倒立的金字塔坍塌,构成宇宙这座宏伟大厦的所有“构件”;星系,恒星,行星等一切天体,物体或生物,都必然还原成基本粒子,再蜕变成弦,聚集于一个无形无状的奇点,宇宙回归到“无”。
这也许就是佛经上所说的“三千大世界,一时生,一时灭”吧!再来说佛教的第二个理念;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
因缘二字在许多佛教经典内出现的频率都很高,“诸法因缘生,诸法因缘灭”和“缘起性空”,这是佛教的核心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