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报告
谈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成效

谈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成效一、导论防护林的建设是我国生态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可以防止沙漠化、水土流失等灾害,还能保障生态环境的平衡和生产力的发展。
近年来,沿海地区防护林的建设成效突出,为了深入研究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实施效果及影响因素,本文将以毕业导师的角色,分析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成效,并着重探讨以下七个方面的问题。
二、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历史回顾介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从提出到实施的历程,说明在什么背景下提出建设工程,其中遇到了哪些问题,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此外,还应对工程建设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进行分析,以及后续发展对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影响。
三、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成效评估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区域为研究对象,选取一定数量的样本进行采样调查,评估防护林工程建设对生物多样性、土壤固碳、维护循环水源等方面的影响。
在评估的过程中,应探究防护林工程对居民和当地经济的影响。
最后要明确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为改进和完善提出建设性的意见和建议。
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说明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管理机制,包括领导架构、任务分工、工作流程、绩效管理、公共沟通、系统反馈等方面,并从理论与实践角度分析管理机制的优点和存在的问题。
其中,针对管理机制中的关键问题,提出可行性方案及改进措施。
五、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经济效益研究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工程建设对当地经济的影响,并计算出防护林的直接或间接贡献。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探究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在维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保持良好的经济发展。
六、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的社会效益研究以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所涉及的区域为研究对象,结合相关数据,分析工程建设对当地社会的影响,并计算出工程建设的社会效益。
在研究过程中,还需探究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以及如何在提高社会效益的同时确保经济效益的可持续发展。
海南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效益评估

海南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效益评估方发之;陈彧;梁居红;符小干【摘要】针对海南沿海防护林体系发挥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分为11个类别、14个一级指标和22个二级指标具体量化评估.结果表明:海南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年产生效益为平均年产生效益为367.37亿元,减少农作物受灾害面积209 027hm2,占海南耕地面积的28.4%,年增加农作物产量463 909 t,占2010年海南农作物产量总产量25.7%;林业总产值为173.1亿元,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为从2000年的8.1%上升到2010年的33.2%,林业经济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期刊名称】《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年(卷),期】2013(033)011【总页数】5页(P115-119)【关键词】沿海防护林;评估指标;成效评估;效益;海南岛【作者】方发之;陈彧;梁居红;符小干【作者单位】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海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海南海口5711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S727.2海南岛在18°10′~20°10′ N,108°37′~111°03′ E之间,地处热带季风气候区域, 总面积3.3万km2,环岛海岸线长1 528 km。
海南岛处于南海西行台风主要路径上,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沿海地区是台风和风暴潮频繁影响之地,自然灾害频繁发生,危害严重。
随着农、渔、矿业等的开发和经济发展,海南地区的植被一度遭到大面积破坏,生态环境有恶化趋势。
沿海防护林体系是沿海防灾减灾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消浪、护岸、水土保持、水源涵养、防风固沙、生物多样性保护等方面起着其它工程体系不可替代的作用[1-5]。
文章对海南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2001~2010年)进行了成效评估,目的是为了总结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成绩与经验,研究分析存在的问题,为不断提高沿海防护林建设水平提供参考。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沿海防护林是指在沿海地区建设具有防护作用的森林体系,以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在可持续发展的大背景下,沿海防护林的建设越来越得到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
本文将重点探讨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报告。
一、背景随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不断扩大和加剧,全球生态环境日益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在此背景下,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应运而生。
沿海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先行区域,也是我国国土最开放、最容易受到污染和灾害影响的区域。
因此,建设沿海防护林体系对于维护沿海生态环境和促进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任务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旨在保护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维护区域安全,促进经济发展和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具体包括以下目标和任务:1.保护海岸线、固定沙丘、防止海水侵袭和风沙侵蚀,保护生态系统稳定和生物多样性;2.减轻台风、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所造成的影响,提高沿海地区的防灾能力;3.优化沿海地区的生态环境,打造观赏、休闲、旅游和生态居住区;4.促进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改善居民生活条件。
三、体系设计沿海防护林体系的设计应当遵循生态环境保护优先的原则,注重保护自然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面积和空间分布:应根据沿海地区的具体情况,结合生态系统和经济发展特点,合理规划防护林体系的面积和空间分布。
要注重保护高梯度生境、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
2.种植树种:应根据地形、土壤、气候等方面的因素,选择适宜的树种进行种植。
要注重保护濒危或珍稀物种,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3.保护措施:在防护林体系的建设中,应当注重采取适当的保护措施,保障种植树种的生长、抗风、抗虫、抗病等能力。
4.管理和维护: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和维护体系,加强对防护林体系的日常管理和维护,保证防护林体系的功能。
四、实现途径1.政策支持:政府应当制定相应的政策,为沿海防护林的建设提供支持。
政府可以通过财政投入、税收优惠、政策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沿海防护林的建设。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

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下载温馨提示:该文档是我店铺精心编制而成,希望大家下载以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的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随意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相应的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各样类型的实用资料,如教育随笔、日记赏析、句子摘抄、古诗大全、经典美文、话题作文、工作总结、词语解析、文案摘录、其他资料等等,如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e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them,they can help you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our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practical materials,such as educational essays, diaryappreciation,sentence excerpts,ancient poems,classic articles,topic composition,work summary,word parsing,copy excerpts,other materials and so on,want to know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writing methods,please pay attention!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一、引言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作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旨在通过构建绿色屏障,抵御海浪、风暴潮等自然灾害,保护沿海地区生态环境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海洋保护区建设效果报告

海洋保护区建设效果报告一、引言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一直是全球关注的重点问题之一。
随着全球海洋生态环境的恶化,为了保护和维护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各国纷纷设立海洋保护区。
本文将针对我国海洋保护区建设的效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报告。
二、海洋保护区建设概述我国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始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多年的努力,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
海洋保护区是划定特定区域,采取管理措施来维护和恢复海洋生态系统的自然保护区。
其中包括禁止捕捞、禁止开采矿产资源、限制船只进入等措施。
三、海洋生态系统恢复与保护海洋保护区的建设对于恢复和保护海洋生态系统起到了重要作用。
首先,海洋保护区划定了禁捕区,有效控制了过度捕捞现象,保护了多种珍稀濒危物种的栖息地。
其次,禁止开采矿产资源减少了海底生态系统受到的破坏,保护了海洋生物多样性。
此外,限制船只进入海洋保护区减少了人为活动对海洋环境的干扰,为生物群落的恢复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四、海洋生态环境保护效果通过建立海洋保护区,我国的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得到了显著改善。
首先,海洋生物的物种多样性得到了有效保护和恢复。
调查数据显示,海洋保护区内,珊瑚礁、鱼类等生物种群数量呈现增长趋势。
其次,海洋保护区的建设还促进了海洋生态系统的稳定和复苏,有助于维持渔业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水质的改善。
此外,海洋保护区内的珊瑚礁生长状况良好,水质清澈,为海底生物提供了良好的生存条件。
五、海洋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尽管海洋保护区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面临着一些挑战。
首先,目前我国海洋保护区的管理力量相对薄弱,缺乏全面有效的监管措施。
其次,海洋保护区的边界界定不够精确,容易出现区域重叠和管理冲突。
此外,部分地方政府对于海洋保护区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保护区管理不到位。
六、海洋保护区建设的展望为了进一步加强海洋保护区建设,我国应加大投入,完善管理机制。
首先,加强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提高保护区的管理力度。
其次,加强科研力量和技术支持,提高保护区的监测和评估能力。
海岸防护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

海岸防护工程的环境影响评估海岸防护工程是为了保护沿海地区免受海洋灾害的侵袭,如风暴潮、海浪侵蚀、海平面上升等,而采取的一系列工程措施。
这些工程包括海堤、防波堤、护岸、丁坝等。
然而,这些工程在发挥防护作用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对周围的环境产生了各种影响。
因此,对海岸防护工程进行全面、科学的环境影响评估至关重要。
一、海岸防护工程对生态系统的影响海岸带是一个生物多样性丰富的区域,拥有众多独特的生态系统,如红树林、盐沼、珊瑚礁等。
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可能会直接破坏这些生态系统。
例如,修建海堤可能会填埋红树林和盐沼,导致这些栖息地的丧失,从而影响依赖这些生境的动植物物种。
此外,海岸防护工程还可能改变水流和泥沙的运动规律,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例如,防波堤的建设可能会减少近岸海域的水动力条件,导致泥沙淤积减少,影响底栖生物的生存环境。
同时,改变的水流模式还可能影响海洋生物的幼体扩散和栖息地选择,对渔业资源产生不利影响。
二、海岸防护工程对地形地貌的影响海岸带的地形地貌是在长期的自然过程中形成的,具有独特的景观价值和地质意义。
然而,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可能会对这些地形地貌造成显著的改变。
例如,大规模的填海造堤可能会改变海岸线的形状和走向,破坏自然的海湾和岬角。
此外,防波堤和丁坝的建设可能会导致局部海域的泥沙淤积或侵蚀加剧,从而改变海滩的坡度和宽度,影响海滩的稳定性和美观度。
三、海岸防护工程对水质和水动力的影响海岸防护工程可能会影响近岸海域的水质和水动力条件。
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和污染物可能会直接排放到海洋中,导致水质恶化。
同时,工程建成后,改变的水流模式可能会降低水体的交换能力,使得污染物在局部海域积聚,加重海洋污染。
水动力条件的改变还可能影响海水的温度和盐度分布,进而影响海洋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例如,减少的水交换可能导致局部海域水温升高,盐度变化,对海洋生物的生存和繁殖产生不利影响。
四、海岸防护工程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海岸防护工程的建设虽然旨在保护沿海地区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但在某些情况下,也可能带来一些负面的社会经济影响。
海南岛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综合效益评估

( Ha i n a n R e s e a r c h I n s t i t u t e o f F o r e s t r y , Ha i k o u 5 7 1 1 0 0 , Ha i n a n , Ch i n a )
Co ns t r uc t i o n be n e i f t e v a l ua t i o n o f c o a s t a l s he l t e r f o r e s t s y s t e m i n Ha i na n pr o v i n c e
海南岛沿海防护林体 系建设综合效益评估
方发之 , 陈 或, 梁居 红, 符小 干
( 海南省林业科 学研 究所 ,海 南 海 口 5 7 1 1 0 0)
摘 要 :针对海南沿海 防护林体系发挥 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分 为 1 1 个类别、 1 4个一级指标和 2 2个二级 指标 具体量化评 估。结果表 明:海 南省沿海 防护林体系年产 生效益为平均年产 生效益为 3 6 7 . 3 7 亿元 ,减少农作 物 受灾害面积 2 0 9 0 2 7 h m2 , 占海 南耕 地面积的 2 8 . 4 %,年 增加 农作物产 量 4 6 3 9 0 9 t ,占 2 0 1 0年海南农作物产量 总产量 2 5 . 7 %;林 业总产值 为 1 7 3 . 1 亿元 , 占农业 总产值 比例为从 2 0 0 0年 的 8 . 1 % 上升 到 2 0 1 0年 的 3 3 . 2 %,林
u s e d t o a s s e s s t h e e c o l og i c a l ,e c o n o mi c a n d s o c i a l b e n e it f s r e s ul t e d f r o m c o a s t a l s h e l t e r f o r e s t s y s t e m o f Ha i n a n p r o v i n c e . The r e s u l t s s h o we d t h a t c o a s t a l s h e l t e r f o r e s t s y s t e m i n Ha i n n a h a ve c o n t r i b u t e d g r e a t be n e i f t s . I t s e c o l og i c a l b e n e it f s r e a c h 3 6 . 7 3 7 b i l l i o n pe r y e a r . Th e r e d u c t i o n o f c r o p s a r e a t h a t a fe c t e d b y na t u r a 1 di s a s t e r r e a c h 2 0 9 0 2 7 h a p e r y e a r , wh i c h a c c o u n t f o r 2 8 . 4 % o f t o t a l a r a b l e re a a i n Ha i na n. The i nc r e a s e d y i e l d o f c r o p s i s 4 63 9 0 9 t o n s p e r ye a r , wh i c h a c c o u n t or f 25 . 7% o f t o t a 1 c r o p s yi e l d i n Ha i n n. a Th e t o t a l v a l u e o fo u t — p u t o ff o r e s t r y r e a c h 1 . 7 3l b i l l i o n p e r y e wh o s e pr o p ot i o n i n a g r i c u l t u r a l g r o s s a n n u a l v a l u e i n c r e a s e d f r om 8 . 1 % i n 20 0 0 幻 3 3 . 2 % i n 2 01 O . I t i mp l y t h a t t he e c o n o mi c p o s i t i o n o ff o r e s t r y i n Ha i n a n h a s b e e n pr o mo t e d ma r k e dl y . Ke y wo r ds : c o a s t a l s h e l t e r f o r e s t ; e v a l u a t i o n i nd e x ; p r o t e c t i o n e f f e c t ; b e n e it f ; Ha i n a n p r o v i n c e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 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 精品

城市建设调研报告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汇报如下:一、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㈠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情况沿海防护林是我省沿海地区人民的生命林、保安林,也是极为重要的国防林,是保障我省沿海经济繁荣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历届省委、省政府都高度重视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我省沿海地区就开始进行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了很大成效,并涌现出林人楷模谷文昌等一批先进模范人物.1988年,省委、省政府根据原国家林业部的统一部署,作出了全面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决定,经过沿海地区各级党委政府和广大干部群众的共同努力,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目前沿海31个县(市、区)有林地面积已从1988年的1515万亩增加至目前的2065万亩,森林覆盖率从35%上升至54.9%,绿化程度达到92%;大陆海岸沿海基干林带达2478公里,占全省大陆海岸线3324公里的75%,,占宜林海岸线长度的91.5%;全省红树林面积达2.13万亩.沿海地区已建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23处,其中国家级3处(漳江口、厦门珍稀海洋生物、深沪湾),省级7处,市县级13处,总保护面积达198万亩,占全省湿地保护区面积231万亩的85.6%,其中涉及红树林的自然保护区13处,面积达83万亩.总的看,沿海地区初步建成了带、、片相结合,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森林防御体系.㈡沿海防护林体系作用发挥情况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在全省沿海地区防灾减灾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成为保障沿海人民安居乐业的绿色长城,具体表现在:一是调节了气候.沿海地区森林覆盖率的提高,在一定范围和一定的时期,对降水、湿度、风速等气候的变化起了重要的调节作用,特别是在改善小气候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据福建省林科院和东山县气象局测定:造林后较造林前东山岛上年平均降水量增加138毫米(增加13.6%),蒸发量降低22%,相对湿度提高5%—10%,风力减弱41.3%—61%.二是防风固沙.据2019年福建省第三次沙化土地监测结果,营造防护林以后,沿海地区流动沙丘面积从50年代的72.7万亩减少到现在的2.36万亩,减少了960.8%,沙改田面积由19.4万亩增加到60万亩,增加了3.1倍,许多过去寸草不长的沙荒,如今变成吨粮田、聚宝盆.三是保障了农业稳产增收.沿海防护林体系可以减弱台风、大风对农作物的危害,有效改善农业生产环境,提高耕地农作物的复种指数,促进农业生产结构和农业增产增收.平潭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成后,农作物的复种指数达200%,市晋东平原水稻耕地,由于营造农田防护林,加上改良品种、精耕细作,亩产从350公斤提高到1000公斤.四是保持了水土.据调查,我省沿海地区的水土流失面积从1988年实施前的6160平方公里减少到现在的2329平方公里,减少62%.土壤侵蚀量从2156万吨减少到699万吨,减少了68%.据福清市水利、水土部门调查,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建设,全市泥沙流失量从60年代的77.9万吨\/年,下降到现在的23.4万吨\/年,下降了70%;全市114个大中小型水库每年泥沙淤积量从70年代的142万立方米,下降到现在的27万立方米,减少了81%.五是有效抵御了自然灾害.由于有了防护林的庇护,沿海地区黄沙埋屋、台风毁房的历史悲剧不再重演,昔日沙进人退、如今林进沙退,人民安居乐业.1996年8月1日8号强台风正面袭击福州,在福清市高山镇登陆,风力12级以上,降雨量250mm以上,沿海防护林在这次强台风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大大减轻了台风灾害,在有防护林保护的海堤、水稻、葡萄园损失仅为20%.这次台风袭击福鼎市,店下镇选城村的0.79公里海堤,有红树林保护的0.71公里,安然无恙,而没有红树林保护的0.08公里海堤,全部被海浪冲毁.1999年第14号台风袭击我省漳浦县,该县赤湖镇相邻的两块龙眼地,一块有湿地松防护林保护,龙眼树基本没有损失,而另一块没有防护林保护,龙眼树被台风拔掉20%以上.平潭县通过实施沿海防护林工程,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沿海防护林体系,近几年来虽然遭受了多次台风的袭击,农业生产基本没受什么损失,充分证明了沿海防护林在防灾减灾中的重要作用.六是绿化美化了环境.经过几十年的艰苦奋斗,沿海地区有山皆绿,与昔日荒山秃岭相比,环境大大美化,既为沿海人民的生产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又为吸引外资,加快社会经济发展,促进两岸和平统一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二、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的主要做法我省开展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在国家林业局大力支持下,各级党委、政府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的部署,精心安排,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主要包括:㈠加强领导,落实责任.一是成立协调指挥机构.我省自1988年启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以来,省、市、县(区)都相应成立了工程建设指挥部,并设置了相应的办事机构,形成了党政领导亲自抓、办事机构具体抓、有关单位配合抓的指挥体系.二是精心部署安排.1988年以来,省政府多次召开全省会议,分阶段对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进行总结与部署.省委、省政府还先后把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纳入我省十大防灾减灾工程,加大建设力度.各级党委、政府也把海防林建设工作摆上了重要日程,如福州市委、市政府把海防林建设纳入建设绿色福州的十大工程之一,莆田市把海防林建设作为全市城乡绿化的重点项目,认真规划,精心组织,周密安排,有力地推进了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三是签订目标责任状.实施三五七造林绿化工程期间,省委、省政府与各地、市、县(区)签订了造林绿化目标责任状.1996年省政府又委托省林业厅与沿海各地、市、县政府签订了1996-1997年沿海防护林断带与海堤防护林造林目标责任制.1998年省政府专门召开全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并委托省林业厅与设区市政府签订了1998~2000年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目标责任状,沿海各市、县(区)、乡镇之间也层层签订了目标管理责任状.通过造林目标责任状的实施,有力地推动了防护林体系建设.如东山县县委、县政府今年结合党员先进性教育和学习谷文昌精神活动,创新机制,落实责任,掀起了植树造林新热潮,造林面积比往年翻了一番.㈡因地制宜,科学规划.按照规划先行的要求,我们对每一个阶段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都进行了认真的规划,确保建设按规划实施.先后编制了《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总体规划》、《福建省沿海防护林体系二期工程建设规划》、《福建省沿海特殊保护林带建档调查规划》等规划,各地在省级规划的基础上开展了县级规划,落实建设任务、目标、重点和建设措施,为海防林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依据.在规划过程中充分注意搞好五个结合:一是带、、片结合,即海岸基干林带、农田林与成片造林结合;二是树种结合,实行多树种造林,林、果、竹、茶、药、花卉一起上;三是长中短结合,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机统一,一地多用,一林多效;四是数量和质量相结合,既保证一定的速度和规模,又保证质量和效益;五是造封管结合,人工造林、封山育林、飞播造林并举,加快体系建设步伐.㈢广筹资金,增加投入.按照国家要一点,省里投一点,地县挤一点,乡村拿一点,银行贷一点,群众筹一点的办法,多渠道、多层次筹集资金,建设海防林.一是积极争取国家投资.1999年以来我们抓住国家将部分国债资金用于我国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国债资金建设我省沿海防护林体系,1999~2019年国家共安排我省沿海防护林国债资金达1.15亿元,有力的支持我省海防林建设.二是加大省级资金投入.1989至1997年我省主要采取征收森林资源补偿费和从国营林场划出木材指标,把减免退让的税金费用于建立沿海防护林建设专项资金的办法筹集资金;1998年以后省财政每年也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沿海防护林建设.三是地方积极配套.1995年省政府出台了沿海地方财政总支出每年应划出不低于1%比例用于林业建设的政策,省人大通过的《福建省沿海防护林条例》也明确规定沿海市(地)、县(市、区)按有关规定每年地方财政总支出中的1%投入林业的资金,应当优先安排防护林建设、保护和管理经费.沿海各地认真按照省里要求,落实建设资金,推动了海防林建设.据不完全统计,近几年泉州市通过各种渠道共筹集海防林建设资金7000多万元.四是群众投工投劳.各乡村通过采取以劳代资的办法推进海防林建设.据统计,1988年以来,累计投入建设资金达13.24亿元,其中部省投入4.6亿元,占34.7%,市、县.(区)投入3.04亿元,占23%,华侨集资、群众投工、投劳5.6亿元,占42.3%.㈣注重科技,提高成效.沿海地区立地条件差,造林难度大,为了提高造林成效,各地广泛应用科技成果,严格施工管理,保证工程质量.一是开展良种选育,推广优良品系.针对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开展攻关,选育出平潭2号等优良无性系品种,建立木麻黄优良无性系采穗圃,应用水培技术培育容器苗,使造林成活率和生长量得到提高,木麻黄二代更新难的问题也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解决.二是讲究科学造林.采取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相结合的办法治理沙荒风口,通过筑沙堤或石堤、设挡风篱笆,栽植老鼠刺或沙杆草等固沙植被,挖大穴、填客土、使用水培木麻黄容器大苗等措施,实现一年造,二、三年补植,四年见成效的目标,通过几年努力,全省重点风口基本得到治理.三是调整树种结构,提高防护效益.为改变沿海防护林树种过于单一、林分结构过于简单的特点,近年来,我们积极引进湿地松、桉树、马占相思、厚荚相思等树种,开展木麻黄老林带更新,并大力提倡采用枫香、细柄阿丁枫、光皮桦等乡土阔叶树种混交造林.据统计,近6年来,我省沿海防护林建设中阔叶树和针阔混交造林比例占72.5%.㈤突出重点,突破难点.针对目前我省沿海防护林的薄弱环节,各地在抓好面上造林绿化、加强现有防护林和林地管护的同时,突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沙荒风口、沿海基干林带断带、农田林、老林带更新、护路护岸林、试验示范林和红树林等重点骨干工程建设.据统计,近几年全省沿海防护林建设完成重点骨干工程造林达28.9万亩,提高了沿海防护林的防护功能.如福鼎市店下镇桑杨村,多方协调解决用地难题,腾出耕地17.2亩,几年来共营造18.6公里、286亩农田林,保护垦区内的耕地5000多亩.霞浦县2000~2019年共营造沿海基干林带3.9万多亩,对防灾减灾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莆田市狠抓一带(基干林带)四(农田林)五风口(沙荒风口)建设重点,取得明显成效.惠安县克服滩涂养殖和种植红树林的矛盾,把营造红树林作为该县沿海防护林国债项目建设重点,十五期间共营造红树林面积近4000亩,成效居全省乃居全国前列,为洛阳江湿地的恢复与发展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福清市在十五期间就营造红树林面积2000多亩,占该市现有红树林面积的近一半.据统计,十五期间我省共营造红树林面积1.5万亩,占计划任务数的11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报告
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
工程建设成效自评估报告
前言
根据东营市<关于做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工作的通知>,利津县林业局按照<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技术方案>要求,组织开展利津县沿海防林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工作。
一、评估内容:
评估内容为至间,沿海防护林工程建设的前期准备、工程管理、工程进展、任务完成、目标实现、综合效益及可持续性等内容。
二、组织工作:
利津县林业局成立了由领导和工程技术人员组成的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小组,估根据东营市的统一要求,对期间利津县沿海防护林建设成果进行科学系统的自评估。
三、工作方法: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评估工程建设成效对掌握工程建设现
状,改进工程建设管理,提高建设质量和效益十分重要。
由于本次评估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质量要求高,我县林业局高度重视,及早部署安排,制定工作方案,明确工作目标,细化工作进度和质量要求,确保工作按期保质完成。
(二)切实加强基础工作,确保自评估成果质量。
评估小组严格按照<技术方案>要求,深入基层和现场,加强调查研究,广泛收集相关资料,科学测算分析,准确填写<省级和计划单列市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成效评估调查统计表>(附件三),并对自评估报告进行科学深入论证。
第一章工程建设概述
第一节工程区概况
1、建设背景
1月国家发改委和国家林业局联合印发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
国家林业局在大连召开了全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启动大会,全面启动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
利津县为东营市北部沿海县区,肩负着保护黄河三角洲地区生态环境,抵御自然灾害的重要责任。
沿海防护林工程是国家级林业生态建设重点工程,是”三网”绿化工程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市生态防护体系重要组成部分,是东营市海岸线重要的绿色屏障。
当前国家对林
业的投入不断加大,我县编制了<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规划方案>。
沿海防护林建设工程严格按照省、市发改委、林业局历年下发的通知要求开工建设。
2、建设历程
(1)利津县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
利津县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为第一批扩大内需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人工造林15000亩,其中柽柳示范区10000亩,其它片林5000亩。
总投资1229.37万元。
(中央安排投资计划187.5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150万元,县级配套37.5万元;建设单位自筹1041.87万元。
)项目于 12月17日开工建设,于 3月29日竣工。
工程建设历时3个月时间,已全面完成造林计划任务。
全县沿海防护林造林成活率达到90%以上的合格造林面积15000亩。
其中:北宋镇境内747亩,盐窝镇境内2135.5亩,明集乡境内298亩,陈庄镇境内1819.5亩,利北地区10000亩。
(2)利津县沿海防护林项目:
利津县沿海防护林项目,为第四批扩大内需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人工造林1 亩,封滩育林6000亩。
总投资1958.12万元。
(中央安排投资计划564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282万元,市配套240万元,县级配套42万元。
)项目于 12月1日开工建设,于 5月30日竣工。
(3)利津县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
利津县沿海防护林建设项目,为第五批扩大内需项目,项目主要建设人工造林 15000亩,(其中,沿海基干林带建设950亩,安排在刁口乡境内;纵深防护林建设14050亩,安排在利津街道、凤凰城街道、北宋镇、盐窝镇、陈庄镇、汀罗镇、明集乡),总投资2301.5万元。
(中央安排投资计划600万元,其中,中央预算资金300万元,市配套300万元,地方自筹1701.5万元。
)中央资金到位300万元,市配套300万元,地方自筹到位1200万元。
项目于 12月10日开工建设,于 4月30日竣工。
当前,上级林业主管部门已组织人员对工程建设情况进行检查验收。
3、自然地理情况
利津县位于山东省北部、黄河下游入海口西北岸,沿河呈东北西南走向的狭长地带。
地理坐标为东经118°07ˊ——118°54ˊ,北纬37°22——38°12ˊ。
北濒渤海,西与沾化县、滨州市接壤,东南与垦利县、东营区、博兴县隔河相望。
全县总面积为166560.0公顷。
利津县地属黄泛平原区,是近代黄河三角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地质构造为黄河近代决口沉积平原。
全境地势平坦,自西南东北顺河海拔由11米—2米,自然比降为1/11000;背河由近河到远河,自然比降为1/7000,土层深厚一般为500-600米,境内微地貌复杂。
由于黄河多次泛滥、改道,呈黄河古道为基轴的指状起伏景观,加之河道纵横交错,形成了由岗、坡、洼相间的复杂地貌。
利津县属于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区。
全年特点是:气候温和,光能资源丰富,作物生长旺季的光、热、水充分,适合农作物及林木、果树的生长。
4、经济社会情况
全县共有2个街道办事处和6个乡镇,县辖区内有国有一千二林场和国有虎滩苗圃。
全县共有490个自然村,512个行政村。
全县总人口29.3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5.4万人,非农业人口3.9万人,各占总人口的86.7%、13.3 %。
乡村实有总劳力13.9万人,占全县人口47.4%。
男劳力7.4万人,女劳力 6.5万人,分别占总劳力的53.2%、46.8%。
全县国内生产总值为143.8亿元,财政收入4.68亿元。
人均年收入8492元,其中城镇人均收入19111元,农村人均收入7965元。
全县农业总产值为24.62亿元,其中农业产值为11.8亿元,林业产值为2.12亿元,牧业产值为6.4亿元,渔业产值为4.3万元,分别占农业总产值的47.9%、8.6%、26.0%、17.5%。
随着全县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外贸出口方面有所突破,主要出口产品有利富德芦笋罐头、巨峰罐头等,出口总额为10709美元。
5、自然灾害情况
我县境内的自然灾害主要有旱、涝、风、雹、倒春寒五种灾害性天气。
病虫害较重的有美国白蛾、轮纹病、袋蓑蛾、杨尺蠖等。
我县
领导对森林防火高度重视,始终把森林防火工作当做一件大事来抓。
6、沿海防护林建设现状与特点
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起步较早,期间先后开展实施了防沙治沙工程、平原绿化工程、黄河防护林工程、路域绿化工程、水系绿化工程、一村一个工程、村庄绿化工程和经济林基地等工程建设。
共完成造林15000亩, 人工造林1 亩,封滩育林6000亩, 人工造林15000亩。
当前,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初见成效,全县建立起相对稳固的多层次的防护林体系,提高了防灾减灾功能。
经过沿海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利津县初步形成了以城镇、村庄为”点”,以路域绿化、水系绿化为”线”,以柽柳大面积湿地封育为”面”,以经济林、风景林建设为”片”,以农田防护林带建设为”网”,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相统一的多功能、多效益的综合防护林体系。
第二节工程建设规划情况
按照省林业局的部署、安排,在市林业局的精心指导下,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调查规划工作业于 7月完成。
7月27日,将<利津县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规划方案>上报东营市人民政府。
项目规划从 - 实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
建设范围涉及全县9个乡镇。
规划造林共计10281.6公顷。
主要包括海岸基干林带建设、沿海纵深防护林建设和柽柳示范林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