雾霾的形成原因以及防控措施研究

合集下载

《2024年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2024年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范文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天气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重要环境问题。

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严重威胁。

因此,了解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危害及应对措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1. 气象因素: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容易导致大气污染物无法扩散,从而形成雾霾。

2.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大量废气,包括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粉尘等,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

3. 汽车尾气:机动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也是形成雾霾的重要因素,特别是柴油车排放的颗粒物对雾霾的形成具有显著影响。

4. 城市扬尘:建筑施工、道路清扫等活动中产生的扬尘也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

三、雾霾天气的危害1. 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雾霾天气中的颗粒物可以进入人体呼吸道和肺部,对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如引发呼吸道疾病、心血管疾病等。

2. 对环境的危害:雾霾天气会降低大气能见度,影响交通出行;同时,还会对植物生长、水体质量等产生不良影响。

3. 对经济的危害:雾霾天气会导致能源消耗增加、生产效率降低等,对经济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四、应对措施1. 政策法规层面: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格控制工业排放和汽车尾气排放,减少大气污染物排放。

同时,应加大对环保违法行为的处罚力度,确保政策法规得到有效执行。

2. 科技创新层面:鼓励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排放。

同时,加强大气污染治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如利用先进的除尘、脱硫、脱硝等技术,提高大气污染治理效率。

3. 公众参与层面: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出行、低碳生活等环保理念。

鼓励公众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环保出行方式,减少汽车使用。

同时,加强宣传教育,提高公众对雾霾天气的认识和防范意识。

4. 城市规划层面:优化城市规划和布局,减少城市扬尘。

加强绿化建设,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2024年雾霾的成因和治理》范文

《雾霾的成因和治理》篇一雾霾的成因与治理一、引言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频繁出现在我国各大城市,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雾霾不仅影响了人们的身体健康,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

因此,探讨雾霾的成因和治理方法,已经成为当前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二、雾霾的成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有利于污染物在空气中滞留,形成雾霾。

(2)地理环境:地形地貌、植被覆盖等因素也会影响雾霾的形成。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粉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形成的主要来源之一。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柴油机排放等是雾霾形成的另一重要原因。

(3)生活污染:生活垃圾、农村焚烧等也是形成雾霾的不可忽视的因素。

三、雾霾的治理针对雾霾的成因,我们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以下是一些主要的治理方法:1. 减少污染源排放(1)加强工业污染治理:严格实施环保法规,加大企业污染治理力度,提高工业污染排放标准。

(2)控制交通排放:推广新能源汽车,优化交通结构,减少汽车尾气排放。

(3)改善生活环境:加强生活垃圾分类处理,禁止农村焚烧等行为。

2. 增加环境容量(1)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减少裸地扬尘。

(2)水体治理:保护水源地,减少水体污染,提高水体自净能力。

(3)建设生态屏障:在重点区域建设生态屏障,减少污染物扩散。

3. 提高治理技术(1)加强科技创新: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推广先进的环保技术和设备。

(2)智能化监测:建立智能化的空气质量监测系统,实时监测空气质量,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3)区域协同治理:加强区域间的协同治理,共同应对雾霾问题。

四、结论与展望通过上述措施的实施,我们可以有效地减少雾霾的形成和扩散,改善空气质量。

同时,我们也需要认识到雾霾治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共同努力。

我们应继续加大科技投入,创新治理技术,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应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

《2024年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范文

《2024年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范文

《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天气已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因此,深入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有效的治理和预防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围绕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进行探讨。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首先,大气中悬浮颗粒物的增加是导致雾霾的主要原因。

这些颗粒物主要来源于工业生产、汽车尾气、建筑施工等人类活动产生的污染物。

其次,气象条件也是影响雾霾形成的重要因素。

如静风、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导致污染物在大气中积聚,从而形成雾霾。

此外,城市绿化不足、道路扬尘等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

三、雾霾天气的治理针对雾霾天气,我们需要采取多种措施进行治理。

首先,政府应加强环境保护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严格控制工业生产、汽车尾气等污染源的排放。

同时,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其次,推广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

如大力发展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减少煤炭消耗,从而减少污染物排放。

此外,加强城市绿化,提高城市植被覆盖率,有助于吸收大气中的悬浮颗粒物,减轻雾霾天气的影响。

四、雾霾天气的预防预防雾霾天气的发生,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如减少使用一次性塑料制品,鼓励公共交通出行,减少汽车使用等。

其次,加强环境保护教育,让公众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和危害,学会如何预防和应对雾霾天气。

此外,政府应加大对环保科技的研发和投入,推动环保产业的发展,为治理雾霾天气提供技术支持。

五、总结雾霾天气是一个复杂的环境问题,需要我们从多个方面进行治理和预防。

首先,我们要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从源头上控制污染物的排放。

其次,政府应加强环保法规的制定和执行,加大对环保执法力度的投入,对违法排放污染物的企业和个人进行严厉处罚。

《2024年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范文

《2024年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范文

《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天气已经成为我国许多城市面临的严重环境问题。

雾霾不仅影响人们的日常生活,还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了极大的危害。

因此,了解雾霾天气的成因、治理与预防措施,对于保护环境、维护人民健康具有重要意义。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雾霾天气主要由细颗粒物(PM2.5)等污染物组成,其成因主要涉及以下几个方面:1. 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气、粉尘等污染物是雾霾天气的主要来源之一。

2. 汽车尾气:随着汽车保有量的不断增加,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也是雾霾天气的重要来源。

3. 气象条件:静稳天气、逆温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消散,使得污染物在空气中积累,形成雾霾天气。

4. 城市绿化不足:城市绿化不足、裸土裸地多等因素也会导致空气中的颗粒物浓度增加,从而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三、雾霾天气的治理针对雾霾天气的成因,需要采取综合措施进行治理:1. 强化工业污染治理:加大对工业企业的排放监管力度,严格实施排放标准,减少工业污染物的排放。

2. 推动绿色出行:鼓励市民使用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汽车使用,降低汽车尾气排放。

3. 改善气象条件:通过人工增雨、增加城市绿化等方式改善气象条件,促进污染物的扩散和消散。

4. 实施区域联防联控:加强区域间的合作与协调,共同应对雾霾天气,实现区域环境质量的整体改善。

5. 加大科技投入:研发和应用环保技术,提高污染治理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

四、雾霾天气的预防除了治理外,预防雾霾天气的发生也非常重要。

以下是一些预防措施:1.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加强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环保责任感,引导公众养成低碳、环保的生活方式。

2. 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网络,及时掌握空气质量状况,为治理和预防提供科学依据。

3. 优化产业结构: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经济向绿色、低碳、循环方向发展,减少污染物的产生。

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

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和防治措施近年来,雾霾问题日益严重,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那么,雾霾究竟是如何形成的?我们又该采取哪些措施来加以防治呢?雾霾形成的主要原因较为复杂,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工业排放是雾霾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许多工厂在生产过程中会排放大量的废气,其中包含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颗粒物等污染物。

尤其是一些化工、钢铁、电力等行业,其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污染物排放量巨大。

这些废气未经有效处理就排放到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和物理过程,逐渐形成雾霾。

其次,机动车尾气排放也是不可忽视的因素。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保有量不断增加。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碳氢化合物以及颗粒物等有害物质。

在交通拥堵的情况下,车辆长时间处于怠速状态,尾气排放量更大,加重了雾霾的形成。

再者,能源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雾霾的一个关键原因。

我国长期以来以煤炭为主要能源,煤炭在燃烧过程中会产生大量的污染物。

虽然近年来在能源结构调整方面取得了一定进展,但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仍然较高。

此外,建筑施工和道路扬尘也是雾霾形成的原因之一。

在城市建设过程中,建筑工地众多,土方开挖、物料运输等环节会产生大量的扬尘。

同时,道路清扫不及时、不彻底,也会导致路面的尘土飞扬,进而加重雾霾。

再者,气象条件对雾霾的形成和扩散也有着重要影响。

在静稳天气条件下,大气对流较弱,污染物不易扩散,容易在局部地区积聚,从而形成雾霾。

面对雾霾问题,我们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

在工业方面,应加强对工厂的监管,严格要求企业安装和使用污染治理设备,确保废气达标排放。

同时,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淘汰落后产能,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节能环保产业。

对于机动车尾气排放,应加强车辆尾气排放标准的制定和执行,推广新能源汽车,提高公共交通的便利性和吸引力,鼓励人们绿色出行。

优化能源结构也是至关重要的。

加大对清洁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如太阳能、风能、水能等,逐步降低煤炭在能源消费中的比重。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2024年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范文

《浅谈雾霾天气成因及治理措施》篇一一、引言近年来,随着工业化的快速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雾霾天气频繁出现,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产生活。

雾霾不仅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影响。

因此,分析雾霾天气的成因并探讨有效的治理措施,已经成为当前环境保护工作的重中之重。

二、雾霾天气的成因1. 气象因素:静风、低气压等气象条件不利于污染物扩散,容易形成雾霾天气。

2. 工业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排放的烟尘、废气等污染物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

3. 交通污染:汽车尾气、道路粉尘等交通排放也是导致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4. 农业活动:农作物秸秆焚烧等农业活动也会产生大量污染物,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三、治理雾霾天气的措施1.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推动绿色、低碳、循环经济发展,减少工业污染排放。

2. 加强交通管理:推广新能源汽车,限制高排放车辆行驶,加强道路清洁等措施,减少交通排放对雾霾天气的贡献。

3. 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提高植被覆盖率,吸收空气中的污染物,改善空气质量。

4. 强化执法力度:加大对工业污染、农业活动等污染源的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

5. 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开展环保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鼓励公众参与环保行动。

6. 科技治理:运用先进技术手段,如大气污染源监控、空气质量预测等,为治理雾霾天气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四、综合治理策略针对雾霾天气的成因和治理措施,应采取综合治理策略。

首先,政府应加强政策引导和投入,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绿色发展。

其次,加强执法力度,严厉打击违法排放行为。

同时,提高公众环保意识,倡导绿色生活方式。

此外,还应运用科技手段,提高大气污染源监控和空气质量预测的准确性,为治理雾霾天气提供科学依据。

最后,植树造林、增加城市绿化面积等措施也是改善空气质量的有效途径。

五、结论雾霾天气的成因复杂多样,涉及多个领域和部门。

治理雾霾天气需要政府、企业、公众共同努力,采取综合治理策略。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

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及应对措施雾霾天气,是指大气中悬浮颗粒物质和有害物质增多,导致能见度降低的一种大气污染现象。

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

本文将探讨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并提出一些应对措施。

一、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1. 工业排放工业活动是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之一。

大量的工业废气中含有大量的颗粒物和有害物质,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和挥发性有机物。

这些物质在大气中聚集并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形成细小悬浮颗粒物,进而导致雾霾天气的形成。

2. 燃煤和机动车尾气排放燃煤是中国主要的能源来源之一,而燃煤过程中释放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等物质会污染空气。

此外,机动车尾气也是雾霾天气的重要原因之一。

车辆排放的废气中含有有害物质,如一氧化碳、氮氧化物和颗粒物。

这些废气排放到大气中后,会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进一步加剧了雾霾天气的形成。

3. 农业活动农业活动也会对雾霾天气的形成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农作物的种植、养殖等活动中会产生大量的氨、硫化氢等有害物质。

此外,农药和化肥的使用也会释放出有害化学物质。

这些物质与其他污染物相互作用后,会进一步加剧雾霾天气的形成。

4. 地理因素地理因素也会对雾霾天气的形成产生影响。

一些地理条件,如地势低洼、山脉环抱等,会导致大气污染物悬浮在空气中难以扩散和稀释,从而加剧了雾霾的形成。

二、应对措施1. 减少工业污染政府应加强对工业企业的监管,推动企业采用清洁生产技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

此外,也可以鼓励企业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减少能源消耗,从源头上减少空气污染。

2. 推广清洁能源将传统燃煤取暖和发电方式替换为清洁能源,如天然气、太阳能和风能。

清洁能源具有低排放和高效能等优势,在减少大气污染和改善空气质量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3. 促进机动车尾气治理政府应该加强机动车尾气的排放标准,并鼓励人们使用更环保的交通方式,如公共交通工具、自行车和步行。

此外,提倡使用新能源汽车,减少传统燃油车的使用。

4. 加强农业环境管理政府和农民可以合作,通过合理使用农药和化肥,控制养殖和种植规模,减少农业活动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2024年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范文

《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及治理对策》篇一一、引言近年来,北京雾霾天气频繁出现,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健康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为了更好地了解和解决这一问题,本文将详细分析北京雾霾天气的形成原因,并提出相应的治理对策。

二、北京雾霾天气形成原因1. 自然因素(1)气候条件:北京地处内陆,气候干燥,风力较小,不利于污染物扩散。

冬季供暖期,大气层结稳定,空气流动性差,导致污染物在局部地区积聚。

(2)地形因素:北京地势低洼,周边有山脉环绕,不利于污染物的扩散和稀释。

2. 人为因素(1)工业排放:工业生产过程中产生的粉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大量排放,是雾霾天气形成的重要原因。

(2)交通排放:汽车尾气排放的污染物在道路交通密集的地区形成局部污染,加剧了雾霾天气的严重程度。

(3)生活污染:建筑工地扬尘、道路清扫等生活污染也是雾霾天气形成的原因之一。

三、治理对策1. 政府层面(1)加强法律法规建设:制定更加严格的环保法规,加大对违法排放的处罚力度,确保各项环保政策得到有效执行。

(2)优化产业结构:推动产业升级,发展绿色产业,减少高污染产业的比重。

(3)推广清洁能源:鼓励使用清洁能源,减少对化石能源的依赖,降低能源消耗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

(4)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建立完善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实时监测污染物的浓度和来源,为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5)提高绿化覆盖率:加大城市绿化力度,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减少裸露地面,改善空气质量。

2. 企业层面(1)加强自身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确保生产过程中的污染物排放达到国家标准。

(2)技术升级改造:积极采用先进的生产工艺和设备,减少污染物排放。

(3)参与环保公益活动:企业应积极参与环保公益活动,共同为改善空气质量贡献力量。

3. 个人层面(1)绿色出行:尽量选择公共交通、骑行、步行等低碳出行方式,减少私家车使用,降低交通排放。

(2)节能减排:在日常生活中,注意节约用电、用水、用气等资源,减少能源消耗。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华 中 师 范 大 学研 究 生 课 程 论 文论文题目 雾霾的形成原因与防控措施研究完成时间 2014月5月24日课程名称 自然灾害预测、防止与风险评估专 业 农业推广年 级 2012级成 绩 评卷人 姓 名 邬华强 学 号 2012124085目录雾霾的形成原因与防控措施研究 (3)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4)1、雾霾形成机理与危害 (4)1.1雾霾是什么? (4)1.2 雾霾的形成机理 (5)1.2.1 气溶胶组成及来源 (5)1.2.2气象条件 (6)1.3雾霾的危害 (7)1.3.1人体健康危害 (7)1.3.2经济损失评估 (7)3、雾霾监测与防控 (8)3.1雾霾的监测 (8)3.1.1 地面监测 (9)3.1.2激光雷达监测 (9)3.1.3 卫星遥感监测 (10)3.2雾霾的控制策略 (10)3.2.1 技术层面 (10)3.2.2 政策层面 (11)3.2.3 民众教育层面 (12)参考文献: (13)雾霾的形成原因与防控措施研究农业推广邬华强摘要:近年来,我国雾霾天气在城市群中不断地出现,空气质量的问题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和大量的讨论。

雾霾天气的频繁发生,大面积的雾霾事件不仅会导致社会经济的损失,对社会秩序和人体健康也构成了危害,特别是构成雾霾的PM2.5对人体健康影响很大,严重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和生活。

本文通过分析雾霾成因、危害以及经济损失评估,从监测、评价、控制等角度阐述我国雾霾防控措施。

关键词:雾霾成因经济损失防控措施引言:2013年1月,北京及周边地区遭受长达26日的雾霾天气。

同年10月,东北三省遭遇雾霾侵袭,哈尔滨出现史上最重雾霾,最低能见度小于10米。

在全国范围内,华北至西南地区形成了2200多里的污染线。

“雾霾”的频繁出现,加大了政府对大气环境治理的决心。

2013年6月,国务院出台《大气污染防治十条措施》,努力践行“同呼吸,共奋斗”的行为准则。

随后,中央各部门及地方政府先后出台了《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地区落实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细则等文件。

当前,探究雾霾形成机理,找到雾霾的监测与控制方法,已成为建设“美丽中国”,建立人与自然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

正文:1、雾霾形成机理与危害1.1雾霾是什么?雾和霾其实是不一样的,它们是两种自然天气现象,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雾霾”是因为雾和霾这两种天气现象常常结伴而行,故而称之为“雾霾”。

在中国气象局《地面气象观测规范》中对雾和霾有着明确的定义【1】。

雾是大量微小水滴浮游空中,常呈乳白色,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千米的天气现象,记为“≡”。

微小水滴或已湿的吸湿性质粒所构成的灰白色的稀薄雾幕,使水平能见度大于等于1千米、小于10千米的天气现象定义为轻雾,记为“=”。

霾则是大量极细微的干尘粒等均匀地浮游在空中,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混浊现象,记为“∞”。

我们日常生活中提到的“雾霾”,就是区域性能见度低于10千米的空气普遍浑浊现象。

在传统空气环境中,人类的活动影响较弱,大气中的气溶胶粒子可视为背景气溶胶,其主要来源为自然环境,比如地面扬尘,海洋表面吹入大气的液滴,以及突发性的剧烈自然活动【2】。

而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影响程度显著增强,工业生产、机动车尾气都使得人为源气溶胶排放量加大。

这些人为源气溶胶造成的能见度恶化事件越来越多,特别是严重空气污染的城市,雾霾可以频繁的出现。

因此,当下我国的“雾霾”,是人为源气溶胶粒子主导,在高湿度条件下引发的低能见度极端天气。

1.2 雾霾的形成机理1.2.1 气溶胶组成及来源霾的形成与气溶胶有直接关系,霾的污染就是气溶胶污染;雾的形成也与气溶胶有很大关系,没有气溶胶粒子的参与,在实际情况中也无法形成雾。

因此,研究现今气溶胶的污染情况,是解决雾霾天气的重要途径之一。

①一次气溶胶颗粒不同粒径的气溶胶颗粒由于它们不同的来源,可分为粗颗粒和细颗粒,粗颗粒主要组成一次气溶胶。

在自然源中,颗粒通常由风蚀性引起,如矿物沙尘、海盐(如土壤尘、火山灰、海面水滴等)和生物质颗粒(如孢子、花粉、谷粒和植物碎片)【3】;在人为源中,主要包括化石燃料燃烧形成的废气,生物质燃烧产生的烟尘等碳黑粒子。

一次气溶胶粒子通常粒径大、质量浓度高,但数浓度低,对霾的贡献有限,主要受排放强度的控制【4】。

②二次气溶胶颗粒污染源排放入大气中的气体经化学反应后,产生蒸汽压较低的物质,一部分转化为气溶胶粒子(二次气溶胶颗粒),一部分生成臭氧。

在形成方式上,二次气溶胶主要有三种方式:一是直接由气体形成气溶胶粒子;二是新粒子通过碰撞、聚集,形成更大的粒子;三是通过凝结等方式形成粒径更大的粒子。

在二次气溶胶形成过程中,大气相对湿度是重要影响因素。

相对湿度决定了二次粒子的生成和低空积累,而且影响着二次粒子的增大与散射率的变化【5】。

张小曳等人发现,PM10质量浓度中有超过50%为二次气溶胶,而且二次气溶胶的形成和PM10的浓度变化受天气条件影响很大【6】。

1.2.2气象条件一定的气象条件作用下,大气中的气溶胶才会形成雾霾天气。

首先,在大气环流相对稳定时期,区域大气层稳定,在垂直方向上出现逆温层,这种上暖下冷的逆温现象,使得大气层低空的空气垂直运动受到限制,低空空气中的气溶胶难以向高空飘散而被阻滞在低空和近地面,各种气溶胶污染物逐渐堆积【7】。

特别是进入秋季(春季由沙尘污染影响更强),随着太阳高度角降低,太阳辐射减少,大气环境更加稳定,在夜间更易出现静稳,同时夜间地面辐射增强,高层冷空气较弱,温度较低层空气高,很容易在地面形成逆温层,产生雾霾天气【8】;其次,城市建筑群密集造成下垫面属性改变,使得大气边界层物理结构发生变化,建筑的阻挡和摩擦使风流经城区时明显减弱。

静风现象的增多,不利于气溶胶的扩散稀释,容易在城区和近郊区周边积累。

一般情况下,小风、高湿、逆温等稳定的气象条件易导致雾霾天气的发生。

1.3雾霾的危害1.3.1人体健康危害2013年1月份全国雾霾天气期间,数据记录显示,北京各大医院门急诊呼吸疾病的患者增加了两成左右;上海医院的呼吸科门诊量增幅达三成,其中慢阻肺、哮喘病人占大多数。

世界卫生组织已发表报告,大气污染不仅从宏观上会对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影响,并且也是身患癌症致死的重要外部原因,雾霾很可能成为继肺癌之后的又一大杀手。

多项研究表明,气溶胶粒子可对人体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生殖系统、神经系统和遗传系统产生有害影响。

【9】1.3.2经济损失评估综合采用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全国因2013年1月期间的雾霾事件造成的交通和健康的直接经济损失的保守估计值约为230亿元,受到雾霾事件影响损失最大的省市主要集中在东部和京津冀区域,包括浙江、江苏、山东、河北、上海、北京等省市。

雾霾事件造成的急性健康损(急/门诊)失共计226亿元,相当于非雾霾事件状态下所有健康终端损失的近2倍。

下列表格为雾霾事件直接经济损失估算汇总。

【10】3、雾霾监测与防控3.1雾霾的监测雾霾天气不仅影响人体健康,而且会导致道路管制、企业停运等问题,因此降低雾霾的危害,减轻其带来的负面影响,监测与评价工作尤显重要。

雾霾监测与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环境质量现状评价和趋势预测提供数据、追踪污染源,为监督管理、控制污染提供依据。

收集本地数据,积累长期监测资料,为研究环境状况提供数据。

为保护人类健康、保护环境,合理使用自然资源,制定环境法规、标准、规划等服务。

传统方式上,雾霾的观测以人工观测为主,主要依据《地面气象观测规范》并结合经验对不同视程障碍状况进行判别。

但今年来,人为气溶胶比重加大,化学成分复杂,人工观测的局限性日益凸显。

因此,雾霾的科学检测与合理的评价标准,对雾霾监测及预报工作意义重大。

现今,雾霾的监测逐步采用地面监测获取局部地区大气污染物组分及浓度等信息,以激光雷达或卫星遥感为辅助,获取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定量信息和大范围气溶胶颗粒物的空间区域分布,以此形成业务化的运行保障体系。

3.1.1 地面监测地面监测主要指传统的监测站监测,满足反应性气体(SO 2、NO x 、CO 、VOC s 等)、气溶胶(PM1、PM2.5、PM10、BC 等)、臭氧等监测项要求,为良好预报大气成分及污染水平等信息而服务。

就雾霾监测来说,全国目前已有92个PM2.5的观测站,逐步满足雾霾信息发布 需求。

3.1.2激光雷达监测激光雷达虽主要以地基形式出现,但其主要反映气溶胶的垂直分布特征并反演雾霾过程的气溶胶消光系数。

它是一种主动式现代光学遥感设备,利用大气微粒的后向散射特性,开展监测。

激光雷达对气溶胶、云及边界层的测量在一些方面是其它探测手段所无法比拟的,如探测高度、垂直跨度、时间和空间分辨率、测量精度等方面具有全面的优势【11】。

但由于激光雷达的技术难度很高,在实际应用中仍存在缺点。

如果受到大气的光传输效应影响,会降低其测量精度;遇浓雾、雨、雪等天气无法工作;波束窄,空间捕获目标困难;设备维护严格,需建立专门观测仓等【12】。

3.1.3 卫星遥感监测雾霾天气过程是一个大范围的天气发生和传输过程,常规的地面监测站点在空间覆盖上很有限。

由于卫星遥感监测具有覆盖范围广、快速、实时等特点,能够获得大面积、无缝隙、长时间序列的污染物分布特征和变化趋势。

当气象卫星过境时,数据下载,通过系统反演,得到吸收性气溶胶指数,得到相关雾霾信息。

因此,引入卫星遥感空气质量监测体系,形成天空、地面立体结合的空气质量监测网,有利于从点到面、全面了解大气污染分布、强度【13】。

3.2雾霾的控制策略3.2.1 技术层面控制雾霾极端天气的发生,源头就是要控制气溶胶的排放。

从产生源头来说,同时深化固定源、移动源、面源治理,是解决污染源的最佳防控对策,因为现今的复合型、多组分气溶胶污染,已不仅仅是单方面因素贡献。

在固定源的治理上,侧重点是重点行业的工业源,如燃煤电力、热力生产业,水泥工业企业,钢铁冶炼企业,有色企业,化工企业等。

一方面加快能源结构调整,综合考虑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能源消费特征、大气污染现状等因素,采取煤炭消费总量控制措施;生产环节对设备进行更新,采用高效率、低排放的节能型设备;对能源进行脱硫脱硝处理,鼓励配套高效脱硫设施;大力推广节能技术的使用,加快清洁能源替代利用,积极有序开发利用地热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安全高效发展核电。

另一方面大力调整产业结构,严格控制落后产能,重点实施钢铁业、建材业等产业升级,实施兼并重组,淘汰落后产能。

在移动源治理上,机动车尾气排放是城市雾霾治理的重点方面。

第一,加强高污染机动车管理,以大中重型客货运输车辆为重点,淘汰高污染机动车,市区内逐步淘汰黄标车、老旧车辆;第二,加速推进高品质油源应用,逐步推广国IV标准的汽、柴油使用,同时,加强油品质量的监督检查,严厉打击非法生产、销售不符合国家和地方标准要求车用油品的行为;第三,推广城市智能交通管理,缓解城市交通拥堵,促进城市交通可持续管理;第四,大力推广新能源汽车使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