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问爱情读后感 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真理这样的存在读后感

合集下载

[《追问爱情》读后感--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 真理这样的存在读后感

[《追问爱情》读后感--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 真理这样的存在读后感

[《追问爱情》读后感--追寻爱情的真理轨迹]真理这样的存在读后感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英子的长篇随笔《追问爱情》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

读完作者为作品写的后记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全稿阅毕,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世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更不会想到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女子。

关于爱情,我和这世上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希望到破灭的过程,最后在心底只留下了几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们的希望为什么会破灭?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爱情的书籍,但没有一本书给我答案。

似乎人们都对此讳莫如深,除了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空洞的议论,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为,一筹莫展。

而流行影视剧中总把爱情神秘化,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是莫名其妙的。

而所有这一切的疑问我都在《追问爱情》一书中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并不是具有最终的意义。

这是一部追寻爱情真理的书,我们不禁为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所惊叹。

在对爱情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领域里,本书的作者已经站到了一座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上。

显然,在这个领域,即使是以理性见长的男性也是望而生畏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最复杂、最深邃的道理和思想都被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出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

而且书中充满了具体的有关爱情的事例、故事,还有许多美丽的诗歌,丰富的联想以及作者灵气十足的议论,读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爱情为什么会破灭?作者在开篇中以两个具体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思考爱情的旅程。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爱情破灭的方式,有情人难成眷属和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不再有情。

作者看到“那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时空内,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失去自由是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是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而在现在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后又被自己的欲望所统治而没有选择真正爱情的自由。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在人类历史长河中,人们一直对真理有着追寻和探索的渴望。

无论是科学领域还是哲学领域,人类都不断努力寻找和探求真理的本质。

读完《真理的追寻》这本书后,我对真理的理解更为深刻,同时也思考到了人类对真理的追求并非一帆风顺。

书中通过生动的故事和深入的思考,阐述了真理是相对而非绝对的观念。

真理并不是一个固定、不变的概念,而是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不断演化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才会对真理存在着众多不同的解读和理解。

这种相对性让我深感人们对真理的寻求是一次艰难而漫长的探索之旅。

读完书中的故事,作者通过不同的视角和观点,展示了对真理的不同理解。

这引发了我对真理的独立思考,以及对自身对真理问题认知的反思。

我们经常面对的只是个别真理的偏见,通常与自身的知识背景、经验和价值观念密切相关。

这使得我们更应该以开放的心态去接触不同观点和理论,从而扩大了对真理多样性的认识。

对人类而言,追求真理并非易事。

真理在某种程度上是有限的,人类对真理永远无法全知全能。

然而,正是因为这种无法垄断和掌控的特性,真理的追寻才成为永无止境的旅程。

不断的怀疑、不断的反思、不断的探索和实践,这些都是真理追求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读完《真理的追寻》,我深刻意识到真理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人们因为对真理的不同认知,形成了不同学派和思想体系。

这让我开始思考真理之间的交织和碰撞,以及不同真理之间的和谐与冲突。

对于这些问题,我没有得出绝对的答案,但我明白这正是真理追寻的魅力所在。

真理的追寻是一场终身的探索之旅,它引领我们超越过去的局限和偏见,与世界紧密相连。

尽管人类永远无法达到所有真理的彼岸,但我们可以通过思辨、探索和尝试,逐渐接近真理的核心。

在真理的追寻中,充满了不确定性和挑战,但也有着无尽的可能性和希望。

我们或许永远无法完全握住真理,但正是追求真理的过程中,我们逐渐成长、不断进步。

无论真理的归宿在何方,我们都应该抱持着批判的精神,持续追求真理的道路。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

真理的追寻读后感真理的追寻,是人类思维发展的永恒主题。

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人们追求真理的动力,来自对自身存在的疑问和对世界的好奇。

自古以来,人们用不同的方式解读和定义真理,并不断探索着它的本质和意义。

读完《真理的追寻》,我深深被作者在书中所传达的思考方式和对真理的探索深深吸引。

在这本书中,作者通过精彩的案例和深入的思考,引导读者思考什么是真理,以及追寻真理的路径与方法。

他着重指出,真理不是一个固定而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随着时间和视角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过程。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的实践和经验,通过不同的视角去审视和理解真理。

正如作者在书中所提到的:“真理是一个美丽而复杂的谜题,我们需要用一颗虔诚的心去寻找真理。

”读完这本书,我深感人类的思维是如此美妙而复杂。

人们通过不同的学科和领域,以不同的方式去追寻真理。

哲学家通过逻辑推理和思辨,科学家通过实证和实验,艺术家通过创造和想象,每个人都在自己的领域中,以自己的方式追寻着真理的踪影。

这种多维度的追寻,使得真理在不同的领域中呈现出多样性和丰富性。

书中提到的案例和个人经历,也带给我很多启示。

例如,作者通过描绘伟大科学家爱因斯坦的思考过程,让我认识到追求真理是一个需要付出艰辛努力和锲而不舍的过程。

爱因斯坦通过反思,通过不断的试错和尝试,最终发现了相对论的真理。

这给了我很大的鼓舞和启示,让我明白只有通过坚持和不断努力,才能在追寻真理的道路上取得突破。

同时,书中还提到了真理与道德的关系。

作者认为,真理只有通过道德和伦理的约束,才能发挥出其最大的价值。

这让我思考到,我们在追寻真理的过程中,不能忽视对道德规范的遵循,不能为了某种目的而丧失了对他人权益的尊重。

无论是个人的追求还是社会的发展,都需要有道德的约束和引领。

通过阅读《真理的追寻》,我对真理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真理是一个无尽的追求和探索过程,是思维不断前行的动力源泉。

我们需要通过不断开拓思维边界,借鉴不同领域的经验和方法,去尝试理解真理。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

读《追问》有感拿到《追问》的那刻,封面上半幅篇幅的暗血色追问二字扑面而来,我不禁疑惑:选择这么刺激的颜色,难道都是“血的教训”?一气儿看完此书后,我的思绪仍然久久沉浸在各个人物当中,生出许多感慨,也有许多感悟,虽然书中并未见血,但每一个故事里都可见厮杀的残酷,暗血丛生。

《危情记》中副市长道德败坏,生活腐化,周旋于多个女人之中,却不以为可耻;《无法直立》的市委副书记一家人一起谋划买官卖官、收受贿赂;《风雅殇》里文化厅副厅长在其位而无所为,任凭世间各种恶的滋长乃至泛滥成灾;《最后的华尔兹》里正部级高官周旋于两个女人间,为他们谋取不当利益,自己也收受贿赂、渎职;《四海之内》的交通厅副厅长有利可图就勤政,不合心意就无为;《暗裂》中大学党委书记,典型双面人,明里正气凛然,暗里藏污纳垢,收受贿赂;《曾记否》的县委书记为利违纪;《曲终人散》的国企董事长排除异己,将企业建成自己的王国,肆意妄为。

我将几个故事作了一个概括,贪恋女色、违法乱纪、乱用职权、贪赃枉法、行贿受贿、买官卖官、结党营私。

都是严重侵害了公权力的廉洁性,恶化了政治生态,败坏了社会风气,流毒甚远。

这些人的人生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精英、皇帝、阶下囚。

总的来说,就是年轻的时候有梦想,有目标,工作起来有激情,有吃苦耐劳精神,然后慢慢积累资历,中年了身居高位,自我膨胀,成一方之土皇帝,一呼万应,便肆意妄为,枉顾国家法纪,最终成为阶下囚。

这些人普遍都有一个皇帝梦,当身居高位,周围阿谀奉承声一片,便飘飘然不知所谓,无法守住本心,失去了自我,任外在利益侵蚀,渐渐被腐蚀。

究其根本,这些所谓的精英并没有真正的修心,精英的身心内藏暗伤,这才是致命的啊。

社会是复杂的,人是复杂的,但人性是最复杂的,人太复杂了,看不清别人,更看不清自己。

正是灵魂深处有硬伤,丑恶的种子才在那里找到了一个可以隐藏的裂缝,在里面慢慢发育,长大,变质,恶化。

等有足够的力量或者一个契机,它就跳出来了,借力借机,发挥它的恶了。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

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追问观后感精品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一《爱的》是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的一部著作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这部书很有意思的是作者以一个小学生的名义,通过本的形式,讲述了很小的故事,然后将“爱的教育”融入这些故事,用以培养年轻一代的思想情操。

首先《爱的教育》的书名使我思考,在这纷纭的世界里,爱究竟是什么?带着这个思考,我与这个意大利小学生一起跋涉,去探寻一个未知的答案。

一个四年级小学生在一个学年十个月中所记的日记,包含了同学之间的爱,姐弟之间的爱,子女与父母间的爱,师生之间的爱,对祖国的爱使人读之,尤如在爱的怀抱中成长。

爱,像空气,每天在我们身边,因其无影无形常常会被我们所忽略,可是我们的生活不能缺少它,其实他的意义已经融入生命。

就如父母的爱,恩里科有本与父母共同读写的日记,而现在很多学生的日记上还挂着一把小锁心得体会《教师读《爱的教育》心得体会》。

最简单的东西却最容易忽略,正如这博大的爱中深沉的亲子之爱,很多人都无法感受到。

爱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它不仅仅对个人而言,更是以整个民族为荣的尊严与情绪。

《爱的教育》一书中描写了一群充满活力,积极要求上进,如阳光般灿烂的少年。

他们有的家庭贫困,有的身有残疾,当然也有一些是沐浴在幸福中的。

他们从出身到性格都有迥异之外,但他们身上却都有着一种共同的东西—对自己的祖国意大利的深深的爱,对亲友的真挚之情。

这里面不能忽视的是每个月老师读给那群少年听的“精神讲话”。

这一个个小故事,不仅使书中的人物受到熏陶,同样让我这个外国读者也被其中所体现出的强烈的情感所震撼。

而面对我们的教育,爱应该是教育力量的源泉,是教育成功的基础。

读《爱的教育》,我走入恩里科的生活,目睹了他们是怎样学习,生活,怎样去爱。

在感动中,我发现爱中包含着对于生活的追求。

希望更多的人去感受一下朴实语言中深厚的爱,我想这部好小说将会把这种美好的感受带给更多更多的人。

对于读《追问》心得体会总结篇二读《解忧杂货店》有感900字吕凯“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东野圭吾先生以一种时空交流的奇思妙想,让笔下的敦也、翔太、幸平三个问题少年最终获得了救赎,期间穿插着不同时期杂货店遇到的各色烦恼,烦恼故事中透露着关于面临选择的挣扎。

读《追问》的感想和体会

读《追问》的感想和体会

读《追问》心得体会《追问》是一部口述体的纪实文学,这本书大致分为十个部分,写的是一群被处份或法办的高官的人生历程和内心世界。

是一部与所谓“落败者”正面交锋的心灵碰撞实录,更是一部哲思蕴含于理性追问之中的“醒世恒言”。

书里写的《危情记》里的主人公赵副市长,在面对庞老板送他现金的时候,他坚决的把钱退回,还说这种人不可交。

然而最终他却因为禁不住美色诱惑,被庞老板利用美色将他攻破,而一步步走上腐败道路。

《最后的华尔兹》中的省级高级领导干部,周旋在绝顶聪明的老婆和美丽绝伦的女明星之间,帮助她们谋取不正当利益,造成国家金融资本的巨大损失。

《无法直立》中的市政协主席李立青,从一个小镇的高中教师,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才华,一步步上升到市政协主席,在权利欲望的驱使下,他被自己的妻子和姓许的商人推向了腐败的犯罪道路,把官场变成生意场,买官、卖官,再买官,不断做大自己的“官场产业”。

《曾记否》中的美女书记,她与丈夫相濡以沫的爱情和婚姻,充满了正能量,可是她却在回报自己丈夫情义时,不知不觉失去了理智,动用了权利,最后走上违纪道路。

《曲终人散》中的国企大集团老总,把持集团10多年,利用“厚黑学”,把国有集团打造成了一言堂的“家天下”。

他的生活极其奢靡,过生日喝的几瓶酒就价值30万。

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培植的“私家军”内部不断出现腐败案件而落马……。

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段,就是写落马的大市常委,用四句顺口溜感慨自己的命运“唱着草鞋觅铁鞋,脱掉草鞋换皮鞋,踏破旧鞋得锦绣,换上新鞋成囚徒”他用鞋子隐喻自己的人生,契合得可怕。

他曾经清正廉洁不为钱财所动。

却因为有人送他新鞋而感动落泪,为了报答这份感动,他突破了自己底线,走向了深渊,然而,不曾想到,如今让他穿上囚鞋的人竟然是送他新鞋的那个人。

这个故事值得我们去深刻反思:首先,当你拥有一定权利的时候,一定要分清楚自己认为感激的人是不是真的值得报答。

其次是权钱交易的朋友不可用,腐败往往都是从小恩小惠开始的,渐渐的将你拉入堕落的深渊。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

《追问》故事读后感1010字看完了《追问》剩下的五个故事。

不得不说,“悲剧就是把好的东西毁灭给人看”。

故事里的主人公,就能力来说,都不是平庸之辈,其中还有不少人给国家带来了很大的贡献。

看着他们一步步堕落的过程,心里有一股郁结的感觉。

感觉如果我处在他们的位置,会不会犯同样的错误,还真不好说。

余华说过,真正的作家写作时能让人看清自己真实得内心,是一种非常痛苦的过程。

而本书作者丁捷也写到,写这本书差点让他崩溃,因为搜集到的材料包含着大量人性的负面。

我可以想象作者的感觉,因为我就算阅读这本书,心情都受到影响,想要点上一支烟缓一下。

这些人堕落的原因五花八门,但是却合情合理,有的因为感情创伤,有的因为怀才不遇,有的因为沉浸爱好,有的因为追求浪漫,有的因为晋升失败,有的因为爱慕虚荣,有的只是顾及夫妻,有的沉浸权利。

先不谈爱慕虚荣的那位和沉浸权利的那位不谈。

另外六位,围绕着事件发生的,是社会关系,也就是兄弟,夫妻,朋友关系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换位而处,就像《人民的名义》中的李达康一样,如果你的爱人追求物质,你难道就断绝夫妻关系吗?我国是非常注重人伦关系的社会,作为一个官员,难道要斩断人伦,断绝七情六欲,变得刀枪不入吗?先国后家这种事,要求的是官员用看不见摸不着“精神”对抗。

就算成圣的王阳明尚且处理不好家事,而官员只不过是普通人。

不由感叹,个人对抗环境真是太难了,或许,需要什么东西帮自己一把。

剩下的两个故事,一个是大学校长,一个是国有企业董事长,他们各自打造一个独裁组织,却以清廉勤劳的假象示人。

按他们的原话来说,做到这个位置,想怎么样就可以怎么样,根本没有人能管。

甚至掌握控制权,称为团队的独裁者之后,纪委这个职位的人,是自保都自顾不暇的。

分享一段大学校长的做事原则“对我没有名没有利的事不做,有名无利的事委托给别人做,有利无名的事亲自参与做,有名有利的事发动资源号召做”。

而国有企业董事长这个故事,令我感觉十分震撼,根据他的争夺权利的手段,堪称企业管理层的厚黑指南。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

《追问》读后感《追问》读后感(精选17篇)当看完一本著作后,相信大家一定领会了不少东西,这时候,最关键的读后感怎么能落下!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追问》读后感,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追问》读后感篇1反腐败是关乎民族复兴、国家命运、党的生死存亡的问题,也是我党当前急需解决的重大难题。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之大、举措之严、对形势估计之严峻、扳倒大人物之多,令群众拍手称快,国内外为之震撼。

坚信在我党领导下这场反腐行动必胜、民族复兴可期、国家必繁荣昌盛、人民必安居乐业。

《追问》是一部开门见山、单刀直入的反腐败纪实小说。

作者以纪检人特有的视角直面这些人物,截取他们人生旅途中最应该闪光却又昏暗的一段历程作为小说本身的主线,但作者不做先入为主的人为设定,不做居高临下的道德判断,不把他们当作历史的罪人,而是把他们当做当下的"时代病人"这一视角,来一一走近贴心梳理,冷静审视,为广大读者提供这些所谓"精英"的内心读白和人生感悟。

同时也提醒我们党员、党员干部要牢记我党的宗旨,提高党性修养和道德素养,增强拒腐防变的能力,做一名干净、担当、忠诚的共产党员,经得起人民的检验、时代检验。

这一特殊的群体,曾经是中国大地之上芸芸众生中的"关键少数",如今堪可称作中国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的"时代病人"?值得我们每一个人去深思,特别是我们的党员、党员干部;在某种意义上来说,小说本身更像是一面镜子,或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块块警示版,时刻提醒我们在党和人民提供的历史舞台上不要做错动作,更不要做错事成为党和人民的罪人,成为中华民族的历史罪人。

人是环境的产物,但人也毕竟是一种主体的存在。

《追问》感情浓烈、思考真切,就像现实备忘录一样。

腐败人人痛恨,但又有多人深陷其中难以自拔,更难有切中肯綮的理性超越。

《追问》中的人物,有省管干部,有中管高官,地域遍布大江南北,行业涉及五花八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追问爱情》读后感■■追寻爱情的真理轨
迹]
真理这样的存在读后感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在英子的长篇随笔《追问爱情》出版之前,得以先睹为快。

读完作者为作品写的后记后,我立刻被吸引住了。

全稿阅毕,我的心情很不平静。

这部作品的内涵之深、范围之广已经完全超出了我的想象,在阅读这部作品前,我是做梦也不会想到世上居然会有这样的一部作品,更不会想到这部作品的作者是一个青年女子。

关于爱情,我和这世上许许多多人一样,经历了希望到破灭的过程,最后在心底只留下了几个疑问:到底什么是真正的爱情?这世界上到底有没有真正的爱情?我们的希望为什么会破灭?带着这些疑问,我翻阅了大量有关爱情的书籍,但没有一本书给我答案。

似乎人们都对此讳莫如深,除了对表面现象的描述和空洞的议论,人们一无所知,一无所为,一筹莫展。

而流行影视剧屮总把爱情神秘化,强调爱情是没有理由的,没有原因的,是莫名其妙的。

而所有这一切的疑问我都在《追问爱情》一书屮找到了答案,虽然这些答案并不是具有最终的意义。

这是一部追寻爱情真理的书,我们不禁为作者深邃的思想、广博的视野所惊叹。

在对爱情进行理性思考和探索的领域里,本
书的作者已经站到了一座旁人无法企及的高峰上。

显然,在这个
领域,即使是以理性见长的男性也是望而生畏的。

更令人惊奇的是,所有最复杂、最深邃的道理和思想都被作者用诗一样的语言
轻而易举的表达了岀来,读起来丝毫不觉得晦涩难懂。

而且书屮
充满了具体的有关爱情的事例、故事,还有许多美丽的诗歌,丰
富的联想以及作者灵气十足的议论,读者不会觉得枯燥乏味。

我们的爱情为什么会破灭?作者在开篇屮以两个具体的真实的爱情故事开始了思考爱情的旅程。

这两个故事反映了两种爱情破灭的方式,有情人难成眷属和成了眷属的有情人不再有情。

作者看到“那故事中的人、事、物都被囚禁在一个狭小的时空内,早已失去了真正的自由。

”,所以失去自由是爱情破灭的根本原因。

在过去的封建社会和解放前,是没有选择对象的自由,而在现在人们有了选择对象的自由后又被自己的欲望所统治而没有选择真正爱情的自由。

所以作者说“人只有得到真理,才能得到真正的幸福” O不懂爱情的真理,去编织爱情的童话,当然不会得到真正爱情的幸福。

作者认为,还有一个重要的客观原因,就是我们生活在一个贫乏的时代和世界,精神在物欲和肉欲的双重打击下奄奄一息,使人们看不到痛苦、爱情和死亡的本性。

爱情的本质到底是什么?作者在最后这样写到:爱情的本质在于,我们最高的爱情对象不是一个人,而是高于人的神圣永恒的生命,是“上帝”本身,它是一切爱的源泉,只有它才能保证人的爱情,体现爱情的真正价值和意义。

这是本书屮少有的比较难懂的话,我是这样理解的:没有无缘
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爱情是需要理由和原因的,是需要媒介的。

我们普通人以为爱情的意义是寻找到一个自己爱且爱自己的异性,并把爱情的全部价值寄托在他(她)的身上,这是错误的。

爱情的最高对彖不是你寻找的那个人,而是人类的一•种追求自由和真正幸福的永恒精神。

这种精神是人类一切真爱的源泉,是人间一切真、善、美的源泉,作者称Z为“上帝”。

我们因为都爱它并以它为媒介而相爱!为什么要爱它?因为我们只有与它联系在一起,心屮才会得到真正的爱,才会有爱奉献给自己的爱人!
以前的青年人常常为求索人生的意义不得而苦恼,而作者却从爱情中轻易的发现人生的真谛:爱情已是比生命更宝贵的东西了,自由为什么还在两者之上?因为自由就是终极的真理,或者说是终极真理的表现形式,是包涵所有小真理的大真理;是真理的基础和源头,是真理Z真理。

而真正的自由不是随心所欲无法无天,是一切真、善、美的集屮体现,是生命的荣耀和彰显。

真正的自由是真的自由,是善的自由,是美的自由。

生命正因为有了这样自由才变的可贵和重要?得到真正的自由,这就是人生的意义、价值和目的。

在这里,我想就作者上面的话进一步展开来谈。

生命最根本的特征就是生命只有一次。

生命最大的悲哀和不自由就是它不愿死而又不得不死。

我们在追求爱情的过程屮会遇到无数的打击、挫折、悲伤和痛苦,但是所有这一切的痛苦都比不上生命的无价值、无意义、无目的的痛苦。

生命只有一次,在我们出生之前没有我们,
在我们死亡后不再有我们。

如果这唯一的生命是无意义、无价值的,在它死亡后就会永远被埋没在历史的灰尘之下,好像它从来都没有存在过一样。

这才是生命最大、最深的痛苦,而任何其他的痛苦和它相比就算不了什么了,其实这也就是痛苦的本质。

我们要战胜这种最大的痛苦,要拥有真正的自由就必须让自己不死。

肉体的死亡是自然规律,不可避免,那么我们能做的就是让自己的精神不死,灵魂不死;我们必须把自己的生命和i种人类的永恒精神结合起来,才能通过人类文化这一特殊的载体让自己的精神永存后世。

在这部作品屮不仅体现了作者非凡的天才,而且展现了作者超越常人的热情。

这是一部燃烧着作者全部青春热情的作品,充满了无限的光明、热量和理想,是人类追求爱情道路上的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

作者在第一•篇中论述积极和消极的悲剧屮这样写到:罗密欧和朱丽叶,梁山伯和祝英台,他们的悲剧是积极的。

他们为了爱情的美付出生命的真。

一次美的毁灭可以唤醒千千万万的灵魂,可以让更多的人明白生的意义、爱的价值以及自由的可贵。

这才是可歌可泣,叫人悲而不伤、哀而不怨的有价值的悲剧。

我们从中可以感受到的又岂止是人性的尊严、生命的威仪、真理的力量??人类的历史正是由许许多多壮丽辉煌、为爱情、为真理而不畏强暴、不惜牺牲的悲剧写成的,它们在通往光明的道路上竖起了一座座庄严的纪念碑。

除了艾米莉•勃朗特,我从未在其他任何一个女性身上发现能和本书作者生命屮所具有的非凡热情和健全的理性
相媲美的。

这部作品最大的魅力就在于热烈、充沛的感情和深邃思想的完美结合。

如果拿艾氏和作者对比,就会发现作者已经在爱情思想的深度和广度上对艾米莉有所超越,而且作者对于人类及爱情的前途不像艾氏那么悲观。

我无法估量这本书对自己有多大的影响和作用。

多少年来,在追求爱情真理的历程屮,我像一叶在黑暗大海上航行的孤舟,看不到一线光明,也不知何处是岸,几乎失去了希望。

只有在这部作品屮,我才像一个漂泊多年的游子终于回到故乡,终于找到了归宿。

我将终身与它相伴相随。

在这部作品中,作者站在前所未有的高度上几乎涉及了与爱情有关的各个方面,如爱情和人生,爱情和婚姻,爱情和家庭,爱情和文学,爱情和性,爱情和金钱,爱情的屮外历史发展等等,充分体现了作者无比广阔的视野。

在这些领域屮,作者都有自己独到、深刻的探索和思考,整个作品屮无处不闪现作者天才般的思想火花。

试举一列,在谈到爱情和家的关系中,作者这样写到:从本质上说,只有将生命、爱情、自由这三者结合起来,才能组成一个真正的存在意义上的家,一个属于灵魂的永恒的家。

最后谈一点本书的不足,由于它的随笔性质,缺乏严密的逻辑和体系,有些枝节上的观点存在偏颇之处,少量观点是值得商酌的。

比如,作者在最后一章屮说尼采关于超人的思想被希特勒发展成了种族歧视理论,引发了数百万犹太人被害的灾难。

这是需要提出疑问的。

在我看来,希特勒实际上是歪曲和利用了尼采
的哲学思想,绝不是对尼采的继承和发展。

尼采的思想是和犹太人的灾难是没有关系的。

但是毫无疑问,这些细枝末节的不足如白玉之微瑕,是不会影响整个作品的价值的。

叔本华在《论女人》一文中断言:女性对艺术和真理没有真正的热爱,所以是低等的人。

我想,如果他能读到英子的这部作品,就会发现自己完全错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