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2018年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9月月考试卷 最新
最新-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份月考

河北省广平县第一中学2018--2018学年高一9月份月考语文试卷第Ⅰ卷(选择题48分)一、(48分)1.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惆怅慷慨忸怩不安揠苗助长B、神洲彷徨汗流夹背项庄武剑C、树荫姆指耳濡目染一诺千斤D、遏止豆箕轻歌慢舞戮力同心2.下列句子横线处,应依次填入的词语是()①北京奥运会上,当国际裁判宣布我国女子射箭选手战胜韩国女子射箭高手时,体育馆内顿时爆发出的欢呼声。
②想要写好文章,必须认真观察思考生活,在脑子里建立一个丰富的素材仓库。
③“村村通”工程,大大改善了山区的交通状况,有力地促进了山区经济发展。
A、振聋发聩储藏进而B、震耳欲聋储藏从而C、振聋发聩蕴藏从而D、震耳欲聋蕴藏进而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水质越来越差的原因,是人们缺少环保意识,使生态平衡遭受严重破坏的恶果。
B、晋文公当上了晋国国君后,治理政治,发展生产,训练军队,成为北方一大强国。
C、这个文化站已成为教育和帮助后进青年,挽救和培养失足青年的场所,多次受到上级领导的表彰。
D、这次展览征集了近千幅家庭老照片,这些照片是家庭生活的瞬间定格,却无不刻有时代的痕迹,让人过目难忘。
4.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以.其无礼于晋(因为)秦军.南(驻军)B.臣乃.得有以报太子(就)秦王购.之金千斤(收购)C.将军战河北..(在哪里)..(黄河以北)沛公安在D.其与能几何..(赞许)甚于.防川(比)5.下列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句是()A.张良出,要项伯B.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C.而卒惶急无以击轲D.朝济而夕设版焉6.下列各句中不属于宾语前置的一项是()A.何厌之有B.惟利是图C.君之所知也D.沛公安在7.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A.微夫人..东道主..之力不及此 B.若舍郑以为⎧⎨⎩⎧⎨⎩⎧⎨⎩⎧⎨⎩C.备他盗出入与非常..也 D.财用于是..乎出8.从句式角度考虑,不同于其它三句的一句是()A.王怒,得卫巫,使监谤者B.私见张良,具告以事C.大王来何操D.若舍郑以为东道主9.下列句子中加点字与例句中加点字含义相同的一项是()例:今者出,未辞也A.近者奉辞.伐罪B.何辞.为C.卮酒安足辞.D.动以朝廷为辞.10.下列对联对仗工稳,而且为春联的一项是()A.百花吐艳春光明媚 B.乐颂丰年处处早莺争暖树万里祥光国运昌盛安居盛世家家新燕啄春泥C.艾叶吐幽芳香溢四海 D.千家笙歌迎朗月龙舟掀巨浪气吞八荒琵琶箫管乐中秋11.下列各句中划横线的词语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A.顷之,太子迟之B. 粪土当年万户侯C.项伯杀人,臣活之D.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1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古人一般把南面视为至尊。
【新】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2018届高三语文9月月考(国庆作业)试题(含解析)

六安一中2018届高三年级第一学期国庆作业语文试题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①夏商周三代,学在官府,那个时期文化知识的主体是由王室贵族垄断的王官之学;春秋战国时期,文化下移,产生了脱离王室贵族垄断的诸子百家之学。
自汉代以来,学术界有一个影响很大的学术观点:诸子百家之学出于西周王官之学。
班固《汉书•艺文志》转引刘歆《七略》提出了诸子百家可能是来源于周朝官守的学问.各学派均与西周王官之学有知识学问上的渊源关系。
但是,近代以来,这一观点受到了挑战,特别是胡适针锋相对地提出“诸子不出于王官论”。
他认为诸子之学的产生是由于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政治和社会问题,已经脱离贵族统治集团的天下之治的轨道,而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士人提出了不同的解决方案,进而就形成了不同学派。
②当我们考察诸子起源问题时,会发现近代以来学界将诸子起源简单归结为“诸子出于王官之学”和“诸子不出于王官论”这两种对立的观点,其实是并不合适的。
从学术资源、文化背景来考察诸子之学,应该说诸子之学确实是源于西周的王官之学。
诸子百家不同学派的知识基础和文化渊源,离不开王官之学的学术文化母体。
从这个意义上说,“诸子之学出于王官”的说法是有一些依据的。
但另一方面,从诸子之学所欲解决的问题意识、建立理论体系的思想焦点来考察诸子之学,可以发现他们提出的问题和解决的方案,均是与春秋战国时代的政治动荡、社会失范、诸侯争霸的现实关怀有关,诸子之学提出的思想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
从这个意义上说,亦可以说“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
③这一个视角特别能够说明儒家的起源。
强调“诸子之学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思想学术的渊源;强调“诸子之学不出于王官”,是肯定儒家有非常强烈的社会忧患意识和政治功利追求。
儒学的形成离不开这两个方面的考察和探寻。
在先秦诸子中,真正能够将西周时期的王官之学与春秋战国时期的诸子之学结合得最好的正是儒学。
2017_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四川省三台中学实验学校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注意事项:1.本试卷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20分钟。
2.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准考证号、姓名、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清楚。
3.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20分)一、(12分,每小题2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颓圮.( qǐ)瓦菲.( fēi )衣钵.传人( bó)B.寂寥.( liǎo )氾.南( fàn )气势磅.礴( pāng )C.长篙.( gāo )彷.徨( páng )携.手并进( xí)D.苍.茫( cāng )遒.劲( qiú)杞.人忧天( qǐ)2.下列各组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阻遏/碣石惆怅/稠密惋惜/哀婉B.斑阑/斓珊扭怩/扭捏追溯/朔风C.苍茫/沧桑笙箫/萧条谩骂/漫江D.氾南/汜水彷徨/惶恐挑衅/河畔3.下面语段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我们都知道,现在“种花”已经不能仅凭劳动力和气候来________收益了。
如果没有优良的花卉品种、先进的栽培技术、专业规模和品牌,________有再好的气候和再廉价的劳动力,也无法带来产业的快速________,因而要获得更大的产业效益,则与科技进步、资金投入________。
A.决定即使提升息息相关B.决定虽然提高休戚相关C.确定即使提升休戚相关D.确定虽然提高息息相关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A.虽然面临的困难和不利因素很多,但是,作为这项改革实验的始作俑者....,我们有信心也有能力把这项工作进行下去,并且做得越来越好。
B.在《哈利·波特》系列电影中,导演借助匪夷所思....的特技,为银幕前的我们打开了一扇扇魔法的大门。
河南省安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

河南省安阳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不分版本2017-2018学年上学期第一次月考高一语文试卷时间:150分钟总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2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谈吟诵吟诵是什么?或者,今天我们所理解的吟诵是什么?吟诵是传统文化、古典诗词不可或缺的一种美的表现形式,有着独特的文化和艺术内涵。
初次接触到吟诵的人们,新奇之后,往往会问:古人是这么“吟〞的么?这是原汁原味的古调子么?事实上,现在所有古典诗词的吟调,包括出自那些已经八九十岁、曾经接受过私塾教育的老人之口的吟调,都非古调。
理由很简单,一是数千年语音变迁,所谓的“正宗〞古音并不存在。
其次,古人吟诵皆口耳相授,声音实况没有记载。
古调绝响,无从谈起。
但是,语音变迁之中,仍有不变的因素。
比方“入声〞被认为是一种“原生态〞,华东、华南、西南以及台湾地区的方言就有入声,还保存了某些中古语音的特征,当地一些八九十岁老人还能以此为我们传递唐诗宋词微妙的声情韵味。
吟诵这个词,其意既可指吟,也可指诵;或者两者兼有,泛指用抑扬顿挫的声调有节奏地诵读。
吟诵合称,说明至少有两种方式,即吟和诵。
从有利于传承的角度说,概念或者叫法还是统一为好。
台湾统一叫吟唱,大陆统一叫吟诵。
吟诵的叫法,好在把吟和诵组合在一起,提醒人们:吟是从诵之中来的。
吟唱的“唱〞也并非一般的歌唱,是从吟读之中自然生发出来的,且不受固定乐谱束缚的自由唱。
或许,比拟方便简单的分类有三:诵、吟、唱。
这当中,“诵〞为根底,“吟〞是结果,“唱〞是升华。
一个现代人,要想得到古人那种自由吟诵的境界,一是要吟出自己的调;二是要随“调〞随出,想吟就吟;三是音情并茂,韵味十足。
其实吟诵的根并不是一般说的古诗词文,而是传统蒙学经典。
传统蒙学的本意在于“播种于心,求其日后自己发芽〞,用“经典〞打底,扎根在童心之内,故所读所诵必为精挑细选出来的好书好文好诗。
河北省邢台市2017-2018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

2017-2018学年度第一学期9月月考试题高一语文试题分值:150分时间:150分钟注意事项:请将I卷(选择题)答案涂在答题卡上,第II卷(非选择题)答案用黑色钢笔(作图除外)做在答题卡上,不得出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大团圆”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审美心理现象,它大量出现在宋以后的戏曲小说中。
如《窦娥冤》的申冤昭雪,《赵氏孤儿》的孤儿报仇,《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琵琶记》的“玉烛调和”,《精忠旗》的满门旌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等等。
讲究“团圆之趣”已经成为我国极为普遍的传统审美心理现象。
华夏初民对客观世界的考察,大概从“天”开始的。
春夏秋冬的往复,白天黑夜的交替,日出日落的循环,使他们直观地形成了“乾为天,为圆”,以及“浑天如鸡子,天体如弹丸”的观念。
由于中国是一个古老的农耕国家,“天”的好坏又直接关系到农业收成的多寡,因此,对于生产力水平低下的先民来说,头顶上的那圆的天,就成了他们顶礼膜拜的对象,这种对“天”的崇拜就导致了对于“天”的运行规律——“圆”的亲和与崇尚。
作为中国哲学源头的《易经》体现了中国古人的圆道观,循环即圆道是《易经》作者心目中的最重要的规律之一,对易学而言,“圆”不仅是神秘的示语,而且也是圆融无碍、无往不复的至高至美的境界。
而老子哲学思想中的自然观,也是以周行不殆的圆来加以描述的。
《老子》“九九”八十一章,象征着道的生生不息、变动不已、周行不止。
韩非在《解老篇》中评析老子思想时说:“用其周行,强字之曰道”,揭示了道的周行循环的特征。
这种“九九”循环往复式的“道”的结构,是离不开圆的。
由于“圆”相以其圆满而使人感到审美的满足,所以,“圆”经常在“圆满”“至美”的意义上为佛家所推崇。
佛教称般若真智为“圆智”,称般若真智对世相的观照为“圆照”,称善根为“圆根”,称修行到最高联阶段为“圆成”,称涅盘境界为“圆寂”,将美好至极的事物称做“圆圆海”。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上学期9月月考试题(含解析)(新人教版 第9套)

吉林省双辽一中2018-2019学年高一上学期9月考试语文试题【说明】本试卷分为两部分,请同学们把选择题的答案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交卷时只交答题纸。
时间150分钟,总计150分第I卷(选择题,45分)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是时,侍医夏无且以其所奉药囊提轲。
秦王方还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
左右乃曰:“王负剑!王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
荆轲废,乃引其匕首提秦王,不中,中柱。
秦王复击轲,被八创。
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事所以不成者,乃欲以生劫之,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左右既前,斩荆轲。
秦王目眩良久。
【小题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A.戮没.(méi)揕.击(zhèn) 变徵.(huī) 樊於.期(wú)B.淬.火(cuì) 唱和.(hè) 瞋.目(chēn) 夜缒.而出(zhuì)C.自刎.(wù) 忤.视(wǔ) 厚遗.(yí) 夏无且.(jū)D.剑鞘.(qiàn) 箕.踞(jī) 目眩.(xuán) 佚.之狐(shī)【小题2】下来各组加点的词语读音完全相同的一组是()A.薄.弱 / 泊.位卑鄙. / 匕.首阙.秦 / 乐阙.B.偏袒. / 地毯.游说. / 劝说.逢.迎 / 逢.孙C.氾.南 / 模范.拜谒. / 偈.语创.伤 / 创.造D.仓猝. / 士卒.肄.业 / 肆.虐衣冠. / 冠.军【小题3】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持千金之资币.物币:礼品B.厚遗.秦王宠臣中庶子蒙嘉遗:给予、赠送C.荆轲顾笑武阳,前为谢.曰谢:道谢D.图穷.而匕首见穷:穷尽【小题4】下面关于“微”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A.则名微.而众寡(细小,轻微)B.毛色日益衰,志气日益微.(衰微,弱)C.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暗中,秘密地)D.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如果没有)【小题5】下来各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A.秦王必说见臣 B.群臣惊愕,卒起不意,尽失其度C.秦王还柱而走 D.乃引其匕首提秦王【小题8】下列关于先秦历史散文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史书,原名《左氏春秋》,又称《春秋左氏传》,与《春秋谷梁传》《春秋公羊传》合称“春秋三传”。
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 第219套)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18-2019学年高一语文9月月考试题新人教版(时间:150分钟 总分:150分)1. 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
2. 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纸相应的位置。
全部答案在答题纸上完成,答在本试卷上无效。
第Ⅰ卷(选择题:共42分)一、选择题(包括16道小题,1-6题每题2分,7-16题每题3分,共42分)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2分) A . 拊心 星辉斑斓 功亏一篑 风华正茂 B . 忸怩不安 寥廓 金壁辉煌 氾南C . 漫溯 寒喧 忸怩 揠苗助长D . 竟自由 惆怅 寂寥 笙萧 阅读下列文言文,完成3-6题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晋军函陵,秦军汜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
”公从之。
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
”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
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吾其还也。
”亦去之。
3.对下列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4装┆┆┆┆┆┆┆订┆┆┆┆┆┆┆线┆┆┆┆┆┆○┆┆┆┆○┆┆┆┆○┆┆┆A.且贰.于楚也贰:从属二主B.又欲肆.其西封肆:扩张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成功D.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侵损4.下列加点的“之”与“微夫人之力不及此”的“之”意义用法相同的一项是()(2分)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邻之.厚,君之薄也C.夫晋,何厌之.有 D.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5.选出句式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2分)A.以其无礼于晋B.若亡郑而有益于君C.夫晋,何厌之有D.佚之狐言于郑伯曰6.选出不属于让秦伯退兵的理由的一项()(2分)A.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 B.邻之厚,君之薄也C.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 D.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8.下列各句中加点的熟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A.近年来,中东的局部战争接连不断,造成大量难民毁家纾难....,流离失所,这一现象已引起国际社会的极大关注。
2018-高二语文9月月考试题人教新目标版

亲爱的同学:这份试卷将再次记录你的自信、沉着、智慧和收获,我们一直投给你信任的目光……兰州一中2018-2019-1学期高二年级月考考试题语文一、现代文阅读(28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琵琶武曲兴起于南北朝。
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大迁移进一步促进了音乐文化的交流与融合,中原音乐传承秦汉传统音乐并融合国内各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形成了以汉族音乐为中心、包含多民族音乐特征的音乐文化。
这时期的琵琶种类繁多,既有汉民族固有的秦琵琶和汉琵琶,又有发源于西亚、于南北朝时期传入我国的曲项琵琶和五弦琵琶。
据考证,曲项琵琶约在公元350年前后传入中国北方,并于公元551年前传到南方。
曲项琵琶具有拨弹音量大和表现力丰富的特点,演奏的琵琶曲以描述边塞生活为主要内容,曲调悲哀凄凉,并保留了西域音乐原有的粗犷风格,可以说是琵琶武曲的最初形态。
琵琶武曲在隋唐最为繁荣。
琵琶成为隋唐燕乐的主要伴奏乐器。
隋唐时期,特别是唐贞观至开元的百余年间,国家政治稳定,经济发达,文化高度繁荣。
由于采取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政策,优秀的外来及国内各少数民族音乐文化在中原大地得到广泛吸收和充分发扬。
曲项琵琶在唐代歌舞音乐中倍受人们喜爱,此时得到了飞跃式的发展,不但形制有了改进,曲目更加丰富,而且涌现出大批琵琶演奏家。
值得一提的是,“琵琶”一词在唐代成为了曲项琵琶的专称。
通过大量吸收外来和国内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精华,并与汉民族固有的传统音乐文化相互交融,唐代形成了一种新型的民族音乐,即我国音乐史上著名的“燕乐”。
据《辽史》载:“右四旦二十八调,不用黍律”。
以琵琶弦叶之。
可见,琵琶业已成为燕乐乐队中独领风骚的的主奏和领奏乐器,其演奏艺术得到高度发展,从而迎来了琵琶艺术发展的第一个高峰。
在燕乐大曲的伴奏乐队中,琵琶之所以处于核心地位,能够承担大型歌舞音乐的主要伴奏任务,其主要原因在于如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琵琶客观上具有较大的音量。
就曲项琵琶而言,其音箱体积较大,发音清亮,具有当时其他弹拨乐器无法比拟的音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考生注意:本试卷分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8个小题,总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第Ⅰ卷阅读题甲必考题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小题。
空灵之美的形成,与中国古代思想文化息息相关,具体地讲,主要是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的影响。
老庄厌恶人生,要求超脱尘世的纷扰,通过“虚"“静"的途径,回到那种没有纷争、喧闹的“人间世"。
庄子“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可以说是产生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
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与空灵之美的那种琼澈晶莹的艺术境界,从表面上看,颇有些异曲同工之处。
而实际上,佛道两教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东西,空灵之美则恰恰相反,它根植于绚丽多彩的现实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既有奔雷逐电、慷慨悲歌的壮美,又有风和日丽、鸟语花香的优美,还有纤尘不染、玲珑剔透的空灵美。
这种空灵美并非是老庄的“虚"“静",佛教的“空”“忘”那样引人飘然出世的“禅意”和“禅境",而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
空灵美首先因其“空”,所以境界广阔廓大。
如张孝祥词《念奴娇·过洞庭》所写,湖草青青,湖面无际,多么廓大的境地!其次,空灵美因其“灵”,所以境界闲淡、琼澈。
再次,空灵美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致引起人的情绪的急剧波动,而只能使人感到闲散、飘逸,得到一种难以言说的美感。
第四,空灵美是虚与实、浓与淡的浑然统一。
从表面上看,似乎“虚”“淡”与现实生活仿佛是“雾里看花,隔着一层",其实,它又蕴含着“实"的情调、“浓"的色彩,它以空灵的形式包孕着无限丰富的内容。
空灵美既存在于艺术中,也存在于自然界中。
南宋画家马远一反以前画家的那种“全境山水”构图,很有选择地从某一角度和局部对画面进行经营,在一角半边中集中画面的物象,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情调。
如他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画面上的物象集中在边角,而大部分只是空白或远水平野,给人以一种极其广阔的空间感。
比起郭熙、李唐等人的“满纸山水”来,马远的“残山剩水”具有更为隽永的艺术魅力。
自然界的“空灵美”更是俯拾即是,当你漫步于海边,面对着无边的大海,你会觉得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进入一种忘我状态,空灵而超然。
空灵可分为时间之空灵和空间之空灵。
空间之空灵如前所述,令人觉得宇宙之大、个人之小。
时间之空灵则是:岁月冉冉,年华易逝,稚子婴儿,转眼老之将至矣。
你会觉得岁月之无穷,人生之有穷。
由于空灵美具有境界廓大、琼澈的特征,所以,人们在欣赏时,总觉得它的内涵难于穷尽,难于理解。
在审美活动中,虽然审美者的意念、思绪、情感注入对象之中,但物我之间的距离终不能全部消失,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只可接近,终难抵达。
审美主体只能在大体上把握和感受这种带有朦胧色彩的空灵美,却无法大彻大悟。
空灵美的审美过程,还是一个从“有我之境"进入“无我之境”的过程。
欣赏空灵美之初,人们还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没有把自己游离于现实之外。
随着境界的廓大和意蕴的深化,欣赏者不知不觉飘飘欲仙、超然物外。
(摘编自《金苹果之谜》) 1.下列关于原文第一、二两段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空灵美是与壮美、优美相对的一种美,它受老庄道学和佛教禅宗影响,但又明显区别于老庄的“虚”“静”与佛教的“禅境”。
B.空灵美境界廓大,同时,又是闲淡、琼澈的,另外,它的客体是静穆、幽远、浑茫的,它不会给欣赏者以情绪的急剧波动。
C.佛教禅宗的“坐忘”“顿悟”等与空灵之美的琼澈晶莹境界看来相似,实则相反,因为二者所赖以存在的基础完全不同。
D.形成空灵之美的最早和最深刻的思想渊源要数老庄要求超脱尘世纷扰的思想和“无己、无我、无欲、无碍”的放达态度。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空灵美美感与审美主体个人情感体验关系非常密切。
当你漫步海边,面对无边的大海,宇宙之深邃,个人之渺小,岁月冉冉,年华易逝,都离不开主体的体验。
B.在空灵美的审美过程中,审美者和审美对象之间会始终存在着一种距离感,这是由空灵美境界廓大、琼澈的的特征所决定的。
C.马远的山水小幅《风雨归舟》之所以比郭熙等人的“满纸山水”更有艺术魅力,是因为它表现出极为丰富的诗意与情调。
D.绘画中的空灵美是因为画家作画时更灵活,更少束缚,可以随意挥洒而产生的,如南宋画家马远只在画幅的一角半边集中画面物象。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A.欣赏空灵美的时候,最初是清醒地感受到自己的存在,随着意蕴的深化,渐渐进入无我之境,这时,对空灵美就有了清晰的把握。
B.空灵美虽说离不开“空”“灵",却是一种实与虚、有限与无限的契合统一,无论是时间之空灵,还是空间之空灵都不例外。
C.空灵美的欣赏对象的内涵总是让人觉得难于穷尽,难于理解,似乎只可远观,不可近玩,这就给空灵美带来了一种朦胧的美感。
D.空灵美的形成是因为审美的对象给人们提供了无穷的想象空间,艺术美上的空灵美如此,自然界存在的空灵美同样如此。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一)文言文阅读(1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竑,字公度。
正统四年进士。
英宗北狩①,郕王摄朝午门,群臣劾王振误国罪。
读弹文未起,王使出待命。
众皆伏地哭,请族.振。
锦衣指挥马顺者,振党也,厉声叱言者去。
竑愤怒,捽②顺发呼曰:“若曹奸党,罪当诛,今尚敢尔!”且骂且啮其面,众共击之,立.毙。
王恐,遽起入,竑率群臣随王后。
王使中官金英问所欲言,曰:“内官毛贵、王长随亦振党,请置.诸法。
"王命出二人。
众又捶杀之。
当是时,竑名震天下,王亦以是深重.竑。
王即帝位,也先犯京师,命竑与王通、杨善守御京城,擢右佥都御史,督毛福寿、高礼军。
寇退,诏偕都指挥夏忠等镇守居庸。
竑至,简士马,缮厄塞;劾将帅不职者,壁垒一新。
景泰元年八月,竑以疾还朝。
寻命同都督佥事徐恭督漕运,治通州至徐州运河。
明年冬,敕竑兼巡抚淮、扬、庐三府,徐、和二州,又命兼理两淮盐课。
四年正月以灾伤叠见,方春盛寒,上言:“请敕责诸臣痛自修省,省刑薄敛,罢无益之工,严无功之赏。
”且引罪乞罢。
帝纳其言,遂下诏修省,求直言。
先是,凤阳、淮安、徐州大水,道殣相望。
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至是山东、河南饥民就食者坌③至,廪不能给。
惟徐州广运仓有余积,竑欲尽发之,典守中官不可。
竑往告曰:“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中官惮竑威名,不得已从之。
竑乃自劾专擅罪,因言:“广运所储仅支三月,请令死罪以下,得于被灾所入粟自赎。
”帝复命侍郎邹干贲帑金驰赴,听便宜。
竑乃躬自巡行散振,不足,则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米。
全活百八五万余人。
(节选自《明史》)[注]①狩:巡行、巡视②捽:揪,抓。
③坌:聚积,合。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众共击之,立.毙立:马上。
B.内官毛贵……请置.诸法置:处置,用……来处置。
C.王亦以是深重.竑重:器重。
D.从皆伏地哭,请族.振族:召集。
5.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直接表明王竑果敢善断的一组是(3分)()①竑愤怒,捽顺发呼曰②督毛福寿、高礼军③竑至,简士马,缮厄塞④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⑤竑乃自劾专擅罪⑥令沿淮上下商舟,量大小出来A.①②④B.①③⑤C.②⑤⑥D.③④⑥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王竑正直无畏,对邪恶势力毫不惧怕。
郕王执掌朝政时,王振的同党马顺、毛贵等非常嚣张,王竑就与群臣一起将其打死了。
此事在当时造成很大影响。
B.皇上非常信赖王竑,时时委以重任,有时让其身兼多职。
对王竑的工作,皇上常给予较大自主权,让其自行处理。
对王竑的意见,皇上也总是乐于采纳。
C.王竑十分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
他见灾害频发,就主动向皇上进言,请求下令责成众大臣自我反省,减轻百姓负担,不做那些无益于百姓的事情。
D.王竑很有胆略,办事干练。
凤阳等地因为水灾,饿死了很多人。
他冲破阻力,挽救老百姓生命,不单是当地人受益,邻近地区的一些灾民也得到了救助。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竑上疏奏,不待报,开仓振之。
(5分)译文:(2)“民旦夕且为盗。
若不吾从,脱有变,当先斩若,然后自请死耳。
”译文:(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阅读下面诗歌,完成8—9题。
辋川闲居王维一从归白社,不复到青门。
时倚檐前树,远看原上村。
青菰①临水映,白鸟向山翻。
寂莫於陵子②,桔槔方灌园。
[注]①青菰:俗称茭白,生于水中,叶如蒲苇。
②於陵子:齐国高士陈仲子的号。
据《高士传》载:陈仲子认为其做官的史长不义,就带着妻子到了楚国,住在於陵,自号於陵子。
楚王听说他很贤德,派人聘请他做宰相,他就又逃到别处替人浇灌园子。
8.诗的第三联描绘了什么样的景象,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5分)答:9.本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结合二、四联作简要分析。
(6分)答:(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6分)(1)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孟子·告子上》)(2)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
(戴望舒《雨巷》)(3) ,不仁;失其所与,;以乱易整,不武。
(《烛之武退秦师》)乙选考题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作答时必须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大题的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一块木板的存在方式侯德云新居比旧居敞亮多了,也雅致多了,这是我和妻子精心设计的结果,也是瓦工和木工师傅们辛苦劳作的结果。
住在里面,挺舒服。
也有不太舒服的时候。
每天进进出出,看见放在楼道拐角处的那条长凳,心里就有点不太舒服。
那条长凳,现在名义上是属于我家的。
它原先只是一块木板,木板不是我家的,而是附近一个建筑工地上的。
这事我看还得从头说起,不然,大家都让我弄糊涂了。
装修房子一开始,我请来了瓦工。
瓦工笑嘻嘻对我说:“东家,你能不能弄块木板来,要厚一点,给我搭个桥,你看我施工不方便。
”哪弄呢?我犯了愁。
我又不是开木匠铺的。
“喏”,瓦工指着窗外,“你到那儿看看,兴许能借一块来。
”窗外是一个整天叮叮当当的建筑工地,一座大楼正拔地而起。
我硬着头皮去了那里,心里惴惴不安。
人家能借么?工地上有很多忙忙碌碌的人,我插进人空中,转了两圈,终于在一个角落里找到了一块厚木板。
足有两米长,两寸厚,稍有点腐,不过载一两个人没问题。
我挺高兴,走近一个正在筛沙子的人。
“师傅,我家装修房子,想借块木板用用,行么?”那人看了我一眼,又低头干活。